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两汉文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记· 乐记》和《毛诗序》体现了汉代儒 家对诗乐的评论。 扬雄和班固在对《楚辞》与汉赋的评论 中反映了汉代儒家的文学观
一、扬Leabharlann Baidu的文学理论批评 1、原道、征圣、宗经
《法言· 吾子》“或曰:人各是其所是,而 非其所非,将谁使正之?曰:万物纷错, 则悬诸天;众言淆乱,则折诸圣。或曰: 恶睹乎圣而折诸?曰:在则人,亡则书, 其统一也。”“舍舟航而济乎渎者,末矣; 舍五经而济乎道者,末矣。弃常珍而嗜乎 异馔者,恶睹其识味也?委大圣而好乎诸 子者,恶睹其识味也?”
。
3、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强调“尚真”, “嫉虚妄”,针对走向神学化的儒学不良 倾向而发。
4、汉代赋论较兴盛,司马相如为 首屈一指的汉赋大家。
对汉赋与乐府的评论。揭示赋的文体和 审美特征及其缺失。 班固:“不歌而诵谓之赋”,“润色鸿 业”、“雅颂之亚”(《两都赋序》); 扬雄云:“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 丽以淫”、“劝百讽一”、“雕虫小技” 等。
2、对“怨”的理解
班固认为屈原“露才扬己”“怨刺其 上”“强非其人”,而王逸则认为“且诗 人怨主刺上曰:‘呜呼!小子,未知臧否, 匪面命之,言提其耳。’风谏之语,于斯 为切。然仲尼论之,以为大雅。引此比彼, 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 欲提携其耳乎?而论者以为‘露才扬 己’‘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殆失厥 中矣。”
3、六义说
“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 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4、情、志统一说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 诗。”“吟咏情性”。
第二节 王充真、善、美相统一的文学观
东汉时期出现了反传统的进步文艺思潮, 它以桓谭、王充为最杰出的代表。 东汉是谶纬神学极盛时期,强调君权神 授,把儒学神学化。王充的《论衡》中心 就是批判谶纬神学。
2、对屈原的评价
《法言》:“曰:或问屈原、相如之赋孰 愈。曰:原也过以浮,如也过以虚。过浮 者蹈云天,过虚者华无根。然原上援稽古, 下引鸟兽,其著意,子云、长卿亮不可 及。”
3、对赋的认识
扬雄早年喜爱汉赋,并给予较高的评价, 晚年则多所批评,甚至趋于否定。 《法言· 吾子》:“或曰:赋可以讽乎?曰: 讽乎?讽则已;不已,吾恐不免于劝 也。”“或曰:吾子少而好赋?曰:然。 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
司马迁对《离骚》的评价: “《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 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 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 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附录三: 扬雄、班固的文学理论批评
附录四: 王逸对《楚辞》的评论
王逸按儒家称诗三百篇为“经”的方法, 把《离骚》也称之为“经”,他从正统儒 家观点出发,认为屈原的为人及其《离骚》 等作品是完全符合儒家思想,《离骚》从 思想到艺术都是模仿《诗经》的。
1、对“忠”的不同理解
班固认为屈原“责数怀王”“忿怼沉江” 是对君上不忠,而王逸则认为“危言以存 国,杀身以成仁”是“忠”,故云:“是 以伍子胥不恨于浮江,比干不悔于剖心, 然后忠立而行成,荣显而名著。”认为屈 原“责数怀王”“忿怼沉江”正是忠的表 现。
一、提倡真实,反对虚妄
《对作》云:“是故《论衡》之造也, 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 《佚文》云:“《诗》三百,一言以蔽 之,曰:思无邪。《论衡》篇以十数,亦 一言也,曰:疾虚妄。”
二、增善消恶,有补世用
《自纪》云:“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 为世用者,一章无补。” 《佚文》云:“文岂徒调笔墨为美丽之 观哉?载人之行,传人之名也。善人愿载, 思勉为善;邪人恶载,力自禁裁。然则文 人之笔,劝善惩恶也。” 《书解》“德弥盛者文弥缛,德弥彰者人弥 明。大人德扩,其文炳;小人德炽,其文 斑。官尊而文繁,德高而文积。”
第二章 两汉文论
概说
从《礼记· 乐记》到《毛诗序》 王充真、善、美相统一的文学观 西汉前期道家文论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扬雄、班固的文学理论批评 王逸对《楚辞》的评论
概说
汉代社会四百余年(前206—220),是 中国文学批评发展演变,逐渐走向成熟时 期。 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两汉文论基本处 于儒家经学的附庸地位。
《报任少卿书》“盖西伯拘而演《易》;仲尼厄 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 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 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 事,思来者。” 后来欧阳修有“诗穷而后工”、韩愈有“不平则 鸣”说等皆滥觞与此。
第一节 从《礼记· 乐记》到《毛诗序》
《礼记》有其中《经解》和《乐记》两 篇,有关于诗乐方面的论述 《礼记· 乐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音乐美学 著作,也是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是儒家 文艺思想的纲领性文献。
一、《乐记》的音乐思想
《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与文学思想是完 全相通的,而且直接对文学理论批评产生 了影响。
3、《离骚》的艺术特点
