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十才子与盛唐边塞诗派边塞诗歌内容之比较_姚皓华

合集下载

论盛唐边塞诗

论盛唐边塞诗

盛世欢歌异彩纷呈——论盛唐时期的诗歌流派摘要: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盛唐诗歌蕴涵有一种“盛唐气象”,具有一种蓬勃的生命力。

盛唐时期的诗歌流派,按照作品的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等的不同,可分为两大派,即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这两大诗派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不同,但都有一种浪漫主义的精神,各自以其或宁静优美或壮丽奔放的旋律,组成了当时诗歌艺术的两支基调,谱写出一曲农耕文明的盛世欢歌。

关键词:盛唐气象;农耕文明;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The Singing of Heyday, So are the Tang Poetry Genres. Abstract:Based on the established farming civilization in the tang poetry contained a "the glorious age of tang poetry meteorology", has a vigorous vitality.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tang poetry genres, according to the subjects and art works of different styl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ie, Wang Wei and Meng Haoran represented by the rural landscape poetry ,GaoShi andCenCan,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number. The two big theory to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reasons, but have a romantic spirit, with its beautiful and magnificent or quiet or the melody, formed when two teams of poetry, write a song of farming civilization heyday.Keywords:The glorious age of tang poetry; Meteorology farming civilization; Landscape pastoral poetry; Frontier fortress poem前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双峰并峙,各臻奇妙——也论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比较

双峰并峙,各臻奇妙——也论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比较

双峰并峙,各臻奇妙——也论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比较一、前言: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唐代诗坛百花齐放,万紫千红,丰富多彩,气象恢宏。

不管是风格,还是流派,都是众芳挺秀,无所不有,如:“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王维、孟浩然,“现实主义新乐府诗派”的代表元稹、白居易,被称为“双子星座”的李白、杜甫等等。

如果说李杜是诗歌宇宙中不可复制的双子星座,那么在盛唐边塞诗这一角星系中,高适与岑参亦可称作并峙的双峰。

他们经历相似、风格相近,同是创作边塞诗的著名顶尖诗人,是边塞诗派的代表,文学史上称二人为“高岑”。

杜甫也说“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可见二人是异曲同工,共性可见一斑。

但王士祯也曾这样评价:“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较精当地道出了二人诗风之差别。

所以,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可谓是双峰并峙,各臻奇妙。

从古到今,在众多批评家的添砖加瓦之下,这座“高岑之比”的大厦似乎已日臻完美,但是从写作意象的角度研究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的著作也有却不多,于是我在这里博采众长,拾把星光补日月,也来比较高岑边塞诗的异同。

二、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曲同工高适和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最杰出代表,他们的边塞诗是唐代边塞诗中不可攀越的并峙双峰。

王士禛说“高岑迥不相似”。

其实,高岑边塞诗产生于政治开明、国势强盛的盛唐背景下,二人又都有投身戎幕、奔赴边塞等经历,所以其诗风有很多共性。

(一)盛唐之音——高昂恢宏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唐朝初年至安史之乱爆发之前,政治稳定和经济富庶达到了最高峰,大唐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和最富有吸引力的国家。

在这样辉煌宏大的盛唐气象的影响下,唐代人具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具有蓬勃的朝气、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胸怀。

特别是唐代的诗人,他们用诗歌反映社会,歌颂时代,也记录了自己的心路历程,边塞诗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法国史学家兼艺术批评家丹纳说过,“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

浅析盛唐边塞诗

浅析盛唐边塞诗

浅析盛唐边塞诗诗歌是唐代文学的标志,它在盛唐时达到繁荣的顶峰。

在盛唐诗歌中,出山水、田园等传统题材外,边塞诗更能集中体现盛唐诗歌的特点。

以高适、岑参等诗人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虽没有共同的旗帜、共同的组织,甚至没有统一的创作理论,但他们的诗歌创作却具有某些共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在盛唐的诗苑里,丰富多彩的盛唐诗就像一朵盛开的奇葩,慷慨奇伟。

本文将选取高、岑的代表作对盛唐边塞诗进行粗略的赏析。

一、题材广阔。

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

例如高适的《燕歌行》: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一句描写战争的瞬息万变,转眼间便处于弱势。

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则道出了战争失利的真正原因——战士浴血奋战,将军却在帐中寻欢作乐。

前后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则写出了战士们的思乡之情——由这更反衬出了边地生活的艰辛:不仅仅是来自于自然环境的艰难,还有心灵上的孤单。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

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另一方面盛唐边塞诗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如《塞上听吹笛》一诗从“雪净”起笔,传递出边关解冻、春回大地的信息,由此,诗人了无痕迹地引出了牧马晚归的开廓情景,而“月明”又极柔和地为此添上了清澄的一笔。

闭着眼晴,我们的脑海里就会自然地涌出这样的一幅画面:漫漫边关,残雪已收敛起它最后的一片花瓣,茵茵的绿草便从眼前一直漫上了辽远的天际,夕阳依在远山的肩上,安然而祥和。

暮色开始缓缓地走了出来,顿时,山野披上了一层灰色的袈裟,牧马人吹起嘹亮的口哨,马群在口哨的召唤下,隐没在灰色的山野中。

这时,月亮出来了,清澈如水的月光流泻而下,表达着一种靓丽,写意着一种圣洁。

大历诗变和中唐两大诗派

大历诗变和中唐两大诗派

第九讲大历诗变与中唐两大诗派一、大历诗变大历诗变是盛唐诗风向中唐转变的过渡阶段,此时的诗坛主要由四方面的力量构成:第一、驰名京城的大历十才子和李益。

第二、刘长卿、韦应物、李嘉祐、戴叔伦等为代表的地方官诗人。

第三、以皎然、秦系和一些诗僧为代表的吴中诗人,以方外诗人为主。

第四、元结和顾况等关心民生的诗人。

大历十才子是以钱起、韩翃、卢纶、李端为代表的京城诗人,“十才子”具体的成员记载上又出入,大体除了以上四人之外,还有吉中孚、苗发、司空曙、崔峒、耿湋、夏侯审、郎士元、皇甫曾、皇甫冉等人。

