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 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常考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常考名词解释儿科护理学常考名词解释解释,指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合理地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儿科护理学常考名词解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护理科学。
生长:指小儿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可测出其量的变化。
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完善和功能上的成熟,为质的改变。
体重:为各器官、组织及体液的总重量。
是小儿裸体的重量。
身长: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
上部量:从头顶到耻骨联合上缘。
下部量:从耻骨联合上缘到足底。
头围: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与脑的发育密切相关。
胸围: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
腹围:平脐水平绕腹一周的长度。
前囟: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
后囟:顶骨和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形间隙。
感知: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从环境中选择性的获取信息的能力。
注意:人对某以部分或某一方面的选择性警觉,或对某一刺激的选择性反应为注意力。
记忆:是将所获得的信息储存和“读出“的神经活动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
思维:是人应用理解、记忆和综合分析能力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掌握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心理活动的高级形式。
1、婴儿期:婴儿从脐带结扎到出生后一周岁,包括新生儿期。
2、幼儿期:自满一周岁至三周岁。
3、上部量:从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
下部量:从耻骨联合上缘至足底。
4、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出生3~4天内体重下降3%~9%小儿营养及营养性疾病。
5、肥胖症:小儿能量摄入长期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了一定范围的一种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
6、赫氏沟:肋膈沟,膈肌附着处的肋骨受牵拉而内陷形成的一道横沟。
7、佝偻病串珠:佝偻病患儿肋骨和肋软骨交界处因骨样组织堆积膨大而形成钝圆形隆起,以两侧第710肋最明显,上下排列如串珠状,因此向胸腔内压迫肺组织,容易引起肺炎。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1.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娩出为止为胎儿期,约为40周2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出生后28天3婴儿期:自出生到1周岁之前4幼儿期:自满1周岁到满3周岁之前5学龄前期:自满3周岁到6~7岁入小学前6学龄期:自6~7岁入小学至青春期前7青春期:年龄范围一般为10~20岁,女孩青春期开始年龄和结束年龄都比男孩早2岁左右。
青春期进入和结束年龄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可相差2~4岁8围生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7足天,此期包括妊娠后期、分娩过程和新生儿早期3个阶段第二章儿童生长发育1.生理性体重下降:部分新生儿在生后数天内,由于摄入不足、胎粪及水分的排出,可致体重暂时性下降,称生理性体重下降。
一般下降范围为原有体重的5%~10%,至第7~10日恢复到出生体重。
2身高增长高峰(PHV):青春期是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期,受性激素等因素的影响,体格生长出现生后的第二个高峰,尤其身高增长迅速,称为身高增长高峰3骨龄:长骨干骺端的软骨次级骨化中心的出现可反映长骨生长发育成熟程度,有助于判断骨发育年龄,称之为骨龄第三章儿童保健1计划免疫:根据免疫学原理、儿童免疫特点和传染病疫情的监测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生物制品接种到儿童体中,以确保其获得可靠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达到预防、控制乃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2主动免疫:给易感者接种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力3被动免疫: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者在接触传染源后,被给予相应的抗体,而立即获得免疫力第五章儿童营养1基础代谢率:在20℃(18~25℃)室温下,餐后10~14小时清醒、安静状态下,测量维持机体所需的能量2补授法:补充母乳量不足的方法,母乳喂养次数一般不变,每次先喂母乳,将两侧乳房吸空后,再根据儿童需要补充代乳品3代授法:用配方奶或其他代乳品一次或数次替代人乳的方法4人工喂养:以配方奶或动物乳(牛乳、羊乳、马乳等)完全代替母乳喂养的方法第六章患病儿童护理及其家庭支持1脱水:水分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所引起的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儿科护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重点名词解释绪论与小儿生长发育1.婴儿期:婴儿从脐带结扎到出生后一周岁,包括新生儿期。
2.幼儿期:自满一周岁至三周岁。
3.上部量:从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
下部量:从耻骨联合上缘至足底。
4.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出生3~4天内体重下降3%~9%小儿营养及营养性疾病5.肥胖症:小儿能量摄入长期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了一定范围的一种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
