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理论与历史考研真题

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理论与历史考研真题

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理论与历史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麦克卢汉1.媒介即讯息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核心,强调媒介传递的真正“讯息”是它本身对受众的刺激,而非它所传递的内容。

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指传播媒介对人感官中枢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心灵与社会
3.冷媒介与热媒介
媒介有冷热之分,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无需更多感官和联想就能理解;冷媒介相反,信息含量少,但需多种感官联想配合理解。

4.地球村
麦克卢汉最早提出“地球村”概念。

1980年麦克卢汉去世后,与其同事合著的《地球村》一书出现。

2、媒介事件
3、叙事分析
4、霸权(hegemony)
5、休眠效应
二、简答题
1、简述两次世界大战美国的宣传分析
2、简述受众的选择过程
三、论述题
1、结合历史和现实,简要评价“技术决定论”
2、联系实际,谈谈公民新闻和网络舆论在我国社会的现状和趋势
3、联系实际,谈谈我国新闻传播业提高国际传播实力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现实意义,并提出切实可行措施。

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708传播学理论与历史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708传播学理论与历史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708传播学理论与历史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传播学理论与历史试题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马歇尔-麦克卢汉2.叙事分析3.霸权(Hegemony)4.休眠效应5.媒介事件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1.概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宣传研究。

2.简述受众的选择性过程。

三、论述题(第1题20分,第2题、第3题各30分,共80分)1.联系历史与现实,评述传播研究中的“技术决定论”。

(20分)2.联系实际,论述公民新闻与网络舆论在当下中国社会中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30分)3.联系实际,论述我国新闻传播业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加强文化软实力的现实意义及可行措施。

(30分)参考答案: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传播学理论与历史试题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马歇尔-麦克卢汉【分析】伴随多伦多学派在学术界的影响力日盛,其代表人物成为重要的考点。

需要掌握英尼斯、麦克卢汉、梅罗维茨、波兹曼等人对于传播学重要的理论贡献。

注意三段论的答题方法,第一句为人物定位,第二句人物的理论贡献,第三句一般是其学术评价。

答:麦克卢汉是加拿大文学批评家、传播学家、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一代宗师。

他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圣人”、“先驱”和“先知”。

他是20世纪最富有原创性的传播学理论家。

著名的传播学理论有“地球村”、“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

他对电子时代和赛博空间的预言一个个变成了现实,被传播和科技界认作“IT 时代的先知”。

2.叙事分析【分析】该题难度较大,在传播学研究方法中并未提及这种方法。

其之所以出现,是伴随政治经济学在学界影响力扩大而使这种研究方法变得为学界所关注。

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新闻理论(50分)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信息答:信息论认为,信息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一个基本要素;控制论认为,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系统论认为,信息是事物运动、变化、联系、差异的产物。

从传播学角度来讲,信息,是指在一种情况下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它是人类的精神创造物。

这种创造物是人大脑收集、加工、处理的结果,它可以是内储形态的人的精神创造物,也可以是外化形态的人的精神创造物。

具体而言,它既包括人内向自我传播所用的材料,也包括外化出来的、用符号形态流通的消息、新闻、文献、资料、数据等。

2.新闻价值答: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

有些事实,由于它本身具有某些特殊素质,使得它区别于其他的一般事实,正是这些特殊素质让它能够成为新闻。

新闻价值就是这些特殊素质的总和。

这些特殊素质的共同特征是:能引起广大受众的共同兴趣,能为广大受众所关注。

因此,新闻价值的根本着眼点就是广大受众的普遍关注,它是我们衡量事实是否能成为新闻的一条重要标准。

判定某一事实能否成为新闻,主要看它是否具有为受众所关注这一素质。

这些素质即新闻价值的要素具体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

3.新闻他律答:新闻他律,是指除了媒体和记者自律外,新闻法规、新闻政策及其他部门对新闻从业者的检查和监督,这种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

这种意志具有支配性,使记者的行文符合有关要求。

新闻他律是新闻自律失范后,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干涉媒体的运行,以保证新闻传播业能够为公共利益良性、健康运转。

新闻他律最重要的力量是政府。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简述当代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

答:新闻事业的职能,是指新闻事业对人类、对社会生活所发挥的影响和作用,亦即新闻事业满足社会需要的效能。

新闻事业与社会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迅速、真实、广泛地反映客观世界,又时刻作用和影响客观世界。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考研历年真题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考研历年真题

新闻传播史论一、名词解释1.《新华日报》2.《纽约时报》3.伯明翰学派4.社交媒体5.沉默的螺旋二、简答题1.简述新闻与宣传的异同。

2.简述史量才的报刊从业活动。

3.简述英国BBC的体制。

4.简评尼尔•波兹曼的媒介理论。

三、论述题1.试述20世纪20年代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

2.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意义。

3.论述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舆论格局的变化,并论述主流媒体如何提高舆论引导艺术。

