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黔东南州民族文化概况1

合集下载

贵州黔东南苗族文化之旅

贵州黔东南苗族文化之旅

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规划
01
资源普查与分类
对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包括自然景观、人文
景观、历史遗迹、民俗风情等,并进行分类整理,建立资源数据库。
02
开发规划制定
根据资源普查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规划,明确开发目标、开发时
序、开发重点和保障措施。
03
资源整合与提升
通过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景观质量、完善旅游设施等方式,对旅游资源
贵州黔东南地区拥有丰富的苗族 文化资源,通过挖掘和展示苗族 歌舞音乐等文化元素,可以吸引 更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推动当
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04 苗族建筑与生活习俗
传统建筑风格及特点
01
02
03
吊脚楼
苗族传统建筑以吊脚楼为 主,多建于山坡之上,采 用穿斗式结构,不用一钉 一铆。
建筑材料
以木材为主,屋顶覆盖小 青瓦或杉树皮,具有良好 的通风和采光效果。
苗族服饰与银饰文化
02
传统服饰特点及制作工艺
01
色彩鲜艳
苗族传统服饰以红、黑、白、黄、蓝等色为主,色彩对 比强烈,富有视觉冲击力。
02
图案丰富
服饰上绣有各种动植物、神话传说、生活场景等图案, 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审美和智慧。
03
工艺精湛
苗族服饰制作工艺包括挑花、刺绣、编织等多种,技艺 高超,独具匠心。
进行整合与提升,打造具有独特魅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创新与品牌建设
产品创新
结合苗族文化特色,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如苗族歌舞表演、苗家美食体验、苗族手 工艺制作等,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体验性。
品牌建设
通过注册商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式,加强苗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品牌保护,同时加 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与独特风情的结合

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与独特风情的结合

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与独特风情的结合贵州黔东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这里汇聚了多个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和风情。

这些文化和风情与地方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景观和风貌。

本文将从黔东南地区的民族文化传统、建筑风格、传统服饰和民族音乐等方面,阐述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与独特风情的结合。

1. 民族文化传统黔东南地区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其中布依族、苗族和侗族最为集中。

这些少数民族秉承着古老的传统,保留了独特的宗教信仰、民间习俗和节日庆典。

布依族居住在山区,他们信奉土地神和自然之神,他们以布依服饰、舞蹈和民歌歌舞形式展示自己的文化。

苗族是全球唯一使用“花苗文字”的民族,他们的节日以“花山苗寨”最为著名,这是一场集合了苗族传统歌舞、服饰和手工艺品展览的盛会。

侗族是一个务农为主的民族,他们信仰祖灵,练就了独特的侗族歌舞和乐器演奏技艺。

2. 建筑风格黔东南的建筑风格充满了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色彩。

苗族的“风雨桥”是苗族建筑中的代表作品,它结合了苗族民居和桥梁的形式,既满足了生活需求,又体现了苗族人对自然环境的崇拜。

侗族的“鼓楼”是侗族村寨中的标志建筑,它是侗族居民生活、社交和举办庆典的场所。

在黔东南的山区,还有许多传统的木质建筑,这些建筑采用了古老的工艺和构造方式,即使经历了漫长岁月依然保存完好。

3. 传统服饰黔东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以色彩斑斓、图案繁复为特点。

布依族的传统服饰使用大量的亮丽色彩和织物花纹,女性穿着彩色的上衣、长裙和白色的围裙,男性则常常穿着黑色或蓝色的长衫配上宽松的长裤。

苗族的传统服饰以黑、白、红和银装饰为主,女性的上衣由黑色丝绸制成,上面点缀着银色的图案,下身则穿着宽松的长裙。

侗族的传统服饰以蓝色为主,男性的上身穿着粗麻布的蓝色长袍,下身穿着黑色的长裤。

4. 民族音乐民族音乐是贵州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依族的民歌以歌颂生活、赞美自然为主题,歌曲旋律悠扬,节奏欢快。

黔南民族文化简介

黔南民族文化简介

三、民族工艺 民族工艺美不胜收,数不胜数。有早在宋 代就作为贡品的苗族蜡染和刺绣、具有鲜明特点 的民族服饰和首饰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 收藏价值。竹编是都匀布依族、苗族、水族等众 多民族的传统工艺品。剪纸是都匀水族聚集的奉 合、阳和、基场民族乡特有的剪纸艺术。 水族剪 纸民族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苗、水、布依族等民族的干栏式吊脚楼,花桥都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六月六风情节
布依六月唱酒歌
布依女子唱情歌
六月六”是布依族 重要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 成千上万的布依族 群众便要集于风景 秀丽的河谷山中, 穿密林,绕花间, 乘游船,吹木叶, 唱山歌,尽情欢度 佳节。男女借机向 意中人表达爱慕之 情。
布依情歌对唱
八音坐唱
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 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 形式。布依八音又叫“八音坐唱”,演出队 伍8至14人不等。因用牛腿骨、竹筒琴、 直箫、月琴、三弦、芒锣、葫芦、短笛 等8种乐器合奏而得名。 八音坐唱是布依族人民在长期 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创造形成的, 它深深扎根于布依族群众之中,具有鲜 明的布依族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可 以说,八音坐唱既是布依族人民智慧的 结晶,又是中国曲艺宝库中的瑰宝。
祭祀
赛马
卯节,水语称“借卯”,意为吃卯;卯节又称 “歌节”、古老的“东方情人节”,系水族民 间传统节日。
卯日盛行着赶卯坡青年 男女唱对歌的习俗。专 让青年男女以唱对歌的 形式进行广泛社交活动 的场所,以树果为媒、 山水为证。有“水族情 爱第一坡”之誉,
布依族风俗
作为黔南州的主体民族,黔南州布依族人 口110.5万人,大多住在平坝、河谷或依 山傍水之处,素有“布依水乡”、“水乡 布依”的美称。 盘歌是以唱歌形式盘问对方一些事物的歌, 青、老年人都虽,但场合不同。青年男女 社交初识时,便唱盘歌问对方的姓名,所 住村寨和是否有恋人等,借以互相了解。 中、老年人在喜庆的场合中,唱述古人古 事的时候,便用盘歌的形式互相问答,歌 手们在对答时表现机灵应变的才能。问得 不准确或答复不对题时,就要引起吸众的 议论和和欢笑。

