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常见材料苏教版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反思第四单元地球上的水资源1.地下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紧扣教学重难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研究、发现和记具体来说,本课的设计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自制视频助教学。"井水探秘”任务的教学设计将学习内容板块化、系统化,不再是零碎的教学片段,而是整体逐步深入。教师提前拍摄了操作视频以辅助学生顺利制作水井模型,使学生认识并了解地下水的形成。模拟人工降雨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为水的渗透是一个很快的过程,稍不注意就会来不及观察,于是教师自制视频,提醒学生应该观察什么以及如何观察二是记录单现思维。观察”井水”记录单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思维转换的载体,让学生将所看、所想呈现在图纸上。通过观察记录,学生对井水的形成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再经过教师的指导梳理,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概念三是总结归纳适拓展。经过模拟活动之后,学生意识到井水是降雨落到地面又渗透到地底下,一旦有较大的缺口水就会从地下漫上来形成井水。学生对于”孔隙”"裂隙””渗透这些较专业的科学词汇还不了解,他们只能用"空隙”"缝隙"来描述。因为地下水既有孔隙水,也有裂隙水,所以在这里我觉得可以适当地拓展一下,这样会比简单地说地下水就储存在缝隙中要更加科学、规范一些。我们不强化概念,只是以一种学生能理解的方式引导他们用更加专业、更加科学的词汇来表达科学课堂上的收获2.海洋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在本课教学中,当学生通过学习在脑中建构“海洋面积巨大并含有极为丰富的水资源”的知识后,特别加入“还有很多人缺乏饮用水的新闻报道,目的在于创设一个反差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他们质疑、思考,自主发现问题“为什么会缺水”。提出问题“为什么不能直接饮用海水”,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之后的学习和探究变成了学生心里自发的需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2.创新实验设计,提高学生探究兴趣与能力在本课“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情况”环节,传统的教学设计一般采用“数格子法”“涂色法”等来比较。这样的设计存在对学生操作要求高、误差大、实验效果不明显等弊端,而改进后的活动变成了学生爱玩的“拼图游戏”,学生在拼拼剪剪中轻松愉快地建构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情况的知识又如在“蒸发海水和淡水”的实验中,我特别增加了在金属勺上覃玻璃烧杯和品尝烧杯中水的环节,这样的改变,使本环节的教学内容与下一环节的“设计海水淡化装置”内容之间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为学生接下来的自主设计搭建了思维的支架改进和创新后的实验设计也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提升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3.湖泊和淡水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外流河(湖)、外流区、内流河(湖)、内流区的概念、内(外)流区的分界、位置和主要的内(外)流河,了解了我国外流河的共同水文特征,分析了季风气候对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影响。同时也懂得了由于我国季风气候面积广大,各地区气候、地形、植被等自然条件不同,因而河流的水文特征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性。本节课开头运用黄河图片和《黄河颂》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学习的参与者,分析黄河"地上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同学们踊跃发言黄河各河段特征的学习,让同学们充分利用水利图与地形图进行比较分析,增强了同学们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同学们针对黄河各河段不同特征找准治理措施,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各小组成员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动画演示"地上河"成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联系我们潍坊张面河等的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各河段特征配上图片录象更直观,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运用"一碗水,半碗泥”,"跳进黄河洗不请"等俗语,利于学生理解,也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提出黄河还存在哪些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分析问题更全面、更主动一些。4.珍惜水资源本节课学生表现非常活跃,积极思考,思路开阔,踊跃发言,小组合作也非常好,不仅做了实验,还通过实验学会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学生们希望以后还有机会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教学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到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后,学生很需要些机会将知识和技能应用与实际,老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通过大量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水污染的严重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同学们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同他人争论的良好素养,不是靠几节课的培养所能实现的,需要老师长期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此外这种探究活动课对老师的要求较高,授课之前要精心选题并设计每个探究环节(形成问题串),授课过程中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并能调控学生活动过程。此外教师还要查阅一些生产化工知识,使我们设计的探究内容不脱离生产实际,在这些方面我还需要学习很多。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第一篇《平移和旋转》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和图形》中的一个新的内容,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有如下体会:平移和旋转,是培育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儿童空间知觉的认知进展来说,则是从静态的前后,左右的空间知觉进入感悟平移和旋转这一动态的空间知觉。
《课程标准》只要求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有一个初步的感受,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在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再现和在教学中的`活动分类,让学生感受平移和旋转,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体验平移和旋转的价值。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突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如:在引入“平移和旋转〞时,以游乐园为生活场景,直观感受缆车、摩天轮、旋转木马、滑梯、小火车、大风车的运动方式,初步了解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在解决初步会推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时,我从生活入手,拍摄身边的常见现象,〔如:转门的旋转,车门的开关,方向盘的转动〕使孩子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兴趣深厚。
在感知平移和旋转时。