《离骚经序》“《离骚》之文,依《诗》取 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 君;伏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 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1、音乐的本源在人心感物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 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 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 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 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 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2、音乐对社会政治有重大的反作用
1、对《诗经》与《楚辞》的评论。 前者以《毛诗大序》和《诗谱序》为代 表,汉代诗歌理论的代表作,强调诗歌的 教化、美刺作用 后者主要对屈骚抒发怨愤之情展开论争, 贾谊、刘安、司马迁、杨雄、班固、王逸 参与。(见P40-60)
2、汉代“史书”当中有关于文学理论的 相关言论。 认为《离骚》“盖自怨生”。 提出“发愤著书”。
一、两汉文论的特点:
1、与先秦文论不同,理论表述不再停留在片 言只语,不再依附于于诸子散文,而是出现单独 成文甚至成书 。 2、强调文学和政治教化的关系、文学的社会 教育作用,侧重探讨文学的外部规律。汉代儒家 思想在先秦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成为封建正 统的文艺思想
二、关注的主要问题:
二、《毛诗序》的诗学思想
《毛诗序》的作者学界有争议: 郑玄《诗谱序》说:“《大序》是子夏 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 范晔的《后汉书》则认为是东汉时人卫 宏所作,等等。 从《毛诗序》的内容来看,恐非成于一 人之手,可能是毛公传诗时已有,后人又 作过修订补充。
1、“发乎情,止乎礼义”
三、反对复古,提倡独创
《自纪》云:“必谋虑有合,文辞相袭, 是则五帝不异事,三王不殊业也。美色不 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 酒醴异气,饮之皆醉;百谷殊味,食之皆 饱。谓文当与前合,是谓舜眉当复八采, 禹目当复重瞳。” 《齐世》云:“俗儒好长古而短今”“好 高古而下今”而“世俗之性,贱所见,贵 所闻也。”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 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 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3、关于音乐创作问题
“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 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西方论艺术真实注重于艺术作品内容与 现实生活的一致,而中国古代则侧重于强 调作家的思想感情与艺术作品中思想感情 的一致。
3、对赋的认识
《两都赋序》:“或曰:赋者,古诗之流 也。……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 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 雅颂之亚也。” 《汉书· 艺文志》“汉兴,枚乘、司马相如, 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 谕之义。”
4、对乐府诗的认识
《汉书· 艺文志· 诗赋略论》:“自孝武立乐 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 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 风俗,知薄厚云。”
二、班固的文学批评理论 1、对屈原的评价
《离骚序》中说:“且君子道穷,命矣。故潜 龙不见是而无闷,《关雎》哀周道而不伤,蘧瑗 持可怀之智,宁武保如愚之性,咸以全命避害, 不受世患。故《大雅》曰:‘既明且哲,以保其 身。’斯为贵矣。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 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 愁神苦思,强非其人,愤怼不容,沉江而死,亦 贬絜狂狷景行之士。” “多称昆仑冥婚伏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 政,经义所载。”
《自纪》: “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高士 之文雅,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睹。观读 之者,晓然若盲之开目,聆然若聋之通 耳。……夫文由语也,或浅露分别,或深 迂优雅,孰为辩者?故口言以明志,言恐 遗灭,故著之文字。文字与言同趋,何为 犹当隐闭指意。”
附录一:西汉前期道家文论
西汉是儒家经学极盛时期,但西汉前期 儒学的地位并不高,而黄老思想则占有统 治地位。文学思想也有所反映,如贾谊、 刘安及其主编的《淮南子》,都比较鲜明 地表现了道家的文学思想。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 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国史 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 吟咏情性,以风其上。” 这种思想是对荀子《乐论》的继承和发展, 荀子已说“乐者,乐也,人情之比不能免 也”“以道制欲”等。
2、讽谏说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以戒。” 郑玄《诗谱序》云:“论功颂德,所以 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
刘安对屈原《离骚》的评价
据班固《离骚序》中引刘安对《离骚》的 评价: “昔在孝武,博览古文,淮南王安叙 《离骚传》,以《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 谓兼之。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 皦然泥而不滓。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 可也。”
附录二:司马迁的“发愤著书” 说
一、扬Leabharlann Baidu的文学理论批评 1、原道、征圣、宗经
《法言· 吾子》“或曰:人各是其所是,而 非其所非,将谁使正之?曰:万物纷错, 则悬诸天;众言淆乱,则折诸圣。或曰: 恶睹乎圣而折诸?曰:在则人,亡则书, 其统一也。”“舍舟航而济乎渎者,末矣; 舍五经而济乎道者,末矣。弃常珍而嗜乎 异馔者,恶睹其识味也?委大圣而好乎诸 子者,恶睹其识味也?”
