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与仁孔子和苏格拉底道德思想的共通之处

合集下载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默契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默契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默契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哲学家,孔子是古代中国的思想家,他们之间虽然相隔千年,但却有着一些相似之处和默契的地方。

苏格拉底和孔子都强调了问问题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真正的学问并不是存储在书本中的知识,而是通过提出问题和思考来获得的。

苏格拉底倡导的“悖论式辩证法”和孔子提倡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都表明了他们对于提问的重视。

他们相信,只有通过质疑和思考,人们才能够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原理。

苏格拉底和孔子都重视人的内心修养。

苏格拉底认为,人的内心是人格形成的基础,只有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特质,人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孔子也强调了人的修养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提倡的“仁人之德”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体现了他对于人的内在修养的重视。

苏格拉底和孔子都反对形式主义和虚伪。

苏格拉底批判了那些只关心外表和形式的人,并坚持认为真实的智慧不是表面上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关注内心的思考和实践。

孔子也强调了诚实和真实的重要性,他鼓励人们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并认为只有真实、诚实地对待自己和他人,才能达到真正的人格完善。

苏格拉底和孔子都注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苏格拉底认为,人是社会动物,只有通过对话和交流,人们才能够相互理解和取得进步。

孔子也提倡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互敬互爱的关系,他强调了“君子爱人”和“父慈子孝”的道德原则,认为只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们才能够共同进步和发展。

苏格拉底和孔子在思想上有着一些相似之处和默契的地方。

他们都强调了问问题的重要性,注重人的内心修养,反对形式主义和虚伪,以及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些共同点都体现了他们对于人的完善和社会进步的追求,成为了他们思想的核心。

虽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但他们对人的理解和价值观念却有着相似之处,这也是他们思想能够产生共鸣和接近的原因。

谈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同与异

谈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同与异

谈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同与异苏格拉底(469—399BC)与孔子(551—479BC)分别是古代西方与东方思想史上最有名望、最有声誉的代表人物之一。

千百年来他们的名字一直为人们所铭记,他们的品格一直为人们所称道,他们的思想一直闪耀在历史的星空中。

尽管他们分处地理的两极,但是他们的思想却有着众多的共通之处。

苏格拉底与孔子都热衷于政治,他们的一生都在谈论哲学、道德和政治问题中度过。

苏格拉底曾当选过雅典议事会的成员,参与审理过轰动一时的雅典将军案件;在“三十僭主统治”时期勇敢地反对过里底亚的暴政。

孔子年轻时也曾担任过鲁国的中都宰、大司寇等职,并且政绩卓著。

两位现实政治的积极参与者都对政治问题抱有自己的理解看法。

苏格拉底认为政治是伦理性的,同时伦理也是政治性的。

人世间至高至大的美德是政治美德。

政治美德既是一种知识也是一种艺术。

正是借助这种管理艺术,人们才能成为优秀的政治家、首长、家长,而对自己和国家的其他公民都有益处。

同时,这种至高至大的美德在人们的私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都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在这两种情况下都要根据这种艺术和知识来管理相应的事务。

一个好主人或好管家的本领类似一个好统治者的本领,而且前者能够轻而易举地从事后者的工作。

苏格拉底曾对一个名叫尼各马希代斯的人说,“管理私事与管理公事只是量上的'区别。

在其它方面,二者完全相同。

所以,你不应该轻视善于管理家务的人。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Ⅲ,Ⅳ,12)苏格拉底还指出,雅典有一万多个家庭;如果连一个家庭都料理不好,那么又怎么可能管理好这一万个家庭呢?具备有关事务的相应知识和处世本领的人,必将是一个优秀的首长,而不管他是管理家庭还是管理军队或国家。

孔子也是一个伦理政治的提倡者。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他认为治理国家应当以道德来感化人民,只有这样人民才会前来归附,好象满天星斗都环绕北斗运行一样。

同时治理国家的人本身也必须是一些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比拟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哲学思想上的巨人,都对自己国家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方面作出宏大奉献,他们的影响早已普及世界,对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一样点: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哲学思想上的巨人,都对自己国家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方面作出宏大奉献,他们的影响早已普及世界,对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一样点:强调道德和知识不同点:1.社会阶层不同所代表利益也不同。

孔子是为古时奴隶制度效劳为了恢复周礼仪,苏格拉底是为了挽救雅典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制。

2.对知识道德侧重点也有不同,孔子强调个人守礼知节,苏强调个性美德和认识自己对人的探究〔使其变成哲学〕。

孔子的主张1.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标准等。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竭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3.在政治方面,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4.主张克己复礼。

5.在伦理思想方面,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根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

6.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苏格拉底的主张1.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

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此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

2.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

苏格拉底成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

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

3.建立了一种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讨论人生的目的和蔼德。

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那么和“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标准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

