中国少数民族历史脉络图
第五课考点15列出夏朝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
续表 王朝 时间 建立者 东晋的统治 (2)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历史 上总称南朝 420— 589 年 北朝 / (1)十六国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了北魏,439 年, 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 (2)6 世纪前期,北魏内乱不止,分裂为东魏、西魏, 又分别演变为北齐、北周。历史上把北方的这五个 朝代称为北朝 (3)5 世纪初到 6 世纪末,南朝和北朝对峙的时期统称 为南北朝 重大事件 (1)420 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了 南朝 南 北 朝 /
第5课 中华文明的传承与 中国古代历史进程
考点15:列出夏朝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 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a)
考点 15 对应课后练习本 P20
一、我国古代王朝的更替顺序
夏朝→商朝→西周→东周 ( 包括春秋和战国时期 ) →秦朝→汉朝→三国、 两晋、 南北朝→隋朝→唐朝→五 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朝→明朝→清朝。
2. 历史上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重新统一的封建王 朝有:秦朝、西晋、隋朝、元朝。
3. 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国家有:元朝(蒙 古族)、清朝(满族)。
4. 大一统时期:秦、汉、西晋、隋、唐、元、明、清。
5. 分裂时期:①春秋战国;②魏、蜀、吴三国鼎立; ③南北朝对峙;④宋、辽、金、西夏分立。
特别注意
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夏朝。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禹 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知识拓展
商朝青铜铸造业发达, 青铜器种类繁多, 司母戊大方鼎 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古代最大的青铜器。 商朝还出现了 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夏朝 ① 西周 东周 ② 西汉 东汉 ③(魏蜀吴) 西晋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图
494 年
位置偏北,不宜控制整个中国北方地区 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
洛阳:著名古都,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利于对汉族文化的学习 迁都洛阳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 周围地区农业发达
汉化政策
• 一律改穿汉族服装、改说汉话;改汉姓,
提倡鲜卑贵族同汉家世族通婚。
• 在鲜卑中建立门阀制度,把汉族地主的门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图
飞昔乌朱 入日衣雀 寻王巷桥 常谢口边 百堂夕野 姓前阳草 家燕斜花
刘乌 禹衣 锡巷
第一篇章
五胡内迁,民族汇聚
氐有 华 在 等匈 大 我 民奴 家 们 族 、 庭 56 ?鲜 中 个 卑,民 、还族 羯有的 、没中
鲜
卑 匈 奴 羯
羌
氐
看图学史
鲜 卑 羯 阅读课本113页—114 页内容,回答下列问 题: 1、“五胡”是指哪 些少数民族? 2、“五胡”内迁的 原因? 3、他们的生产生活 方式与汉族一样吗?
北魏建立和统一北
方 建立民族: 鲜卑族的拓拔部
建立时间:386年 定都:
平城
统一黄河 439年 流域的时 间: 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 意义: 面,民族融合已经成为发
二 、 北 魏 孝 文 帝 促 进 民 族 大 融 合
1、背景 北魏的建立和统一北方 2、直接原因
适应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课后练习
1、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B )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2、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C )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 国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 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高中历史中国通史脉络梳理
高中历史中国通史脉络梳理中国古代史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5、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 (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1.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发展脉络(人教版).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一、中国古代史(一)原始社会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火耕)石器锄耕(耜耕)。
2、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3、文化:原始文字起源于“文字图画”;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画等。
(二)奴隶社会1、夏:2、商:手工业:原始瓷器产生,青铜器铸造繁荣,丝织业出现斜纹提花织物。
商业:商人、商业出现,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
