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各地地名来历

合集下载

淮安地名源流考

淮安地名源流考

淮安地名源流考摘要:淮安境域,夏、商、周时期,先属淮夷、徐戎活动之域,继为方国之地。

春秋时,淮夷、徐戎方国终遭败落。

周敬王八年(前512),徐与钟吾国为吴王阖闾所灭。

此后作为军邑、政区、国邑地名,古籍历有所载。

今择其要作初步考释。

关键词:末口;淮阴;山阳;清河;淮安;地名源流淮安境域,上古时期发现下革湾文化遗址、青莲岗文化遗址。

距今5000年左右,有大汶口文化遗存;距今5000-4000年左右,有龙山文化遗存。

夏商周时期,先属淮夷、徐戎活动之地,继为淮夷、徐戎方国之地。

周初,徐偃王曾率九夷方国攻周,败。

后遭周征讨而不灭。

西周时期,为邳、郯、徐、钟吾等方国之地,当以徐国为强。

春秋时,在南方楚、吴,北方齐、鲁的夹击下,淮夷、徐戎方国终遭败落。

周敬王八年(前512),徐与钟吾国为吴王阖闾所灭。

[[1]]淮安,作为军邑、政区、国邑地名,历有末口、淮阴、北兖州、淮州、楚州、山阳、清河、清江、淮安之称。

今择其要作初步考释。

末口。

末瑞水口。

末,字出金文《蔡矦钟》,本义为树梢,示意一棵树,下有树根,上有树梢。

后引申为末端、终了、末尾、最后之义。

《书立政》:“自一话一言,我则末惟成德之彦,以乂我爱民。

”孔颖达疏:“末训为终。

”《战国策·齐策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皆释为此义。

末口得名,当与吴王夫差开邗沟,沟通江淮运兵通粮道密切相关。

《淮安市志·文物胜迹》载:左末口遗址,位于淮安市淮城镇新城村。

春秋末期即周政王三十四年(前486),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南起杨州,北至淮安末口,以沟通江、淮。

后隋炀帝开挖京杭大运河,于末口设堰,称“北辰堰。

”末口始成南北经济、文化、交通枢纽之一。

元末,筑淮安新城时,末口改称“北水关。

”清代,淮河更道,古末口湮灭。

现仅剩遗址,[[2]]淮安县政府于此建有石碑坊。

吴王夫差开通邗沟至山阳池北末口后,末口当成为交通要津,立有城邑。

其一,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吴王夫差统兵北上伐齐,从扬州古邗城遗址处,开邗沟,引长江水。

江苏省13个市的名称

江苏省13个市的名称

江苏省13个市的名称每一座城市名称的变迁都是一段沧海桑田翻阅时间见证我们的美丽故乡江苏13城,有13个美丽的古名这些古名的出处大家都知道吗?苏州市姑苏“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apple苏州原为匀吴,是商末周君之子建立的国名,也简称为吴。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下令伍子胥督造水陆双棋盘格局的城池,建立了姑苏城。

后又被称作吴县、吴州、吴郡。

唐乾元元年(758),改吴郡为苏州。

与“苏州”相比,“姑苏”更多几分婉约。

南京市金陵“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十朝古都的南京,是著名的历史名城。

金陵,是南京的第一个称谓。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在石头山置“金陵邑”。

而后又被称作秣陵、丹杨、建业、建康、江宁。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此称帝,建都称作南京,是南京建称之始。

扬州市广陵“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春秋时期,扬州原名汉国。

公元前319年改名为广陵。

南北朝时,北周改称吴州。

隋朝改吴州为扬州。

唐初扬州改名为汉州,南京称为扬州。

唐太宗年间,汉州又改扬州;唐玄宗年间,扬州改名广陵;唐肃宗时期,广陵改名为扬州。

南通市静海“如花美眷临风落,似水流年静海深”南通,简称“通”,别称静海、崇川、紫琅、北上海,古称通州,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建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辛亥革命后为与河北通州相区别始称南通。

东抵黄海,南望长江,叫“静海”颇为贴切,并很有意境。

淮安市清江浦“雪消烟涨清江浦,碧草春无数”南齐永明七年(489年),割直渎、破釜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户置淮安县,“淮安”之名始见。

明永乐年间,淮安漕运又兴,清江浦的叫法开始兴起。

至1971年今市境始全属淮阴专区。

1983年,淮阴专区改为淮阴市。

1987年,辖县淮安改为县级市。

2001年2月,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

连云港市海陵“沧海天连水,青山暮与朝”连云港在春秋战国时期:先属鲁后楚,叫“郯子国”;自秦开始称为,东海郡,直到北齐改为海州;海州的名字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名为新海连市,1961年定名连云港。

淮安地名的来由与变迁

淮安地名的来由与变迁

淮安地名的来由与变迁1、淮阴地名的由来与变迁现在的淮安境内最早设立的行政区是秦朝所置的淮阴县,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始设淮阴县,初属泗水郡后属东海郡,淮阴县治所设在甘罗城(在码头镇境内)。

因在淮河以南,按照中国古代的“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所以命名为“淮阴”。

其范围包括淮河南岸的清浦区、清河区部分、淮阴区部分、楚州区全部及洪泽、宝应、建湖的部分区域。

淮阴作为县名,并且历史上有过多次变更。

曾改淮阴为嘉信、寿张、怀恩等名,并时有反复。

淮阴作为郡名。

南朝梁太清三年(549),曾置淮阴郡,郡治淮阴故城。

隋初复置淮阴郡,不久废郡为县,仍称淮阴。

淮阴作为区名。

1932年,江苏设行政督察区,在淮阴设江苏省淮阴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5月,淮阴全境解放后,区划经重新调整,称为苏北淮阴行政区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8月,改称为苏北淮阴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同年10月,又改为苏北人民行政公署淮阴专员公署。

1953年1月,再次更名为江苏省人民政府淮阴专员公署。

1955年4月,定名为江苏省淮阴专员公署。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淮阴专员公署被造反派夺权。

1971年2月,由专区改地区,名仍称淮阴。

淮阴作为市名。

1958年8月,清江市与淮阴县合并建市,名淮阴市,市人民政府设在清江浦。

1964年,淮阴市撤销,恢复原建置和原名。

1983年3月,江苏实行市管县体制,淮阴地区行政公署撤销,改设地级市,名称为淮阴市,其时淮阴市与淮阴县地名相同。

2001年,淮阴市正式更名为淮安市。

淮阴县改为淮阴区。

2、射阳、山阳及淮安地名的由来与变迁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封刘缠为射阳侯,封地在射水之北。