6.赫氏沟:肋膈沟,膈肌附着处的肋骨受牵拉而内陷形成的一道横沟。
7.佝偻病串珠:佝偻病患儿肋骨和肋软骨交界处因骨样组织堆积膨大而形成钝圆形隆起,以两侧第7-10肋最明显,上下排列如串珠状,因此向胸腔内压迫肺组织,容易引起肺炎。
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8.足月儿:大于或等于37周,小于42周的新生儿。
9.适于胎龄儿:出生体重在同龄胎儿平均体重的第10至第90百分位数之间的新生儿。
10.小于胎龄儿:出生体重在同龄胎儿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数以下的新生儿。
11.呼吸暂停:新生儿呼吸暂停是指早产儿呼吸停止超过20秒,足月小儿呼吸停止超过15秒;或呼吸停止不超过15~20秒,但伴有心跳减慢,皮肤青紫或苍白,肌肉张力减低。
12.中性温度:是指使机体代谢、氧及能量消耗最低并能维持体温正常的最适环境温度,对新生儿至关重要。
消化系统疾病13.累积损失量:发病以来累积损失的液体量17.迁延性腹泻: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一岁以内约占半数,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病程2周~2月为迁延性腹泻18.生理性腹泻: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其外观虚胖,常有湿疹,出生后不久即腹泻,每天大便次数多,甚至十几次,每次大便量不一定很多,其中含少量水分,一般没有特殊腥臭味。
生理性腹泻的婴儿除大便次数增多外,多无其他症状,食欲好,无呕吐,生长发育不受影响,添加辅食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
儿科护理学
儿科总结名词解释1、儿科护理学: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儿童保健、疾病防治与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一门专科护理学。
2、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
3、婴儿期:出生后到1周岁为婴儿期。
4、幼儿期:自满1周岁到3周岁为幼儿期。
此期防止意外创伤和中毒5、学龄前期:自满3周岁到6~7岁为学龄前期。
6、生长:是指随年龄的增长,儿童各器官、系统的长大,主要表现为形态变化。
7、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功能上的分化与成熟,是“质”的改变,包括情感-心理的发育成熟过程。
8、体重:是身体各器官、组织及体液的总重量。
9、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在生后数天内由于摄入不足、胎粪及水分的排出,可致体重暂时性下降。
10、补授法:指补充母乳量不足的方法。
11、代授法:用配方奶或其他乳品一次或数次替代母乳的方法。
12、低钾血症:当血清钾低于3.5mmol/L13、高钾血症:血清钾高于5.5mmol/L14、适于胎龄儿: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90百分位者。
15、正常足月儿:是指胎龄慢37-42周出生,出生体重在2500-4000g,无任何畸形和疾病的活产婴儿。
16、适中温度:指能维持正常体核及皮肤温度的最适宜的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身体耗氧量最少,蒸发散热量最少,新陈代谢最低。
17、呼吸暂停:如呼吸停止时间达15-20秒,伴有心率减慢并出现发绀及四肢肌张力的下降。
18、原发性呼吸暂停:胎儿或新生儿窒息缺氧时,初起1-2分钟呼吸深快,如缺氧未及时纠正,随即转为呼吸抑制和反射性心率减慢。
19、生理性黄疸:生后2-3天内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一般情况良好,足月儿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到3-4周。
20、郝氏沟:膈肌附着部位的肋骨长期受膈肌牵拉而内陷,形成一条沿肋骨走向的横沟。
21、佝偻病串珠: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呈钝圆形隆起22、闭锁肺:严重气道梗阻时,几乎听不到呼吸音。
23、髓外造血:当严重感染或溶血性贫血等需要增加造血时,肝、脾、淋巴结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而表现为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可见有核红细胞和幼稚粒细胞。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1、适中温度:指能维持正常体核及皮肤温度的最适宜的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身体耗氧量最少,蒸发散热量最少,新陈代谢最低。
2、追赶生长:指某些儿童在一些阻碍生长发育的因素(如神经性厌食,营养不良等疾病)被克服后,在康复阶段会以极快的速度恢复生长的现象。
3、主动免疫:指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者接触感染源后,被给予相应的抗体,而立即获得免疫力。
4、假月经:妊娠后期母亲雌激素进入胎儿体内,生后突然中断,使有些女婴出生后5〜7天出现阴道可见血性分泌物,类似月经出血,可持续一周,称为假月经5、粟粒疹:新生儿出生后3周内,可在鼻尖、鼻翼、面颊部长出细小的,白色或黑色的、突出在皮肤表面的皮疹,系新生儿皮脂腺堆积形成,可自行消退。
6、麻疹粘膜斑:麻疹患儿出疹前1-2天在第二磨牙相对的颊粘膜上出现的,直径约为0.5-1mm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于出疹后1-2天消失。
是麻疹早期具有特征性的体征,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7、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初生数日内,因进食减少、水份丢失、胎粪排出、出现体重下降,但一般不超过10%, 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时体重。
8生理性贫血:小儿在生后2~3个月,红细胞数降至3X 1012 /L , 血红蛋白降到100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
9、生理性腹泻:多见于出生6 个月以内的婴儿,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但除大便次数增多以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身体发育正常,添加辅食后即逐渐转为正常。
