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新 疆市级优课)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第四章细胞得物质输入与输出第二节《生物膜得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以较多得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得探索历程,并安排了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得同时,了解这些知识得来龙去脉,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得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与实验来验证。
随着技术手段得改进不断发现新得证据,原有得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与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得基本方法。
还应重点理解与掌握生物膜得流动镶嵌模型,学会运用该模型解释相应得生理现象、2、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得特点就是具有较强得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一定得想象能力。
同时她们对科学发展历史很感兴趣,引导学生据其因究其果,学生通过思考、查资料等,充分认识理解生物膜得结构与功能,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得基本方法。
通过画平面图把它表现出来、这样,整合了学生得知识体系,丰富了知识内容,培养了学生思维表达、推理等各方面能力、二、设计理念以问题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得教学新理念,同时注重评价,激励学生得发展与提高、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简述细胞得生物膜系统得概念与功能;(2)简述细胞膜得结构。
2、过程与方法(1)尝试从资料信息中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进行评价;(2)学习科学探究得一般方法与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得过程中,实验技术得进步所起得作用;(2)领悟科学探究得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以及勇于实践得科学态度与精神;(3)学生在合作学习得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尊重她人;(4)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得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得观点。
【重点难点】1、重点:细胞膜得结构2、难点: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得构建、结构与功能得统一性。
四、设计思路由于本节教学内容属于生物学史,对学习者而言很枯燥, 因此采用“直观教学”与“学生得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得教学模式。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以“细胞膜结构中磷脂分子与蛋白质分子得排布”为切入点,并通过问题、资料分析、板图及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构建模型,并不断修正评价,进而突破难点;以概念图得构建与动画演示,引导学习者更好得理解与构建流动镶嵌模型。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设计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设计一、教学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的,《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中《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祥见附件。
二、设计思想:根据新课程的《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中提出的,“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节课主要从使学生获得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及获取新知的能力等方面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
在第3章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中,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成分,这儿对细胞膜的结构作进一步的介绍。
学好这节,可以为第4章《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学习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细胞膜不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那么这种选择透过性是如何实现的呢?则与细胞膜的结构有关。
细胞膜的结构就是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教材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了两个部分: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3、尝试利用废旧物制作生物膜模型。
4、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1、设计问题串,层层深入,揭示本质。
2、利用模型课件直观教学。
3、讨论法: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内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
所以,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构造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根本内容两大局部。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的提出实验假设,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保持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承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从而渗透探索的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根本内容。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
〔3〕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开展的一般规律。
2.过程与方法〔1〕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构造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
〔2〕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构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树立生物构造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
〔2〕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能力。
〔3〕认识到技术的开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开展的观点对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三〕教学重点1、科学家对生物膜构造的探索历程。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根本内容。
〔四〕教学难点1、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分析,如何表达生物膜的构造与功能相统一。
2、生物膜的空间立体构造。
3、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引导—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再分析〞的教学模式,融合运用引导启发、观察分析、比照归纳、联系实例等方法,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尤其在体验生物膜的探索历程上给学生以动态的感觉,轻松地讲授本节的两大知识板块。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优秀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高中生物课程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
2. 掌握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3. 了解生物膜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结构特点。
2. 直观演示法: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和结构。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物膜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结构特点及功能。
2. 实验材料:生物膜实验所需材料。
3. 讨论问题:关于生物膜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概念: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定义,让学生理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3. 讲解组成:介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如磷脂、蛋白质等,并讲解它们在生物膜中的分布和作用。
4. 结构特点:讲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如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结构特点。
第二课时:6.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7. 讲解功能:讲解生物膜的功能,如保护细胞、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物质运输等。
8. 实验演示: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9. 小组讨论:分发讨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生物膜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应用。
10. 分享成果: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物膜的重要性。
11.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结构和功能。