文化: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3、周:公元前1046武王建立,分西周和东周时期,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时期。
政治:(1)分封制、宗法制。
(2)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各国纷纷改革变法,确立封建制度;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经济:(1)土地制度:井田制,后期逐渐瓦解,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
(2)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推动封建经济发展)。
(3)手工业:官府垄断局面打破;西周晚期有铁器;春秋晚期能炼钢;丝织品产量大,质量高。
(4)商业:官府控制局面被打破。
思想文化:(1)出现百家争鸣。
(2)战国商鞅首倡“重农抑商”。
(3)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帛画,人物画。
(4)春秋的《诗经》(现实主义)、战国的《楚辞》(浪漫主义)。
★春秋战国时代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三)封建社会(战国至清1840年)1、秦:政治:(1)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2)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3)暴政而亡(失于政而非失于制)。
经济: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思想文化:(1)法家思想治国。
(2)焚书坑儒,加强思想专制(3)统一文字(小篆)2、西汉:政治:(1)国家统一,但有王国问题、边境问题、阶级矛盾问题,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2)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3)选官制度:察举制:地方向中央举荐,重品行(孝廉)。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关系图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关系图
黄种:
一、阿尔泰系
_契丹
/_奚
//
_匈奴 _乌桓——室韦——蒙古
/ /
蒙古属——东胡——鲜卑——柔然
\_ \_
夫余——高句丽吐谷浑
\\_沃沮
\_秽
_黠戈斯 _突骑施
/ /
突厥属——丁零——敕勒——突厥——沙陀
\\_回纥——畏兀儿
\_薛延陀
_渤海
/
满-通古斯属——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
通古斯系
契丹
——室韦——蒙古
/
/ 吐谷浑(鲜卑人和羌人的融合)通古斯属——东胡----乌桓——鲜卑
\_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
\_ 渤海
二、汉藏系
西戎——氐
\_
羌——党项
吐蕃
白种:
塞种
乌孙
大宛
月氏——大月氏
\_
小月氏——羯
大夏
康居
注:对夫余系、黠戈斯的族属尚存疑,对白种的考证比较简略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和演变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和演变一:匈奴部分:以匈奴为代表二:东胡部分:以鲜卑、契丹、蒙古为代表三:突厥部分:以突厥为代表四:通古斯部分:以满洲为代表五:羌藏部分:羌族,吐蕃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少数民族都是由这五部分演化而来的匈奴:主体在东汉时期被汉人消灭,剩余部分西逃至欧洲,与马扎尔人融合,构成今天的匈牙利人。
东胡:秦时被匈奴灭亡,之后分成两大部分:乌桓和鲜卑乌桓:被曹魏消灭鲜卑:主体被汉族同化,剩余的演化为柔然柔然:被突厥击败,分化为室韦(蒙古)和契丹契丹:主体被女真族和汉族同化,剩余的西逃到中亚,与当地人融合,成为中亚人的一部分。
蒙古:为先秦时东胡的一部分,由鲜卑演化而来,一直生存到现在突厥:有可能是匈奴的一个分支,后灭亡了柔然,其自身的主体被回鹘人和汉族人所灭,剩余的向西逃窜,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
回鹘:主体由丁零人构成,融入了铁勒和高车人的一部分,在唐朝时期,将突厥主体灭亡。
回鹘生存到现在,即使今天的维吾尔族。
女真:来自肃慎,后为女真,为满洲,一直生存到现在,即今天的满族人。
党项:羌族的一部分。
后被蒙古人灭亡。
羌:一直生存到今天氐:匈奴一部分,后被汉族融化。
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藏族,是古代羌族的一部分羯:匈奴的一部分,在公元4世纪被汉人冉闵一次性屠杀20万人,导致羯族灭种。
少数民族历史演变的基本特征我国当代的少数民族在分布、人口数量、民族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在民族的起源、形成、历史、演变方面也都有各自的特点,但由于他们都共同生活在我国广阔的国土上,都受到汉民族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在历史演变的基本特征方面,仍有许多共同之处。
(一)在族源方面。
每一个当代的民族都是由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古老部族演变发展而来的,都可以追溯出自己的民族起源。
不同民族的族源主要有以几种情况。
1.绝大多数民族都是来源于在国内土生土长的古代部族,但也有少部分民族的渊源产生在我国以外的地区,根据他们移入的不同情况,又可分出几种类型。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题 民族关系史 人教版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题民族关系史知识梳理一、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民族关系发展(1)先秦时期:①炎黄融合,形成夏商周时期的华夏族。
②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和兼并战争,特别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华夏族和周边各族的融合。
(2)秦汉时期:①秦始皇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移民戍边。