善与仁孔子和苏格拉底道德思想的共通之处

善与仁孔子和苏格拉底道德思想的共通之处

" " � ’M� K � � � � � � � � � �" H � � � � � � C � �� � �� �C � � � � � � � �� � �S � � � � � � � � � �T � � � � � � �" �
, X UW � � � � � � C H E NL � � ( , ,H , ) D e � a � � � e � � � fP h i � � � � � h � H � a � h � � gU � i � e � � i � �� fT e c h � � � � g �,W � h a �4 3 0 0 7 4 � b e i C h i � a � A � � � � � � � C � � f � c i a �a � dS � c � a � e � a � e � h e� i � � e e � � i �b � � hO � i e � � a � a � dW e � � e � �� � � � d .T h e e � e c � i � e � � � f � � � a � d �� � �� " " " � , k i � d � e � � a � d" h � � a � i � i �� � � a � � h e � � . T h e � h i � � � h e a � e i �c � �� � � a � e � h e � e � � � f� � � a � � a � � e � h e d i � c � � e � � � g �h � � � f� � � a � � � i � e � � a � i � �a � d � h e � a c � e d � e � � � f i � . � � � � K � �� � � � � 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雅 斯贝斯 在其 � 历史 的起 源与目 标� 中 用" 轴 心时 代" 一词来 形 容公 元前8 0 0年至 公元 前2 0 0 年之 间人类 几大 文明 所发 现 的 " 超 越的 突破" . 直到 近代" 人类 一 直 靠轴 心 时 代 所产 生 的 思 考 和 创造的 一切 而生 存, 每 一次新 的飞 跃都 回顾 这一时 期, 并被它 重 燃火 焰, 自那 以后 , 情 况就 是 这样 , 轴 心 期潜 力 的 苏醒 和 对 轴 � ( ) 1� P 1 4 心 期潜 力的回 归, 或 者说 复兴 , 总是 提供了 精神 的动 力. " 中 国的孔 子和 西方 的苏 格拉 底 无 疑是 " 轴 心 时 代" 最 关 键, 最 重要的 开创 者, 他 们分 别开创 了两 种文 化最 本原的 东西 , 为两 种 文化后 来的 发展 奠定 了坚实 的基 础. 当然孔 子和 苏格 拉底 的 突 破包括 了" 哲 学的 突破" .所谓 " 哲学 的突 破" 即 对构 成人 类 处 境 之宇宙 的本 质发 生了 一 种理 性 的认 识 , 从 而对 人 类 处境 及 其 基 本意 义获得 了新 的理 解.认 真翻 阅历 史, 我 们会发 现这 种" 哲 学 的突破 " 在孔 子和 苏格 拉 底那 里 不仅 表 现 为启 迪 了 中华 民 族 和 希腊人 的道 德自 觉意 识, 而且 更为 重要 的是 , 他们 对人类 的 共 同 目标和 道德 精神 的形 成做出 了重 大的 贡献. 这就 是孔 子所 开 创 的" 仁" 和苏格 拉底 开创 的" 善" .本 文欲从 " 仁" 和" 善" 的共通 之 处, 对 孔子和 苏格 拉底 之思 想作一 比较 研究 .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默契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默契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默契苏格拉底和孔子是两位哲学家,虽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但他们在哲学上有着许多共同之处。

本文将从他们的思想观点、教育理念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比较,探讨他们之间的默契。

苏格拉底和孔子都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苏格拉底认为人的内心决定了他的行为,只有具备正确的知识和智慧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他提倡通过对话和思辨的方式,引导人们走向真理和正义。

孔子也注重个人的修养和德行的培养,他认为只有具备道德品质的人才能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

他主张通过学习经典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培养人的道德感和责任心。

苏格拉底和孔子都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苏格拉底主张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启发学生思考和自我发现的过程。

他认为教育是通过对话和互动来实现的,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孔子也非常注重教育,他提倡“教学相长”,即教师和学生相互学习和成长。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而不仅仅是追求知识的积累。

苏格拉底和孔子都对人的价值观有着相似的看法。

苏格拉底认为最高的幸福是追求智慧和真理,他主张人们应该根据自己的理性和良知来行动。

孔子则认为人的最高价值在于“仁”,即为他人着想和关爱他人。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达到人的最高境界。

他们都主张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生活态度,以实现人的价值。

虽然苏格拉底和孔子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但他们在哲学、教育和价值观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

他们都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注重教育的重要性,并追求高尚的道德价值。

这种共同之处体现了两位哲学家对人的本质和人生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展示了他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人类发展的共同关切。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默契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默契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默契苏格拉底和孔子都是世界历史上备受尊崇的哲学家,分别代表了西方和东方哲学的精髓。

虽然他们分属于不同的文化和时代,但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以至于人们常常将他们视为精神上的伴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苏格拉底和孔子之间的默契,以及他们对世界哲学史的深远影响。

让我们来看看苏格拉底和孔子在思想上的相似之处。

苏格拉底强调了批判性的思维和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源自于不断的怀疑和探索,而不是盲目地接受传统的观念。

同样地,孔子也提倡了审视自己的内心,以求真理的态度。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上不断自我反省,才能达到真正的圣人境界。

无论是苏格拉底还是孔子,他们都认为自我反省是智慧和道德的关键。

苏格拉底和孔子也都重视对话和讨论的重要性。

苏格拉底以其著名的“探讨式对话”而闻名,他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来探求真理,而不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推理。

同样地,孔子也十分重视与人的交流和讨论。

他强调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真正的学问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共勉而得的。

苏格拉底和孔子都认为对话和讨论是获取知识和智慧的重要途径。

苏格拉底和孔子也都强调了道德和伦理的重要性。

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和对话,才能发展出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行为。

而孔子则更进一步,他提出了“仁”的概念,认为一个人应当以仁爱的心态对待他人,并在行为中体现出道德的高尚。

苏格拉底和孔子都认为道德和伦理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慧和幸福的基石。

苏格拉底和孔子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格拉底的探讨式对话和无私探求真理的精神,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了后世哲学家们追求真理的楷模。

而孔子的思想则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支柱。

苏格拉底和孔子都是世界哲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他们的思想和精神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孔子和苏格拉底东西方思想的异同之处

孔子和苏格拉底东西方思想的异同之处

--孔子和苏格拉底东西方思想的异同之处?(1)相同点:①把人类及其社会作为探究的课题;②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注重人、人性;③都注重人的品德,都重视对人的教育。