三、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其意义;(2)使学生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3)培养学生运用模型解释生物膜功能的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4)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3.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彩笔。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回顾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思考细胞膜的动态特性;(2)提问:“细胞膜是如何实现功能的?”,“生物膜的流动性质如何?”;(3)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入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
2. 讲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教师讲解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包括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2)通过多媒体展示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让学生直观理解;(3)引导学生关注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如流动性、可塑性等。
3. 小组讨论:(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特点及应用。
三、作业布置1. 绘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结构图;2. 写一篇关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学研究中应用的短文。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便更好地为下次教学做好准备。
五、课后辅导1. 解答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2. 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相应的辅导;3. 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高中生物优秀教案教学设计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引入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激发学生对生物膜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兴趣。
1.1.2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在细胞生存过程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1.1.3 帮助学生建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提高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知识点讲解2.1 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2.1.1 流动镶嵌模型是指生物膜中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可以相对运动。
2.1.2 流动镶嵌模型体现了生物膜的动态性和可塑性。
2.1.3 流动镶嵌模型是生物膜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2.2 流动镶嵌模型的证据2.2.1 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表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
2.2.2 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生物膜中的蛋白质分子分布不均匀,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2.2.3 生物膜的流动性质可以解释许多生物现象,如细胞的形态变化、物质的跨膜运输等。
2.3 流动镶嵌模型的意义2.3.1 流动镶嵌模型揭示了生物膜的动态结构,有助于理解生物膜的功能。
2.3.2 流动镶嵌模型为研究细胞信号转导、物质运输等生物过程提供了理论基础。
2.3.3 流动镶嵌模型对于生物技术的发展和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教学内容3.1 教学基本内容3.1.1 介绍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证据和意义。
3.1.2 分析流动镶嵌模型与细胞生存过程的关系。
3.1.3 探讨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科学和技术应用中的价值。
3.2 教学拓展内容3.2.1 介绍生物膜的其他模型,如静态模型、蛋白质通道模型等。
3.2.2 分析不同模型对生物膜研究的影响和意义。
3.2.3 引导学生关注生物膜研究的新进展和热点问题。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目标4.1.1 学生能准确描述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证据和意义。
4.1.2 学生能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一些生物现象。
4.1.3 学生能关注生物膜研究的新进展和热点问题。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意义;(2)使学生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3)培养学生运用模型解释生物膜功能的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及作用;(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验证。
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特点;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验证及功能解释。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特点及实验验证;(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图片、视频等;(2)模型教具: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体模型;(3)实验器材:进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验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思考细胞膜的动态特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讲解:(1)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意义;(2)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和特点;(3)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验证及功能解释。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作用。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掌握情况;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相关的内容,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学习材料;2. 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3. 模型教具:准备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体模型,让学生亲手操作,增强直观感受;4. 实验器材:准备进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验证所需的器材,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必修1第4章的第2节内容,本节主要是介绍了几位科学家探索生物膜结构的曲折历程,其中体现了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提出假说、严谨推理和大胆想象等基本方法。
本节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追随科学家的脚印,进入探究情境,尝试自己一步步建立生物膜的模型,体验生物膜的建构历程,领会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一、設计思路1.对于本节课中科学史的介绍,主要通过三个中心问题展开活动(1)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欧文顿的实验和推论)(2)脂质和蛋白质、多糖在生物膜上如何分布?(3)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是不断运动?2.学生自主学习,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基本内容二、教学目标1.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2.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3.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4.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是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三、教学过程四、教学反思生物课堂不应该只是单纯的生物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在生物课堂上传承到伟大科学家们在生物学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探究思路。
那么对于科学史的处理最简单的做法就是设置探究情境,就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在这节课堂中,因为设置了台阶较低的活动,让学生们充分动脑动手,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亲自逐步建立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这让学生们获得了科学探究的成就感,提升了对生物学习的热情,给学生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不少科学史,如“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证明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等等,而这些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变成历史课。