促进边疆开发。
②西汉加强同匈奴关系,在西域、西南、百越地区设置机构,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3)魏晋南北朝时期:①少数民族不断涌进中原,冲垮胡汉界限。
②少数民族开始封建化,促进自身进步。
(4)隋唐时期:①少数民族在边疆地区建立许多政权,促进边疆地区开发。
②由于交通发达,汉族和少数民族加强联系。
③中央政府执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通过战争、和亲、册封、设机构等方式加强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①民族政权对峙,民族战争不断,民族偏见强烈,民族隔阂严重。
②民族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各少数民族先后完成封建化。
③元朝统一后,逐渐形成族融合高潮,并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6)明清时期: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民族构成相对固定下来。
②中央同边疆地区的关系空前加强。
③版图最终奠定。
④各民族之间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
(7)新中国: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二、历代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南方凤凰台P15)三、中国古代主要少数民族发展概况(南方凤凰台P16)四汉族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概况(1)秦朝:迁内地人民与越族杂居,中原铁器和先进技术传入越族地区,开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
(2)两汉:西汉初年,汉与匈奴和亲,并进行贸易往来;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互市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
X骞通西域后,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各族与汉族互相学习对方的生产技术;鲜卑政权学习汉族文化,采用汉族地主阶级统治制度。
中国民族史专题ppt课件
其次,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和分裂都是相对的,绝没有与今 天疆域一致的绝对统一;统一和分裂又相互渗透,统一之 中也可以出现小的、暂时的分裂割据(如明代北方的鞑靼、 瓦剌等),分裂之中也有局部的统一(如南北朝等)。” “确定某一地方或民族是否属于历史上的中国,我们认为, 只能用一个国际上也通行的标准,即行政管辖,只有历史 上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管辖的地方和民族,才能是历史 上中国的地方和民族。如果否认这个标准,用今天中国行 政管辖范围内的民族和地方去套历史上中国的民族和地方, 那就等于取消了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一个发展为今天的历史 上的中国。当然,历史上的行政管辖与近现代的行政管辖 应该是有区别的。”(周伟洲《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
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学术座谈会”;《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 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1年第1期)
【多民族共同活动范围说】 翁独健(1981年)
“关于疆域问题,我们是一个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我们国家的历史是各族人民
共同缔造的,各族人民的历史,不管他们
在历史上处于什么地位,也不论处于什么
情况,属于中原王朝一部分也好,独立于
划分疆域板块的:于逢春《构筑中国疆域的文明板块类 型及其统合模式序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 年第2期;
侧重疆域管理体制关系的:李大龙。
社科院主办《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是一个重要阵地, 可以查看相关文章。
个人认同:
“历史上的中国应指历史上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 历史上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存在着统一和分裂的情况。 因此,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处于统一时期,历史上的中国 就是当时的统一的多民族政权,即由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 所建立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统一的多民族政权处于 分裂时期,则由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管辖的民族或地区出 现的政权,都应是当时中国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在 如何看待历史上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和分裂问题时, 应首先将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当成一个整体来看,不能割 断历史,抽出其中一段来孤立的分析,这样做势必对分裂 时期的中国各政权做出片面的结论。
中国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及历史演变