如:用动态语言〔手势〕,引导学生说出平移和旋转,学生自己动手移动文具盒,自由想象平移和旋转的动作,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帮助小组设计到达学校的行走路线等活动,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进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整个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觉问题,小组合作,协同讨论,都让学生自主完成。
老师是以参与探究的身份出现,与学生一起讨论,这样,师生之间建立的是平等、和谐、伙伴的关系。
总结缺乏之处,在学生合作前,应使学生听清要求,在小组合作〔帮助小红设计行走路线〕时,如把每小组一张图片改为小组中两人一张图片,合作起来会更方便,效果会更佳。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第二篇这课讲解并描述的是一个残疾的小女孩,因为不情愿让别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总是最早来,最终走。
但一个新来的老师不了解状况,请她到讲台上讲故事。
她在同学们的鼓舞下,最终大胆地上来讲解并描述自己的故事,获得了同学们强烈的`掌声。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设计全数教学设计 《科学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一、在“观看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觉,提出问题。
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明白科学确实是提出问题并想方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进程。
二、明白科学是什么。
明白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爱好。
想明白,爱提问。
教学预备:插图、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学生接触科学的第一课,对“科学”这一概念不能够深刻明白得,只能取得表面意义上的明白得,因此本课一开始用“当你听到‘科学’那个词时,你想到了什么”那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去试探。
凭已有体会,学生会把科学和科学家联系起来,和自己无关。
教师这时能够引导学生通过“你是不是有如此的经历?”来谈谈自己切身的体验,学生很容易说出:由于好奇才做出这些事,这恰恰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
课后应布置学生搜集更多科学家的研究故事,让学生从这些科学家的研究中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进程。
本课谈科学是什么,应从外延上谈,而不是从内涵上去灌输,教学中不可要求学生谈什么是科学。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一、谈话:同窗们,从这学期开始,咱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二、提问:你明白科学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 ) 二、探讨新知: 一、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 让学生依照已有体会发表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看讲义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本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无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情形?(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什么缘故想做这些情形? (学生交流) (5)、师生小结:使学生熟悉到科学就在咱们身旁。
二、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可采取放录音故事、教师讲故事、学生自己阅读等不同方式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问:从故事中,咱们能够明白琴纳是个擅长观看和试探的医生。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学及反思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学反思第1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科学是……》教学反思《科学是…..》这一课是整套教材的一个启蒙,让学生在理性上知道什么是科学,即科学不仅是需要学习的一堆知识,同时也是对过程与方法、技能思想上的一种积累。
首先,我在讨论“科学”是什么的环节上分成了三步,由浅入深。
从观察一些图片知道科学是一些发明创造之类的大事情,同时逐渐引导学生注意到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回忆自己是否有过类似于科学家的研究经历。
其次,利用空气占据空间这个活动意识到平时“游戏”的时候科学就伴随着自己。
在最后加入了“琴纳与牛痘”的故事,深刻的让学生理解“科学”是什么。
体会到科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
其次,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科学,很多课堂的要求、习惯都不明确。
老师在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强调常规的管理。
但过多的要求可能又会制约学生的发展,限制他们的思维。
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课堂。
在我让学生根据科学探究的过程复述琴纳与牛痘的故事,为防止有些同学在那无事可做,我提出要求,认真倾听,对不足之处进行补充、改进,既提出了课堂要求,又让学生有事可做。
再则,我们要用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敢问、爱问、善问的精神。
但与此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于其他一些问题,不能不管不问,要尊重每位同学的思想成果。
《做一名小科学家》教学反思这节课给我同时也给我的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这一堂课,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维方式,能自己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真正做到主动的学习,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作为教师,我尽可能的把课改后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融通在教学中,使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有了新的质的突破和提高,真正下放权力,不摆架子,尊重学生,主动扮演“引路人”的角色,彻底改变过去教师唯上、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里,作为教师的我,对于学生提出的个别问题,并没有做出很好的解答,只缘于自己知识水平的限制。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学反思
教版小学三年上册科学全册教课反省第 1 元我都是科学家《科学是⋯⋯》教课反省《科学是⋯ .. 》一是整套教材的一个启发,学生在理性上知道什么是科学,即科学不是需要学的一堆知,同也是程与方法、技术思想上的一种累。
第一,我在“科学”是什么的上分红了三步,由浅入深。
从察一些片知道科学是一些明造之的大事情,同逐引学生注意到平时生活中的科学,回自己能否有似于科学家的研究。
其次,利用空气占有空个活意到平“游”的候科学就陪伴着自己。
在最后加入了“琴与牛痘”的故事,深刻的学生理解“科学”是什么。
领会到科学其实不神奇,它就在我身。
其次,三年的学生接触科学,好多堂的要求、都不明确。
老在教课中就学生理解什么做,什么不做,常的管理。
但多的要求可能又会制学生的展,限制他的思。
在教课中,要擅长引学生,关注堂。
在我学生依据科学研究的程复述琴与牛痘的故事,防备有些同学在那无事可做,我提出要求,真听,不足之行充、改,既提出了堂要求,又学生有事可做。
再,我要专心呵学生的好奇心,培育他敢、、善的精神。
但与此同,要帮助学生提出有价的,于其余一些,不可以不论不,要尊敬每位同学的思想成就。
《做一名小科学家》教课反省我同也我的学生留下以磨的印象。
一堂,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方式,能自己思虑、理,真实做到主的学,能真实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作教,我尽可能的把改后新的教课理念和教课方法融通在教课中,使自己的教课理念、教课方法有了新的的打破和提升,真实下放力,不架子,尊敬学生,主饰演“带路人”的角色,底改去教唯上、教中心的教课模式。
特需要指出的是,在学生提出的多里,作教的我,于学生提出的个,并无做出很好的解答,只于自己知水平的限制。
所以,在此后的教课工作中,当要提升自己的水平的同,拓展自己的知空,以新程改革契机,使自己的教育教课水平获取更大的提升。
第 2 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找有生命的物体》教课反省在教课的准方面,我依照便于操作和合作研究的原,尽可能多学生情境,学生在的氛中行合作研究。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像工程师那样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像工程师那样教学反思1.像工程师那样【教材分析】本册内容由“认识空气”、“研究土壤”、“固体和液体”“地球上的水资源”和“人的呼吸和消化”“专项学习”六个单元组成。
