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综述
人参皂甙体内代谢综述
人参皂甙体内代谢综述方松学号:201261930人参又名人衔、棒锤,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
系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
在我国的医药学中应用广泛,素有“中药之王”之称。
主要产于吉林省长白山一带,是我国“东北三宝”之一。
具有抗肿瘤、降血脂、促进细胞再生等多种生理活性。
现就人参皂甙在体内代谢作简要综述。
1、人参皂甙分类现代研究表明,人参中含有人参皂甙、多种氨基酸、糖类、低分子肽类、脂肪酸、有机酸、维生素B、维生素C、菸酸、胆碱、果胶、微量元素等。
皂甙是人参生物活性的物质基础,从其皂甙元母核结构上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类:(1)以原人参三醇为母体的糖甙,以Rg1为代表,为人参的主要成分。
(2)以原人参二醇为母体的糖甙,以Rb1为代表,为西洋参的主要成分。
(3)以齐墩果醇酸为母体结构的五元环皂甙Ro。
2、人参皂甙的药理活性(1)对中枢神精系统的双向调节作用:人参能加强大脑皮质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使兴奋和抑制二种过程达到平衡,使由于紧张造成紊乱的神经过程得以恢复,人参皂甙小剂量主要表现为对中枢的兴奋作用,大剂量则转为抑制作用。
从人参所含的有效成分分折、人参皂甙Rb类有中枢镇静作用Rg类有中枢兴奋作用。
(2)人参的适应原样作用:人参对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各种有害刺激有非特异性的抵抗能力,可以使紊乱的机能恢复正常、主要表现为对血压、肾上腺、甲状腺机能和血糖等方面的双向调节作用。
(3)对免疫功能的用作:人参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在临床上人参主要用于休克、冠心病、心律失常、贫血、白细胞减少症、充血性心力衰竭,还常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肿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早衰、记忆力减退等辅助治疗。
3、Rg1的体内代谢早在1983年,日本学者Odani等在无菌大鼠灌胃实验中发现,原人参三醇型皂甙Rg1在胃肠道中的直接吸收率非常低。
同时研究了Rg1在大鼠的胃、大肠和盲肠中的代谢产物。
植物此生代谢产物
植物次生代谢物综述班级:09农学(2)班姓名:学号:植物次生代谢物综述植物次生代谢( secondary metabolism)是由初生代谢( p rimary metabolite) 派生的一类特殊代谢过程,是植物在长期进化中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近来的研究发现,植物次生代谢物在植物生命活动的许多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且部分是植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例如,吲哚乙酸、赤霉素直接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木质素为细胞次生壁的重要组成成分;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等萜类物质作为光合色素参与光合作用过程等。
随着次生代谢产物在医药、食品、轻化工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其物质的种类、代谢途径,以及代谢机理等相关问题亦倍受研究者关注,是植物生理学、植物化学等众多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产生和分布通常有种属、器官组织和生长发育期的特异性。
目前其分类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 ①根据化学结构不同,分为酚类、萜类和含氮有机物等; ②根据结构特征和生理作用不同,生物碱与植物毒素等; ③根据其生物合成的起始分子不同,分为萜类、生物碱类、苯丙烷类及其衍生物等三个主要类型。
笔者将按第三种分类方法对其物质种类、代谢类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1萜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perpenoid)是所有异戊二烯聚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总称,以异戊烷五碳类异戊二烯为基本单位,又称类异戊二烯( isop renoid) ,以侧链重复连接方式递增,分开链类和环萜类两种。
开链型类萜的分子组成通式为(C5H8 ) n ,包括半萜(C5 ,即含一个异戊二烯单位, n = 1) 、单萜(C10 , n = 2) 、倍半萜(C15 , n = 3) 、双萜(C20 , n = 4) 、三萜(C30 , n =6) 、四萜(C40 , n = 8) 、多萜( > C40 , n > 8)及杂萜(含异戊二烯侧链)等。
环萜型类萜因分子内碳环数的不同,可分为单环萜、双环萜、三环萜等。
人体生理机能综述
人体生理机能综述一、背景介绍人体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生物系统,各个器官和系统相互配合,共同维持着正常的生理机能。
在人体内,有许多重要的生理过程和机制不可或缺。
本文将对人体的一些主要生理机能进行综述,包括呼吸、消化、循环、代谢等方面。
二、呼吸系统呼吸是人体获取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的重要过程。
该过程包括外呼吸和内呼吸两个阶段。
外呼吸发生在肺部,通过气管和支气管将空气输送到肺泡中,并通过肺泡膜与血液中的红细胞进行氧气交换。
内呼吸发生在细胞水平上,通过线粒体内部发生的细胞呼吸过程将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并释放出二氧化碳。
三、消化系统消化是将食物转化为身体所需营养物质的过程。
它从口腔开始,通过咀嚼、咽喉以及食道进入胃部,在胃中被分解成较小的颗粒。
然后,食物在小肠中继续消化,并通过肠壁吸收营养物质进入血液循环中。
不可消化的残渣物被推送到大肠以进行进一步水分吸收和形成粪便。
四、循环系统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组成,起到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至全身各个部位的作用,并携带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返回肺部排出体外。
人体的心脏是一个强有力的泵,通过舒缩功能推动血液流动。
在体内,动脉将含有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个细胞,而静脉则将含有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的血液运回心脏。
五、代谢过程代谢是指人体对外界物质进行转化并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过程。
其中包括两类基本代谢方式:即有氧代谢与无氧代谢。
有氧代谢需要有足够的氧气参与,通过线粒体内发生的呼吸链反应将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
无氧代谢则在缺氧状态下,通过乳酸发酵或其它代谢途径产生能量。
六、泌尿系统泌尿系统是人体排泄废物的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肾脏是该系统的核心器官,通过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并生成尿液。
尿液由输尿管输送到膀胱,在储存一段时间后通过尿道排出体外。
七、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人体内部信息传递的主要机制之一,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纤维和周围神经)。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综述与展望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综述与展望药物代谢动力学是药物学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药物在体内代谢与消除过程的科学,对于正确认识药物在体内的药效、毒性、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综述与展望进行探讨。
