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doc
质量管理发展史
![质量管理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0e658e166137ee06eef9183e.png)
质量管理发展历史20世纪,人类跨入了以“加工机械化、经营规模化、资本垄断化”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
在过去的整整一个世纪中,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 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初,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
质量检验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种的检测设备和仪表,方式是严格把关,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
其间,美国出现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
“科学管理”提出了在人员中进行科学分工的要求,并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中间在加一个检验环节,以便监督、检查对计划、设计、产品标准等项目的贯彻执行。
这就是说,计划设计、生产操作、检查监督各有专人负责,从而产生了一支专职检查队伍,构成了一个专职的检查部门,这样,质量检验机构就被独立出来了。
起初,人们非常强调工长在保证质量方面的作用,将质量管理的责任由操作者转移到工长,故被人称为“工长的质量管理”。
后来,这一职能又由工长转移到专职检验人员,由专职检验部门实施质量检验。
称为“检验员的质量管理”。
质量检验是在成品中挑出废品,以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但这种事后检验把关,无法在生产过程中起到预防、控制的作用。
废品已成事实,很难补救。
且百分之百的检验,增加检验费用。
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其弊端就突显出来。
一些著名统计学家和质量管理专家就注意到质量检验的问题,尝试运用数理统计学的原理来解决,使质量检验既经济又准确,1924年,美国的工程师休哈特提出了控制和预防缺陷的概念,并成功地创造了“控制图”,把数理统计方法引入到质量管理中,使质量管理推进到新阶段。
1929年道奇(H.F.Dodge)和罗米克(H.G.Romig)发表了《挑选型抽样检查法》论文。
2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数理统计方法与质量管理的结合。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在短时期内解决美国300万参战士兵的军装规格是服从正态分布的。
因此休哈特建议将军装按十种规格的不同尺寸加工不同的数量。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3808bb883c1ec5da50e270e4.png)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1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1.1 工业革命以前的产品质量管理产品质量由各个工匠或手艺人自己控制。
1.2 工业革命后质量管理的发展1875泰勒制诞生——科学管理的开端。
最初的质量管理——标准活动与其他职能分离,出现了专职的检验员和独立的检验部门。
1925年休哈特提出统计过程控制(SPC)理论——应用统计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以减少对检验的依赖。
1930年道奇和罗明提出统计抽样检验方法。
1940年代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应用统计质量控制技术取得成效;美国军方制定了战时标准Z1.1、Z1.2、Z1.3——最初的质量管理标准。
1950年代戴明提出质量改进的观点——在休哈特之后系统和科学地提出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质量和生产力的持续改进;强调大多数质量问题是生产和经营系统的问题;强调最高管理层对质量管理的责任。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雏形。
1958年美国军方制定了MIL-Q-8958A等系列军用质量管理标准——在MIL-Q-9858A中提出了“质量保证”的概念,并在西方工业社会产生影响。
1960年代初朱兰、费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TQM)他们提出,为了生产具有合理成本和较高质量的产品,以适应市场的要求,只注意个别部门的活动是不够的,需要对覆盖所有职能部门的质量活动策划。
1970年代日本企业在戴明、朱兰博士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影响下,制造了全面质量控制(TQC)的质量管理方法,使日本企业的竞争力极大的提高。
1979年英国制定了国家质量管理标准BS5750——将军方合同环境下使用的质量保证方法引入市场环境。
这标志着质量保证标准不仅对军用物资装备的生产,而且对整个工业界产生影响。
1980年代菲利浦.克罗斯比提出“零缺陷”的概念。
他指出,“质量是免费的”。
突破了传统上认为高质量是以低成本为代价的观念。
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395b4d4f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b5.png)
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程概述全面质量管理(TQM)是一种通过整体质量管理来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管理理念。
TQM在企业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注重全员参与、持续改进和以客户为中心。
本文将探讨TQM的发展历程,包括TQM的起源、发展阶段以及对企业的重要性。
起源TQM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
在20世纪初期,传统的质量管理主要关注检验和纠正问题。
然而,由于产业革命的不断推进,企业面临了越来越多的质量问题,传统的质量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变化的需求。
20世纪40年代末,质量管理理论家W. Edwards Deming和Joseph M. Juran等人开始提出新的质量管理理念,这些理念强调了管理方法的重要性,包括统计过程控制、质量成本管理和质量改进等。
这些理论的提出奠定了TQM的理论基础。
发展阶段TQM的发展可以被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阶段一:质量控制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质量控制是企业质量管理的主要方法。
质量控制的目标是通过检测和纠正过程中的缺陷来控制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质量控制主要关注检验、抽样和纠正行动,以确保产品和服务满足规定的质量标准。
阶段二:质量保证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质量保证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
质量保证的目标是通过建立标准化的质量管理系统来确保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质量保证涉及到质量计划、质量手册、程序和标准操作程序的制定和实施。
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质量的预防,而不仅仅是纠正。
阶段三:全面质量管理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全面质量管理开始兴起。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全员参与、持续改进和以客户为中心。
全面质量管理提倡员工参与到质量管理中,通过团队合作和统一的目标来推动质量的改善。