西汉惠帝三年(前192年),射阳侯国为县。

元狩六年(前117年),置临淮郡,淮阴、射阳县属临淮郡。

王莽称制,改射阳为临淮亭,淮阴为嘉信。

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皇子刘荆为山阳公(治白马湖北),山阳之名始见。

152个无锡地名叫法的由来

152个无锡地名叫法的由来

152个地名叫法的由来1、来源于战国黄歇“立塘,治湖”。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以湖名作县名称,名县。

2、金匮世传晋代郭璞曾埋黄金符匮于山下,为城之巨镇,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县为、金匮两县,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合并复称县。

3、扬名宋代古乡名之一,以“扬名天下”成语而得名。

现为扬名街道。

4、梅里宋代古乡名之一,传为泰伯定居地,原称梅里。

1929年即建镇。

现名梅村街道。

5、河埒口在古城西郊。

宋朝有姓沿梁溪河筑埂埒地养鱼而得名。

1929年始有河埒乡,后为镇,现并入荣巷街道。

6、荣巷因明代正统年间,荣氏在此聚族而居始得名。

分上荣、中荣和下荣。

1929年即建镇。

现为荣巷街道。

7、周新镇原名东绛(土字旁),明朝时因这里地势较高,又在西绛之东,故称东绛。

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工商先驱周舜卿新建街镇,取名“周新镇”。

1929年即建镇。

解放后将周新镇改名为东绛镇。

现为太湖街道。

8、南方泉现名南泉,因镇有一方泉而得名。

1929年即建镇。

为与北方泉区别,又在方泉前加“南”字。

9、胡埭宋代原名湖埭,因毗邻太湖而得名。

10、硕放1929年即建乡。

取硕望桥与放鹰桥两村各一字而名。

现为硕放街道。

11、坊前因宋代有酒坊而名,1929年即建北坊前镇。

现并入江溪街道。

12、东亭原名隆亭、隆庭,因地处城东十里亭所在而得名。

13、安镇南唐时称堠村。

明代称安家坟前,后安氏益大成市,遂名。

1929年即建镇。

14、荡口因位于鹅真荡之口而名。

1929年即建镇。

15、甘露古名月溪,因月照而名。

后因甘露降地而名,或说是唐代建甘露寺而名。

1929年即建镇。

16、堰桥因旧有高鲁堰桥,简称堰桥。

1929年即建镇。

17、洛社宋代即有名。

1929年即建镇。

18、玉祁曾称“王祁”,因明代丈量地籍为“玉”字号,又与芙蓉湖水乡地貌特征吻合,故改称玉祁。

1929年即建镇。

19、藕塘因原有一大塘,塘有很多莲藕而得名。

1929年即建镇。

盐城各地地名来历

盐城各地地名来历

盐城各地地名来历,你造么?●盐城周以前称“淮夷地”,汉为盐渎,东晋始称盐城,以“环城皆盐场”而名。

●响水县城设在响水口,响水口每逢潮起潮落,支流跌水轰响,在数里之外也能听见水响,所以称响水口。

●滨海因地处黄海东北隅而得名。

●阜宁此地地处水陆交通要塞,历代战争纷乱,人们祈求安宁,阜宁因此得名。

●射阳1941设此县时,名字问题一时争执不下。

后查证历史,统一意见。

原来,公元前201年刘邦设置射阳侯国,曾在鸿门宴上保护刘邦有功的项伯被封为射阳侯,汉时,国除,改为射阳县。

●建湖1941年划出分治,名建阳,因与福建建阳同名,1951改为建湖。

●大丰民国,张謇在草堰盐场创办“淮南草堰场大丰盐垦股份有限公司”,大丰县名也就取之其中的“大丰”两字得名。

盐城的大丰以前叫台北。

●东台此地是十二世纪末由黄河夺淮后带下的泥沙堆积而成。

从东向西看,地势平坦,东台由此得名。

又说,东台即“东泰”,意为泰州之东的一片台升地。

一同寻找盐城以革命烈士命名地名丨潘黄、步凤、特庸、方强……2015-04-07融汇天下融汇天下叶挺县(曾用名)叶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新四军领导人,杰出的军事家。

1926年在北伐战争中,他被誉为“北伐名将”,所部被称为“叶挺独立团”,为4军赢得“铁军”称号。

南昌起义时,他担任前敌总指挥。

广州起义时,担任红军总司令。

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

叶挺将军不幸遇难的消息传到盐城,军民十分悲痛,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游行活动。

在举行追悼会时,人们建议以叶挺军长的名字来命名盐城县,苏皖边区政府经过慎重商议,于4发出通告,同意将盐城县改为叶挺县。

命名的“叶挺县”整整用了3年,贯穿了整个解放战争。

盐都区潘黄镇“潘黄”两个字是曾先后担任盐城县一区区委书记的潘克、黄炜烈士的姓。

潘克,安徽当涂人,当过布店学徒,1938年参加新四军。

1940年随新四军东进来到抗日根据地盐城。

1941年7月担任盐城县一区区委书记。

在潘克的领导下,一区人民顺利度过了难关,增强了实力。

江苏各地地名来历

江苏各地地名来历

建省始于清代初年,取江宁、两府的首字而得名。

溯流求源,是《尚书.禹贡》所载九州中的徐、扬两州的一部分。

西周时分属鲁、宋、楚、吴等国。

春秋战国时分属吴、宋、楚、越、齐等国。

代属、会稽、彰、泗水及东海等郡的一部分。

汉代分属、刺史部。

隋开皇年间设、、。

大业年间改为吴、毗陵、丹阳、江都、下邱、城、东海诸郡。

唐初分属江南、、三道。

北宋时属江南东路、两浙路、东路和京东西路。

南宋时,属金。

元代分属江浙、二行中书省。

明代与同属应天府,直隶。

清初属于江南省。

康熙6年(1667年)析江南省为、两省。

太平天国先后设江南省、天浦省、福省。

民国17年(1928年),为特别市。

解放后,设南、北两个行政公署区,为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

1953年合并,成立省,省会。

:以江宁、各取一字得名。

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道;宋置江南东路、两浙西路和东路;元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明境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省,为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北行署和南行署,后合并恢复省,省名至今未变。

各地地名由来(至县级止)●古称城,为古九州之一,原始社会末期,尧封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氏国,称城自始起。

三国时,操迁刺史部于城,城自始称。

丰县远在春秋战国时,丰县就已出名。

旧通志上说:“先有后有轩,惟有丰县不记年。

”沛县远古时代,沛县称沛泽,王政二十四年设置沛县。

(更多细节未找到,抱歉:))铜山清雍正十一年,升州为府,设立铜山县,并以境微山湖中铜山岛而得名。

睢宁境睢水曾在汉初黄河夺淮时为沙土所淤,良田毁没,人民长期颠沛流离,此后600余年无县,直至金,恢复县制,始定为“睢宁”,以求睢水不在为患,生活安宁。

邳州朝始置邳县,东汉设邳国,此后历代均为州郡县治所。

新沂1949年设新安县,1952年更名为新沂县,——————————————————————————————●1933年建连云市,因港口介于连岛和云台山之间而得名。