一、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反应,转化成代谢产物并被排除出体外的过程。
药物经过口服或其他途径进入体内后先通过吸收、分布和代谢的过程,最终从体内排出,药物代谢的主要有两个通路: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
其中,肝脏代谢是最主要的代谢路径。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代谢的过程,其中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主要依靠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来进行。
1.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是描述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的数学模型。
目前,包括生物利用度模型、双室模型、多室模型和生物等效性模型等在内的多种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被广泛地应用于药效学和药理学方面的研究。
2.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包括半衰期、清除率、生物利用度等。
这些参数能够反映药物在体内代谢的速率、血药浓度和药物消退时间等重要信息,对于药物的临床应用和疗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三、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因素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药物特性、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几个方面。
1.药物特性药物的分子大小、电荷、脂溶性和亲水性等特性会影响药物对体内代谢酶和转运蛋白的亲和力,从而影响药物的代谢速度。
2.遗传因素代谢酶基因的多态性是影响药物代谢的遗传因素之一。
不同的基因型可能导致药物代谢酶表达量和功能的变异,这会影响药物的代谢速度和药效。
3.环境因素药物代谢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饮食习惯和服药时间等因素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消除速率,从而影响药效和药物毒性。
四、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展望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发展,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逐渐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运动与自由基代谢综述
14运动与自由基的研究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是影响运动人体科学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科研工作者分子水平研究疲劳发生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自由基的学说尽管目前无法完全解释运动疲劳现象,但它成为很多疲劳理论中极具影响力的学说之一,当然这个学说还需要更多科研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
现对运动、自由基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为研究者提供参考。
1 自由基运动1.1 自由基的生物学简介自由基(FR)又称游离基,是指外层电子轨道含有不对称电子的原子、原子团或分子。
体内氧自由基是自由基活动的主要部分,自由基化学性质活泼,较易得到或失去电子而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它可与各种生物大分子进行反应,改变和损伤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功能。
正常机体内都存在着一整套清除自由基的体系,使机体处于自由基清除和产生的动态平衡之中。
故自由基的产生不会引起机体组织的异常和损伤。
现在已知的自由基抵抗体系主要包括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维生素E、C-胡萝卜素等抗氧化剂。
一般而言,随着体内自由基增多,机体SOD等抗氧化系统的活力随之增加,以防产生更多的自由基损伤机体。
但因异常原因导致自由基异常增多时,即可出现明显的自由基损伤,细胞功能严重下降,甚至导致细胞、器官及机体的死亡。
比如肿瘤、衰老、炎症等器官的损伤。
1.2 运动中自由基的形成研究发现,在自由基中氧自由基是与运动关系最为密切的。
运动时,氧自由基的增加是导致运动性疲劳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运动时多不饱和脂肪酸最易受氧自由基攻击,众所周知多不饱和脂肪酸是构成细胞膜系统的重要成分,当人体内氧自由基含量增加时,就会与生物膜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
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结果是使膜的流动性、液态性改变,膜上的受体、酶以及离子通道受损,内质网结构改变,甚至破坏三羧酸循环的电子传递,最终导致运动性疲劳的发生。
1978年迪拉德等研究发现,人以50%最大摄氧量负荷蹬踏功率自行车1小时后,呼出的气中戊烷或脂质过氧化物含量显著增加。
代谢调节综述PPT幻灯片
生物体内存在着相互联系,错综复杂的代 谢过程。如果体内不存在调节和控制,各种 代谢就会变得杂乱无章,生物也就不能存活。 实际上,生物体内存在着调节控制,控制各 种代谢有条不紊地进行。
代谢调节的内容
生物体内的代谢调节,在四种不同水平上进行。
酶的调节 激素的调节 神经的调节
某些物质可以诱导细胞内产生诱导酶,这种作 用叫做酶的诱导生成作用。
诱导酶:是指当细胞中加入特定诱导物后诱导 产生的酶,它的含量在诱导物存在下显著增高, 这种诱导物往往是酶底物的类似物或底物本身。
诱导酶的例子
例:E.coli 可利用多种糖为碳源,当利用
乳糖做碳源时,需要一个关键性的酶,β半乳糖苷酶,这个酶可将乳糖水解为半乳 糖和G。而用乳糖作碳源时,开始E.coli几 乎不能利用,1-2分钟后,此酶迅速增加上 千倍。这是新的酶分子的合成,而不是原 有酶分子的活化,它是由乳糖诱导生成的。 因此,β-半乳糖苷酶是个诱导酶。
启动基因(promotor):(在调节基因和操纵基因之间), 有RNA聚合酶的结合部位,启动DNA转录。
结构基因(Structural gene):可以转录出mRNA合成酶蛋白, 决定蛋白质中的氨基酸顺序,或决定mRNA中核苷酸顺序 的基因。
调节基因(regulator):负责阻遏蛋白的合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 别构调节
别构调节allosteric regulation:酶分子的非催化部位 与某些化合物可逆地非共价结合后发生构象的改变, 进而改变E活性状态,称为E的别构调节。
操纵子:在原核生物的DNA分子的不同区域分布着一 个调节基因和一个操纵子,一个操纵子包括一个操纵 基因,一群功能相关的结构基因,以及在调节基因和 操纵基因之间专管转录起始的启动子(基因)。
乳酸代谢综述解析
乳酸代谢综述解析一、乳酸的产生乳酸是在无氧条件下,由葡萄糖或糖原酵解产生的。
当肌肉收缩而使ATP浓度减少时,丙酮酸就释放所储存的能量,供ADP合成为ATP,同时生成乳酸。
这是动物体内ATP形成的一个途径。
当肌细胞中的ATP浓度过高时,肌细胞中的ATP可将其中的特殊化学键转移给丙酮酸,生成乳酸,因此,乳酸是糖酵解的产物。
二、乳酸在细胞内的代谢过程在细胞内,乳酸可以进一步氧化为丙酮酸,这是由存在于细胞内的乳酸脱氢酶催化完成的。
这个过程需要NAD+作为氢的受体。