新闻实务公共部分一、名词解释1.解释性报道2.新闻敏感3.编辑方针4.提要题5.金字塔式结构6.社论二、简答题1.简述新闻报道中选择角度的意义2.简述新闻采访中现场观察的重要性3.简述传统报刊编辑与网络新闻编辑的异同三、论述题请谈谈,我们目前传统报纸中言论版的实践中存在哪些问题?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言论版改进的看法。

指定选作一一、综合应用题请根据下列材料(新闻发布会内容6日),改写一篇用于7日“早间中国”广播《新闻与新闻摘要》节目的广播稿,时间不超过2分钟。

二、应用写作题全国各地陆续出现雾霾现象,有专家表示,这与特定的地理位置,气候有关,但根本原因,是人们的过度开发破坏导致。

请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新闻评论,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1200字。

新闻理论一、名词解释(5 分/个)1.民生新闻2.新闻出版自由二、简答(10 分/道)1.简述新闻批评的原则;2.简述新闻媒介开展受众调查工作的意义。

三、论述题(20 分)结合现实,如“窃听门”事件、英国凯特王妃事件等,谈谈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新闻史一、名词解释(5 分/个)1.进奏院状2.《大清报律》3.“红色中华通讯社”二、简答(10 分/道)1.谈谈黄远生的记者“四能说”的意义;2.说说美国政党报业的特点。

三、论述(15 分/道)材料内容:主要是关于“范长江新闻奖”,“邹韬奋新闻奖”与两奖合并成的“长江韬奋奖”的简介。

问题:结合范长江和邹韬奋的新闻实践,谈谈评定“长江韬奋奖”的意义。

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712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712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712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中国传媒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712新闻传播史论一、名词解释1.《新华日报》2.《纽约时报》3.伯明翰学派4.社交媒体5.沉默的螺旋二、简答题1.简述新闻与宣传的异同。

2.简述史量才的报刊从业活动。

3.简述英国BBC的体制。

4.简评尼尔·波兹曼的媒介理论。

三、论述题1.试述20世纪20年代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

2.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意义。

3.论述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舆论格局的变化,并论述主流媒体如何提高舆论引导艺术。

参考答案:中国传媒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712新闻传播史论一、名词解释1.《新华日报》答:《新华日报》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唯一一份大型机关报,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

该报大力宣传中共中央有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团结抗战、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以及毛泽东等领导人提出的游击战争理论,无情地揭露了日寇侵华阴谋和罪行,及时报道中国军队的抗日战绩。

2.《纽约时报》答:《纽约时报》是一份以政界、企业界、知识界人士为读者对象的高级报纸。

于1851年由雷蒙德与两位同仁创办,初名为《纽约每日时报》。

该报对开四页,较为庄重,主张客观报道,国际新闻丰富,风格与《泰晤士报》类似。

1896年奥克斯接手后将其发扬光大,首先确立了庄重严肃的新闻风格,报道重点是政府新闻、时事评论和金融地产交易;任用优秀主编范安达,首家报道了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以“客观、超党派”的态度报道国内外重大新闻,如70年代“五角大楼事件”。

1994年起进军有线电视业,购买了“爆玉米花频道”,目前拥有电视网的五个小型附属台,向着媒介集团的方向发展。

3.伯明翰学派答:伯明翰学派是以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为核心的文化研究学派,代表人物有斯图亚特·霍尔、大卫·莫利、洪美恩、约翰·费斯克等。

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中国新闻史)历年真题试卷汇

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中国新闻史)历年真题试卷汇

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中国新闻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论述题 2. 简答题 3. 名词解释题1.简要论述你对在华外报的认识和评价。

(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正确答案:(1)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在华外报的出现以及由东南沿海向中原腹地步步深入,是与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和扩张同步进行的。

许多在华外报的主办人更是直接投入侵华活动中。

(2)外报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当闭关政策被打破时,中西文化交流得以恢复,这对中国来说并非坏事。

在华外报对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介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进程,改变了中国的固有文化。

随着新科学、新技术的引进,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它宣扬英、美等国政治开明、社会繁荣,介绍西方的富强之道,断断续续介绍了西方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

它对长期处于封建思想禁锢下的中国读者具有深刻的启蒙作用。

(3)外报的实践经验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

近代报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

它与邸报的不同之处在于记者和编辑有独立撰稿权,可以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

这一点体现了近代报刊的民主主义观念。

若不是西方殖民者强行把近代报刊带到中国,在封建统治下是不可能产生近代报刊的。

中国人逐渐掌握了西方的新闻采访与编辑业务、管理方法,以及发行、广告、印刷等技术。

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为中国报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捷径。