苏州市行政区划史,清朝境内十一县,太仓曾为直隶州

苏州市行政区划史,清朝境内十一县,太仓曾为直隶州

苏州市行政区划史,清朝境内十一县,太仓曾为直隶州全文约2000字,配地图12张,阅读时间据个人喜好而定,请妥善安排时间。

下列图中黑色虚线内为当代苏州市行政区划范围。

先秦时期,今苏州市地区属吴国。

后越国灭吴,楚国攻越,其地归属几经变更。

及至秦一统六国,设郡置县,其地开始纳入全国的行政区划中。

秦朝上图为秦朝末期,此时今苏州市地区存在上图两县,属会稽郡管辖。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置,治吴县。

会稽郡辖域广阔,向南直达今宁波、金华一带,西汉时期甚至扩展至福建全省。

吴县,秦置,原吴国故都,即今苏州市区行政建制的起源。

历朝历代吴县均是地区行政中心,延续至今。

娄县,秦置,位于今昆山市东北。

三国时期的陆逊和张昭先后被封为娄侯,即此。

娄县南朝梁废,未延续下来。

东汉上图为公元160年东汉时期。

东汉永建四年(129年),会稽郡徙治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市)。

同年分会稽郡北置吴郡,治吴县,即今苏州市地级行政建制的起源。

此时吴郡的辖区包括今苏州、上海、常州、嘉兴、湖州、无锡、镇江、杭州等地。

需要说明一点,系列图中底图未覆盖颜色的区域,在当时都是水域。

如上图中的上海市东部、南通市等地,在东汉时期都是汪洋大海。

西晋上图为公元283年西晋时期。

此时今苏州市地区存在上图三县,属吴郡管辖。

海虞县,西晋太康四年(283年)分吴县置,位于今常熟市城区。

随灭陈时废,未延续下来。

隋朝上图为公元612年隋朝时期。

此时今苏州市地区存在上图两县,属吴郡管辖。

常熟县,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置,即今常熟市行政建制的起源。

此时的县城位于今常熟市西北,唐武德七年(624年)移至今址,延续至今。

唐朝上图为公元741年唐朝时期。

此时今苏州市地区存在上图三县,属苏州管辖。

苏州之名最早在隋开皇九年(589年)使用,后改为吴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改吴郡为苏州,以姑苏山得名。

长洲县则是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析吴县东北部置,与吴县共在一城,两县并为苏州治所。

射阳、山阳及淮安地名的由来与变迁

射阳、山阳及淮安地名的由来与变迁

射阳、山阳及淮安地名的由来与变迁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封刘缠为射阳侯,封地在射水之北。

西汉惠帝三年(前192年),射阳侯国为县。

元狩六年(前117年),置临淮郡,淮阴、射阳县属临淮郡。

王莽称制,改射阳为临淮亭,淮阴为嘉信。

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皇子刘荆为山阳公(治白马湖北),山阳之名始见。

东汉末年,广陵郡移治射阳。

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广陵、临淮2郡改为临淮、广陵、山阳等5郡,山阳郡治所在山阳县。

时射阳与山阳并存,分属临淮、山阳2 郡。

萧齐时,阳平郡寄治山阳。

南齐永明七年(489年),割山阳官渎(邗沟)以西300户置寿张县,割直渎(盱眙禹王河)、破釜塘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 户置淮安县,淮安县之名始见。

宋绍定元年(1223年),宝应州升格成淮安军,山阳县更名为淮安县。

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金亡,宋又改淮安军为淮安州。

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复置淮安军,仅辖五河县一县(泗州之五河口)。

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元军攻占淮安,同年设淮东安抚司,司治淮安县。

至元十三年,淮安州降元,改设淮安县。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淮东安抚司设淮安总管府,领山阳、盐城、淮安、淮阴、新城、清河(清河军,至元十五年改清河军为清河县)、桃园七县。

至元二十年,升淮安总管府为淮安府路,并淮安、新城、淮阴三县入山阳县,辖山阳、盐城、清河、桃园四县。

明改淮安路为淮安府,治山阳县,辖山阳、清河、盐城、安东、桃园、沭阳六县,海州、邳州二州。

清承明制,淮安仍名为淮安府,治山阳县,辖山阳、清河、盐城、安东、阜宁、桃园六县。

民国建立后废除府制,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山阳县改名为淮安县。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9月新四军分别攻克两淮,在淮城镇建立淮城市(该市始隶属于淮安县,后升为县级市,受辖于盐阜地区)。

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年底第二次解放两淮,成立两淮市,政府驻清江浦,军区驻淮城。

不久废除,两淮复称淮阴县与淮安县,淮安县属盐城专区。

淮安地名的来由与变迁

淮安地名的来由与变迁

xx地名的来由与变迁1、xx地名的由来与变迁现在的淮安境内最早设立的行政区是秦朝所置的淮阴县,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始设淮阴县,初属泗水郡后属东海郡,淮阴县治所设在甘罗城(在码头镇境内)。

因在淮河以南,按照中国古代的“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所以命名为“淮阴”。

其范围包括淮河南岸的清浦区、清河区部分、淮阴区部分、楚州区全部及洪泽、宝应、建湖的部分区域。

淮阴作为县名,并且历史上有过多次变更。

曾改淮阴为嘉信、寿张、怀恩等名,并时有反复。

xx作为郡名。

南朝xx三年(549),曾置淮阴郡,郡治淮阴故城。

隋初复置淮阴郡,不久废郡为县,仍称淮阴。

淮阴作为区名。

1932年,江苏设行政督察区,在淮阴设江苏省淮阴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5月,淮阴全境解放后,区划经重新调整,称为苏北淮阴行政区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8月,改称为苏北淮阴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同年10月,又改为苏北人民行政公署淮阴专员公署。

1953年1月,再次更名为江苏省人民政府淮阴专员公署。

1955年4月,定名为江苏省淮阴专员公署。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淮阴专员公署被造反派夺权。

1971年2月,由专区改地区,名仍称淮阴。

xx作为市名。

1958年8月,清江市与淮阴县合并建市,名淮阴市,市人民政府设在清江浦。

1964年,淮阴市撤销,恢复原建置和原名。

1983年3月,江苏实行市管县体制,淮阴地区行政公署撤销,改设地级市,名称为淮阴市,其时淮阴市与淮阴县地名相同。

2001年,淮阴市正式更名为淮安市。

淮阴县改为淮阴区。

2、射阳、xx及xx地名的由来与变迁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封刘缠为射阳侯,封地在射水之北。

西汉惠帝三年(前192年),射阳侯国为县。

元狩六年(前117年),置临淮郡,淮阴、射阳县属临淮郡。

王莽称制,改射阳为临淮亭,淮阴为嘉信。

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皇子刘荆为山阳公(治白马湖北),山阳之名始见。

江苏13地市名称的由来,你知道吗?