丙酮酸然后可参与糖异生过程,产生葡萄糖供组织利用。
三、乳酸在细胞外的代谢过程细胞外的乳酸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肝脏,在那里由肝细胞摄取。
肝细胞内的乳酸可以在乳酸脱氢酶的催化下,接受NADH+H+供的氢,而被还原为丙酮酸。
此反应可逆,当氧气充足时,乳酸可将其中的特殊化学键转移给NAD+生成NADH+H+。
四、乳酸的排泄在某些组织中,如皮肤和骨骼肌,乳酸可以通过排泄而离开机体。
此外,当血液流经肾脏时,一部分乳酸可以被排泄出体外。
五、乳酸对机体的影响乳酸在机体内可以作为一种能量来源,尤其在缺氧的情况下。
此外,乳酸还可作为神经递质,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然而,当体内乳酸浓度过高时,会导致酸中毒,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六、乳酸在疾病中的作用某些疾病如糖尿病和癌症,会导致乳酸的产生和排泄失衡。
这些疾病可能影响机体对糖的利用和氧气的摄取,从而导致乳酸的产生增加。
研究乳酸在疾病中的作用可以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七、乳酸与运动的关系在运动过程中,由于肌肉收缩和氧气供应不足,会导致乳酸的产生增加。
高强度或长时间的运动会导致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升高,这可能导致疲劳。
因此,对于运动员来说,理解和控制乳酸的产生和代谢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乳酸也是评价运动强度的指标之一。
神经节苷脂代谢途径和功能的综述
神经节苷脂代谢途径和功能的综述神经节苷脂代谢途径是指神经系统中关键的一类脂类分子,它们在神经组织中发挥重要的功能,参与多种神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本文旨在对神经节苷脂代谢途径和功能进行综述,包括其生物合成、降解及调节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神经节苷脂的定义神经节苷脂是一类糖脂复合物,其主要成分为神经酰胺和糖苷鞘脂,分子结构具有双层脂质,通常存在于神经系统的细胞膜表面。
神经节苷脂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硫酸鞘脂、葡萄糖鞘脂、半乳糖鞘脂等。
二、神经节苷脂的生物合成神经节苷脂的生物合成主要分为两个途径:一是拼接途径,将糖苷鞘脂和神经酰胺分别由鞘脂基转移酶合成;二是酯化途径,将神经酰胺与脂肪酸酯化合成复合物。
神经节苷脂的生物合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基因表达调节、信号转导通路、细胞状态等。
三、神经节苷脂的降解神经节苷脂的降解主要发生在内酯酶水解和酸性水解过程中。
内酯酶能够将神经苷脂分子催化为酯化物,再通过酸性水解将其降解。
其中产生的酸性水解产物能够形成多种代谢产物,如神经酰胺、半乳糖、葡萄糖等,从而维持神经节苷脂的稳定性。
四、神经节苷脂的功能神经节苷脂在神经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包括细胞存活、信号传递、神经元发生、成长及不同类型的附着等。
由于其与多种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因此发展适当的调节策略和治疗手段是当前研究的主要方向。
五、神经节苷脂在神经疾病中的作用神经节苷脂在神经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在脑组织中表现出神经酰胺和糖苷鞘脂代谢不平衡的现象,而巨细胞滑膜炎和黑色素瘤患者则主要表现为硫酸鞘脂代谢异常。
因此,调节神经节苷脂的代谢和功能,对于预防和治疗多种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具有潜在的意义。
六、结语神经节苷脂是神经系统能够正常发挥功能的重要脂类分子,其生物合成、降解及调节等过程存在着复杂的调控网络。
在研究神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中,神经节苷脂代谢途径和功能的解析是一个必要而重要的任务。
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研究综述
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研究综述引言: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是现代社会面临的重要健康问题,它们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
本文将对肥胖与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并探讨可能的机制以及预防和治疗策略。
一、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的定义1. 肥胖的定义肥胖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超出正常范围,导致身体质量指数(BMI)超过30kg/m²。
肥胖通常由能量摄入超过消耗所致。
2. 代谢综合征的定义代谢综合征是一种临床诊断,包括中心性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并共同促进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发展。
二、肥胖与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系1. 肥胖对代谢产生影响多项研究表明,肥胖可导致代谢紊乱,如胰岛素抵抗、脂肪沉积和慢性炎症。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脂质和葡萄糖代谢异常,进而引发代谢综合征的发生。
2. 代谢综合征增加肥胖风险代谢综合征的存在可提高患者发展为肥胖的风险。
研究表明,中心性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相关度较高,而且代谢综合征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预测因素。
三、肥胖与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可能机制1. 炎症反应肥胖可导致慢性低度炎症反应,促进组织内白细胞浸润和炎性介质释放。
这些炎性物质可以干扰正常的能量平衡及葡萄糖和脂质代谢过程。
2. 脂肪激素脂肪组织不仅仅是能量储存器,还能分泌多种激素调节全身能量平衡及各种代谢过程。
在肥胖情况下,脂肪组织会分泌大量的瘦素、胰岛素抵抗因子等,从而加剧代谢异常。
3. 肠道微生物最近的研究发现,肥胖与代谢综合征之间可能存在着肠道菌群的变化。
失衡的肠道菌群可以影响能量摄取和栏龄消耗,并通过产生一系列活性物质来调节葡萄糖和脂质代谢。
四、预防和治疗策略1. 健康饮食选择均衡的饮食,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增加纤维摄入量。
适量控制能量摄入可帮助减轻体重,并改善代谢异常。
2. 规律运动适度运动有助于促进能量消耗、改善体力活动水平及增加肌肉质量。
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的结合可提高身体代谢水平。
3. 药物治疗对于严重肥胖或存在其他危险因素的患者,药物治疗可能是必要的选择。
第十章 氮代谢
(天津大学2004 (天津大学2004 年) 人类嘌呤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是_。 A .尿酸 B .氨 C .尿素 D .β-氨基异丁 酸
9 .嘌呤核苷酸代谢 合成代谢(从头合成、补救合成);分解代谢 ( 1 )从头合成分为两个阶段 ① 第一阶段生成次黄嘌呤核苷酸。 合成原料:天冬氨酸、谷氨酸胺、甘氨酸、CO2和一碳单位。 重要的中间产物:磷酸核糖焦磷两个酶可受代谢物反馈调节。 抗代谢物:反应过程中凡有谷氨酰胺和一碳单位参与的反应,均可分 别被抗代谢物氨基酸类似物氮杂丝氨酸和叶酸类似物甲氨蝶呤所阻断。 嘌呤核苷的从头合成一开始就在磷酸核糖的分子上逐步合成嘌呤核 苷酸。 ② 第二阶段生成腺嘌呤核苷酸和鸟嘌呤核苷酸。
( 2 )脱氧核苷酸的生成 ① 一般是在二磷酸核苷的水平上生成,此特点既适于脱 氧嘌呤核苷酸,也适于脱氧嘧啶核苷酸( dUDP 和 dCDP )。 ② 脱氧胸苷酸的生成例外,它是在一磷酸核苷水平上由 dUMP 转变生成dTMP 的,以后再经磷酸化生成dTDP 和 dTTP 。
