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案例

一.指导思想

教师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比较熟悉。在实施高中必修化学1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前,必然要提出这样的问题:高中化学新课程化学1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同以前的元素化合物教学有哪些变化?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和教学建议的分析,依据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化学1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有以下变化:

1、倡导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的背景中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通过高中化学1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过程方法,形成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改变以往仅仅教给学生“赤裸裸”的化学知识或者说是“纯粹”的化学知识的授课方式。传统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往往导致学生在应用物质性质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迁移能力有待提高。现在之所以倡导将知识放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教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体会知识的价值。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情景落实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教学目标。

2、抓住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核心内容进行整合教学

由于化学1的教学时数为36,非常有限。因此,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内容要选择重要物质的主要性质,这和以往教师追求物质性质的细节教学有较大区别。另外,化学1培养的是学生的基本化学素养,没必要让每个学生都掌握枝节的知识,掌握核心内容更重要。

此外,课程目标由原来的一维(知识)转变成了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再加上教学时间很有限,必然要求教师能够进行整合教学,发挥一种教学素材的多种教学功能,实施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即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物质性质的知识,培养探究能力,建立相关的科学方法,形成必要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如果教师不采取整合教学,很难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此外,三维目标的落实需要整合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仅仅通过讲授达到,也不可能脱离物质性质纯粹地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是一样的。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形成的情感与态度才是内化了的。

3、从以物质为核心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转化为以元素为核心

在以往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中,是以物质为核心的,围绕某种具体的物质,如硫单质,学习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与制法。现在,转变成以元素为核心学习,围绕某一种元素,学习含有该元素的主要物质的核心性质。这是由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决定的,课程标准在界定模块内容的时候就是要求学习某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如,学习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具体化为围绕硫元素学习硫单质、二氧化硫、硫酸等的主要性质。

4、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进行物质性质的教学

以往的高中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元素周期律之前和元素周期律之后(简称“律前”、“律后”)。通常,律前的教学从实验事实出发得出结论,律后的教学从结构出发,由结构分析推断物质的性质。现在,新的课程结构没有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分为两个阶段,都位于元素周期律之前,因此,关于物质性质的学习不能从结构出发推断物质的性质,而主要从实验现象出发,分析物质的性质。例如氨,原来放在元素周期律之后学习,教师通常先介绍氨的结构和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然后分析氨具有的性质。现在氨的相关内容放在必修化学1,元素周期律的前面,主要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现象,总结氨的性质。

5、教给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在必修化学1要学习大量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必然希望学生能够建立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从而为后面能够自主学习打下基础。而且元素化合物知识主要在必修化学1中,在其他选修模块较少涉及,让学生掌握方法就显得更加重要。基于现在的课程内容组织,在必修化学1中,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主要有实验、比较、分类、观察,这是课标规定的。此外,学生应该建立起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思路,我们认为基本思路是从通性和氧化性、还原性来研究物质的性质:从金属、非金属、酸、碱、盐等物质类别所具有的通性预测某个具体物质可能具有的性质;从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角度预测物质是否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

二.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策略和方法

1、突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新的知识体系

由于课程结构的改变,课程内容的重新组织,建立了新的知识体系,相同的元素化合物内容在教学中的前后位置发生了变化。例如,氮气性质的学习原来放在元素周期律之后,现在放在元素周期律之前。教师要想顺利地有针对地进行教学,一定要更换知识体系,建立新的知识体系结构。这包括必修教材知识的体系、必修教材中知识的深广度及必修与选修教材的知识关系。教师头脑中要有三个阶段的知识,建立整体的、立体的、网络化的中学化学知识体系。例如,关于物质的性质知识,教师要清楚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具体内容和程度,知道学生在必修模块中要掌握的程度,了解在选修模块还有哪些进一步的延伸。

一些老师认为,必修化学1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处理和组织跟原来的教材相比,系统性降低了,结构性差了。这个问题仍然与知识体系有关。很多教师已经对原来的知识体系的认识根深蒂固,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它的优点。对于与它不同的组织,由于不熟悉,往往觉得杂乱。因此,教师要认识新的知识体系。建立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知识系统!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功能化!

必修化学1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系统性体现在含有同种元素物质的系统性。即氮、硫等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者说是知识结构。通过核心元素将大量的元素化合物只是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如山东科技版教材通过氮的循环、硫的转化等将含有氮、硫的物质借助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背景将其组织起来,并且在习题中和概括整合栏目中,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某版本的教材是先建立物质类别的体系,然后按照物质的类别组织元素化合物内容。教材在第2章介绍了物质的分类,第3章和第4章为金属及其化合物和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含有不同元素物质之间的系统性放在了必修化学2中,借助元素周表和元素周期律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整合,建立周期和族的物质性质递变规律。2、将“裸露”的知识“包装”起来

以往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常常是去情景化的,直接介绍物质的性质,顺带些物质的用途。学生反映化学很枯燥,记忆大量的化学方程式。由于新课程的目标包括态度情感价值观,必然要求将去情景的知识情景化,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界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提供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和生动载体。此外,将元素化合物知识置于真实的情景中,强调化学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