将带领三年级科学学习的同学们,展开六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
专项学习是对科学探究和工程实践的过程和方法进行的专门指导,它不是指向科学概念的学习,而是专门指向科学探究和工程实践方法的学习;它采用“项目活动”的教学方式,体现自主性、开放性、整合性,更关注科学思维与工程思维的培养;作为本册教材的最后一课,将过程技能的方法融合在活动中,不仅是总结,更是提升。
【学情分析】刚刚步入三年级的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三年级的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激发和呵护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由于受年龄和其他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
家长和学校某些老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这更需要我们科学教师倾注更多的精力。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手工皂的制作过程以及各种材料的作用。
科学探究:1.能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需要的材料,完成手工皂的制作。
2.能在失败的基础上提出猜想,进一步实验,得出结论,并提出改进意见。
3.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1.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制作手工皂,体会创新乐趣。
2.能分工合作,乐于为完成手工皂的制作,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的增加的需求。
【教学重点】知道手工皂的制作过程以及各种材料的作用。
【教学难点】能在制作失败的基础上提出猜想,进一步实验,得出结论,并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多媒体资料学生材料:皂基,烧杯,搅拌棒,水槽,热水,模具,多种干花,牛奶,蜂蜜,果汁等【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师:通过刚刚的视频可以看出我们学校的学生都很讲究卫生,而且我们在洗手的时候都用到了肥皂,你们喜欢用什么样的肥皂啊?(香、洗得干净)每个人的喜好都不一样啊,很好!2.师:那你们想不想做一块专属于你自己的肥皂呢?(想)好,那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制作手工皂![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在学校用肥皂洗手的情境,学生能够很快的将关注点集中在肥皂上,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二、设计及制作1.师:刚刚同学们提了几点自己的想法,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单可以供你们参考学习,根据你的需求进行选择,选好之后可以和你的小组成员交流一下你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2.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材料。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在本学期的三年级科学教学中,我注意到了一些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下面是我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和建议:1. 教学内容和教材选择在课堂中,我发现教学内容和教材选择的合适性对学生的研究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有时候,教材的难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学生的研究困难。
因此,我建议在选择教材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研究能力,确保教材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
2. 实验设计和操作在进行科学实验时,我注意到一些学生在实验设计和操作方面存在一定的困惑。
有些实验步骤对他们来说可能过于复杂,导致他们在实验中产生错误或不理解实验的目的和结果。
因此,我建议在实验前要对实验步骤进行逐步解释,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每个步骤的意义,并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3. 课堂互动和学生参与度我注意到在一些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研究氛围较为passi聘ve。
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研究和兴趣的培养。
因此,我希望能够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同时,我会尝试使用一些有趣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他们的研究参与度。
4. 评估方式和反馈机制在课堂教学中,我意识到评估方式和反馈机制对学生的研究动力和研究效果也有重要影响。
因此,我计划对学生的研究进行多样化的评估,例如小组讨论、实验报告和口头演示等。
同时,在评估后我会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和改进。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和改进,我相信三年级科学教学的效果会得到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能力也会得到更好的培养。
以上是对本学期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的反思和建议,希望能够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全册(教学反思)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全册(教学反思)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引言:小学三年级是学生初步接触科学知识的阶段,他们对于这个新的学科可能会感到好奇和兴奋。
作为教师,在教学科学时,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针对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进行教学反思,探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优点和改进之处,以提高教学效果。
1. 教学内容: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囊括了生物、物理、地理、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既包括基础的科学概念,也包括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和实例。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加对科学的兴趣,并初步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
然而,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
通过引入更多有趣的实例和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将科学与数学、语言等学科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更为综合和深入的科学理解。
2. 教学方法: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以及实践活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引导性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提示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启发性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发现规律,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学习过程,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组织一些小组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可以组织学生到实验室、自然环境中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
