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生物与环境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 D
3.(2011·全国卷)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 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答案: B
2.(2011·北京理综)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
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学研究中不同研究目的对应的调查方法,意在考查考生的应 用分析能力。示踪器可检测海龟经过的路线,故可调查其洄游路线;给大雁佩戴标志环, 可依据发现佩戴标志环大雁的到达地区来调查其迁徙路线;固着在岩礁上的贝类运动能力 弱、活动范围小,故可用样方法进行研究;达乌尔黄鼠是一种生物,用标志重捕法可调查 其种群密度,而丰富度是调查的群落中生物的种类。
2.“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
类型 比较
产生条 件
K值
“J”型 (指数式增长)
环境中无限制因素: ①食物充足,空间足够 ②气候适宜,无天敌、疾病
无K值 数学模型:Nt=N0λt
“S”型曲线 (逻辑斯谛增长)
①食物、空间有限 ②天敌增多
有K值,最终在K值上 下波动
2.“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
3.(2011·福建理综卷)下表选项中,甲、乙、丙三者关系能用右下图表示的是( )
选 项
A
B
C
D
表示内容
碳元素的流向
内环境成分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向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


消 费者
血 浆
生 产者
下 丘脑

CO 2库
淋 巴
消 费者
甲 状腺

生 产者
组 织液
分 解者
垂 体
解析: 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图示中乙与丙之间为双向的,故若乙为大气中的 CO2,则丙为生产者,而甲可表示消费者或分解者,A项正确;若图示中乙代表淋巴,则甲代表 的血浆不能形成淋巴,乙代表的淋巴也不能形成组织液,B项错误;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 丙代表的分解者的能量不能再被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用,C项错误;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 图示甲应表示下丘脑,乙应表示垂体,丙应表示甲状腺,故D项错误。
类型 比较
“J”型 (指数式增长)
增长模 型
种群增 长速率
“S”型曲线 (逻辑斯谛增长)
3.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比较
项 目
样方法
标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捕法
取样器取样法
适 用范围
植物、 活动范围小和 活动能力弱的 动物
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 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 、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
土壤或培养基(液 )中的微小动物或微生物
复习指要 1.结合实例、理解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掌握 种群的基本特征(数量特征)、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J”型增长和“S”型增长)和种群数 量波动及调节。 2.要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与细胞亚显微结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微生物 的分解作用、能量代谢、代谢类型等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 链和食物网)和功能之间的关系(食物链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培养图文分析和转 换能力,识别、分析图表能力,尤其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图解。
1.(2011·海南单科)关于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酵母菌既含有核基因,又含有线粒体基因 B.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经主动运输到细胞外 C.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培养早期呈“J”型增长 D.碳源充足和不充足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不同
解析: 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既含有核基因,线粒体中又含有质基因;酵母菌无 氧呼吸的终产物是CO2和酒精,两者均通过自由扩散运出细胞;用培养液培养酵母菌的早 期,资源和空间充足,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碳源充足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 K值大于碳源不充足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
4.(2011·江苏单科)下列关于江苏省境内发生的几个生态事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 性,属于生物入侵 B.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原产美洲,经由日本引入南京地区后迅速扩散,对农田有一定危 害,但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不属于生物入侵
解析: 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所有的群落都具有。如草坪中 地表动物和植被栖息动物的分布均属于分层现象。
答案: A
1.对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的考查经常以曲线和表格的形式考查种群增长规律 (“S”型、“J”型曲线)。
2.“生态系统的结构”常见的命题角度有生态系统各成分分析、食物网中生物数量 变化的分析与判断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 能。
联系
生物与
生物之间或
生物
信息发
生物与
信 与生物或生
多 生生理或行为

息传递 物与无机环 种途径 的 变 化 ( 单 向
机环境

或双向)



共同把生态系 统各成分联系 成一个统一整 体,并调节生 态系统的稳定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分析 (1)能量的来源: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全部生产者固定下来的太阳能的总量。 (2)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分析: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的去路有三条:①自身 呼吸散热消耗;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但这一定量的能量不管如何传递, 最终都以热能形式从生物群落中散失。 (3)各级消费者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3.生态环境的保护常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考查环境污染的防治和生物多样性保 护,以生物多样性锐减、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的破坏等材料为背景进行考查,题型为 选择题。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计算 2.“J”型曲线和“S”型曲线形成条件、特点及增长率曲线 3.“S”型曲线在实践中的应用 4.群落的演替类型的比较及过程 5.设计实验探究生态系统各成分的作用
解析: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能量在各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 率为10%~20%,故A正确;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性,不可能只对捕食者有利;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的高低与体型大小没有必然联系。
答案: A
1.生态系统的成分比较




