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从众经典实验讲课讲稿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教案)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从众心理的定义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认识从众心理的利弊,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盲目从众,做到理性消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从众心理的定义、特点和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从众心理,做到理性消费。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了解从众心理。
2.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认识。
3. 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体验从众心理。
四、教学准备1. 案例素材:选取一些有关从众心理的案例。
2. 讨论话题:准备一些与从众心理相关的话题。
3. 情景模拟道具:准备一些用于模拟情境的道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发生在身边的从众心理案例,引发学生对从众心理的思考。
2.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从众心理的表现、原因和影响。
3. 知识讲解:介绍从众心理的定义、特点和影响,帮助学生系统地认识从众心理。
4. 讨论环节:引导学生针对不同情境,讨论如何正确面对从众心理,做到理性消费。
5. 情景模拟:让学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体验从众心理,并反思如何克服盲目从众。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从众心理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通过多媒体展示更多从众心理的案例,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2. 邀请心理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从专业角度更深入地认识从众心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情景模拟等方面的积极性。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从众心理的认识和应对策略。
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是否能克服盲目从众,做到理性消费。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改进教学方法。
2. 同行评价:听取同行的建议和评价,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九、教学修改1. 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评价,对教案进行调整,以更符合学生的需求。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教案)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从众心理的定义和特点,知道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判断的能力,提高他们对从众心理的警惕性。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自我意识,做到不盲目从众。
二、教学内容1. 从众心理的定义: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影响下,为了与多数人保持一致而做出相应行为的心理现象。
2. 从众心理的特点:无意识性、非强迫性、普遍性。
3. 从众心理的原因:寻求认同、避免冲突、提高自身价值。
4. 从众心理的危害: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降低自我价值。
5. 克服从众心理的方法:提高自我意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树立正确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从众心理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从众心理的定义、特点、原因、危害和克服方法。
3. 讨论:分组讨论从众心理在校园生活中的表现,以及如何应对。
4.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从众心理案例,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正确认识和应对从众心理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从众心理的定义、特点、原因、危害和克服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是否能自觉抵制盲目从众的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PPT课件:包含从众心理的定义、特点、原因、危害和克服方法等内容。
2. 案例素材:一些典型的从众心理案例。
3. 讨论工具:分组讨论所需的白板、笔等。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从众心理在媒体和网络社交平台上的表现,以及如何保持独立思考,不被网络从众心理所影响。
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的从众心理情境,通过表演来加深对从众心理的理解。
3.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和角色扮演经验,全班共同讨论。
七、教学作业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从众心理的短文,内容包括从众心理的定义、特点、原因、危害和克服方法等。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教案)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从众心理的定义和特点,认识到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判断的能力,提高学生面对从众心理时的自我控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从众心理的定义: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中,为了与多数人保持一致而做出相应行为的心理现象。
2. 从众心理的特点:无意识性、非强制性、普遍性。
3. 从众心理的原因:寻求认同、避免压力、提高自信。
4. 从众心理的负面影响: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降低自尊。
