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朱熹的诗句

合集下载

观书有感朱熹其一其二原文

观书有感朱熹其一其二原文

观书有感朱熹其一其二原文【观书有感朱熹其一】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朱熹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a?)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 (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观书有感》赏析(2篇)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观书有感其一意思(翻译、拼音版注释,朱熹古诗赏析)

观书有感其一意思(翻译、拼音版注释,朱熹古诗赏析)

观书有感其一意思(翻译、拼音版注释,朱熹古诗赏析)观书有感其一全文(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一全文翻译(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观书有感其一字词句解释(意思):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同“哪”,怎么的意思。

清: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为:因为。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观书有感其一全文拼音版(注音版):bàn mǔ fāng táng yī jiàn kāi ,tiān guāng yún yǐng gòng pái huái 。

wèn qú nǎ dé qīng rú xǔ ?wèi yǒu yuántóu huó shuǐ lái 。

观书有感其一赏析(鉴赏):观书有感其一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描绘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时,又蕴涵了理性的东西。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观书有感》赏析(2篇)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及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及赏析

观书有感[宋]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品赏析【注释】: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注释](1)鉴:镜子。

(2)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移动。

(3)渠:它。

指方塘里的水。

那得:怎么会。

如许:像这样。

[译文]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

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赏析】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叉仲砖,号晦庵,晚号晦翁。

古徽州婺源县(今属江西)人,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十一世纪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问渊博的学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魏晋以来儒、佛、道、二程(程颢、程颐)的思想,把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融於一炉,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朱熹《观书有感》是一首说理诗。

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这首诗包含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切希望。

读书需要求异求新,诗作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读书,不断从读书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学生在读书时要克服浮躁情绪,才能使自己的内心清澈如池水。

源头活水不断,池水才能清澈见底映照出蓝天云影,人只有经常开卷阅读才能滋润心灵焕发神采。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以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学习,要坚持开卷不断汲取新知,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诗的寓意多么深刻!诗人以景喻理,形象而又深刻,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而又令人愉悦的读书感受。

朱熹《观书有感》赏析精选

朱熹《观书有感》赏析精选

朱熹《观书有感》赏析精选朱熹《观书有感》赏析精选原作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彷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头活水来。

赏析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进步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入,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到达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沉的渊。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泼,以开通宽阔的胸襟,承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开展的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详细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微妙。

所谓“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泉,说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赏析二朱熹(1130.9.15~1200.4.23)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县(今江西省婺)人。

这首诗是朱熹访问占仪之时所写的。

占仪之是浙江人,南宋绍兴二十一年考取了进士。

以朱熹的观书有感命题写作文

以朱熹的观书有感命题写作文

以朱熹的观书有感命题写作文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作品赏析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观书有感朱熹

观书有感朱熹

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亩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出自朱熏的观书有感。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观书有感》的相关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观书有感朱熹_全文赏析2篇【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观书有感》赏析(2篇) 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观书有感二首

观书有感二首

观书有感二首编辑观书有感即观书有感二首。

《观书有感二首》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目录1作品原文2注释译文注释译文3创作背景4作品鉴赏文字赏析后世影响5作者简介12注释译文注释其一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2.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3.“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4.徘徊:来回移动。

5.为:因为。

6.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7.那得:怎么会。

8.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9.清如许:这样清澈。

10.如:如此,这样。

11.清:清澈。

12.为:因为。

13.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其二1.“艨艟”: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2.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方塘像镜子一样清澈明亮,天光云影全被它反映了出来,要问这池塘里的水为什么这样清澈,这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不断为它送来活水。

其二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3创作背景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福山》一诗。

观书有感 朱熹

观书有感  朱熹
古诗鉴赏
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 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朱熹《观书有感》是一首 说理诗。从字面上看好像 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 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 重要性。这首诗包含着隽 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 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 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 切希望。
【译文】 观圣人之书,犹如观塘:一半云彩,一半阴影;
同时在池塘中呈现,见塘水的映像,就在知道天上云 影变幻之像。圣人句子,皆字符音符双借贷,字符盛 音符,还是音符盛字符?犹如观塘中云影,见滴水之 冰而知天下之寒。人心总是一半显露,一半深藏。动 静之辨,人心之察,得无异乎?
察人心变幻,犹如察自然天光云影,何来人心变
幻莫测之说?愿望、怨气,是人的思维之源、人性辨 析之源。我用‘源’统揽‘怨气、愿望’,于是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疑问句语 义、肯定句语义合一的主从句诗句的析出。
释义: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
(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 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 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 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2)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 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释义: (3)渠:他,哪”,怎么的意思。清如许:这样清澈。 (4)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
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 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 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观书有感朱熹古诗

观书有感朱熹古诗

观书有感朱熹古诗《观书有感》作者是宋朝文学家朱熹。

其古诗全文如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二首》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翻译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赏析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

“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

闪耀浮动,情态毕见。

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

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

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

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

“问渠”就是“问它”。

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

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_朱熹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_朱熹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_朱熹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观书有感二首·其一_朱熹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观书有感二首·其一_朱熹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宋代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朱熹观书有感