浅论黔东南州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苗族舞蹈文化教育

浅论黔东南州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苗族舞蹈文化教育

浅论黔东南州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苗族舞蹈文化教育1. 引言1.1 研究背景黔东南州位于中国贵州省东南部,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其中苗族人口较多。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也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

幼儿园作为孩子们接受早期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少数民族幼儿园的文化教育尤为重要。

苗族舞蹈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民族传统和精神内涵,在幼儿园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少数民族幼儿园对于苗族舞蹈文化的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缺乏专业的舞蹈教育师资力量、教学方法和策略不够科学有效等。

研究如何在少数民族幼儿园中开展苗族舞蹈文化教育,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传承和弘扬苗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黔东南州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苗族舞蹈文化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黔东南州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苗族舞蹈文化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苗族舞蹈文化资源,提高幼儿园舞蹈教育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通过研究,可以为改进现有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提供借鉴和参考,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舞蹈教育水平的提升和文化传承做出贡献。

通过这一研究,也可以更好地推动苗族舞蹈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和发展,为传承和弘扬苗族传统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2. 正文2.1 苗族舞蹈文化概述苗族舞蹈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之一,它融合了苗族人民的生活、劳动和娱乐,展现出苗族人民的独特审美情趣和艺术才华。

苗族舞蹈形式多样,有舞龙、芦笙舞、牛鬼蛇神舞等多种形式,每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动作、服饰和音乐配合,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气息。

苗族舞蹈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更是苗族人民传承和展示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在苗族社会中,舞蹈常常用来庆祝节日、祈福祭祀、迎宾送客等场合,是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舞蹈,苗族人民能够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家乡黔东南演示文稿

家乡黔东南演示文稿

中 国 贵 州 凯 里 特 色 菜
5 10
名称:酸汤鱼 介绍:苗族独有的食品,入口酸味鲜美,辣劲十足,令人胃口大 开。一般是先加入特产糟辣椒和本地许多有营养的中草药,借番茄酸 烹出自然酸汤,然后将清洗的活鱼下锅煮。 小知识:酸汤是用烧开的米泔水酿制而成的,上好的酸汤应为白色。 清酸汤味酸而清香,但醇厚味略差些,另加上用西红柿泡制的红酸汤, 味道就更加完美了。如再加些黄豆芽、小竹笋和野葱作辅料,风味就 更加独特。
我们长辈的游方也就是五六十岁以上的叔叔阿姨们他们那时游方时女性选择性最大和现在的非诚勿扰相亲节目差不多听妈妈说以前每一个村都专门有一个游方场每天晚饭后各个村的男生陆陆续续的来游方场等待心动女生的出现女方在吃完晚饭后好好的打扮一番穿上自己绣得最精致的服装然后相邀着去游方场他们除了用语言交流外还用情歌来对唱
名称:从江小香猪 介绍:是从江特有的地方猪种,由于常年在高寒山区 放养,所以体态矮小灵巧,成猪一般只有10多斤重。用香猪蹄和酸汤、云豆 一起炖,做出的蹄花香爽脆嫩,蹄骨入味,酸辣醇香。 幻灯片 2
【凯棠简介】 凯棠乡位于凯里市的东北面,东与台江县的台盘、革一两 乡相邻,北与黄平县的山凯乡隔清水江相望,南与三棵树镇的板溪片区接壤, 西与旁海镇相连,地跨东经108°04ˊ——108°09ˊ,北纬26°42ˊ—— 26°45ˊ,东西宽8.2公里,南北长10.1公里,总面积为51.27平方公里,呈 “椭圆”形状。 “凯棠”系片村名,原称凯塘,凯堂。后改写为今名,系苗语音译,意 为集会场,昔日有名扬四方的节日鼓笙场得名,乡以此得名。驻地在凯棠村 阳亚、阳报寨。乡政府所在地距凯里市区有42公里,全乡辖芦笙、火香、梅 香、凯棠、大坪、凯哨、养小、白水、龙塘、新村、南江等11个行政村, 114个村民小组,44个自然寨。全乡有3684户19298人,全乡99%以上人口 是苗族。 凯棠乡东南部为白岩组成的弱岩溶低中山,其余地属于溶岩组成的弱溶 龚状低山,其土壤四面属石灰土,中部是黄壤,色土、水稻土相间分布,以 黄壤土为多。地势呈南北走向,而凯棠乡为贵州省一类贫困乡镇,经济基础 脆弱,条件差。主要有干炸书、别单、报别炸、报别福、坡里康等山峰,以 干炸书为最高,海拔1050米。最低点为大坪村清水江边,海拔532米。平均 气温16℃左右,年降雨量为1130毫升,无霜期289天。2003年来实有耕地面 积13095亩,其中田0935亩。人均耕地面积0.68亩。森林覆盖率为36%。境 内水资源、矿产资源缺乏,主要矿产资源有重晶石等。

