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墨子》中的形象及地位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摘要:孔子、墨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两位颇具盛名的学者,墨子主张“兼爱”,孔子主张“仁爱”,两位圣贤的这两种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同时,也有自己的独特观点。
本文将对孔子“仁爱”以及墨子的“兼爱”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出孔子“仁爱”和墨子“兼爱”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分析出两种思想对新时代大学生的行为规范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仁爱墨子兼爱目录1“仁爱”和“兼爱”不同之处 (2)1.1阶级基础 (2)1.2内容不同 (2)1.3具体要求不同 (2)2“仁爱”和“兼爱”的相同之处 (4)2..1 两种思想都主张“仁” (4)2..2 倡导公利,反对私利 (4)2..3注重实践 (4)3启示 (6)参考文献 (7)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1“仁爱”和“兼爱”不同之处孔子倡导的“仁爱”以及墨子倡导的“兼爱”。
这两种思想都注重对他人的关心,但两位圣贤的思想却有许多不同之处。
在阶级基础,具体内容及两者实施要求有许多不同之处。
1.1阶级基础春秋末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大变动,社会的生产力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带来了生产工具的发展,生产关系内大幅度的调整。
奴隶的斗争使一些奴隶主失去了原来的地位,甚至无力维持生活。
孔子就是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家庭背景决定了孔子强调等级差别,宗法制度和封建礼仪的思想主张,这就决定了孔子“仁爱”的思想是建立在亲人这个基础之上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的一种爱,首先是爱自己的亲人,然后再爱他人,“仁爱”是一种有差等的爱。
墨子与孔子不同出自侠士,和很多农工失业流民以及刑徒苦役有很多的接触,墨子是这些贫苦百姓的代表人物。
因此,更能体会老百姓的艰辛和疾苦,墨子的背景决定了其思想更多的反应社会底层的诉求,即博爱。
1.2内容不同由于孔子所倡导的“仁爱”建立在亲人这个基础之上,所以他的思想强调亲疏贵贱,血缘尊卑,宗教程度,是一种由近及远的爱。
孔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出自《中庸》)。
(NEW)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第1章 绪 论第2章 泛论子学时代第3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第4章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第5章 墨子及前期墨家第6章 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第7章 战国时之“百家之学”第8章 《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第9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第10章 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第11章 《墨经》及后期墨家第12章 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第13章 韩非及其他法家第14章 秦汉之际之儒家第15章 《易传》及《淮南鸿烈》之宇宙论第16章 儒家之六艺论及儒家之独尊第二部分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一、填空题二、名词解释三、简答题四、论述题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第1章 绪 论一、哲学之内容1哲学(1)分类物理学、伦理学、论理学。
(2)内容①宇宙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世界之道理”。
②人生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人生之道理”。
③知识论:目的在求一“对于知识之道理”。
2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的内容(1)宇宙论①“本体论”,即研究“存在”之本体及“真实”之要素者。
②“宇宙论”,即研究世界之发生及其历史,其归宿者。
(2)人生论①心理学所考究,即研究人究竟是什么者。
②伦理学、政治社会哲学等所考究,即研究人究竟应该怎么者。
(3)知识论①知识论,即研究知识之性质者。
②伦理学,即研究知识之规范者。
(4)关系宇宙论与人生论,相即不离,有密切之关系。
哲学之人生论,皆根据于宇宙论。
哲学家中有以知识论证成其宇宙论者,有因研究人之是什么而联带及知识问题者。
二、哲学之方法与论证1哲学之方法哲学之方法,是直觉的,反理智的。
直觉能使吾人得到一个经验,而不能使吾人成立一个道理。
一个经验之本身,无所谓真妄;一个道理,是一个判断,判断必合逻辑。
各种学说之目的,皆不在叙述经验,而在成立道理,故其方法,必为逻辑的、科学的。
科学方法,即是哲学方法。
2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哲学包含两部分:即其最终的断案与其所得此断案之根据,即断案之前提。
故哲学乃理智之产物,哲学家欲成立道理,必以论证证明其所成立。
我眼中的孔子初中作文范文
