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末代皇帝》原声音乐赏析

合集下载

电影末代皇帝的音乐与音响的情绪性

电影末代皇帝的音乐与音响的情绪性

电影末代皇帝的音乐与音响的情绪性电影画面通过不断的刻意的重复象征性的物象来向观众表达、强化某一观念,使得观众从中获取导演的意图,并在观影过程中理解电影表达的母题。

坂本龙一的曲子正如同这些电影画面一样,都在不停重复着上述的两个主题段落。

如《Open the door》,《Where is armo?》,《The Last Emperor》中,都明显地重复了同一旋律。

这些旋律在不同的场景下有和声、节奏的变异、速度的改变或是任意组合的变化。

如何判断一个曲子作为场景的主题曲体现了整套音乐的母题?在《末代皇帝》中,我们把它同画面本身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就不难发现这种重复之处。

第一个场景:主题音乐的变奏曲《Open the Door》第一次响起,代表了溥仪身世的第一次转变。

画面从看守所转换到了尊仪小时候的家。

紧凑的小提琴声表明了当时事态之急迫,二胡声初次响起时尊仪被母亲抱着穿过长廊,这是他最后一次如此贴近母亲。

同大臣冷酷无情的命令声相对比,二胡在此处哀婉动人。

導仪即将离开自己温暖的家,前往一个未知的地方,他将永远失去母妥和家的庇护,成为一个政治上的牺性品。

二胡过后便是小提琴,凄厉决绝,仿佛当天晚上肃杀的冷风。

群臣肃然下跪,此时溥仪已经从一个普通的孩子变为了天子,也就是登上了“龙”的宝座。

《The Last Emperor》(Theme Variation I)同样也是主题音乐的一次变奏。

在旋律不变的情况下,乐器发生了改变。

先前的二胡和小提琴的交汇变成了以琵琶为主乐器的演奏,显得宁静悠长。

幼儿薄仪在洗澡时奔向奶娘大叫“我要回家!”音乐响起,溥仪渐渐在摇篮曲声中睡去。

第三个场景:奶娘被强迫离开尊仪,坐在一个陂轿子里,仓皇出官。

此时响起的《Where is Armo也是《TheLast Emperor》,与先前的变奏不同的是,《Where is Armo》省去了较为叙事性平缓的第一部分,直接选用了节奏紧凑的第二部分,使得整个曲子呈现紧急的趋势。

从《末代皇帝》浅析坂本龙一的电影配乐特点

从《末代皇帝》浅析坂本龙一的电影配乐特点

从《末代皇帝》浅析坂本龙一的电影配乐特点坂本龙一的电影配乐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音色与情感的契合
坂本龙一注重音色的细节处理,他善于运用钢琴、合成器、打
击乐等各种乐器,打造出独具个性、深情独特的音色,以传达情感。

在《末代皇帝》中,他用纯音乐的方式,创造出纯净、美好、柔情
的东方音响,轻轻地诉说了主人公醒悟、成长、崛起的经历。

2.曲式的构建
在曲式方面,坂本龙一善于用空灵柔美的旋律线条,配合各种
节拍、变奏和节奏设计,创造出极具有张力和感染力的音乐。

他的
配乐在演绎情感时,往往形成复杂而又流畅的构图和跌宕起伏的曲线,凸显了电影的视觉效果和主题。

《末代皇帝》中,他运用了多
种曲式,从钢琴独奏、管弦乐演绎,到流行乐、电子音乐、日本民
乐的加入,都展现出了坂本龙一十分精湛的曲式构建。

3.音乐主题的设计
坂本龙一的音乐主题常常与电影情节和人物形象密切联系,为
角色赋予独特特点和情感内涵。

《末代皇帝》中,他以钢琴和合成
器为主要乐器,巧妙地编织出了一条由柔美到悲壮的音乐主题,为
电影情感和人物形象的表现带来了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感觉。

综上所述,坂本龙一的电影配乐特点是细腻传情的音色、复杂
流畅的曲式构建、与电影情节和人物形象相契合的音乐主题设计。

这些特点,不仅在《末代皇帝》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也成为他电影
配乐的重要表现形式。

《末代皇帝》影片声音运用分析

《末代皇帝》影片声音运用分析

《末代皇帝》影片声音运用分析一、影片内容简介故事主要讲述了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

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在溥仪的前半生和后半生的回旋。

1950年冬天:清王朝废帝溥仪,作为战犯从苏联被押回中国。

1908年的一个冬夜,清宫卫队长敲开了醇亲王府的大门,按慈禧太后旨意把3岁的溥仪接进宫中教养,准备接位。

在香烟缭绕的坤宁宫内,即将咽气的慈禧接见了溥仪,告诉他要即日登基。

押解后的溥仪开始了接受审判、接受改造的囚徒生活。

他在监狱里遇见了他的胞弟溥杰。

辛亥革命成功,溥仪被废黜,他只是“紫禁城内的皇上”了。

1919年,英国教师庄士敦受聘入宫,14岁的溥仪开始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

1922年仍按旧制娶了婉容为“皇后”,文绣为“皇妃”镜头又闪回监狱。

溥仪被要求交代他的全部历史。

1924年夏天,一队冯玉祥部下的士兵包围了故宫,迫令溥仪迁出紫禁城。

溥仪在庄士敦陪同下,带着婉蓉和文绣第一次进入了宫外的世界。

在日本人的庇护下,溥仪到了天津。

不久后,文绣耻于她的地位,毅然出走了。

日本人加紧了对溥仪的控制,女特务川岛芳子被派驻在婉容身边。

庄士敦也不得不于1931年离开了溥仪。

1934年,日本侵吞了东北三省后,便要求溥仪出任所谓“满洲国”的皇帝。

一心想复辟的溥仪不顾婉容,陈宝琛等人的劝戒,以“中国背弃了我”为理由自愿去长春登上了“满洲国皇帝”的宝座。

婉容自甘堕落,吸上了鸦片,和溥仪的距离越来越远,当她和司机的奸情败露,私生的孩子被杀死后,她精神失常,被日本人送走。

直到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满洲国”解体,溥仪出逃未遂,在长春机场上被苏军俘获,才结束了他的丑恶的“前半生”。