黔东南民俗文化

黔东南民俗文化
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歌舞之州、森林之州、神奇之州、百节之乡"。黔 东南是天然大氧吧。有保存完整的雷公山、月亮山、云台山、佛顶山等原
始森林,是全国28个重点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62.78%。气候温和湿润,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在14-19摄氏度之间。全州空气质量整体 处于优良水平,空气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1200-2000个,雷公山监测点监 测数据为每立方厘米5600个,是贵州省七个监测点中最高的一个。黔东南 是民族大观园。用服饰记载历史,用歌舞传承文化,积淀了千百年的历史,
芦笙舞,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 在中国大地上,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芦笙。在黔东南各地少数民族居
住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歌舞之乡”的称誉。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 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 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
苗族的“斗牛节”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苗族人民在长期的 农耕生活中,对牛结下了特殊的情感,至今苗族乃保 持着对牛的敬爱与崇拜心理。苗寨寨门悬挂带角牛头。 苗家神龛下放有相连牛角,不忘时祭。苗族人民常说 牛如同她们的父母,史记:"蚩尤有角,牛首人身。" 可见远古之时,苗族早就是一个崇拜牛的民族了。
有世界旅游组织评选的世界级乡村旅游村寨30个,有39项51个保护点列入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排列全国地州市级第一位,是世界乡土文化保
护基金会授予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世界旅游组织赞誉为"文
大餐,山水盛宴"。 民族节日活动丰富多彩,苗族有芦笙会、爬坡节、 姊妹节、苗年节等,侗族有泥人节、摔跤节、林王节、侗年节等,以及水 族的端节,瑶族的"盘王节"等等。各民族历来以能歌善舞著称,苗族反排 木鼓舞刚劲有力、豪放潇洒,被称为"东方迪斯科";侗族"多耶舞"纯朴活 泼、多姿多彩。以侗族大歌、苗族飞歌、锦鸡舞、反排木鼓舞为代表的民 族歌舞享誉世界。其中,侗族大歌于2009年9月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 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黔东南是文化大公园。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至今 仍保留"春秋战国发型、宋时服饰、明清建筑、魏晋遗风"。名胜古迹众多, 有台江八郎古生物化石群、镇远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锦屏隆里汉文化生 态博物馆。民族文化多彩,有苗族风雨桥和银饰、侗族鼓楼、民族手工刺 绣等。红色文化灿烂,中央红军长征从黔东南进入贵州,足迹遍及全州四 分之三的县,在这里召开了中国共产党迈出历史性转折第一步的著名的黎 平会议,红七军曾在我州黎平、从江、榕江等县战斗过。黔东南是资源大 宝库。矿产资源方面,重晶石、玻璃用石英砂和锑矿储量名列贵州省前三 位,重晶石储量占全国的60%以上。水能资源方面,储藏量332万千瓦,可 开发的水能资源达244万千瓦,

黔东南民族文化

黔东南民族文化

侗族一般习惯于清晨做好一天的饭菜,带上山去食用。其中香禾 稻做成的"抟饭"尤为甘美,有"一家蒸饭,全寨飘香"之说。侗族
人喝的茶专指油茶,它是用茶叶、米花、炒花生、酥黄豆、糯米 饭、肉、猪下水、盐、葱花、茶油等混合制成的稠浓汤羹,既能 解渴,又可充饥。与饭、茶配套的,还有蔬菜、鱼鲜、肉品、瓜 果、野味、菌耳和饮料,食源广博而异杂。 蔬菜大多制成酸莱。制作酸菜有坛制和筒制两种,坛制是指 将淘米水装入坛内,置于火塘边加温,使其发酵,制成酸汤,然 后用酸汤煮鱼虾、蔬菜,作为日常最常见的菜肴。 鱼鲜包括鲤鱼、鲫鱼、草鱼、鳝鱼、泥鳅、小虾、螃蟹、螺 蛳、蚌之类,可制成火烤稻花鲤、草鱼羹、鲜炒鲫鱼、吮棱螺、 酸小虾、酸螃蟹等风味名肴。民间经常食用的虾酱也多以坛制作。 腌鱼、腌猪排、牛排及腌鸡鸭则以筒制为主。筒有木桶和楠竹筒 两种。制作腌鱼以入冬最佳,腌渍时间越长,其味越醇。鱼虾除 大量酸食外,亦常鲜食。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 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 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 “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 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 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 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 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 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 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 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 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 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 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黔东南

黔东南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一.黔东南原生态苗族文化的生存状况调查(一)原生态歌舞正在逐渐失传消亡1.原生态苗歌已出现“老龄化”、“青黄不接”的现象。

在黔东南州内的苗族聚居地,到目前为止,全部会唱苗族大歌、酒歌、飞歌、情歌、婚歌、丧歌的苗族人口比率约为万分之一,而会唱部分原生态苗歌的人口比率也不容乐观,仅为千分之三左右,且45岁以下的中青年人绝大部分不会唱苗歌。

也就是说,原生态苗歌已到“老龄化”、“青黄不接”的境地。

2.原生态苗歌自古以来“口口相传”的传承模式无法适应当今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环境。

口口相传的传承模式需要花很多的时间,而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年轻人忙于读书,中壮年忙于赚钱养家糊口,根本没有时间去面对面跟老人们学歌。

使得许多高龄老歌手想收弟子却招不到人,遗憾地带着这些千年文化瑰宝走进天堂。

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

3.当今农村的少年儿童绝大部分不会唱我们小时候唱的苗族童谣,比如《白公鸡》、《烤粑粑》、《摘菜歌》、等等。

可以讲,如果这些童谣经典在我们的身上失传,就意味着我们这一代人在苗族发展史上犯下的罪过。

4.芦笙歌舞的失传更为严重。

以凯里市凯棠乡为例,我七十多岁父亲讲他儿时的凯棠街上是芦笙歌舞的天堂,凯棠的苗名叫“嘎谠”,即“(芦笙)大场合”之意。

凯棠又有一个村叫“嘎谠给”,“给”即芦笙的苗语名称,“嘎谠给”即“跳芦笙的大场合”,这个村也因为跳芦笙太出名而被当时的地方政府用汉语命名为“芦笙村”。

这些地名反映了当时的凯棠曾经是热闹非凡的芦笙歌舞聚会中心之一。

但是,凯棠人爱超生,总以“人丁兴旺”为荣,后来人口增长太多,粮食短缺,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凯棠的经济严重衰退,人们要不就到外面去自谋生路,要不就努力读书考官,争着去吃皇粮。