此外,它还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
阶段四:绩效优化90年代中期至今,绩效优化成为TQM的新方向。
绩效优化通过应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以更高效、更灵活的方式提高质量管理的效果。
绩效优化包括过程改进、数据分析、持续改进等。
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2deb8ac8da38376baf1fae8a.png)
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质量并非是新的概念,它起源于制造业的以检测为基础的系统。
为了减少有缺陷的产品流向市场,在制造过程中,产品需要检测。
受检产品与标准进行比较,被清除出来的不合格的产品,或被废弃,或做修理,或者作次等品卖出O这种以检测为基础的质量系统有如下几个缺点:·没有检查出来的有问题的产品将流向市场和顾客。
·这个系统的操作昂贵,因为这些操作基于纠正缺陷。
·这个系统将责任从工人的身上转移到质检员身上。
·这个系统不能表明产品不合格的理由。
由于以上这些理由,加之产品构造也越来越复杂,以检测为基础的系统已被统计抽样的质量控制系统所取代。
这类系统的先驱之一是丹明(Deming) ,丹明(Deming)的工作致力于通过减少设计和生产的变更来提高质量。
丹明(Deming)认为变更是导致产品质量差的最主要原因。
他相信变更来自于两个方面:普通原因和特殊原因o普通原因是由于生产过程的问题而导致的,而特殊原因来自于某一种或成批的材料。
对建筑业而言,普通原因可能包括:浴盆和釉砖的交界处。
因为这也许是设计本身的问题,而不是材料的问题或工人的问题。
另一方面,一个特殊原因可能是砌砖工人混合的砂浆太稀了。
为了通过减少多样化而提高质量,丹明(Deming)列出了一套十四点管理系统。
这些内容着重子过程,因为丹明(Deming)认为导致变更的原因是系统本身,而非工人。
他的内容包括:1. 建立并发布公司的巨标;2. 学习新的质量哲学;3. 不依赖大规模检查;4. 不要仅以价格作为判断工作好坏的单一标准;5. 不断改进系统;6. 公司培训;7. 公司领导;8. 法除担心,建立信任;9. 消除部门之间的障碍;10. 消除口号和工作指标;11. 消除数量配额;12. 消除隔阂,增加工作的自豪感;13. 制定公司自我提高和培训及再培训计划;14. 采取行动来推动改变。
丹明(Deming)认为一旦一个质量系统建立并运行起来,将带来质量链的系列反应,如图7.2所示。
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54e5a844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6c.png)
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导言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组织中的管理方法,旨在通过全员参与、不断改进以及客户导向的原则,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本文将探讨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介绍其各个阶段以及对组织和行业产生的影响。
第一阶段:质量检查全面质量管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工业生产逐渐展开并面临着一系列的质量问题。
在这一时期,质量管理主要是通过质量检查来解决问题。
质量检查是对产品进行抽样检测,通过发现和解决缺陷来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
然而,质量检查只是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并没有从源头上预防问题的发生。
第二阶段: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在质量检查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这一阶段强调在生产过程中控制质量。
质量控制通过在生产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如统计过程控制、质量纪律和培训等,来最大程度地减少产品缺陷。
质量控制在管理上更加系统化和全面,但仍然侧重于问题的纠正而不是预防。
第三阶段:质量保证20世纪50年代,质量管理开始转向质量保证的方向。
质量保证是一种通过制定标准、规定过程和持续改进来确保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方法。
质量保证注重预防,强调制定可靠的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计划,以确保产品符合要求。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质量标准和过程的可追溯性,以及质量文化的建设。
第四阶段:全面质量管理20世纪70年代,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一种管理哲学开始流行起来。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全员参与和持续改进,旨在通过团队合作、流程改进和数据驱动的方法来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
全面质量管理不仅仅关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还包括组织的管理、流程的优化以及员工的参与。
这一阶段的核心是通过改善流程和系统来提升质量,并建立学习型组织。
第五阶段:全面质量管理的创新随着科技和管理理念的不断演进,全面质量管理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新的方法和工具不断涌现,如六西格玛、质量功能展开、精益生产等。
这些方法强调数据分析、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为组织在质量管理上带来更大的潜力和机会。
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及概论
![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及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fae875c3960590c69fc37641.png)
第一章概论主要内容:1、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2、全面质量管理的原理及特点3、现场全面质量管理4、全面质量管理与ISO9000系列标准第一节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一、质量管理的发展质量管理的发展通常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操作者质量管理第二阶段:工长质量管理第三阶段:检验员质量管理第四阶段:统计质量管理第五阶段:全面质量管理(TQM)若将前三个阶段统称为传统质量管理阶段,质量管理的发展又可分为:传统质量管理、统计质量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三个阶段。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1、质量管理的特定阶段全面质量管理源于美国,费根堡姆博士于1961年出版的《全面质量管理》中最先提出全面质量管理2、全面质量管理新学科是60年代以后,日本大力推选全面质量管理并取得明显效果,更加引起世界各国瞩目,形成公认的全面质量管理学科。
3、全面质量管理的深化和发展全面质量管理深化,必须使TQM与ISO9000及ISO14000标准相结合第二节全面质量管理的原理及特点一、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定义1、ISO8402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标准中定义全面质量管理(TQM)——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2、全面质量管理创始人费根堡姆博士定义全面质量管理(TQC)——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一体的有效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应包括:(1)具有先进的系统管理思想(2)强调建立有效的质量体系(3)其目的在于用户和社会受益二、全面质量管理的原理1、质量环的控制ISO8402定义:质量环——从识别需要到评定这些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各阶段中,影响质量的相互作用活动的概念模式。