怎样让科学史生动起来?通过这节课,笔者仿佛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不妨让当年科学家们的科研活动转变成课堂上具体而微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和科学家一样感同身受,一起经历探究的历程,体验科研的方法,自主建构科学知识;不妨让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替代老师苦口婆心的讲解,让学生在交流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获得自主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湖北省市级优课)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节知识与前面的有关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关系密切,本节设计首先从功能需要什么样的结构引入新课;具体设计思路是:利用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进行教学,以科学家的探索过程为材料,逐步引出生物膜的结构;最后,在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之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出生物膜的结构特点以及认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整节课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利用课堂中生成性问题展开教学。
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简述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2、描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基本内容;3、理解实验技术的进步在生物膜模型建立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利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理解生物膜结构的科学探索历程;2、尝试作出假说;3、学会建立模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过程中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2、理解科学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3、认同实验技术在促进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讲述法、探究法(五)教具实验情况多媒体课件、视频演示动画(六)教学过程提出问题:作为系统的边界,细胞膜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究竟起什么作用?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究竟需要细胞膜具有什么样的结构才能体现呢?(塑料袋、普通布、弹力布)【新课】思考:如果让你构建生物膜的结构模型,你需要获取与生物膜有关的哪些资料?让我们跟随科学家一同去探索【提出问题】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实验观察】欧文顿的实验【提出假设】膜的成分中有脂质。
提出问题:人们最初认识到细胞膜是由脂质构成的,是直接对膜成分进行提取、鉴定,还是一种推理?提出问题: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为什么?【实验验证】成分分析实验实验证明:欧文顿的假说是正确的。
膜的结构组分已经知道,接下来应该干什么?【再引问题】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构成膜的呢?(展示磷脂分子的结构)模型构建1:将很多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磷脂分子的头尾将如何排布?让学生上黑板绘图,并做点评。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第四章细胞得物质输入与输出第二节《生物膜得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以较多得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得探索历程,并安排了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得同时,了解这些知识得来龙去脉,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得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与实验来验证。
随着技术手段得改进不断发现新得证据,原有得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与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得基本方法。
还应重点理解与掌握生物膜得流动镶嵌模型,学会运用该模型解释相应得生理现象、2、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得特点就是具有较强得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一定得想象能力。
同时她们对科学发展历史很感兴趣,引导学生据其因究其果,学生通过思考、查资料等,充分认识理解生物膜得结构与功能,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得基本方法。
通过画平面图把它表现出来、这样,整合了学生得知识体系,丰富了知识内容,培养了学生思维表达、推理等各方面能力、二、设计理念以问题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得教学新理念,同时注重评价,激励学生得发展与提高、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简述细胞得生物膜系统得概念与功能;(2)简述细胞膜得结构。
2、过程与方法(1)尝试从资料信息中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进行评价;(2)学习科学探究得一般方法与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得过程中,实验技术得进步所起得作用;(2)领悟科学探究得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以及勇于实践得科学态度与精神;(3)学生在合作学习得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尊重她人;(4)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得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得观点。
【重点难点】1、重点:细胞膜得结构2、难点: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得构建、结构与功能得统一性。
四、设计思路由于本节教学内容属于生物学史,对学习者而言很枯燥,因此采用“直观教学”与“学生得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得教学模式。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以“细胞膜结构中磷脂分子与蛋白质分子得排布”为切入点,并通过问题、资料分析、板图及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构建模型,并不断修正评价,进而突破难点;以概念图得构建与动画演示,引导学习者更好得理解与构建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
(2)使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运用模型解释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
(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
(4)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
(5)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方法。
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组成和特点。
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及研究方法。
二、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1)教材或教学资源。
(2)PPT课件。
(3)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相关图片或视频。
(4)讨论问题和思考题。
2. 教学设备:(1)投影仪。
(2)计算机。
(3)白板或黑板。
(4)彩笔或粉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生物膜的重要性和研究历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知识讲解:(1)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背景。
(2)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如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糖类等。
(3)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如流动性、可塑性、选择性通透性等。
(4)举例说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如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等。
(5)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方法,如荧光标记、冷冻电镜等。
3. 课堂互动:(1)提问学生关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看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记忆。
3. 思考与分析: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思考深度和分析能力。
五、课后作业2. 要求学生选择一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方法,并进行简要介绍。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第二节, 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
所以, 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合理, 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