由于芦笙不能给老百姓带来物质利益,于是,芦笙变成了炉中之柴,渐渐消亡,最后一首芦笙曲谱在火香村失传。

黔南民族文化简介

黔南民族文化简介
布依族六月六
每年农历六月六日,布依族会举行 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唱歌、跳舞、 赛马等娱乐活动。
民间信仰与祭祀活动
01
02
03
苗族还傩愿
这是一种苗族民间信仰活 动,通过请神驱鬼的方式 祈求家庭平安、五谷丰登。
瑶族度戒仪式
瑶族男性成年礼,通过一 系列严格的仪式和考验, 使年轻人获得成年男性的 资格和尊严。
03
黔南民族传统艺术
民间音乐与舞蹈
民间音乐
黔南地区的民间音乐丰富多彩,包括山歌、小调、酒歌等,这些音乐形式多以 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民间舞蹈
黔南的民间舞蹈多与当地民俗活动密切相关,如苗族的龙舞、布依族的狮子舞 等,这些舞蹈动作矫健、节奏明快,富有生活气息。
传统戏剧与曲艺
传统戏剧
语言系属与方言分布
语言系属
黔南民族语言主要属于汉藏语系 ,包括苗语、布依语、水语等。
方言分布
黔南地区的方言分布较为复杂, 不同民族和地区有其独特的方言 ,反映了该地区多元文化的特点 。
民族文字的起源与演变
起源
黔南民族文字大多起源于古代的象形 文字,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形成 了现今的民族文字。
演变
黔南民族文化简介
• 黔南民族文化概述 • 黔南民族语言与文字 • 黔南民族传统艺术 • 黔南民族节庆与习俗 • 黔南民族建筑风格 • 黔南民族文化的价值与传承
01
黔南民族文化概述
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中南部,地处东经106°12'108°18'、北纬25°04'-27°02'之间。东与黔东南州相连,南与 广西壮族自治区毗邻,西与安顺、黔西南州接壤,北靠省会贵 阳市。

黔东南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

黔东南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

总人口 441.72万 民族 33个,世居少数民 族有苗族、侗族、 水族、布依族、 土家族、畲族、 壮族、仫佬族、 瑶族。
苗族人口约190 万 占全州总人口 的42.09%
占全国苗族总 人口的20%
侗族人口 约 130万占全州 总人口的 31.86% 占全国侗族总 人口的42%
壮族
畲族妇女
水族
多民族、多元文化的黔东南州,自然 风光绮丽,民族风情独特,文物古迹众多, 旅游资源丰富,完整地保留了原生的建筑 文化、服饰文化、节庆文化、饮食文化、 民俗文化、歌舞文化、手工技艺等农耕文 明的文化体系,是人类农耕文化保留最完 整的文化基因库。被称为“世界最大的民 族博物馆”。是“世界苗侗原生态文化遗 产保留核心地”
苗岭酸汤鱼 制作方法
苗岭酸汤鱼的酸汤独具特色,其“酸汤”是以米汤、淘 米水加无叶蔬菜发酵而成;也可用西红柿、酸菜、醋为主要 原料制作。将酸汤倒入锅中,加胡椒、糟辣椒、木姜子油、 盐、葱、鱼香草、猪油、麻油等调料,将鱼去鳞去鳃去内脏 洗净放入汤中煮食。色泽鲜红、鱼肉细嫩,味酸鲜香。 酸汤鱼,在黔东南州各地区、各民族都很盛行,以凯里 及其周边地区最为典型,并发展成为酸汤系列饮食。

黔东南州非物质文 化遗产4392项,其中39 项进入国家级名录; 175项进入省级名录; 186项进入州级名录。 2009年9月《侗族 大歌》入选了联合国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作名录”。


服饰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其中最 为丰富多样、最为生动活泼的一个部分。它既是物质的, 又是精神的,既是实用的,又是审美的。 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族类群体的外在标志,是这个民 族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外显符号,又是这个民族的民族 性格、民族心理与气质的外化形态。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 服饰是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的漫长进程中创造出来并不 断发展的文化,也是一份经过长期积累与沉淀后形成的最 生动具体、最为实在而又形象的、最为丰富博大的历史档 案,它记录的是人类成长的足迹,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

黔南民族文化简介

黔南民族文化简介

马尾绣是水族地区一种现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艺 术,被称为刺绣的“活化石”,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
马尾绣比赛
水书被专家、学者誉为世界形象文字的“活化
石”。 2005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
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水书是水族先祖所创制的独 具一格并存活至今、有着巨 大社会功能的雏形文字和用 这种文字编撰成的大量巫术 书籍的总称。它与水族的信 仰习俗、生活习俗紧密相连。 水族民间驱除凶煞活动要请 水书先生主持。这些仪式都 依据水书的条纲要义进行, 但大量的祝词咒语及祭祀礼 仪等要全靠水书先生口传心 授。
苗族婚礼 接伞、祭祖、吃合欢酒、挑喜水、捉喜鱼等仪式,送亲人群要在大门外唱“拦门 酒”和“牛角酒”歌.自由式婚姻新娘子在认亲后可回新郎家居住.古典式婚姻新娘子在婚 礼结束后即回家居住,待到夫家有婚丧大事或农忙季节才到夫家小住几天,称“双边居 住”.新娘第二次上夫家时由兄弟、伯婶娘及嫂子等人抬糯米饭一挑,鱼数条,猪肉一腿陪 同前往,夫家请众亲族来“吃客饭”,并逐户宴请客人。送客人时还要献飘带.新娘子住上 十天半月后,夫家亦备同样的礼物送其回门,受同样礼同。
八音坐唱是布依族人民在长期 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创造形成的, 它深深扎根于布依族群众之中,具有鲜 明的布依族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可 以说,八音坐唱既是布依族人民智慧的 结晶,又是中国曲艺宝库中的瑰宝。
三、民族工艺 民族工艺美不胜收,数不胜数。有早在宋
代就作为贡品的苗族蜡染和刺绣、具有鲜明特点 的民族服饰和首饰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 收藏价值。竹编是都匀布依族、苗族、水族等众 多民族的传统工艺品。剪纸是都匀水族聚集的奉 合、阳和、基场民族乡特有的剪纸艺术。 水族剪 纸民族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苗、水、布依族等民族的干栏式吊脚楼,花桥都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黔东南州民俗文化