5. 正确应对从众心理的方法:增强自主意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坚定信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从众心理的定义、特点、原因和正确应对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从众心理的定义、特点、原因和正确应对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个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从众心理。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4. 角色扮演法:模拟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从众心理,提高应对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真实案例,引发学生对从众心理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从众心理的定义、特点、原因。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从众心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正确应对从众心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5. 角色扮演:模拟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从众心理,提高应对能力。
6.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不良影响。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正确应对从众心理的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从众心理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2. 评价方法:观察法、问答法、自我评价、同伴评价。
3. 评价内容:从众心理的定义、特点、原因、应对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独立思考、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第七章 从众 PPT课件
第七章 从众
“做多数人做的事,人们就会赞赏你。” ——Tomas Fuller
越战期间美莱村屠杀
美莱村屠杀是越战期间美军老虎部队由于怀疑村 民掩护越共逃亡,于1968年3月16日在越南广南省的 美莱村进行屠杀。男女老幼都被枪杀,亦有女性被轮 奸和尸体被肢解。隔天美国陆军部的官方报纸《星条 旗报》头条新闻登出:[美军包围赤色分子,杀死128 人。]
在270v 时痛苦地尖叫、坚持要停下实验 在300 和 315v时尖叫不回答问题了 330v后,不再叫喊, 挣扎、蹬踢墙壁
请继续……
如果“教师”请求停下或是询问该做什么,实 验者便平静地告诉他:
请继续 实验要求你继续下去 继续,这很重要 你没有别的选择,你必须继续
这些简单的语句已足以让多数被试服从
护他们的自由感,这已被数个实验研究所 证实。 反从众和“回飞镖效应”。
坚持独特性
似乎我们并不喜欢太离群,但我们大家都希望与 众不同,并关注自己如何与众不同,——正确方 向上的与众不同,即我们要好于众人。
抵制不合理或不正确的信息性社会影响是可能的。
美莱的案例中,并不是所有的士兵都参与了暴行。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1965,1974)
实验考察了当权威的要求与道德的要求抵触 时会发生什么行为——服从。该实验的道德 伦理问题:被试的服从令研究者忧心忡忡; 对该实验的批评者认为被试的自我概念会因 此会改变。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电击惩罚对学生学习的作用 教师和学生:教师——真被试,学习者—— 实验
权威的声望很重要; 日常生活中,有机构作背影的权威易
发挥社会权力。
被试的道德水平
心理教案-从众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教师:授课时间:2014年11月6日课题:心理学与生活课时:40分钟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常识;2.通过讲故事、举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心理学现象,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与生活。
教学方法PPT讲授法故事法教学过程1.课题导入师:之前,老师在同学之间做了一个小调查,很多同学表示想了解一些有关心理学的东西。
这节课呢,老师就满足一下你们的好奇心,给大家讲一讲“心理学与生活”。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心理学,如果我们细心一点,就会看到很多有趣的心理学现象,而当我们了解了这些现象后,或许对我们的学习生活都会有所帮助。
2.讲授主题①从众现象师:大家应该都学过“三人成虎”这个成语吧!那你们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吗?(若有学生回答知道,就请其作答;若没有学生回答,老师讲解成语故事)师:这个故事大致是说:当一个人说大街上有老虎的时候,没人相信;当两个人说大街上有老虎的时候,还是没人相信;而当第三个人也说大街上有老虎时,大家都开始相信了。
这就说明,有时候人们的行为或想法会受其他人的影响而改变,这种现象在我们心理学上就叫做“从众”。
呈现PPT:指鹿为马的漫画。
师:现在我要请几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下面这段内容,大家一起来感受从众对人们的影响。
文字材料: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
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现在已经过时很久了。
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
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
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
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大堤“这个词。
“决堤了!”这充满恐怖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一位老妇人喊的,或许是一个交通警说的,也可能是一个男孩子说的。
没有人知道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
但是两千多人都突然奔逃起来。
“向东!“人群喊叫了起来。
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
“向东去!向东去!”师:我相信,通过这段话同学们已经更加了解了从众现象。
从众心理实验ppt
如:商家的促销活动。 手机广场促销。
(3)恋爱从众
进入青春期,开始倾慕异性、喜欢和异性接触, 甚至萌生爱的冲动。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有的班 级出现有人谈恋爱,接着就出现了一群谈恋爱的。
一男生幽默地说。“现在我 哥们儿不少在谈恋爱,没办 法,我只好也找一个做做样 子,否则自己太没面子了。”
案例二:柬埔寨踩踏事件