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一些科学实践活动,如种植小菜、制作简单的实验器材等,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教学资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2023秋新课标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第一单元认识空气1.空气占据空间一、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本课按照由浅入深的活动架构,逐渐深入地安排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建立“空间”的感知及“物体占据空间”的感知,知道粉笔、水都占据一定的空间第二部分,感知空气需要占据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第三部分,讨论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体会认识空气地特点就可以利用空气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空气覆盖在地球表面,在一年级时学生已经认识了空气的特征——透明、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知道了空气无处不在。但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也像粉笔、水那样占据一定的空间,这样的认知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较难理解的,本课就鉴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在丰富的感知活动中,从有形的物体占据一定的空间到无形的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逐步建立“空气占据空间”的认知二、课堂反思1.在开始活动感知“物体占据空间”这个活动时,我是有层次的,要试着先让学生观察一支粉笔的大小(其实就是占据空间的大小),再观察装满的粉笔盒内余下的每一个小空间的大小,并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学生发现粉笔放入粉笔盒内需要足够的空间,也就让学生意识到粉笔占据一定的空间。在学生的讨论中,碾碎粉笔是学生在未完全关注“一整支”这个词而想出的解决方法。但这个因未明要求而产生的意外方法却能使学生更为强烈地感知“占据空间、空间有大小”2.倒扣瓶子纸不湿这个活动中,学生在前面活动的基础上,很快就能想到实验的结果是“纸片”不会湿,造成纸片不会湿的原因是空气占据纸片内部的空间,水无法进入瓶子而造成的。此时,让学生思考,怎样让空气出来让水进入瓶子,这时学生很容易就想到拧开瓶盖放跑空气的方法,这时学生看到的不仅是水慢慢进入,更加能清晰地看到无形无色透明的空气一点一点的从占据的塑料瓶内跑出来,将空间让给水。更直观地感知到“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3.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反复感知空气占据瓶内的空间,气球吹不大;空气从占据的瓶内的空间出来,气球变大,气球内的空气占据的空间变小,瓶内空气占据的空间就变大。在这一进一出中,感知空气一定会占据空间,随着占据空间大小的不断变化,再次明晰“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2.空气有质量一、教材分析本课从感知到验证,逐层深入地安排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放掉平衡棍一侧气球内的空气,发现平衡木棍不再平衡,来感知气球内的空气有一定质量第二部分,两个有梯度的活动,先在认识物体物体有质量的基础上再认识空气有质量。第一层次的活动通过电子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知道物体中所含物质的量就是物体的质量。第二层次的活动是称量瘪气球,感知空气有质量,只是质量比较小第三部分,通过阅读资料,体会人类对空气质量认识的科学发展史二、课堂反思《空气有质量吗》这一课的实验材料非常多,由于这个活动学生自主操作存在较多的困难:气球吹到差不多大小、将吹大的气球口绑绳子扎口、调节保证木棍平衡因此由教师演示,学生也能看到清晰的现象,教师只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进行反思。在这个环节中,气球的大小是否差不多或者一样,仍然可以调节使木棍保持平衡。但如果气球大小不同,学生由于没有杠杆原理的知识基础,所以在理解上要存在一定困难,为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气球内的空气有质量上”该实验尽可能保证气球大小差不多。同时还需要强调:我们平时说的物体的重量,其实就是指物体的质量在第二个活动认识物体有质量这个活动中,因为在前一个学习环节,学生已经意识到空气有质量,但是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经历中却从来没有感知过“空气的质量”,因此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物品的质量,再提供6种常见物品给学生掂一掂,感知一下物品时有质量的。同时也隐藏着“空气无法用掂一掂的方法感知质量”的对比感知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3.热空气和冷空气一、教材分析本课按照由感知到究理,安排了四个部分,从表象到成因认识热空气向上、冷空气向下流动的特性,并以此解释大自然中风的形成第一部分,观察火焰上方自行转动的纸蛇感知热空气会流动,再通过观察火焰上方自制“热气球”上升的现象感知热空气会向上流动。再让学生试着解释纸蛇转动,热气球上升的原因第二部分,做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实验,在准备冷热空气后,观察冷空气上、热空气下的情况下热空气的流动情况,再观察热空气上、冷空气下的情况下热空气的流动情况,从而发现“冷空气向下流动、热空气向上流动”的特性第三部分,通过制作并观察空气流动的简易装置中蜡烛火焰的情况,感知空气的流动就是热空气向上升的同时,冷空气不断补充的过程。如果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无法及时补充时,空气流动就无法形成,此时塑料瓶罩内的蜡烛火焰就会熄灭。从这个活动中进一步感知热空气向上流动,冷空气向下流动的特性,并以此来解释暖气片安装再房间低处,冷藏柜不加盖子的原因第四部分观察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流动规律解析图,阐述大自然中的风的形成。并通过各种方式让空气流动制造风二、课堂反思平时学生见过热气球,也有部分学生玩过孔明灯,对热气球的结构也有大致的了解,但为什么热源要放在热气球的正下方?热空气使怎样使热气球飞起来的,这些学生都没有亲身感知过,但由于该实验分组操作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所以一开始是用演示实验让学生能够得到强烈的感受第二个活动中,学生对纸蛇的转动都很好奇,但是热空气是怎样推动纸蛇转动的,学生不甚了解,所以给学生适当地讲明白:热空气向上流动,接触到了纸蛇倾斜的蛇身,就推动纸蛇转动起来了。前面热气球活动中学生已经感知到垃圾袋中充满热空气,就会上升飞起来但是学生无法去摸一摸热空气,感受一下“热空气向上”,因此在纸蛇活动中,让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摸一摸,感知热空气总是向上,从而推动纸蛇转动。这样能为后继地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在实验探究冷热空气的循环流动特点的实验时,学生在实验中先明确蜡烛点燃,热空气、冷空气的分布情况,对于学生接下来观察实验中两种空气的运动是有很大帮助的。学生虽然无法看到冷、热空气的流动,但是借助塑料袋圆片,就可以清晰明准备地观察到实验地现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具象、完整地感知。第二单元研究土壤1.土壤的成分第一精简语言,优化提问我从第一次试讲开始语言太口语化这个问题就一直存在有所改进但还是做的不够到位,只有老师的语言做到清晰并精简才能为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探究,也只有这样的状态下才能优化问题,在学生都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前提下,只需做好过渡和引导就足够了。一般对于本课的内容学生都是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陈述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自己动手,最终自己得出结论并达成共识,教师组织的提问要有过渡和引导的作用,将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课堂。有时候甚至会因为老师语言不清晰而使学生对知识点产生误解,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所以这是一个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第二把握教材,合理安排容量本节课重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土壤的成分,知道土壤的来源以及土壤与生命的关系。