这些人主要集中在京城以元载、王缙、郭暧等人为首的王公亲贵周围,写一些敷衍风雅、迎来送往的应景文字,取得才子之名。

与此同时,经过安史之乱的破坏,盛唐的繁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长达八年之久的战乱的结束,也在人们心里造成“中兴”的感受,暂时的安定使他们一方面留恋往日盛世种种感受,另一方面中兴的好运也带来虚浮淡渺的满足感。

所以,他们的诗歌以歌颂为主,风雅之调仍在,但是,盛唐诗歌的骨力和雄浑则已经无法再现。

这就造成了大历诗歌“气骨顿衰”的倾向,成为盛唐中唐的分水岭和过渡。

能够继承盛唐气调的则以卢纶和不属于十才子之列的李益为最优。

卢纶的《和张仆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追,大雪满弓刀。

从《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射石的一则轶闻中得到构思,以林暗渲染气氛,又以“虎从风”的基本经验写风而带出虎威,最后,白羽、石棱之间形象上的对比,表现将军善射的绝技和力度。

一个片断写得有声有色,形神具出。

第二首则选取围剿之后单于夜逃的特殊时刻,月黑、雁高,也是渲染夜幕深沉的气氛,为夜间偷袭的军事行动设下无限想象的空间,而最后一个具体的形象,轻装战马,在大雪的映衬下显示出来的英武和俊勇。

李益则继承了李白、王昌龄的七言绝句的传统,表现边塞等题材,最近盛唐本色。

《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浅析盛唐时代“高岑”边塞诗派

浅析盛唐时代“高岑”边塞诗派

浅析盛唐时代“高岑”边塞诗派浅析盛唐时代“高岑”边塞诗派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有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流派——盛唐时代的边塞诗派。

它以自己的独特题材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以自己的独特风格为唐代诗坛也为我国古代诗歌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这个诗派的代表人物就是高适与岑参,文学史上并称为“高岑”,他们虽然都以边塞诗著称,但细看二人诗又有不同,用比较方法,通过具体分析,能发现他们各自特点及异同。

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

高适生于702年,比李白、王维小一岁。

他早先家境贫困。

元代辛文旁《唐才子传》说,高适年青时,性格落拓,不拘小节,不喜人当时人都热衷的科举考试,而经常混济于一些赌徒中间。

但他的名气却传播的很远。

20岁时,高适到长安求官没有成功,于是他就在今河南省开封、洛阳、商邱一带漫游了很长一段时间。

唐玄宗开元19年(731)高适到了北方边疆,参加征服契丹的战争,他想在边塞寻找一个报国立功的机会。

虽然这次他没成功,但在这段时期内,他却熟悉了边塞和边塞生活,并写下了不少边塞诗,表露了他对当时边境战争的看法和希望,以叹为国立功的抱负。

天宝8年(749)高适50岁时,由于一个朋友宋州刺史张久高的推荐,捞到了一个封丘县县尉的官职,然而他过不惯这种小功利的生活,写诗说:“拜仰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他不愿卑躬屈膝迎送长官,不愿在百姓面前耀武扬威,于是弃官出走,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作掌书记。

天宝十四年(755),安?山、史思明叛乱爆发,高适携助哥舒翰守卫长安的平彰、潼关。

潼关失守哥舒翰被俘,高适奔赴皇帝的行寨,向唐肃宗陈述了他对战争的看法,受到唐肃宗的重视。

从此高适官运亨通,历任淮南节度使、西川节度使,散骑常侍等重要职务,并且被封为渤海侯。

《全唐诗》按语说:“开元以来,诗人至达者唯适而已。

”意思是讲,开元以来的诗人中,在仕宦道路上如此顺利通达的只有高适一个。

高适的诗歌反映社会生活比较广阔,也比较深入。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不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不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不同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不同引导语: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谈高适和岑参是盛唐时期的两位诗人,以写边塞诗著称。

世称“高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不同。

人们常说“唐诗宋词汉文章”。

盛唐时代的诸多因素,促成了边塞诗的繁荣,形成了一个边塞诗派。

高适、岑参为其代表诗人。

高岑二人虽俱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然二者的边塞诗同中有异,异中存同,各有特色。

现试以高适的《燕歌行》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对二人的诗作特色进行一番浅析。

高适家境贫寒,曾随军到东北塞外征契丹,体验过边塞生活,壮年在梁宋漫游,过的是落拓潦倒的生活。

他是开元盛世首先注意到人民疾苦的诗人,这显然会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上,边塞诗也不例外。

《燕歌行》是高适有感于一次战役而作,文章开篇写“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一落笔便写战火纷飞,男儿慷慨应征,一下就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接下去,他不是清清地描写边塞生活和风物,而是从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情出发,对男儿奔赴边关的英勇行为进行讴歌和描绘。

“拟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写得雄迈高亢。

高适在安史之乱时,曾任谏议大夫,后又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刑部侍郎,终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因此往往是以政治家的眼光去分析边防问题,以政论的笔调表明自己的见解。

他的边塞诗不只反映征人思妇的离情——当然也有,如“铁衣远戍辛勤久”、“征人蓟北空回首”,而能通过边塞将士的生活描写,深刻地揭示出边防政策的弊病,如《燕歌行》中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广大爱国士兵还在前线浴血奋战,而边塞的将帅却携美人至军营,置战士生死于不顾,还在帐中欣赏美人的歌舞,其荒淫无耻之态跃然纸上!他在无情地鞭挞边塞将帅的同时,也表达出了对戍边士卒生活艰辛的`理解。

“孤城落日斗兵稀”、“力尽关山未解围”、“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正是作者这种心情的真实写照。