外报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新闻工作者。

石印和铅印技术也是随着外国人的办报活动传入中国的。

涉及知识点:中国新闻史2.梁启超的“时务文体”和办报思想。

(复旦大学,2010年;南京大学,2011年;广州大学,2011年;中国政法大学,2013年;广西大学,2014年;南京大学,2014年;清华大学,2014年;河北大学,2014年;广西大学,2015年;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山东大学,2015年)正确答案:(1)论梁启超的“时务文体”的特点:①文体解放——“纵笔所至,略不简束”,即打破写作上的清规戒律,实行文体大解放,无拘无束,灵活自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2011中国传媒大学考研 新闻学基础真题

2011中国传媒大学考研 新闻学基础真题

【2011中国传媒大学考研专业课真题】新闻学基础新闻史论一、名词解释1、定本制度2、《万国公报》3、北大新闻学研究会二、简答题1、简述清政府制定的报刊出版法律2、简述美国“便士报”兴起的社会背景、传播内容与特征三、论述题谈谈你对19世纪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认识和评价新闻理论一、名词解释1、公共新闻学2、法兰克福学派二、简答题1、简述新闻与舆论的关系2、简述西方新闻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与特点三、论述题联系实际,谈谈网络环境下新闻媒体应该如何加强舆论引导工作新闻业务一、简答题1、简述录音采访的特点及其采访要求2、简述人物通讯的特点和写作方法二、论述题结合实际,谈谈电视现场报道的特点和报道要求三、应用题看材料《武汉300亿建全球第三高楼》,写不少于800字的评论。

材料如下:武汉市规模最大的现代服务业综合体及世界第三高楼——武汉绿地国际金融城暨绿地中心8日正式动工兴建,其核心部位将建一栋606米的超高层综合体建筑,这也是仅次于迪拜塔(800米)和上海中心(632米)的全球第三高楼。

武汉绿地国际金融城项目位于长江大桥和长江二桥之间的武昌滨江商务区,与汉口百年外滩隔江相望,是武汉市新一轮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

项目建筑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300亿元人民币。

据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介绍,商务区核心部位将建设一栋606米的超高层综合体建筑,计划打造为集超五星级酒店、国际甲级办公、高档商业、顶级公寓等为一体的超高层城市综合体。

5年内全部建成后,该楼将刷新武汉楼高的新纪录,成为仅次于正在兴建的上海中心大厦之后的中国第二、世界第三高楼。

出席奠基仪式的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杨松称,该项目是武汉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后的一大力作,代表武汉的新高度、新未来,也标志着武汉的腾飞。

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详解 【圣才出品】

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详解 【圣才出品】

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新闻理论(5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信息
2.新闻价值
3.新闻他律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当代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

2.简述舆论形成的机制。

三、论述题(15分)
给了一段华盛顿邮报的材料,根据习近平13年的讲话精神进行分析材料大概内容:“西方用了几十年时间,花费了上百亿金钱,最后他们终于发现,原来答案就在新闻里。

社会主义国家发现了西方的民主政治,于是他们纷纷起来,反抗,动乱,为了争取民主。


《华盛顿邮报》
新闻业务(5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封闭式提问
2.新闻背景
3.通讯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新闻特写的定义与特点。

2.新闻编辑要求特点。

三、采访提纲(共15分)
根据一段雾霾材料写一个采访提纲(至少选取三个报道角度,新闻标题、选题说明、采访对象、采访提问)。

雾霾(具体材料略)
新闻历史(5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廉价报刊
2.《申报》
3.“白虹贯日”事件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三社四边”协定的内容及影响。

2.维新改良派的办报思想和意义。

三、论述题(15分)
请论述BBC的运营体制、特点和启示。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历年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介绍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历年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介绍

4.3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一、简答(15*3)1、简述网络媒介的传播特征2、建设媒介制度的类型3、简述媒介产业的特点二、论述(30*2)1、论述媒介伦理失范的表现和原因2、论述你对广播电视频道化发展前景的看法(广播或电视)三、案例分析(45)结合犀利哥走红,利用新闻传播学知识分析原因。

4.4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参考答案一、简答(15*3)1、简述网络媒介的传播特征时效性和全时性海量性和开放性互动性和个人性化多媒体化2、简述媒介制度的类型集权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自由主义和社会责任)社会主义制度(苏联和我国公有制)3、简述媒介产业的特点双重属性社会性:公益性、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

产业型:信息产业、媒介产品、市场竞争二、论述(30*2)1、论述媒介伦理失范的表现和原因表现:虚假新闻泛滥有偿新闻现象低俗新闻增多人文关怀缺失原因:媒体在市场经济中体制和法规不健全媒介产业竞争激烈,过度重视商业效益,忽视社会效益部分新闻从业人员缺乏职业道德2、论述你对广播电视频道化发展前景的看法(广播或电视)(解释核心词)电视频道化是指以频道为单位进行定位划分,是节目内容较为集中。