在整整10年的关押期间,溥仪已从一个连衣服都不会穿的“皇上”锻炼成一个能自理生活并从事一些轻微劳动的平民。

1959年,溥仪被特赦了。

溥仪获释后在北京植物园任职。

8年后的某一天,“文化大革命”开始,战犯管理所的所长被打为右派。

溥仪独行来到故宫博物院。

他独自登上太和殿,告诉在那的故宫门卫的小红卫兵说,“我是中国的皇帝”。

坂本龙一:《末代皇帝》

坂本龙一:《末代皇帝》

坂本龙一:《末代皇帝》坂本龙一,1952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日本当代最具国际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

1988年,他为电影《末代皇帝》创作的配乐获得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配乐奖。

21世纪后,坂本龙一专注环保、反战题材创作。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他曾举办线上音乐会,用武汉生产的乐器,为中国祈福。

参与电影《末代皇帝》的拍摄工作,对我而言真的是非常重要的经验。

与贝托鲁奇导演一起工作相当有趣,每天都过着紧凑的生活。

我第一次见到贝托鲁奇导演是在1983年的戛纳影展上,那一年《俘虏》入选为影展的竞赛片。

通过大岛渚导演的介绍,我跟崇拜的贝托鲁奇导演寒暄过后,他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聊起了拍摄《末代皇帝》的事,比如说他想拍摄这样一部电影,然而困难重重之类的话题。

在喧闹嘈杂的宴会会场里,我们就一直站着,听他说了快一个小时。

我觉得这部片的拍摄工作似乎非常有趣,不过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居然会参与。

我大概是在3年之后受邀出演。

工作团队似乎费了很大一番工夫取得拍摄许可,总算在1986年于北京紫禁城开拍,过了3个月后,我也加入了拍摄的行列。

其实在开拍之前,我已经拿到剧本读过了,里头有一幕剧情让我怎么样也无法接受。

剧本里写着,我所饰演的甘粕正彦切腹而死。

到了拍片现场后,我很固执地不愿配合,心里觉得:“虽然我很希望出演这部电影,但是切腹实在令我相当反感。

对日本人来说,切腹是多么的可耻。

”于是,我拼命说服导演:“一提到日本人,就会联想到切腹。

像这种刻板印象,你应该也觉得很丢脸,而且你在全球的影迷也应该不会接受吧!”甘粕曾经在法国待过两年多,在当时是个相当时尚的男子。

我向导演恳切地拜托:“这样的男人怎么可能会切腹?拜托改成用枪自尽吧!”贝托鲁奇导演也知道甘粕是一位时尚的男子,而且在电影里,甘粕的办公室墙壁上还有着未来派的画。

最后,我坚持地表示:“是要选择切腹?还是要选我?如果要留下切腹的剧情,我马上就回日本。

”我似乎是让贝托鲁奇导演伤透了脑筋,结果剧情还是改成甘粕举枪自尽。

末代皇帝影评

末代皇帝影评

末代皇帝影评
《末代皇帝》是一部让人难以忘怀的电影。

这部电影以其精美的摄
影和感人的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我。

影片通过讲述溥仪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一个皇帝从权势至卑微的跌宕起伏,让观众对历史和人性产
生了深刻的思考。

首先,影片的摄影非常出色,将清朝的宫廷和皇室生活展现得淋漓
尽致。

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细节和美感,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

特别是皇宫内部的布景和服饰,都展现了清朝的繁荣和辉煌。

同时,影片也通过对溥仪的生活轨迹的展现,展现了中国近代史的变迁,
对比鲜明,让观众对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

其次,影片通过溥仪的命运,展现了权力的腐化和人性的悲剧。


仪从一个无忧无虑的皇帝,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被囚禁的囚徒,这
种巨大的反差让人不禁感慨。

他的一生经历了从荣华富贵到贫困潦
倒的巨大变化,这种跌宕起伏的命运让人深感同情。

同时,影片也
展现了溥仪的内心挣扎和成长,让人对他产生了共鸣。

最后,影片也通过溥仪的故事,让观众对权力和人性产生了深刻的
思考。

权力的腐化和人性的悲剧都是历史的反思,而溥仪的命运则
是这种反思的具体体现。

影片通过对溥仪的生活经历的展现,让观
众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共鸣让影片更加感人。

总的来说,《末代皇帝》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通过对溥仪的生活经历的展现,让观众对历史和人性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影片的摄影精美,故事感人,让观众难以忘怀。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历史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电影,让观众在观影之后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电影《末代皇帝》的视听语言分析

电影《末代皇帝》的视听语言分析

|RADIO &TV JOURNAL 2019.04癫,以至于后来精神错乱,杀了母亲。

群体的暴力狂欢没有催生出正义,反而成了另一出悲剧的推手。

三、青少年犯罪当学生们得知老师的女儿被人杀害后没有表现出怜悯,反而抱着围观者的漠然态度把悲剧当作八卦的新话题,个别为此同情落泪的同学被其他人嘲笑。

另外,嘈杂的课堂、发生在楼顶的霸凌、私下爆炸的八卦、女生暴露的大腿等细节打破惯用的青少年形象,撕开年少即单纯美好的面具,把少年们的任性、无知、冷漠摊开,产生强烈的戏剧张力,也为后面展现青少年犯罪奠定心理基础。