《燕歌行》以揭露将帅轻敌、不恤士兵为主题,突破了以前《燕歌行》多写思妇念征人的框框,扩大了表现范围,赋予它更为积极的社会意义。

钱起的诗歌创作与唐诗演进

钱起的诗歌创作与唐诗演进

钱起的诗歌创作与唐诗演进姚皓华【摘要】钱起是中唐时期"大历十才子"诗派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钱起的感时伤乱题材诗歌是对唐诗现实主义诗风的发展与延续,他的山水田园题材诗歌与情思浓烈、浑化天成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歌相比缺少了一份恬淡、冲和与浑厚之感,其边塞风貌题材诗歌与盛唐的边塞诗歌相比则少了盛唐逸气多了感伤色彩;钱起的诗歌在意境创造上不同于盛唐诗歌的宏大浑成,表现为狭小、内向并显露出"笔补造化"的人工之美,其与晚唐诗歌意境的狭小、纤弱一脉相承;钱起诗歌的抒情方式不同于盛唐诗歌的激扬奋发,而是偏于幽怨深婉;钱起的诗歌体式韵律和谐、富丽精工,对盛唐诗的诗歌体式有所发展,并在推动唐律诗的成熟、完善、创新方面功不可没.【期刊名称】《广东海洋大学学报》【年(卷),期】2008(028)002【总页数】5页(P51-55)【关键词】诗歌创作;钱起;唐代【作者】姚皓华【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广东,湛江,52408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大历十才子”诗派中的钱起,是中唐诗坛成就较高的一位诗人,被公认为十才子之冠。

唐高仲武编的《中兴间气集》对钱起有很高评价:“员外 ( 钱起 ) 诗格新奇,理致清赡,越从登第,挺冠词林。

文宗右丞 ( 王维),许以高格,右丞没后,员外为雄。

”[1]203 这一评价指出了钱起诗歌的基本特征及其于当时的诗名。

钱起的诗,据《四部丛刊》明活字本《钱考功集》,有十卷之多,辑入《全唐诗》共四卷四百二十余首。

钱起写了大量应酬送别、山水风物、生活琐事、边塞风貌、羁旅愁思的诗作。

钱诗技巧熟练,风格清奇,理致清淡,多写景佳句,深为评论家所称道。

本文在探讨钱起诗歌整体的内容及艺术风格的基础上着重研究钱起诗歌在题材内容、诗歌意境、抒情方式及诗歌体式等方面在唐代诗歌演进中所起的作用。

1 钱起诗歌题材与唐诗演进考察钱起的诗歌题材,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诗歌在诗歌题材方面对初、盛唐诗歌的继承、发展和对晚唐诗歌的影响。

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

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

汉语言文学对比研究之论高岑边塞诗的异同[摘要]边塞诗繁盛于盛唐时期,这一时期军事、经济力量都已发展到了顶点。

在这种气氛下,一部分向往功名的文人学士把跟随边将出征作为仕进的一个重要途径。

他们除了谋求官职外,还写了大量颂扬边塞战争和同情下层士卒生活的诗歌。

高适和岑参是唐朝发展到极盛时期最著名的两个边塞诗人。

两者都以边塞诗闻名,高岑并称始于杜甫的诗《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

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

”[关键词]生平相同点不同点联系一、高岑二人生平简介1、高适的生平:高适(702?—765),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仓县)人,客居梁宋。

少时贫困,20岁曾西游长安,本欲直取公卿,却失望而归。

后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立功边塞。

仍未有出路。

又漫游梁宋,过着“混迹渔樵”的流浪生活。

天宝三载与李白、杜甫在齐赵一带饮酒游猎,怀古赋诗,结下了亲密友谊,成为文坛佳话。

天宝八载,50岁方由张九皋引荐,举有道科,任封丘尉,不久辞官而去,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掌书记。

安史乱起,为肃宗所器重,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侯,成为唐代官位最高的诗人之一。

有《高常侍集》10卷。

2、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人,祖籍南阳。

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两任州刺史。

但父早亡,家道衰落。

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20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此后10年屡次往返于京洛间。

后北游河朔,天宝三载30岁中进士,授兵曹参军。

天宝八载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中掌书记,十载回长安。

十三载又随封常青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得封之赏识。

至德二载入朝任右补阙。

代宗时,一度任关西节度判官,后出任为嘉州刺史,罢官,卒于成都宿舍。

有《岑嘉州诗集》,存诗403首。

二、高、岑边塞诗共同点1.高、岑边塞诗都具有悲壮的共同格调。

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说道:“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明人胡应麟也说:“高、岑悲壮为宗。

(高考语文常识专题)2020年高考语文唐诗常用常识积累大历十才子素材

(高考语文常识专题)2020年高考语文唐诗常用常识积累大历十才子素材

大历十才子大历十才子,是指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活跃于诗坛的十位诗人,据姚合《极玄集》和《新唐书》载,他们是: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他们的经历和诗歌风格很相似,所以把他们作为一个群体。

宋以后有一些异说,像刘长卿、李益、朗士元、皇甫曾、皇甫冉、冷朝阳、李家祐等人,也都被拉入过“十才子”中。

大历时期,距“安史之乱”的平定不过数年,而许多遗留问题尚未解决,如藩镇的割据,回纥、吐蕃的入侵等,中央政府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对全国的控制权,但唐帝国毕竟是“中兴”了。

十才子大多出身低微,官都做得不大,仕途都不太畅达,但文化素养很高,诗写得很好,堪称“才子”。

尤其是李端、卢纶、韩翃、钱起、司空曙(包括刘长卿、李益等),更算得上是中唐初期比较杰出的诗人,也都有一些佳作传世。

十才子的诗,反映时事,揭露矛盾的作品不多,但也有少量作品写得很好,如卢纶的《和张仆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他们写得最好的,还是羁旅、赠别、山水等诗。

比如:日落众山昏,潇潇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李端《溪行逢雨与柳中庸》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司空曙《江村即事》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翃《寒食日即事》十才子的诗,工于炼字炼句,但疏于谋篇炼意。