观察的方法,注意要点以及实验步骤都要学生进行思考,所以一课时内要把土壤与生命的关系也解析到位时间上肯定缺乏,合理安排教材内容也十分的重要,这节课中我把土壤的来源在最后几分钟讲解了,但明显感觉学生还不是很理解这个问题,使教学效果打了折扣,这也是以后需要注意的第三认清主体适时放手要时刻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在本堂课的实验环节中我也犯了喧宾夺主这个错误,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该仍学生来确定实验步骤至少在把实验步骤的课件出示后让学生自己来分析哪些步骤是特别重要的,但我直接讲解了实验步骤,在座的有些学生就在这时思想开小差了,如果我把主动权叫给他们,那将是另一番景象第四培养严谨,寻求共识在控制上课节奏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当大多数小组完成实验后,要求还没有做完的小组也停下来一起参与。科学课最终得形成研究的共识,虽这一切都是由学生得出的,但也要注重得出结果和过程的严谨性,如一组同学得出一个结论,必须得征得其它小组的同意方能成为共识,从小培养看待问题的方法,也是科学课得培养的科学素养之一2.土壤的类型如果让学生观察图片上显示的土壤的颗粒的不同,然后学生根据图片的微观的土壤颗粒进行对于土壤分类.这样虽然能够很快的进行分类,但是基本上是老师在引导,学生没有基本的体验过程,没有自己去观察研究。因此学生的体验不是很深刻,而今年我就恰恰相反的进行细致的设计,指导学生亲自进行观察,然后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体验和发现。在设计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准备自己家附近的土壤,然后在再一起走再进行观察研究。这些不同的地方的土壤的细微差别被同学们学生进行发现,从而能够为土壤的分类打下坚实基础。在这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很好的经历了观察探究,而且学生观察方法也已经学会了。我感觉这个设计还是非常不错的。我想相信学生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后面的设计三种土壤的保水性的上实验,我一开始做的不好因为我一直在翻过倒过去的讲解什么是保水性,结果学生的理解效果还是不好。我想试着让学生去理解,引导学生去理解,这样学生就会慢慢的了解,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在教学中,不要多说,而是让学生去说。相信学生能够说的更好,说道点子上去在设计保水性的实验的时候,我放手让学生去设计,大部分的设计设计效果不错。有的小组设计的不是合理,当时我没有引导一下现在想来,还是引导一下,效果会更好的。虽然学生经历了错误,可能会更好的。3.肥沃的土壤在进行《肥沃的土壤》这一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在上一课《了解土壤》的学习中,已经通过实验,研究和了解了土壤的基本成分,知道了土壤的三种类型的分类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学习,进一步了解土壤肥沃的原因是由土壤中腐殖质含量的多少决定的。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他们已经知道土壤里能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物,而植物则给人类和动物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通过观察和引导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腐殖质是由死亡的动植物的遗体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变成的最终成了土壤的一部分。而土壤里腐殖质含量少就贫瘠,为了使贫的土壤变肥沃,人们通过种植绿肥,收集落叶。粪便沤肥和修筑梯田的办法达到增强土壤肥力的目的。通过对比的图片和植株,学生会发现贫瘠土壤里长出的植物细弱,柔软且枯黄,而肥沃土壤中长出的植物,茁壮且呈绿色在学生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我根据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本着以实验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理念,以锻炼孩子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为目标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观察现象,发现问题,从而解放孩子的眼睛通过让他们做一个肥料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学生讨论汇报实验观察结果,说一说实验结论,解放孩子的嘴巴,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通过让学生制作肥料袋的实验过程,让他们进一步观察植物变成腐殖质的过程。在肥料袋中放入蚯蚓,让学生看到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从而明白人们为什么把虹蚓称作“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通过观察虾蚓在土壤中的活动和习性,学生知道断蚓在肥料袋中变化的作用,确立土境和生命密切相关的意识。学生在制作和观察肥料袋,并做好记录土壤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让学生知道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既要自己动手操作,还要长期观察,坚持不懈的记录,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才能有始有终的完成实验,收获科学结论和成果。4.保护土壤在进行本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提出问题: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壤,那么我们人类哪些行为破坏了土壤呢?学生在这个问题的指导下,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搜索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和自己的掌握的资料,进行了解人类的对于土壤破坏的行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分享自己的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并且使学生在潜意识体验士壤现在的窘境下面一个环节是教师分享自己的搜集一些关于土壤被破坏的资料。通过这个环节,学生通过观看有关的土壤破坏的视屏和图片,学生认识到现在的土壤危机及理解十壤的现在的问题离我们并不是很遥远。增强学生的保护土壤的意识。总而言之在这个环节,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环保的意识第三个环节是在四幅图例之后,教材提出“我们可以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些什么”的问题,其中的“还能”说明要学生思考、的是其他的保护土壤的方法和途径。这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让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感与同学充分,并用写或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1.认识固体第一局部,给四周常见的物体按固体和液体分类。这个活动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固体、液体的已有熟悉,以便提升其对固体和液体的熟悉;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分类力量进展训练。活动中我出示几种让孩子感兴趣的物体,让学生说说是固体、液体。孩子们踊跃答复。然后我又不失时机地问道:“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时,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有些问题正是教师引发学生进入探究性学习的最正确切入点面对来源于学生中的大量问题,我也赐予了充分的关注和确定,并把它写在黑板上。当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面的学习时,他们会更用心。由于只有这样积极性的支持态度,学生的内心才能激起科学探究的欲望,进而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情感和探究意识其次局部,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熟悉固体的性质。通过利用各种感官观看,熟悉固体的颜色、外形、软硬、透亮度等性质,培育学生在探究中随时收集证据的良好习惯第三局部,通过混合和分别熟悉固体。教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混凝土和筛沙子的例子引出固体的混合和分别。接下来引导学生讨论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2.认识液体《认识液体》这节课是在对固体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设置的一节课,以液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认识液体的性质•其内容主要分为两条线索,一条为知识线索,了解液体在颜色、形状•味道、气味、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另一条为方法线索,通过观察以及实验白己运用•总结,调动相关认识来运用来研究液体的相关性质•在数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1•教学设计不符合学生特点•从教的年级是三年级,在没有充分考虑到孩了的动手操作能力下,放手让学生白己设计,实践大量的实验•由于科学课是在三年级上学期开设的•只有一个学期的接触,孩了们对于科学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也没有更深入的了解•对于实验,平时的课堂上操作的机会也很少,整个学期下来能真正动手操作的实验也很少•学生们根木没有掌握做实验的基木流程和使眼部走•对于给定学生一定的主题让学生自我去操作,这也是有点为难三年级的孩子了,综合设计及课堂表现情况,觉得实验部分学生们没有真正的利用好实验器材来研究液体的性质到底是怎样的•怎么做才能使实验更具有公平性.