青少年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盲从性错综交替的复杂时期。

他们自以为是“大人”,已具备行为思考能力,但其实他们正值人生重要的塑造阶段,辨别是非和自控能力差,思想上的偏颇很容易导致行为失控,容易引发暴力、犯罪等。

“既然我知道你是一个恶人,又何必在乎你是不是孩子”一语道破青少年犯罪的症结———年幼从来都不应该是恶的保护伞。

人性本就存在善恶,年幼并不等于内心没有恶,在普遍观念中,人们很容易以年幼为借口,姑息犯罪。

一些国家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并不健全,哪怕青少年犯下重罪,也只是被送去劳教所,并保护其信息以免外泄。

当他们走出劳教所,依然可以重返社会,如同影片所传递出的“法律会保护少年犯,这些错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的社会现状。

面对小恶,不去惩罚;面对大恶,无法严惩。

对于受害者来说,这是二次伤害。

这样的现状使人不禁思考法律应如何平衡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对罪恶的惩罚之间的关系?法律是否在某种层面上助长了少年犯罪的气焰?年龄是否应该成为衡量罪恶的必要因素?这是每个国家不得不面对的矛盾。

在影片中,正是基于对法律的质疑,森口才会寻求法外正义,毁灭犯罪者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给予切肤之痛的惩罚。

影片最后“开玩笑的”意味着今天不是重生的第一天,而是真正坠入深渊的起始点。

四、结语电影《告白》以多样化的视角审视暴力事件,以第一人称叙事,使角色内心活动赤裸裸地暴露在观众面前,血淋淋的复仇贯穿整个故事,每个人都无法全身而退。

《末代皇帝》(电影与音乐赏析)

《末代皇帝》(电影与音乐赏析)

《末代皇帝》赏析电影伴随着音乐《Main Title Theme》的响起而开始播放,它由戴维·伯恩所作,他在曲中充分里融合了中西音乐特点:以特色性的中国鼓的鼓点为开头,接着响起清脆欢乐的马林巴声,随之而来的便是一段慵懒的小提琴演奏。

整首曲子中乐器的衔接流畅,节奏统一,富有节奏感,一种较为平缓的曲调也就徘徊在我们耳边。

本电影采用了插叙的方法,开场先是1950年溥仪在中苏边境被捕后因为恐惧害怕而选择自杀的镜头,而这也吸引了观众的兴趣——他,是谁?为什么会被抓住?为什么要以死来结束接下来要面对的一切?当中国战犯管理所所长发现情况不对去敲卫生间的门时,随着“open the door”的喊出,主人公溥仪的回忆也随之展开。

那是1908年的一个冬天的夜晚,侍卫们带着慈禧太后的旨意敲开了醇亲王府的大门,并带走了年仅3岁的溥仪,慈禧太后不愿皇权没落而让溥仪接替皇位。

故事情节从这开始慢慢展开。

在溥仪进宫时,音乐《Open the door》响起——先以沉重的管弦乐奠定压抑、苍凉的主题,接着是凄厉的琵琶声,紧接着是紧张的行进式,给人一种压迫感,最后的二胡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

而这也暗示着慈禧即将逝去,她的灵魂伴着喇嘛的锣声离开这个世界。

随后举行了登基仪式,宫殿外百官不断进行着朝拜,而溥仪却对突然的蛐蛐声倍感兴趣。

那时天真的溥仪并不知以后自己将面对的是什么,也在封建社会的影响下成为世界上最缺少爱、教导的人,失去了选择自己未来的人同时也是最孤独的孩子。

这时溥仪从回忆中醒来。

他被管理所所长就起,从此开始了自己不愿面对的接受审判和改造的囚徒生活。

而在那里遇见了自己弟弟溥杰无疑是一种欣慰,电影的画面也转换到他们第一次见面时的场景。

那时溥仪已经6岁了,也明白了自己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也开始肆意捉弄太监,并带着溥杰体会自己的感觉。

听着《Main Title Theme》,看着看似欢快的场面,一种悲凉的感觉在心中挥之不去,情不自禁的为溥仪惋惜,也对那时的社会而有所感概。

电影《末代皇帝》原声音乐赏析

电影《末代皇帝》原声音乐赏析

电影《末代皇帝》原声音乐赏析电影《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是由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以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宣统帝)的生平为素材的历史传记类影片,该片于1987年上映,曾获得第六十届奥斯卡九项大奖,其配乐更是电影配乐史上的经典。

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对这部电影伴随序幕出现的那段音乐——《Main Title Theme》(英国作曲家戴维·伯恩作)映像深刻,这段音乐以中规中矩的中国鼓点打头,一声锣响,随之便是清脆欢快的打击乐,来自一种叫马林巴的乐器,这种本属于印第安人的乐器用在这段音乐中产生了奇妙的反应,中国鼓稍显沉闷却不失庄重并贯穿整段曲调,成为主打节奏,而叮咚作响如流水般的马林巴则给乐曲增加了一些轻松愉快的气氛,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在金碧辉煌的紫禁城里,清早宫人们穿梭忙碌的景象。

紧随马林巴的是一段小提琴演奏,旋律如35 35 35261 35261,华丽,悠扬,稍有重复,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这段配乐还加入了琵琶,多种乐器衔接流畅,和谐,整体错落有致,将东方的宫廷韵味表现地淋漓尽致。

这段音乐后来多次被其它影视剧采用,甚至连佳洁士牙膏的广告也用它作背景音乐,足见这段音乐有多经典。

电影用闪回的手法来表现溥仪的一生,一开场便是1950年溥仪在中苏边境被捕后因极端恐惧而在洗手间自杀的镜头。

从战犯们下火车开始,只有阴郁的电子配音,直到战犯管理所所长发现不对头去敲洗手间的门时,大喊“open the door”,影片随之进入溥仪的回忆。

这年是1908年,光绪皇帝驾崩后,慈禧太后因不愿皇权旁落,急召醇亲王之子——三岁的溥仪入宫登基。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溥仪被接进宫,开始了作为末代皇帝的人生。