含蓄淡远而气象不大,已经没有了盛唐诗歌的气象,对中、晚唐诗歌有较大影响。

浅析唐朝边塞诗

浅析唐朝边塞诗

边塞诗——一朵绽放在唐朝诗歌百花园中的奇葩姓名:龙文毅学号:2009016623 班级:中文0936班内容摘要: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到隋唐五代时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繁荣局面,唐代诗歌的发展进入一个黄金时代,成为艺术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而盛极一时的边塞诗则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重要内容,成为唐朝诗歌百花园中一支永不凋零的奇葩,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唐朝、边塞、雄浑壮阔、豪迈雄壮一、唐朝边塞诗的概况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二、唐朝边塞诗的代表诗人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

边塞诗派指以边塞风光或边塞生活为主要题裁的诗歌流派。

盛唐时以诗人高适、岑参成就最高。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

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

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

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

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一)高适、岑参(1)高适边塞诗题材选取角度的特点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

譬如,他对边塞的纷扰不宁表示忧虑:“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

他对战士的勇往无前,作热烈的歌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

论大历十才子与盛唐边塞诗派边塞诗歌审美特征的区别

论大历十才子与盛唐边塞诗派边塞诗歌审美特征的区别
维普资讯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 6卷

J பைடு நூலகம்n l fX n a g N r l n vri o ra iy n oma U ies y o t
第l 期
20 0 6年 2月
( hls& o . e.E i ) o.6N . e .0 6 P i . S c S i dt V 12 o 1F b 2 0 o .
响 , 的大 多数 边 塞诗 , 他 染上 苍 凉 、 沉郁 甚至 悲怆 的 时代 色 彩 , 送郭判官赴振武》 “ 如《 : 黄河 九曲流 , 缭绕古边州 。鸣雁 飞初 夜 , 胡正晚秋 。凄 凉金 管思 , 羌 迢递 玉人愁 。 李端 的边 ” 塞 诗歌 , 常常着 力于 一种 苦寒 荒凉 意境 的描 摹 , 《 山 也 如 关 月》 “ : 露湿月苍苍 。 关头榆 叶黄。 回轮 照海远 。 分彩 上楼长 。 水 冻频 移幕 , 兵疲 数望 乡。只应城影 外 , 万里共 胡霜 。 边 关 ” 秋 霜月露 、 霏霏雨雪 、 胡雁戍烟、 日塞草 透露出诗人 黯淡 凄 落

为一层 , 老兵 一生 ; 四句写景抒情 。 阳暮 角的凄凉与 概述 后 残
老兵晚景的悲惨 交织在一起 , 切感人。诗人在诗歌 中精心 真 营构 了一幅凄清的“ 阳暮角” 残 图画。凄苦 空冥 的氛 围, 久戍 不归边 士的惆 伥 . 使得 凄清 的境 界浑然 天成 。钱起在 《 崔 送 校书从 军》 中写到 :燕南 春草伤心 色 , 北黄云满 眼愁。 在 “ 蓟 ” 《 送张将军征西》中写到 : 战处黑 云霾瀚 海 , 中明月度 阳 “ 愁 关 。 通过燕南春 草 、 ” 蓟北黄云 、 黑云瀚海 、 夜月 阳关等边 塞景
残 阳里 , 楼上 凄凄暮角声。 诗歌一方 面对老兵一生悲 苦的遭 ”

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和边塞诗人剖析

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和边塞诗人剖析

輞川圖
王维的生平和思想,大致以 40 岁为界
线可以分为前后两期。
他生活的前期,思想积极进取,是一个热衷
于政治、奋发有为的人。 王维生活的后期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 对政治的热情逐渐消失了,开始过一种亦官 亦隐的生活。
他的诗歌创作也大致以张九龄罢相为分界,
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思想积极进取,有政治热情,主要是写 了一些意气豪迈慷慨激昂的游侠边塞诗 , 风 格雄浑博大。 后期亦官亦隐,思想转为消沉,主要是创作 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 , 风格幽邃空静,多禅 气。
历史评价
沈德潜《唐诗别裁》:“语淡而味终不薄。”
"篇法之妙,不见句法"(沈德潜《唐诗别裁》) 《宿建德江》、《过故人庄》、《春晓》都是 淡远之作。
苏轼:“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终无材料。” (陈师道《后山诗话》引)
闻一多评此诗:“淡到看不见诗,才是真正孟浩然的 诗”。
王维的生平思想
王维( 701—761 ),字摩诘。祖籍太原祁,自其 父时始迁居于蒲。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其母亲 崔氏,笃信佛教。 王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首创水墨山水画。 精通音乐。《旧唐书·文苑传》: “人有得《奏 乐图》,不知其名。维视之曰:‘霓裳第三叠第 一拍也。’好事者集乐工按之,一无差,咸服其 精思。”
《送沈子福归江东》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杂诗》其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发几枝? 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高岑诗歌异同二

高岑诗歌异同二

比较高适岑参诗歌的异同盛唐,一个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唐开元年间、天宝年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涌现出大批禀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彷如李白、王之涣、王维、孟浩然……..过去那种由宫廷侍从文人集团主持诗坛的局面,为各种松散的才子型诗人群体间的争奇斗妍所取代,诗歌创作“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并形成不同风格的群体,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

那时的长安成为四方乡贡文士的聚散地,而那时的边塞更是抒发赞歌的斗兵场。

而在边塞诗创作上堪称“双子星”的当然要数高适和岑参了。

杜甫曾以“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

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

”评价高适和岑参,诗史上便以"高岑"并称,把他们列为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因此高、岑二人的诗作便给人风格相近似的印象.二人诗歌审美特征上的共性更是增加了这种共鸣。

以下浅谈二人诗歌的相同点:首先,两人的诗歌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立功边塞的伟大理想。

气势豪迈、雄浑,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熏陶。

这类诗篇很多,例如高适在《燕歌行》中写道:“男儿本子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又如岑参的“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等诗篇诗句,都抒发了高、岑为国安边的豪情壮志,反映了盛唐的强音。