我眼中的孔子初中作文范文孔子是一个在教育和思想方面有重大作为的大圣人,留下的儒家学说给了后人带来很大的影响,我也读过孔子的一些言论,确实是可令人从中领悟到不少深化的道理。
在课上,老师让我们讨论一个对于有人说孔子是中国之幸也有人说孔子是中国之不幸的看法。
我们当然知道孔子是中国之幸,他为中国的教育思想上作出了宏大奉献。
孔子大胆地打破了陈规,创办私学,主张了“有教无类”,不管贫富贵贱,都乐意收为学生。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你有去学习的意愿,即使学费只是一串干肉也可以。
这表达了孔子诲人不倦的精神。
而且孔子在生活也非常节省,他曾夸赞过颜回可以乐在于“一箪食,一瓢水,在陋巷”的生活中。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种精神让我非常震撼,可以抛弃物质上的追求而沉浸于学习的乐趣中,是多么崇高的一种境界呀!但对于孔子是中国之不幸的说法,却大都不知。
老师给出了答案,孔子之所以被看做是中国之不幸的说法,是因为中国历代统治者把他的思想学说变成束缚人民思想的工具。
可我仍然对老师话的理解,朦朦胧胧……我带着这个疑问考虑了好几天,但仍旧弄不明白;查资料我也试过,但没有头绪从哪一方面开始查找。
但是很巧合也很幸运,学校的历史课上讲了汉武帝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进步了儒家学派的地位,并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
这句“并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的话,让我突然想到了这与利用儒家学说的言论也许有关,便下课就去对老师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问,老师告诉我汉武帝其实是利用了孔子“大一统”的思想,确实是为了用思想上的统一去维持政治上的统一,对很多不同政见的人士的进展镇压。
我此时此刻心中泛起波澜,再伟大神圣的东西,甚至是孔圣人的思想,在历代王朝的统治者手中也会变成镇压人民的沉重枷锁!不过这些对孔子的说法并没有动摇他在我心中的地位,不管他的学说被用于教诲后人还是思想政治统一,他都是一位圣人,他是中国历史文化发扬光大的一位代表,使如今的我们学会了“仁”和“礼”的中华美德。
孔子长什么样子
圣人的面孔:孔子长什么样2010年01月08日20:45凤凰网文化综合【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0条孔夫子到底长什么样子?这是千百年来研究儒学的专家以及爱戴孔夫子的人们关心的问题。
孔子距离我们两千多年了,我们今天人们见到的孔子形象,都是后世想象而来。
实际上,在孔子去世后近三百年时间里,他一直保持着布衣学者的身份,直到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到山东时祭祀过孔子,并封孔子九代孙孔腾为“奉祀君”。
后来,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的地位越来越高,历代帝王纷纷对孔子及其子孙加封加号,各种孔子的画像才纷纷出现。
那么,真实的孔子长得什么样子呢?孔子标准像为《史记》作索隐的司马贞描述说,孔子脑袋的形状好像倒过来的屋顶,中间低,四周高,因此孔子也叫孔丘。
实际上,孔子之所以叫孔丘,还有一种说法是他的父母为了生个儿子,在尼丘祷告,因此生下他后,便取名为丘,取字为尼,又因排行第二,叫仲尼。
有关孔子的身高,司马迁的《孔子世家》里,称“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按西汉尺23.1厘米计算,是2米21,在平均身材不高的古代,孔子如果长得如此伟岸,在他死后,他的弟子子贡、宰予等肯定不会忽略这个足以显示“圣人”高大形象的数据,在他们的言论中会有提及。
《春秋演孔图》说:“孔子长十尺,海口尼首方面,月角日准河目,龙颡斗唇,昌颜均颐,辅喉骈齿,龙形龟脊虎掌,胼肩修肱参膺,圩顶山脐林背,翼臂汪头阜脥,堤眉地足,谷窍雷声,泽腹修上趋下,末偻后耳,面如蒙共,手垂过膝,耳垂珠庭,眉十二采,目六十四理,立如凤崎,坐如龙蹲,手握天文,足履度宇,望之如林,就之如升腰大十围,胸应矩,舌理七重,钧文在掌。
胸文曰:‘制作定世符运’。
”东汉的王充在《论衡》里说‘黄帝龙颜,颛顼戴午,帝喾骈齿,尧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汤臂再肘,文王四乳,武王望阳,周公背偻,皋陶马口,孔子反羽’,意思是黄帝的长得像龙,颛顼的头上长角,喾的牙齿连成一片,尧的眉毛有八种颜色,舜的眼睛有双瞳,禹的耳朵有三个孔,汤的胳膊上有两肘,周文王有四个乳房,周武王眼高可以看见头顶上的太阳,周公旦的驼背,皋陶的嘴像马,孔子圩顶。
先秦诸子经典对国家社会和自己的影响作文
先秦诸子经典对国家社会和自己的影响作文1. 引言1.1 概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先秦诸子经典是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思想资源。
这些经典包括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墨子的《墨子》等著作,它们不仅对国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个人修身养性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分析先秦诸子经典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影响,并探讨其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引言、先秦诸子经典对国家社会和自己的影响、先秦诸子经典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以及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将简要介绍整篇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概览。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先秦诸子经典,探讨其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重要影响,并进一步探索其在现代社会与个人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通过深入理解先秦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价值,进而推动先秦思想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以上是关于文章“1. 引言”部分的内容。