在影片中溥仪进宫时。

先以沉重的管弦乐引入压抑、苍凉的主题,接着是一声凄厉的琵琶,管弦乐随之转为紧张的行进式,给人一种压迫感,后加入温柔的二胡,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

《末代皇帝》中色彩与镜头的隐喻分析

《末代皇帝》中色彩与镜头的隐喻分析

影视动漫SrlM 《末代皇帝》中色彩与镜头的隐喻分析徐贝(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00)摘要:隐喻作为电影作品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被广泛运用到电影创作中,一方面,它可以使电影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另一方面,通过隐喻使电影具有双重内涵及意义。

《末代皇帝》就是一部通过隐喻进行思想和主题演绎的经典作品,本文将从《末代皇帝》的色彩运用和镜头运用两个角度去展现隐喻手法对人物塑造、氛围塑造、情节塑造的作用。

关键词:隐喻;《末代皇帝》;邑彩;镜头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2019)18-0114-01《末代皇帝》是由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的关于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的传记电影,讲述了溥仪从三岁当上皇帝到新中国成立成为一名普通公民的跌宕而又传奇的一生。

导演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将溥仪的一生分为两条线穿插进行,其中不乏通过隐喻来暗示人物命运、象征大环境。

接下来笔者将简要介绍电影隐喻的含义,然后再从这部电影的色彩和镜头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其实《末代皇帝》的音乐也十分有特色,具有极强的分析意义,但由于笔者缺乏专业的乐理知识,只能从主观感受上进行分析,便省去这一角度。

—、电影隐喻理论电切隐喻菽当成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的。

特雷弗•惠特克在《隐喻与电影》一书中构建了电影隐喻的基本框架,在隐喻的划分中,归纳出十种电影隐喻,其中包括明喻、滑移、替代、并置、转喻、提喻等,⑴这都使电影隐喻具有丰富性、立体性、多面性等特征,总结出电影隐喻的理论与不同变体。

从修辞学术语来说,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⑵用一种事物暗示另外一种事物,便是对隐喻最基础的理解,同理,这可以运用到电影的表达中,它对电影中人物、情节、环境都起到了很强的暗示作用,具有象征意义。

二、《末代皇帝》中的色彩隐喻(一)色彩对比强烈,暗示人物命运由于两条人生主线不同,这部电影不同主线的整体色彩的对比是十分明显的。

坂本龙一创作的经典曲目推荐

坂本龙一创作的经典曲目推荐

坂本龙一创作的经典曲目推荐坂本龙一,1952年1月17日-2023年3月28日,出生于日本东京都中野区,日本作曲家、音乐制作人、歌手、演员、钢琴家,东京艺术大学音乐系作曲专业学士、音响研究科硕士。

2023年4月2日,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著名音乐家坂本龙一于3月28日去世,享年71岁。

以下为坂本龙一创作的经典曲目推荐:1. “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坂本龙一,这是坂本龙一的代表作,以美丽的旋律和动人的表演而著名。

2. “Forbidden Colours”-坂本龙一,David Sylvian,这首歌曲是电影《禁色》(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的主题曲,以坂本和Sylvian的声音和音乐为特点。

3. “The Last Emperor”-坂本龙一,这首歌曲是电影《末代皇帝》的主题曲,以优美的旋律、深沉的情感和坂本龙一的电子音乐为特点。

4. “Bibo no Aozora”-坂本龙一,此曲标志着坂本龙一以钢琴作为主导的创作风格。

5. “Energy Flow“-坂本龙一,这首作品以轻快、简洁、明亮的旋律和轻盈的电子拍子为特点。

6. “Rain”-坂本龙一,这首作品以轻柔、抒情的旋律和简单的钢琴和电子音色为特点。

7. “Tibetan Dance”-坂本龙一,这首作品以如梦如幻的钢琴和电子器乐为特点,表现了西藏民族舞蹈的神秘和优美。

8. “The Sheltering Sky”-坂本龙一,这首歌曲是电影《庇护天空》的主题曲,以深沉、严肃的旋律和坂本龙一的电子音乐为特点。

9. “Aqua“-坂本龙一,这首作品的旋律流畅、简洁,带有冥想和深思的氛围。

10. “Going To Paris”-坂本龙一,这首歌曲展现了坂本对吉普赛乐的浓厚兴趣,并以轻快、愉快和充满活力的作品为特点。

11. “Behind The Mask”-坂本龙一,这首歌曲是坂本龙一的代表作品之一,以舞曲和电子音乐为特点。

电影《末代皇帝》配乐赏析

电影《末代皇帝》配乐赏析

电影《末代皇帝》配乐赏析
贾力娜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07(000)024
【摘要】电影《末代皇帝》的配乐获得了第60届奥斯卡最佳配乐奖,负责为本片作曲的是中国的苏聪、英国的戴维.伯恩(Dadid Byrne)、日本的坂本龙一(Ryuichi Sakamoto),本文分别对三个人的配乐进行了赏析.
【总页数】2页(P64-65)
【作者】贾力娜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
【相关文献】
1.电影《绣春刀2·修罗战场》配乐节律赏析 [J], 周淳
2.音乐在电影中的情感表现——电影《贝奥武夫》配乐赏析 [J], 陈俪文
3.西方视角下的中国史诗电影《末代皇帝》赏析 [J], 胡二娟
4.悲剧中的电影配乐——以《末代皇帝》为例 [J], 黄文静
5.电影《入殓师》配乐赏析 [J], 赵格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末代皇帝电影鉴赏