其次,两人的边塞诗歌都歌颂了将士奋不顾身,英勇报国的英雄气概,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高适的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岑参在其边塞诗中,以慷慨之笔,热情歌颂了前线战士英勇战斗、抗击敌人的无畏精神。

如“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等无一不彰显出奋勇报国的大无畏气概!然后,高、岑两人的边塞诗,虽然以高亢雄浑为主,但字里行间都表现了征人思乡之情。

这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则是以游子思乡为体现。

当然,面对边塞的恶劣环境和艰难的军旅生涯,只要是远离家乡的人,无不有一种如高适的“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岑参的“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达的区别分析

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达的区别分析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达的区别分析周文慧 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摘 要:唐朝是我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在这段时间内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诗歌流传至今,而唐朝的边塞诗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为了更加彻底、清楚地认识到唐朝边塞诗的内涵,从初唐的边塞诗传达了功名欲望,缺少盛唐的边塞诗中的社会愿望,初唐的边塞诗传达了战乱环境,没有了盛唐边塞诗的乐观、浪漫意境以及初唐的边塞诗风格放荡不羁,没有盛唐边塞诗的浑厚感和优美感三个方面阐述了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达的区别,从中认识到初唐和盛唐两个历史时期诗歌的不同点,有利于对唐诗进行深层次的探索。

关键词:初唐;盛唐;边塞诗作者简介:周文慧(1986.10-),女,汉族,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102-01一.引言在唐朝时期边塞诗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反映边塞战乱现象、边防战事问题以及抵抗外敌决心等内容的诗,贞观君臣就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边塞主题诗,其中,初唐时期的边塞诗以初唐四杰的诗为代表,初唐四杰指的是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及王勃(王勃的诗未涉及到边塞领域,为方便称呼,仍将其称之为“四杰”),创作出了丰富的边塞为主题的优秀诗作,诗作中传达出一种阳刚的力量,蕴含着不畏牺牲、慷慨激昂的为国情怀,因为这些边塞诗作中含有这不一样的气质,成为了千古佳作,而在盛唐时期,边塞诗也进入了旺盛的时期,然而初唐与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传达出了不同的思想感情,本文针对两种时期边塞诗的不同特征阐述了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达的区别。

二.初唐与盛唐时期边塞诗意境表达的区别(一)初唐的边塞诗传达了功名欲望,缺少盛唐的边塞诗中的社会愿望初唐时期的四杰是在高宗、武则天时期发展起来的新时代知识分子,各个才华洋溢、胸怀大志、高高在上,创作的边塞诗作中充满了强烈的功名和欲望,希望以此来获取君主的重用,从而平步青云直达卿相,他们创作的许多边塞诗中都蕴含着这样的情绪表达,例如杨炯的《从军行》中写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骆宾王在《从军中行路难》中叙述到“长驱万里詟祁连,分麾三命武功宣”等。

边塞派诗人才是盛唐诗坛的风云人物

边塞派诗人才是盛唐诗坛的风云人物

边塞派诗人才是盛唐诗坛的风云人物高适高适二十岁曾到长安,求仕不遇。

后来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但也没有找到出路。

以后过着贫困流浪生活!他曾经和李白、杜甫在齐赵一带饮酒游猎,怀古赋诗。

年近五十岁,才由张九皋推荐,举有道科,任封丘尉。

后来因为安史之乱的机会,被玄宗,肃宗赏识,官至淮南、剑南西川节度使,最后任散骑常侍,死于长安。

高适诗中的优秀作品大多数都作于北上蓟门、浪游梁宋时期。

在蓟门所写的《塞上》诗里,他对当时的边事表示了深深的忧虑:“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同时,他表示了“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的功业抱负。

在《塞下曲》里,他更豪迈地说:“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味此道,往往成老翁。

”但他的志向最终还是落空。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这首诗歌中刻意看出他壮志难酬的无奈!他边塞诗中最杰出的代表作《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撞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首诗融合他在蓟门的见闻,以更高的艺术概括,表现他对战士们的深刻同情。

他热情地歌颂了战士们英勇爱国的精神,描写了战斗的激烈和艰苦,并且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沉痛的诗句,揭露了将军和士兵苦乐悬殊的生活以及他们对卫国战争的不同态度。

也描绘了战局的危险和战士们思念亲人的复杂心情。

诗的思想内容极为复杂,但写得宾主分明。

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荼的战争气氛,士兵在战斗中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雄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

边塞诗派及高岑

边塞诗派及高岑

2020/12/2
38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相同: 一是都曾厕身戎幕, 二是都以边塞诗为代表, 三是都以“风骨”著称, 四是都擅长歌行体。
2020/12/2
39
⑴从内容上来看,二人都写作边塞 诗,但高适多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 边塞问题,抨击、揭露战争的残酷 和边防政策的弊病,具有深刻的思 想性;而岑参的边塞诗多讴歌战争 的胜利和将士的英勇,还有不少描 绘边塞风土人情的作品,内容更加 丰富多彩。
(被围)
第三段:写被围中士兵的痛 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
第四段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死斗)
第四段画龙点睛,写士卒们为国 献身的决心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 怀念,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 慨无穷。
总结:
全篇共二十八句,分为四层: 第一层八句写出师,着力烘托气氛; 第二层八句写战败,揭示其原因; 第三层八句写被围,刻画相思之苦; 第四层四句写死斗,突出壮志豪情。 写了战斗的整个过程。
幽州节度使张守珪
▼开元二十三年:张守珪赴京都捷献
▼开元二十四年:安禄山(互市牙郎/捉生将/平卢讨击
使):恃勇轻进,为虏所败。
▼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的部将赵堪、白真陀罗等假借张
守珪的命令,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在湟水以北邀击叛乱的契 丹余党,打了败战,但张守珪却“隐其败状而妄奏克捷之 功”。
高適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7
2020/12/2
▼高适以边塞诗成就最高
▼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直抒胸臆,风骨 凛然,慷慨悲壮。
▼在形式方面,高适长于七言歌行, 其歌行体诗歌,讲究韵律和对偶,婉 转流畅。
8