江苏13地市名称的由来,你知道吗?

江苏13地市名称的由来,你知道吗?本文导读:南京是我国历史古都之一,江苏省省会,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公元前472年,越国大夫范蠡在这里修筑了越城,当时称“范蠡城”。

公元前333年,楚国灭掉越国,在这里设金陵邑。

“南京”一名始于明。

明初在这里建都。

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

这里作为“留京”还保留着应天府的建制。

明英宗正统年间,撤销应天府,由于南京的地理位置和曾做过京都的缘故,正式将此命名为南京。

清代称江宁府。

辛亥革命以后,又改称南京,一直沿用至今。

镇江镇江是中国江苏省所辖地级市,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江苏南部,古时称"润州",京口,镇江是有三千年文明史的古城,镇江最早的地名称作“宜”。

春秋中叶,镇江有了“朱方”之名。

后来越灭吴,楚又灭越,于是改朱方为“谷阳”。

秦始皇灭六国后,改为丹徒。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丹徒与延陵两县合并而称“延陵”县。

开皇十五年置“注州”,这是镇江又一异名。

直到宋政和三年(公元1139年),才正式称“镇江”,一直沿用至今。

常州常州是一个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江南文化古城,古属吴地。

公元前547年,吴王寿梦之子季札受封此地,建邑立邦,始称延陵,并有过毗陵、毗坛、晋陵、长春、武进等名称,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设置常州府于常熟县,管理周围县域。

后割常熟县入苏州府,常州府遂移于晋陵,辖晋陵、无锡、义兴(宜兴)、江阴县4县,“常州”之名由此至今从未改变!无锡无锡是我国著名工业、旅游城市,位于江苏省南部。

“无锡”之名源于汉。

《锡金县志》载:周秦时代,无锡西郊的锡山发现铅锡,附近居民,竞相开采。

故此地原名“有锡”。

至西汉初年,锡矿挖掘殆尽,就被命名为“无锡”。

这一传说在《东周列国志》中,则被艺术加工成一则动人的故事:战国末年,秦国大将王翦率军讨伐楚国,驻军锡山,士兵在埋锅造饭时,掘出一块石碑,碑上刻着十二个字:“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

”当地百姓告诉王翦,此地盛产锡,但近年来已逐渐减少。

江苏各地地名来历

江苏各地地名来历

江苏建省始于清代初年,取江宁、苏州两府的首字而得名。

溯流求源,江苏是《尚书.禹贡》所载九州中的徐、扬两州的一部分。

西周时分属鲁、宋、楚、吴等国。

春秋战国时分属吴、宋、楚、越、齐等国。

秦代属九江、会稽、彰、泗水及东海等郡的一部分。

汉代分属扬州、徐州刺史部。

隋开皇年间设苏州、扬州、徐州。

大业年间改为吴、毗陵、丹阳、江都、下邱、彭城、东海诸郡。

唐初分属江南、淮南、河南三道。

北宋时属江南东路、两浙路、淮南东路和京东西路。

南宋时,淮北属金。

元代分属江浙、河南二行中书省。

明代江苏与安徽同属应天府,直隶南京。

清初属于江南省。

康熙6年(1667年)析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

太平天国先后设江南省、天浦省、苏福省。

民国17年(1928年),南京为特别市。

解放后,设苏南、苏北两个行政公署区,南京为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

1953年合并,成立江苏省,省会南京。

江苏: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

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两浙西路和淮南东路;元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江苏省,为江苏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苏北行署和苏南行署,后合并恢复江苏省,省名至今未变。

江苏各地地名由来(至县级止)●徐州古称彭城,为古九州之一,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

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

丰县远在春秋战国时,丰县就已出名。

旧通志上说:“先有徐州后有轩,惟有丰县不记年。

”沛县远古时代,沛县称沛泽,秦王政二十四年设置沛县。

(更多细节未找到,抱歉:))铜山清雍正十一年,徐州升州为府,设立铜山县,并以境内微山湖中铜山岛而得名。

睢宁境内睢水曾在汉初黄河夺淮时为沙土所淤,良田毁没,人民长期颠沛流离,此后600余年无县,直至金,恢复县制,始定为“睢宁”,以求睢水不在为患,生活安宁。

邳州秦朝始置邳县,东汉设邳国,此后历代均为州郡县治所。

江苏城市的别称

江苏城市的别称

江苏城市的别称
江苏城市的别称
江苏名称是在清康熙时组建江苏省时取区域南部两个府即江宁府(今南京市)之“江”字和苏州府之“苏”字合成省名。

江苏历史悠久,徐文化,吴文化和徐吴过渡地带的文化,共同组成了江苏地区的古文化。

江苏的城市也有很多的美称,主要如下:
南京:越城、石头城、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蒋州、江乘、湖熟、丹阳、归化、升州、西都、江宁、东都、白下、上元、集庆、应天、南京、秦淮、京师、天京
苏州:句吴、吴、阖闾、吴都、姑苏、吴宫、苏台、吴城、吴县、会稽、东楚、泰德、吴郡、茂苑、吴州、吴会、苏州、苏郡、中吴、平江、隆平、阊门、苏城、吴门、东吴、长洲、吴中、吴下、吴苑、金阊
扬州:邗、邗城、广陵、江都、芜城、南兖州、淮南、吴州、杨州、扬州、维扬、淮左名都、竹西、扬城、月亮城、绿扬城郭
徐州:彭城、彭城邑、彭城郡、宋邑、徐国都、徐州、铜山
常州:淹、延陵、毗陵、晋陵、兰陵、中吴、常州、长春、南兰陵、尝州、武进、龙城
无锡:勾吴、梅里、藩离、吴城、黄城、吴墟、无锡、有锡、梁溪、金匮
镇江:宜、朱方、谷阳、丹徒、铁瓮城、子城、京城、徐陵、京江、京口、润州、镇江、南徐州
淮安:淮阴、淮安、山阳、楚州
连云港:人方、东夷、人方国、隅夷、郯子国、东海郡、东海国、琅玡郡、朐县、郁州、海州朐县、海州、瀛洲、朐山县、海宁府、海宁州、连云、新海连市、港城、连云港
宿迁:钟吾国、下相、宿豫、宿迁
泰州:海阳、海陵、亭间、泰州、凤凰城
南通:沙州、壶豆洲、胡逗洲、静海都镇、静海军、静海、通州、通川、紫琅、崇州、崇川、葫芦城、南通
盐城:盐渎、盐城、射阳侯、射州、盐都、建阳、盐州、盐阜、瓢城。

江苏省有“五大州”,终于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叫了!