末代皇帝电影鉴赏

成婚成婚被抓入牢中情景影片上映后在全世界大获成功多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其巨大的艺术魅力使西方观众深受感染而来到中国畅游紫禁城
末代皇帝电影鉴赏
物信学院12级自动化
李楠
1.听觉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音乐
美术造型 2.视觉盛宴
服装设计
音乐赏析: 1.浓重的东方色彩
表现方式:a.通过音符元素 (3.5.2.6.1) b.中国传统乐器(中国笛子、弹拨乐、古筝)
2.富有层次感
表现出不同时期音乐的不同风格
主题曲
视觉盛宴
服装设计: 1.作用:可以体现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阶级
1. 2. 2.特点:服装与背景相呼应,和谐
登基
不同时期
不同时期
不同类型的大臣
衣服与画面的和谐感: 1.成婚 2.被抓后如牢情景
成婚
被抓入牢中情景
总述 影片上映后在全世界大获成功,多次在国 际电影节上获奖,其巨大的艺术魅力使西方观 众深受感染而来到中国畅游紫禁城

末代皇帝电影鉴赏

末代皇帝电影鉴赏
摘自豆瓣末代皇帝影评总述影片上映后在全世界大获成功多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其巨大的艺术魅力使西方观众深受感染而来到中国畅游紫禁城总述影片上映后在全世界大获成功多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其巨大的艺术魅力使西方观众深受感染而来到中国畅游紫禁城thankforwatching
电影:末代皇帝
文法学院
15级劳动与社会保障 叶丰
伪皇宫
伪满洲国皇帝溥仪
1945年,日本投降。溥仪被苏联红军俘虏, 被带到苏联。
1950年8月初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 习、改造。
1959年12月4日接到毛泽东特赦令予以释 放。溥仪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1967年10月17日逝世,骨灰安放于八宝山 革命公墓,后来入葬于华龙皇家陵园。
身在历史中,我们无法知晓什么。
从紫禁城到满洲国,再到监狱。溥仪的一生,被历史牵绊着的, 就是这个万年皇帝。溥仪投靠日本人,是因为国民党背信弃义地 掘了满洲的皇陵,慈溪的尸体被撕成几块,脖子上的项链做了宋 美龄的结婚礼物。而他的决定背后,是日军哈尔滨的细菌试验厂。 这是他所不知道的。在监狱中的溥仪,看着记录片,惊愕的缓缓 站起。溥仪在满洲,也是坚决的回绝过日本人的无理要求,他在 国会上愤怒的说,满洲国和日本一样是平等的,只是没人听他, 这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皇妃 文绣
文绣进宫那年尚不满14岁,还是一个天真烂漫
的少女。文绣在外论思想却远远超过婉容,她追求自由, 也很有勇气。皇后婉容欺侮文绣,皇帝总是偏 袒皇后,导致文绣出走,在当时封建势力核心 人物头上动了一把土,同时激怒那顽固存在着 的旧世界。当时有人把淑妃出走叫做“妃革 命”。 溥仪虽然采取多种办法调解,文绣断然 拒绝,经过双方律师磋商,双方协议完全脱离 关系,溥仪给文绣 5.5万元的生活费,文绣永不 再嫁,双方互不损害名誉。 文绣用这笔经律师、 中间人和家人克扣后所余甚少的赡养费办了一 所小学,亲身任教,终身未嫁,直到1950年因 病去世。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当过教师的皇 妃。

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听后感

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听后感

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听后感摘要:一、引言二、歌曲背景介绍三、歌曲鉴赏1.旋律特点2.歌词意境3.歌手表现四、个人感悟五、结尾正文:在这个充满欢乐的圣诞节期间,一首名为《Merry Christmaswrence》的歌曲在各大音乐平台上备受关注。

这首歌曲由英国歌手YMO乐队创作,原曲出自1983年的一部同名电影。

这首歌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已成为圣诞节期间的经典之作。

接下来,我将从歌曲背景、歌曲鉴赏和个人感悟三个方面来分享我的听后感。

首先,简要介绍一下这首歌曲的背景。

电影《Merry Christmaswrence》是一部讲述二战时期日本战俘营故事的电影,歌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电影中的故事情节。

这首歌曲的发行时间正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世界正处于和平与战争的边缘,歌曲呼吁人们珍惜和平,摒弃战争。

接下来,从歌曲鉴赏的角度来谈谈这首作品。

首先,歌曲的旋律悠扬动听,充满柔情。

歌曲采用抒情曲调,让人不禁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

同时,歌曲的节奏张弛有度,使得整首作品更具动感。

歌词方面,歌曲以一种淡雅的方式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

歌词中反复出现的“Merry Christmas wrence”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让人想起电影中战俘营中人性的光辉。

此外,歌词还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以及对和平年代的珍惜。

在歌手表现方面,歌手的嗓音深情而富有感染力,将歌曲的情感内涵诠释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在歌曲的高潮部分,歌手情感激昂,让人感受到歌曲所传达的强烈信息。

个人感悟方面,每当我听到这首歌曲,都会被它的优美旋律所打动,同时对战争与和平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首歌让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和平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在享受和平生活的同时,我们也要时刻警惕,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最后,总结一下,《Merry Christmas wrence》这首歌曲不仅是一首经典的圣诞曲目,更是一首传递和平与反战信息的佳作。

battle without honor or humanity赏析

battle without honor or humanity赏析

battle without honor or humanity赏析摘要:1.简介《Battle Without Honor or Humanity》2.音乐风格的分析3.作品在电影史上的影响4.作品背后的意义5.总结正文:【提纲】一、简介《Battle Without Honor or Humanity》《Battle Without Honor or Humanity》是一首由日本音乐家久石让创作的歌曲,这首歌曲最初出现在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无耻混蛋》中。

这首作品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强烈的节奏感,为电影增添了浓厚的氛围。

今天,我们将深入剖析这首作品,探讨其音乐风格、背后的意义以及对电影史的影响。

二、音乐风格的分析《Battle Without Honor or Humanity》的音乐风格独树一帜,采用了电子鼓点与传统日本民乐的结合。

电子鼓点的强烈节奏感使得整首歌曲充满了动感和力量,而传统日本民乐的元素则为歌曲注入了东方风情。

这种独特的音乐风格在电影中起到了极好的衬托作用,使得画面与音乐相互交融,为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视听体验。