从盛唐诗人到盛唐“边塞”诗人——从历代选诗的角度看岑参诗歌的接受

从盛唐诗人到盛唐“边塞”诗人——从历代选诗的角度看岑参诗歌的接受

Choose the Angle of the Poems to See the CenSen'
s Poems reception
作者: 陈晓红
作者机构: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出版物刊名: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3-78页
主题词: 岑诗;选诗;“边塞”诗人;接受
摘要:岑参的诗歌在他生前就广泛流传,唐以后历代重要唐诗选本大多选录了他的诗作,只是选录的眼光有差别,也就是说对岑诗的关注的方面不同。

本文以时代发展为序,依次进行了
分析探讨,根据历代的“读者”由关注岑诗到关注他的“边塞”诗,再到更多的关注他“边塞”诗的代表作,从而梳理出读者对岑参这个诗人身份定位的发展演变的脉络和线索:即由一
位盛唐诗人到一位盛唐“边塞”诗人的认识过程。

大历诗歌的主要审美特征

大历诗歌的主要审美特征

大历诗歌的主要审美特征
黎文丽
【期刊名称】《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10)002
【摘要】大历时期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诗人的审美心态与艺术表现手法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一时期诗歌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为:精细新巧的意象,清雅深婉的追求,韵味悠长的意境,佛禅趣味的体现.
【总页数】4页(P37-40)
【作者】黎文丽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陕西,咸阳,7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论大历十才子与盛唐边塞诗派边塞诗歌审美特征的区别 [J], 姚皓华
2.论当代藏族诗歌的主要意象及文化和审美特征 [J], 于宏
3.试论大历诗歌的审美特征——兼论盛中之变 [J], 陈顺智
4.当代新时期诗歌的主要审美特征 [J], 张凯
5.建构大历诗观的桥梁——唐汝询对大历诗歌的评介暨渊源与影响 [J], 雷恩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盛唐诗坛的三次“华山论剑”

盛唐诗坛的三次“华山论剑”

盛唐诗坛的三次“华山论剑”第一次:旗亭画壁【诗会高手】王昌龄(诗家天子)、高适(边塞诗派代表)、王之涣(边塞诗派代表)【故事背景】唐玄宗开元年间,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无奈他们命运都不太顺畅,仕途艰难,而生活的经历又颇多相似之处。

有一天,冷风飕飕,微雪飘飘。

三位诗人一起到酒楼去,赊酒小饮。

忽然有梨园掌管乐曲的官员率十余子弟登楼宴饮。

三位诗人回避,躲在黑暗的角落里,围着小火炉,且看她们表演节目。

一会儿又有四位漂亮而妖媚的梨园女子,珠裹玉饰,摇曳生姿,登上楼来。

随即乐曲奏起,演奏的都是当时有名的曲子。

王昌龄等私下相约定:“我们三个在诗坛上都算是有名的人物了,可是一直未能分个高低。

今天算是有个机会儿,可以悄悄地听这些歌女们唱歌,谁的诗入歌词多,谁就最优秀。

”【诗作展示】王昌龄两首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裴回。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高适一首哭单父梁九少府(节选)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

夜台今寂寞,犹是子云居。

王之涣一首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第二次:慈恩寺题诗【诗会高手】杜甫(诗圣)、岑参(诗雄)、高适(边塞诗派代表)、储光羲(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薛据(著名诗人)【故事背景】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诗人杜甫、高适、岑参、储光羲、薛据等七位诗人,登临大雁塔赋诗。

杜甫、高适、岑参、储光羲、薛据这五人各作一诗,除薛据所作的诗失传外,其余四首都保存了下来。

由于各人生活经历不同,这四首诗的内容和意境也有明显的差别。

高适、储光羲是盛唐时期年辈较长的诗人,作品更多地体现出雅致平和的诗风,而杜甫的诗则以隐喻的方式抒发了对时局的忧虑,岑参之诗写佛塔的孤高以及登塔回望景物,望而生发,忽悟佛理,决意辞官学佛,以求济世,暗寓对国是无可奈何的情怀。

【诗作展示】杜甫一首同诸公登慈恩寺塔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7月第26卷 第4期东岳论丛Don g Yue Tribune Jul.,2005Vol.26 No.4[收稿日期]2005-04-17[作者简介]姚皓华(1972-),女,湛江海洋大学文学院中文系讲师。

本文为湛江海洋大学课题 大历十才子诗歌研究 中一部分,负责人:张学松;本文由本人执笔写作文学研究大历十才子与盛唐边塞诗派边塞诗歌内容之比较姚 皓 华(湛江海洋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广东湛江524023)[关键词]大历十才子;盛唐边塞诗派;边塞诗[摘 要]边塞诗派是唐代著名的诗歌流派。

盛唐过后,唐代宗大历时期的著名诗歌流派 大历十才子 诗派也创作了不少边塞诗,他们的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派的边塞诗有同有异:其同在于两者均有边塞景色的描写及胸臆愁懑之情的抒发。

其异之一在于盛唐时期蓬勃的时代精神造就了盛唐边塞诗中瑰丽雄奇的西域风景画, 大历十才子 边塞诗中的边地风物则少了盛唐逸气多了感伤色彩;之二在于盛唐边塞诗中的离愁别绪表现得愁而不惨、悲而不凄,而 大历十才子 笔下的乡思之情则凄惨愁郁、幽怨绝望。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5)04-0083-07引言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丛奇葩。

唐代的边塞诗数量大、成就高,自古为人所重视。

建国以后,学术界对于唐代边塞诗的研究更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如界定唐代边塞诗的概念,对唐代边塞诗的内容、艺术风格、发展脉络,唐代边塞诗的繁荣及其原因,唐代边塞诗的思想意义以及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等都有深入、创新研究。