10、生理性黄疸:是由于新生儿时期体内胆红素的累积而引起皮肤巩膜等黄染的现象,一般生后2〜3天开始出现,4〜5天最明显,10- 14天消退。
11 、癫痫持续状态:凡一次癫痫发作持续30 分钟以上,或反复发作而间歇期意识不能恢复超过30 分钟,均称为癫痫持续状态12、分离性焦虑:由现实的或预期的与家庭、日常接触的人、事物分离时引起的情绪低落甚至功能损伤。
13、失控感:是一种对生活中和周围所发生的事情感到有一种无法控制的感觉。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1.计划免疫根据儿童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疫情发生的监测情况,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合理、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
2新生儿窒息胎儿娩出1分钟,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为新生儿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疾病指各种围生期高危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的脑损伤,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
4.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指新生儿由于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而出现的呼吸系统疾病,以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早产儿多见5.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因胆红素(大部分未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皮肤、巩膜或其他器官黄染的现象。
6.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简称新生儿冷伤,亦称新生儿硬肿症,指新生儿时期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及皮下脂肪变硬及水肿,常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低下。
7.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小儿体内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失常,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8.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多种病原体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性肾小球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水肿、少尿、血尿、高血压,严重者可有循环充血、高血压脑病及肾功能衰竭。
9.肾病综合征一组有多种病因引起的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导致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的临床症候群,其临床特征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不同程度的水肿。
10.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到出生后满28天围生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1周。
婴儿期自小儿出生到满1周岁之前。
幼儿期自1周岁到满3周岁之前。
学龄前期自3周岁到入小学前。
学龄期自6~7周岁到青春期开始之前。
11.肺炎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肺部炎症,临床上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和肺部有固定湿啰音为主要表现。
12.生理性体重下降生后1周内由于摄入少、水分丧失、胎粪及小便排出,体重可减轻3%~9%,至出生第7~10天可恢复至出生时体重。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说主动免疫:指给易感者接种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抗体,从而产生主动免疫力。
小孩保健:是经过研究小孩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要素,依照促进健康、预防为主、防治联合的原则,对小孩集体或个体采纳干预措施,提升小孩生命质量,保证和促进小孩身心健康的综合性防治医学。
胸围: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
不显性失水:由皮肤和肺蒸发的水分,是调理人体体温一项重要措施。
发育 :: 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完美和功能上的成熟,为质的改变。
腹围:平脐水平绕腹一周的长度。
高渗性脱水:水的扔掉多于电解质的扔掉,血清钠为 >150mmol/l ,血浆浸透压高于正常范围。
屏气发生:为呼吸运动暂停的一种异常行为,常在情绪急巨变化时出现。
感知:是经过各种感觉器官从环境中选择性的获守信息的能力。
混杂饲养:因母乳不足或其余原由不可以所有易母乳饲养,而部分用牛、羊乳或其余乳品饲养。
人工饲养:完整用牛、羊乳或其余代乳品饲养婴儿。
遗尿症:正常小儿自 2~3 岁起已能控制膀胱排尿,如 5 岁后仍发生不随意排尿即为~注意:人对某以部分或某一方面的选择性警备,或对某一刺激的选择性反应为注意力。
初乳:产后最先 4 天内分泌的乳汁。
生理性流涎:小儿生后 3~4 个月时,唾液腺发育较完整,而吞咽功能尚不健全,不会及时吞咽所分泌的所有唾液,出现的流涎称~重生儿溶血病:指母婴血型不合所惹起的重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病。
补授法:指每次哺母乳后再合适增补牛乳或其余代乳品的方法。
哮喘性支气管炎:指婴少儿期间以喘息为突出表现的支气管炎。
重生儿败血症:指重生儿期病原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液中生长、生殖、产生毒素、造成浑身传染。
事物特别动力作用:指事物消化、汲取及转变过程中所需的热能。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 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加的气道慢性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拥有气道高反应性,并可惹起气道缩窄,临床表现为频频发生性咳嗽和带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