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强调“知德合一”。

(2)不同: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苏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

形成原因:1、苏格拉底时期雅典工商业经济空前发展,与此同时雅典的民主政治趋向衰落,人的道德也在承受着考验。

2、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礼崩乐坏,社会矛盾尖锐。

3、比较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有何异同。

在政治主张方面,苏格拉底反对智者学派民主政治的思想,主张有知识、有德性的少数人治国,对民主政体特别是雅典后期的激进民主派,不遗余力地加以攻击。

主张服从神的意志和寡头政治。

在哲学观点方面,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相对立,他寻求和确定其一般的概念。

反对智者学派的唯我主义和怀疑主义,认为真理应有其客观标准。

苏格拉底还鼓吹灵魂不死或灵魂轮回。

他所说的概念在本质上并非来自具体事物,毋宁说是具体事物来自概念(灵魂中所固有的东西);人的认识即知识的获得,只不过是对此概念的回忆,这是西方早期的一种唯心先验论在对人的研究方面,苏格拉底将人类及其社会环境作为探究对象,将人类的幸福和伦理道德作为研究的课题,提倡人文精神,但他心中的人与智者心中的人是有区别的,他站在智者的起点上,沿着与智者完全相反的道路发展,力求从思维的角度把握人,主张到“心灵世界”中去探求真理。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无知即罪恶”,他认为心地善良、知识渊博、富有教养、崇尚理性的人,才是完美的人。

苏格拉底通过对“美德”的讨论,引导人们脱离智者所铺设的感觉主义的相对论路轨,坚持理性的指引,追求知识的确定性、概念的确定性。

他说:“对于美德”,“不论它们有多少种,而且如何不同,它们都有一种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本性。

苏格拉底与孔子教育思想的相同点及其启示

苏格拉底与孔子教育思想的相同点及其启示

苏格拉底与孔子教育思想的相同点及其启示作者:曾姗姗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09期摘要: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有許多共同之处;二者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事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道德教育、教育公平、全面发展和教育方法。

关键词:苏格拉底;孔子;教育思想;相同点;启示苏格拉底一生的主要事业是探讨伦理哲学和从事公众教育,在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其“产婆术”最为后人称道;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等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实践有极大的指导作用。

苏格拉底和孔子是同一时代分别闪耀在西方和东方的两颗最光辉璀璨的明星,他们的智行品德不仅闻名于当世,而且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虽历经千年,仍为后世学习和景仰。

一、苏格拉底与孔子教育思想的相同点(一)关于教育的作用与目的——教育对个人和国家有重要的作用。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他认为,无论天资如何,一个人如果想获得大的成就,就必须勤学苦练;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而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

孔子既注重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也注重其社会作用。

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后期的教育会造成个人的巨大差异。

在孔子教育思想影响下,儒家思想形成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著名论述,这一论述集中表明了儒家的教育过程观,也充分说明了儒家的教育社会观:“修身”、“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

(二)关于教育的内容——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苏格拉底主张德智体三方发展,并遵循德育优先,其次智育,再次体育的教育秩序。

苏格拉底把德育放在优先的位置,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教人成为有德行的人。

孔子主张对学生进行“六艺”教育,其教育内容已涉及道德、知识和个性等三个方面,但这三个方面并非平行关系,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论述可以看出,孔子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默契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默契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默契苏格拉底和孔子都是古代世界的伟大哲学家,他们对于人生、道德和价值观有着深刻的见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但是在某些方面他们有着惊人的默契。

下面我们来看看苏格拉底和孔子的一些共同之处。

苏格拉底和孔子都强调了道德和品德的重要性。

在苏格拉底的《对话集》中,他通过对话的方式讨论了正义、美德和真理的概念,强调了人应该追求道德和品德上的完善。

孔子在《论语》中也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认为人们应该修养自己的品德,才能去治理家庭和国家。

他们都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和品德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苏格拉底和孔子都主张人们要追求真理和智慧。

苏格拉底被称为哲学家中的哲学家,他主张人们应该不断地探求真理,通过辩论和思辨来获取知识和智慧。

孔子也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方法,强调了要广泛学习,用心去探求真理。

他们都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人们才能获取到真正的智慧,才能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做出合理的判断。

苏格拉底和孔子都提倡了人际关系中的道德原则。

苏格拉底在《对话集》中的对话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友爱,他认为人们应该以理性和善良的态度对待他人,彼此尊重和包容。

孔子在《论语》中也强调了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认为人们应该遵循这些原则来处理人际关系,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他们都认为,人际关系中的道德原则对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苏格拉底和孔子都关注了政治和社会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念。

苏格拉底在《对话集》中提出了他的哲学政治观点,认为哲学家应该成为统治者,通过智慧和理性来治理国家。

孔子也提出了他的政治理念,认为统治者应该以仁爱的态度去治理国家,倡导“仁政”和“民本”的思想。

他们都认为,良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对于国家的繁荣和稳定都至关重要。

苏格拉底和孔子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但是他们对于人生、道德和价值观有着惊人的默契。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默契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默契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默契苏格拉底和孔子都是古代哲学家,他们在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和默契。

苏格拉底和孔子都是道德思想的代表。

他们认为个体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繁荣至关重要。

苏格拉底强调人的自律和内在的道德规范,认为一个人只有通过问问题和思考,才能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和美好的,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孔子也注重人的修养和道德积累,他强调人的“仁”,即善良和仁爱之心,并强调通过自身的修养和行为影响他人,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苏格拉底和孔子都倡导的教育理念也有相似之处。