2. 先秦诸子经典对国家社会和自己的影响:2.1 孔子及《论语》对国家社会的影响:孔子是先秦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其经典著作《论语》对国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论语》,孔子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伦理观念,强调了君子治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原则。
首先,孔子倡导君子治国,他认为一个合格的君主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和才能。
《论语》中有关于仁、孝、礼等道德伦理观念的阐述,使这些观念深入人心,并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思想对当时的政治体制产生了积极影响,促使统治者更加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并对整个国家建立起道德规范。
其次,《论语》中也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认为个人要从内心开始修身养性,从而带动整个家庭的和睦与顺利运行。
进一步扩展到国家社会层面,他提出国家的治理需要以仁爱、公正和智慧为基础。
这种思想观念的传播和推广,对于建立稳定、和谐的国家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2.2 孟子及《孟子》对自己的影响:孟子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经典著作《孟子》对个人成长与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诸子散文文
• 孔子前551年9月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出生 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论语· 1-34岁(前551-518),居鲁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3岁丧父,17岁丧母,19岁娶妻,20岁生子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老百姓从事的各种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活计)。”(委吏——管理粮仓的小吏、乘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上)
总绪论
先秦文学(上古—前221年)
秦汉文学(前221年—220年)
魏晋文学(220年—420年)
南北朝文学(420年—589年)
第一编 先秦文学 (上古——公元前221年)
概说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上古文学 《诗经》 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 屈原和楚辞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这种追求要求取消人的一切欲望情绪甚至丢掉人的知识这种追求要求取消人的一切欲望情绪甚至丢掉人的知识能力泯灭人是非之心对现实采取一种逃避的政策以内心能力泯灭人是非之心对现实采取一种逃避的政策以内心的虚静超然抹杀外在的一切平与不平达到一种形若槁木的虚静超然抹杀外在的一切平与不平达到一种形若槁木心若死灰的境界
体裁 时代 篇章特点 简单的言行记录,无完整篇章 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仍 以对话为主。但篇幅扩大,论 题集中,开始向长篇议论方向 发展,专题论文初步形成 形成了结构完整的论说文体制 代表著作 《论语》 《老子》 《墨子》
语录体 春秋至 和韵散 战国初 结合体
对话式 战国中 辩文 期
专题论 战国后 文 期
• 柏杨《君子和小人》:孔丘先生见了她,不知道搞了 名堂没有,归来后身轻如燕,神色有异,被仲由先生 看出苗头,问了一句。做贼的人,心情都虚,孔子先 生当时面红耳赤,赌起咒来曰,天厌之,天厌之。情 急至此,可见事态严重。 • 李泽厚《论语今读》:南子据说是一个“淫乱”的国 君妾妇,是一个“不道德”的人,孔子却拜见而不避, 甚至使亲近的学生也怀疑而不高兴,可见孔子与后代 假道学大不相同,并不装腔作势,而是有高度灵活性 的。
《中国哲学简史》引用古文释义
《中国哲学简史》引用古文释义引言《中国哲学简史》是一本系统介绍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书籍。
本文旨在通过引用古文来阐释其中的核心概念和思想,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会中国哲学的精髓。
一、儒家思想1.1仁爱孔子在《论语》中说:“《诗》云:‘予懿文王,于寡妻之邦有女美如芹,人咨之而不加乘,疾走之而不倦。
’将进酒,杯莫停。
”这段古文中的“于寡妻之邦有女美如芹”一句,表达了孔子对美德的追求,他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仁爱之心。
1.2人性善恶孟子在《孟子·告子篇》中说:“予尔言爱于众,亦及于仁矣。
”这段古文中的“爱于众”一句,表达了孟子对人性的乐观看法,他认为人性本善,并且强调了人们应该展现出的仁爱之心。