儿科护理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指的是对儿童(出生到青春期)进行全面的医疗和护理服务的工作。
以下是一些儿科护理中常见的名词解释:
1. 儿科护士:专门负责儿童患者护理工作的护士,能够提供儿童健康评估、预防接种、监测生命体征、协助医生进行各种医疗操作等服务。
2. 儿科病房:专门用于收治儿童患者的医院病房,提供适宜的环境和设施,以满足儿童的各类医疗和生活需求。
3. 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专门用于收治儿童重症患者的特殊病房,配置有高级的医疗设备和专业人员,能够监测和治疗各种严重的疾病和创伤。
4. 儿科医生:专门负责儿童健康和治疗的医生,具备儿科学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诊断、治疗和预防儿童常见疾病。
5. 儿童发育评估:通过对儿童身体、智力、社交和情绪发展的评估,判断其发育水平是否正常,以及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干预措施。
6. 儿童安全:在医院和家庭等环境中,采取措施保护儿童的安全,防止意外伤害和疾病的发生。
7. 婴儿喂养:为0-1岁婴儿提供适宜的食物和喂养方式,满足其生长和发育需求。
8. 儿童心理支持:针对儿童在疾病、治疗或医院住院期间可能产生的情绪和心理问题,提供情绪支持、心理干预和治疗。
9. 儿童康复:针对儿童出生缺陷、疾病或意外事件导致的功能障碍进行康复治疗,以促进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的提高。
10. 儿童疼痛管理:通过医疗手段、药物和非药物干预措施,减轻儿童在疾病或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感受,提升其生活质量。
以上是儿科护理常见名词的解释,这些名词在儿科护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提供儿童的全面护理和医疗服务。
儿科护理学 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1.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娩出为止为胎儿期,约为40周2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出生后28天3婴儿期:自出生到1周岁之前4幼儿期:自满1周岁到满3周岁之前5学龄前期:自满3周岁到6~7岁入小学前6学龄期:自6~7岁入小学至青春期前7青春期:年龄范围一般为10~20岁,女孩青春期开始年龄和结束年龄都比男孩早2岁左右。
青春期进入和结束年龄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可相差2~4岁8围生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7足天,此期包括妊娠后期、分娩过程和新生儿早期3个阶段第二章儿童生长发育1.生理性体重下降:部分新生儿在生后数天内,由于摄入不足、胎粪及水分的排出,可致体重暂时性下降,称生理性体重下降。
一般下降范围为原有体重的5%~10%,至第7~10日恢复到出生体重。
2身高增长高峰(PHV):青春期是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期,受性激素等因素的影响,体格生长出现生后的第二个高峰,尤其身高增长迅速,称为身高增长高峰3骨龄:长骨干骺端的软骨次级骨化中心的出现可反映长骨生长发育成熟程度,有助于判断骨发育年龄,称之为骨龄第三章儿童保健1计划免疫:根据免疫学原理、儿童免疫特点和传染病疫情的监测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生物制品接种到儿童体中,以确保其获得可靠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达到预防、控制乃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2主动免疫:给易感者接种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力3被动免疫: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者在接触传染源后,被给予相应的抗体,而立即获得免疫力第五章儿童营养1基础代谢率:在20℃(18~25℃)室温下,餐后10~14小时清醒、安静状态下,测量维持机体所需的能量2补授法:补充母乳量不足的方法,母乳喂养次数一般不变,每次先喂母乳,将两侧乳房吸空后,再根据儿童需要补充代乳品3代授法:用配方奶或其他代乳品一次或数次替代人乳的方法4人工喂养:以配方奶或动物乳(牛乳、羊乳、马乳等)完全代替母乳喂养的方法第六章患病儿童护理及其家庭支持1脱水:水分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所引起的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儿科护理学常考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常考名词解释(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一)名词解释绪论与小儿生长发育1. 婴儿期:婴儿从脐带结扎到出生后一周岁,包括新生儿期。
2. 幼儿期:自满一周岁至三周岁。
3. 上部量:从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
下部量:从耻骨联合上缘至足底。
4. 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出生3~4天内体重下降3%~9%小儿营养及营养性疾病5. 肥胖症:小儿能量摄入长期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了一定范围的一种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
6. 赫氏沟:肋膈沟,膈肌附着处的肋骨受牵拉而内陷形成的一道横沟。
7. 佝偻病串珠:佝偻病患儿肋骨和肋软骨交界处因骨样组织堆积膨大而形成钝圆形隆起,以两侧第7-10肋最明显,上下排列如串珠状,因此向胸腔内压迫肺组织,容易引起肺炎。
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8. 足月儿:大于或等于37周,小于42周的新生儿。
9. 适于胎龄儿:出生体重在同龄胎儿平均体重的第10至第90百分位数之间的新生儿。
10.小于胎龄儿:出生体重在同龄胎儿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数以下的新生儿。
11. 呼吸暂停:新生儿呼吸暂停是指早产儿呼吸停止超过20秒,足月小儿呼吸停止超过15秒;或呼吸停止不超过15~20秒,但伴有心跳减慢,皮肤青紫或苍白,肌肉张力减低。
12. 中性温度:是指使机体代谢、氧及能量消耗最低并能维持体温正常的最适环境温度,对新生儿至关重要。