江苏省有“五大州”,终于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叫了!

江苏省有“五大州”,终于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叫了!城市,不只有风景名胜,更有城市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底蕴。

看似简单的名子,其实是历经沧桑慢慢的发展改变,它体现了一个城市在当今的社会地位。

今天随着小编一起来看一下江苏省的“五大州”,其背后有没有什么关系。

苏州市苏州,古称吴,简称为苏,又称姑苏、平江等,公元589年,隋改吴州为苏州(以苏州城西姑苏山得名,苏州的名称始此。

另姑苏山由吴王阖闾建姑苏台得名,现山上仍有遗迹)东临上海,南接嘉兴,西抱太湖,北依长江。

有近2500年历史,是吴文化的发祥地。

2016年,苏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4万亿元,经济规模十分庞大,一直稳坐江苏第一名。

徐州市徐州,简称徐,古称彭城。

江苏省地级市,地处江苏省西北部,是华东重要门户城市。

徐州有超过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是著名的帝王之乡。

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设立徐州府,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改名徐州市,名字一直延续至今。

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近代战争淮海战役、徐州会战的主战场就是在这里展开。

扬州市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公元前486年便有建城史,历史上,扬州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自汉至清几乎经历了通史式的繁荣。

武德八年(625年),唐高祖将扬州治所从丹阳移到江北,至此,完成了扬州名称区划、地理位置上的基本统一。

历史上繁华的扬州城,即今扬州市老城区-广陵区。

常州市常州,地处江南、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与上海、南京等距相望。

常州为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距今6000余年。

历史上有延陵、毗陵、晋陵、南兰陵、武进的称呼,是一座有3200多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始改常州,于1949年设市。

是长江文明和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近代工业发祥地。

泰州市泰州,简称“泰”。

秦称海阳,汉称海陵,州建南唐,文昌北宋,兼融吴楚越之韵,汇聚江淮海之风。

南唐时(公元937年)为州治,取“国泰民安”之意,始名泰州。

常州有趣的地名来历

常州有趣的地名来历

常州有趣的地名来历常州以官署、官职、官宅得名的地名不少。

诸如府直街、府东巷、府西巷、府桥头、常春路、县直街、县学街、察院弄、尚书弄、局前街、传胪里、尉司湾、尉司路、官保巷、尚书码头,西公廨、善庆里等。

以驻军营地命名的如西瀛(营)里、小营前、小校场、营房弄、教场弄、马园巷等。

以历史名人或其史迹得名。

诸如十子街、正素巷、周线巷、荆川路、雪洞巷、王守沿、半山亭、临川里、百花楼、书卷弄、赵家园、唐家湾、盛家湾、孙府弄、久思弄、陈渡桥、民元里等。

以出资修路、建桥之人命名的如留芳路、琢初桥、椿庭桥、世丰桥、润芝桥、广成桥等。

常州历来商业、手工业比较繁荣,有许多地名为证。

如青果巷、蔬菜弄、鲜鱼巷、惠商弄、米市河、豆市河、缸行街、马山埠、当店弄、浴室弄、伞店弄、石灰弄、炒米浜、木匠街、木梳路、篦箕巷、织机坊、打索巷、铁市巷、斛樘巷、麻巷、硝皮尖、竹行弄、爆仗弄等。

以牌坊得名的地名相应出现。

至今尚存的有双桂坊、椿桂坊、早科坊、世科坊、青云坊、三牌楼、牌楼路、兴贤巷(原有兴贤坊)等。

以河渠桥梁得名。

诸如关河路、三宝洪路、龙游路、大圩沟、新河滩、池塘沿、小河沿、沟浜头、采菱路、青龙路、梅港路、前北岸、后北岸、长沟弄、横沟弄、西庙沟、白云渡、乌衣浜、太平桥路、万福路、玉带路、吊桥路、怀德路、青山路、罗汉路、芦墅路、虹桥湾、锁桥湾、斜桥巷等。

常州境内,寺庙观庵较多,从地名中可见一斑。

诸如大庙弄、小九华路、竹林路、清凉路、神仙观弄、正觉寺弄、玄妙观弄、关帝庙弄、灵官庙弄、药王庙弄、天王堂弄、可庵弄、玉隆观巷、茅司徒巷。

太初庵、乌龙庵、西庙沟、庙西巷、庙直街、庙巷、白马巷、济农路、新堂路、小庙弄等。

依据地形、地势得名的有牛角尖、马蹄巷、三角场、五角场、高墩子、高头村、高墩湾、低坝头、黄泥坝等。

有许多地名以方位得名,如东、西、南、北大街,五角场东、南、北路,关河东、中、西路,劳动东、中、西路,怀德南、中、北路,和平南、北路,浦前东、西、北路,延陵东、西路,东、西横街,东、西下塘,西、南、北城脚,大、中、小马园巷,大、小火弄,前、后弯,前、后北岸,上、中、下街等。

苏州路名地名就是一部历史,不知道的童鞋收藏吧!

苏州路名地名就是一部历史,不知道的童鞋收藏吧!

苏州路名地名就是一部历史,不知道的童鞋收藏吧!苏州古时称吴,又称姑苏,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称苏州,沿用至今。

苏州城建于公元前514年,虽历经2520年的沧桑,但整个城池仍坐落在春秋时代的位置上,基本上仍保持宋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枕河”等水乡城市的独特风貌。