费根堡姆博士基于上述考虑,把生产活动循环即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分为八个阶段。
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简介
![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6d185e5277232f60ddcca170.png)
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简介一、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历史沿革全面质量管理这个名称,最先是20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的著名专家菲根堡姆提出。
它是在传统的质量管理基础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营管理上的需要发展起来的现代化质量管理,现已成为一门系统性很强的科学。
在中国,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搞好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就是全面质量管理(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自1978年以来,我国推行TQM(当时称为TQC—Total Quality Control,即全面质量控制)已有30多年。
从30多年的深入、持久、健康地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效果来看,它有利于提高企业素质,曾经对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起到过很好的作用。
近年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活动风起云涌,成为一种潮流;但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一门科学的管理体系,依然在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在介绍全面质量管理之前,我们首先明确一下有关质量的定义。
国家标准(GB/T19000-2008 idt ISO9000:2005)对质量下的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目前更流行、更通俗的定义是从用户的角度去定义质量:质量是用户对一个产品(包括相关的服务)满足程度的度量。
质量是产品或服务的生命。
质量受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多种因素的影响,是企业各项工作的综合反映。
要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必须对影响质量各种因素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企业组织全体职工和有关部门参加,综合运用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成果,控制影响产品质量的全过程和各因素,经济地研制生产和提供用户满意的产品的系统管理活动。
质量控制理论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五个阶段。
(1)本世纪30年代以前为质量检验阶段,仅能对产品的质量实行事后把关。
但质量并不是检验出来的,所以,质量检验并不能提高产品质量,只能剔除次品和废品。
全面质量管理TQM
![全面质量管理TQM](https://img.taocdn.com/s3/m/7cdccdf5f61fb7360b4c6519.png)
引言【本讲重点】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世界范围内TQM的实施状况和代表人物TQM八大原则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的是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质量管理部的部长菲根堡姆(A.V.Feigenbaum)博士。
1961年,他出版了一本著作,该书强调执行质量只能是公司全体人员的责任,应该使全体人员都具有质量的概念和承担质量的责任。
因此,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是在一个企业内各部门中做出质量发展、质量保持、质量改进计划,从而以最为经济的水平进行生产与服务,使用户或消费者获得最大的满意。
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四个发展阶段从1961年菲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开始,世界各国对它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使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应用和发展。
概括地讲,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日本从美国引入全面质量管理1950年,戴明博士在日本开展质量管理讲座,日本人从中学习到了这种全新的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
当时,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路和概念并没有像如今一样被完整地提出来,但是它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到1970年,质量管理已经逐步渗透到了全日本企业的基层。
◆质量管理中广泛采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从质量管理中获得巨大的收益,充分认识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好处。
日本人开始将质量管理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并广泛采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推广和应用,全面质量管理在这一阶段获得了新的发展。
◆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得到标准化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这种管理方法。
198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把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了标准化,并于1987年3月正式颁布了ISO 9000系列标准,这是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因此,我们通常所熟悉的ISO 9000系列标准实际上是对原来全面质量管理研究成果的标准化。
2020(TQM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
![2020(TQM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d4b6f748a8114431b80dd808.png)
(TQM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TQM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的是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质量管理部的部长菲根堡姆(A.V.Feigenbaum)博士。
1961年,他出版了一本著作,该书强调执行质量只能是公司全体人员的责任,应该使全体人员都具有质量的概念和承担质量的责任。
因此,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是在一个企业内各部门中做出质量发展、质量保持、质量改进计划,从而以最为经济的水平进行生产和服务,使用户或消费者获得最大的满意。