(现状)目前,我国电视专业频道节目的收视率和市场份额有所上升(前景)体现出电视产业化发展、体制创新的趋势。

是受众对电视节目多元化的内在要求所决定的。

(看法)符合媒体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针对性的、多样化的服务意识的体现是电视发展的必然之路存在一定的壁垒,如技术、人员等。

三、案例分析(45)结合犀利哥走红,利用新闻传播学知识分析原因。

(解释核心词)犀利哥走红事件概述(分析)作为一个热点网络事件,成因包括:多种传播类型相结合:(人际、大众、群体等),二次传播,多次传播。

议程设置:议题的广泛设置意见领袖:二次设置热点问题,提出观点舆论走向:个人报道——网民舆论——媒体报道——舆论高潮——公共话题——舆论消退网络炒作:网络文化符号,符合网民心理期待(总结)多方面成因,作为网络“走红”,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是也反映出网民的窥探心理等,网民提升媒介素养,正确对待。

《传播历史与理论》考研中国传媒大学考研真题

《传播历史与理论》考研中国传媒大学考研真题

《传播历史与理论》考研中国传媒大学考研真题解析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1中国传媒大学713传播历史与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中国传媒大学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传播历史与理论试题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一、名词解釋(每题6分,共30分)1.英尼斯2.数字鸿沟3.拟态环境4 •潜网5.内容分析法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符号的结构和特性。

2•简述"麻醉精神"。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90分)1 .受众的概念在web2.0时代是否还能使用?2•大众媒介的基本运营模式是什么?新媒介又有什么样的变化?3•写出至少三个国际知名媒介的机构,并评述之。

参考答案:中国传媒大学2014年全国硕士硏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传播历史与理论试题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一、名词解釋(每题6分,共30分)1.英尼斯答:英尼斯是最有影响的媒介决走论者之一,多伦多学派的鼻祖,麦克卢汉的老师。

20世纪40年代他从加拿大经济史逐渐转向了对人类文明史的硏究,在传播与媒介研究方面的代表作包括《帝国与传播》和《传播的偏向》。

他提出的主要理论是媒介偏向论,他认为,没有一样传播媒介是不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偏向的,而这种或偏向时间或偏向空间的特性,影响了社会的知识状况、权力结构和政治形态。

他认为,偏向时间的媒介包括语言、石头、黏土、羊皮纸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比较耐久,能够克服时间的障碍但是不适合流通和传播。

这种媒介有助于树立权威、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有利于传统和宗教的稳定性。

然而这种媒介的时间性使得它无法及于远方,也导致了社会的不均衡。

偏向空间的媒介包括文字、纸张以及更早期的纸莎草等。

这些东西作为媒介的共同特点是,虽然经不起时间的销蚀,但是非常轻便易携,可以克服空间的障碍。

这种媒介有助于帝国的扩张、知识的扩散以及世俗政权的建立。

中国传媒大学近10年新闻传播学考研测试题及答案

中国传媒大学近10年新闻传播学考研测试题及答案

2011新闻传播学考研测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也叫“新闻”。

它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内容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信息较灵通,时效性较强,大多是尚未公开的“朝廷机事”。

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朝廷政事和各方面信息的需求。

小报出现后,一直被统治者看作是一种非法出版物而受到查禁。

2、媒介权力指的是新闻传媒通过新闻传播行为对社会所起的支配作用。

这种支配作用,一是通过新闻报道的内容安排,形成人们的注意中心;二是通过选择和评价事实,表达和引导舆论;三是对政府和社会进行舆论监督。

3、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原则在新闻工作者中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行为准则,它要求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或主办的新闻舆论工具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贯彻和表达本党的思想意志、政治要求和组织原则。

4、“有偿新闻”是我国当前新闻行业风气不正的突出表现。

其特征是谁给钱就报道谁,报道谁就向谁要钱。

5、第四媒体,也叫国际互联网,英文名称为INTERNET,简称为“互联网”或“因特网”。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把互联网定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二、简答1、简述社会责任新闻理论的基本观点。

社会责任新闻理论是西方新闻学者对20世纪欧美资本主义垄断竞争时期的新闻思想所作的理论概括。

这一理论指出,在资本主义垄断竞争时期,新闻自由伴随着义务和责任,绝对新闻自由不存在;当新闻媒介不履行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时,政府有权对新闻媒介进行干预。