黔东南州民俗文化

苗族贾理,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之一。
苗族贾理,集创世神话、族源传说、支系谱牒、知识技艺、原始宗教 信俗、民俗仪礼、伦理道德、诉讼理辞和典型案例于一身,荟萃了苗族的 原典文化,集中反映了苗族的精神情感和智慧意识;是一部古代苗族的 “百科全书”“法典”“圣经”,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苗族农耕社会与苗 族传统文化的原生态面貌。
2006年5月20日,苗族芦笙舞(锦鸡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 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23。
锦鸡舞是贵州黔东南州省周边地区的传统舞蹈,主要流行传播于这一 地区的苗族群体间。
刻道,贵州省施秉县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苗族“刻道”即“刻木”,汉语译为《苗族开亲歌》,主要流传于贵 州省施秉县杨柳塘镇飞云大峡谷的一个山坡洼地里。“刻道”是居住在中 国境内的苗族群体中,至今惟一保留的刻木记事符号。它是迄今为止苗族 最早的记事实物和该支系最古老的文字工具。
2006年5月质文化 遗产名录,编号:Ⅲ-25。
木鼓舞(2张)木鼓舞一说起源于一对跟从鸟虫学会跳舞的古代兄妹, 自古以来,反排木鼓舞就在反排村世代相袭。
一说开天辟地之初,一场巨大的洪水几乎吞噬了陆地上的所有生命, 是木依吉神将一只木槽拯救了阿佤人,才使佤族得到繁衍、壮大直留存到 今天。
锦鸡舞发源于贵州省丹寨县排调镇境内,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 穿麻鸟型超短裙服饰的排调、也改、加配、党早、麻鸟、羊先、羊告、也 都和雅灰乡境内雅灰、送陇等苗族村寨。传说这支苗族的祖先住在东方大 平原上,后来迁到一个叫“展坳对社”的沙滩边居住,又因洪灾而沿江上 行来到丹寨县。在丹寨县定居后,苗族的祖先们一边开田,一边打猎充饥 度日。由于锦鸡帮助他们获得了小米种,帮助他们度过饥荒,所以锦鸡就 成了他们的命运吉星。于是,他们仿照锦鸡的模样打扮自己,并模拟锦鸡 的求偶步态跳起了芦笙舞。

走进黔东南

走进黔东南
包大头巾,现逐渐趋于汉族服装。
侗 族 服 饰
侗 族妇女:
上着大襟、无领、 无扣衣,下穿裙 或裤。惯束腰带, 包头帕。用黑、 青(蓝)、深紫、 白等四色。黑青 色多用于春、秋、 冬三季,白色多 用于夏季,紫色
多用于节日。
服饰文化
雷山苗年
文化周
每年11月20日—11月26日,雷山苗年节,将举行芦笙大赛、苗歌大赛、歌 舞选秀、牛王争霸赛、鸟王争霸赛、苗族歌舞狂欢晚会等,并推出游览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雷公山、参观新桥超短裙苗等多条特色、生态旅游线路。游 客还可领略到民族婚俗,观赏民族建筑,体验饮食文化。
筑 物 。 侗 族 建 筑 师 们 在 师
鼓 楼 是 侗 乡 具 有 独 特 风 格
服饰文化
黎平风雨桥
全用木料成,桥面铺板,两旁设栏干、长凳,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桥墩
从 江 鼓 楼
侗寨鼓楼酷似一棵大杉树,村民称为
“遮荫树”,可见它来源于自然,是仿生学 在建筑文化中的具体运用。侗寨鼓楼与汉族 地区的鼓楼不仅造型各异,功能亦不相同, 前者既是侗族村民聚众议事的社会活动中心, 又是政治、文化活动场所。
女们的“游方”,即谈情说爱。


行歌坐月是侗族、苗族、男女青年
十分盛行的习俗。青年男女从十五、六岁 起,互相选择友善,投契者为朋。
村里姑娘三、五人聚在某一女伴家中
纺纱、刺绣、纳鞋垫,作伴和等待罗汉来 访。
男青年去走姑娘时都带有自制的琵琶 或牛腿琴。入室双方均以礼相待,聚集时 无所不谈,或打闹逗乐,或可互叙衷肠。 或操着琵琶或牛腿琴对唱情歌。
服饰文化
苗 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
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 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 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 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 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 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 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浅谈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文化与保护传承

浅谈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文化与保护传承

浅谈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文化与保护传承——以台江苗族文化为例施洞镇中心小学潘年贵摘要:黔东南州是一个民族文化之州,生态之州,歌舞之州,其热情好客的人民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而台江苗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悠久岁月传承至今,在与其他民族频繁交流中,不断吸收,不断兼容,不断发展和完善,其传统文化尤如一幅渔网,每一方格都具有苗族自身的民族特点。

我们相信台江这些保存完好的,淳朴自然的地区文化毫无疑问地成为培育旅游过程中最为基础、最富有影响力的因素之一,让当地人民在对自身文化资源的利用中获得利益。

一、台江苗族的语言文字1、语言贵州的苗族,大约90%的人都以自己的母语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用语。

苗族的分布,在村寨或乡的范围内,大多为小聚居区,在各县、市范围内,大多为苗汉或苗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

又因不断迁徙,现在的苗语方言土语的分布情况也比较复杂。

台江的苗语属于东部方言中的北部土语,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黔东方言北部土语主要通行在贵州省内的凯里、黄平、台江、雷山和施秉等县市。

2、文字党和ZF于1956年给苗族创制的湘西、黔东、川黔滇和滇东北四种苗文,都是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它们都是经过原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试验推行的。

这四种苗文的文字方案曾于1959年进行过修订,并报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备案。

黔东苗文以凯里市养蒿的语音为标准音。

由于在汉族文化及其他文化“入侵”等原因,台江苗族的语言、文字已有些被汉化了,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一件难以容忍的事,但面对这样的事实,又有什么办法呢?好在现在台江县中、小学都已把“苗族文化进课堂”当作是必修课程,还专门配有苗语教师,使得其语言文字又得以继承。

二、台江苗族的文学艺术苗族古歌是反映苗族远古社会先民披荆斩棘、创功立业的传奇神话,并带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押调口头传承文学,艺人、歌手多在苗年节、祭祖节或其他重大节日在酒席场合中演唱和咏诵。

《苗族古歌》流传于台江、剑河、凯利、丹寨、麻江和雷山一带,这古歌记载着苗族的历程。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情简介(本站推荐)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情简介(本站推荐)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情简介(本站推荐)第一篇: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情简介(本站推荐)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于1956年7月23日,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东邻湖南,南接广西,与本省黔南、铜仁毗邻,境内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