苏州古城区河道总长35公里,有桥梁170多座,是我国河、桥最多的城市,被世人赞誉为“东方威尼斯”。

苏州城的建造者是当时已成为吴王阖闾的大将伍子胥,名为阖闾城。

春秋时期,这里就成为吴国的都城,城市的名称中自然还保留有许多有关吴王阖闾,伍子胥以及美女西施德的印记。

城门篇:【齐门】,还有一段凄美的传说。

齐门建在苏州的城北护城河边。

相传当年吴国强盛一时,“西破强楚,北威齐晋”。

年迈的齐景公慑于吴国的强大,不得不将女儿送往千里之外的吴国出嫁。

从此,齐国这位公主远离家乡,时常思念故土,日日以泪洗面。

吴王为了减轻公主的相思之苦,特意命人在面朝齐国的方向建造了高大的城楼,好让她能够登高远望齐国故土。

这就是齐门的来历。

只可惜,现在这座城门也早已和公主一道香消玉殒了。

齐门的边上是【平门】,传说是当年伍子胥率大军平定齐国,班师回朝而走的城门。

这点类似北京的德胜门。

另外还有【相门】,位于城东,又叫匠门,因附近多数居住工匠而得名。

吴王阖闾曾经命名士干将在此门设炉铸剑,因此相门又叫干将门。

【盘门】,《吴地记》:“旧曰蟠门,尝刻木作蟠龙以压越。

”又:“水陆相半,沿洄屈曲,故名盘门。

”【胥门】,《吴地记》:“胥门本伍子胥宅,因名。

”胥门即西门,又名姑胥门。

《祥符图经》:“子胥家于此,后以谏死,抚目悬于门,因名。

”【阊门】,“阊”形声字,本义为天门。

《吴越春秋》:“城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

阖闾欲西破楚,楚在西北,故立阊门以通天气,因复名破楚门。

”街市篇:苏州商圈【观前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因为它就是道观前面的一条街。

南京一些地名由来

南京一些地名由来

南京的一些地名的由来乌衣巷南京巷名最老的可能算乌衣巷了。

乌衣巷的名称由来甚早,相传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当年东吴孙权在南京建都,军营就驻扎在乌衣巷一带。

东吴士兵穿黑色军服,此地遂被后人称为乌衣巷。

琵琶巷与乌衣巷相比,离之不远的琵琶巷名称的来历要浪漫许多。

旧时琵琶巷路中间有一水沟,上覆青石,石质有松有密,且厚薄不一。

雨天行人着木屐踏走其上,叮咚作响,如奏琵琶,就有了琵琶巷的美称。

如今青石小巷变成柏油路,琵琶声已成绝响。

紫竹林新模范马路上的紫竹林也因历史的改变而面目全非。

明朝崇祯年间,这一带植有大片竹林,以紫竹为盛。

有位高僧云游至此,但见竹影婆娑,景色秀丽,就在此处定居下来,创建禅寺,取名“紫竹林”。

紫竹林禅寺到明清时已成金陵名刹。

后来寺庙荒废,地名却留用了下来。

南京的街道名称与佛教相关的很多,除紫竹林外,还有新街口的大香炉。

元朝时此处有一龙翔寺,寺前有一铁鼎,终年香火不断。

南京人就把铁鼎所在的街道称为大香炉。

明瓦廊与大香炉相邻有一街巷叫做明瓦廊。

明瓦,即是一种瓦片,用蛎蚌的壳磨制而成,薄而透光,可覆于屋顶,或嵌入窗棂。

明朝时新街口已是商业繁华之地,此处以销售明瓦而出名。

久而久之,原来的地名就没人记得了。

三山街明清南京商业繁华之地至少有两处,一处在明瓦廊一带,另一处在以三山街为中心的城南一片。

三山街的名称可远溯至六朝时期。

南京城西南、长江东岸,有三峰并列,世人称之为三山矶。

此矶与采石矶、燕子矶并称为长江下游“三矶”。

南齐诗人谢眺晚登三山,在夕阳的照耀下,建康城东南繁华景象尽收眼底,触景生情,写下了“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诗。

三山街名称即由此而来。

七家湾南京城中有象三山街这样充满诗意的街道,也有象七家湾那样有着凄惨故事的巷陌。

传说明初某年新春灯节,朱元璋微服游览,见一户人家门口悬一西瓜灯,灯上绘一大足妇人,并有一行字:“淮西娘子好大脚”。

朱元璋认为这是在讽刺马皇后大脚,下令把此处七户人家全部抄斩。

当地百姓怜其无辜,就把此地改为七家湾。

【涨姿势】江阴那些地名的由来,你造吗?--上篇

【涨姿势】江阴那些地名的由来,你造吗?--上篇

【涨姿势】江阴那些地名的由来,你造吗?--上篇江阴占地⾯积987.53平⽅公⾥,⼈⼝123.21万。

拥有7000年⼈类⽣息史、5000年⽂明史、3800年筑城史、2500年⽂字记载史、1734年建县史。

因此,江阴的每个地⽅都有他们特殊的背后故事。

1地滨长江之南,故名。

梁敬帝元年(555)废暨阳县、置江阴郡,郡治君⼭之麓。

元⾄正⼆⼗七年(1367)复建置县,建县史近两千年。

域内已有7000年⼈类⽣息史、5000年⽂明史、3800年筑城史、2500年⽂字记载史和1400多年街坊史。

1987年4⽉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县级市)。

2《江阴军志》俞巨源序载:“⼤江⾃京⼝(今镇江市)来,委折⽽南,浩漾澎湃,势益壮越,数百⾥聚为澄江之区”,⼜南北朝诗⼈谢眺有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故江阴别称澄江、澄川,简称“澄”。

因原城池形似莲花,⼜称芙蓉城。

3江阴位古暨湖之北,故旧称暨阳。

西晋太康⼆年(281)置毗陵郡,⾃毗陵县分出暨阳乡,并从吴县、⽆锡县划出部分⼟地,建置暨阳县,为江阴郡前⾝。

4江阴古域旧称延陵,素有“延陵古⾢”美誉。

春秋吴王四⼦札三让王位,避耕于申港南舜过⼭下,后受封于此,卒葬申浦河西,⼈称延陵季⼦,为江阴⼈⽂始祖。

后孔⼦曾为季⼦墓书“⼗字碑”。

秦属会稽郡延陵乡。

5战国楚相春申君黄歇有盛名,江阴为其封地,故素有“春申旧封”之称。

他拓农⽥、兴⽔利、凿港⼝造福于民,民感其恩,黄⼭、君⼭、黄⽥港、申港等因其⽽名,君⼭南麓“春申旧封”牌坊因其⽽⽴,君⼭西麓为其筑⾐冠塚(黄歇墓),今为江阴市⽂物保护单位。