2010年11月22日,当晚柬埔寨大批民众涌向金边钻 石岛参加庆祝活动。晚上23时左右,由于游人太多,金 边市区连接钻石岛的一座桥产生晃动,引起人们恐慌, 导致相互拥挤踩踏,近百人被当场踩死,另外数百名伤 者被送往金边甘密等医院救治,据统计已经造成至少339 人死亡,数百人受伤,估计死亡人数还会增加。
(2)盲目从众的危害
抑制创造力、丧失个性、决策偏差、助长不良风气
案例一:
2003年11月5号,四川都江堰中兴镇老桥桥头发 生了一起令人心寒的事件:一名弱女子深夜遭遇歹徒 追杀。发出撕心裂肺的呼救声.整条大街的居民听到 了呼救声却无人开门制止,唯一还开着门的店主居然 马上拉下了卷帘门!这名女子最后在绝望中被暴徒殴打 致死,整个过程持续了一个小时.也没有人喊一声。
从众现象
从众
从众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 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 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 方式。
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分类
(1)真从众 (2)假从众(权宜从众)
•阿希从众实验 (3)不从众
阿希实验
实验证明个人会屈从与集体的压力,即便 他明白集体的行为是错误的。
案例四:打砸事件
钓鱼岛事件,抵制日货。
(3)中学生从众的特点
初中从众教案
初中从众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从众心理的定义、表现和危害。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决策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不良诱惑。
教学重点:1. 从众心理的定义和表现。
2. 从众心理的危害。
3. 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决策的能力。
教学难点:1. 从众心理的危害。
2.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抵制不良诱惑。
教学准备:1. 课件:从众心理的定义、表现、危害及应对策略。
2. 教学视频:相关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介绍从众心理的定义和表现。
2.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从众心理的情况?当时是怎么处理的?二、案例分析(15分钟)1. 观看教学视频,让学生了解从众心理的危害。
2. 提问:视频中的案例给你们什么启示?你们认为如何避免从众心理带来的危害?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抵制不良诱惑。
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从众心理的定义、表现和危害。
2. 强调独立思考、自主决策的重要性。
3. 提问:你们认为如何在生活中更好地抵制不良诱惑?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撰写一篇关于从众心理的作文。
2. 制定一个抵制不良诱惑的计划,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课件、教学视频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从众心理的定义、表现和危害。
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讨了如何在实际生活中抵制不良诱惑。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部分学生在案例分析环节,对于从众心理的危害认识不够深刻,缺乏实际生活中的应对策略。
在课后作业环节,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缺乏自觉性而无法完成作业。
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引导和督促,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从众心理 优秀公开课教案
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受某个群体的影响,最终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现象。
通俗地说,从众就是“随大流”、“人云亦云”。
如遇到意见分歧,本来你有自己的态度和想法,但当这种想法与大多数人不一致时,你可能会左右为难、举棋不定,而迫于多数人“无形的压力”,最终放弃了自己的意见,随大流。
一、当代学生从众心理的外在表现1.消费从众。
高校校园里不乏“穿衣戴帽各有一套,抽烟喝酒各有所好”,学生讲名牌、讲排场、比阔气已形成风气。
有些学生无视自己的经济基础,下餐馆、赶舞场、览名胜、春游、秋游、过生日、会朋友、吃奖金、喝补助,名目繁多,五花八门。
这是一种消极的从众行为。
2.学习从众。
学习从众是学生中最常见的从众现象。
据调查,入校时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
大学校园里常会看到一个宿舍集体活动的景象:一同吃饭,一同上自习等等。
优等生、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相对来说,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如某高校有个班5名考上研究生,竟都是同一舍员。
除此之外,在学生中还存在着一些消极的学习从众现象,如学生的考试作弊。
有的学生从主观上并不赞成作弊,但是看到少数原来不如自己的同学通过作弊取得了好成绩而且没被发现,就会对自己的信念产生动摇,进而带着一种不正确的理性从众观或盲目从众也参与作弊,以致对自己各方面都产生不良的影响。
有的学生甚至还说:“大家都作弊,不作弊的学生反而是傻瓜。
”3.恋爱从众。
一方面,学生随着生理上的成熟,逐渐产生了接近异性、追求爱情的渴望,另一方面,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
一些学生认为谈恋爱或被异性朋友追求证明自己有魅力、有能耐,而一些无人问津的同学则会感到寂寞、失落和低人一等,很容易形成一种心理压力。
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一些同学在思想和行为上才趋同于同宿舍、同班同学或老乡的恋爱观和性观念。
4.入党从众。
对学生入党愿望的调查结果显示,85%的学生有入党的愿望并主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11心理学中的从众实验
心理学中的从众实验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来说明从众现象,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希(S.Asch)在1952年设计的一项心理实验研究。
七个男大学生坐在一张会议桌的周围,阿希告诉他们说这是一个视觉判断实验,几张有垂直线段的卡片将展现在他们面前,他们的任务是判断某些线段的长度。
然后,他拿出来两张白色卡片,一张卡片上仅有一条垂直线段,称为“标准线段”,另一张卡片上是三条垂直线段,其中有一条与那条“标准线段”一样长,要求学生们找出第二张卡片上与标准线段一样长的线段。
实验最初的两次进行得颇为顺利。
被试按座位的次序说出他们的判断。
小组的全体成员两次的意见都一致,选择了同一条线段,说它与标准线段一样长。
但第三次实验,坐在倒数第二个位臵上的一个被试却背离了别人的判断,他挑选了自己认为正确的线段。
他对别人的判断感到惊讶。
第四次实验,还是这个被试,他再次表示不同意其他6个人的一致看法,这就进一步使这位越轨者感到迷乱。
然而,这位越轨者并没有意识到他是小组里唯一不知底细的被试。
