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石刻 山东人民版五下品德讲解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登临泰山》教学设计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登临泰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登临泰山》是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的一个课题,通过讲述泰山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引导学生了解泰山的重要性和保护泰山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地理和文化方面的知识,对于泰山可能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对于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比较感兴趣,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形式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泰山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理解泰山的重要性和保护泰山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的情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泰山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泰山的重要性和保护泰山的重要性。
2.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的情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泰山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
2.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泰山的相关任务。
3.探究学习: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理解泰山的重要性和保护泰山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和视频:收集泰山的相关图片和视频,用于展示泰山的美丽和历史文化。
2.PPT:制作PPT,用于辅助教学。
3.学习任务单:制定学习任务单,用于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泰山的美丽和历史文化,引导学生对泰山产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泰山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让学生对泰山有更全面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泰山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
然后,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泰山的相关任务。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学习泰山的感受和体会,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理解泰山的重要性和保护泰山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山东人民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源远流长的泰山文化》教学设计2
山东人民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源远流长的泰山文化》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源远流长的泰山文化》,教材从泰山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引导学生了解泰山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文化遗产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泰山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前面的学习,他们对家乡的历史、地理、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如何从更深层次的理解泰山文化,以及如何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泰山的历史、地理、文化特点,知道泰山文化的源远流长。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文化遗产的情感。
3.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表达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泰山的历史、地理、文化特点,知道泰山文化的源远流长。
2.难点:如何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以及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表达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泰山的美。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了解泰山文化,培养合作意识。
3.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泰山文化的内涵,提高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
2.分组讨论的卡片。
3.泰山文化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展示泰山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感受泰山的美,激发学生对泰山文化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泰山文化的方面(如历史、地理、文化等),在讨论中了解泰山文化,培养合作意识。
3.操练(15分钟)每组选取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评价,教师点评,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表达能力和探究能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呈现泰山文化的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了解泰山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保护意识。
山东人民出版社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全册教案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一单元一山一水一圣人【单元内容分析】第一课站在泰山顶峰1.登临泰山以图片展示泰山的壮美,让学生收集泰山的相关资料。
阅读古代诗人的诗作,让学生将对泰山美景的感受写到空白处。
2.源远流长的泰山文化以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调查了解泰山文化的相关资料,通过古代建筑、泰山石刻、帝王封禅、古文化遗址等研究,了解我国的文字、书法、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等。
文化遗址等研究,了解我国的文字、书法、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等。
设计拓展练习,让学生收集其他名山资料,相互交流。
第二课来到黄河岸边1.我看到了母亲河设计学生来到黄河的情境,通过一些图片资料让学生对黄河有总体的感知。
2.母亲河哺育了我以探究的形式组织教科书。
提出问题,通过学生探究了解黄河在我们生产、生活中,在历史中(插入半坡氏族生活)的重要作用。
3.为了“母亲”微笑提出问题,通过让学生收集资料,让学生知道黄河沿岸水土流现象严重,并由此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
召开主题班会或写倡议书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设计拓展练习,学生收集我国其它河流的资料,情境,通过一些图片资料让学生对黄河有总体的感知。
第三课寻找孔子的故里1.至圣先师以探究的形式提出问题:为什么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通过学生探究了解孔子的生平及对中国文化及教育的贡献。
2.孔子的影响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探究孔子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思想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并建立一个有关孔子的资源库。
教科书最后设计开放性的活动,让学生收集感兴趣的历史人物资料。
以简报或手抄报的形式将大家收集的资料进行展览交流。
【单元设计思路】1、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兴趣。
本单元学习内容选取了学生身边的山水名人,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系统学习,自主构建。
2、以点带面,注重学生整体知识体系的建构。
本单元从学生熟悉的名山大川先贤入手,引导学生在了解身边的名山大川先贤的基础上,开阔眼界,进一步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了解古代历史人物为国家发展所作的贡献,使学生全面系统的构建知识体系。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源远流长的泰山文化》教学设计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源远流长的泰山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源远流长的泰山文化》是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的教学内容。
本课以泰山为载体,介绍了泰山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等方面的知识,旨在让学生了解泰山文化的源远流长,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精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泰山有一定的了解,但深入了解泰山文化的内涵还需引导。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浓厚,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泰山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等方面的知识,知道泰山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泰山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泰山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泰山文化。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泰山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探讨泰山文化,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泰山文化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导学案,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3.准备好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泰山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泰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泰山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对泰山有全面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导学案,自主学习泰山的相关知识,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小组合作探讨泰山文化,让学生在讨论中巩固所学知识。