需要注意哪些前提问题•所以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只从自己角度制定的教学设计是一个错误•2、教师缺乏必要的指导•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实验指导•在实验开始Z前虽然出示了实验要求•但是很少有同学正真的按照要求介绍的步骤去认真思考•出示了挑选研究问题选择研究工具设计实验过程总结需要注意的问题填写实验记录表,这是老师的要求应一一对应,基木完成,可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看到实验器材就着急动手操作,没有认真思考,我该如何做实验,对于实验需要注意的前提条件学生根木置Z不理,任由白己喜欢去操作•我想在没有深思熟虑的想法做支撑•实验多半是失败的•实验的过程和方式不是为了探究液体行什么性质,而是为了迎合自己的兴趣喜好,学生们是过了动手操作的瘾•将老师的叮嘱忘掉了•实验前没有必要的指导,实验中的指导,就显得有些补救的意味了,最后导致学生不清楚实验过程•做出来的实验效果也不明显•3、环节落的不实•救个教学过程匆匆而过的感觉,没有留下来什么值得记忆的内容,知识的传输不到位,实验的指导不到位•实验的一项重要结果由于下课的时间关系,也没来得及讲上•感觉课堂不完整•原木的科学课应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验操作过程,在设计时是由此环节•但是经过实际的教学,觉得这个过程完成的并不是很好,徒有其表的感觉•没起到一定的发扬学生自主探究目的,也没有给实验结论提供什么切实可靠的依据,由此环节但是没有落到实处。3.固体的混合与分离这一节课中,通过第一节课的教学,我不但修改了本课的教学结构,而且不断提升了对科学课教学的新理念。一开始设计这节课时,在教学设计理念中虽然也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方法,可是在整个教学环节安排时,仅落脚在注重知识层面的环环紧扣和思维逻辑的严密性上。而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习惯,如何利用每一步“教学”去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深刻内涵,我却没有落实进去可想而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弄得学生实验起来“你争我夺”,场面虽“热闹”。可是学生不对实验进行细心观察,深入思考,获得实验的科学素养。这就给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然而对后面几个班级,我就寻找解决的方法。在这思考中我提高学生的科学技能、思维方法及科学习惯和科学情感等。于是,我就对自己的教学的环节作了更深入地思考。我对在教学环节中的探讨“固体和液体的性质有什么不同”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科学理念性的改变。后来我发觉“这一步”应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探究证明的方法。因为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科学思维]的周密性。这一小小的设计“变化”,让学生经过讨论,他们设计出许多我原先意想不到的很多种能巧妙地能证明区分固体和液体性质的方法,比如把注射器打进固体和液体中比较它们的硬度和流动性等等。这时我抓住契机让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识别,哪些方法“不科学”,为什么?接着让学生根据我提供的结构性材料讨论设计实验方法,要求每组学生不但要设计“实验”,而且要求确定实验时各位学生的具体分工,实验做完后该怎样办?在汇报时,我让每个小组上讲台边讲实验方法边根据组内分工演示,其他的学生对他们的实验过程要细心地观察和思考,并要求实验完了之后对他们不合理的地方自己提出“建议”4.把盐放到水里1《把盐放到水里》是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中的重要内容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我以此为原则,以生为本,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的活动中,通过“猜测勾起悬念一动手实验操作一一总结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仅学到科学知识,同时也培养了科学探究的技能。做实验、观察现象、讨论,学生在活动中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为日后的科学研究奠定基础整个教学过程从效果看,比较成功的地方就是给学生创造了“自由、平等”的探究环境,让学生进行的自我尝试和合作探究。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新课伊始,我在讲台上准备了一杯水和一杯食盐水,然后提问:“同学们,你怎么知道这两种物质是什么?”通过尝的方式判断出一杯是水,一杯是盐水。我借机拿起食盐。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篇一:三年级上小学科学教学反思三年级上小学科学教学反思三年级上小学科学教学反思教例:《我看到了什么》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第一课时。
本课的内容既是第一单元的开始,也是小学生们第一次接触的科学课内容。
科学课本选取观察大树作为第一课的主要内容,也是基于学生对于大自然,对于植物有一些天生的兴趣。
但是当我在课堂上用“大家喜欢植物吗?”作为引言时,有个学生说“不喜欢”。
但是当我问道:“大家熟悉的植物都有哪些?”时,那说不喜欢植物的学生却又都十分积极地举手并介绍他熟悉的植物。
我就问他:“你不是不喜欢植物吗?”原来那学生曾经观察植物时被扎伤过,所以他就觉得他不喜欢植物了。
第二,关于教参中要求启发学生将采用多种方法(如远距离还是近距离等)和所用到的感官进行比较。
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忆时,很多同学的回忆只有近距离的视觉体验。
反思:1、有时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十分活跃,但是教师应该把握好整体的思路不动摇。
但是也不可以完全不顾学生的想法,可以适当地询问一下为什么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
2、教参和教科书上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点不是硬性要求,教师可以按照学生上课的实际表现进行改变。
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篇二: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反思4篇《风》教学反思吕雁湘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本节课是按照这样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的,让学生充分地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订计划——分组实验——得出结论——交流评价”这一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科学概念。
主要体现以下几点:一、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在研究“烟带来的消息”时,充分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计划、自己的想法自主探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并且给学生们适当的引导。
而是引导他们发现其它有价值的问题,充分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成功。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江苏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材内容丰富,能够满足学生探究科学的需求。
在教学设计方面,我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前激活、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我也注重了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不够,需要更多的引导;教学设计有时可能会出现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情况,需要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的适度性。