他们都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品德和智慧,使人能够理性思考和正确判断事物的价值。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并激发人们对真理的探索与追求;孔子则强调“君子之学”,即通过学习经典和尊崇先贤,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领导能力。

这些教育理念都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追求真理和道德的进步。

苏格拉底和孔子对于政治治理和社会秩序的思考也有相似之处。

他们都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公正和有道德的行政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苏格拉底提出了“哲人王”理念,即只有具备智慧和品德的人才能担任统治者的角色,以保证社会的公正和和谐;孔子则认为只有贤能的人才能够有效地治理国家和社会,通过道德的榜样作用来影响他人。

这些思考都体现了他们对于社会秩序和政治理想的高度关注和思考。

苏格拉底和孔子都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交往。

他们认为人的发展和成长需要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通过与他人的讨论和辩论,才能够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思考水平。

苏格拉底提出了著名的“苏格拉底式对话”,即通过问问题和思考,与他人共同探讨真理和智慧;孔子则倡导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强调通过与他人的学习和交流,来互相促进和提高。

这些思想都体现了他们对于人际关系和人类共同进步的重视。

苏格拉底和孔子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和默契。

他们都注重道德思想,倡导教育发展,关注政治治理和社会秩序,重视人际关系和人类共同进步。

比较分析苏格拉底的美德思想和孔子的仁爱思想

比较分析苏格拉底的美德思想和孔子的仁爱思想

比较分析苏格拉底的美德思想和孔子的仁爱思想摘要: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思想,开创了人类思想的一个新时代,其要旨便是基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努力引导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明渊源,造就了古希腊苏格拉底的美德思想和春秋战国时代孔子的仁爱思想。

因此,十分有必要对苏格拉底美德思想的主要内涵和孔子仁爱思想的主要内容做出一定的梳理,进而对两者的思想进行历史对话,比较分析其异同之处,探究苏格拉底和孔子思想的道德意蕴。

关键词:苏格拉底;孔子;美德;仁爱一、苏格拉底的美德思想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奠基人。

苏格拉底本人一生并无著作存留于世,我们对苏格拉底思想的研究主要依据其学生柏拉图的对话集和色诺芬的《苏格拉底回忆录》。

(一)时代背景苏格拉底出生之前8年,波希战争刚刚结束。

这之后是一段相对和平的年代。

大概到他40岁的时候,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

这场混战断断续续打了27年,最后斯巴达获胜。

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经典黄金时代,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强烈地改变了希腊,是希腊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希腊的城市国家此前就已经不稳定的均衡关系彻底被打破,斯巴达的霸权也只持续了数十年,此后,战前的形势也未能被恢复。

发展到最后,出现了雄心勃勃的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

他死后61年,马其顿征服整个希腊。

2年后,亚历山大成为马其顿国王。

又过了2年,亚历山大开始东征,建立了伟大的亚历山大帝国。

又过了11年,亚历山大病死,帝国四分五裂,古希腊历史结束。

(二)“不经考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不经考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①,出自苏格拉底在法庭上为自己进行辩护的发言,其意主要是表达了人的理性及其对自由的追求是人的最高的存在价值,他强调要时刻去关注自己的灵魂,以及是否对人生进行反思关乎整个人生的真正幸福。

他说:“不可一日不谈论善和其他各种主题,你们听到我和其他人谈论和考察这些事情,这确实是一个人能做的最好的事情,不经受这种考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①苏格拉底告诉人们,一个人有理性才是重要的,必须要用理性去思考问题,去回归本心,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内心的善。

当苏格拉底遇上孔子

当苏格拉底遇上孔子

当苏格拉底遇上孔子中西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不同表现,具有共同的一般人性基础,因而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共同性。

当苏格拉底遇上孔子,他们的思想有着共同之处。

第一,他们都重视道德思想。

第二,他们都主张特定的社会秩序。

人人要各正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第三,他们都期望统治者是智慧和德性超群的社会精英。

由此我们可知,在人类智慧的摇篮期,东西方世界中人们的思想胚胎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而对这些相似性的分析和认识将更加有助于我们探讨人类文明的渊源。

As the different performance of human cultur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with common general human nature foundation, therefore also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commonality.When Socrates met Confucius, their ideas have in common.First of all, they all attach importance to moral thinking. Second, they have certain social order. Everyone each is, according to take responsibility. Third, they are all wisdom and virtue expected rulers superior social elite.From this we know, in the cradle of human wisdom, eastern and western world, people's thought has great similarity, embryo and the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se similarities will more help us to discuss the origin of human civilization.。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作文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作文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作文Socrates and Confucius were two influential thinkers who lived in different times and places, yet they shared many similarities in their philosophical teachings and approaches to life.苏格拉底和孔子是两位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地方,但在哲学教义和生活态度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One key similarity between Socrates and Confucius is their emphasis on moral and ethical behavior. Both philosophers believed that individuals should strive to be virtuous and ethical in all aspects of their lives, and that living a good life required adhering to certain moral principles.苏格拉底和孔子的一个重要共同点是他们强调道德和伦理行为。

两位哲学家都认为个人应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努力做到品德高尚和道德规范,而过上美好的生活需要遵循某些道德原则。

Furthermore, both Socrates and Confucius were known for their empha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self-reflection and self-improvement. They believed that individuals should constantly strive to betterthemselves and cultivate their moral character through introspection and self-examination.此外,苏格拉底和孔子都因强调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而闻名。

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共同点

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共同点

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共同点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著名的思想家,但来自不同国家,那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共同点?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共同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与教育家。