实验开始之前,其他6个人已经得到指示,让他们在绝大部分的实验中做出不正确的回答(组里第一个学生有一张卡片,上面写着什么时候作不正确的回答,其他五个学生完全由他指挥)。
因此,作为目标的这个人确实提供了正确的答案,他是处于两种相对立的力量之间的少数的一方,这两种力量就是他的感觉证据和小组其他人的一致判断。
他的任务很困难,因为他必须在一群一致不同意他的观点的公众前发表他的明确的看法。
何况,那些人已经公开发表了他们的不同意见,而且还是在他做出回答之前就发表了。
为了消除这唯一不知底细的被试的任何怀疑,其他人要串通在一起反对他,实验者指示其他6个人在18次实验中要有六次给予正确的回答。
这就是说在其他12次实验中,被试是处在这样一种地位:他可能被迫怀疑自己的感觉。
大部分被试在这个实验中是如何表现的呢?结果表明,在3所大学的123名被试所作的判断中,大约67%未受小组判断的影响。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教案)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从众心理的定义和特点2. 让学生认识到从众心理的利与弊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能力4.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从众心理,做出明智的选择教学重点:1. 从众心理的定义和特点2. 从众心理的利与弊3. 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能力教学难点:1. 从众心理的应对策略2. 正确对待从众心理,做出明智的选择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教学视频或案例3. 小组讨论材料教学过程:第一章:导入1. 引入话题:什么是从众心理?2. 学生分享对从众心理的理解3. 教师总结并板书从众心理的定义第二章:从众心理的特点1. 教师通过PPT展示从众心理的特点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3. 教师举例说明从众心理的特点第三章:从众心理的利与弊1. 教师通过PPT展示从众心理的利与弊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3. 教师举例说明从众心理的利与弊第四章: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能力1. 教师通过PPT展示如何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能力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3. 教师举例说明如何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能力第五章:正确对待从众心理,做出明智的选择1. 教师通过PPT展示如何正确对待从众心理,做出明智的选择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3. 教师举例说明如何正确对待从众心理,做出明智的选择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3. 小组讨论:学生是否能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述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从众心理的知识,以及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是否能够正确对待从众心理,做出明智的选择。
如果有需要,教师可以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六章:从众心理的案例分析1. 教师播放或分享一个关于从众心理的案例视频或故事2. 学生观看或听讲,记录关键信息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讨论从众心理在案例中的表现和影响第七章:从众心理的应对策略1. 教师通过PPT介绍从众心理的应对策略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3. 教师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应对策略来克服从众心理第八章:小组讨论:从众心理的情景模拟1. 教师为学生提供几个从众心理的情景模拟案例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3.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分享从众心理的应对策略和心得体会第九章:自我反思与目标设定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2. 学生分享自我反思的结果,讨论如何设定目标来克服从众心理的影响3. 教师给予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制定可行的目标和行动计划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内容,总结从众心理的定义、特点、利与弊、应对策略等2. 学生分享对从众心理的认识和体会,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对待从众心理,做出明智的选择3. 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成长潜力,鼓励学生在面对从众心理时保持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能力教学评价:1. 案例分析:学生是否能够分析案例中从众心理的表现和影响2. 小组讨论:学生是否能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有见地的观点和应对策略3. 自我反思与目标设定:学生是否能够进行自我反思,制定可行的目标和行动计划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从众心理的知识,以及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是否能够正确对待从众心理,做出明智的选择。
社会心理学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课件
29
服从(obedience):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 观点与行为,以符合外界(社会规范 /权威)要求的现象。
• • ●从众 • ●服从
外界压力 不明确 明确
行为 自觉自愿
被迫
PPT学习交流
30
• (一) 米尔格莱姆的权威-服从实验
• 1.实验程序
•
这一研究的40名被试,都是用登广告的办法招募来的自愿者。被
现象。
PPT学习交流
22
• (二)依从行为的原因
• 1.潜在损失危机
• 潜在失去的心理会推动人们跟从某种信息的指引而作出相应的行为。
• “你如每月花5分钟的时间做胸部检查,你会获得几个潜在的健康利 益”
• “你如每月不花5分钟的时间做胸部检查,你会失去几个潜在的健康
利益”
• 2.互惠心理
•
人类文化中最具有普遍性的规范就是互惠。
则会因文化不同而不同。
•
集体主义的社会有较多的从众行为。
PPT学习交流
20
二、依 从
• (一)依从的概念 • (二)依从行为的原因 • (三)依从诱导策略 • (四)被动依从 • (五)逆反心理及其避免
PPT学习交流
21
• (一)依从的定义
•
依从(compliance)指人因为他人的期
望压力而接受他人请求,行为符合别人期望的
只有6号为实验对象),看看1、2、3哪条线与标准线是一样长的?