(西南农业大学基础化学2002 (西南农业大学基础化学2002 年)核糖核苷酸还 原为脱氧核糖苷酸是在① 完成的,而脱氧尿苷酸 转化为脱氧胸苷酸是在② 完成的。 A .核苷一磷酸水平上 B .核苷二磷酸水平上 C .核苷三磷酸水平上 D .核苷水平上
(中国科学院2000 (中国科学院2000 年) 尿素合成中间物氨基甲酰磷酸是在什么中 合成的? A .胞液 B .内质网 C .线粒体 D .细 胞核
( 4 )尿素生成过程中的第二个氨基是由天冬氨酸提供。 ( 5 )两种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的比较:体内催化氨基甲酰磷酸生 成的酶有两种,一种是氨基甲酰磷酶合成酶1,存在于肝线粒体 中,最终反应产物是尿素;另一种是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Ⅱ,存 在于各种细胞的胞液中,反应最终产物是嘧啶。两种酶的比较见 下表:
代谢组学综述
代谢组学综述摘要:代谢组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对某一生物或细胞所有低相对分子质量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门新学科,由于其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已成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简要介绍了代谢组学的含义、代谢组学研究的历史沿革、当前代谢组学研究中的分析技术、数据解析方法,综述了代谢组学在药物毒理学研究、疾病诊断、植物和中药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对当前代谢组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关键词:代谢组学研究技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等重大科学项目的实施,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及蛋白质组学在研究人类生命科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 代谢组学(metabolomics)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产生并迅速地发展起来, 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共同组成系统生物学。
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各种组学0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分别从调控生命过程的不同层面进行研究, 使人们能够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 探讨生命的本质, 逐步系统地认识生命发展的规律。
这些组学手段加上生物信息学, 成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代谢组学的出现和发展是必要的, 同时也是必须的。
对于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缺点和不足, 代谢组学正好可以进行弥补。
代谢组学研究的是生命个体对外源性物质(药物或毒物)的刺激、环境变化或遗传修饰所做出的所有代谢应答, 并且检测这种应答的全貌及其动态变化。
代谢组学方法为生命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现代化实验技术手段, 同时也为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与实践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与保障。
1 代谢组学的概念及发展代谢组学最初是由英国帝国理工大学Jeremy N icholson教授提出的, 他认为代谢组学是将人体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的系统来研究, 并且将代谢组学定义为生物体对病理生理或基因修饰等刺激产生的代谢物质动态应答的定量测定。
新陈代谢与体内能量平衡过程描述
新陈代谢与体内能量平衡过程描述新陈代谢是一种生命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生物体可以将食物转化为能量,并维持其正常的生命功能。
体内能量平衡是指摄入的能量和消耗的能量之间的平衡状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描述新陈代谢的过程以及体内能量平衡的调节。
新陈代谢是指在细胞内进行的化学反应的总和。
它包括两个主要过程: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合成代谢是指通过化学反应合成复杂分子的过程,例如合成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
分解代谢是指将复杂分子分解为简单分子并释放能量的过程,例如分解葡萄糖和脂肪。
新陈代谢的过程需要能量的参与。
这些能量来自于食物的摄入,主要是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当食物被消化吸收后,它们进入血液,被运送到各个细胞中。
在细胞内,这些分子被分解,释放出能量。
其中最主要的分解过程是糖的氧化。
在糖的氧化过程中,葡萄糖分子被分解成为乙酰辅酶A,并生成一定数量的ATP(三磷酸腺苷)。
ATP是细胞内能量的主要形式,它可以用于执行细胞功能、肌肉收缩、神经传递等。
此外,糖的氧化过程还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副产物。
除了糖的氧化过程,脂肪的氧化过程也是产生能量的重要途径。
当体内糖分供应不足时,身体会转向分解脂肪来提供能量。
在脂肪的氧化过程中,脂肪分子被分解成为乙酰辅酶A,进而被氧化生成ATP。
相较于糖的氧化,脂肪的氧化可以提供更多的能量,因为脂肪分子中的碳-碳键含有更多的能量。
虽然新陈代谢是体内能量平衡的核心过程,但能量平衡并不仅仅取决于新陈代谢过程本身。
体内能量平衡还受到一系列的因素调节,包括饮食摄入、运动消耗和基础代谢率等。
饮食摄入是指通过食物摄入获得的能量。
食物的摄入量和种类会影响体内能量平衡。
例如,高热量、高脂肪和高糖分的饮食会导致能量摄入超过消耗,从而导致能量过剩和体重增加。
相反,低热量、低脂肪和高纤维的饮食可以帮助控制体重和维持能量平衡。
运动消耗是通过体育锻炼和日常活动消耗的能量。
体育锻炼可以增加能量消耗,并帮助维持体重和体内能量平衡。
细胞代谢过程综述
细胞代谢过程综述细胞代谢是指细胞内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过程,包括能量的获取与利用、物质生物合成和降解等。
细胞代谢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维持生物体的正常功能和生存。
本文将综述细胞代谢的主要过程,包括细胞呼吸、光合作用、蛋白质合成、核酸合成、脂质代谢等。
细胞呼吸是细胞利用有机物质(如葡萄糖)通过氧化反应释放能量的过程。
它可分为糖酵解、丙酮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三个阶段。
糖酵解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同时产生少量ATP和NADH;丙酮酸循环将丙酮酸氧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产生大量ATP和NADH;氧化磷酸化是将NADH和FADH2在线粒体内氧化生成ATP。
光合作用是植物和一些原核生物中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质的过程。
它可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光反应是在光合色素的作用下,通过光能将水分解为氧气和高能电子,同时产生ATP;暗反应是利用产生的ATP和高能电子将二氧化碳还原为葡萄糖。
蛋白质合成是细胞利用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它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