二、道家思想2.1自然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段古文中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句,表达了老子对自然的理解,强调了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并认识到自然是万物的根源。
2.2无为而治庄子在《庄子·逍遥游》中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这段古文中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一句,强调了庄子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即顺其自然,不要过度干预。
三、墨家思想3.1兼爱墨子在《墨子·非攻》中说:“以天下之兼,观其所兼。
天下之爱,观其所爱。
”这段古文中的“以天下之兼”一句,表达了墨子无私奉献、兼爱的思想,他强调了人们应该超越个人私利,关怀和帮助他人。
3.2尚贤墨子在《墨子·尚贤》中说:“天不失其亲,尧不失其位;地不失其亲,禹不失其位。
”这段古文中的“天不失其亲,尧不失其位”一句,强调了墨子对于领导者的要求,他认为领导者应该以公正和贤能来治理国家。
四、名家思想4.1名实关系荀子在《荀子·劝学》中说:“七十者衣帛轻重以趋,二千石者啖吞食以猛。
”这段古文中的“七十者衣帛轻重以趋”一句,揭示了名实关系的重要性,强调了荀子对事物本质的关注,认为人们不应该被表面现象迷惑。
国学宝典《墨子》:公孟原文注释
【导语】本篇记述墨⼦与弟⼦或与他⼈的对话,各段都是⽚断的对话。
墨⼦谈话的内容,主要申明他“⾮命”、“明⿁”、“节葬”、“⾮儒”的主张。
下⾯是⽆忧考分享的国学宝典《墨⼦》:公孟原⽂注释。
欢迎阅读参考! 【公孟】 公孟⼦谓⼦墨⼦⽈:“君⼦共⼰以待(2),问焉则⾔,不问焉则⽌。
譬若钟然,扣则鸣,不扣则不鸣。
”⼦墨⼦⽈:“是⾔有三物焉,⼦乃今知其⼀⾝也(3),⼜未知其所谓也。
若⼤⼈⾏*暴于国家,进⽽谏,则谓之不逊;因左右⽽献谏,则谓之⾔议。
此君⼦之所疑惑也。
若⼤⼈为政,将因于国家之难,譬若机之将发也然,君⼦之必以谏,然⽽⼤⼈之利。
若此者,虽不扣必鸣者也。
若⼤⼈举不义之异⾏,虽得⼤巧之经,可⾏于军旅之事,欲攻伐⽆罪之国,有之也,君得之,则必⽤之矣。
以⼴辟⼟地,著税伪材(4),出必见辱,所攻者不利,⽽攻者亦不利,是两不利也。
若此者,虽不扣,必鸣者也。
且⼦⽈:‘君⼦共⼰待,问焉则⾔,不问焉则⽌,譬若钟然,扣则鸣,不扣则不鸣。
’今未有扣,⼦⽽⾔,是⼦之谓不扣⽽鸣邪?是⼦之所谓⾮君⼦邪?” 公孟⼦谓⼦墨⼦⽈:“实为善,⼈孰不知?譬若良⽟,处⽽不出有馀糈(5)。
譬若美⼥,处⽽不出,⼈争求之;⾏⽽⾃衒,⼈莫之取也(6)。
今⼦遍从⼈⽽说之,何其劳也!”⼦墨⼦⽈:“今夫世乱,求美⼥者众,美⼥虽不出,⼈多求之;今求善者寡,不强说⼈,⼈莫之知也。
且有⼆⽣于此,善筮,⼀⾏为⼈筮者,⼀处⽽不出者,⾏为⼈筮者,与处⽽不出者,其糈孰多?”公孟⼦⽈:“⾏为⼈筮者,其糈多。
”⼦墨⼦⽈:“仁义钧,⾏说⼈者,其功善亦多。
何故不⾏说⼈也。
” 公孟⼦戴章甫,搢忽(7),儒服,⽽以见⼦墨⼦,⽈:“君⼦服然后⾏乎?其⾏然后服乎?”⼦墨⼦⽈:“⾏不在服。
”公孟⼦⽈:“何以知其然也?”⼦墨⼦⽈:“昔者齐桓公⾼冠博带,⾦剑⽊盾,以治其国,其国治。
昔者晋⽂公⼤布之⾐,牂⽺之裘,韦以带剑,以治其国,其国治。
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綘⾐博袍,以治其国,其国治。
昔者越王勾践剪发⽂⾝,以治其国,其国治。
从《墨子》与《论语》中比较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
从《墨子》与《论语》中比较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都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中突出的一派。
其所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修养方面的学说,都对当时与后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本文就在《墨子》与《论语》所反映的各自学说的基础上,对两者进行粗略的比较。
一、《墨子》与《论语》的介绍(一)《墨子》《墨子》为战国百家中墨家的经典。
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对哲学、逻辑学都有研究和贡献。
此外,他在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上都有相当的研究和贡献,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
现存《墨子》一书,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宋朝多散佚。
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
典型的例子如《非攻》。
《墨子》文章的第二个特点是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二)《论语》《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二、《墨子》与《论语》分别体现的主要思想(一)《论语》体现的“仁”和“礼”“仁”是儒家学说中最核心的思想,其内涵十分广泛,不仅仅指“仁爱”而已。
《论语》中有许多讲述“仁”的篇章,像“里仁为美”、“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认为君子应以“仁”为主要品格,如果一个人没有“仁”作为一切品德的基础,即使他能力再高也是枉然。
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来讲,我觉得“礼”或许应该是最重要的。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探究《庄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著作之一,被誉为“道家经典”。