三、作品在电影史上的影响《Battle Without Honor or Humanity》在电影史上的影响不容小觑。

这首歌曲的出现,为电影音乐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它不仅使得电影《无耻混蛋》的氛围更加丰富,还让世界观众对日本音乐有了更多认识。

此外,这首歌曲也成为了许多电影、电视剧、广告的灵感来源,影响了众多音乐人和创作者。

四、作品背后的意义《Battle Without Honor or Humanity》的歌词内容暗含了对战争、人性、道义等议题的探讨。

在歌曲中,久石让以旁观者的身份,描绘了一场没有荣誉、没有人性的战斗。

这首歌提醒我们反思战争对人类文明的破坏,以及人们在战争中暴露出的恶劣本性。

通过这首歌曲,久石让传达了对和平、人性和道德的渴望与呼唤。

五、总结《Battle Without Honor or Humanity》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音乐风格的作品。

电影《末代皇帝》配乐赏析

电影《末代皇帝》配乐赏析

电影《末代皇帝》配乐赏析摘要电影《末代皇帝》的配乐获得了第60届奥斯卡最佳配乐奖,负责为本片作曲的是中国的苏聪、英国的戴维,伯恩(Dadid Byrne)、日本的坂本龙一(Ryuichi Sakamoto),本文分别对三个人的配乐进行了赏析。

关键词电影末代皇帝配乐电影《末代皇帝》是历史上第一部获准进入北京紫禁城实景拍摄的电影,导演伯纳多伯图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以溥仪的家庭教师庄士敦的《紫禁城的黄昏》为原始架构,参考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及其它相关著作,创作了这部反映个人独特观点的传记电影。

《末代皇帝》由意大利扬科电影公司、英国道奥电影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三家联合摄制,片长165分钟。

该片用闪回的手法来表现淖仪的一生。

其内容梗概为:溥仪从三岁入宫继承皇位,成为拉线木偶般的儿皇帝。

至清朝皇室崩溃。

民国建立,溥仪被迫离开紫禁城,结束了他有名无实的帝王生涯。

后来,他在日本人的扶持下,在东北成立满洲国。

意图复兴大清帝国昔日光华。

日本战败。

溥仪成为俘虏,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改造十年后,被特赦释放。

影片最后,溥仪以游客身份重游紫禁城,感慨万千。

本片在第60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

创下9项提名,9项获奖的百分之百得奖记录,其中配乐一项。

被推崇为近20年来最佳电影配乐之一。

负责为本片作曲的有三个人:中国的苏聪、英国的戴维伯恩(Dadid Byrne)、日本的坂本龙一(Ryuichi Sakamoto)。

三人的出身和音乐风格各异,但在影片中却体现出了东西方文化撞击之后水乳交融的神奇效果,为这一部从西方人观点拍摄的东方电影找到了一套合适的配乐。

全片以大气派的管弦乐和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主题旋律变奏音乐交错,将淖仪一生的传奇遭遇烘托得很贴切。

苏聪的配乐部分苏聪生于音乐世家,1978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82求学于西德慕尼黑音乐学院作曲研究生班,1985年考入西柏林自由大学音乐系攻读音乐理论博士学位,后任德国巴登一符腾堡州立电影学院及德法国立联合电影学院媒介作曲教授。

浅析《末代皇帝》中的蒙太奇艺术

浅析《末代皇帝》中的蒙太奇艺术

浅析《末代皇帝》中的蒙太奇艺术作者:祝若芷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09期摘要:时代的进步推动了电影的发展,蒙太奇在电影中的运用也不仅仅只停留在技术层面。

对电影艺术而言,蒙太奇在技术层面和艺术层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它体现的是一种艺术思维和艺术表现方式,是作者的理念,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因此,蒙太奇贯穿于整部电影的始末,是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当然,蒙太奇也不仅仅局限于电影艺术中,它涉及美术、音乐、建筑等。

本文就对电影《末代皇帝》中的蒙太奇进行一个视觉和审美研究。

关键词:蒙太奇;审美;艺术表达;绘画1 蒙太奇的产生蒙太奇的法语是“剪接”的意思,意为装配、安装。

俄苏艺术家把它总结成一种电影中镜头组合的理论,指影像与影像之间的关系,有声影片和彩色影片出现后,在影像与声音、声音与声音等之间的应用。

蒙太奇经常用于三种艺术领域,可解释为有意涵的时空人地拼贴剪辑手法。

最早被延伸到电影艺术中,后来逐渐在视觉艺术等衍生领域被广为运用。

凭借蒙太奇的作用,电影享有了时空上的极大自由,甚至可以构成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并不一致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

蒙太奇可以产生演员动作和摄影机动作之外的“第三种动作”,从而影响影片的节奏和叙事方式。

2 蒙太奇是绘画艺术与影视艺术的结合蒙太奇结构与镜头构图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离开对方就不存在。

蒙太奇是镜头的一个阶段,它与镜头是互相融合的。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人们都觉得对蒙太奇的研究十分重要,而忽略了对镜头方面探究的相应规律。

[1]镜头的运用对于影视艺术来说是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它可以带领观众走进电影的世界,理解导演思维。

所以镜头和蒙太奇对于影视艺术来说是同样重要的。

电影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当然是通过视觉来呈现给大家的,视觉效应就要求视觉会给观众带来美感、冲击力。

绘画艺术和影视艺术是姊妹艺术,两者有着一定的共通性。

对影视艺术中取材选景、构图等,在绘画艺术上早就有了十分显著的研究。

在绘画形式中,有两个最为突出的形式:一是线条在其中起重大作用的绘画。

末代皇帝 影评

末代皇帝 影评

末代皇帝影评
《末代皇帝》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通过讲述一个真实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感受和共鸣。