消化系统疾病13. 累积损失量:发病以来累积损失的液体量17. 迁延性腹泻: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一岁以内约占半数,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病程2周~2月为迁延性腹泻18. 生理性腹泻: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其外观虚胖,常有湿疹,出生后不久即腹泻,每天大便次数多,甚至十几次,每次大便量不一定很多,其中含少量水分,一般没有特殊腥臭味。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结核病:1、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
2、原发型肺结核:为结核杆菌初次侵入肺部后发生的原发感染。
3、原发综合征:为结核杆菌初次侵入肺部后发生的原发感染,是小儿肺结核的主要类型之一,由肺原发病灶、局部淋巴结病变和两者相连的淋巴管炎组成。
4、核中毒症状:包括长期低热、轻咳、盜汗、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等。
总论:1、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足7天。
2、4:3:2液:4份0.9%氯化钠,3份10%葡萄糖,2份1.87%乳酸钠(或1.4%碳酸氢钠)。
3、等渗性脱水:水和电解质成比例地损失,血清钠为130~150mmol/L。
4、生长发育:生长指小儿整体和各器官的长大,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
5、生理性体重下降:是指新生儿生后一周内因摄入不足,加之水分丢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
6、体重:为各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重量。
7、脱水:是指水分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所引起的体液总量的减少。
8、阴离子间隙:是主要测得阳离子与阴离子的差值。
9、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28天内。
10、头围:是经眉弓上缘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
先心病:1、缺氧发作:法洛四联症患儿有时在吃奶或哭闹后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引起突然昏厥、抽搐,这是由于在肺动脉漏斗部狭窄的基础上,突然发生该处肌部痉挛,引起一时性肺动脉受阻,使脑缺氧加重所致。
2、差异性紫绀:动脉导管未闭患儿,当肺动脉压力超过主动脉时,即产生右向左分流,造成下半身青紫。
造血系统疾病:1、生理性贫血:小儿生后随着自主呼吸的建立,血氧含量增加,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骨髓造血功能暂时性降低,网织红细胞减少;胎儿红细胞寿命较短,且破坏较多;加之婴儿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等因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逐渐降低,至2~3个月时红细胞降至3.0×1012、血红蛋白量降至100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主动免疫:指给易感者接种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抗体,从而产生主动免疫力。
儿童保健:是通过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依据促进健康、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对儿童群体或个体采取干预措施,提高儿童生命质量,保证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综合性防治医学。
胸围: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
不显性失水:由皮肤和肺蒸发的水分,是调节人体体温一项重要措施。
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完善和功能上的成熟,为质的改变。
腹围:平脐水平绕腹一周的长度。
高渗性脱水:水的丢失多于电解质的丢失,血清钠为>150mmol/l,血浆渗透压高于正常范围。
屏气发作:为呼吸运动暂停的一种异常行为,常在情绪急剧变化时出现。
感知: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从环境中选择性的获取信息的能力。
混合喂养:因母乳不足或其他原因不能全部易母乳喂养,而部分用牛、羊乳或其他乳品喂养。
人工喂养:完全用牛、羊乳或其他代乳品喂养婴儿。
遗尿症:正常小儿自2~3岁起已能控制膀胱排尿,如5岁后仍发生不随意排尿即为~注意:人对某以部分或某一方面的选择性警觉,或对某一刺激的选择性反应为注意力。
初乳:产后最初4天内分泌的乳汁。
生理性流涎:小儿生后3~4个月时,唾液腺发育较完全,而吞咽功能尚不健全,不会及时吞咽所分泌的全部唾液,出现的流涎称~新生儿溶血病:指母婴血型不合所引起的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病。
补授法:指每次哺母乳后再适当补充牛乳或其它代乳品的方法。
哮喘性支气管炎:指婴幼儿时期以喘息为突出表现的支气管炎。
新生儿败血症:指新生儿期病原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液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造成全身感染。
事物特殊动力作用:指事物消化、吸收及转化过程中所需的热能。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并可引起气道缩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咳嗽和带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绪论1. 胎儿期 :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娩出为止为胎儿期,约为 40 周2 新生儿期 :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出生后 28 天3 婴儿期 :自出生到 1 周岁之前4 幼儿期 :自满 1 周岁到满 3 周岁之前5 学龄前期 :自满 3 周岁到 6~7 岁入小学前6 学龄期 :自 6~7 岁入小学至青春期前7 青春期 :年龄范围一般为 10~20 岁,女孩青春期开始年龄和结束年龄都比男孩早 2 岁左右。
青春期进入和结束年龄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可相差 2~4 岁8 围生期 :胎龄满 28 周至出生 7 足天,此期包括妊娠后期、分娩过程和新生儿早期 3 个阶段第二章 儿童生长发育1.生理性体重下降 :部分新生儿在生后数天内,由于摄入不足、胎粪及水分的排出,可致 体重暂时性下降,称生理性体重下降。