其中,孔子作为“儒家祖师”,在《庄子》中也有一定的出镜率,并且在书中被赋予了一些特定的形象和意义。
而这些形象和意义,也反映了文化传统中对孔子的不同理解和体现。
在本文中,将对《庄子》中的孔子形象进行探究和分析。
1. 孔子的拜师在《庄子》中,许多章节都讲述了“拜师”这个话题,而其中的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就是孔子拜鲁国大夫仲由为师。
《庄子·外物》中,孔子在拜师时,他非常虔诚地向仲由敬礼,并且表示愿意全心全意跟随他的教诲。
这个场景体现了孔子作为儒家中的奉行者,非常注重传统礼仪和道德准则,也说明了孔子对传统社会的尊崇和依附。
2. 孔子夜游在《庄子·人间世》中,孔子夜游在城市中,被卫灵公的卫士阻拦了。
而卫灵公听说孔子想要成为宰相,就说:“你肯听从我的命令,我就让你做宰相,不然,你就滚吧!”孔子的回答是:“我已经学了文化和礼节,没有必要还要成为宰相。
而且我已经知道你们这个国家的文化和政治形式,不需要再接受你的教育。
”这个场景暗示了孔子在政治上的自律和崇高,能够抵制政治权力的诱惑,同时也反映出儒家的反权威思想。
3. 孔子与管仲在《庄子·尝俯》中,孔子与管仲比喻为一个坐,象征着孔子和管仲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
在这个比喻中,孔子是坐的上半部分,代表着他关注的是理论研究、道德教化等方面;而管仲是坐的下半部分,代表他关注的是政治变革、民生改善等方面。
这个比喻很好地描绘了两位历史名人的思想为人处世之道,也展现了他们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和影响。
4. 孔子与儒墨之争在《庄子·大宗师》中,孔子和墨子做了一次关于爱的讨论。
墨子认为爱所有人是他的道义,而孔子则认为爱只是应该适当的。
孔子说:“我们必须爱所有人,但必须适度。
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失去适度,那么我们就不会成功。
”孔子通过这个回答,阐述了他作为儒家代表的理论立场,也说明了他认为儒家思想关注的是适度与克制,而不是一味追求极致。
散文著作中的孔子形象对后世的影响
散文著作中的孔子形象对后世的影响第16卷第2期2009年4月JoURNALoF东莞理工学院学报DoNGGUANUNlVERSITYoFTECHNoLoGYV01.16No.2Apr.2009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著作中的孔子形象对后世的影响张岩(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辽宁大连116025)摘要: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著作中不仅保存了孔子形象最初的真实写照,也保存了孔子形象最早的变异,二者都对后世的孔子形象塑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为后世孔子形象的塑造提供素材、奠定基础:开尊孔之先河,为后世统治者圣化、神化孔子完成心理准备;而且还表现为为后世变异孔子的形象提供了早期范本.关键词:议论语》;先秦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孔子形象;原质性;变异;影响中图分类号:1262,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009—0312(2009)02一005l—06在先秦典籍‘论语》及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著作中不仅保存了孔子形象最初的真实写照,也保存了孔子形象最早的变异,对这些典籍中描述的孔子形象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理清其在后世孔子形象塑造中的地位和影响,将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历史上真实的孔子形象及其变形,还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后世孔子形象构成中的历史因素与传承关系。
当今学者有关孔子的研究,思路已相当开阔,问题的挖掘也日趋深入,但对先秦典籍中的孔子形象进行系统而又具体的梳理和辨析还少有人做。
笔者在此前的几篇论文中已对先秦典籍‘论语》,先秦历史散文‘左传》、‘国语》及先秦诸子散文《墨子》、《庄子》、《韩非子》中的孔子形象及其描述特点分别进行了分析和梳理,总结了《论语》、<左传》、<国语》中孔子形象的原质性共性,梳理了‘墨子》、<庄子》、‘韩非子》中孔子形象发生的变形状况,并专文探讨了孔子形象发生形变的各种原因”’。
1。
本文则将进一步探讨先秦这些重要典籍中所描述的孔子形象对后世孔子形象塑造的影响及传承关系。
笔者认为这种影响和传承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先秦诸子寓言中的孔子形象摭谈
先秦诸子寓言中的孔子形象摭谈郑先彬(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江苏淮安223001) 摘 要:寓言能通过简单形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在诸子散文中得到广泛运用。
孔子作为当时颇有影响的人物,经常被诸子用在寓言中担当一定的角色,表现出不同的形象特征,在墨家的寓言中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在道家的寓言中是道家思想的寄托者,在法家的寓言中则成为以严刑峻法来治国的法家代表。
这种现象和时代背景有关,也和诸子异彩纷呈的复杂思想有关。
关键词:先秦;诸子;寓言;孔子;形象特征 中图分类号:I 20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8444(2006)0620805206收稿日期:2006206230作者简介:郑先彬(19702),男,江苏泗阳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先秦是古代寓言产生和蓬勃发展的时期。