在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 大胆的提出实验假设, 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 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 保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 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 从而渗透探索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①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2 过程与方法①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 尝试提出问题, 大胆作出假设②发挥空间想象能力, 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②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③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 树立辨证的科学观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2 教学难点①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 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②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四、教具准备①与生物膜结构探索过程相关的科学家图片与实验图片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多媒体演示课件五、教学策路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来优化课堂学习与教学, 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本节课采用“引导—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再分析”的教学模式, 融合运用引导启发、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等方法, 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尤其在体验生物膜的探索历程上给学生以动态的感觉。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江苏省滨海中学 李明凯一.教材分析及教学思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的教学思路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提出实验假设,让学生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
教学设计思路流程如下:二.教学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四.教学策略1.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设计问题串,分析科学家探索生物膜结构的曲折历程。
3.归纳总结,图文并重,阐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4.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生物膜中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的运动等,帮助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过去我们总是要求学生倾听,似乎听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这种机械、呆板、死记硬背的模式,明显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程增加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这部分内容教学时,通过联系第一节的相关内容,不仅让学生知道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让学生明白科学探索是一个在继承中不断验证、修正和完善发展的过程,其道路是曲折的,更让学生尊重科学,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发展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掌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与功能关系。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特点及结构与功能关系。
难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动态性质及其与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1.教具: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图、细胞膜结构模型、实验器材等。
2.教学资源:教材、PPT、网络资源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展示生物膜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膜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解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基本概念a.生物膜的定义和组成b.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特征2.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与功能关系a.脂质双层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b.蛋白质在生物膜中的作用及其分布特点c.生物膜上的糖类及其功能3.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动态性质a.生物膜的流动性b.生物膜的可塑性c.生物膜的动态调控4.实例分析a.红细胞的膜结构特点及其功能b.神经细胞的膜结构特点及其功能(三)案例分析1.案例一:细胞膜的流动性实验a.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b.实验现象及分析c.实验结论2.案例二:细胞膜的可塑性实验a.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b.实验现象及分析c.实验结论(四)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2.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结合教材,整理本节课的学习笔记。
2.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一篇关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论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程度如何?3.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4.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特点及结构与功能关系,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中高中生物《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诚西郊市崇武区沿街学校二中高中生物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新必修1一、教学目的知识方面:简述生物膜的构造。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讨论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2、讨论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表达构造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根本内容。
解决方法:1、设计问题串分析讨论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流动镶嵌模型的根本要点。
2、教师呈现生物膜的构造模型示意图,结合阐述其根本内容。
2、教学难点:讨论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表达构造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解决方法:用设问法讲解生物膜构造的探究历程,在层层剥去“笋衣〞中显现构造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讲述法、启发式。
五、教具准备:ppt。
六、学生活动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理解的知识点。
2、讨论答复相关问题。
七、教学程序[问题讨论]1、根据构造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分析,用哪种材料做细胞膜,更适于表达细胞膜的功能?2、你还能想出更好的材料做细胞膜吗?学生讨论答复[讲授新课]科学家怀着对物质跨膜运输现象产生的疑问,开始对生物膜构造的漫长探究,让我们重温一下这段历程。
〔一〕对生物膜构造的探究历程设问1:一种物质或者者物体的构造,实际上是指其组成成分之间的组合形式。
比方细胞的构造是指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器和细胞核之间的组合形式,氨基酸的构造是指组成它的各种原子之间的组合形式。
要弄清一种物质或者者物体的构造,首先要弄清其组成成分。
那么,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介绍欧文顿的实验和推论〕对膜的研究为什么是从生理功能入手呢?〔主要是限于当时的条件〕设问2:欧文顿的推论是否正确呢?细胞膜中除含有脂质外,还有没有其他成分呢?〔介绍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分析假说是如何提出的,假说与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关系〕设问3: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的呢?〔介绍两位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分析脂双层这一结论的由来〕设问4:蛋白质位于脂双层的什么位置呢?〔简介20世纪40年代的推测和罗伯特森1959年提出的“治〞构造模型〕指出“治〞构造模型的缺乏,说明细胞膜不应是静态的刚性的构造,而应当是动态的弹性的构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重点:
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过程:
引入: 生物膜系统包括哪些膜?细胞膜是由哪些成份构成的?科学家是怎么样确定生物膜的?
活动一:体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要求:分析资料,交流回答问题
[小标题一] 从细胞膜功能入手的科学探究
[资料1] 细胞膜的通透性实验
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
科学家:欧文顿(E.Overton)
实验:物质对细胞膜的通透性
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②欧文顿提出了什么假说?
[资料2] 细胞膜提取分离和成分分析
时间:20世纪初
实验: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
问题:细胞膜是由哪些化学成分构成的?
[小标题二] 单位膜模型的提出
[资料3] 两位荷兰科学家实验过程
时间:1925年
科学家: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
实验:磷脂平铺在空气—水界面
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②实验结论是什么?
③细胞膜中的脂质为什么会排列为
连续的两层呢?
[资料4] “三明治”结构模型
时间:1959年
科学家:罗伯特森(J.D.Robertsen)
实验:罗伯特森电镜下观察到的细胞膜
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②罗伯特森提出了什么假说?
③讨论“三明治”模型的局限性?
[小标题三] 新技术带来新模型
[资料5] 电镜冰冻蚀刻细胞膜示意图
时间:20世纪60年代
实验: 科学家用扫描电镜技术和冰冻蚀刻技术揭示了细胞膜结构中蛋白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