2、简述新闻真实性的双重涵义。

新闻真实是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的统一。

对单篇新闻作品来说,不仅要确保个别事实的准确无误,做到微观真实,还要求在事实的总体和相互联系上也符合客观实际,力求宏观真实。

对新闻媒体来说,首先要做到每篇新闻真实可信,但每篇新闻真实未必等于真实地反映了整个现实世界。

所以还必须对实际情况做全面、客观的正确估计,通过控制报道量和连续报道等方式,做到宏观真实。

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中国传媒大学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科目名称: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试题分析一、参考教材(8本)1.《传播学总论》(胡正荣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传播学基础:理论、框架与外延》(段鹏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4.《传媒法规与伦理》(王军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5.《媒介管理学》(邵培仁著,高等教育出版社)6.《新媒体传播》(马为公、罗青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7.《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E.M.罗杰斯著,上海译文出版社)8.《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二、试题特点1.题型及分值分布主要题型分为: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1)简答题(共3题,每题15分,共45分)(2)论述题(共2题,每题30分,共60分)(3)案例分析题(共1题,45分)2.考试内容(1)传播学基础知识(60分)涵养理论、舆论监督、使用与满足理论、传播学实证研究方法。

(2)传播学热点(75分)微博、微信,李天一案件,自媒体。

(3)新闻传播综合考点(15分)舆论监督。

三、本试题与其他相关试题比较1.2014年334试题特点(1)题型方面较往年题型保持不变。

(2)考查范围①基础知识:传播学的基础知识仍然是考查重点,尤其是将基础知识与热点相连,并且在基础中也涉及到冷僻考点和超纲内容。

要回答出学科考点的来龙去脉并将基础的知识与现代的传播变化情况相结合。

②热点时事:对新理论和业界热点问题的考查比重越来越大,已经占到三分之二的分数,要对新闻传播界的时事一直持续关注,并对自己的专业化见解进行总结归纳。

③综合能力:在考查334时试题中加入了440的考点,在对热点案例的分析的时候也是新闻与传播分不出界限,需要将两者的考点相结合,在回答334的时候语言组织要更加的灵活化。

(3)难易程度与2013年的试题相比难度提高,需要考生思考和动用日常知识积累的题目增多。

《传播历史与理论》考研中国传媒大学考研真题

《传播历史与理论》考研中国传媒大学考研真题

《传播历史与理论》考研中国传媒大学考研真题解析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中国传媒大学713传播历史与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中国传媒大学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传播历史与理论试题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英尼斯2.数字鸿沟3.拟态环境4.潜网5.内容分析法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符号的结构和特性。

2.简述“麻醉精神”。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90分)1.受众的概念在web2.0时代是否还能使用?2.大众媒介的基本运营模式是什么?新媒介又有什么样的变化?3.写出至少三个国际知名媒介的机构,并评述之。

参考答案:中国传媒大学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传播历史与理论试题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英尼斯答:英尼斯是最有影响的媒介决定论者之一,多伦多学派的鼻祖,麦克卢汉的老师。

20世纪40年代他从加拿大经济史逐渐转向了对人类文明史的研究,在传播与媒介研究方面的代表作包括《帝国与传播》和《传播的偏向》。

他提出的主要理论是媒介偏向论,他认为,没有一样传播媒介是不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偏向的,而这种或偏向时间或偏向空间的特性,影响了社会的知识状况、权力结构和政治形态。

他认为,偏向时间的媒介包括语言、石头、黏土、羊皮纸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比较耐久,能够克服时间的障碍但是不适合流通和传播。

这种媒介有助于树立权威、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有利于传统和宗教的稳定性。

然而这种媒介的时间性使得它无法及于远方,也导致了社会的不均衡。

偏向空间的媒介包括文字、纸张以及更早期的纸莎草等。

这些东西作为媒介的共同特点是,虽然经不起时间的销蚀,但是非常轻便易携,可以克服空间的障碍。

这种媒介有助于帝国的扩张、知识的扩散以及世俗政权的建立。

它能够帮助中央政权控制更大的疆界,但是却有可能削弱中央的权威。

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试题

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试题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试题(2011)新闻史一.名词解释王韬葵丑报灾《纽约太阳报》二.简答1.古登堡印刷术的发展及其影响2.延安《解放日报》的改版三.论述谈谈《新青年》的历史地位及影响新闻理论一.名词解释新闻党性原则媒介批评二.简答1.简述新闻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

2.为什么要坚持新闻舆论的正确引导(必要性)。

三.论述举例说明新闻媒体反“三俗”的必要性。

新闻业务一.名词解释消息录音新闻新闻五要素二.简答1.新闻标题特点及作用2.电视评论的特点和作用三.论述结合实例谈谈,以网络传播为代表的新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采写编评带来的挑战及应对之策解析:其中有两道是超纲的题,一是“媒介批评”,二是新闻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