中国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及历史演变任何民族的生息繁衍都离不开具体的生存空间,都必须立足于特定的地域,并随着其生存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中华大地的地理环境具有相当的特殊性:西部是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及其相邻的帕米尔高原,西北部和北部是难以穿越的沙漠和草原,东面是浩瀚的太平洋,西南是山高谷深的滇西岭谷地带,覆盖着难以通行的热带雨林和亚热带雨林,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缘环境。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地貌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宽广,地势差异明显,气候多样,自然环境各具特色,因而不仅有适合各民族先民生存和居住的地理环境,而且有容纳各民族迁徙和回旋的广袤空间。
数千年来,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内,少数民族从周边地区向中原大规模内迁,汉民族从中原腹心地带向周边地区大量辐射的人口流动从未停止过。
正是在这个复杂的互动过程中,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得以形成。
本文试图从宏观上梳理我国民族分布的历史演变过程,以求客观认识我国今天的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客观认识我国历史上民族互动的真实面貌。
一、先秦时期中国的民族分布情形中国是世界上人类古文明最早、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迄今为止,在中华大地上发现的原始人类的遗迹的地理分布非常广泛,在今陕西、北京、湖北、安徽、山西、辽宁、广东等地发现了很多古人类化石和遗址。
大量考古学成果证明,处于黄河流域中部地带的河南、陕西、河北、山西等地区的新石器文化遗址,都是华夏民族集团及其文化最初形成的阶段,其他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则分别属于蛮、夷、戎、狄等民族集团的原始文化。
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指出:“按地区及文化遗物来推测,新石器时代的人,就是后来构成中华民族各族的祖先。
”[1] 这些文化遗址的分布,反映了原始社会后期人类活动的范围,也是我们探寻中国早期民族分布格局的源头。
我国古文献中有很多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故事及华夏与蛮夷戎狄民族集团情况的记载,据此可以推知中国早期的民族分布情形。
《史记•五帝本纪》言及帝尧统治时说:“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
中华民族的形成脉络
中华民族的形成脉络不曾间断的文明今天我们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比任何时候都应该读懂自己的历史文化。
经济突飞猛进,与世界不断融合,但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信仰不能丢失,只有文化的复兴才能确保我们走得更远,无论走得再远也不要忘记当初为什么而出发,否则必将迷失自我。
读懂自己,就要从我们这个民族最源头的地方去寻找,只有从这个源头去寻找才能找到最根本的民族的东西,才能不被西方文化所忽悠。
本人不是什么专家学者,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一个平凡岗位的职员,像很多人一样担任不同的社会角色,只是对传统文化有些许爱好,对我们的历史稍许兴趣,然而这个时代是开放包容的,是伟大的新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读书远游,自由流通等获取自己对历史时空的理解,对人生价值的思考,那么怎样了解我们民族的源头的东西呢,历史学家有自己的观点,而我们普通民众也有自己的认识。
找历史源头,可能真的记不得从哪里下手写了,因为历史就好像一个人的记忆,当一个人30岁的时候,25岁以后的事记得很清楚,6岁以前的就记不清了;当一个人50岁的时候,40岁以后的事还能记住,20岁以后有些模糊,20岁以前可能只记得几件事了。
像极了我们中华历史,远古人类只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来传承历史,比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伏羲八卦,后羿射日等,那个时候的先民没有文字,只能靠口口相传,然改造自然能力很低,所以到今天我们能掌握到的上古的历史只能从先民遗迹和神话传说故事来推敲,神话不一定真的,传说有一定的真实性,再加以对留下的遗迹再判断,尽可能多的还原当时的历史。
而从夏朝以后的历史大概文字的记载越发详细,尽管夏朝还未发现文字记载的证据,但在上古有了仓颉造字以及商朝甲骨文为证实,可以推敲夏朝是有文字的,只不过现在还未找到遗迹罢了,还有夏朝正是远古时代与有文字记载的过渡期,所以有些模糊也属正常,然后来的文字越发详细。
这里我们真的要感谢周朝,因为这里开创真正的国家形态,创立宗法制和分封制,奠定了后来中国治国理政的基础,到春秋战国思想界大放异彩,产生儒、道、墨等治国思想,思想的深邃至今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简表
标签:杂谈1. 问:WORD 里边怎样设置每页不同的页眉?如何使不同的章节显示的页眉不同?答:分节,每节可以设置不同的页眉。
文件――页面设置――版式――页眉和页脚――首页不同。
2. 问:请问word 中怎样让每一章用不同的页眉?怎么我现在只能用一个页眉,一改就全部改了?答:在插入分隔符里,选插入分节符,可以选连续的那个,然后下一页改页眉前,按一下“同前”钮,再做的改动就不影响前面的了。
简言之,分节符使得它们独立了。
这个工具栏上的“同前”按钮就显示在工具栏上,不过是图标的形式,把光标移到上面就显示出”同前“两个字来。
3. 问:如何合并两个WORD 文档,不同的页眉需要先写两个文件,然后合并,如何做?答:页眉设置中,选择奇偶页不同与前不同等选项。
4. 问:WORD 编辑页眉设置,如何实现奇偶页不同比如:单页浙江大学学位论文,这一个容易设;双页:(每章标题),这一个有什么技巧啊?答:插入节分隔符,与前节设置相同去掉,再设置奇偶页不同。
5. 问:怎样使WORD 文档只有第一页没有页眉,页脚?答:页面设置-页眉和页脚,选首页不同,然后选中首页页眉中的小箭头,格式-边框和底纹,选择无,这个只要在“视图”――“页眉页脚”,其中的页面设置里,不要整个文档,就可以看到一个“同前”的标志,不选,前后的设置情况就不同了。
6. 问:如何从第三页起设置页眉?答:在第二页末插入分节符,在第三页的页眉格式中去掉同前节,如果第一、二页还有页眉,把它设置成正文就可以了●在新建文档中,菜单―视图―页脚―插入页码―页码格式―起始页码为0,确定;●菜单―文件―页面设置―版式―首页不同,确定;●将光标放到第一页末,菜单―文件―页面设置―版式―首页不同―应用于插入点之后,确定。
第2 步与第三步差别在于第2 步应用于整篇文档,第3 步应用于插入点之后。