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四个发展阶段从1961年菲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开始,世界各国对它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使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应用和发展。
概括地讲,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日本从美国引入全面质量管理1950年,戴明博士在日本开展质量管理讲座,日本人从中学习到了这种全新的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
当时,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路和概念且没有像如今一样被完整地提出来,可是它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到1970年,质量管理已经逐步渗透到了全日本企业的基层。
◆质量管理中广泛采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从质量管理中获得巨大的收益,充分认识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好处。
日本人开始将质量管理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且广泛采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推广和应用,全面质量管理在这一阶段获得了新的发展。
◆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得到标准化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这种管理方法。
198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把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了标准化,且于1987年3月正式颁布了ISO 9000系列标准,这是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因此,我们通常所熟悉的ISO 9000系列标准实际上是对原来全面质量管理研究成果的标准化。
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8cd9073d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54.png)
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1. 引言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是一种强调整体质量管理的方法论,其目标是通过不断改进和全员参与,实现组织的质量提升和业绩增长。
本文将探讨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并介绍其在不同时期的变迁和演进。
2. 传统质量管理阶段在20世纪初期,质量管理主要关注制造业的产品质量控制。
质量检验被用作唯一的质量控制手段,以确保产品的合格性。
然而,这种质量管理方法是分散的、片面的,并且偏重于产品检验,忽视了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3. 统计质量控制的兴起20世纪20年代,统计学家们开始将统计方法应用于质量管理,并提出了统计质量控制(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简称SQC)的概念。
通过对生产过程进行统计分析,识别和控制可能导致产品变异的因素,从而提高产品质量。
在统计质量控制阶段,质量管理开始重视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引入了统计工具如控制图和抽样检验等。
这一阶段的关键是通过数据分析,了解过程的可控性,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来降低产品变异。
4. 全面质量控制的兴起20世纪50年代,日本提出了全面质量控制(Total Quality Control,简称TQC)的概念。
TQC强调每个环节都要参与到质量控制中,并强调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通过全员参与和零缺陷的追求,TQC致力于实现质量持续改善。
TQC方法在日本得到广泛应用,并在20世纪70年代传播到美国。
然而,TQC 的实现面临挑战,因为其强调全员参与、持续改进和质量文化的营造。
这些要求需要长期的培训和文化转变,对组织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5. 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质量管理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开始在质量管理领域崭露头角。
TQM相对于TQC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方法。
首先,TQM强调全员参与是质量管理的核心。
全面质量管理的演变进化过程
![全面质量管理的演变进化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603bb288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8d.png)
全面质量管理的演变进化过程嘿,咱今儿个就来唠唠全面质量管理的演变进化过程。
你想啊,这全面质量管理就像是一个不断成长的孩子。
一开始呢,它就像个小娃娃,懵懵懂懂的,只知道一些最基本的东西。
那时候啊,大家对质量的理解可能也就是产品别出大毛病就行。
慢慢地,这个孩子开始长大啦,它接触到了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企业开始意识到,光产品没大问题可不够,还得精益求精呢!于是就更加注重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就像孩子开始认真对待每一门功课一样。
再后来呀,这个孩子进入青春期啦,变得更有想法啦!全面质量管理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还开始关注供应商呢!就好比你自己要变好,那跟你一起玩的小伙伴也不能拖后腿呀,对不?这时候,大家一起努力,共同提升质量。
接着呢,它成年啦,考虑的事情就更多啦!不仅要质量好,还得考虑成本啦,效率啦,客户的满意度啦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就像一个成年人,要顾及工作、家庭、社交各个方面。
这一路的演变进化,可不就跟人成长一样嘛!从啥都不懂,到慢慢学习,再到成熟稳重。
而且啊,这过程中还不断有新的理念和方法加入进来,就像是给这个孩子不断补充营养,让它长得更壮实。
你看看现在,全面质量管理已经变得多厉害啦!它贯穿了整个企业的方方面面,从设计到生产,从销售到售后。
它就像一个无形的大手,推动着企业不断前进。
这就好像是一场比赛,一开始大家都在起点,懵懵懂懂地跑着。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真正重视全面质量管理的企业,就像装备了超强跑鞋的运动员,跑得越来越快,把其他企业远远甩在了后面。
咱再想想,如果一个企业不重视全面质量管理,那会咋样?那不就像个没头苍蝇一样乱撞嘛!产品质量不行,客户不满意,那还能有啥好果子吃?所以说啊,全面质量管理的演变进化过程,那可是至关重要的!它让企业变得更强,更有竞争力。
咱可不能小瞧了它,得好好研究研究,跟着它一起进步才行呢!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总之呢,全面质量管理的演变进化就像是一部精彩的大戏,充满了惊喜和变化。
质量管理的发展史
![质量管理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d7e56f19f7ec4afe04a1df72.png)
闪光智慧:控制图
至理名言:纯科学和应用科学都越来 越将对精确性和精密性的要求推向极 致。但是,应用科学,尤其是应用于 可交换部件的大规模生产中的应用科 学,在涉及特定的精确性和精密性的 问题上,其确切性比纯科学有过之而 无不及。
代表作品:老QC七大手法。 戴明14法
质量是生产出来的, 要学会控制,控制的
好质量就好。
三、全面质量管理时期(1960-今)质量?管理?