唐边塞诗在 全唐诗 中的数量超过了2000首,而且,边塞诗不仅数量大,涉及的作家也颇多。

盛唐开元、天宝时期,边塞诗大盛,涌现出一批以此为长的杰出作家,文学史上称之为边塞诗派,成为唐诗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

边塞诗派的骨干成员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之涣、崔颢、祖咏、常建等人,其中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被后人简称为 高岑王李 ,视为盛唐边塞诗最主要的代表。

盛唐边塞诗派的边塞诗充满盛唐时代豪爽明快、一往无前的雄浑气象。

中唐的边塞诗歌也有很火的发展,卢纶、韩、钱起、耿、李益、刘长卿、戎昱、皎然、姚合、张籍、王建、李贺、自居易等,也写下了大量的边塞诗歌,而且不乏优秀之作。

卢纶、韩、钱起、耿这几位 大历十才子 ( 大历十才子 是唐代宗大历时期的著名诗歌流派)中的主要成员的边塞诗创作,在写作内容方面与盛唐边塞诗派的边塞诗相比较,既有相同的一面,又各具特色。

本文试对之作一全面深入的比较研究。

一1、共同的景致描写:大漠风光奇特瑰异边塞风光在盛唐及中唐大历十才子的边塞诗歌中随处可见,不论是奇异瑰丽还是萧条凄凉,都让人从中83东岳论丛 2005.4领略到迥异于内地的景象色彩。

其中,盛唐边塞诗人笔下的边塞风光大都美丽壮阔、生机勃勃,形成一幅幅苍茫雄奇的边地山水画卷。

在唐代的边塞诗人中,岑参是写边塞景色最多、最好的一位。

岑参曾两度西行,深入西域,历时六年多,切身、丰富的边塞经历及其好奇敏感之性情,使他写作了大量西域边塞奇观异景的诗篇,成为盛唐时期描绘边塞景色成就最高的边塞诗人 [1]。

他的 碛中作 中的 平沙莽莽绝人烟 , 过碛 中的 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 , 题金城临河驿楼 中的 古戍依重险,高楼见五凉。

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 , 过酒泉.忆杜陵别业 中的 昨夜宿祁连,今朝过酒泉。

黄沙西际海,白草北连天 ,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中的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这些西域风景诗中的写景状物,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西域瑰丽奇美的风景图画,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除岑参之外,高适、王昌龄等诗人也写作了大量表现边塞奇崛明丽、雄伟壮阔风景的诗作:如王昌龄的 塞上曲 、 塞下曲 (四首)、 从军行 (五古二首);高适的 送裴别将之安西 : 绝域眇难跻,悠然信马蹄。

风尘经跋涉,摇落怨暌携。

地出流沙外,天长甲子西 ; 金城北楼 :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这些诗歌所展现的开阔雄浑、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博大辽阔、声势恢弘的意境,在盛唐边塞诗中多不胜举。

大历十才子的边塞诗中也不乏边地大漠景象的描写:卢纶,为 大历十才子 之一,由于有军幕经历,写作了不少边塞诗,在诗歌风格方面,卢纶 有些诗浑健沉雄 , 具有盛唐余风,如向为人们乐道的边塞诗 [1]。

他的 和张仆射塞下曲 组诗(共六首)、 送彭开府往云中觐使君兄 、 腊日观咸宁王部曲娑勒擒豹歌 、 从军行 、 送鲍中丞赴太原 、 送刘判官赴丰州 、 送郭判官赴振武 、 送韩都护还边 ,就是这类诗作的典型代表。

如 塞下曲 组诗(共六首),其中不乏对边境自然景象的描绘: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在没有月亮的晚上,大雁高飞,单于趁着黑夜逃跑,唐军乘胜追击,纷飞的大雪弥满了弓刀,大雪之中追击敌军的英勇的戍边将军跃然纸上。

卢纶的这组边塞诗风格粗犷雄放、气势磅礴雄浑、情调昂扬激越,甚至被人们誉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千古名作。

二十在边城,军中得勇名。

卷旗收败马,占碛拥残兵。

覆阵鸟鸢起,烧山草木明。

塞闲思远猎,师老厌分营。

雪岭无人迹,冰河足雁声。

李陵甘此没,惆怅汉公卿 ( 从军行 ); 分路引鸣驺,喧喧似陇头。

暂移西掖望,全解北门忧。

专幕临都护,分曹制督邮。

积冰营不下,盛雪猎方休。

白草连胡帐,黄云拥戍楼。

今朝送旌旆,一减鲁儒羞 ( 送鲍中丞赴太原 ); 黄河九曲流,缭绕古边州。

鸣雁飞初夜,羌胡正晚秋。

凄凉金管思,迢递玉人愁。

七叶推多庆,须怀杀敌忧 ( 送郭判官赴振武 ); 好勇知名早,争雄上将间。

战多春入塞,猎惯夜登山。

阵合龙蛇动,军移草木闲。

今来部曲尽,白首过萧关 ( 送韩都护还边 )。

这些诗无不 展现了辽阔苍凉的大漠风光 [1],这在大历十才子的边塞诗中是不多见的。

另外,大历十才子中的韩、李端也关注边塞,写了不少好的边塞诗歌,这些边塞诗歌虽缺乏盛唐边塞诗昂扬盛大的气势,但边地大漠的风物山川也都被诗人们反映在他们的诗作中。

如韩的 送孙泼赴云中 : 黄骢少年舞双戟,目视旁人皆辟易。

百战能夸陇上儿,一身复作云中客。

寒风动地气苍茫,横吹先悲出塞长。

敲石军中传夜火,斧冰河畔汲朝浆。

前锋直指阴山外,虏骑纷纷胆应碎。

匈奴破尽人看归,金印酬功如斗大 ,诗中所描写的奇寒的自然气候、自然环境,对军事形势、人物形象的塑造都起到了暗示与烘托的作用,诗风遒劲悲凉,是韩最重要的边塞诗之一。