•
标准线
1
2
3
比较线
• 图15-2 阿希从众实验的图例
PPT学习交流
6
一、从 众
PPT学习交流
7
实验结果:
• 被试独自判断时正确率超过99%;跟随大家一 起做出错误判断的总比率占全部反应的37%; 75%的被试至少有过一次从众的行为,和大家一 起作出错误的判断。
心理学课件第十一章 从众与服从
从众率的种族差异
国家或地区
黎巴嫩 香港 巴西
班图
从众率(%)
31 32 34
51
第二节 服从
一、米尔格莱姆(Milgram)的权威—服从 实验
二、服从的原因
三、影响服从的因素
一、权威—服从实验
(一)研究的被试
(二)权威—服从实验的原型步骤
(二)责任转移
行为自我责任意识明显增加 (22%) 归因的角度 美越战争(1968年)
三、影响服从的因素
(一)他人的支持 (二)行为后果的反馈 (三)个性因素
(一)他人的支持
他人的支持,会直接导致人们对权威的 藐视
米尔格莱姆的另一实验Fra bibliotek(二)行为后果的反馈
间接反馈 声音反馈 身体接近 身体接触
从众(conformity)指个人的观念 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 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二)社会规范的形成
谢里夫1935年的经典实验
(三)群体压力研究
1956年,阿希实验 ——有关群体压力的经典实验
二、从众的原因
(一)行为参照
(二)对偏离的恐惧
(三)群体的凝聚力
三、影响从众的因素
(三)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距
(三)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 差距
(二)实验的原型步骤
任务:教学生学习语词配对,并检查学 习效果
教师读出刺激词,学生从四个词中选择 一个与其配对
如果错了,教师就给予电击惩罚,而且 电压不断加大
二、服从的原因
(一)合法权力
(二)责任转移
(一)合法权力
社会赋予了卷入社会角色关系的一方 更多的影响力,从而使另一方认为自己 有服从的义务
《社会心理学》第6章:从众PPT课件
群体领导者的影响力
领导者对从众现象的影响
领导者在群体中的权威地位和影响力使其观点和行为 成为其他成员模仿的对象。
领导者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对从众行为 的影响
领导者的说服力和影响力越强,个体越容易接受其观 点或行为,从而增接受信息、处理问题时能够进行 理性分析、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在面对从众现象时,批判性 思维能力能够帮助个体辨别是非、判断真伪,不轻易被群体 意见所左右。
增强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不断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 力,学会用事实和证据说话。同时,要学会独立思考和自主 决策,不盲目跟从别人的意见和做法。
02 从众现象的理论解释
社会规范与群体压力理论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个体在群体中会感受到来自其他成员的压力,从而调整自己的行 为以符合群体规范。
详细描述
社会规范与群体压力理论认为,个体在群体中会感受到来自其他成员的压力, 这种压力促使个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群体的期望和规范。这种从众行为通 常是为了获得其他成员的认可和避免被排挤。
THANKS
群体思维与群体迷思理论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群体思维可能导致群体决策过于保守或冒险,而忽视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案。
详细描述
群体思维与群体迷思理论认为,当群体成员过度追求共识和排斥异议时,会导致群体决 策过于保守或冒险。这种思维模式可能导致群体忽视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案,从而影响群
体的决策质量。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该理论强调了保持多样性和开放性的重要性。
04 从众现象的实验研究
谢里夫的服从实验
总结词
揭示了群体压力对个体判断的影响
详细描述
谢里夫的服从实验通过观察个体在群 体压力下的行为反应,发现个体在面 对群体意见时往往会放弃自己的观点 ,以符合群体标准。
从众心理演讲稿
从众心理演讲稿演讲稿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心理活动室,我是校心委素质拓展部的周栩铠,很荣幸由我来主持今天的心理沙龙活动。
我们今天的沙龙主题是从众心理,说到这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从众心理?从众心理(conformist mentality)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我有一个小故事要和大家分享,一位石油大亨死后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
于是他灵机一动,大喊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人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大亨了。
这时,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但地狱并没有一滴石油,有的只是受苦。
虽然故事听起来有一些荒诞,但我们身边却实实在在的发生着各种从众事件。
Q:那么现在我想让大家来谈一谈你们身边的从众事件。
那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还有那些热点事件是从众心理导致的第一日本地震核泄漏中国民众抢购碘盐。
这个事件大家应该不陌生,原因是日本地震海啸造成核泄漏,民间盛传含碘物品可以预防核辐射,因此民众相互通信争相抢购碘盐。
这个便是典型的从众心理第二大家在淘宝购物时面对那么多商家和商品,你会如何选择?我相信大家往往会选那个销量最好的。
第三这个事情造成的后果就比较惨痛了,近100万伊拉克什叶派民众2005年8月31日前往首都巴格达北部阿扎米亚区一座宗教场所参加宗教仪式。
行进途中,有人谎称发现自杀式袭击者,于是人群在一座桥上出现恐慌,继而发生踩踏,这次事件中确认有841人死亡,另有300多人受伤。
)第四那就是风靡全球的冰桶挑战了,大家看到那么多明星参与,争先效仿,比如我也参与冰桶挑战。
从众心理的坏处:从众心理人皆有之,但以被动为前提的从众,势必使你的独特失去价值。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教案)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教学对象:八年级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从众心理的定义、表现和危害。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盲目从众。