对于江苏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的教学反思,我认为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同时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快乐中探究科学,发现科学的乐趣。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2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三种液体和空气)、牛奶、醋、水、石头、木头、树叶、网状图、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的材料:7种物品名称的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同学们,你们看浩瀚的宇宙中这蓝蓝的星球是谁呀?(地球)2、师:地球上大片大片的蓝色代表的是什么呢?(水)3、师:对。
三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常见材料苏教版
三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常见材料苏教版本节课围绕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展开,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认识材料,学生小组合作研讨教室里的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激发他们探索材料世界的科学秘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做得比较好的两点:1、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步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本节课一开始,我抓住学生都喜欢漂亮的新衣服的心理有何学生进行有趣的谈话:衣服是用什么做的?随后引导学生用多种感观官,多种方法观察周围的物品。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认识许多的常见材料,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2、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本节课,我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玩的玩具、用的日常用品,体会学习科学的乐趣。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优点,也存在不少的缺点。
1、评价方式、语言单调,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者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法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心灵交融的)“对话”都是优质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堂”抑或“满堂彩”,都不可取的,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把握好对学生的评价,比如在汇报时没有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参与到汇报中,只愿意自己说,而不太愿意找别人的优缺点。
2、对细节的关注不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较强的洞察力,善于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曾经有人说过,细节决定成败。
在教学中,我认为细节也可以决定一节课的精彩。
比如:在引导学生认识铝合金时,有的学生写错,写成了“铝和金”,如果我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说一说。
学生不仅意识到书写不认真产生的后果是很严重,而且也认识铝、金、铝合金三种材料。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1.1空气占据空间吗|苏教版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吗》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第1课,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来的更抽象。
让学生认识到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和其他物体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了解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自己动手实验,去体会、去探索。
【学情分析】三年级是科学学科的起始年级,在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等方面刚刚起步,很多时候对需要老师的启发和引领。
学生对固体、液体这类比较具象的物质占据空间易于理解;而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对于刚刚接触科学学习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的认识会变得抽象、难以理解。
因此,组织开展有序的探究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间占据空间可以变化;2.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
【教学准备】1.演示:气球两个,2个透明饮料瓶(1个无洞,1个有洞)、纸巾2张、玻璃杯、透明水槽、半瓶矿泉水、2个吸管、橡皮塞、锥形瓶1个、注射器1个2.每组:纸巾2张、锥形瓶1个、玻璃杯1个、透明水槽1个、吸管2个、橡皮塞,半瓶矿泉水、注射器2个、毛巾、记录单【教学过程设计】一、乌鸦喝水师:(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一:纸水奇遇过渡: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个小魔术,请同学们认真看。
1.教师按步骤操作实验:(1)将纸巾揉成团,塞到杯子底部,不能掉下来;(2)将杯子轻轻地竖直倒扣下去一直压到底,不能松手,再轻轻地将杯子从水中拿出来,杯口朝下;(3)用桌上的毛巾将杯子先擦干后,取出纸看看。
师:你们猜猜纸有没有湿?生:自由回答。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食物与营养教学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食物与营养教学反思在三年级的科学教育中,食物与营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通过学习食物与营养,学生可以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学习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然而,针对苏教版三年级的食物与营养教学内容,我认为需要进行一定的反思和调整。
我们需要深入理解食物与营养的概念。
食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而营养则是食物所含有的对人体有益的物质。
在教学中,我们应当从简单的食物分类和基本营养概念开始,逐步引入更深层次的内容,如主食、蔬菜、水果、肉类等不同类型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以及它们对人体的作用。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由浅入深,逐渐建立起对食物与营养的全面理解。
教学应重视实践性的内容。
除了课堂教学外,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实地考察活动,例如到菜市场、超市或农场参观,并根据不同的食物类型进行简单的营养成分测定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加深对食物与营养的认识。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理论知识,更可以亲身感受食物与营养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体验感和实用性。
我认为食物与营养教学应融入跨学科内容。
食物与营养的学习不仅仅局限在科学课上,也可以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
在语文课上读相关的食物与营养故事,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在数学课上,通过计算食物中不同营养成分的含量,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不同学科间建立起对食物与营养的整体认知,更深入地理解其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食物与营养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健康饮食习惯和生活态度。
在教学中,我认为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教育他们要选择均衡营养、健康安全的食物,并养成节约减废的生活习惯。
只有这样,食物与营养的教学才能真正落实到学生的生活中。
苏教版三年级食物与营养的教学内容需要注重深度和广度的全面评估。
