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高校扩招政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我国高校扩招政策,是近来人们讨论较多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究竟应该是大力发展,还是适度发展?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围绕高校扩招政策开展讨论,会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我们认为,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不仅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而且还要从国际的角度,要用发展的眼光和从战略的高度来具体分析我国的高校扩招政策。因此,本文欲从国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角度解析我国高校的扩招政策。

国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经验高等教育大众化习惯上指入学人数的增长超出了传统上由特殊社会职位和需求分配所决定的少量的学术研究及职业培训。马丁?特罗把高等教育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精英阶段、大众化阶段和普及化阶段。他认为这三个阶段的标志分别是入学人数占适龄人口的比例低于15%、达到15%-50%和超过50%。以此为依据,我们可以具体考察一下世界主要国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历程,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的启示。

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始于二次大战结束,是为了缓解1200万即将从战场上归来的复员军人的巨大就业压力而采取的一项战略措施,并从此开始了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从60年代至70年代初这一段时间称做大众化阶段,70年代到80年代未可以说是大众化的成熟阶段,90年代以后的发展阶段称做后大众化阶段。日本从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经历了一个初期大众化阶段,新生入学率从10%上升到35%以上。至80年代后期处于数量稳步发展阶段。之后又高速发展,1995年新生入学率达到46%,这样日本已接近大众化的后期。德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也是从60年代到刀年代初期,1960年为10%,70年代初期为20%,1994年达到34%。英国在二战后增长速度加快,1950年入学率达5%,1960年达8%,1980年达到20.1%,随后的1985、1990、1995年入学率分别为21.8%、23%和31%,也正在向普及化迈进。由英才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的转变是一个历史过程,发达国家一般都经历了相当长的积累时期,大众化大都出现在50年代后期到60--70年代。

面对二战以后世界高等教育的迅猛扩展,人们不禁要问,造成高等教育规模如此扩展的原因是什么?关于高等教育扩展的原因解释,目前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扩展的内力说,这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的扩展,是由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决定的,因为教育行为本身有自己特有的动力,有自身发展的逻辑,二战后世界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就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结果。一是经济制约说,认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受经济发展制约的,高校的规模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平衡的,由于二战后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了高等教育的大扩张。一是社会地位竞争说,认为高等教育扩展是个体社会地位竞争的结果,由于个体所受教育的水平是该个体社会地位的升迁及其通往职业目标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个体要想获得较好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就必须追求尽可能多的教育。二战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育重心的上移直接导致了高等教育的扩展。一是政治影响说,认为高等教育的扩展主要受政治的影响,政府决策和一些政治历史事件往往会决定高等教育扩展的规模。二战以后,高等教育的民主化趋势更加明显,人们要求更多的自由、平等和参与,妇女解放运动和争取权利的斗争,都对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产生影响。这种观点认为教育扩展与经济几乎没有关系,并极力摒弃定量分析。如美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肇始于二战后大量退伍军人的复员,欧洲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也与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的上天有关。对于以上的各种说法,德国保尔?温道夫(Paul Windolf)在《1870--1985年间高等教育扩展周期:国际比较》一书中对美、日、法、意、德几个国家高等教育扩展的历史进行了纵向考察,分析了教育扩展的周期性特点和经济增长与高校入学率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并非与经济的发展同步,有时会出现反比的关系,即经济加速发展的年份,高等教育发展减缓,而经济缓慢增长的年份,高等教育发展则加速。他解释说,经济加速增长时期,就业容易,学生宁愿找理想的工作,推迟入学;而经济缓慢的时期,就业困难,学生愿意先入学等待机会寻找理想的工作。当前对我国的高校扩招政策,很多人往往习惯于仅仅从经济的角度,认为我国的经济薄弱,高等教育的发展已严重超过了经济的增长,因此,主张适度发展,有限发展,控制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这种仅仅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我国高校扩招

政策是不全面的,温道夫的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高校扩招的原因也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不能仅仅从单一的方面解释,因此,对我国高校扩招政策,我们要从政治、经济、人口等各个方面进行具体考察,才能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

影响我国高校扩招的因素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程,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对分析我国当前的高校扩招政策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从较低水平上起步的,五十多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历经了曲折,表现出非常态性、波动性和补偿性的特点。1956年全国高校招生18.5万人,比1995年增长88.8%,1957年猛减到10.6万人,1958年之后再次快速增长,到1960年达到32.3万人,1961年减少到16.9万人,1962年则降到10.7万人。由此可见,从解放后到60、70年代,我国高校扩展很快,但波动性大,暴露出较大的随意性的特点。这与世界高教发展的周期性现象不同,表现出一种政治性的增长,说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的影响大。80年代之后,我国的发展步入正轨,进入了较为稳定的迅猛发展时期。这时高校的扩张与前一段时期有明显的不同,尽管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政治的影响,但总体而言,还是适应了我国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情况,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人们日益增长的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以后仍保持逐年增长的势头,1999年的扩招是又一次的大飞跃。从建国后我国历年的高中生人数、高等学校数、高校教师数以及社会总产值和高等教育事业费开支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等的发展趋势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因素对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程度有相应的影响作用。

我们选择我国建国后历年来(1949--1996年)高等教育的招生数(ZS)作为反映高等教育相对规模的指标,用1949--1996年的高中生数(GS)、高校数(GX)、教师数(JS)、1949--1986年的社会总产值(GNP)、教育事业费支出(ZC)和教育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BZ)作为解释变量,得出回归方程:

ZS=6.639+0.02384*GX+1.713*ZC-1.502*JS+0.013*GSR2=0.913 校正后R2=0.901由回归方程可知,对我国高校招生数影响最大的因素是高等教育事业费的支出,其系数为 1.713,另外,高校的数量、当年高中在校生的数量也对高校招生数有相当的影响。教师数与高校招生数出现了一定的背离,这显示了教师数并不是高校招生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从侧面反映我国高校教师的储备是大有潜力可挖的,当前高校教师的工作量可以更加饱满起来。

我们国家关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方针及政策选择随着改革和发展以及认识的逐步深化,由适度发展、稳步发展,到积极稳步发展,再到扩大规模、积极发展,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演变过程。1999年的扩招政策正是这一发展方针及政策抉择的具体体现。对于这一决策,却引起了不少的争论,赞同者认为,高校扩招能扩大教育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增长;能较好地满足广大考生和家长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能缓解升学和就业的压力:能促进高等教育自身改革的力度等。反对者认为,我国目前的经济水平还是比较低的,高校规模的扩大超过了经济的承受能力(经费难筹论);一味追求数量的发展,会导致质量的下降(质量难保论);扩招会导致失业率的增加,引起新的社会问题等(职业难找论)。当然,这些各抒己见的讨论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但本文认为,讨论我国高校扩招政策要从更深层次上去分析。从国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历程,我们知道,决定高等教育规模的因素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不能从某一个方面、从单一的角度去认识。因此,下面就影响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因素作一具体分析。

(一)政治:我国高校扩招的关键因素关于政治对高等教育规模的作用,从前文的论述中我们已经了解。如二战期间,美国决定大学对妇女开攻,妇女的入学便成为当时美国大学入学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德国在1873--1975年间的三次增长也是由于其自由开放的教育政策。我国在"大跃进"时期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张,也是由于政治原因决定的。如1958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争取在1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上做到使全国的青年和成年,凡是有条件和自愿的,都可能受到高等教育。我们将以15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