教学重点:1. 从众心理的定义和表现。
2. 从众心理的危害。
3. 克服盲目从众的方法。
教学难点:1. 从众心理的危害。
2. 克服盲目从众的方法。
教学准备:1. 课件。
2. 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从众心理的寓言故事,引发学生对从众心理的思考。
2.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经历的从众心理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从众心理的存在。
二、自主学习(5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从众心理的定义和表现。
2.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从众心理的表现,分享自己的看法。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从众心理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与多数人保持一致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现象。
2. 讲解从众心理的表现:列举常见的从众心理现象,如盲目跟风、随大流等。
3. 讲解从众心理的危害:分析盲目从众对个人和集体的影响,如抑制个性发展、削弱责任感等。
4. 讲解克服盲目从众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自我控制力等。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呈现案例:给学生呈现一个关于从众心理的案例,如校园欺凌、盲目追星等。
2. 分析讨论:让学生分组分析案例中从众心理的表现和危害,并提出解决方法。
2. 反思启示: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存在从众心理,思考如何克服盲目从众。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从众心理的认识程度。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思考深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课堂活动:角色扮演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关于从众心理的场景进行角色扮演。
2. 各组表演完毕后,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讨论,分析角色扮演中的从众心理现象。
高一心理辅导课——从众心理2010.3.10
—高一心理辅导课 ——高一心理辅导课
盲目从众 ②有几个女子发现这个女孩的白色连衣裙很好看,于
衣 裙 很 好 看 于 是 穿 上 了 白 色 连 衣 裙 。 连 色 白 穿 己 自 现 发 孩 , 女 个 一
①
是也穿上了白色连衣裙。 有
③于是穿白色连衣裙的妇女越来越多,有些并不
适合穿白色连衣裙的人也穿上。
从众现象表现
心理从众
多数人怎么想 多数人怎么想, 自己就跟着怎么想 自己就跟着怎么想。
行为从众
多数人怎么做 多数人怎么做, 自己就跟着怎么做 自己就跟着怎么做。
材料一:刚开始认为这首歌曲不好听, 材料一:刚开始认为这首歌曲不好听, 后来听见大家都在唱也觉得好听。 后来听见大家都在唱也觉得好听。 材料二:看见大家买这种资料, 材料二:看见大家买这种资料,我也买 这种资料。 这种资料。 材料三: 材料三:学校某些学生经常看见老师们 随手拾起地上的垃圾,就想: 随手拾起地上的垃圾,就想:“我们也应该 爱护校园环境! 爱护校园环境!”此后许多同学都养成了这 样的好习惯, 样的好习惯,为学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线。
从众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通常表现为“随大流”“无主见”。一般来说,自信 心较强的人,发生从众行为的可能性较小。缺乏自信心的人更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1、从众现象的含义 、 2、从众现象的主要表现 、 3、从众现象的影响 、
一、从众现象的含义
请列举我们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有哪些 从众现象? 从众现象?
“流行”,如“流行歌曲”、“流行音 流行” 流行歌曲” 新书热” 乐”、“新书热”等;
所谓从众现象, 所谓从众现象,指主体对于某种行为 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 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 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从众效应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 从众效应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是 指个体在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 指个体在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 在认知上或行动上以多数人或权威人物 的行为为准则, 的行为为准则,进而在行为上努力与之 趋向一致的现象。 趋向一致的现象。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讲课文档
第五页,共16页。
《看热闹》
一个双目失明的小男孩坐在公园的长椅上,举着一副望远镜 “看”天空。公园里的游客看到小孩的样子,以为天空出现了 什么稀罕事物,于是纷纷买来望远镜对着天空眺望。公园外面 的人看到公园里的人都在看天空,觉得天空肯定是发生了什么 新鲜事,也争先恐后地买来望远镜对着天空眺望。直到小男孩 从长椅上站起来,摸索着向前走去,人们才知道,原来天空什 么稀罕物也没有。
(1)好奇心使人对感兴趣的新事物充满探索的 欲望,激励人们去接触新事物,研究新问题, 是学习、科研不断前进的动力。
第十三页,共16页。
《一个少年毒贩的悲剧人生》
18岁的刘成军被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贩毒 罪判处有期徒刑2年。刘成军说:“第一次碰到毒品觉
得很好奇。一个年纪比我大的朋友在大家一起玩的时候 拿出白粉来吸,然后就叫大家来试试,大家都试了,于 是我也试了。”刘成军说第一次吸毒其实并不好受,头 晕、想吐,但是因为要面子,大家都觉得吸毒是很“酷
受到感染,不由自主地跟着读起来。