首先,这部电影在视觉上给人带来了极大的享受。

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巧妙地运用了华丽的摄影和精美的布景,再现了中国皇室的辉煌和壮丽。

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细节和美感,使观众仿佛置身于宫廷的华丽世界之中。

同时,电影还通过镜头的运用,展现了皇帝晚年的孤独和无助,给人一种深深的触动。

其次,电影通过讲述溥仪的故事,揭示了权力和命运的无情。

溥仪从小被推上了皇位,却在政治风云中成为了一个无助的棋子。

他被剥夺了自由和尊严,被迫接受了一个他无法掌控的命运。

这种无奈和绝望的感觉让观众深刻体会到权力的荒谬和残酷。

此外,电影还通过溥仪与其他角色的互动,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变化。

从最初的孩子气和无知,到后来的成熟和反思,溥仪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他在与妻子和情人的关系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局限。

这种人物的转变让观众感受到了人性的脆弱和可塑性。

最后,电影还给观众留下了许多思考的空间。

通过溥仪的故事,我们可以反思权力与个人自由之间的关系,以及历史与个人命运的相互作用。

这些问题让观众在电影结束后,仍然思考良久。

总的来说,《末代皇帝》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

它通过视觉的美感、故事的震撼以及人物的复杂性,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感受和共鸣。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关于历史的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命运的探讨。

中国民族乐器在坂本龙一《Open The Door》中的运用研究

中国民族乐器在坂本龙一《Open The Door》中的运用研究

u sic LifeM2020年第11期中国民族乐器经过数千年发展,无论是乐器的种类,表现内容,还是乐器的演奏风格以及诸多的表现手段,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

在电影《末代皇帝》的配乐中,坂本龙一将东方韵味融入西方管弦乐中,细腻悠扬地描绘着历史,感人至深。

在其配乐《Open the door》中,坂本龙一使用了二胡、琵琶两种中国民族乐器,其细腻的音色、凄美的旋律,预示了溥仪充满无奈的一生,展现出中国民族乐器独特的音乐表达与情感表述。

《末代皇帝》是一部耐人寻味的电影佳作,娓娓道来了清朝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无奈与坎坷的一生。

其配乐《Open the door》获得了第60届奥斯卡最佳配乐奖,负责为本片作曲的是中国的苏聪、英国的戴维·伯恩(Dadid Byrne)、日本的坂本龙一(Ryuichi Sakamoto),作曲家将东西方音乐相融合,充满着东方色彩的神秘凄幽与西方音乐丰富的情感表述手段。

影片开头处的配乐《Open The Door》,是小溥仪离开母亲,被送入宫中时的背景音乐,是他所有身不由己的开始。

其中二胡、琵琶两个中国民族乐器,给音乐添加了独一无二的色彩。

坂本龙一(1952-)是日本著名作曲家、音乐制作人、歌手、演员、钢琴家,其作品众多,体裁内容丰富。

坂本龙一在日本音乐界有着非同小可的影响力,他的音乐风格多变,一直不断探索新的音乐表现形式。

他在创作中风格多变、融会贯通,集传统与现代于一身,并不断探索新的音乐形式。

在电影《末代皇帝》中,坂本龙一创作的音乐一共有九首,以本文中主要研究的《Open The Door》举例,其音乐制作主要运用了中国特色古典乐器二胡、琵琶与西方管弦乐器融合。

一、将电影的内涵表现到了极致我国民族器乐艺术源远流长,经历了数千年的悠久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推移,不断的变化和发展。

公元前19世纪以后,民族乐器经过人们不断的创造、改革、交流和创新,无论是乐器的种类,表现内容,还是乐器的演奏风格以及诸多的表现手段,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末代皇帝》原声音乐赏析
电影《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是由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以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宣统帝)的生平为素材的历史传记类影片,该片于1987年上映,曾获得第六十届奥斯卡九项大奖,其配乐更是电影配乐史上的经典。

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对这部电影伴随序幕出现的那段音乐——《Main Title Theme》(英国作曲家戴维·伯恩作)映像深刻,这段音乐以中规中矩的中国鼓点打头,一声锣响,随之便是清脆欢快的打击乐,来自一种叫马林巴的乐器,这种本属于印第安人的乐器用在这段音乐中产生了奇妙的反应,中国鼓稍显沉闷却不失庄重并贯穿整段曲调,成为主打节奏,而叮咚作响如流水般的马林巴则给乐曲增加了一些轻松愉快的气氛,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在金碧辉煌的紫禁城里,清早宫人们穿梭忙碌的景象。

紧随马林巴的是一段小提琴演奏,旋律如35 35 35261 35261,华丽,悠扬,稍有重复,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这段配乐还加入了琵琶,多种乐器衔接流畅,和谐,整体错落有致,将东方的宫廷韵味表现地淋漓尽致。

这段音乐后来多次被其它影视剧采用,甚至连佳洁士牙膏的广告也用它作背景音乐,足见这段音乐有多经典。

电影用闪回的手法来表现溥仪的一生,一开场便是1950年溥仪在中苏边境被捕后因极端恐惧而在洗手间自杀的镜头。

从战犯们下火车开始,只有阴郁的电子配音,直到战犯管理所所长发现不对头去敲洗手间的门时,大喊“open the door”,影片随之进入溥仪的回忆。

这年是1908年,光绪皇帝驾崩后,慈禧太后因不愿皇权旁落,急召醇亲王之子——三岁的溥仪入宫登基。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溥仪被接进宫,开始了作为末代皇帝的人生。

在影片中溥仪进宫时。

先以沉重的管弦乐引入压抑、苍凉的主题,接着是一声凄厉的琵琶,管弦乐随之转为紧张的行进式,给人一种压迫感,后加入温柔的二胡,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