。
3、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强调“尚真”, “嫉虚妄”,针对走向神学化的儒学不良 倾向而发。
4、汉代赋论较兴盛,司马相如为 首屈一指的汉赋大家。
对汉赋与乐府的评论。揭示赋的文体和 审美特征及其缺失。 班固:“不歌而诵谓之赋”,“润色鸿 业”、“雅颂之亚”(《两都赋序》); 扬雄云:“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 丽以淫”、“劝百讽一”、“雕虫小技” 等。
2、对“怨”的理解
班固认为屈原“露才扬己”“怨刺其 上”“强非其人”,而王逸则认为“且诗 人怨主刺上曰:‘呜呼!小子,未知臧否, 匪面命之,言提其耳。’风谏之语,于斯 为切。然仲尼论之,以为大雅。引此比彼, 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 欲提携其耳乎?而论者以为‘露才扬 己’‘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殆失厥 中矣。”
3、六义说
“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 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4、情、志统一说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 诗。”“吟咏情性”。
第二节 王充真、善、美相统一的文学观
东汉时期出现了反传统的进步文艺思潮, 它以桓谭、王充为最杰出的代表。 东汉是谶纬神学极盛时期,强调君权神 授,把儒学神学化。王充的《论衡》中心 就是批判谶纬神学。
2、对屈原的评价
《法言》:“曰:或问屈原、相如之赋孰 愈。曰:原也过以浮,如也过以虚。过浮 者蹈云天,过虚者华无根。然原上援稽古, 下引鸟兽,其著意,子云、长卿亮不可 及。”
3、对赋的认识
扬雄早年喜爱汉赋,并给予较高的评价, 晚年则多所批评,甚至趋于否定。 《法言· 吾子》:“或曰:赋可以讽乎?曰: 讽乎?讽则已;不已,吾恐不免于劝 也。”“或曰:吾子少而好赋?曰:然。 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
司马迁对《离骚》的评价: “《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 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 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 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附录三: 扬雄、班固的文学理论批评
附录四: 王逸对《楚辞》的评论
王逸按儒家称诗三百篇为“经”的方法, 把《离骚》也称之为“经”,他从正统儒 家观点出发,认为屈原的为人及其《离骚》 等作品是完全符合儒家思想,《离骚》从 思想到艺术都是模仿《诗经》的。
1、对“忠”的不同理解
班固认为屈原“责数怀王”“忿怼沉江” 是对君上不忠,而王逸则认为“危言以存 国,杀身以成仁”是“忠”,故云:“是 以伍子胥不恨于浮江,比干不悔于剖心, 然后忠立而行成,荣显而名著。”认为屈 原“责数怀王”“忿怼沉江”正是忠的表 现。
一、提倡真实,反对虚妄
《对作》云:“是故《论衡》之造也, 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 《佚文》云:“《诗》三百,一言以蔽 之,曰:思无邪。《论衡》篇以十数,亦 一言也,曰:疾虚妄。”
二、增善消恶,有补世用
《自纪》云:“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 为世用者,一章无补。” 《佚文》云:“文岂徒调笔墨为美丽之 观哉?载人之行,传人之名也。善人愿载, 思勉为善;邪人恶载,力自禁裁。然则文 人之笔,劝善惩恶也。” 《书解》“德弥盛者文弥缛,德弥彰者人弥 明。大人德扩,其文炳;小人德炽,其文 斑。官尊而文繁,德高而文积。”
第二章 两汉文论
概说
从《礼记· 乐记》到《毛诗序》 王充真、善、美相统一的文学观 西汉前期道家文论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扬雄、班固的文学理论批评 王逸对《楚辞》的评论
概说
汉代社会四百余年(前206—220),是 中国文学批评发展演变,逐渐走向成熟时 期。 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两汉文论基本处 于儒家经学的附庸地位。
《报任少卿书》“盖西伯拘而演《易》;仲尼厄 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 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 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 事,思来者。” 后来欧阳修有“诗穷而后工”、韩愈有“不平则 鸣”说等皆滥觞与此。
第一节 从《礼记· 乐记》到《毛诗序》
《礼记》有其中《经解》和《乐记》两 篇,有关于诗乐方面的论述 《礼记· 乐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音乐美学 著作,也是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是儒家 文艺思想的纲领性文献。
一、《乐记》的音乐思想
《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与文学思想是完 全相通的,而且直接对文学理论批评产生 了影响。
3、《离骚》的艺术特点
《离骚经序》“《离骚》之文,依《诗》取 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 君;伏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 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1、音乐的本源在人心感物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 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 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 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 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 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2、音乐对社会政治有重大的反作用