这样,做两次首页不同以后,页码从第三页开始从1 编号,完成。
7. 问:WORD 页眉自动出现一根直线,请问怎么处理?答:格式从“页眉”改为“清除格式”,就在“格式”快捷工具栏最左边;选中页眉文字和箭头,格式-边框和底纹-设置选无。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有图版)
大字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一、民族关系的规律与认识:1.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民族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各族人民密切联系,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民族关系史的主要内容。
2.民族战争问题。
我国历史上各民族间的战争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而是内部兄弟民族之间的。
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但有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之分。
任何民族的统治者,为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而进行的战争都是应该肯定的,反之则予以否定。
各族人民反对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或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都是正义的。
3.民族融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中华民族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彼此融合而成的。
在历史上,各族人民彼此交往,互通有无,平等互利,这是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基本因素。
二、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四种主要形式民族关系主要以战与和的形态表现出来,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战争:历史上中央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如汉朝和匈奴的战争等2.设置管辖。
历史上中央政权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行政机构,管辖少数民族地区。
如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府,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等。
3.册封:历史上中央政权对依附的少数民族首领,如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4.和亲:指封建王朝与其他民族统治者结亲建立和睦友好的关系。
汉唐两朝与游牧民族君主和亲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如汉朝昭君出塞,唐朝文成公主入藏。
5.会盟:民族政权双方以缔结和约的办法来结束双方的军事行动,如宋辽澶渊之盟。
会盟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改善民族关系,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成为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形式。
6.通贡互市:民族间经济贸易的主要形式,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
互市场所一般设在边境地区。
官方的经济贸易形式。
少数民族为了获得生活必须品,向中原王朝求贡。
三、历史上各朝代的民族关系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约4—5千年黄帝和蚩尤的涿鹿之战,华夏族形成齐桓公“尊王攘夷”口号下,北御夷狄,南制楚蛮战国秦汉(公元前475——220年)一.匈奴的兴衰战国战国初期,匈奴兴起于蒙古高原,游牧;前3世纪,铁器广泛使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各个领域;南下掠夺,秦、赵、燕筑长城防御秦朝: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秦末冒顿单于统一北方,形成强盛奴隶制国家西汉汉高祖前200年平城白登之围;“和亲”政策;汉武帝大规模反击匈奴,卫青、霍去病;汉元帝呼韩邪单于归汉,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归汉,北匈奴战争;73年窦固、89年窦宪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二.西域1.张骞通西域第一次:前138—前126年;为反击匈奴;“凿空”;第二次:前119年;加强经济文化联系2.西域都护设立前60年西域都护设立,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中国历史的六条脉络
中国历史的六条脉络中国自公元前21世纪“禹传子启,夏家天下”,至1912年清末溥仪逊位,四千余年间,历夏、商、两周(分西周、东周)、秦、两汉(分东、西汉)、三国(魏、蜀、吴)、两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诸燕、前秦、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辽、两宋(南宋、北宋)、金、元、明、清等二十余朝。
三次大分裂(东周春秋战国大分裂、三国两晋南北朝大分裂、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大分裂)三次大一统(秦汉大一统、隋唐大一统、元明清大一统)。