诸子百家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著书立说,游说诸侯。
但抽象而空洞的说教不易为人所接受,于是寓言这种“籍外论之”[1]的文学形式便应运而生,并得以迅速发展,在诸子散文中得到广泛运用。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称之为“圣之时者”(《孟子・万章下》)。
因此,各家都喜欢用他来扮演寓言中的角色。
在法家寓言中,他穿上了法家的衣衫,在道家的寓言中,则成为道家思想的寄托者和传声筒。
这些形象大多不是孔子原来的真正的形象,即使在儒家寓言作品中,虽然较多地保留了孔子原来的面目,但也不完全等于原来的孔子。
一首先把孔子请进寓言中的是墨子。
墨子学问广博,和儒家曾有渊源关系,“孔丘、墨翟修先圣之术,通六艺之论”[2]985。
但后来墨家从儒家分离了出来。
分离的原因,据《淮南子・要略训》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正。
”[2]2150墨家和儒家成为尖锐对立的学派,很有点反目为仇的意味。
《墨子》中的寓言很少,以孔子为主要角色的寓言也只有一篇,即《非儒下》篇的《孔子穷于蔡陈》,这则寓言在《庄子》、《荀子》和《吕氏春秋》中均出现过,或褒或贬,亦多“嫁名圣人,百无一实”[3],只是借以阐发自己的观点。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韩非子墨子荀子的思想及代表作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韩非子墨子荀子的思想及代表作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是宋国贵族,避难迁鲁。
他出生时,家世已经没落。
年轻时做过季孙氏的委吏(管仓库)和乘田(管繁殖牲口)等。
三十多岁到齐国,几年没有得到齐君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
五十多岁时,由鲁国中都宰(都城行政长官)升任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
后又曾周游宋、卫、蔡、齐、楚等国。
晚年在鲁国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尚书》《春秋》等,教授门徒。
孔子的弟子曾将他的谈话和他与门徒的问答,辑成《论语》一书,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
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
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
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
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
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
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诸子视野中孔子
诸子视野中的孔子摘要:孔子的形象历来不仅具有多面性,而且具有鲜活性,其随着历史潮水的缓缓流淌而不断发展演变着。
《墨子》、《孟子》、《庄子》等先秦诸子文学作品中,都或多或少的涉及到孔子的言论或思想,如《墨子》对孔子圣贤形象的颠覆与其思想的结构,《孟子》对孔子伟岸至圣先师形象的树立与弘扬,其中尤以《庄子》中所塑造的孔子形象鲜明而丰富。
本文试从对儒墨道的经典文本进行研究,进一步深入挖掘孔子在不同学派中的形象。
关键词:孔子《墨子》《孟子》《庄子》中图分类号:i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9-0000-01一、《孟子》中的孔子形象孟子在《万章章句下》中,给予孔子评价甚高,言其是:“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并说其是当时的集大成者,可以与伯夷、伊尹、柳下惠等先贤相媲美甚至超越,犹如“金声而玉振之也。
”孟子把孔子推举为圣人中的圣人,俯仰静动之间皆能彰显其高贵的品格与伟岸的学识,能“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安然处世。
《滕文公章句下》中说道“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从这几句言论可以看出,孟子将孔子塑造成了一位力挽狂澜的救世主形象,孔子以其为万民请命的胸怀,重正世道人心的抱负,撰述《春秋》,用以警戒那些弑君弑父目无法纪的乱臣贼子,无怪乎王充赞其是“素王”,认为其是用士大夫精神代行天子行正义赏罚之事。
孟子视孔子为理想中的圣人,自觉地以孔子为榜样,并且常以孔子的言行来教导门徒。
如其用“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来阐释说明“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的平时道理,用以宣传其“仁政”思想;用“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来劝诫梁惠王,希望其能仁义爱民,广施善德,莫要“率兽而食人”;用“大哉尧之为君!推天伟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来说明尧舜之伟大,其自身无需躬耕,而百姓安居乐业,从而表明社会分工的重要性。
比较分析孔子和墨子思想的异同及教育启示
比较分析孔子和墨子思想的异同及教育启示孔子和墨子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开创了兴办私学之风,以“诲人不倦”的精神,致力于教育事业。
而墨子则是“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创立墨家学派,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