但很少有人会把他们两人之间的联系或者差异进行一定的比较。

两位古代最著名的大师孔子与苏格拉底的相同点主要集中在道德和知识上,两人都强调了这两者的重要性。

但是两人因为所处的社会阶级不同,导致他们所服务的阶级的不同。

孔子出身于春秋战国时期,这时候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孔子是为了奴隶制度服务,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

但苏格拉底出身于雅典民主治之下,雅典在后来的日子里,世风日下,苏格拉底为了挽救这种状况,强调了美德与正义的重要性。

孔子强调了“天”的重要性,主张学到的知识应该用到实际中来;在理的思想中,他又着重“仁”的重要性。

孔子对仁的见解并不唯一,但是他认为这是人与人之间做人的准则。

在政治思想与教育思想中孔子希望统治者以“礼”教化天下。

在教育学生方面,他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一名君子,强调“四教”,以及阅读六经的重要性。

苏格拉底的出现,使得古希腊从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转而研究人类本身。

苏格拉底强调正义的重要性,他把哲学从天上引到了人间。

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非常出名,他发明了“苏格拉底法”,通过对学生的一步步反问来达到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使得他们认真学习。

这便是关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简单介绍。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是个怎么样的人,历史上儒生都将孔子看作是极其伟大的圣人,对孔子的言行都极为推崇,就好比西方人信奉上帝那般信仰孔子。

的确,孔子在各方面的成就之大足以被世人尊称一声圣人,然而其实孔子也是一个人,他也会有犯错,也有不足之处。

孔子是历史上著名的伟大人物,在思想、教育等各方面的成就都无比巨大。

他为实现政治理想坚持游历各国十余年,即使碰壁,即使多次差点丧命,他也不曾放弃他的政治理想,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个坚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他主张与人为善、热心助人的人生观,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热心的人。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默契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默契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默契苏格拉底和孔子是古代哲学史上最杰出、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他们分别代表了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的高峰,他们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宗教和道德观念。

尽管这两位思想家从不曾见面,但他们的思想却有着惊人的契合和共通之处,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

苏格拉底和孔子都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的养成。

苏格拉底提倡通过自我认知和理性思考来澄清个体的道德准则,认为只有善和真理才是值得追求的目标。

孔子则强调通过学习和修身养性来培养良好的品德和素质。

他们共同认为,道德教育不仅是个体的需要,也是社会和家庭的需要。

苏格拉底和孔子都主张通过对话和讨论来追求真理和知识的获取。

苏格拉底的著名的“自由教育”理念,强调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和思辨,探索和揭示真理。

孔子的“论语”中也包含了大量的对话和问答,他强调通过对话和讨论来引导人们思考,发现真知。

他们都认为,对话是一种重要的思考和交流方式,通过对话可以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和见识。

苏格拉底和孔子都对人类的自我认知和追求的目标提出了深刻的思考。

苏格拉底认为,人的最大幸福和满足来自于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

他强调通过思考和自省来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的欲望和需求,从而实现内心的满足。

孔子则提出了“仁”的概念,认为人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修身获得正直和仁爱的品质,进而营造和谐的社会。

他们都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思考如何在道德和社会价值中找到平衡和共融。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思想默契不仅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思想的共通性,也从不同的视角深刻地探讨了人类思维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性。

他们的思想给后世的哲学家和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对世界哲学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今天这个世界日益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苏格拉底和孔子思想的共通点,借鉴他们的智慧来引领我们走向更加和谐与进步的未来。

试比较孔 子与苏格拉底思想倾向之异同

试比较孔 子与苏格拉底思想倾向之异同

试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倾向之异同孔子与苏格拉底,分别是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思想巨匠,他们的思想对各自文化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生活在不同的地域和时代,但他们在思想倾向上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点之一,是他们都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伦理规范。

孔子强调“仁”,认为这是做人的最高道德准则。

他主张通过“克己复礼”来实现仁,即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的礼仪规范。

苏格拉底则倡导“美德即知识”,认为只有拥有正确的知识,才能具备良好的品德。

他通过对话和辩论,引导人们思考什么是正义、勇敢、节制等美德。

再者,他们都关注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主张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他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了众多弟子。

苏格拉底也认为教育是塑造灵魂、培养美德的关键途径。

他采用问答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发现真理。

然而,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倾向也存在诸多不同。

在对道德的具体理解和追求方式上,孔子的“仁”更侧重于人际关系中的伦理规范,强调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

他的道德观念是基于社会等级和秩序的,注重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

而苏格拉底的美德观念则更侧重于个人内心的道德判断和理性思考,追求真理和智慧,更加强调个体的自主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政治观点上,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希望通过道德的力量和君主的仁德来治理国家,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强调等级制度的合理性,认为社会各阶层应各司其职。

苏格拉底则对当时雅典的民主制度进行了反思,他更关注政治制度的公正性和合理性,追求一种基于理性和智慧的政治治理模式。

在教育方法上,孔子主要是以传授知识和经验为主,注重对经典的学习和传承。

他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规范性。

而苏格拉底则是通过不断地提问和反驳,激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探索,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获得真理。

从哲学思考的角度来看,孔子的思想更多地是一种实用的人生哲学和社会哲学,关注的是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和政治问题。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默契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默契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默契苏格拉底和孔子都是古代哲学家,他们对人类思考、道德与价值观的贡献不仅仅停留在他们所在的时代,而是对世界哲学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虽然他们所处的文化和语境有很大不同,但他们却有共性之处。

在此,我们来看看苏格拉底和孔子的默契。

对话是他们的共通之处苏格拉底和孔子都是善于对话的哲学家。

苏格拉底笃信突破自己的局限,获取新知识,使自己更加完善。

而孔子同样认为自己的思考受到了周遭环境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来源于他所处的文化和人际交往网络。