情景2 转学到初一(4)班的小华,看到同学都有整 理错题的习惯,也学了起来。
情景3 小明发现自己的数学题答案与其他同学们的答案 不一致,就把自己的答案给改了,结果却错了。
情景4 班里许多同学过生日大摆宴席,似已成风。后天 就是小张的生日了,他心想:别人都这样过生日,我也 不能例外,但是囊中羞涩……
”的事,所以就吸了,也没想到过会轻易上瘾。 当刘成 军吸毒上瘾后才知道,那种白色粉末是那么贵,平时 母亲给他的零花钱根本无法满足如此昂贵的消费。
第十四页,共16页。
于是,他就开始小偷小摸,或者勒索一些低年级学 生的钱财。后来在毒资及其短缺的情况下,一个“朋友 ”向他介绍了一种可以长期提供资金的方法,那就是以 毒养吸。“当时,我并不是想要通过贩毒来发大财,我 只是想通过贩毒来筹集吸毒的钱,对于一个吸毒成瘾的 人来说,只要能够找到钱来买毒品,什么方法都会用的 ,况且,我们这些小人物只是贩毒环节中最底层一环, 所获得的那点钱只够买一点毒品。”可是,就是这一点 利诱,把刘成军送进了监狱。
心理学的从众经典实验
心理学的从众经典实验作者:08工商管理郑明贵你一定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当音乐会或是其他的什么演出完毕后,前排的观众一个接一个的起立鼓掌,当这股浪潮向你而来时,你也站起来了吗?如果你对这次演出不满意,你完全可以不站起来,不是吗?你有这样的自由和权利,相信在场的人中有不少的人持有这样的观点(即对演出并不满意),可是为什么他们还是站起来了呢?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他们这样做了,成为那样不从众的少数派便真的那么难吗?那么让我们看看心理学对这些从众行为的研究吧-----三大从众心理学的经典实验。
Sherif的规范形成第一步:Sherif要求一个试验者A在一个完全黑暗的房间,用肉眼观察一个光点移动的距离长短,并说出光点到底移动了多少,因为是完全黑暗的情况下,所以没有可以参考的依据,但是根据大数原则,在实验重复进行多次后,说出的答案会越来越接近真实答案,事实试验者也是如此。
第二步:在第二天中,试验者A做同样的实验,不同的是身边多了倆个试验者B和C(但是B和C是Sherif的工作人员),这次的实验的标准答案是1.5米,按昨天A的表现,他会在多次实验后得出接近1.5米的答案,而在Sherif的安排下B和C的答案要求向2.5米靠近,结果在此后的实验中,A并不想我们想象的那样做出1。
5的接近答案,而是2.5米,这便是规范的形成结果。
在这次sherif的实验中,得出了从众可能是来源与规范形成,这很大程度上与人的社会性有关,人们在很多程度上的行为,比如:西方人礼貌性的吻别,中国人过年一定回家,走路向右靠,都是潜在的规范形成,换句话说,大家都在从众,这样的规范来源与暗示的影响的结果(起码sherf是这么认为的),而让我提到暗示又不得不提起的是暗示的另一种影响即“自杀是会传染的”人的本性有很多,其中也包括自杀的本性。
Asch的群体压力这次提到的asch实验,有区别与sherif的规范实验在于它针对的不再说模糊的现实情景,而是更具体的东西,这有利于我们把从众的原因了解的更直白和客观。
心理学现象演讲稿范文高中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引人入胜的领域——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它揭示了人类行为的奥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带领大家走进这个奇妙的世界。
一、从众心理首先,让我们来谈谈“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中,为了获得认同感,往往会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为和观点。
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
比如,当我们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时,如果周围的人都站起来鼓掌,我们也会不由自主地站起来鼓掌。
再比如,在社交媒体上,我们会看到一些热门话题和观点,即使我们并不完全认同,也会跟着发表评论,以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点赞。
从众心理有其积极的一面,比如在紧急情况下,从众心理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做出决策。
然而,过度从众却可能导致盲目跟风,失去自我判断力。
因此,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被群体压力所左右。
二、心理暗示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心理暗示”这一现象。
心理暗示是指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非言语信息,对个体心理产生间接影响的过程。
比如,当老师对学生说:“你今天表现得很好!”这句话虽然简单,却能在学生心中产生积极的暗示,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心理暗示的力量是巨大的。
在教育领域,教师可以利用积极的暗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商业领域,商家可以通过巧妙的广告和促销手段,对消费者进行心理暗示,从而促进销售。
三、自我暗示与心理暗示密切相关的是“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是指个体通过自我暗示的方式,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比如,当我们面对困难时,给自己积极的暗示:“我能行!”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困难;而给自己消极的暗示:“我做不到!”则会让我们陷入困境。
自我暗示的力量在于它能够改变我们的心态和行为。
因此,我们要学会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四、情绪感染情绪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它指的是个体在接触他人情绪时,会不自觉地受到影响,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的从众经典实
验
心理学的从众经典实验
作者:08工商管理郑明贵
你一定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当音乐会或是其他的什么演出完毕后,前排的观众一个接一个的起立鼓掌,当这股浪潮向你而来时,你也站起来了吗?如果你对这次演出不满意,你完全可以不站起来,不是吗?你有这样的自由和权利,相信在场的人中有不少的人持有这样的观点(即对演出并不满意),可是为什么他们还是站起来了呢?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他们这样做了,成为那样不从众的少数派便真的那么难吗?