通过从简到繁的探讨方式、实践性教学的引入、跨学科内容的融合以及健康饮食习惯的培养,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食物与营养的重要性。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后反思常见材料_苏教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常见材料》课后反思本课教学设计力求表现孩子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满足孩子发展需求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条件让他们能直接参与科学探求活动,在亲历活动中,区分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引导先生认识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物品的材料组成,这节课中,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方面:1、创设情境,调动先生原有知识。
2、引导先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求。
不足的地方:1、工夫安排不够合理科学探求不能走过场,只需保证先生充分探求的工夫,才能让他们真正认识到事物的特点,亲历探求的全过程,如果把“研讨本人身旁的物品中有哪些是由两种以上的材料构成的”的活动工夫再放手些,让先生在本节课中有更多的工夫去探求,这样或许会让先生更有播种。
2、没有注重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在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留意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却忽略了生生之间的交流。
在给常见的材料进行分类、汇报时,如果加强引导先生之间进行交流、彼此补充、完善、评价,完善给常见的材料进行分类,并且让先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这样先生就能学会更加细致、精确的进行观察。
科学睡眠健康成长——在国旗下的发言各位尊敬的老师、各位亲爱的同学: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预备二班的***。
今天,我非常的荣幸,能在3月21日世界睡眠日这一重要节日即将来临的时刻,和大家共同学习、分享《科学睡眠健康成长》这一主题内容。
睡眠是人体的一种主动过程,人的一生几乎有3分之1的时间在睡觉中度过。
睡眠是生命所必需的过程,是健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本届冬奥会的18岁天才少女谷爱凌在赛后回答夺冠秘诀时,她说:“从8 岁到14 岁,我一直都只有周末才滑雪。
而我能比那些年纪更大、更专业的运动员做的更好的秘密武器,就是每天睡十小时,真的每天睡十小时。
”可是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竟有27%的人存在着睡眠问题,而其中我国在30%以上,高达50%的学生存在睡眠不足的问题。
而“世界睡眠日”的目的便是要引起人们对睡眠重要性的关注,提醒人们要重视睡眠健康。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1.1空气占据空间吗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1.1空气占据空间吗苏教版《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反思《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对于空气性质的继续探讨,空气的状态比较特殊,即看不见也摸不着,那么它是否会像固体,液体那样也会占据空间呢,是学生在生活中非常想去了解的问题。
因此这堂课正好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的疑问,整堂课学生都表现出了比较大的热情,课堂气氛比较的活跃,每个学生都能开动脑筋,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用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童话故事,引出水和石头占据空间的事实,为后面的空间问题做了铺垫。
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得出实验方法。
第一个实验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老师应作到循循善诱,从学生的原有思维出发,一步一步的去启发学生的思维,最终使学生探索到正确的实验方法。
使学生的思维有所前进和跨跃,从不懂到懂,从不明白到明白。
创设“纸在水中不湿”的魔术表演,更点燃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的体验,学生只有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失败,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真正探究了科学。
二、体现“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这一基本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
体现探究活动的层次性和严密性。
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引领孩子们去亲历科学,大胆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趣味的课件、充分的材料能让学生有机会去想、去做;充足的时间能让学生有机会去议、去说。
在尽情地实验中,创新了思维,动手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三、灵活处理教材,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在学生获得空气占据空间的基础上,提出和水比较有什么不同的问题,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强化学生对空气所占据的空间可以改变的认识。
本课的探究活动比较多,我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加强了指导,同时适时出示课件,让学生通过欣赏观察,更直观的了解这一知识。
灵活处理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顺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常见材料苏教版
本节课围绕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展开,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认识材料,学生小组合作研讨教室里的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激发他们探索材料世界的科学秘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做得比较好的两点:1、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步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本节课一开始,我抓住学生都喜欢漂亮的新衣服的心理有何学生进行有趣的谈话:衣服是用什么做的?随后引导学生用多种感观官,多种方法观察周围的物品。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认识许多的常见材料,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2、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本节课,我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玩的玩具、用的日常用品,体会学习科学的乐趣。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优点,也存在不少的缺点。
1、评价方式、语言单调,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者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法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心灵交融的)“对话”都是优质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堂”抑或“满堂彩”,都不可取的,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把握好对学生的评价,比如在汇报时没有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参与到汇报中,只愿意自己说,而不太愿意找别人的优缺点。
2、对细节的关注不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较强的洞察力,善于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曾经
有人说过,细节决定成败。
在教学中,我认为细节也可以决定一节课的精彩。
比如:在引导学生认识铝合金时,有的学生写错,写成了“铝和金”,如果我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说一说。
学生不仅意识到书写不认真产生的后果是很严重,而且也认识铝、金、铝合金三种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