因此,他也倡导学习和对话的方式来增长知识。

对话成为他们联系周遭环境、取得新知识、得到更好的价值观的手段。

价值观的建构苏格拉底倡导的价值观和孔子所提倡的也有相似之处。

苏格拉底认为,人们最终应追求美好、真实和善良,而没有道德规范和正义,人就难以达到这些境界。

他认为自律和道德标准是个人的礼物,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自我审视来构建。

这也是他主张的“知识就是美德”的理念。

与此同时,孔子也倡导了自律的重要性,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们能够追求的道德标准,这是每个人的责任。

这种自律的价值观成为后来儒家主义的基础,而孔子公开谈论尊敬祖先、礼仪、道德、良心等问题的本质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

对地位和权力的怀疑苏格拉底和孔子均对权力和地位有所怀疑,在他们的哲学中并没有为权力和地位合法性作辩解。

苏格拉底认为权力经常是不公正的,并批评那些为权力服务或者是被权力所迷惑的政治家。

他反对民主,并强调政治中的贵族制度更能创造出更好的领袖。

孔子也非常谨慎地考虑了社会地位和权力的问题。

他将品德和能力视为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不同于古代其他中国哲学家的崇尚天命和只是从王朝中选取人才,孔子认为受过良好教育和持有高品德的人应该拥有领导权。

他认为这些人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义务,但最重要的是,他们应该领导得更好。

小结苏格拉底和孔子的契合点使他们成为了古代哲学两个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们透过对话和自我发现的方式来发掘价值观的新高度,他们的价值观成为了两个文化中的核心。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相同点:强调道德和知识不同点:社会阶层不同所代表利益也不同。

孔子是为古时奴隶制度服务为了恢复周礼仪,苏格拉底是为了挽救雅典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制。

对知识道德侧重点也有不同,孔子强调个人守礼知节,苏强调个性美德和认识自己对人的探索(使其变成哲学)比较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异同点相同点:都是解放人们思想的文化运动,打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发展的思想基础;不同点:文艺复兴披着复兴古典文化的外衣进行文化改革,宗教改革在宗教的外衣下进行社会变革,启蒙运动彻底抛开伪装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并实践了政治变革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点。

(1)相同点:①背景相同:都是因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而产生;②都是成长中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尤其是反对天主教会;③都迅速波及整个西欧,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近代文化繁荣。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意大利本身的文化遗产和人才结构是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条件。

德意志是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所以首先爆发了宗教改革运动;②时间和范围不同:文艺复兴开始于14世纪的意大利,然后波及西欧各国,16世纪达到高潮,且主要在思想文化领域里进行。

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的德意志,是一场社会各阶层都广泛参加的社会运动。

③历史作用不同:文艺复兴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的发展消除了思想障碍;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宗教自由逐渐盛行;促进西欧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宗教改革中产生的一些新教,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

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思想的异同点同:他们都倡导天赋人权的思想,人生平等,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都痛斥了时政的残暴统治异:伏尔泰认为,因为农民不需要思考,农民需要贵族的统治,他的重心在于批驳残暴的宗教制度孟德斯鸠:不仅是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著名思想家,也是近代欧洲国家比较早的系统研究古代东方社会与法律文化的学者之一。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相同点:强调道德和知识不同点:社会阶层不同所代表利益也不同。

孔子是为古时奴隶制度服务为了恢复周礼仪,苏格拉底是为了挽救雅典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制。

对知识道德侧重点也有不同,孔子强调个人守礼知节,苏强调个性美德和认识自己对人的探索(使其变成哲学)孔子1、哲学与宗教思想:“天”的思想在孔子那里有两层俗话说钱是自然的天,如其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的这层意义的天道观上,孔子还具有辩证法的因素,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一语中就论述了“行”、“生”与“逝”的辩证关系。

但“天”在孔子的思想中更多的则是指具有人格意志的“天”,它是世界的主宰者和人类命运的赋予者,如其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孔子还相信“天命”的存在,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

在人性问题上,孔子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即先天的人性本来是相近的,但由于后天气习染不同而使之悬殊。

孔子敬重“天命”,但却怀疑鬼神,他一生“不语怪、力、乱、神”,强调“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主张“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

在认识论和知行观上,孔子虽然承认人有“生而知之”,但强调的是“学而知之”;他既重闻见,兼重思维,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他主张学行并重、学以致用、言行一致。

2、理思想:“仁”的思想在孔子思想结构中是核心部分。

孔子对“仁”含义的解释颇为宽泛而且多变,每次讲解都不尽一致。

因为在他看来,“仁”是一种主体的体验及实践问题,不必从要领上明确界定,也无需理论论证,他只是根据不同场合、不同的人而作出不同回答。

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智慧

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智慧

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智慧由于孔子和苏格拉底的不同文化背景和相似时代背景,二者的教育思想既有相近之处,又有明显差异。

在教育目的和教育、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教育对象选择上二者都有相似之处,但在教育内容上则有比较大的差异,在教学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一)教育目的孔子的教育目的较为明确,是培养志道弘道、志仁的志士和君子。

孔子提出了“志于道”,在《论语》中多次提到“道”,这也暗含了他所希望培养出的理想人格就应该把人生的根本目标定位在“道”上。

《论语·子张》:“子夏曰:‘学而优则仕。

’”知识学好了就可以去从政为官,治国理政。

当然,能去从政的人才必然是需要德才兼备的,这就需要通过教育这一方式来实现。

在对于人才培养这一方面,孔子提出了他所要培养的志士的标准是:“行己有耻,始于国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将个人价值与社会紧密相连,自己通过学习获得良好的知识技能、优秀的品格修养以后,就要出去为这个社会做事,忠于自己的使命。