当人们欣喜于质量工具的应用时,过多的强调了科学和工 具,让一般的人感到质量遥不可及,质量深不可测,质量 也变得越来越昂贵。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要求也是各式各样,同时产品 复杂程度越来越高,要求人们运用系统的管理方法来更有 效的控制质量。
最初的质量管理——检验活动与其他职能分离,出现了 专职的检验员和独立的检验部门。
质量检验时期也分为三个阶段: 传统质量检验阶段:工人自检 工长质量检验阶段:工长检查 专职质量检验阶段:专职检查
检验才是硬道理,质 量就是检验出来的!
汽车业工业生产案例:福特T型车(1908年)
一、质量检验时期(1875-1925)质量?检验?
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逐渐被企业所接受。
1960年费根堡姆的《全面质量管理》揭开了全面质量管理 的序幕。
我早就说过,质 量就是每个人第 一次把事情做对!
每个人呀!
你拉倒吧!全 面质量管理是 以我的作品为 转折点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全面质量管理时期(1960-今)质量?管理?
首先,质量的涵义是全面的,不仅包括产品服务质量,而 且包括工作质量,用工作质量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a7e4388b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b1.png)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下面我将介绍质量管理发展的历程。
质量管理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那时,工业革命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大量的工业品被制造出来,质量问题开始凸显出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早期的质量管理理论开始出现,引起了企业的关注。
20世纪50年代,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质量管理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日本的质量管理理论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在日本,人们开始注重从管理的角度来解决质量问题。
质量管理的概念从此开始在企业管理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20世纪70年代,全球范围内的质量管理控制机构开始兴起。
ISO(国际质量标准化组织)成立,制定了一系列的质量管理标准和体系,为质量管理提供了一种全球通用的解决方案。
质量管理从此成为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世纪80年代至今,质量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以TQM(全面质量管理)为代表的新的质量管理理念开始兴起。
TQM要求所有员工都参与到质量管理中来,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质量管理也得到了极大的便利和支持。
通过信息系统,企业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质量管理,实时监控和分析质量数据,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中还有一些其他的重要节点。
比如六西格玛(Six Sigma)的引入,它是一种以缩小质量变异范围为目标的质量管理方法,得到了许多企业的应用;还有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和认证,比如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它成为企业质量管理的一种基准。
总的来说,质量管理发展的历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问题到全面问题的过程。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质量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它不仅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也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利益和社会的发展。
因此,今后质量管理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
企业应该不断学习和创新,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以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求。
简述质量管理发展历史
![简述质量管理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da6a3727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35.png)
简述质量管理发展历史质量管理是指通过对产品或服务的各个方面进行监控和改进,以确保其符合特定要求和标准的管理活动。
随着人们对质量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质量管理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
下面将简述质量管理发展的历史。
1. 质量控制阶段质量管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质量控制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检验和测试来发现产品的质量问题,并进行修复或剔除不合格产品。
质量控制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检查产品是否满足规定的质量标准,以确保产品的质量。
2. 质量保证阶段随着对质量管理的需求不断增加,质量保证阶段应运而生。
质量保证阶段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达到一定的质量水平。
这一阶段引入了预防性的管理方法,注重从源头上控制产品的质量问题,并对生产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3.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到了20世纪80年代,全面质量管理(TQM)成为了质量管理的新趋势。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整个组织的全员参与,将质量管理作为一种文化和价值观,涉及到组织的方方面面,包括管理体系、流程、人员培训等。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的关键是不断改进和持续提高质量,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
4. 六西格玛阶段六西格玛是一种以数据为基础的质量管理方法,它通过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寻找并消除导致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
六西格玛方法的核心是通过减少过程的变异性,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
六西格玛方法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5. 敏捷质量管理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敏捷质量管理成为了质量管理的新方向。
敏捷质量管理强调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注重灵活性和创新性。
敏捷质量管理采用迭代和增量的方式进行质量控制和改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总结起来,质量管理发展经历了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全面质量管理、六西格玛和敏捷质量管理等阶段。
每个阶段都强调不同的质量管理方法和理念,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客户期望。
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简史
![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9f8c7518856a561253d36f98.png)