转录是将DNA模板链上的基因信息转录为RNA,形成mRNA;翻译是将mRNA上的基因信息翻译为氨基酸序列,形成蛋白质。
这一过程中,需要利用多种RNA分子和蛋白质因子的协同作用。
核酸合成是细胞合成DNA和RNA的过程。
DNA合成在有机体体内进行,RNA合成在细胞核内进行。
DNA合成是以DNA的单链为模板,通过核苷酸的排列和连接形成双链DNA;RNA合成与DNA合成相似,但其合成过程中只使用一条DNA链作为模板,并合成成单链RNA。
核酸合成是细胞复制和遗传信息传递的基础。
脂质代谢是细胞利用脂质生成和分解化学能量的过程。
其中,脂质合成包括脂肪酸的合成和三酰甘油的合成;脂质降解包括脂肪酸的分解和β氧化。
脂质代谢不仅用于能量储存和供给,还参与细胞膜的组成和调节,以及调节细胞信号传导等重要生物过程。
细胞代谢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和动力源。
不同的细胞类型和环境条件下,细胞代谢过程会有所差异,但其基本原理和机制是相似的。
代谢 心血管 综述 nature
代谢心血管综述 nature代谢与心血管功能之综述引言:代谢与心血管功能密切相关,二者相互影响,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运作。
代谢是指细胞和组织内的化学反应,包括能量的生成和消耗以及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
心血管系统则负责输送氧、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到全身各个部位。
本文将综述代谢与心血管功能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在健康和疾病状态下的重要性。
一、代谢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1. 能量代谢与心肌收缩:能量的生成和消耗对心肌收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细胞内的三磷酸腺苷(ATP)是心肌收缩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则需要通过心血管系统排出体外。
2. 脂质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清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代谢异常导致血管内脂质的沉积,进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心血管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3. 糖代谢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引起的常见疾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高血糖状态下,细胞内糖化终产物的积累会导致心血管功能异常,如心肌纤维化和心脏肥大。
二、心血管功能对代谢的影响1. 血流动力学与能量代谢:心血管系统通过输送氧和营养物质,为细胞内的能量代谢提供必需的物质。
心脏泵血功能的改变会影响全身氧和能量供应,从而影响代谢过程的进行。
2. 血管通透性与物质交换:心血管系统的血管通透性调节对物质交换起着重要作用。
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变化会影响代谢产物的排泄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而影响细胞内的代谢过程。
3. 血液循环与代谢产物清除:心血管系统通过血液循环将代谢产物输送到肾脏和肝脏等器官,进一步清除体内的废物和毒素。
心血管功能的异常会影响代谢产物的清除,导致代谢紊乱。
三、代谢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1. 代谢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与代谢异常相关的症状,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和肥胖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 代谢调节与心血管药物:许多心血管药物通过调节代谢过程来改善心血管功能。
代谢 免疫 nature 综述文章
代谢与免疫关系的研究一直备受科学界的关注,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维持人体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代谢与免疫关系的综述:1. 代谢与免疫的基本概念代谢是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在细胞内的化学反应过程,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而免疫则是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细胞变异和失控增殖产物、异种组织和细胞等有害生物或物质侵害的一系列机体保护措施。
代谢和免疫在维持人体正常功能中密不可分。
2. 代谢与免疫的相互调节代谢与免疫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调节关系,代谢产物可以影响免疫调节,并且免疫反应也可以影响代谢过程。
在机体免疫应答过程中,细胞代谢会发生改变,而某些代谢产物如葡萄糖、氨基酸等也可以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活性。
这种相互调节关系对于维持机体内稳态和应对外界环境变化非常重要。
3. 代谢疾病与免疫疾病的关联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等与免疫疾病如自身免疫疾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一些研究表明,肥胖状态下脂质代谢产物可以促进炎症反应,导致免疫功能紊乱,从而增加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风险。
而糖尿病患者由于代谢紊乱,免疫调节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增加感染和免疫疾病的患病率。
4. 代谢与免疫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针对代谢与免疫之间的相互作用,科学家们在疾病治疗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一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代谢通路来影响免疫细胞活性,从而达到治疗免疫相关疾病的效果。
通过靶向免疫细胞的代谢通路来治疗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代谢与免疫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维持机体内稳态和应对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代谢与免疫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期能够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希望本篇综述文章能够为读者对代谢与免疫关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引发更多对这一领域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5. 代谢与免疫的相互影响机制代谢与免疫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是一个复杂而又新颖的研究领域。
植物提取物单体有效成分代谢的研究综述
2 33 人参 皂苷 .. 人参 皂苷是 人 参 的主要 有 效 物 质 。根 据 皂 苷元 的不 同 , 参 皂 苷分 为 两大 类 , 人 一类 是 齐 墩
果烷类 五 环三萜 皂苷 ; 另一类 是达 玛烷 型 四环三
萜皂 苷 , 参皂苷 绝 大多数 属此类 皂苷 。大 部分 人
2 12 小 檗 碱 ..