一般下降范围为原有体重的 5%~10%,至第 7~10 日恢复到出生体重。
2 身高增长高峰( PHV ) : 青春期是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期,受性激素等因素的影响,体格生长出现生后的第二个高峰,尤其身高增长迅速,称为身高增长高峰3 骨龄 :长骨干骺端的软骨次级骨化中心的出现可反映长骨生长发育成熟程度,有助于判断骨发育年龄,称之为骨龄第三章 儿童保健1 计划免疫 :根据免疫学原理、儿童免疫特点和传染病疫情的监测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 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生物制品接种到儿童体中,以确保其获得可靠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达到预防、控制乃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2 主动免疫 :给易感者接种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力3 被动免疫 :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者在接触传染源后,被给予相应的抗体,而立即获得免疫力第五章 儿童营养1 基础代谢率 :在 20℃( 18~25℃)室温下,餐后 10~14 小时清醒、安静状态下,测量维持机体所需的能量2 补授法 :补充母乳量不足的方法,母乳喂养次数一般不变,每次先喂母乳,将两侧乳房吸空后,再根据儿童需要补充代乳品3 代授法 :用配方奶或其他代乳品一次或数次替代人乳的方法4 人工喂养 :以配方奶或动物乳(牛乳、羊乳、马乳等)完全代替母乳喂养的方法第六章 患病儿童护理及其家庭支持1 脱水 :水分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所引起的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婴儿期:从脐带结扎到出生后一周岁,包括新生儿期。
幼儿期:自满一周岁至三周岁。
上部量:从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
下部量:从耻骨联合上缘至足底。
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出生3~4天内体重下降3%~9%。
肥胖症:小儿能量摄入长期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了一定范围的一种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
赫氏沟:肋膈沟,膈肌附着处的肋骨受牵拉而内陷形成的一道横沟。
佝偻病串珠:佝偻病患儿肋骨和肋软骨交界处因骨样组织堆积膨大而形成钝圆形隆起,以两侧第7~10肋最明显,上下排列如串珠状,因此向胸腔内压迫肺组织,容易引起肺炎。
足月儿:大于或等于37周,小于42周的新生儿。
儿科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高热惊厥高热惊厥是颅外感染伴有高热时在年幼儿常有可能引起的惊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尤为常见。
特点是:年龄多在6个月至3岁之间;多在病初突然高热时;发作呈全身性、次数少和时间短;神志恢复快,预后好,无阳性神经体征。
2.治疗性游戏治疗性的游戏:当游戏起到应对恐惧和忧虑的作用时称为治疗性的游戏。
其作用是评估儿童对疾病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对儿童进行护理干预。
3.感应性腹痛感应性腹痛常与内脏性腹痛同时存在或相继发生,当内脏病变使痛觉神经纤维受刺激,发生冲动,传人相应的脊髓节段的脊髓神经支配的皮肤部位,而引起体表感应性腹痛。
(注意与牵涉性腹痛的区别)4.计划免疫当通过预防接种使有免疫力的人数在人群中达到一定百分比时,则免疫人群就形成一个屏障,保护那些未经免疫的人不受感染,这就是人群免疫。
(注意什么是非计划性免疫)5.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和机体能力的演进,表示质方面的变化。
6.预防接种是有针对性地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之产生免疫力,以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
1.青紫型先心病:由于心脏畸形的存在,致右心压力增高并超过左心而血液从右向左分流或大动脉起源异常时,使大量氧含量低的静脉血流人体循环,出现青紫。
2.杵状指(趾):青紫型先心病患儿由于长期缺氧,致使指、趾端毛细血管扩张增生,局部软组织和骨组织也增生肥大,随后指(趾)末端膨大如鼓槌状,称杵状指(趾)。
3.缺氧发作:少数法洛四联症婴儿有时在吃奶或哭闹后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引起突然昏厥、抽搐,这是由于在肺动脉漏斗部狭窄的基础上,突然发生该处肌部痉挛,引起一时性肺动脉梗阻,使脑缺氧加重所致,称缺氧发作。
4.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又称营养性小细胞性贫血。
1.癫痫持续状态:指癫痫发作持续30min以上,或反复发作30min以上,发作间歇期意识不恢复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娩出为止为胎儿期,约为40周2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出生后28天3婴儿期:自出生到1周岁之前4幼儿期:自满1周岁到满3周岁之前5学龄前期:自满3周岁到6~7岁入小学前6学龄期:自6~7岁入小学至青春期前7青春期:年龄范围一般为10~20岁,女孩青春期开始年龄和结束年龄都比男孩早2岁左右。
青春期进入和结束年龄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可相差2~4岁8围生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7足天,此期包括妊娠后期、分娩过程和新生儿早期3个阶段第二章儿童生长发育1.生理性体重下降:部分新生儿在生后数天内,由于摄入不足、胎粪及水分的排出,可致体重暂时性下降,称生理性体重下降。
一般下降范围为原有体重的5%~10%,至第7~10日恢复到出生体重。