这段音乐名为《open the door》(日本作曲家坂本龙一作)。

伴随着喇嘛们的诵经与神秘的号角声,溥仪其父醇亲王带进慈禧太后的坤宁宫,香烟缭绕的大殿里,钟声响起,阴森森的气氛预示着慈禧即将归西,所有人都肃立在慈禧床前,只有溥仪开心地穿梭在众人中,濒死的慈禧与天真无知的溥仪形成鲜明的对比,慈禧告诉溥仪他已被立为万年皇帝,随后便烟气了。

伴着一声锣响,作法事的喇嘛们跳进大殿。

在金碧辉煌的太和殿,小溥仪面对烦冗的加冕仪式显得不耐烦。

此时古筝与笛子及管弦乐的演奏更衬托出文武百官朝拜皇帝壮观的场面,此段为《First coronation》(登基)至此,溥仪正式成为了大清国的皇帝,他也再无选择自己人生的余地。

电影回到抚顺战犯管理所,成为亡国奴的溥仪在狱中终于和亲弟弟溥杰相见,这无疑给了溥仪一点安慰,溥仪看着溥杰的脸,电影回到两兄弟初次见面的情形,背景音乐仍是《Main Title Theme》,此时的溥仪应经6岁,懂得自己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他肆意捉弄太监,可是这时距溥仪退位也只有几年时间了,所以重复看此片到此处时,总会觉有一种悲凉的意味在其中。

当溥仪从溥杰口中得知自己不再是拥有无上权力的皇帝时,先是不相信,斥责溥杰放肆,此时影片用了一段打击乐(与捉弄太监时的配乐相似)并加入了节奏婉转的箫声,将兄弟俩的追逐衬托得轻松、愉快,可当溥仪亲眼看到袁世凯的仪仗队进入紫禁城时,才明白自己如今成了可有可无的儿皇帝,而雪上加霜的是,隆裕太后遣走了乳母,此时电影另一段重要的音乐《Where is Armo》(阿嬷在哪)响起,管弦乐又一次营造了沉重、悲伤,后加入了中国的二胡、古筝、琵琶,与西洋乐一起将溥仪追逐乳母时的无助、无望表现出来。

这段音乐在电影中多次出现。

溥仪三岁失去母亲,此时有失去唯一是他感到安全和关爱的阿嬷,他看似至高无上,但却不曾真正决定过自己的一切,正如影片的一句台词:“皇帝自从登基那天就成
为了自己领地里的囚徒,在退位后仍是。

但是现在他长大了,他会问为什么他是所有中国人中唯一一个不能踏出自己家大门的人。

我想皇上是地球上最孤独的男孩了。


溥仪十四岁时,英国教师庄世顿进入了他的生活,溥仪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思想开始不同于以往的中国皇帝,他开始朦胧地向往西方的民主政治。

本片中有一个溥仪与庄世敦进餐的片段,所用音乐是《Lunch》(苏聪作),这段音乐用了不连续的吹管乐,淡淡的打击乐,夹杂古筝、琵琶等中国乐器,沉静的音色,伤感的旋律,与宫廷礼仪的复杂相辅相成,而镜头里,皇宫里的人们虽条件大不如前但依然尽力维持从前的排场,更显出一股悲凉的意境。

在影片中,溥仪得知自己母亲自杀,想回王府,但这本合理的要求也不得。

此时出现了《First coronation》的旋律,管弦乐的沉重,如同那两扇禁闭的城门,不顾大喊“开门”的溥仪,将他禁锢在深宫中。

气愤至极,溥仪爬上房顶,有高度近视的他在房顶上跌跌撞撞,非常危险,但电影中的配乐却是轻快的打击乐,与太监们的焦急在一起有了一种难以形容的效果。

本片中溥仪选妃时所用的音乐《Picking A Bride》(选妃)有一段调皮的笛子演奏,伴以古筝的点缀和打击乐,富有趣味。

紧随其后娶亲的鼓乐声也如此。

1924年夏,冯玉祥的部队包围了紫禁城,命溥仪及其家眷一小时内撤出。

这时的电影背景仍是厚重的管弦乐主题。

由坂本龙一所作的《The Last Emperor》主题曲变奏贯穿着电影始终。

沉郁、悲伤、循环往复的主题音乐变奏仿佛昭示着溥仪曲折的一生。

影片最后,溥仪经历了移居天津、伪满洲国傀儡皇帝、流落苏联、十年牢狱、获得特赦,在《The Last Emperor》音乐的衬托下,以一个普通游客的身份来到故宫,遇见了看门人的儿子,当他颤巍巍走向太和殿中龙椅,从坐垫下取出当年登基时太傅陈宝琛给他的蟋蟀,紫禁城的晚照将他的笑容衬托的就如那小男孩一般天真。

同样的地点,溥仪却经历了仍生沧桑巨变。

透过气势恢宏的交响乐,我仿佛可以看到溥仪怎样从一个封建王朝的君主转变成一个平民。

电影要表达的不仅是溥仪的的一生,也该是每个人与其命运的抗争。

后记:
除了音乐,这部电影在声音的处理上还有很多精彩的地方
太监们为了让小溥仪洗澡时乖一点,转着圈围绕在溥仪身旁,哼着那京味儿十足的调子溥仪追乳母是在故宫广场上奔跑时的喊叫,几声寒鸦嘶鸣,将紫禁城此时的破落、空旷表现的那么真实。

影片中的经典镜头,管理所所长被打倒,红卫兵小将们高喊“革命无罪,造反有理!”革命女青年跳着文革是流行的忠字舞,齐喊“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滚他妈的蛋!”还有一队孩子神情专注地操着手风琴。

能在影片中看到这段歌舞,简直就是观众的福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