素, 主要进 行 Ⅱ相 酶 催化 的结 合 反 应 ( 以上 属 肠
道代谢 阶段 ) 。其小肠细胞 的代谢产物通 过肝 门静 脉 到达肝 脏 , 肝 脏 内进 一 步代 谢 ( 在 以上 属 肝脏 代谢 阶段 ) 。肝 脏代 谢 所 得 的代 谢 物 , 过 通
小檗碱是存在于小檗科 、 罂粟科 、 毛茛科、 芸 香 科 、 己科 、 防 鼠李 科 植物 中 的异喹 啉类生 物碱 , 作 为清 热解 毒 药 和抗 菌 药应 用 于 临 床 。其代 谢
Ya g Z i C e imig C e u mi C e ee g L ig n a h n Ja n h n X e n h nXu fn uL n
Ab t a t h a e lr e h e e a tb l m y o l n x r cs n e c i e sr c :T e p p rc a i d t e g n r lme a oi wa fp a te t t ,a d d s r d i f s a b
皮 苷 、 丝桃 苷 , 有抗肿 瘤 、 炎 、 金 具 抗 抗氧化 、 血 抗
小板聚集、 清除 自由基等功效。试验显示 , 其代 谢 途径 是 : 类 肠 道 菌 群 产 生 的 一鼠李 糖 苷 人
酶、 B一葡 萄糖苷 酶将 槲 皮 素人体和大 鼠体 内的代谢 , 存在 较 大 的种 属差 异 , 大 鼠 的体 内代 谢 中 , 谢 产 在 代 物以磺酸化、 硫酸化产物为主 , 而在人体的代谢 产物主要 以葡萄糖醛酸、 硫酸和脲 的结合物为
代谢综合征的研究现状(综述)
我 国一项 大 规模 流行 病学 调查 显示 [ MS患 病 1 1 , 率在 中、 年组> 0 青 年组 < %; 国 2 以上 成 老 2 %, 7 美 0岁 年人 的 流行病 学 调查 显示 , MS的总体 发生 率 大约 为
2 %, 6 4 而 0岁 以上 的老 年人 MS的发 生率 超过 4 %。 0
8 Hg( ) 5 mm ;3 甘油 三脂 ≥ 1 moL ( ) 密度 脂蛋 .m l ;4 高 7 / 白胆 固醇 降低 : 性 <. moL 女性 <.0 oL 男 1 4m l , 0 / 1 l: 3 mm /
( ) 型肥胖 : 围男 性> . 女性 > 8 m。 5腹 腰 1 2c 0 m, 8 c
维普资讯
J I 缶床 医 学
中国 企业卫生2。年2 期( 。 城乡 。 月第 总第 2期)
代谢综合征 的研究现状 (述 综 )
天津市南开区华 苑医院 (0 34 石 秀梅 308)
代 谢 综 合 征 ( ee o csn rm , ) 一 组 由 m t l y do e MS 是 bi
量 或 空 腹 血 糖 异 常或 胰 岛 素 抵 抗 ( 高胰 岛 素 葡 由 萄 糖 钳 夹 技 术 测定 的 葡 萄 糖 利 用 率 低 于 当地 人 群 下 为 14位点 )并 伴 有 以下 项 目中 的 1 或 2项 : / , 项
( ) 血 压 ≥109 mH ; 2 高 甘 油 三 脂 血 症 ≥ 1高 4 /0m g ( )
腰 围指标进行 相应调 整 , 这部 分人群代 谢综 合征 的发
病率 达到 3 %以上网 0 。由于雌激素 的影 响代谢 综合 征
的发 病率在 中青 年人群 中男性 普遍高 于女性 , 但在 老 年人 群 中是否 同样存在着 差异 , 目前 的研究 结果还 不
钙磷代谢疾病综述
维生素D缺乏性骨软化
维生素D摄取不足、合成障碍,血钙降低,引起 骨软化症状。
生化检查: •血1,25-(OH)2 D3明显降低; •血钙明显降低; •尿钙降低; •血磷稍高或正常; •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
抗维生素D性低磷骨软化
近端肾小管对磷酸盐重吸收减少,肠对钙、磷的吸收亦 减少,血磷降低,骨质不易钙化。
生化检查: •尿磷增加; •血磷水平显著降低; •血钙正常或稍低; •尿钙正常或稍低; •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
肿瘤相关性低磷骨软化
肿瘤分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FG F-23 )使
肾脏排磷增加 ;活性 维 生 素 D 生 成 不 足 ,加 重 低 磷血症。
生化检查:
•尿磷高、 •低血磷、 •血1,25-(OH)2D3明显降低; •血钙可正常或升高 •碱性磷酸酶升高
继发性甲旁亢
各种原因引起的低血钙症,刺激甲状旁腺增生肥 大,分泌过多PTH。 病因: •钙及维生素D3
钙摄入不足、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维生素D缺 乏或抵抗。 •肾性
肾功能不全、肾小管酸中毒、范可尼综合症。
肾源性
• 1、肾功能不全:肾排磷降低,血磷酸盐潴留,血 钙降低;1,25(OH)2-D3生成障碍,导致肠钙吸 收减少,血钙降低,甲状旁腺因之代偿性分泌增 高。
钙磷代谢疾病
young 2014-05-24
钙磷代谢疾病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原发性 继发性 三发性
骨软化症 维生素D缺乏 维生素D抵抗性低磷骨软化 肿瘤相关性低磷骨软化
原发性甲旁亢化检查 PTH过多,骨钙溶解,血钙升高; 肾小球滤过的钙增多,尿钙增多; PTH使肾小管重吸收磷减少,尿磷增加,随之血磷降低。
• 2、肾小管酸中毒:远端肾小管吸收碳酸氢根障碍, 尿中丢失过多碳酸氢根,伴排钙增多而引起低血 钙,继发甲状旁腺分泌PTH增多。
城市物质代谢研究综述
89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资源过度开采、环境严重破坏为问题也随之而来,生态系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人类开始意识到物质社会代谢结构与组织形式是导致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尖锐冲突的根源。
因此,不少学者开始试图通过生态系统自身来寻求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因此,城市的代谢理论应运而生。
二、城市代谢理论的内涵和发展城市代谢(Urban Metabolism)概念最早由Wolman Abel于1965年提出,他将城市整体看做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研究物质、能量输入城市和产品、废物输出城市的完整过程,来指明物质、能量流动的基本方式,以揭示其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1999年,Newman 将城市代谢的概念加以扩展,他认为在城市物质代谢过程中还需要考虑人类居住的适宜程度,重视人类活动对物质代谢的影响,并提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城市代谢研究的发展。
三、物质代谢的研究方法1.物质流分析法。
物质流分析法(Materials Flow Analysis,MFA)是研究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物质流动规律及流动量的一种方法。
通过对某种物质或元素在代谢系统中的输入、储存和输出量和路径的研究,来分析系统的流动特征和代谢效率。
该方法一般包括三个步骤:1)对研究对象的物质、时空等研究范畴边界进行界定;2)对数据识别、收集、处理以及创建模型等进行定量化;3)对研究成果进行解析。
MFA应用到城市代谢的研究中,可以清楚的掌握城市发展过程中资源利用结构和数量的变化,以及污染物的排放状态。
2.能值分析法。
能值分析法(Emergy Analysis,EMA)以太阳能值为基准来衡量各种物质的能值,以体现出该种产品或劳务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可用能总量。
EMA关键是确定单位物质所含太阳能量单位的大小,该方法主要包括数据收集、编制能值分析表和数据解读三步。
EMA应用到城市代谢研究领域中,将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物质能量转换为统一的太阳能值,开辟了新的定量分析的研究思路。
木糖醇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研究综述