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简史全面质量管理的的起源可以追溯二战结束以后。
二十世纪四十年月,人类在科学技术上获得了巨大的突破,生产力水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提高,市场竞争加剧,消费者意识开头崛起,消费者权益运动日益高涨,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表现的要求越来越高。
人们渐渐开头意识到,光靠统计质量掌握,不足以实现对质量的有效掌握。
质量的实现,还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员工的参与度和积极性、生产过程的合理性等等。
在这样背景下,全面质量管理开头兴起。
1951年,朱兰博士将当时关于质量管理的一些重要思想和论文汇编成《质量掌握手册》,后来这本书风靡全球。
同一时期,美国的贝尔试验室开展了"全面质量保证计划"(overall quality assurance plan)活动,宣传和强调从建立质量标准到产品最终处理为止的各种活动的重要性。
1956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A.V.费根堡姆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论文《Total Quality Control》,首次提出了TQC ——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1961年,费根堡姆出版了书籍——《Total Quality Control》。
他认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和考虑到充分满意顾客要求的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将企业内部各部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整合为一体的有效体系"。
质量管理由制造过程中的统计质量掌握发展到了对满意顾客要求所必需关注的各方面的掌握和管理。
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的传播,服务业也开头普遍实行质量管理。
20世纪50年月后期美国一些银行、航空公司为了解决自己所面对的问题,逐步开头运用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质量管理开头渗透到各个行业,各国也纷纷开展全面质量管理。
在全面质量管理运动中,成就最为突出的当属日本。
日本从二战的战败国一跃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并能对当时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产生严重威逼,以及最近几十年里日本制造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这一切都应主要归功于全面质量管理。
第一讲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doc
![第一讲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doc](https://img.taocdn.com/s3/m/49cd5aa3336c1eb91b375d9a.png)
全面质量管理一、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的是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质量管理部的部长菲根堡姆(A.V。
Feigenbaum)博士。
1961年,他出版了一本著作,该书强调执行质量只能是公司全体人员的责任,应该使全体人员都具有质量的概念和承担质量的责任。
因此,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是在一个企业内各部门中做出质量发展、质量保持、质量改进计划,从而以最为经济的水平进行生产与服务,使用户或消费者获得最大的满意。
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四个发展阶段从1961年菲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开始,世界各国对它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使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应用和发展。
概括地讲,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日本从美国引入全面质量管理1950年,戴明博士在日本开展质量管理讲座,日本人从中学习到了这种全新的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
当时,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路和概念并没有像如今一样被完整地提出来,但是它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到1970年,质量管理已经逐步渗透到了全日本企业的基层。
◆质量管理中广泛采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从质量管理中获得巨大的收益,充分认识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好处。
日本人开始将质量管理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并广泛采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推广和应用,全面质量管理在这一阶段获得了新的发展。
◆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得到标准化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这种管理方法。
198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把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了标准化,并于1987年3月正式颁布了ISO 9000系列标准,这是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因此,我们通常所熟悉的ISO 9000系列标准实际上是对原来全面质量管理研究成果的标准化.◆质量管理上升到经营管理层面随着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往更高层次发展,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被提升到经营管理的层次。
TQM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TQM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88bca5805a8102d277a22f88.png)
(2)坚持不断地改进。
• TQM是一种永远不能满足的承诺,“非常 好”还是不够,质量总能得到改进,“没 有最好,只有更好”。在这种观念的指导 下,企业持续不断地改进产品或服务的质 量和可靠性,确保企业获取对手难以模仿 的竞争优势。
(3)改进组织中每项工作的质量。
• TQM采用广义的质量定义。它不仅与最终 产品有关,并且还与组织如何交货,如何 迅速地响应顾客的投诉、如何为客户提供 更好的售后服务等都有关系。
(2)统计质量检查阶段
• 二战初期,美国大批生产民用品的公司转 为生产各种军需品。当时面临的一个严重 的问题是由于事先没有办法控制废品的产 生。1941年和1942年,美国制定了一系列 战时质量管理标准。相对于检验把关的传 统管理来说,统计质量管理是概念的更新、 检查职能的更新,是质量管理方法上的一 次飞跃。但这一阶段的质量管理侧重于制 造过程,在实践当中难免过分强调数理方 法的运用,而对有关的组织管理工作有所 忽视。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 全面质量管理(TQM)这个名称,最先是 20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的著名专家菲根堡 姆提出。它是在传统的质量管理基础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营管理上的需要 发展起来的现代化质量管理,现已成为一 门系统性很强的科学。
全面质量管理与质量检验对比表
对比项目
全面质量管理
单纯质量检验
管理重点 防检结合,以防为主,重在提高,致 以事后把关为主 力于管理影响产品质量的各项因素
管理过程 实行市场调查预测、设计、试制、制 限于生产制造阶段 造、销售、售后服务全过程的管理
接上页
管理人员 管理方法 手段