那么让我们看看心理学对这些从众行为的研究吧-----三大从众心理学的经典实验。
Sherif的规范形成
第一步:Sherif要求一个试验者A在一个完全黑暗的房间,用肉眼观察一个光点移动的距离长短,并说出光点到底移动了多少,因为是完全黑暗的情况下,所以没有可以参考的依据,但是根据大数原则,在实验重复进行多次后,说出的答案会越来越接近真实答案,事实试验者也是如此。
第二步:在第二天中,试验者A做同样的实验,不同的是身边多了倆个试验者B和C(但是B和C是Sherif的工作人员),这次的实验的标准答案是1.5米,按昨天A的表现,他会在多次实验后得出接近1.5米的答案,而在Sherif 的安排下B和C的答案要求向2.5米靠近,结果在此后的实验中,A并不想我们想象的那样做出1。
5的接近答案,而是2.5米,这便是规范的形成结果。
在这次sherif的实验中,得出了从众可能是来源与规范形成,这很大程度上与人的社会性有关,人们在很多程度上的行为,比如:西方人礼貌性的吻别,中国人过年一定回家,走路向右靠,都是潜在的规范形成,换句话说,大家都在从众,这样的规范来源与暗示的影响的结果(起码sherf是这么认为的),而让我提到暗示又不得不提起的是暗示的另一种影响即“自杀是会传染的”人的本性有很多,其中也包括自杀的本性。
Asch的群体压力
这次提到的asch实验,有区别与sherif的规范实验在于它针对的不再说模糊的现实情景,而是更具体的东西,这有利于我们把从众的原因了解的更直白和客观。
第一步:请来7个试验者他们的任务很简单,便是给他们一个木棒A,在另外的三个木棒B,C,D中,找到最接近A长度的一根,如图:
7个试验者都是著名大学中优等生,在数次的轮流做题中几乎都未曾失败过。
第二步:第二次的实验中,木棒的长度仍然是做了改动,但是依旧容易做出判断,做了数次实验后,其中一名试验者被asch要求做出一次错误答案,而这样做的后果无非两种,一种是大家立刻纠正了他的错误,因为这是件很容易判断的事情,任何有智力的人应该都做的到。
另一种情况是大家一起跟着错。
结果是后者,后面的5个试验者出现了连续的错误,是智力出现了问题了吗?不是的,asch把原因归咎为群众压力。
大家可以很明了的知道asch的是没有什么难度的,它不像sherif的规范形成实验那样具有比较强的模糊性,不存在团队的合作,没有奖励,也没有惩罚,但是从众还是出现了,在这样非正式的组织下,虽然也存在压力,但便是这么小的压力也造成了从众的行为,那么如果是在压迫的情况下会有怎么的行为继续出现了,后面我会给大家介绍的是milgrarm的服从实验,也被誉为最受争议的和最著名的从众心理实验。
Milgrarm的实验像是一个自编自导的话剧,拥有三个角色,一个学习者,一个老师,一个研究者,如图:
学习者独立在一个房间,而老师和研究者同在另一个房间,老师对学习者进行单词教授,当学习者不能拼出单词时,就进行电击惩罚,(当然为了安全考虑,学习者没有进行真正的电击,只是装出痛苦的样子而已)第一次进行75
伏,第二次便增加到90伏,第三次是105伏,依次15伏增加,直到450伏,大家注意的是人体的安全电压是36伏,超过220伏就可能有生命危险,milgrarm对110个试验者进行了实验(包括精神病学家,大学生,资产阶级等等)在之前的问询中,他们都表示在135伏后就不会服从研究者的命令。
(研究者只能下命令,对老师不能进行任何惩罚或是奖励)更是没有人同意自己会进行到300伏以上,因为大家都知道实验的危险性。
但最后的结果还是有65%的人进行到了450伏,你对这样的结果是否感到惊讶呢,110人当中很多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但是还是超过半数人进行到了450伏这一致命的电击,他们是冷血的吗?学习者的呐喊他们难道不在乎吗?研究者除了言语上的命令不能对他们进行任何惩罚或是奖励,为什么还要进行下去了?试验者在事后大多表现出了一种痛苦,因为他们做的事情已经远远的超出了他们的道德范围,这也是为什么实验受到争议的原因,它已经受到了伦理的冲击了。
Milgrarm的实验已经远远不能用前面的规范形成和群众压力来解释了,这样的服从milgrarm归咎为情感距离,权威接近与合法性,权威的机构性和伏服从的同伴参与者的释放效益。
但是实验中的反思价值远远高出了实验的结果,他让我联想到了“是态度决定行为,还是行为决定态度”的探讨,还有说服中的登门槛现象,以及不协调理论…众多理论都值得在其中探讨,思考下纳粹是怎么让原本善良士兵痛下杀手,杀死无辜的犹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