木糖醇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研究综述综述摘要:代谢综合征是一组相关的代谢异常,包括中心性肥胖、高血压、高血糖、异常血脂和胰岛素抵抗等,这些异常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
木糖醇是一种天然的甜味剂,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和药品中。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木糖醇与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广泛的研究。
本文旨在综述最新的研究进展,探讨木糖醇对代谢综合征的影响。
引言:代谢综合征是世界范围内健康问题的日益严重的因素之一。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不健康饮食的普及,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也在不断上升。
木糖醇是一种低热量、低能量的天然甜味剂,常用于食品和药品中,特别是用于糖尿病患者的代糖。
因此,研究木糖醇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对于理解和预防代谢综合征具有重要意义。
木糖醇与中心性肥胖:中心性肥胖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脂肪在腹部堆积有关。
一些研究表明,木糖醇的摄入与腰围的减小相关,暗示木糖醇可能对中心性肥胖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然而,这些研究结果仍然存在争议,并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来证实。
木糖醇与血压:高血压是代谢综合征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一些动物实验研究发现,木糖醇可以降低血压,可能通过增加一氧化氮合成和改善内皮功能来实现。
然而,人体研究的结果尚不一致,有些研究甚至未能发现木糖醇与血压之间的直接关联。
因此,更多的人体研究仍然是必要的。
木糖醇与血糖控制:高血糖是代谢综合征的核心特征之一。
多项研究显示,木糖醇摄入后对血糖的影响较小,因为它被吸收的速度比葡萄糖要慢,且不需要胰岛素参与代谢。
这使得木糖醇成为糖尿病患者理想的替代品。
然而,并非所有的研究都支持这一观点,一些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大量的木糖醇摄入可能对血糖控制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木糖醇对血糖控制的作用需要更多的深入研究。
木糖醇与血脂异常:血脂异常是代谢综合征的常见表现之一。
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木糖醇摄入可以降低血脂水平,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
这可能是由于木糖醇具有抑制脂肪合成酶的活性,并增加脂肪酸氧化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31 代谢组学的发展历史和精髓代谢是生命活动中所有(生物)化学变化的总称。
代谢活动是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物质基础。
因此,对代谢物的分析向来就是研究生命活动分子基础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生物代谢的系统化科学研究始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早中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人们对代谢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化学本质有了较为详尽的认识。
这些科学研究均以经典“还原论”为研究哲学基础,对代谢途径或者其中的某些环节进行了“各个击破”的详尽研究,充分认识了各代谢途径或环节的分子机理。
然而,孤立的代谢途径或环节是不存在的。
伴随着21世纪的来临,对生物体系的认识需要从整体(或系统)水平进行,随之而诞生了系统生物学的思想。
这种研究哲学的转变引发了近两百种所谓“组”和“组学”思想和概念的出现。
所谓代谢组是指生物体内源性代谢物质的动态整体。
然而,传统的代谢概念既包括生物合成也包括生物分解,因此理论上代谢物包括核酸、蛋白质、脂类以及其他小分子代谢物质。
但为了有别于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代谢组目前只涉及相对分子质量约小于1000的小分子代谢物质。
代谢组学是关于生物体内源性代谢物质的整体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代谢组学的中心任务包括检测、量化和编录生物内源性代谢物质的整体及其变化规律,联系该变化规律与所发生的生物学事件或过程的本质。
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概念存在的同时,为什么还需要代谢组学的概念呢?首先,这是因为对生物体系而言,基因、转录子和蛋白质的存在为某生物学事件或过程的发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但这个事件或过程有可能不发生;而代谢物的存在反映生命过程中己经发生了的生物化学反应,其变化正是对该生物事件或过程的反映。
其次,绝大多数生物由宿主和与之共进化而共生的客体共同组成,是所谓的超级生物体。
譬如,一个健康的人体由人体和与之共生的菌群两部分组成。
因此,研究人体显然需要对人本身、菌群及其相互作用等在系统水平对所发生的生物事件进行整体性认识。
但是,体内菌群中菌种繁多而且多数暂时无法进行体外培养,对这个共生体仅仅从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水平进行研究,有必然的困难和方法上的不足。
况且仅肠道菌群的细胞数量和基因组规模均至少为人体的10倍!因此,仅仅研究宿主本身的基因或细胞,最多只能认识正常人体的一小部分。
而人体的整体代谢活动包括宿主机体本身的代谢、寄生菌群的代谢、两者的共代谢以及两者代谢物质交换引起的变化,建立这些生命活动的相互联系才可能完成所谓“系统水平的认识”。
尿液和血液代谢组包含了人体内每一个细胞的代谢信息(包括宿主和菌群),也包含了宿主和菌群代谢活动的相互作用,人体尿液和血液代谢组也携带着宿主和菌群基因组成、调控和表达状态,以及蛋白质功能体现等等信息。
因而,对该系统代谢组的分析也是对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水平研究生物系统的一个重要补充。
事实上,近来人们己经使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宿主和菌群代谢的相互作用,证实了其可行性,而且已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热点。
如今,以代谢组学为基础的全局系统生物学(globalsystemsbiology)思想已经诞生而且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文献8代谢组学技术的原理代谢组学利用波谱或光谱学方法对生物体液及组织中的代谢产物进行监测,将所得数据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和模式识别方法进行分析,了解由外源性物质和药物的作用而引起的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变化,并将这种变化与核磁共振谱或质谱的谱图模式对应起来,从而找出外源性物质作用的靶器官和作用位点,进而确定与之相关的生物标记物,确定药物或毒物作用机制,进行毒性分类和筛选文献21 代谢组学的研究技术和方法先进的分析检测技术结合模式识别和专家系统等计算分析方法是代谢组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完整的代谢组学分析的流程包括样品的制备、样品分析和数据的解析。