管理对象
管理标准
实行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
依靠少数技术检验人员
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及概论
![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及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70d4c7d652ea551811a687a6.png)
服务过程的质量控制点
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
过程的概念
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
工序质量控制概念
工序质量的分析和控制
工序质量控制的准备
零件功能分类
关键工序的确定
工序控制的方法
工序能力指数计算
工序能力:就是在操作者、设备、工装、使用的原材料、操作方法、检验方法以及环境等都在标准的条件下,操作呈稳定状态时所具有的加工精度,也就是工序处于稳定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
企业内部需要
企业外部需要
质量体系审核的作用和意义
质量体系审核是改进质量体系的推动力
质量体系审核是质量改进的动力
质量审核的特点
质量审核的客观性
质量审核应按标准要求进行
质量审核应按程序进行
质量审核不必求全
质量审核应重客观凭证
质量审核凭证要符合规定要求
质量体系审核的程序和方法
提出审核申请:
应包括和注意以下问题:
若将前三个阶段统称为传统质量管段。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
质量管理的特定阶段
全面质量管理源于美国,费根堡姆博士于1961年出版的《全面质量管理》中最先提出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新学科
是60年代以后,日本大力推选全面质量管理并取得明显效果,更加引起世界各国瞩目,形成公认的全面质量管理学科。
ISO10011: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2000版9000标准特点
2000版ISO9001标准是94版
ISO9001、ISO9002和ISO9003标
准的合并
2000版ISO9001和ISO9004将作
为一对标准来考虑
2000版ISO9000标准所有杉的基本过程结构与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所采用的PDCA循环相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2004-06-17 ,作者: admin ,阅读: 3400 ,投票( 7.25 分/ 4 人) ,评论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TotalQualityManagement)的是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质量管理部的部长菲根堡姆(A.V.Feigenbaum)博士。
1961年,他出版了一本著作,该书强调执行质量只能是公司全体人员的责任,应该使全体人员都具有质量的概念和承担质量的责任。
因此,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是在一个企业内各部门中做出质量发展、质量保持、质量改进计划,从而以最为经济的水平进行生产与服务,使用户或消费者获得最大的满意。
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四个发展阶段从1961年菲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开始,世界各国对它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使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应用和发展。
概括地讲,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日本从美国引入全面质量管理1950年,戴明博士在日本开展质量管理讲座,日本人从中学习到了这种全新的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
当时,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路和概念并没有像如今一样被完整地提出来,但是它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到1970年,质量管理已经逐步渗透到了全日本企业的基层。
◆质量管理中广泛采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从质量管理中获得巨大的收益,充分认识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好处。
日本人开始将质量管理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并广泛采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推广和应用,全面质量管理在这一阶段获得了新的发展。
◆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得到标准化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这种管理方法。
198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把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了标准化,并于1987年3月正式颁布了ISO 9000系列标准,这是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因此,我们通常所熟悉的ISO 9000系列标准实际上是对原来全面质量管理研究成果的标准化。
◆质量管理上升到经营管理层面随着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往更高层次发展,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被提升到经营管理的层次。
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很多知名学者如朱兰、石川馨、久米均等人,都提出了很多有关这个方面的观念和理论,“质量管理是企业经营的生命线”这种观念逐渐被企业所接受。
全面质量管理(TQM)在国外的实施现状60年代以来,菲根堡姆的全面质量管理概念逐步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但是由于国情不同,各国企业在运用时又加进了一些自己的实践成果,各有所长。
目前,全面质量管理已经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整个世界的工业需要恢复。
全面质量管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美国系统”、以日本为代表的“日本系统”,以及以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为代表的“前苏联系统”,这三种全面质量管理系统各有自己的特点。
◆以美国为代表的“美国系统”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提到无缺陷运动。
这项活动来源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为了能够确保军品的生产质量,各个工厂成立了一些最新的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美国系统,在质量管理过程中第一次展开了质量成本或质量费用的研究,即认为质量管理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故障费用、评价鉴定费用和预防费用等。
◆以日本为代表的“日本系统”从70年代开始,日本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全面质量管理,它是在美国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出了QC小组这种全民性的质量管理活动形式,QC小组成为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核心要素之一,菲根堡姆等质量大师都曾到日本激励推动QC小组的活动。
到70年代末期,日本国内已经发展出了70万个QC小组,共有500多万成员参与了QC小组活动,这样就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日本系统”。