全州辖16市县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循环经济工业区,有90个镇,116个乡(17个民族乡),5 个街道办事处,89个居民委员会,68个社区居委会,3226个村民委员会。

首府凯里市,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黔桂铁路,湘黔铁路、公路320、321国道从境内经过,凯里与贵阳市高速路连接,至贵阳龙洞堡机场不到2小时行程。

全州总人口446.91万人,有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总数的81.87%,其中苗族人口占42.09%,侗族人口占31.86%。

自然条件:黔东南州国土面积30337.1平方公里,东西相距220千米,南北跨度240千米。

地势西高东低,自西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海拔最高2178米,最低137米。

其中,耕地379.13万亩,占8.3%;林地2232万亩,占49.1%;荒草坡地1286.83万亩,占28.27%。

黔东南州沟壑纵横,山峦延绵,重崖迭峰,境内有雷公山、云台山、佛顶山、弄相山等原始森林,原始植被保护区与自然保护区27个,其中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自然保护区。

原始生态保存完好;境内有三条主要河流,即清水江、舞阳河和都柳江,平行贯穿中、北、南部。

黔东南耕地面积较小,人均占有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东部、东南部多为山地,土层肥厚,保水条件好,宜于树木生长。

黔东南州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在14-19摄氏度之间,雨季明显,降水较多,年降雨量在1000-1600毫米,日照年均约1200 小时,无霜期长,为260-220天,南部地区无霜期平均为310天,农作物三熟潜力较大,北部普遍轮作两熟。

旅游开发视角下的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

旅游开发视角下的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

旅游开发视角下的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文章作者:罗永常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编辑:原生态民族研究中心点击数:1300 加入时间:2010-11-1 12:35:28一、前言“原生态民族文化”,是指在部分偏远地区,由于地理或历史等原因,当地民俗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现代化的影响,仍然保存着一种较原生的、未经改变的传统民族文化[1]。

在我国,越是偏远、封闭、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就越具有原生态的特点,保存的原生态文化也相对丰富而完整。

原生态民族文化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近年来,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掀起了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热潮。

旅游开发虽然顺应了当代文化体验的旅游需求,但由于这类社区的特殊性及其固有的一些制约因素,旅游开发实践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和难题。

比如开发品位不高、深度开发不够、旅游综合效益差、开发带来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过度性开发引起的商业化、庸俗化等诸多问题,许多景点生命周期十分短暂,难以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黔东南州是我国三十个自治州中总人口和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在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和谐生活着33个341.4万人口的少数民族,其中:苗族人口171万人,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19%,侗族134.2万人,占全国侗族总人口的45.8%,是全国苗族侗族原生文化的中心。

黔东南州由于历史及地域原因,长期以来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原生民族人文生态系统保存比较完整,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各民族原生的文化种类繁多,精彩纷呈。

这里有刚刚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天籁之音”——“侗族大歌”,有全国最大的苗寨——雷山西江千户苗寨,全国最大的侗寨——黎平肇兴,有国家级文物—从江增冲鼓楼和郎德建筑博物馆,有中挪政府共建的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情人节——台江姊妹节,有粗犷奔放的“东方迪斯科”——返排木鼓舞。

在黔东南的一个个“苗乡侗寨”里,几乎都还保存着独具特色、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间节日文化、民族服饰文化、民族饮食文化、民族婚俗文化、民族歌舞文化,被国内外游客赞誉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博物馆”、“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人类保存的最古老的歌谣”,是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授予的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亚洲有两个,另一个是中国西藏),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世界十大“返朴归真,回归自然”旅游目的地首选地之一。

1、绚丽多彩的黔东南苗族文化

1、绚丽多彩的黔东南苗族文化

绚丽多彩的黔东南苗族文化苗族是我国较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历史悠久、分布面广,文化丰富多彩,同时以勤劳、勇敢、顽强而著称于世。

全国800多万苗族同胞,贵州占一半以上,被称为“苗族的大本营”。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台江、雷山、丹寨、黄平、麻江等县市的苗族文化典型丰富,保存十分完好。

黔东南是苗族歌舞的故乡,全州有民族节日300多个。

每逢节日,人们身着重彩密绣的民族盛装,披戴各式各样的银饰,从四面八方汇拢过来,唱飞歌、情歌、酒歌,跳芦笙、板凳舞舞、木鼓舞,抢花炮、斗牛、斗鸟、赛马等。

苗族的民间艺术有音乐、舞蹈、工艺和戏剧。

苗族最早的乐器是芦笙,芦笙曲调是苗族最早的音乐之一。

明人郭子章的《黔记》、清人爱必达的《黔南识略》等都有关于苗族“吹笙和歌”的记载。

苗族的音乐可分民歌曲调、芦笙曲调、飞歌(大歌)曲调等几种。

民歌曲调浑厚练达、节拍分明、矫健刚劲,唱时多用真声,略带朗诵形式。

飞歌,特别是流行于黔东南地区的飞歌,因其曲调明快、豪迈奔放,两山之间都能听清楚而得名。

飞歌有独唱、合唱,一般是青年男女交际时唱,也有在大宴宾客时唱,但内容曲调有所不同。

飞歌已成为苗族舞台艺术的保留节目,是苗族民间艺术的标志。

苗族民间舞蹈最常见的是芦笙踩鼓舞。

吹笙或敲鼓者立于舞场中央,舞者(大多为盛装妇女)结队层层环绕,随笙乐或鼓点沿逆时针方向翩翩起舞。

最令人激动的是被称为“东方迪斯科”的台江反排木鼓舞,其节奏分明、粗犷豪迈、矫健敏捷,多次到国内外演出引起轰动。

黔东南也是苗族服饰最丰富和最漂亮的地区,尤其是女式盛装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历史”,手工刺绣精美、银饰亮丽、工艺独特、构图大胆夸张。