相同点:(1)在教育的作用上:孔子与墨子都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对社会和个体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A.孔子对教育作用的论述①在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这是教育最直接为政治服务的表现。
②在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上: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是我国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教育家③在教育与人的关系上: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认为人的先天素质都是很接近的,只是后天环境造成了人巨大差异。
这一观点辨别强调出了教育的重要性,首次论证了教育与人的关系。
B.墨子对教育作用的论述①教育的社会作用∶墨家主张通过教育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
②教育对人的作用∶墨子的贡献是"素丝说"。
他以素丝和染丝为例,来说明教育对人性的塑造。
(2)在教育的核心思想上:都提倡“爱人”。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倡仁,孟子则把孔子的仁学思想,总结为仁者爱人。
而墨家学派更加强调爱。
墨子特别提倡兼爱。
认为天下人不分贵贱亲疏,都要去爱。
(3)在教学内容上:都重视道德教育。
在孔子的教学内容体系中,包含两大部分,即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并以道德教育为重心。
而墨子也格外重视道德教育,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的思想,使人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政治信念。
不同点:(1)教育的目标不同孔子培养的是“君子”,而墨家培养的是“兼士”,两者在外表和本质上有很大的不同。
儒家代表的奴隶主贵族阶级,而墨家代表的是平民阶级,因此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人格追求。
中国后世的义侠和任侠精神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墨家"兼士"形象的启发。
(2)教育的内容不同孔子的教学内容除了有道德教育,额外还有文化上的教育。
先秦诸子散文 (2)
第二节 孟子 庄子(1)
一、《孟子》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对孔子学 说的发展。其艺术特色表现为:
1、长于论辩。巧妙灵活地运用逻辑推理的方 法,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 的结论中。
2、长于比喻。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 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
3、气势浩然。这种风格,主要源于孟子人格 修养的力量。其次,《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 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 礴,若决江河。
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古典散文发展的一个 高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儒家孔 孟的文章,在封建时代是读书人必修的课程, 思想和文风影响深远这,旧时文人无不受到 《论语》、《孟子》的熏陶。
汉初的政治家贾谊、晁错深受孔、孟、荀、 韩以及纵横家的影响;魏晋以后,老庄思想盛 行,阮籍、嵇康的散文深受庄子文章的影响。 唐宋古文大家,以恢复古道为旗帜,以先秦诸 子文章为典范:韩愈推崇孟子,苏轼博采众长, 尤其倾心于庄子汪洋恣肆的文风。因此可以说, 先秦诸子散文的流风余韵,一直影响到现在。
二、《墨子》
《墨子》记录墨子言论的篇章仍为语录体,但它记 录的不是片言只语,而是理论性的言谈及概括的论辨之 词,不光有结论,还很重视论证,有演绎,有归纳,开 了论辨文的先河。
论语 墨子 老子(2)
在先秦诸子之文中,《墨子》影响不及《论 语》,但《墨子》文章独具一格。其特点为:
1、尚实尚质,讲究实用,不重文采。墨家 唯恐“以文害用”。
荀子 韩非子 吕氏春秋(5)
三、《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一部杂家著作,文章沉博宏 丽,语言整齐精练。
《吕氏春秋》体制宏大、新颖。现实针对性 强,敢于诋訾时君,指责时政,颇富批判精神。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派别的总称)—搜狗百科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派别的总称)—搜狗百科儒家儒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学派。
由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创立,由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孟子加以发展。
儒家崇尚《周礼》,认为人人安分守己,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
“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
其主要内容如下:伦理观∶“仁”是是伦理道德的总纲。
“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
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