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出有德有才的志士君子,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则是旨在培养治国人才。

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中,苏格拉底曾说:“真正为正义而困斗的人,要想苟全性命于须臾,除非在野不可。

”可见,苏格拉底认为人要积极地参与政治。

由于当时社会民主制度的混乱,苏格拉底希望具有丰厚知识和治国才能的人才来担任城邦领导人。

他在回答智者安提丰的问题时曾说道:“我若想要影响政治,那么是我一个人参与政治的力量强大一些呢,还是我所培养的人都参与政事的影响大些呢?”苏格拉底认为和自己身体力行参与政治相比,培养出从政人才更为重要。

由此可见,他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出积极从政的治国之才。

所以,通过分析比较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基本一致,都是主张培养德才兼备的治国人才,进而服务社会,为国效力。

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较强,参与政治的意识也较为明确。

(二)教育内容孔子的教育内容一是教授文化知识,《论语·述而》里记录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善 与 仁 :孔子和苏格拉底道德思想的共通之处许卫刚,陈 林(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430074)摘 要::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东方和西方 轴心时代 的开创者,在道德学说上分别提出了 仁 和 善 。

其道德思想的共通之处表现在:道德价值的确立,道德普遍性的发现及道德神圣性的高扬。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仁;善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9247(2006)02 0028 03Kindness an d Hum anity :C ommon to C onfucian and Socrates !Moral T houghtsXU Wei gang,C HEN Lin(Department of Philosophy,Huazhong U niversity of Technolog y ,Wuhan 430074,Hubei,China)Abstract:Confucian and Socrates are the pioneers in both O riental and Western wor ld.T hey respectively put for ward kindness and humanity in moral theory.T he things they hav e in common are:the setup of moral value,the discovery of mor al univ ersality and the sacredness of it.Key w ords:C onfucian;Socrates ;kindness ;hum anity雅斯贝斯在其∀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用 轴心时代 一词来形容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人类几大文明所发现的 超越的突破 。

直到近代 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

[1](P14)中国的孔子和西方的苏格拉底无疑是 轴心时代 最关键、最重要的开创者,他们分别开创了两种文化最本原的东西,为两种文化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突破包括了 哲学的突破 。

所谓 哲学的突破 即对构成人类处境之宇宙的本质发生了一种理性的认识,从而对人类处境及其基本意义获得了新的理解。

认真翻阅历史,我们会发现这种 哲学的突破 在孔子和苏格拉底那里不仅表现为启迪了中华民族和希腊人的道德自觉意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人类的共同目标和道德精神的形成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这就是孔子所开创的 仁 和苏格拉底开创的 善 。

本文欲从 仁 和 善 的共通之处,对孔子和苏格拉底之思想作一比较研究。

一、 人而不仁、如礼何? 与认识你自己 :道德价值的确立孔子和苏格拉底之所以能成为这一 轴心时代 的开创者,主要是他们思考和探索的不是前人所思考和探索的,而开创了一个文化的新领域,或者说他们把人们关注的中心从一个方面转移到另一方面。

当然这种开创或转变并不是断裂的突变而是对前 轴心时代 所已有的文化的连续中的突破、突破中的联系。

这一新领域就是 人 ∃∃∃开发和确立了人的道德价值,是一种 人文 的转向。

中国前 轴心时代 的文化由原始的巫术文化到殷商的祭祀文化再到周代的礼乐文化,体现着理性的觉醒和人文精神的兴起,尤其是周初 以德配天 、 敬德保民 思想的出现表明人不再是被动地祈求上天赐富,通过 修德 这个纽带,人可能主动寻求上天赐福,人的自我"主宰性"开始显现。

当 天 和 人 的关系由直接的天向人赐福转变为人主动修德以求天向人赐福时, 人 和 德 的关系逐渐取代了 人 和 天 的关系,人们更多思考的是如何修德以使天赐福,所关注的 是能敬的主体(人),而不是所敬的客体(神,上帝) [2]。

德 取代了 天 的地位,人们认识到是德向人赐福,而德是人修来的,所以实是人自己向自己赐福。

天 实际成了外在法则性的一道德次序。

在春秋时代,虽然由道德的人文精神之伸展,而将天地被投射为道德法则之天地;但在长期的宗教信仰中,依然是倒转来在天地的道德法则中,求道德的根源;而尚未落下来在人的自身求道德的根源。

[3]此时, 天 仍是僵死、外在于人心之天;周文化中所讲的 德 也是一种外在事功,无内在根据,对人为什么能修德,德的根源何在没有做出回答。

孔子于是来了一个 哥白尼式革命 ∃∃∃将外在之天拉入人之内心,将外在法则性之德转化为人内心的道德意识。

这就是孔子的 仁学 思想。

孔子肯定每个人都有一颗不容已、自反自省之心,修德之根源并不存在,而是人之本性之要求。

这种内在人格道德意识是人之真生命所在,是一切价值的根源和标准。

仁 是人格发展的最高境界。

仁的境界之实现,乃是一个无限的过程。

故孔子不轻易许人以仁,亦不以仁与圣自居,唯是不厌不倦地以其全部生命为 仁 做见证。

仁 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是人一生所应当追求和努力的,而不应去追求别的什么名利。

这里即有所谓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君子一言一行,唯求 正当 、 合理 ,不计较利害得失,而小人只顾一己之私,唯利是图。