新闻史部分:中外新闻史3.5:1.5分数比例,还是参照学术真题的模式,一般中新史比重占3/5左右。

中新史考察的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都是学术的历年考研真题。

外新史考察了《纽约太阳报》、“古登堡”两个知识点,这两个考题再次验证了海天考研组之前给大家说的,专硕大纲有的,而学术大纲没有的,则作为复习重点,怎么样,应验了吧。

新闻理论部分:“新闻”、“党性原则”白给分,“媒介批评”属专硕超纲,学术大纲则为一个章节。

新闻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则在学术、专硕大纲中都难寻觅,学术大纲有新闻职业道德方面的条款和内容,本质特征则很少出题。

这个考的有点深度。

舆论引导则在考点中明确涉及,也是近1、2年的新闻学热点,海天考研在440的后续资料中也重点给予了提示。

论述题:新闻媒体反三俗(低俗庸俗媚俗),出题点与胡锦涛同志一年前关于“反三俗”亲自讲话、《非诚勿扰》节目等相亲节目被点名等低俗有关,也与年内“郭德纲与北京台纠纷”引发的媒体声讨“低俗相声”也有关,与媒介伦理失范与媒体的社会责任、媒介公信力有关。

如果你把这些都想到了,则论述题反三俗的必要性就答到点子上了。

新闻业务部分和学术的真题相似,写、编、评。

无采访题目。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考研真题解析、备考规划、参考书超全解析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考研真题解析、备考规划、参考书超全解析

《21必读!一万字的中国传媒大学新传考研超全攻略》摘要:想去双一流读书吗?正文: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始建于1954年,2004年8月由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

办学65年来,学校秉承“立德、敬业、博学、竞先”的校训,以培养“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传媒人为己任,培养了大量党和国家所需要的、能够应对未来媒体挑战、驰骋于国际舞台的优秀传媒人才,为党和国家的传媒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

该校的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并有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传播学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这所紧紧围绕着传媒事业发展所建设的高校,目前有新闻学、传播学、新媒体、广播电视学等11个新传相关专业招收全日制硕士生,相比其他学校,除了择校,可能还要在众多专业之中纠结一番。

今天,就为大家呈上最全最详的备考攻略,让大家轻松择校、高效备考。

一、招生专业中国传媒大学不仅招收的专业较多,而且有的专业下设置的方向也较多,且考生必须在初试报考的时候确认专业方向,但在招生简章中只会列出该专业的拟招生总人数。

因此,如果你报考了热门专门的热门方向,竞争会更加激烈,但最终各个方向的录取人数是可以小幅度浮动的。

众多专业方向,哪个性价比更高?各有什么区别?一起来看看吧。

【新闻学&传播学】(注:具体的方向介绍可登陆官网查看/newsWYFHY/ce902e8e-b5a4-491c-b7d5-a6ae7fb7737b.htm)专业介绍:新闻学专业从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中国传媒大学首批设置的硕士研究生专业之一,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首批招生的新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之一。

本专业具有突出的广播电视新闻特色,是中国新闻学研究生教育的引领者之一。

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707新闻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707新闻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2011年中国传媒大学707新闻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视频讲解]参考答案及视频讲解: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707新闻学基础试题分析一、参考教材(11本)1.《新闻理论》(雷跃捷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著,高等教育出版社)3.《媒介批评》(雷跃捷著,北京大学出版社)4.《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梁一高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5.《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6.《新闻编辑》(谭云明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7.《新闻评论与电子媒介》(王振业、李舒等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8.《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袁军、哈艳秋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9.《外国新闻史教程》(李磊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0.《广播电视辞典》(赵玉明,王福顺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1.《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王振业著,武汉大学出版社)二、试题特点1.题型及分值分布主要题型分为: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

(1)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5分,共25分)(2)简答题(共6题,每题10分,共60分)(3)论述题(共3题,分别为15、20、15分,共50分)(4)应用题(共1题,共15分)2.考试内容(1)新闻史(50分)中新史(40分):“定本”制度、《万国公报》、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清政府制定的报刊出版法律、19世纪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

外新史(10分):美国“便士报”。

(2)新闻理论(50分)传统理论(30分):公共新闻学、法兰克福学派、新闻与舆论的关系、西方新闻职业道德。

拓展题(20分):网络环境下新闻媒体应该如何加强舆论引导工作。

(3)新闻业务(50分)理论题(20分):录音采访、人物通讯。

拓展题(15分):电视现场报道。

应用题(15分):根据材料写评论。

三、本试题与其他相关试题比较1.本试题与其他年份试题简单比较:题型、考试范围、难易程度等。

(1)题型方面变化不大,仍是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及应用题,分值分配仍是新闻理论、新闻史和新闻业务各占50分的格局。