6江阴历为军事要塞之地,素有“江海门户”、“锁航要塞”之称。

08年还拍摄了⼀部以要塞为主题的战争纪念电视连续剧。

7位县城东南⼗⾥定⼭南,曾有⼀亭,常见⽩云缭绕,故名。

宋时形成市集,清初建制为镇。

域内有新⽯器时代佘城遗址,系江苏省⽂物保护单位。

8宋天禧间(1017-1021)因建⽔利设施下闸⽽得名,素有“长江南下第⼀站”之称。

苏州名称由来

苏州名称由来

苏州名称由来苏州有两个名称,吴县的“吴”和苏州的“苏”。

吴:相传商朝末年,周国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历。

亶父喜爱季历,可是依照制度,必需传位于嫡长子。

泰伯、仲雍为尊重父意,避让君位而到那时荆蛮人占多数的江东,并随乡入俗。

那时的江东人有个风俗,确实是喜爱边跑边呼喊,泰伯造了一个“吴”字代表他们。

在梅里,泰伯被拥立为君长,国号为“勾吴”。

“勾”是那时荆蛮语的拟声词,无义。

苏:在夏代有一名很出名望的谋臣叫胥。

胥不仅有才学,而且精通天文地理,因帮忙大禹治水有功,深受舜王敬重,封他为大臣,并把江东加封给胥。

从此,江东便有了“姑胥”之称。

“姑”是那时荆蛮语的拟声词,无义。

“胥”字不经常使用,就改用一个读音相近的“苏”。

“苏”(“蘇”,“苏”的繁体字)代表一种草,有草、鱼、禾三个偏旁组成,象征鱼米之乡。

于是“姑胥”就变成“姑苏”了。

后来,吴王阖闾在灵岩山造姑苏台,灵岩山就成了姑苏山。

到了隋代,大量量的“郡”升格为“州”,苏州所在的“吴郡”本要升格“吴州”,但已被其他地址用了,因此就采纳“苏州”了。

由于苏州城内河道纵横,又称为水都、水城、水乡,十三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将苏州赞誉为东方威尼斯。

苏州古城被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称赞为“巧夺天工”。

苏州街道名称的由来人民路:宋朝称大街。

后因形如卧龙,遂名卧龙街。

后改护龙街。

抗战成功后,一度改成中正途,解放后更名为人民路。

十全街:原名十泉街,因旧有十口古井得名。

后改成十全街。

文化大革命期间改成友谊路,1980年恢复称十全街。

十梓街:由原十梓街、严衙前、天赐庄归并而成,文化大革命期间改成红旗东路。

严衙前为明代学士严呐故乡。

1980年统一称为十梓街。

道前街:由原道前街、府前街、卫前街归并而成,明清两朝为衙署集中地,卫前即苏州卫治前,府前即苏州府署前。

文化大革命期间改成红旗西路,1980年统一称为道前街。

干将路:由原干将坊向东延伸,合原松鹤板场、濂溪坊、新学前、狮子口统称为干将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建省始于清代初年,取江宁、苏州两府的首字而得名。

溯流求源,江苏是《尚书.禹贡》所载九州中的徐、扬两州的一部分。

西周时分属鲁、宋、楚、吴等国。

春秋战国时分属吴、宋、楚、越、齐等国。

秦代属九江、会稽、彰、泗水及东海等郡的一部分。

汉代分属扬州、徐州刺史部。

隋开皇年间设苏州、扬州、徐州。

大业年间改为吴、毗陵、丹阳、江都、下邱、彭城、东海诸郡。

唐初分属江南、淮南、河南三道。

北宋时属江南东路、两浙路、淮南东路和京东西路。

南宋时,淮北属金。

元代分属江浙、河南二行中书省。

明代江苏与安徽同属应天府,直隶南京。

清初属于江南省。

康熙6年(1667年)析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

太平天国先后设江南省、天浦省、苏福省。

民国17年(1928年),南京为特别市。

解放后,设苏南、苏北两个行政公署区,南京为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

1953年合并,成立江苏省,省会南京。

江苏: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

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两浙西路和淮南东路;元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江苏省,为江苏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苏北行署和苏南行署,后合并恢复江苏省,省名至今未变。

江苏各地地名由来(至县级止)●徐州古称彭城,为古九州之一,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

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

丰县远在春秋战国时,丰县就已出名。

旧通志上说:“先有徐州后有轩,惟有丰县不记年。

”沛县远古时代,沛县称沛泽,秦王政二十四年设置沛县。

(更多细节未找到,抱歉:))铜山清雍正十一年,徐州升州为府,设立铜山县,并以境内微山湖中铜山岛而得名。

睢宁境内睢水曾在汉初黄河夺淮时为沙土所淤,良田毁没,人民长期颠沛流离,此后600余年无县,直至金,恢复县制,始定为“睢宁”,以求睢水不在为患,生活安宁。

邳州秦朝始置邳县,东汉设邳国,此后历代均为州郡县治所。

1949年设新安县,1952年更名为新沂县,——————————————————————————————●连云港1933年建连云市,因港口介于连岛和云台山之间而得名。

1948设立新海连特区,次年正式用“新海连”作为市名,后更名为连云港市。

赣榆秦时置赣榆县。

东海南北朝秦始七年始设东海县。

灌云以南有大川灌河,北有名山云台而名。

1958年正式建立灌南县。

——————————————————————————————●淮安原淮阴,即淮水之南,秦朝设郡县制,建立淮阴县。

楚州隋初置楚州,州府山阳城,后南宋统治者将山阳改为淮安县,有祈求淮地安定之意。

涟水隋朝时,因本地有涟河而更淮浦县为涟水县。

洪泽此地因洪泽湖而得名。

隋帝从洛阳乘龙舟游幸江南,一路干旱,经过此湖时喜降大雨,他一时兴起,将此湖该称为洪泽浦,到唐代称洪泽湖。

秦时,县治设在山上,登临其上,可以远眺,故取“张目为盱,直视为眙”,即高瞻远瞩之意命名。

金湖因其境内湖泊串连,古时曾名津湖。

而大小金沟等集镇亦均以金字为首,故1960年设县时,取名为金湖。

————————————————————————————————————●盐城周以前称“淮夷地”,汉为盐渎,东晋始称盐城,以“环城皆盐场”而名。

响水县城设在响水口,响水口每逢潮起潮落,支流跌水轰响,在数里之外也能听见水响,所以称响水口。

滨海因地处黄海东北隅而得名。

阜宁此地地处水陆交通要塞,历代战争纷乱,人们祈求安宁,阜宁因此得名。

射阳1941设此县时,名字问题一时争执不下。

后查证历史,统一意见。

原来,公元前201年刘邦设置射阳侯国,曾在鸿门宴上保护刘邦有功的项伯被封为射阳侯,汉时,国除,改为射阳县。

建湖1941年划出分治,名建阳,因与福建建阳同名,1951改为建湖大丰民国,张謇在草堰盐场创办“淮南草堰场大丰盐垦股份有限公司”,大丰县名也就取之其中的“大丰”两字得名。

盐城的大丰以前叫台北。

东台此地是十二世纪末由黄河夺淮后带下的泥沙堆积而成。

从东向西看,地势平坦,东台由此得名。

又说,东台即“东泰”,意为泰州之东的一片台升地。

——————————————————————————————————●宿迁东晋改为宿豫县,唐时为避代宗李豫之讳,改为宿迁。

宿豫同“宿迁”。

沭阳因位于沭河之阳而得名。

泗阳汉武帝设泗阳县。

(更多细节未找到,抱歉:))泗洪于1946年成立,历史上称虹乡,虹州,虹县。

——————————————————————————————●扬州“扬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