韩的另一边塞诗 寄哥舒仆射 也对边塞环境、气候进行了描绘,表现出边塞风光和人物的奇异风采。

寄哥舒仆射万里长城家,一生唯报国。

腰垂紫文绶,手控黄金勒。

高视黑头翁,遥吞向骑贼。

先麾牙门将,转斗黄河北。

帐下亲兵皆少年,锦衣承日绣行缠。

辘轳宝剑初出鞘,宛转角弓初上弦。

步人抽箭人如笛,前把两矛后双戟。

左盘右射红尘中,鹘入鸦群有谁敌。

杀将破军白日馀,回旃舞旆北风初。

郡公鼻好磨墨,走马为君飞羽书。

经历过开天盛世,多少有着开天诗人那种功业理想与人生意气的韩所写作的这些诗歌,正是其表达建84大历十才子与盛唐边塞诗派边塞诗歌内容之比较功立业的豪情壮语;其中更有对中唐边塞的战斗、生活场景的多侧面、富于表现力的展示,而 回旃舞旆北风初 ( 寄哥舒仆射 )、 请问萧关道,胡尘早晚收 ( 送刘侍御赴令公行营 ) 也让读者领略了边地的景致 胡尘 滚滚、风起云涌 严羽说, 大历诗人,高者尚未失盛唐。

[2]卢纶、韩基本上可以说是 未失盛唐 的 高者 。

大历十才子之中的另一重要诗人李端,他那透着黯淡凄清心绪的边塞诗歌,也不乏边关秋霜月露、霏霏雨雪、胡雁戍烟、落日塞草景致的展现 关山月 : 露湿月苍苍,关头榆叶黄。

回轮照海远,分彩上楼长。

水冻频移幕,兵疲数望乡。

只应城影外,万里共胡霜 ; 雨雪曲 : 天山一丈雪,杂雨夜霏霏。

湿马胡歌乱,经烽汉火微。

丁零苏武别,疏勒范羌归。

若看关头下,长榆叶定稀 ; 边头作 : 郊泉脉动,落日上城楼。

羊马水草足,羌胡帐幕稠。

射雕过海岸,传箭怯边州。

何事归朝将,今年又拜侯 ; 送彭将军云中觐兄 : 闻说苍鹰守,今朝欲下鞲。

因令白马将,兼道觅封侯。

略地关山冷,防河雨雪稠。

翻弓骋猿臂,承箭惜貂裘。

设伏军谋密,坑降塞邑愁。

报恩唯有死,莫使汉家羞在大历十才子的边塞诗中,不论是仍残存着某些盛唐余风、笔力较为雄健的卢纶、韩,还是边塞诗风格较沉郁苍凉的李端、耿,他们虽然不像盛唐边塞诗人那样,多以雄伟奇险、恢弘壮丽的塞外景色为写作对象,但他们笔下那些境界深冷、苍凉的景象,同样让人领略到边陲的风起沙移、秋高月冷、衰飒凄寒、草木萋苍、飞雁飘蓬在描写边塞景色方面,盛唐的边塞诗雄伟奇险、高远豪迈,大历十才子的边塞诗苍凉凄清、愁绪萦绕,但它们所展现的边地景色、风情,都为我们展现了另一种美,让人从中领略到了迥异于通常形式的、塞外自然景象之美。

2、共同的情感内容 抒胸臆愁闷之情边塞涛歌读起来常常会 感动激发人意 ,特别是那些本身就具有强烈抒情意味的边塞诗,就更能触动人意。

许多盛唐边塞诗派及大历十才子的边塞诗都非常重视情感的抒发。

以下内容将从 情感因素 这一角度阐述盛唐边塞诗派与大历十才子边塞诗的相同之处:抒胸臆之不满及愁郁之情是它们的共同情感内容。

盛唐边塞诗派的边塞诗并非都是神采飞溢的边情描绘和昂扬奋发的壮志抒写,盛唐边塞诗歌除了描绘边塞的奇情异景,寄寓诗人建功边塞的志向和歌颂戍边将士等内容之外,也包括了许多边将的沉郁、愤慨,对朝廷好用武功的谴责,还有军旅征战之苦、征人思乡和亲人思亲愁苦的叙写。

大历十才子的边塞诗就更是饱含安史巨变下感怀时代、感伤人生的悲凉意绪;大历十才子们常常在他们的边塞诗歌中对庸懦的朝廷进行批判和讽刺,但对此诗人传出的又往往是悲哀的叹息和无奈的哀怨,边愁乡思、征戍之苦成为了大历诗人边塞诗歌中的突出内容。

可见,对朝廷不满、征战之苦、思乡思亲、感怀时代等情怀是盛唐及大历十才子边塞诗歌中的共同主题。

盛唐重要边塞诗大家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写于游历西北边塞时期。

王昌龄的 从军行 (其三) 青海长云暗雪山 及 从军行 (其四) 大漠风尘日色昏 两首都激情澎湃地歌颂了唐军破敌立功的高昂斗志,激奋人心。

但综观王昌龄所有的边塞诗歌。

包括前面所提到的两首 从军行 ,我们不难发现,其边塞诗体现出来的激昂豪迈之情并非诗歌情感的主调,其中的 怨情 才是其诗歌的主调。

王昌龄的 塞上曲 、 塞下曲 (四首)、 代扶风主人答 、 从军行 (五古二首)、 闺怨 、 乌栖曲 等都表现出由于边塞的连年征战导致的深重的社会矛盾,诗歌不仅充满了抒情主人公的幽怨痛苦之情,也充溢着作者本人的愁郁与悲愤。

塞下曲 第一首(蝉鸣空桑林)、第二首(饮马渡秋水)表现了战士们心怀报效国家、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胸怀来到边疆,但最后的下场却是 白骨乱蓬蒿 老死于沙场蓬蒿之间,其中寄寓了作者深切的惋惜和同情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