◆以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为代表的“前苏联系统”为了尽快恢复正常的工业生产,二战结束后前苏联和东欧开始了质量管理方面的研究,代表人物主要有布拉钦斯基和杜布维可夫,他们在前苏联从军品向民品的转换生产过程中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路和模式。
前苏联国家为了鼓励质量改进,将杜布维可夫所创造出来的系列方法称为“萨莱托夫制度”。
在“萨莱托夫制度”中,对产品或零件制定了明确的规格和标准,这样就使得零件的使用相当便捷,而且能大幅度降低生产的成本。
提出生产合乎标准的产品的概念,是质量管理思想上的一个飞跃。
此外,“萨莱托夫制度”还提供适当的信息、测定仪器、操作方法来生产并进行充分的培训。
全面质量管理(TQM)在我国的发展粉碎“四人帮”以后,整个国民经济急需启动和发展,质量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如表1-1所示,我国的全面质量管理从最初的“质量月”活动开始,逐步发展为声势浩大的QC 质量小组活动。
表1-1全面质量管理在我国的发展世界范围内TQM的实施状况和代表人物全面质量管理(TQM)在国外的实施现状60年代以来,菲根堡姆的全面质量管理概念逐步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但是由于国情不同,各国企业在运用时又加进了一些自己的实践成果,各有所长。
目前,全面质量管理已经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整个世界的工业需要恢复。
全面质量管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美国系统”、以日本为代表的“日本系统”,以及以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为代表的“前苏联系统”,这三种全面质量管理系统各有自己的特点。
◆以美国为代表的“美国系统”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提到无缺陷运动。
这项活动来源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为了能够确保军品的生产质量,各个工厂成立了一些最新的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美国系统,在质量管理过程中第一次展开了质量成本或质量费用的研究,即认为质量管理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故障费用、评价鉴定费用和预防费用等。
◆以日本为代表的“日本系统”从70年代开始,日本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全面质量管理,它是在美国经验的基础上发展出了QC小组这种全民性的质量管理活动形式,QC小组成为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核心要素之一,菲根堡姆等质量大师都曾到日本激励推动QC小组的活动。
到70年代末期,日本国内已经发展出了70万个QC小组,共有500多万成员参与了QC小组活动,这样就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日本系统”。
◆以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为代表的“前苏联系统”为了尽快恢复正常的工业生产,二战结束后前苏联和东欧开始了质量管理方面的研究,代表人物主要有布拉钦斯基和杜布维可夫,他们在前苏联从军品向民品的转换生产过程中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路和模式。
前苏联国家为了鼓励质量改进,将杜布维可夫所创造出来的系列方法称为“萨莱托夫制度”。
在“萨莱托夫制度”中,对产品或零件制定了明确的规格和标准,这样就使得零件的使用相当便捷,而且能大幅度降低生产的成本。
提出生产合乎标准的产品的概念,是质量管理思想上的一个飞跃。
此外,“萨莱托夫制度”还提供适当的信息、测定仪器、操作方法来生产并进行充分的培训。
全面质量管理(TQM)在我国的发展粉碎“四人帮”以后,整个国民经济急需启动和发展,质量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如表1-1所示,我国的全面质量管理从最初的“质量月”活动开始,逐步发展为声势浩大的QC 质量小组活动。
表1-1全面质量管理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发展状况1978年9月机械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第一个“质量月”活动1979年质量管理协会成立1980年《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制订1990年以后开始贯彻执行ISO 9000质量标准和质量体系认证全面质量管理的代表人物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中,各个代表国家根据自己的经济模式不断开发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
此外,一些质量管理大师也为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代表人物主要有戴明、约瑟夫·朱兰、菲利普·克罗斯比,以及日本的石川馨、新卿重夫等。
戴明戴明博士生于1960年,他在休哈特的统计过程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近年所提出的质量管理的14个要点已经成为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
戴明博士最早提出了PDCA循环的概念,所以又称其为“戴明环”,PDCA循环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PDCA循环是能使任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特别是在企业的质量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PDCA 循环中,“策划(P)—实施(D)—检查(C)—处理(A)”的管理循环是现场质量保证体系运行的基本方式,它反映了不断提高质量应遵循的科学程序。
PDCA循环包括了四个阶段,如图1-2所示。
图1-2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约瑟夫·朱兰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中,除了戴明博士,另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是约瑟夫·朱兰。
约瑟夫·朱兰博士出生于1904年,在工作实践中逐步成长为一位著名的质量大师,他所提出的质量三部曲和质量螺旋是对全面质量管理的最大贡献。
质量三部曲质量三部曲指的是质量策划、质量改进和质量控制,通过识别顾客的要求,开发出让顾客满意的产品,并使产品的特征最优化,同时优化产品的生产过程。
这样不但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也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质量螺旋所谓质量螺旋,就是要求我们首先去识别顾客的需求,开发出适合顾客需求的产品,然后生产和销售这样的产品,使顾客获得满意。
顾客得到满意之后又会产生新的需求,企业可以根据顾客的新需求进行新一轮的循环。
菲利普·克罗斯比菲利普·克罗斯比博士出生于1926年,他的主要著作《质量是免费的》和《质量没有眼泪》,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对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是质量管理的经典著作之一。
菲利普·克罗斯比博士最早在全面质量管理中提出了质量成本的定义。
质量成本是产品总成本的一部分,它包括确保满意质量所发生的费用,以及未达到满意质量的有形损失与无形损失,如预防成本、评估成本和故障成本等。
石川馨、新卿重夫日本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中充当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整个日本企业由于实施QC小组活动而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生产和科研成果。
在日本轰轰烈烈的QC推广活动中,最为醒目的代表人物为石川馨、新卿重夫。
◆石川馨石川馨出生于1915年,他率先将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了质量管理过程当中。
后来,他又总结和发明了质量管理的七种工具,这几种管理工具实际上就是统计技术和计算机分析技术在质量控制活动中的具体应用形式。
◆新卿重夫新卿重夫出生于1909年,他主要提出了零缺陷质量管理的概念。
新卿重夫博士对质量管理的另一个重大贡献就是一分钟更换模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