“忠”是尽自己的本分;“恕”是推己及人。
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
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分,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阶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
他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
他又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
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着“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其后孟子以“性善说”论述“仁”,“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
”他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加以发扬,便可成为仁、义、礼、智的德行。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与禽兽无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若顺从人的本性而行,必会引起纷争。
他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人的本性,为善去恶。
荀子强调通过“礼治”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各阶层人士安守本分,社会便能安定。
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被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所尊崇,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代表人物:孔子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王守仁。
代表人物介绍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
据史记所说,他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
他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圣人”。
浅谈孔子、孟子、墨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浅谈孔子、孟子、墨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文化繁盛,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比如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作为我过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的教育思想有着很多的相似和相同之处.首先,他们的教育对象绝大多数属于平民阶层,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模式,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其次,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都特别强调教育者的素质和教育方法,认为教育者的自身素质能够对受教育者产生很多的影响。
第三,都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注重人的个性化发展,强调人的自身的特长。
以上就是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在教育思想上的共同之处。
作为处于思想比较活跃、学术性比较强的时代的教育家来说,不同的人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是不尽相同的,他们都有着自己对教育的独特的看法和观点.孔子作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老实、谦虚、时常复习”等教育主张。
孔子在《论语》中就讲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教育思想,这些也就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其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尊为“亚圣"孟子,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但又提出了与不尽相同的观点。
孟子的教育思想可分成教育者施教的方法和指导接受者学习时应有的基本态度两方面.第一,人须受教育,近於禽兽。
第二,教育内容在於明人伦。
第三,倘不注重教育,则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国家随时都可能会丧亡。
除此之外,孟子特别强调人伦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哪些是应该做的事。
孟子在《滕文公上》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认为:五伦使得人际关系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来表达,社会因此而稳定发展,这就是教育的作用。
墨子作为墨家的创始人,在教育方面也有着独树一帜的思想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