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文化福州辖境教育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州辖境宋代教育研究

福州市,别称榕城、三山、左海、闽都,简称榕,是中国福建省的省会,位于福建省东部的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现辖5区2县级市6县,市区人口271万,全市总人口683万,是福建最大的城市。当地居民以汉族的福州族群为主,母语为闽东语福州话。福州建城于公元前202年,迄今2200多年,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长期作为福建的政治中心,既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贸易港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同时也是重要的文化中心,从宋代起文化教育就非常发达,是产生进士、状元和两院院士最多的中国城市之一。在近现代史上,它位列中国最早开放通商的五个城市之中,又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和工业、科技发源地之一。这里的习俗、文化、传统艺术、建筑形式都自成风格,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福州还是300多万海外华人的祖籍地,为福建一大侨乡。

福州作为八闽首府,其文化教育发展的条件得天独厚,其成就与效果也是首届一指。两晋以后至唐代,福州教育发端并树起重要的里程碑(“闽人知学”,由李椅、常袞倡教兴学开始);王审知治闽,奠定文教大发展的基础;宋代文教迅速发达,明清继续鼎盛。福州由蛮荒之地一跃而成为“海滨邹鲁”、“文儒之乡”。府学、县学、四门学、书院相继持续发展;由传统儒学,到闽学,再到近代文化及引进“西学”,延续发展,长盛不衰。

最值得称道的还有福州人才发展的历史。宋代以后进士人数居全国前列,闽学及理学家众多。福州文人学士及仕宦官员的活跃表现,近代诸多“开风气之先”、“放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相继涌现,表明重教育、兴学堂收到显著效果;到海外求学与发展,引进西学并启蒙国人,表明福州人与时俱进,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

宋代是福州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人口、经济、文化都达到一个高峰。974年和1069年,刺史钱昱和程师孟先后扩建城池。1044年蔡襄任福州知州期间大兴水利。1065年,福州太守张伯玉在福州遍植榕树,“榕城”之名由此而来。福州的城市内河水网体系也在宋代形成。宋代福州人口众多,经济极其繁荣,为宋朝六大城市之一,南宋时人口超过59万,其中城内人口超过十万。宋代福州的农业高度发展,还是宋朝造船业的中心,其商品经济发达、海外贸易发展迅速。福州人文荟萃,古有“海滨邹鲁”之称。唐朝开元间兴书院、置庙学;王审知时又设“招贤院”,建“四门学”,八闽文风为之大振。宋朝文化进一步发达,英才辈出,名流纷集。文士、名臣如:北宋的鲍修让、蔡襄、张伯玉、程师孟、曾巩、陈襄、郑穆、陈烈、周希孟、黄裳;南宋的李纲、张元干、梁克家、赵汝愚、陆游、朱熹、辛弃疾、黄勉斋、文天祥等的事业和文名都留在福州。宋代福州中进士的人数居全国前茅,出现过福州人“一科三鼎甲”、永泰县“七年三科三状元”等千古绝唱。同时,还出过著名音乐理论家陈暘、四核秦桧的名臣黄龟年、富有民族气节的诗人、画家郑思肖。福州地区的文化教育于8世纪的中唐时期,在李椅、常衮等人的推动之下开始兴盛。五代的闽国更加重视福州的教育事业。到了宋代,福州的教育达到历史上第一个顶峰,朱熹十次来榕讲学,福州成为儒学闽学学派的重镇,在两宋共产生文状元8名,武状元6名,进士2247名,是一大科举名城。此后,重视文教的传统在福州从未间断。晚清是福州教育的又一个高峰期,一方面福州仍维持着科举大府的地位,另一方面,随着欧美传教士兴办教会学校以及洋务运动开办新学,福州成了中国近代新科技、新思想传播发展的要地,涌现出大批的清廷重臣、海军将领、著名文人以及教育家、科学家等。福州教育的兴盛在民国仍得到延续,并维持至今。据2008年统计,福州籍的两院院士达67人之多。

宋代设立理学书院使福州几百年一直是理学中心

理学即程颢、程颐的道学。“二程”传杨时,杨时传李侗,李侗再传朱熹。朱熹系统整理为“理一元论”,所以称“朱子理学”。朱熹身体力行,积极从事理学的学术研究和讲学活动。他和他的学生在福州地区曾经办过许多的理学书院。现在有案可稽的就有:福州紫阳讲

堂、福州竹林书院、福州贤场书院、福州高峰书院、福州濂江书院、福州龙津书院、长乐龙峰书院、罗源文公书院、闽县吟翠书院、连江丹阳书院、闽清梅溪书院等等,至少有11所之多。

