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吃过的野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时吃过的野果
好友转发了《温州大山里的野果》一文,今天有幸看到,我很认真地拜读了全文。该文介绍的很多野果在我孩提时也曾采摘和品味过,这勾起了我对孩提时采摘和品尝野果的回忆。很遗憾,一些野果家乡话是怎么说的,我都不记得了。这里,我结合该文简单介绍一下儿时曾品味过的野果(含野菜)。
1、茅莓(山泡子):4、5月份最多,红色,味酸甜,常见的有如下三种。论味道的话,个人认为第三种最好吃。
图一:
图二:
图三:
2、盐肤木(漆树):成熟时果实略显红色,味道咸咸的、酸酸的,霜降过后好吃些。
3、金樱子(山石榴):10~11月果实成熟变红,味甜。吃前,先把外面的刺刮掉,再把里面的籽和毛抠干净。
4、映山红(杜鹃花):我们那3、4月份开花,以红色、粉色为主。吃时,拔去蕊,放在嘴边哈口气,然后吃下去,味道有点酸涩。为什么要哈口气呢?据说是可以去除虫子在花上爬过时留下的毒。
5、野生猕猴桃:十月前后成熟,酸中泛甜,味道跟猕猴桃差不多。一般是将采摘回来的野猕猴桃埋入米糠或大米里,待变软时才吃。
6、鼠曲草(绵菜):春天的时候田里有很多,采摘时只采摘页顶及花,将其洗净捣烂,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制饼蒸熟而食或以油贴锅做成油糍。因一般在清明前后采摘和制作,又用于祭祀先人,又称清明果。
图一:
图二:
7、地茄子:10月前后可采食,果实成熟时呈紫红色,味甜。
8、天茄子:和地茄子一样吃完也会把嘴巴染紫,熟透了的果实是深紫色的。
9、美人蕉:开花时摘下来,可以吸到里面的花蜜,香香甜甜。
10、枳椇:形似鸡爪,俗称鸡脚爪。它生长在高大树木之上,不易采摘。其味甘甜而略带涩,打霜过后就没涩味了。它有一个特点,即一般植物的可食用部分不外乎根茎叶花果种子,而枳椇的食用部分却是果柄,果实反而不能食用。
11、流涕枣:因其果肉与鼻涕相似而得名,核比一般的枣大。印象中这是吃过的最酸的一种野果了,不过挺爽的。
图片一:
图片二:
12、牛囊坨:9、10月份有,也就是晚稻收割季节。成熟时由青变黄,采摘时如果还未成熟,可放在米糠或大米里闷熟。
13、糖色梨:一种小型梨子,秋季成熟,如果能在树上摘到成熟的,味道相当不错。
14、金刚藤及其果子:春季常见,嫩芽可吃,嫩滑微涩。金刚藤的果子,味涩微甜,不太入口,夏秋有,吃得少。
15、野柿子:金黄色,熟透了就成红色,生吃麻口,一般是摘下来放米糠或大米里闷几天再吃。
16、毛栗子:外壳跟板栗差不多,但比板栗小,弄时要小心,别被外壳的刺刺到。
17、杨梅:我就不多说了,主要有两种,一种个大汁多;一种个小但没那么酸。
18、乌饭子(十月乌子):秋季成熟,味酸甜。说起它,就会想起在小学校园后山采摘的情景。
19、野葡萄:提子的始祖,别有一番味道。
20、山琵琶:麻口甜涩,现在依然记得采摘过的那颗枇杷树的方位,不知道还在不在。
21、酸筒杆:一般长在溪边或水沟里。小时候会采摘他的茎管去除外层的薄皮嚼着吃或者制成可吹响的土乐器。
22、小苦笋:长于春季,味苦,常做成酸菜炒苦笋。
23、败酱草(苦菜):性凉,味辛、苦,煮熟制成一道青菜,也可晒干后制成茶水喝,具有清热解毒功效。
24、艾叶:气清香,味苦。每逢端午节,会采集艾叶插在门楣上用以辟邪驱毒,也会用晒干的艾叶煮全蛋。
25、蕨菜:大家都知道的。一般要大清早就去采摘,不然容易老。
其实,还有一些野果(野菜)。但因不知道书面名称,无从查找相应图片与之对应,这里不好向大家作介绍。如果有回到家乡,又恰逢其生长成熟时节,一定拍下照片与大家分享。另外,在记述的同时,也把我带进了对儿时生活的追忆中。那时的生活虽然拮据条件有限,但我们的生活却是丰富多彩,我们在宽广的田野山间中找寻到快乐、收获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