所以孔子说 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在孔子看来人生之根本是在由道德情感所开发出来的: 义 上。

所以孔子有以 义 克 命 的思想。

道之将行兴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公伯寮其如命何? (∀论语%宪问#)。

道之 应行 是合乎义的,是价值是非问题。

道之 兴 或 废 是成败问题。

成败问题乃受客观条件所决定,非人身所能负责的,人所能负责的只能是是非问题,而不是成败问题。

所以人所应关注的是唯求尽 义 ,而不去计较成败。

人们常习惯用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希腊哲学 从天上拉向人间 来形容他对西方哲学的重大贡献。

的确如此,当苏格拉底接着德尔菲神庙的铭句 认识你自己 往下说的时候,希腊哲学开始了 自然 向 自我 的转变。

前苏格拉底时期,希腊哲人更习惯于探索一种或多种质料性的宇宙的具体的 始基 。

无论是泰勒斯把水当作万物之本原、赫拉克利特把火当作万物之始基,收稿日期:2005 09 28作者简介:许卫刚(1980-)男,山西祁县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

28第23卷第2期2006年3月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A nhui U niversity of Techno logy (Social Sciences)V ol.23,N o.2M arch ,2006还是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虚空世界的本质。

这种以现象界可感的事物作为始基的思维模式发展到原子论时已经达到了最高峰,于是就出现了依靠理性思维才能得出的 数 为万物之源的毕达哥拉斯学派。

这种企图以数学的方式来解决 一 与 多 的矛盾,无疑是人类思维的一大进步。

但是无论以 水 、 火 、 原子 还是 数 作为世界的本原只能作为逻辑推理上的悬设,而不能作为 观察 上的可靠和检验上的可能。

因为无论怎样细小的微粒,总是还可能分割的,无论怎样准确的&尺度!(&逻各斯!),总还不能穷尽&变幻不居!的大千世界。

[4](P69~70)苏格拉底在∀费多篇#中详细地谈论了自然哲学所遇到的这个问题。

他认为自然的因果系列是不可穷尽的,在自然界本身并没有哲学家所追求的 始基 和 原因 。

穷尽一切自然因果系列,只有 神 才能办到,因而这种事情只能由 神 做,而不能由 人 做,因为既然自然的因果系列人不能穷尽,那么关于自然的具体知识,无论如何确切,总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他认为人应该做的,不是去找出事物的本质,而是要发现那个把世界万物安排得如此合理,如此井然有序的力量。

这个力量就是 善 。

他们幻想有一天能够发现一个更加伟大的、不朽的、包容一切的阿特拉斯,而不认为万物实际上是受到善或道德义务的约束才结合在一起的。

[5]那人又到哪儿去寻找 善 呢?他认为这个 善 就在人的心灵中,而不在其它什么事物上。

所以人最要紧的和最重要的是 认识你自己 ,考虑生活和道德、善和恶的问题。

他认为人的心灵中已经包含了与有关世界本原的原则,所以应该首先在心灵中寻找这些原则,然后再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

心灵是人认识外部世界的中介。

这些原则就是努力使自己过上 善 的生活,当人真正过上了这种有 德性 的生活他就找到了世界之本原,从而就能真正指导自己的行动。

苏格拉底认为 善 对于人来说是最可珍贵的,是灵魂能否得救唯一的决定因素,它能够决定人的智慧和命运乃至城邦国家的命运, 财富不会带来善(美德),但是善(美德)会带来财富和其他各种幸福。

[5]他进一步指出:善是一切行动的理性,正是为了善我们才做一切我们所做的事,而我们不是为了别的什么目的才去实践善的。

所以苏格拉底向卡利克勒问道: 你也赞同我的看法吗?善是一切行动的目的,一切事物皆为此目的而行事。

[5]苏格拉底在这里开启了道德伦理哲学大门,把道德伦理的价值提升出来。

孔子和苏格拉底在这里张显了道德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为人类的精神追求开辟了道路,指明了方向,为人类的心灵世界开发出流行不已的生机,以及无限上扬的人生境界,指出了一条康庄坦荡的生命之途。

二、 我欲仁,斯仁至矣 与无人有意作恶 :道德普遍性的发现孔子和苏格拉底为人类精神所做的另一大贡献在于,他们突破了狭隘的等级观念和相对主义观念,把道德普遍化,使之成为社会成员都必须服从的准则,从而实现了一场道德上的革命。

西周初年所讲的 以德配天 、 敬德保民 仅仅是对统治者而言,是对统治者的要求和希望。

统治者实行好的政治就会享有天命,反之就会失去天所赋予给统治者的统治权。

德 是 得天命 的手段,对于那些不可能获得天命的被统治者而言, 德 是没有价值的。

德 只是少数贵族统治者享有的特权和义务。

此时 德 具有很强的功利主义色彩,在周统治者看来, 德 之所以重要,乃使它可以召来天命。

统治者敬德的目的即在于求上天赐给自己天命或延长自己的天命。

在周代贵族社会中,独立的道德观念尚没产生。

人们对德的强调和重视,所关注的并不是道德本身的价值,而是道德的功利价值。

德是利的附庸。

德义,利之本也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重德即是为了谋利。

完全摆脱阶级范围和功利价值的限制,真正具有普遍规范和独立意义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价值的出现始于孔子。

如果说周礼的 德 是对统治者的特殊要求,则 仁 是人人都必须而且可以遵守的普遍道德原则。

仁是天所与我者,它普遍存在于每个人的生命之中。

仁 是判断人的普遍标准。

符合 仁 的标准的是 君子 ,反之是 小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