福州紫阳讲堂在今晋安区王庄街道的紫阳村大桥自然村。朱熹曾称“紫阳先生”,为纪念朱熹在该地办学,称该地为“紫阳”。紫阳村里现在保留一座古建筑,称“讲堂胜境”,地名“讲学前”。据说便是宋代朱熹讲学的地方,规模不大。黄干生于离学堂不远的浦下村,乾道二年?穴1166年?雪父殁,黄干14岁,经刘清之介绍,受业于朱熹门下。后朱熹遂以其女朱兑妻干。淳熙十年?穴1183年?雪,朱熹到福州,受赵汝愚礼遇后,还特别到浦下黄干家里见他的女儿,写了一首著名的《葱汤麦饭》诗:“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附近鹤林村有“凤丘”、“鹤林”的朱熹题刻。

福州竹林书院在今晋安区的竹屿村,原称“竹林精舍”,今为“竹林境”。陈衍《闽侯县志》写:“朱子作竹林精舍成,遗干书,有“‘他时便可请直卿代即讲席’之语。”黄干,字直卿,可见竹林书院虽为朱熹所办,但讲学的却是黄干。

福州贤场书院在今晋安区北峰岭头乡的前洋村。据说“前洋”便是“贤场”的谐音而来的。朱熹在北峰有诗《题莲花峰》两首:“群峰相接连,断处秋云起。云起山更深,咫尺愁千里。”“流云绕空山,绝壁上苍翠。应有采芝人,相期烟雨外。”

福州高峰书院在今晋安区北峰岭头乡石牌村,为朱熹门人黄干创办,时间在“庆元党禁”后,黄干“丁母忧,学者从之讲学于墓庐甚”。黄干的父亲黄瑀先葬于庖羲谷,今江南竹山与据说是朱熹亲自为他选择的墓地。到丧,亦同葬于此。当时“党禁”严重,黄干避迹于山村守墓,因此办高峰书院。后书院圮,近年已经重建,并在原址发现有许多宋代的遗物和原书院的墓址。

福州濂江书院在今仓山区林浦村,有朱熹题“文明气象”4字。附近城门有朱熹题刻《岩屏》诗曰:“青碧晋奇胜,登高四望平。天光笼雾障,佳气列云屏。结屋宁楼鹤,纹苔却照萤。藏书多乐事,奕叶踵芳声。”城山郑湜为朱熹的挚友。朱熹曾避迹其家中。福建文化福州龙津书院在今马尾区亭江镇长柄村,现为朱子祠,被列为马尾区文物保护单位。宋代,长柄村称铁冶场。在附近的长安村有朱熹的“仙苑”榜书题刻。朱熹的同榜进士梁汝昌帮助他办学。梁汝昌,原永泰人,后迁闽县梁厝村?穴今仓山区城门镇梁厝村?雪,与长柄村仅一水之隔。其弟梁汝嘉与朱熹更是志同道合。有说梁汝昌为朱熹在龙津书院的学生,系讹传。

龙峰书院在今长江乐市潭头镇二刘村龙峰岩下。明万历《福州府志》载:“朱熹避伪学禁来此,二刘?穴刘砥、刘砺?雪师之,大书‘读书处’三字,勒于石。后人因名其岩云。”后又称“晦翁岩”。清船政大臣沈荷祯书龙峰书院大匾:“晦翁岩”3字,今尤在。明郑善夫有诗《宿石门晦翁读书处》,叶向高有诗《同万侯编、蒋膳部行义登晦翁岩。昔避伪学讲于此,有祠且废,乃修复之,爰赋二律》,皆记述朱熹和龙峰书院。南宋庆元五年四月?穴1119年?雪,朱熹的《跋刘世南行状》也说:“长乐刘砥及其弟砺,相与来学,累年于兹。更历变故,志尚愈坚。”另有长乐县郑申之,宋乾道五年?穴1169年?雪进士,其少年时也曾受业朱熹门下。今湖南镇过洋店村还有朱熹题刻的“豹变喦”3字。

罗源文公书院在罗源县的圣水寺。该寺建于北宋绍圣三年?穴1096年?雪,朱熹借寺里的客堂讲学,后以客堂称“文公书院”。有朱熹手书“南石古道”4字。

吟翠书院在现在闽侯县祥谦镇辅翼村三溪口水库附近的下卓自然村。辅翼村素盛文风,南宋乾道二年?穴1166年?雪有黄孔光进士及第,常与朱熹游,筑室吟翠山楼于五虎山?穴方山?雪下,邀朱熹讲席,称“吟翠书院”,辅翼村黄人龙、黄人凤等人因而得到教益。朱熹在下卓村还经常登五虎山,有《方山》诗:“到山不识山面目,但见九鼻盘溪曲。归来兀坐小窗下,倚天百里剖寒玉。”另在绝顶峰题刻:“怡山良石,神仙所居”8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