(1)政治脉络①王朝更替(起始时间、开国君主、主要都城)②三次统一与三次分裂(起始时间、朝代、主要特点)③政治制度(国家行政制度沿革):夏商周奴隶制王朝——周朝分封制、宗法制——秦朝郡县制——西汉郡国制、郡县制——西晋郡国制——隋唐州县制(道、周、县)——两宋州县制(路、周\府、县)——元明清行省制(2)经济脉络①土地赋税制度演变井田制(奴隶社会)——初税亩(春秋)——租赋制(秦汉,田赋、口赋、杂赋)——户调制(东汉三国)——占田课田制(西晋)——均田制、租庸调制(北魏至唐前期)——两税法(唐为春夏、宋为夏秋)——一条鞭法(明)——旗地、地丁银、摊丁入地(后金、清)②货币变革先秦钱布——秦汉半两钱——两汉五铢钱——隋唐钱币——宋代钱币(交子、钱引、会子、交子)——元交钞——明代银锭——明清制钱③其他知识点A、农业生产:屯田、耦耕、常平仓、白渠、灵渠、都江堰、民田典卖B、交通运输:驿传、漕运、海运C、户籍管理:户籍、鱼鳞图册、黄册制度(3)思想文化脉络①思想文化演变:夏商神巫之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稷下学官)、秦代法家——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国两晋南北朝佛学盛行——隋唐儒释道并举——宋明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清末西学东渐②儒家学说演变:春秋孔子儒学——战国孟子、荀子儒学——汉代董仲舒儒学——魏晋玄学——隋唐儒释道——宋明理学——乾嘉学派——清今文经学③人才选拔制度演变:汉代察举、征辟、明经——三国两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以来科举制(进士科)④教育机构沿革:汉代太学——隋唐国子监——唐翰林院——宋书院——明府州县学(4)民族发展脉络①中国历史上建立过全国性封建王朝的少数民族:蒙古族(元)、满足(清)②中国历史上统一过中原地区并建立王朝的少数民族:氐族(前秦)——鲜卑族(北魏)——女真族(金)——蒙古族(元)——满族(清)③中国历史上被少数民族灭亡的汉族王朝:西周、西晋、北宋、南宋④民族关系发展主线A、先秦时代:南蛮北狄、西戎南夷、西南巴蜀、南方三苗B、秦汉时代:北击匈奴、南定百越、西南三夷(夜郎、滇、哀劳)、两北两乌(西北乌孙、东北乌桓)C、三国两晋南北朝:五胡内迁、十六国混战、前秦北魏先后统一北方,民族大融合D、隋唐五代:东北靺鞨(渤海、大祚荣)、云南六诏(南诏、皮罗阁)、西北突厥(东西两部、沙陀别支)、青藏吐蕃(松赞干布、唐蕃和亲、灭吐谷浑、契丹党项开始崛起)E、辽宋夏金:宋朝积贫积弱,少数民族争霸——东北先有契丹、辽国后有女真金国;西北先有党项西夏、后有蒙古大元;西南大理继承南诏,南方壮族多次起义F、元朝:民族分化,全国四等;民族融合,回族形成;西北畏兀儿,中亚吉利吉思(吉利吉斯)G、明朝:蒙古分裂为鞑靼、瓦剌两部,瓦剌南下,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东北女真日益强大,建州三卫为其主体,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创建八旗制度、建立后金王朝,奠定满族基础H、清朝:努尔哈赤解决东北问题,皇太极解决朝鲜问题、东部蒙古问题,康熙彻底解决蒙古、台湾问题,雍正解决西南问题(改土归流),乾隆解决新疆、西藏问题,统一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5)中外交往脉络①贯穿始终的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②宋代以后的外贸专门机构:市舶司③世界三大宗教:佛教(释迦牟尼创立于前6至5世纪,西汉末传入中国,两晋南北朝时开始兴盛,核心教义为“四谛”);基督教(基督耶稣创立于1世纪,唐代传入中国);伊斯兰教(默罕默德创立于7世纪初,唐代传入中国,元代以后又称“回教”)④中外交往发展主线A、秦汉西部: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康居、月氏、大夏、安息),甘英出使大秦东部:朝鲜、倭南部:南海交通、身毒(印度河流域古国)B、隋唐五代东部:遣隋使、遣唐使南部:扶南(印度支那半岛、柬埔寨、越南、泰国)、真腊(印度支那半岛、扶南属国——取代扶南)西部:吐火罗(阿富汗北部)、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各少数民族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各少数民族发展线索一.知识归纳1.匈奴族(1)先秦时期:匈奴族是我国北部古代的游牧民族,住在蒙古高原一带,首领称单于。
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
在与中原交往过程中,匈奴人也从事农业生产。
公元前3世纪时,铁器的使用已经深入他们生产、生活和军事各个领域。
战国时期开始威胁中原政权,秦、赵、燕三国筑长城防御匈奴。
(2)秦汉时期: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统一了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西汉初期,匈奴不断南下进攻,西汉由于国力有限,与匈奴和亲(被动和亲)并进行贸易往来。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展开军事反攻,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
后匈奴内部混战,其中呼韩邪单于一部归附汉朝,其它各部有的仍游牧于漠北,有的西迁。
西汉元帝时期王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主动和亲),密切了汉匈关系,双方互市兴旺,文化往来增多,四十多年和睦相处。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南匈奴向汉称臣,北匈奴退居漠北威胁中原及河西、西域。
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出兵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他们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最后解除。
2.西域各族(秦汉时期)汉朝时期,我国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叫西域。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到过大宛、大月氏等国。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西域诸国纷纷派使者回访,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
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东汉初年无力顾及西域,西域各国重新被匈奴控制。
东汉明帝时期,班超经营西域,被任命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3.突厥族(1)南北朝时期:突厥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
6世纪中期建立突厥汗国,很快统一我国西北地区,中亚各国归附。