为古九州之一,因“州界多水,水扬波”而得名。

(西门石桥按:扬州的解释不准确。

当然,多数是这样说的。

但是多数并不一定正确——至少学术上是这样的。

扬州之“扬”,应是抬手泛指,意思是“很远的地方”。

因为上古的“扬州”包括南方广阔的区域。

)仪征宋代,这里曾铸造出四位宋朝远祖皇帝的金像,宋真宗下诏在当地建造了一座仪真观,并将这里升为真州,此为仪真和真州名称的由来。

清朝时,因为避讳,将仪真改为仪征。

秦在此筑高台,筑邮亭,称秦邮,西汉始建高邮县。

宝应传说,唐上元三年,此地有一尼姑得八宝献于皇上,唐王肃宗视为祥瑞,称此为“定国之宝”,就将上元三年改称宝应元年。

得宝之地也改名宝应县。

江都公元前209年,项羽率江东八千子弟兵渡江来广陵,凭江而都,江都之名始见于史。

——————————————————————————————————●泰州南唐时取通泰,安泰之意,升县为州,改称泰州。

兴化五代时,始为兴化县,取“昌盛教化”之意。

“泰”有“安泰”的含义,“兴”即“兴盛”,含“吉祥”之意,亦说“兴”即“随泰州兴起”的意思。

姜堰原为泰县,后因府治姜堰镇,改名姜堰。

姜堰的由来是:古时一次发洪水,长江、黄河、淮河三处的洪水一起涌到现在的姜堰,在这个情况下,一个姓姜的有钱人出钱修一道堤坝,以挡洪水,由此现在的姜堰有了这个名,又名三水,撤县设市时,有说定名姜堰市,有说三水市,最后定名姜堰市。

靖江因靖江地处江海门户,捍卫全吴(现苏南一带),屹然重镇,故名靖江。

————————————————————————————————●南通公元958年建城,《读史方舆纪要》说:“州据江海之会,由此历三吴,问两越,或出东海,动燕齐,亦南北之喉吭矣,周显德五年取其地,始通吴越之路,命名通州。

”后为区别河北通县,改通州为南通。

海安系古人取大海永不扬波、海水永不泛滥之意而名。

如皋据《太平寰宇记》载:“县西北五十步,有如皋港,港侧有如皋村,县因以为名。

”如,往也;皋者,水边高地也,长江从境南奔腾而过。

如东“如”皋“东”乡。

通州同“南通”。

海门五代后周时,系江海之门户而得名。

原为江中沙洲,后渐渐与大陆连接,并日渐向东延伸,启东便由“启吾东疆之意”而得名。

——————————————————————————————————●南京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在今中华门西南角长干里筑'越城',为南京建城之始。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在石头山置'金陵邑',为南京行政建置之始,金陵之称亦因此而得名。

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于9月迁都于此,称作建业,为南京建都之始。

公元317年,晋琅琊王司马睿以东吴旧都为中心,建立东晋政权,称作建康。

此后,宋、齐、梁、陈相继定都建康,史称南朝,南京由此而有'六朝石都'的美称。

公元937年,南京成为南唐的首都,称为江宁府。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此称帝,建都称作南京,是南京建称之始。

江宁晋武帝南巡于此,因慨北方战乱频繁而谈曰:“外江无事,宁静如此!”,因之改为江宁县。

建置为县,始于明初。

六合隋开皇四年更为六合,当时,县境内在座六合山,六峰环合,县因山得名。

高淳明初,京师应天府以“地广难治”为由,奏割溧水县南9乡置县,“初拟淳化,钦定高淳”。

——————————————————————————————●常州公元前547年,常州有了第一个名称“延陵”,后有改为尝州、武进等,称之为“常州”,是从隋文帝九年开始的,先前为晋陵,常熟为常州,后常熟县改属苏州,移常州治于晋陵。

武进吴大帝孙权有诏曰以武进之。

为了宣扬武功,改称的。

武则天时,以茅山华阳洞内有“金坛百丈”,更县名为金坛。

溧阳春秋时已有溧阳之名。

————————————————————————————————●苏州隋代始称苏州,因城西南有姑苏山,故别称姑苏。

常熟因县境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缓斜,虽水旱不能形成灾害,则岁岁多收,故名常熟。

张家港1986设张家港。

太仓欠奉。

昆山县城西北角有一座小山,取其形为马鞍山,俗称“昆山”,有“真山如假山”之称。

吴江始建于唐末五代。

————————————————————————————————●无锡无锡命名由来有几种说法,这里举两种:“无锡”这一地名的由来,现存在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即现在流行的说法,认为周、秦间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

新莽时锡复出,改县名为“有锡”,东汉初为无锡。

这一说法见于唐朝陆羽《惠山寺记》,谓:“山东峰(按:指惠山东峰,即锡山),当周秦间大产铅锡,至汉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

自光武至孝顺之世,锡果竭,顺帝更为无锡县,属吴郡。

”这一说法,历代无锡地方志都相沿记载。

但清光绪《无锡县金匮县志》认为:“王莽时大改郡县之名往往与旧名相反”,所谓“锡出而更名,孝顺时锡竭而复旧,殆不足据。

”另一种说法认为“无锡”是古越语地名之一。

“无”是发语词,无实义,“锡”的原义因古越语佚亡已久,无从考证。

这一说法是当今一些地名学者、语言学者、历史地理学者在总结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对江浙地区大量地名的调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

他们认为,“无锡”和江浙地区其它许多地名,如夫椒、余杭、句容、姑苏等一样,都是属于齐头式地名,冠首字虽然写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语的发语词,无实义。

这些地名随着古代吴越地区的氏族迁徙、流散和与华夏族的融合,原义渐至湮没,但一部分却因用汉字记录同样的音而保存下来,后人不知道所由来,往往望文生义,妄加解释。

又有学者认为,“无锡”是因为生活在无锡的一个古越人部落以一种“治鸟”为图腾而得名,其本义应上“神。

其一,据唐陆羽《惠山寺记》所载,无锡西郊锡山的铅锡矿在周秦之际已经开采,汉初锡矿已告衰落,因此命名无锡。

其二,据《大清一统志》载:“后汉有樵客于山下得铭云:有锡兵,天下争,无锡清,天下安;有锡诊,天下弊,无锡义,天下济。

”顺帝乃改为“无锡”。

(西门石桥按:以上两种说法均不足为据。

“无锡”之“无”本是古汉语的发语词,可能源于古吴语。

)江阴梁敬帝时,改为江阴,至于何为江阴,应该是由于位于江之阴,即长江南岸的缘故吧。

宜兴晋魏帝为义兴郡,宋帝赵光义登基后,为避讳改为宜兴至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