2身高增长高峰(PHV):青春期是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期,受性激素等因素的影响,体格生长出现生后的第二个高峰,尤其身高增长迅速,称为身高增长高峰3骨龄:长骨干骺端的软骨次级骨化中心的出现可反映长骨生长发育成熟程度,有助于判断骨发育年龄,称之为骨龄第三章儿童保健1计划免疫:根据免疫学原理、儿童免疫特点和传染病疫情的监测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生物制品接种到儿童体中,以确保其获得可靠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达到预防、控制乃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2主动免疫:给易感者接种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力3被动免疫: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者在接触传染源后,被给予相应的抗体,而立即获得免疫力第五章儿童营养1基础代谢率:在20℃(18~25℃)室温下,餐后10~14小时清醒、安静状态下,测量维持机体所需的能量2补授法:补充母乳量不足的方法,母乳喂养次数一般不变,每次先喂母乳,将两侧乳房吸空后,再根据儿童需要补充代乳品3代授法:用配方奶或其他代乳品一次或数次替代人乳的方法4人工喂养:以配方奶或动物乳(牛乳、羊乳、马乳等)完全代替母乳喂养的方法第六章患病儿童护理及其家庭支持1脱水:水分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所引起的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除失水外,尚有钠、钾和其他电解质的丢失2累积损失量:发病后至补液时所损失的水和电解质量3继续损失量:补液开始后,因呕吐、腹泻、胃肠引流等继续损失的液体量4生理需要量:补充基础代谢所需的量第八章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1 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出生后28天,期间的小儿称为新生儿2围生期:围绕分娩前后的一段特定时期,期间的胎儿和新生儿称为围生儿。
我国的围生期:从妊娠28周(此时胎儿体重约1000g)至生后1周。
3足月儿:胎龄满37周至未满42周(260天~293天)的新生儿4早产儿:胎龄<37周(<259天)新生儿5过期产儿:胎龄≥42周(≥294天)的新生儿6正常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为2500~4000g的新生儿7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2500g者。
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1500者超低出生体重儿:体重<1000g者8巨大儿:出生体重>4000g者,包括正常和有疾病者9适于胎龄儿(AGA):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90百分位者10小于胎龄儿(SGA):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新生儿11大于胎龄儿(LGA): 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90百分位以上的新生儿12足月小样儿:小于胎龄儿中最常见的一种,多由于宫内发育迟缓高危儿:已发生或有可能发生危重情况需要密切观察的新生儿13正常足月儿:胎龄满37~42周出生,出生体重在2500~4000g,任何畸形和疾病的活产婴儿14适中温度(NET):维持正常体核及皮肤温度的最适宜的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身体耗氧量最少,蒸发散热量最少,新陈代谢最低15呼吸暂停:呼吸停止时间达15~20秒,或虽不到165秒,但伴有心率减慢(<100次/分)并出现发绀及四肢肌张力的下降称呼吸暂停16新生儿窒息: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容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以致生后1分钟内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性呼吸,而导致低氧血症和混合性酸中毒。
17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是由于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病情重,病死率高,少数幸存者可产生永久性神经功能缺陷如智力障碍、癫痫、脑性瘫痪等18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又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PS)所致,是新生儿期重要的呼吸系统疾病。
临床表现为出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窘迫和呼吸衰竭。
多见于早产儿19新生儿黄疸:胆红素(大部分为未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重者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引起死亡或严重后遗症。
新生儿黄疸:新生儿时期,血清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5~7mg/dl)20新生儿溶血病:母婴血型不合,母血中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导致新生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溶血21胆红素脑病(核黄疸):由于血清间接胆红素增高,引起大脑神经细胞黄染而出现脑损伤22新生儿脐炎:是由于断脐时或出生后处理不当而被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或溶血性链球菌等侵染脐部所致的局部炎症23新生儿败血症:指细菌侵入血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感染.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简称新生儿冷伤,由受寒引起,其临床特征是低体温和多器官功能损伤,严重者出现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和水肿,又称新生儿硬肿症(SN)24发展性照顾:一种适合每个小儿个体需求的护理模式。
这种护理模式可以促进早产儿体重增长、减少哭闹和呼吸暂停次数。
此模式的护理目标是使小儿所处于的环境与子宫内尽可能相似,并帮助小儿以有限的能力适应宫外的环境第九章营养障碍疾病患儿的护理1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能量和(或)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不能维持正常新陈代谢而导致自身组织消耗的营养缺乏性疾病。
2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3肥胖-换气不良综合症:严重肥胖者可因脂肪过度堆积而限制胸廓扩展及膈肌运动,导致肺通气不良,引起低氧血症、发绀,严重时心脏扩大。
心力衰竭甚至死亡4体重超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均值20%或BMI同年龄组儿童P95。