2011中国传媒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

2011中国传媒大学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研真题(回忆版)
专业基础 440 的题,如名字一样,非常基础,一如考前很长时间考研就说过的, 440 这门课,要以传媒大学学术真题为参考(参考题型、参考历年真 题
其中有两道是超纲的题,一是“媒介批评”,二是新闻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
新闻史部分:中外新闻史 3.5:1.5 分数比例,还是参照学术真题的模式,一 般中新史比重占 3/5 左右。中新史考察的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都是 学术的历 年考研真题。外新史考察了《纽约太阳报》、“古登堡”两个知识点,这两个考 题再次验证了考研组之前给大家说的,专硕大纲有的,而学术大纲没有 的,则 作为复习重点,怎么样,应验了吧。
新闻理论部分:“新闻”、“党性原则”白给分,“媒介批评”属专硕超纲, 学术大纲则为一个章节。新闻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则在学术、专硕大纲中都 难 寻觅,学术大纲有新闻职业道德方面的条款和内容,本质特征则很少出题。这个 考的有点深度。舆论引导则在考点中明确涉及,也是近 1、2 年的新闻学热点
论述题:新闻媒体反三俗(低俗 庸俗 媚俗),出题点与胡锦涛同志一年前 关于“反三俗”亲自讲话、《非诚勿扰》节目等相亲节目被点名等低俗有关,也 与年内“郭德纲与北京台纠纷”引发的媒体声讨 “低俗相声”也有关,与媒介 伦理失范与媒体的社会责任、媒介公信力有关。如果你把这些都想到了,则论述 题反三俗的必要性就答到点子上了。
一.名词解释
王韬
葵丑报灾
《纽约太阳报》
பைடு நூலகம்二.简答
1.古登堡印刷术的发展及其影响
2.延安《解放日报》的改版
三.论述
谈谈《新青年》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新闻理论 一.名词解释 新闻 党性原则 媒介批评 二.简答 1.简述新闻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 2.为什么要坚持新闻舆论的正确引导(必要性)。 三.论述 举例说明新闻媒体反“三俗”的必要性。 新闻业务 一.名词解释 消息 录音新闻 新闻五要素 二.简答 1.新闻标题特点及作用 2.电视评论的特点和作用 三.论述 结合实例谈谈,以网络传播为代表的新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采写编评带 来的挑战及应对之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712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中国传媒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712新闻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
1.《新华日报》
2.《纽约时报》
3.伯明翰学派
4.社交媒体
5.沉默的螺旋
二、简答题
1.简述新闻与宣传的异同。

2.简述史量才的报刊从业活动。

3.简述英国BBC的体制。

4.简评尼尔·波兹曼的媒介理论。

三、论述题
1.试述20世纪20年代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

2.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意义。

3.论述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舆论格局的变化,并论述主流媒体如何提高舆论引导艺术。

参考答案:
中国传媒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712新闻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
1.《新华日报》
答:《新华日报》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唯一一份大型机关报,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

该报大力宣传中共中央有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团结抗战、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以及毛泽东等领导人提出的游击战争理论,无情地揭露了日寇侵华阴谋和罪行,及时报道中国军队的抗日战绩。

2.《纽约时报》
答:《纽约时报》是一份以政界、企业界、知识界人士为读者对象的高级报纸。

于1851年由雷蒙德与两位同仁创办,初名为《纽约每日时报》。

该报对开四页,较为庄重,主张客观报道,国际新闻丰富,风格与《泰晤士报》类似。

1896年奥克斯接手后将其发扬光大,首先确立了庄重严肃的新闻风格,报道重点是政府新闻、时事评论和金融地产交易;任用优秀主编范安达,首家报道了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以“客观、超党派”的态度报道国内外重大新闻,如70年代“五角大楼事件”。

1994年起进军有线电视业,购买了“爆玉米花频道”,
目前拥有电视网的五个小型附属台,向着媒介集团的方向发展。

3.伯明翰学派
答:伯明翰学派是以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为核心的文化研究学派,代表人物有斯图亚特·霍尔、大卫·莫利、洪美恩、约翰·费斯克等。

它主要采用文本分析和受众调查的研究方法,认为大众传播产生了大众文化,其中容纳了丰富的意识形态内容,反映了斗争之下形成的权力关系;由于符号的多义性以及受众社会背景的多样性,受众可能会对文本做出偏好性、妥协性、对抗性等不同的阅读行为。

伯明翰学派是批判学派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学派。

4.社交媒体
答:社交媒体(Social Media),又称社会化媒体、社会性媒体,是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

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

社交媒体的产生依赖的是WEB2.0的发展,如果网络不赋予网民更多的主动权,社交媒体就失去了群众基础和技术支持,失去了根基。

如果没有技术支撑那么多的互动模式,那么多互动的产品,网民的需求只能被压制无法释放。

如果开发者没有意识到网民对于互动的、表达自我的强烈愿望,也不会催生那么多眼花缭乱的技术。

社交媒体正是基于群众基础和技术支持才得以发展。

5.沉默的螺旋
答:“沉默的螺旋”是传播效果理论重新回归到强大效果论的代表理论之一。

最早由诺
依曼于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

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

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

这个假说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①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②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③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二、简答题
1.简述新闻与宣传的异同。