突厥和中原地区有贸易往来,称为沟通中原和中亚贸易的桥梁。
(2)隋唐时期:隋朝初年,突厥分裂为东、西突厥。
隋末中原动乱,动突厥强大起来,不断向南进扰。
唐朝贞观初期,唐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唐设都督府管辖东突厥故地(‚全其部落,顺其土俗‛)。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人口及分布图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人口及分布图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东部和南部大陆海岸线1.8万多千米,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千米。
海域分布有大小岛屿7600个,其中台湾岛最大,面积35798平方千米。
我国同14国接壤,与8国海上相邻。
省级行政区划为5个直辖市,23个省,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首都北京。
我国的少数民族我国现有少数民族共55个,人口约1.08亿,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500万,人口在100万以上的有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儿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等18个民族,人口最少的是珞巴族,只有2000人。
此外,我国还有75万多人的民族成份尚未最后确定。
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在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独龙族人口最少,1990年人口统计有5100人。
90%以上的独龙族人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河两岸,约有10%左右的独龙人散居在贡山县北部的怒江西岸。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以德化人、和谐持中等思想,对当前的素质教育有借鉴意义。
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为了与天地斗争,中国人民从来就不肯轻易认输,总是不屈不饶地抗争。
《易传》总结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
自强不息还体现为一种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征,形成中国人讲名分、重气节的民族精神。
正如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孟子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三谓大丈夫"。
这使得人们追求一种独立完善的人格,这种美德流传下来,成为人们为国家、为民族奋争的精神力量,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2.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脉络、时代内涵与实践方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脉络、时代内涵与实践方略目录一、历史脉络 (2)1. 封建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萌芽 (3)1.1 中华民族的共同身份认同 (4)1.2 民族团结与融合的实践 (5)2. 近代民族危机与共同体意识的觉醒 (7)2.1 民族觉醒与共同体诉求 (8)2.2 民族统一与国家建国的宏伟目标 (9)3. 新中国成立后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历程 (10)3.1 社会主义共同体的构建 (12)3.2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民族融合 (13)4. 改革开放以来共同体意识的深化 (15)4.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民族融合发展 (16)4.2 文化多元化与共同体精神的增强 (18)二、时代内涵 (19)1.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 (21)1.1 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 (22)1.2 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23)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涵 (24)2.1 “血缘同源、文化传承、利益共享、命运与共”的共识 (26)2.2 国家社会主义民族大共同体的思想深化 (27)三、实践方略 (28)1. 以文化传承为基础,深化民族认同 (29)1.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1)1.2 促进各民族文化发展交流 (32)2. 以经济发展促进共同利益,实现共同繁荣 (34)2.1 缩小城乡差距,加强民族地区发展 (35)2.2 鼓励各民族共同发展经济 (36)3. 以制度建设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和谐 (38)3.1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39)3.2 完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平等发展 (40)4. 以德育为先导,培育共同体精神 (42)4.1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43)4.2 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5)一、历史脉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数千年历史沉淀,在不同时期孕育、发展并彰显的。
远古时代:五千年前的摇篮,黄河与长江畔相交,炎黄氏族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初始胚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