1、对《诗经》与《楚辞》的评论。 前者以《毛诗大序》和《诗谱序》为代 表,汉代诗歌理论的代表作,强调诗歌的 教化、美刺作用 后者主要对屈骚抒发怨愤之情展开论争, 贾谊、刘安、司马迁、杨雄、班固、王逸 参与。(见P40-60)
2、汉代“史书”当中有关于文学理论的 相关言论。 认为《离骚》“盖自怨生”。 提出“发愤著书”。
一、两汉文论的特点:
1、与先秦文论不同,理论表述不再停留在片 言只语,不再依附于于诸子散文,而是出现单独 成文甚至成书 。 2、强调文学和政治教化的关系、文学的社会 教育作用,侧重探讨文学的外部规律。汉代儒家 思想在先秦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成为封建正 统的文艺思想
二、关注的主要问题:
二、《毛诗序》的诗学思想
《毛诗序》的作者学界有争议: 郑玄《诗谱序》说:“《大序》是子夏 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 范晔的《后汉书》则认为是东汉时人卫 宏所作,等等。 从《毛诗序》的内容来看,恐非成于一 人之手,可能是毛公传诗时已有,后人又 作过修订补充。
1、“发乎情,止乎礼义”
三、反对复古,提倡独创
《自纪》云:“必谋虑有合,文辞相袭, 是则五帝不异事,三王不殊业也。美色不 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 酒醴异气,饮之皆醉;百谷殊味,食之皆 饱。谓文当与前合,是谓舜眉当复八采, 禹目当复重瞳。” 《齐世》云:“俗儒好长古而短今”“好 高古而下今”而“世俗之性,贱所见,贵 所闻也。”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 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 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3、关于音乐创作问题
“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 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西方论艺术真实注重于艺术作品内容与 现实生活的一致,而中国古代则侧重于强 调作家的思想感情与艺术作品中思想感情 的一致。
3、对赋的认识
《两都赋序》:“或曰:赋者,古诗之流 也。……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 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 雅颂之亚也。” 《汉书· 艺文志》“汉兴,枚乘、司马相如, 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 谕之义。”
4、对乐府诗的认识
《汉书· 艺文志· 诗赋略论》:“自孝武立乐 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 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 风俗,知薄厚云。”
二、班固的文学批评理论 1、对屈原的评价
《离骚序》中说:“且君子道穷,命矣。故潜 龙不见是而无闷,《关雎》哀周道而不伤,蘧瑗 持可怀之智,宁武保如愚之性,咸以全命避害, 不受世患。故《大雅》曰:‘既明且哲,以保其 身。’斯为贵矣。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 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 愁神苦思,强非其人,愤怼不容,沉江而死,亦 贬絜狂狷景行之士。” “多称昆仑冥婚伏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 政,经义所载。”
《自纪》: “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高士 之文雅,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睹。观读 之者,晓然若盲之开目,聆然若聋之通 耳。……夫文由语也,或浅露分别,或深 迂优雅,孰为辩者?故口言以明志,言恐 遗灭,故著之文字。文字与言同趋,何为 犹当隐闭指意。”
附录一:西汉前期道家文论
西汉是儒家经学极盛时期,但西汉前期 儒学的地位并不高,而黄老思想则占有统 治地位。文学思想也有所反映,如贾谊、 刘安及其主编的《淮南子》,都比较鲜明 地表现了道家的文学思想。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 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国史 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 吟咏情性,以风其上。” 这种思想是对荀子《乐论》的继承和发展, 荀子已说“乐者,乐也,人情之比不能免 也”“以道制欲”等。
2、讽谏说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以戒。” 郑玄《诗谱序》云:“论功颂德,所以 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
刘安对屈原《离骚》的评价
据班固《离骚序》中引刘安对《离骚》的 评价: “昔在孝武,博览古文,淮南王安叙 《离骚传》,以《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 谓兼之。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 皦然泥而不滓。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 可也。”
附录二:司马迁的“发愤著书” 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