答:(1)新闻和宣传的相同点
新闻与宣传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甚至相互渗透的,本质上都是为了宣传某种主张。

在现实生活中,新闻和宣传这两种传播行为是紧密关联、相互交织的,新闻和宣传存在以下共同点与联系:
①新闻事业脱胎于宣传活动。

新闻事业充其量只有三四百年的历史,而早期的报刊均是特定的政治或宗教集团的宣传工具。

②新闻与宣传同属于大众传播,都属于传播的范畴。

新闻和宣传工作都离不开广泛的受众,如果没有受众关注、接受,新闻和宣传工作都不能进行。

③现代宣传主要通过新闻媒介来进行。

宣传是一种传播活动,可以通过任何媒介进行。

新闻事业出现以后,报刊、广播、电视成为宣传者使用的基本工具。

从世界范围看,报纸从“观点报”向“新闻纸”的转变仍然是一个尚未完全终结的过程。

(2)新闻和宣传的区别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基本职能是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

而宣传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等)。

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这是两者最基本的区别。

具体而言,其不同点主要如下:
①出发点不同。

宣传的出发点是出于宣传自身的需要,把一定的观念传播出去,让受众了解、理解、接受,争取受众的信任和支持。

而新闻的出发点是出于受众的需要,人们为了求得生存、求得发展,必须千方百计地追逐信息,甚至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获取信息。

宣传追逐受众,受众追逐信息。

②归宿点不同。

宣传者传播一定的观念,其最终目的是要人们理解它、接受它、支持它,让受众按照宣传者的意图去行动。

而新闻发布者发布新闻,除了以新闻谋利外,对新闻本身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任凭新闻接受者自己去分析、判断,作出决策。

③传播的方式不同。

在一张报纸上,绝不可能重复刊登同样内容的新闻。

但宣传却常常需要重复,无论是意识形态还是商品广告,为了加深人们的印象,往往以同一形式或不同形式向人们重复地宣传。

④传播的要求不同。

新闻信息要求定量的准确、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

而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凡是能够证实观点的材料,不管是新近的还是历史的、是新鲜的还是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只要是真实的、典型的都可以用。

⑤传播内容不同。

新闻重事实,没有事实主体的所谓的“新闻”不可能拥有大量读者;而宣传看重的是观点,事实为观点服务,往往为了体现观点而在表达程度、用词造句上反复推敲。

⑥传播的原则不同。

新闻在报道事实的时候,注重平衡原则,尽可能照顾到事实的各个
方面和角度。

宣传从某种观点出发,本能地突出某一方面而有意无意地忽略另一方面。

2.简述史量才的报刊从业活动。

答:史量才,江苏南京人,1912年任《申报》总经理,是一位爱国的进步新闻事业家。

1908年,史量才被聘为《时报》主笔,开始走上新闻工作道路。

期间他结识了《时报》总主笔陈冷和张謇等江苏士绅和都督府主持人。

辛亥革命后,张謇、程德全、应德闳三人提出收购《申报》,把它作为政治活动的言论工具,邀史量才和陈冷合作。

这时,史量才已受新思想影响,认为“一国之兴,文化实其基础,而策进文化,以新闻为急锋”,于是欣然同意。

创立于1972年的《申报》是中国最早的报纸之一。

该报原为英国人美查创办,后由席子眉、席子佩兄弟接办。

因席氏兄弟经营不善,该报连年亏损,每天销量只有7000多份。

1912年,史量才与张謇等合作,用12万元购进《申报》,并出任总经理。

1916年,张謇等人退股,《申报》遂成为史量才独立经营的企业。

史量才接办《申报》之后,着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走报纸企业化、现代化、商业化的道路。

他首先抓广告和发行两个环节,靠广告增加收入,以发行繁荣广告。

他大胆使用张竹平、王尧钦等人,发挥他们在广告与发行方面的专长。

1918年10月,史量才在上海汉口路山东路口新建五层楼新报馆,购进美国每小时印3万份报纸的新式印刷机,大胆启用一批干练的管理人才,积极开展广告业务,提高发行能力。

同时,他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向日本大量购进廉价纸张,加以储存。

经过多年苦心经营,《申报》的发行量大幅度上升,至1931年已达15万份。

史量才的《申报》,在与同行业展开的竞争中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

为了扩大读者面,他不断辟出新栏目以丰富内容。

1916年,史量才在《申报》上开辟《自由谈》栏目,刊载供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文字,以适应都市市民的文化需求。

从1919年8月起,《申报》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