山东人民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源远源远流流长的泰山文化》说课稿3
山东人民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源远源远流流长的泰山文化》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源远流长的泰山文化》,教材从泰山的历史地位、自然风光、历史遗迹、神话传说、名人赞颂等方面,全面展示了泰山的独特魅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泰山的历史文化,感受泰山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对于身边的文化遗产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泰山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还需要通过深入的学习和探讨,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体会。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泰山的历史地位、自然风光、历史遗迹、神话传说、名人赞颂等,知道泰山是中国的文化象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泰山文化的源远流长,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文化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泰山的历史地位、自然风光、历史遗迹、神话传说、名人赞颂等。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泰山文化的内涵,体会泰山精神。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泰山文化。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泰山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泰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学,了解泰山的历史地位、自然风光、历史遗迹、神话传说、名人赞颂等。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深入探究泰山文化的内涵,体会泰山精神。
4.教师讲授: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总结性讲解,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泰山文化。
5.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泰山文化的感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
山东人民版思品五年级下册《登临泰山》优秀教案2(重点资料).doc
★祝学习顺利★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品德与社会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一、课前预习了解
二、完成课后习题
二、教学课题
了解:登临泰山、欣赏泰山的自然景观。
掌握:泰山壮美的自然风景及其灿烂的历史文化。
三、教材分析
组织学习登临泰山,介绍泰山的自然风光,使学生了解与欣赏泰山的自然景观,领略泰山的壮美,从而培养其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泰山雄伟壮观的自然风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难点:详细描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
活动:阅读: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内都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青色的泰山。这座奇形异状的高山,好像是为神灵所特意创造,大自然把奇秀美都会聚在泰山了,山势崇高,遮断阳光,把山南山北分割成了明暗不同的两个天地——这边已是明朗的早晨,而那边还是昏黑的夜晚。遥看层积的白云在生出,自己的胸怀像经受了一次洗涤:极尽目力眺望,远处归鸟的影子也投入了眼帘。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这样朝下远望,周围的群山都显得矮小了。
(5)教师总结
欣赏泰山
播放泰山的图片或视频图片(教学的图片从四个方面准备:泰山古建筑、泰山石刻、帝王封禅、古文化遗存)以上资料也可让学生分组准备。
生:看完后谈感受。
三、学习有关泰山的诗文
诵读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锺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学习此诗内容
四、教学方法
山东人民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源远源远流流长的泰山文化》教学设计3
山东人民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源远源远流流长的泰山文化》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源远流长的泰山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
泰山,自古以来就有“五岳之首”的美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泰山的历史、自然与文化,感受泰山文化的源远流长,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泰山有一定的了解,通过之前的学习,他们对泰山的历史、自然景观有初步的认识。
但泰山文化内涵丰富,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泰山的历史、自然与文化,感受泰山文化的源远流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泰山的历史、自然与文化。
2.难点:泰山文化内涵的理解和传承。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泰山文化。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泰山文化的内涵。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泰山历史、自然与文化的课件。
2.图片:准备泰山相关的图片,如泰山风景、历史人物等。
3.视频:准备关于泰山的宣传片或纪录片。
4.资料:搜集泰山文化相关的资料,如诗歌、故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泰山的美丽风景,引导学生回忆对泰山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泰山的历史、自然与文化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泰山文化的魅力。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泰山文化相关资料,如诗歌、故事等,理解泰山文化的内涵。
4.巩固(10分钟)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泰山文化的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泰山文化。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泰山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泰山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泰山石刻 山东人民版五下品德讲解共36页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源远流长的泰山文化》说课稿1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源远流长的泰山文化》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源远流长的泰山文化》是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介绍了泰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神话传说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泰山的历史文化,感受泰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历史知识,对于泰山这一名胜古迹也有所了解。
但他们对泰山文化的深度和广度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丰富和拓展。
同时,学生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多媒体手段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泰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神话传说等内容,知道泰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泰山的历史文化、神话传说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泰山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手段,直观展示泰山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问题导入,让学生说出自己对泰山的了解,引出本课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泰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神话传说等内容。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泰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课堂交流: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课堂交流,教师点评并总结。
5.情感升华:让学生谈谈对本课内容的感受,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源远流长的泰山文化》说课稿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源远流长的泰山文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源远流长的泰山文化》是一篇以泰山为主题的文化教育课文。
泰山不仅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和精神象征。