其图案有苗族历史和民间传统故事中的人物和神灵,有大自然的动物花草,也有工整对称的几何图形。

刺绣工艺手法有平绣、破绣、锁边绣、绉绣、堆绣、挑花、织锦等。

一般一件苗装盛装要花费数年时间才能完成。

在一座座依山傍水而建的苗族山寨木楼里,华贵的盛装把能歌善舞的苗家少女装扮得无比婀娜多姿、楚楚动人。

谈黔东南侗族文化

谈黔东南侗族文化

一、引言
黔东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节日更是丰富多 彩。侗族有祭萨节、摔跤节、斗牛会、尝新节、侗年等,不仅节 日众多,而且各具特色,民族气息浓厚。有独特的建筑、语言、 服饰、歌谣和节日。
侗族有着多元的民族文化,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侗族节日 的不同方式以及侗族人的民族特色。侗族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活 动,而且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一面,每个节日都体现 出侗族人的素质以及民族文化,同时还不知经历了多少变故才演 变成今天独特的侗族文化,成为黔东南文化的重要元素。
黔东南州的侗族最迟由广西都柳江北上迁徙而来,当地的 侗族古歌《侗族祖先哪里来》所说的也是如此,迁徙原因主要是 人口增加,土地紧缺。现如今主要分布于黔东南黎平、从江、榕 江、锦屏、天柱等地区,不同地区的侗族文化存在差异。侗族在 与其他民族的交往过程中,其文化、习俗相互交融,产生许多相 似之处 。
三、侗族传统建筑及其文化内涵
(一)新的东巴文字被创造 在这种东巴文“热”的洪流中,有一些旅游经营者,也看 到了东巴文的魅力,并自觉地借助东巴文,把其作为一种无形资 产运用到店铺名称、宣传资料、食品包装等上。由于东巴文数量 有限,能表达的内容有限,当现有的东巴文不能完整表达其内容 时,一些旅游经营者选择自己“创造”新的东巴文,并予以其实 际的意义。针对这一的现象,东巴表示很不赞同,他们认为这种 行为是不负责任的,侵犯了东巴文的神圣性;当地居民则表示一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
20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城市旅游规划
谈黔东南侗族文化
2015年2月下半月刊
陈全瑶 潘齐欣
黔东南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缩影,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黔东 南同时是最具少数民族特色的地区之一。侗族由来已久,民族文化独具一格,在经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 程中,已经逐渐被淡化,传承和发扬侗族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对黔东南背景下的侗族文化进行深 入的解析,同时也将会从建筑、语言、服饰特点、歌谣以及节日来揭示黔东南侗族文化的深刻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辖1 个县级市---凯里市、施秉县、 三穗县、镇远县、黄平县、岑 巩县 天柱县、锦屏县、剑河 县、台江县、榕江县、黎平县、 从江县、雷山县、麻江县、丹 寨县15个县 ,1个国家级经济开 发区—凯里经济开发区。
1.1.5 黔东南历史沿革
1、蛮荒时期(隋唐以前) (1)旧石器时代 (2)新石器时代 (3)鳖人时代 (公元前30世纪至春秋时期)
• 服饰文化
• 歌舞文化
• 建筑文化
• 移民文化
人口迁移
·土著民族 ·苗族迁徙(历史上五次迁徒、黔东南属四次迁徒)
·侗族迁徙 ·汉族迁徙
·要点:黔东南是人口大迁徙的典型地区 不同历史文化的迁徙 文化人口迁徙融合
• 苗族迁徙图
• 侗族迁徙
• 汉族迁徙
1.2 黔东南州民族建筑文化
黔东南迄今为止保留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据统 计,截止2015年,全州拥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共计975处, 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9处, 州级文物保护单位6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29处;另有1 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处中国 历史文化名镇、1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8处中国历史文化 名村、2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309个中国传统村落(409)。
遗产类别
遗产名称
民间文学 传统美术 传统音乐 传统歌舞 传统戏剧 传统体育 传统手工技 艺
传统医药 民俗
珠郎娘美、刻道、 苗族古歌、 苗族贾理、仰阿莎 苗族泥哨、 剪纸、侗族刺绣、苗绣 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芦笙音乐、多声部民歌、苗族飞歌 苗族芦笙舞、铜鼓舞、反排苗族木鼓舞 侗戏 赛龙舟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苗族蜡染技艺、白皮纸制作技艺、银饰制作 技艺、苗族织锦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枫 香印染技艺、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苗医药、侗医药、瑶族医药 苗年、苗族服饰、苗族鼓藏节、侗族萨玛节、月也、侗年、苗族栽岩 习俗、苗族姊妹节、苗族独木龙舟节、三月三、侗族服饰、侗族款约 、歌会(四十八寨歌节)
多元民族文化
·稻作文化
·服饰文化 ·饮食文化
·民族文化
·歌舞文化 ·医药文化
·移民文化
·节庆文化 ·制度文化
·地域文化
·宗教文化 ·红色文化
·建筑文化
·工艺文化
·要点:苗族文化、侗族文化、汉族文化主体 以楚越文化为潜流,
以苗侗文化为主流 以汉文化为显流
一核三区多元
• 稻作文化
• 民族文化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黔东南州概况、历史和 民族文化,重点掌握黔东南民族建筑文化。

黔东南的山是灵动的,黔东南的水是碧绿的
,黔东南的情醇厚,黔东南的青山绿水养眼,民族 文化养心,蓝天净土润肺,田园生活养身!

最近省委要求黔东南州要“牢牢守住发展和
生态两条底线,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
贝,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带动经
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西江千户苗寨
肇兴侗寨
岜沙最后一个枪手部落
镇远古城
1.1 黔东南州概况
1.1.1 地理环境 1.1.2 自然资源 1.1.3 人口民族 1.1.4 历史沿革 1.1.5 发展历程 1.1.6 民族文化
1.1.1地理位置
黔东南州位于云贵高 原东南边缘,贵州省东南 部,是贵州省的东大门, 是西南地区连接华中、华 南地区最主要和最便捷的 通道。
3.风雨桥
侗族风雨桥不仅是跨越 江河的通道,除了提供人们 便利的交通之外,还具有象 征意义和风水文化意义,即 有“堵风水、佑村寨”之意, 被视为“消除地势之弊、补 裨风水”之益的文化设施。
谢 谢!
黔东南州森林资源丰富,是 全国重要的林区之一,也是贵州 省的主要用材林基地,贵州10个 林业县中黔东南有8个,有“杉 乡” 、“林海”之称,森林面积 1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3.4%, 为全省之冠。生物种类繁多,有 2000多种植物,1000多种野生动 物。
1.1.3 民族人口
全州面积为黔东南面
本州地貌类型
山地面积221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72.8% 丘陵面积706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23.3% 山间盆地面积1177 平方公里,占总面积3.9%
2.气候