各成分的组成
存活 数
(只) 死亡
1111
0
1 23456789
0123
1
8 7777665429
63
000 01 89 76 64 34 88 40 71 39 52 6
A.存活曲线图中横坐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年龄,纵坐标的数据来源于存活数 B.该种群的存活曲线呈凹形(类型Ⅲ) C.该种群中大多数个体在平均生理年龄后死亡 D.分析存活曲线可知该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6.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及特点 7.与能量流动有关的计算 8.探究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作用 9.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 10.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2011·浙江理综卷)下表是调查某野山羊种群生存状况的原始数据。若把表中数 据转换为种群存活曲线图并进行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年龄( 年)
答案: B
1.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
项 目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外界干扰,使自身的结构和功
遭到外界因素的破坏后,恢

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复到原状的能力
实 质
保持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
恢复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
影 响因素
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 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 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弱,恢复力 稳定性越高
鼠最困难
回升
K(环 境最大容纳
量)
改变环境,降低K值,使之 不适合鼠的生存
保证鱼生存的环境条件, 保护K值,尽量提升K值
2.(2011·海南单科)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是有利的 C.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 D.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小
项 目
样 方法
标志重捕法
取样器取样法
注 意事项
必 须随机取

①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 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
②标志不能过分醒目,标志 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没有伤害
K值与K/2值在实践中的应用
灭鼠
捕鱼
K/2( 最大增长速
率)
鼠的种群数量在K/2附近时
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
,鼠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灭 ,捕捞后,鱼的种群数量会迅速
原 因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为负反馈调节
项目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1)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差,反
之亦然
(2)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
联系
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
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
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如右图所示:
2.生物多样性 (1)层次:分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不同层次。 (2)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 施。 (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利用生物技术进行保护、加强教育和 法制管理。
在生态系统中 的作用
地位
非生物的
无机物、有机物、阳
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和
必需
物质和能量
光、能源
能量的根本来源
成分
①绿色植物


②光合细菌和蓝藻
养型生
产者
③化能合成细菌,如

铁细菌、硝化细菌
将无机环境中的物质 和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引入生 物群落,为消费者、分解者 提供物质和能量
必需 的主要成分 (基石)
成 分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由数据表可知,该种群的存活曲线是凸形(类型 Ⅰ),B项错误。因该种群各年龄阶段种群的存活数≥死亡数,故该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 能力,D项正确。据图中数据可知,A、C两项正确。
答案: B
1.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图中“J”型曲线是指理想状态下(食物丰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无疾病 等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图中“S”型曲线是指在现实状态下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阴影部分是指生存斗争中淘汰的个体数,即环境阻力。
C.麋鹿原产我国,但后来在国内绝迹,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 迁地保护
D.丹顶鹤在我国东北等地繁殖,迁徙到江苏沿海滩涂越冬,在盐城建立自然保护区实 行就地保护
解析: 当一物种引入某地迅速扩散,并改变了该地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A项正 确。小龙虾被引入南京地区后迅速扩散,对农田有一定危害,属于生物入侵,B项错误。麋鹿在 我国绝迹后从欧洲引入,因其生存条件丧失,应实施迁地保护,C项正确。要使丹顶鹤在我国野 外正常生存繁殖,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就地保护,D项正确。
答案: A
1.生态系统的功能比较
项 目
来 源
途 径
区别 特点
范围
联系


量流动 阳能

物链和食

生 物网
质循环 态系统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反复利用 ,循环流动,全 球性
食物链 各营养级生物 间
生物圈
共同把生态系 统各成分联系成一个 统一整体,并调节生 态系统的稳定性
项 目
来源
途 径
区别 特点
范围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4.群落的演替Ⅰ 5.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最新考纲
6.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8.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9.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10.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11.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
归 类

消 养型
费者


各成分的组成
在生态系统中的作 用
地 位
①绝大多数动物 ②寄生生物
最 帮助生产者传粉、
活跃的成 传播种子等


分 养型
解者


①腐生细菌和真 菌
②腐食动物,如 蚯蚓、蜣螂等
把动植物遗体、排 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 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
物 质循环的 关键成分
2.食物链、食物网的理解 (1)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2)一种生物在食物网中可能占有3个营养级。 (3)食物链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实现的途径。 (4)食物链连成网的原因: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项 目
方 法步骤
样方法
①随机取样 ②计数每个样方个 体数③求解所有样 方种群密度的平均 值即是该种群的种
群密度
标志重捕法
取样器取样法
①在被调查范围内捕 获一些个体并做标记后放回 ②一段时间后重捕③如下公
式计算=
①用一定规格的 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 器等)进行取样②在实验 室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
进行观察计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