5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失常,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典型的表现是生长着的长骨干骺端和骨组织矿化不全。
6佝偻病串珠: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呈钝圆形隆起,上下排列如串珠状7肋膈沟或郝氏沟:膈肌附着部位的肋软骨长期受膈肌牵拉而内陷,形成一条沿肋骨走向的横沟8鸡胸:第7、8、9肋骨与胸骨相连处软化内陷,致胸骨柄前突,形成鸡胸9漏斗胸:胸骨剑突部向内陷,可形成漏斗胸10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由于维生素D缺乏致血钙降低,当血清总钙<1.75-1.88mmol/L或离子钙<1.0mmol/L时即可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惊厥、手足肌肉抽搐、喉痉挛等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症状。
多见于6个月以下小婴儿第十章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1生理性流涎:乳牙萌出时,对三叉神经产生刺激,引起唾液分泌量的增加,但由于小儿还没有吞咽大量唾液的习惯,口腔又浅、唾液往往流到口外来,形成生理性流涎2鹅口疮:又名雪口病,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多见于新生儿营养不良、腹泻,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儿,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时乳头不洁及使用污染的奶具而感染3疱疹性口炎:由单纯疱疹病毒乙型感染所致,多见于婴幼儿,无明显季节性,传染性强,可在集体托幼机构引起小流行4溃疡性口炎:主要由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或大肠埃希菌等引起,多见于婴幼儿.常见于感染,长期腹泻等机构抵抗力下降时,口腔不洁更有利于细菌繁殖而致病5婴幼儿腹泻:又称腹泻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严重者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6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表现为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但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添加换如期食物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1、呼吸急促:幼婴<2个月,呼吸≥60次/分;2-12个月,呼吸≥50次/分,1-5岁以下,呼吸≥40次/分2、急性呼吸道感染(AVRI):指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简称“上感”俗称感冒,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3、急性支气管炎:是指各种病原体引起的支气管黏膜感染,因气管常同时受累,主要表现以发热咳嗽啰音以及呼吸音改变为主要表现,故又称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儿童时期常见的呼吸道疾病4、肺炎:指不同病原体及其他因素(吸入羊水、过敏等)所引起的肺部感染,临床上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和肺部固定湿罗音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出现神经、循环、消化系统相应症状5、先天性心脏病(CHD)简称先心病,是指胎儿时期心脏或血管发育异常而至的心血管畸形,是儿最常见的心脏病6、艾森曼格综合征:是指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若肺动脉发生病理变化,中膜及内膜层增厚肺动脉压力增高,发生双向分流或反向分流,出现持久性青紫称艾森曼格综合征7、急性肾小球肾炎(AGN):简称急性肾炎,是指一组病因不一,临床变现为急性起病,多有前驱感染,以血尿、水肿、高血压为主,伴不同程度蛋白年或肾功能不全等特点的肾小球疾病8、肾病综合征(NS):简称肾病,是一组多种原因所致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高,导致大量血浆蛋白自尿丢失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9、髓外造血:在正常情况下,骨髓外造血较少,当严重感染或溶血性贫血等需要增加造血时,肝、脾、淋巴结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而表现为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可见幼红细胞或(和)幼稚粒细胞,这是小儿时期的一种特殊状态,称“髓外造血”10、生理性贫血:小儿生后2~3个月时由于循环血量增加,促红细胞生成素不足,骨髓造血功能暂时低下,生长发育迅速等,RBC 3.0×1012/ L ,Hb降至 100g/L) 出现轻度贫血。
11、贫血:周围血液中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或血细胞比容低于相应年龄的正常值,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症状或综合征12、营养性缺铁性贫血(IDA):是由于体内储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发生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和铁蛋白减少,铁剂治疗有效。
13、营养性巨幼红细贫血(NMA):由于维生素 B12 和(或)叶酸及维生素 C 缺乏所致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14、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正常血小板被免疫性破坏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又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临床表现的特点为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和束臂试验阳性,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或减少15、过敏性紫癜:又称享-舒综合征,是以全身小血管炎为只要病变的血管炎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