黔东南州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雨热同季。被专家誉为“丰收型的农业
气候”和“金不换的气候”。年均气温14—18.5℃,
1.2.2 黔东南建筑形式
1.吊脚楼
大多就地砌基,傍山 而建,其屋半边着地, 半边吊脚,既有不占地 之优势,又具突兀之威, 美观大方之感。
2.鼓楼
鼓楼建筑结构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檐式宝塔 形,一般结构为正八边形、正六 边形、四边形等。楼体立面均为 奇数,有一至二十一层不等,顶 部有悬山式、歇山式和攒尖式; 攒尖式中,又有双叠顶和复叠顶。 整个建筑全木结构,不用一钉一 铆,全由木榫穿合,扣合无缝, 结实牢固。
1.1.6 民族文化
黔东南拥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即侗 族大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3项72个保护点,数量占全省近一半, 排列全国地州市级第一位;省级名录192项242个保护点;州级名录254 项300个保护点;县级名录700项。有国家级项目代表传承人26人,省 级项目代表传承人104人,州级项目代表传承人294人。国家级民族文 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处,省级生产性 保护示范基地8处,州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处。其非物质文化遗产 包括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歌舞、传统戏剧、传统体 育、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
入黔东南 且兰小国归附于汉 东汉时期苗族已在黔东南聚居
2. 羁縻州制时期(隋唐至宋)
·南北朝:黔东南属宋国
·隋朝:黔东南分属牂牁郡、治安郡、沅陵牂牁 ·唐朝:黔东南置有充州、应州、亮州、巫州等羁縻州和
奖州等经制州 ·宋朝:黔东南分属夔州路、荆湖北路、广南西路,其中夔、
州路管辖黔东南大部, 荆湖北路管辖南部边缘,广南西路管辖南部边缘, 置古州、亮州等,羁縻 州和安夷县、邛水县。) 要点:唐朝推行羁縻州制度对黔东南影响巨大 唐在镇远设梓姜县,首开黔东南行政建制 南宋时为为抵御元军,建黄平城
1.2 黔东南州民族建筑文化
目前有30个村寨被世界旅游组织评选为世界级乡 村旅游村寨、5个国家级生态村、14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 村寨,还有23个村寨被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 清单,2个世界生态建筑博物馆,即锦屏隆里所村和黎平 堂安村。
1.2.1 民族村寨
• 1. 苗族村落
苗族村落多以宗族或家族聚族而居,村落大多分布于半山腰, 少部分村落分布于河谷,具有“一山一岭一村落”的分布特点

积30337.1平方公里。占全

省总面积的7.2%。到2017年
,全州人口475.99万人,少
数民族(有33个民族)人口占

总人口的80.3%,其中苗族

占总人口的42.5%,侗族占
总人口的29.5% 。
1.1.4 历史沿革
黔东南州历史悠久,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黔 中郡和象郡,明清时期分属思州府、镇远府、黎 平府和都匀府,解放初期属镇远专区,1956年7月 23日成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驻地凯里 市。
年降雨量1000—1500mm,年日照时数1068—1296小时
。空气负离子含量每立方米达1200—2000个,是全国
平均的8—12倍,有“天然氧吧”之誉称。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 有大小河流2900多条,以清 水江、舞阳河、都柳江为主 干,呈树枝状展布于各地。 河流分属两个水系。苗岭以 北的清水江、 舞阳河属长江 水系,苗岭以南的都柳江属 珠江水系。
第1章 绪论 黔东南州民族文化概况
凯里学院 王展光
1
投票 最多可选1项
你来自哪里? A 黔东南州 B 贵州省其他地区 C 省外
提交
目录
1.1 黔东南州概况 1.2 黔东南民族建筑文化
【学习提示】 黔东南州是一个以苗族侗族为主的多民族混住的地区,
多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 化。在学习时,应注意对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建筑文化 进行区分,了解其各自特点和形成原因。 【学习要求】
·远古蜀人鱼凫部落 ·鱼凫王朝
特质:鳖巴——夜郎——土家族、仡佬族等,是贵州早期 人文发展的 一条主线。黔东南仡老族、仫老族本地土著人。
(4)夜郎时代 (战国、秦、汉时期)
·牂牁国 ·夜郎国 ·且兰国
要点:史前至公元前28-25年,贵州文化滥觞期。 战国中期,今黔东南属楚设黔中郡辖,在锦屏亮江出土 一批战国青铜武器。 在镇远涌溪、岑巩新兴出土 战国前编钟,表明中原文化已渗入黔东南。
特质:黔东南呈稻作型农业、刀耕火种型农业、山地游牧型。不以牛耕,但于畲田。
(5)郡县时代(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
·秦统一中国:黔东南属黔中郡 ·汉朝:西汉,黔东南大部分属武陵郡;东汉,基本延续 西汉区划。
·三国:蜀相诸葛亮领兵南征 ·两晋:黔东南属牂牁郡、夜郎郡 要点:秦灭楚后,苗族、侗族、水族、瑶族先民陆续迁
银秃
杏杉 三叶虫
海百合
2.水能
储藏量332万千瓦,可开发的水能资源达244万千瓦,是贵州 省“西电东送”项目的重点源区之一 。
三板溪水电站位于清水江下游锦屏县内,该电站总装机容 量100万千瓦,安装4台25万千瓦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年发电 量24.28亿千瓦时,是国家西电东送“十五”重点工程。
2.生物资源
·雍正年间:设置“苗疆六厅”,黔东南东南全部纳入中央 王朝版图。 明朝鄂尔泰、张广泗改土归流
要点:贵州建省,机缘于黔东南 “化外之地” 清军入黔、反清复明 明清两次改土归流
创立共和时代(1840—1949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