样品的制备包括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
与原有的各种组学技术只分析特定类型的化合物不同,代谢组学所分析的对象的大小、数量、官能团、挥发性、带电性、电迁移率、极性等物理化学参数差异很大,要对它们进行无偏向的全面分析,单一的分离分析手段难以胜任。
核磁共振(NMR)、色谱-质谱联用等是最常用的分析方法,这2种方法各具特点,互为补充。
NMR[’一‘,s一’OJ具有不破坏样品的显著特点,同时没有偏向性,对所有化合物的灵敏度相同,且可提供化合物的结构信息;近年随着电喷雾等软电力技术的出现,质谱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多肤和蛋白等生物样本分析中〔’‘一’礴〕。
同样,质谱也适用于生物小分子的分析,特别是气一质联用(GC/MS)、液一质联用(LC/MS)和电泳一质谱联用(CE/MS)等联用技术,是对代谢物逐一定性定量时不可缺少的手段,而且在进行相对分子质量测定及分子式推算时,质谱是无可取代的。
另外红外光谱、库仑分析、紫外吸收、荧光散射、发射性检测、光散射等分离分析手段及其组合都出现在代谢组学的研究中;面对大量、多维的数据信息,如何计算处理,充分抽提所获得的数据中的潜在信息,是代谢组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对数据的分析需要应用一系列的化学计量学方法。
主成分分析(PCA)将高维数据降维,并将数据投影变换到变异最大的主轴上,从而提取出数据集的特征,这种方法简便易懂,是目前代谢组数据处理的主要方法〔‘2一’4〕。
神经网络等智能分类算法也被应用于代谢物组数据处理中[8]。
还有研究者应用统计实验设计和偏最小二乘法对代谢物组分析信号进行处理〔”〕,或用层次聚类分析和K一最近邻的方法对19种毒性物质的NMR分析数据分类,成功地分辨了空白组、肝毒性组、肾毒性组和其他作用组〔’‘了,根据不同的数据类型和研究目标,代谢组学可以采用各种模式识别/多元统计分析技术和方法〔‘]。
文献32 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体液中的代谢物质与细胞、组织和整体水平的生物化学状态密切相关。
正常状态下机体中的代谢物组成处在一个动态的平衡当中。
当机体受到毒性物质、代谢障碍或者生理因素的影响时,在细胞、组织,甚至整体水平会发生代谢的变化应答,导致代谢物种类和浓度的变化。
出现异常时,生物体液的组成就会产生变化。
代谢组学就是通过检测代谢物水平的整体和动态变化,提取相关的生物代谢标志物群体或标志物簇(biomarker。
lusters),在此基础上寻找所受影响的相关代谢途径或环节,从中上推寻找相关蛋白质组的对应变化,确立代谢网络调控机制,进而联系和认识转录组与相关的调控基因功育旨。
代谢物整体水平的检测分析:必须依赖分析化学中的各种谱学技术,包括磁共振波谱、质谱、色谱、红外和拉曼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等及其偶合联仪方法获取代谢组数据;利用分析化学中的化学计量学或化学信息学的研究方法将数据进行统计和归类分析,从而提取代谢特征或代谢时空的整体变化轨迹。
因此,分析化学在代谢组学研究中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代谢组学属于整体认识的思想,所强调的代谢特征或代谢时空整体变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某种代谢物或少数几种代谢物含量和存在方式的变化,因此,常常需要采用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
另外,通过代谢组变化获取的“生物标志物簇”也只是代谢组学研究的一个初级阶段性目标,而建立代谢特征或代谢时空变化规律与生物体特性变化之间的有机联系,才是代谢组学研究的根本目标。
面对如此繁多的分析检测方法,实际研究工作中如何进行选择呢?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对分析方法的优缺点进行系统分析。
对于代谢组这样复杂的系统,理想的检测分析方法必须具备同步检测的无偏向性、不依赖检测者的客观性、良好的分辨率和重现性、高灵敏度和系统或整体性、分子结构信息的丰富性和原位定量研究的可行性、样品制备的简易性和高通量分析可操作性、较低的先验性、知识依赖性、活体或原位检测分析的可能性和便捷性、劳动力低耗性、重复回头检测率低、较低的每个样品检测分析成本,等等。
现有的分析方法基本上可以归为三类:色谱-质谱联仪方法、磁共振波谱法和色谱-核磁-质谱联仪法。
色质联仪法总体来说具有良好的客观性和分辨率,一次性仪器购置投资相对较少,但该方法属于有偏向选择性检测方法,需要对样品有介入性和破坏性而不利于在体和原位分析;需要对样品进行较为复杂的制备而通量有限;对代谢组中各代谢物的原位定量十分繁琐;未知代谢物的定性(结构确定)有相当的难度。
目前从重现性等角度看,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和气相色谱-质谱方法有一定的优势。
随着方法学的发展,该方法应该还会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其中,色谱的分辨率和色谱柱进样前后的稳定性或重现性、质谱中对不同代谢物质的离子化效率以及离子化抑制问题对代谢物定量的影响,以及未知代谢物定性(确定结构)等方面问题,都亟待解决。
磁共振波谱法的优点包括:良好的客观性和重现性,因而便于不同实验室之间数据的交换和比较;样品不需要繁琐处理,可在接近生理条件下进行实验;具有无创性,不破坏样品的结构和性质,因而便于活体、原位的动态检测;代谢组中代谢物质的响应系数相同,因此可以进行一次性同步、无偏向的检测而且具有良好的原位定量效果;检测具有优异的重现性,其信号携带着原子之间连接关系、动力学性质和相互作用等丰富的分子信息,便于确定未知代谢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可以对细胞和组织等进行原位无创的检测分析而不受样品具体形态的限而且具有较高的通量和较低的单位样品检测成但它的缺点是检测灵敏度相对较低,采用现有制本成熟的超低温探头技术,其检测灵敏度在纳克级水平;另外仪器购置的一次性投入费用扬大。
上述分析不难看出,理想的代谢组分析技术应当是色谱- 超低温核磁-质谱的结合。
近来,STOCSY思想的诞生和方法学突破,使“波谱集成理论”和相应的方法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不仅为疾病和毒理相关的代谢途径相关性建立了研究方法,为系统生物学中转录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的整合提供了重要方法,解决了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药物服用的调查准确性问题,也为色谱-超低温核磁-质谱的有效结合奠定了基础。
用于代谢组数据分析处理的化学计量学方法很多,但大体包括两类:非指导性(unsupervised)和指导性(supervised)方法。
最常见的非指导胜方法为主成分分析(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PCA),最常见的指导性方法为偏最小二乘法为基础的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PLS)。
这两种方法常常以所谓的scoresplot和loadingsplot的形式输出分析结果,前者表征对比代谢组之间的区别和相似程度;而后者给出导致其区别(或相似性)的有贡献变量及其贡献程度。
这些变量可以是核磁谱中的化学位移(即代谢物质)、色谱中的保留时间(代谢物或其色谱特性)、质谱中的质荷比(分子量或其分数)。
PCA在不作任何介入和无任何假设的前提下给出待分析各代谢组的内在区别,而PLS则有一定的假设。
对这些方法,尤其是指导性方法的选择都是有一定条件的,也正因为如此,使用指导性分析方法时要格外注意假设的基础和成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