朱熹观书有感

朱熹观书有感(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方案、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朱熹观书有感朱熹观书有感当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本店铺收集整理的朱熹观书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观书有感其一_诗词赏析_南宋_朱熹 PPT

观书有感其一_诗词赏析_南宋_朱熹 PPT

赏析
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
“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 “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 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 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 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 “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 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 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 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 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 影”,而且能够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 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赏析
诗人以景喻理,形象而又深刻,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而又令人愉
悦的读书感受。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所领悟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 畅、精神愉悦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 的读书感受。诗人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 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 来”两句,表面是写水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才“清如许”,实则预示 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认真读书,不断求新求异,不断获取新知,才能 达到至高的境界。
观书有感
南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水? 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字元晦。祖籍婺源,生于 尤溪,长于建州,从师五夫,讲学武夷,结庐云谷,授徒 孝亭,葬于唐石。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 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给后人留下浩如 烟海的著述。他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融汇儒、释、 道诸家而建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文化和人类文 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学术成果,“致广大,尽精微, 综罗百代”,深得历代文人推崇和历朝皇帝褒奖封号。后 人尊他为“朱文公”,评价他为“理学正宗”,是继孔孟 之后的第三圣人。他一生致力倡兴教育,先后创办了考亭、 岳麓、武夷、紫阳等多所著名书院,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门 生,对创建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朱 文公文集》。

朱熹的 观书有感 其一

朱熹的 观书有感 其一

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原文如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借助池塘和水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书籍的理解和感悟。

诗人用“半亩方塘一鉴开”来形容书房里的书籍,将书籍比喻成一面明镜,能够映照出世界和自己。

这个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书籍的重要性和作用。

接着,诗人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形容书籍中的智慧和思想,这些智慧和思想像天空的光线和云朵一样,闪烁着无限的光芒。

这个比喻表达了书籍中的智慧和思想的宝贵和珍贵。

最后,诗人问读者:“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书籍中的智慧和思想是如何清澈明了的呢?这是因为书籍中的源头活水不断地为读者提供新的思想和知识。

这个比喻表达了书籍的不断更新和生长,也表达了读者应该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这首诗歌表达了书籍的重要性和作用,鼓励读者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不断地更新和生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书有感朱熹的诗句
导读:观书有感朱熹的诗句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

这首诗是朱熹访问占仪之时所写的。

占仪之是浙江人,南宋绍兴二十一年考取了进士。

他后来在瀛山书院(今浙江省淳安县)读书研究学问。

朱熹与占仪之很友好,他们常常在一起讨论问题,研究学问。

诗中所说的方塘在瀛山脚下。

这口塘是方形的,面积有半亩大,所以人们称它为“半亩方塘”。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朱熹,还在“半亩方塘”边建了一个亭子,叫“得源亭”。

有一年秋天的一个傍晚,朱熹站在屋檐下,望着飘落的梧桐叶子,想到自己头发都白了,还有很多书没来得及读,很多事没来得及做,不禁感慨万千,惋叹人生易老,岁月流逝。

这时,院外突然传来一阵少年打闹的嬉笑声。

“年轻人太不懂得珍惜时间,不知道认真读书了。

”朱熹十分叹息,自然诗兴不禁油然而生。

他低头沉思片刻,接着吟道:“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
秋声。

”朱熹吟罢,连忙回到书房把诗记在纸上。

朱熹不只写诗劝喻人家要珍惜时间,认真读书,事实上他自己平时就很抓紧时间读书,每有心得体会还写诗著文加以记述,《观书有感》就是诗人用诗的形式所写的一篇读后感。

《观书有感》这首七言绝句就字面来看,作者写的是池塘、蓝天和白云,给我们描绘的是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秀丽风景图画。

诗的意思是说:蓝天白云及其在水中的倒影互相映衬,飘忽移动。

要问池塘为什么会有这样清澈见底,只因为源头有活水不断地向池塘时流来。

诗中的“鉴”即镜子;“开”古代的镜子不用时用布盖上,用时才打开。

诗中用一“开”字,指池塘像打开的镜子;“徘徊”意思是来回移动;“渠”诗中指方塘;“那得”怎么会的意思 ;“清如许”即这样清澈;“为”因为。

其实,就《观书有感》的内容来说,作者所要表达的不只是活泼泼的流泉、清亮亮的池水,以及蓝天白云与其在水中的倒影,而是采用比兴的手法,意在表达自己看书之后的感受,说明一个读书学习和做学问的哲学道理。

在诗中,诗人是用“半亩方塘”来比喻所读的书,用水中的“天光云影”来比喻书的内容精彩和形式的完美,那不断流来的“源头活水”则象征着书的作者的思想和造诣,明确地指出自己所读的书之所以内容和形式都很精美,其根源就因为书的作者有着精湛的思想和高深的造诣。

《观书有感》一诗表达了诗人对所读之书及其作者的赞美,说出
了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深刻感受,强调要写出好的著作,就必须有深厚的基矗《观书有感》一诗关于池水和源头关系的比喻,除了能使人们领会到读书学习与做学问的关系,还能启示人们:源头活,则池水清;根本固,则枝叶荣。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从根本“源头”上解决问题,切记正本清源的道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既有诗情又富有哲理的诗,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不朽佳句。

感谢您的阅读,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