本课教材从泰山的历史、地理、文化等多个方面,生动展示了泰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旨在让学生了解泰山文化,感受泰山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历史知识,对我国的著名景点和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泰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需要通过深入的学习和探讨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体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泰山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泰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参观等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泰山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泰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泰山文化的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生动形象地展示泰山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泰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泰山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3.课堂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讨论泰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泰山的历史事件和文化故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泰山文化的内涵。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登临泰山》(复习课)说课稿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登临泰山》(复习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登临泰山》是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作者登临泰山的经历为线索,引导学生感受泰山的壮美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同时在德育方面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有人文历史的介绍,还有道德教育的融入,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道德教育方面还需要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登临泰山》,使学生了解泰山的基本情况和特点,知道泰山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泰山的基本情况、特点和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道德素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情景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泰山的风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泰山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泰山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泰山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分享学习心得。
4.情景教学:展示泰山的风貌图片,让学生感受泰山的壮美,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5.道德教育: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道德素养。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泰山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源远流长的泰山文化》说课稿2
山东人民版品德与社会五下《源远流长的泰山文化》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源远流长的泰山文化》,是以泰山为主题,让学生了解泰山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泰山是中国的五岳之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之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历史知识,对于泰山可能有所了解,但不够深入。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的方式,更全面地了解泰山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
此外,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泰山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泰山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
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图片、视频、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泰山的文化内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泰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泰山有什么了解?泰山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中有什么地位?2.新课导入:介绍泰山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让学生了解泰山的重要性和价值。
3.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组讨论的方式,深入了解泰山的文化内涵。
4.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泰山文化知识,互相交流学习。
5.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讲解和补充,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泰山的文化价值。
6.情感升华:通过讨论泰山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引导学生尊重和热爱传统文化。
7.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泰山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
山东人民出版社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一山一水一圣人第一课站在泰山顶峰学习目标:1、了解泰山的壮美经管和文化内涵及其相关的古老文明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学习做专题研究的方法,培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学习重点难点: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领悟做专题研究的方法,并逐步形成专题研究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你们的假期是怎样度过的?学生交流(2)了解一山一水一圣人的含义。
板书:一山( ,, )一水( ,, )一圣人 ( ,, )二、欣赏泰山播放泰山的图片或视频图片(教学的图片从四个方面准备:泰山古建筑、泰山石刻、帝王封禅、古文化遗存)以上资料也可让学生分组准备。
生:看完后谈感受。
三、泰山源远流畅的文化2、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泰山源远流畅的文化投影泰山旅游图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以及自己曾经的实地旅游来谈谈泰山的文化。
3、自然分组 , 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把泰山主要景点进行分类.学会如何整理资料(板书设计泰山文化调查表)泰山古建筑泰山石刻帝王封禅泰山奇石文化遗址其他寺院楼阁亭坊塔桥梁秦泰山石刻经石峪唐摩崖石刻宗教活动祭祀象形石头石敢当大汶口遗址文物繁多四、学习提升运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赞美泰山(写诗歌、手抄报、 ,, )五、开展活动:祖国名山知多少板书:祖国名山:五岳四大佛教名山新疆三山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主要是介绍华山黄山峨眉山等天下名山,可以以一座座山为主介绍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让学生认识到这个基本国情。
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
搜集介绍自己喜欢的山、熟悉的山。
四、总结延伸。
美丽的祖国!江山如此多娇!第二课、来到黄河岸边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人类自古以来就懂得择水而居,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并沿着这条线索,了解流域内各地区的社会发展概况,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2、情感目标:学习优秀中华儿女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格,感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黄河精神,受到优秀道德情操的陶冶。
五年级第二学期品德与社会课程全册
山东人民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西岗镇祝陈小学课题《站在泰山顶峰》2017/2/10第一单元《一山一水一圣人》第一课《站在泰山顶峰》课时建议2课时一、课程内容1.以图片展示泰山的壮美,让学生收集泰山的相关资料。
阅读古代让学生将对泰山美景的感受写到空白处。
2.源远流长的泰山文化以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调查了解泰山文化的相关资料,通过古代建筑、泰山石刻、帝王封禅、古文化遗址等研究,了解我国的文字、书法、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等。
文化遗址等研究,了解我国的文字、书法、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等。
设计拓展练习,让学生收集其他名山资料,相互交流。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泰山的壮美经管和文化内涵及其相关的古老文明。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学习做专题研究的方法,培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态度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领悟做专题研究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逐步形成专题研究能力。
五、教学准备电脑。
书籍资料报纸杂志。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登临泰山(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1.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的假期是怎样度过的?学生交流(2)了解一山一水一圣人的含义。
板书:一山(……)一水(……)一圣人(……)把学生的答案都写出来,然后一起讨论确定答案。
2.(学生理解会有不同的解释。
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二)互动交流,体验探究:1.播放泰山投影旅游地图 .(1)学生分组游览泰山。
总体认识泰山的风格。
讨论:泰山到底怎么样呢?你想说些什么?(2)投影有关景观图片。
认识泰山自然风景的美丽。
泰山景色壮丽无比,攀登泰山需要有坚强的毅力。
(3)师:你了解泰山吗?生:回答(……)在学生回答后补充小结。
师:你们是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
2.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教师指导学生整理资料的方法。
(三)归纳梳理,知识建构,拓展延伸。
1.欣赏泰山播放泰山的图片或视频图片(教学的图片从四个方面准备:泰山古建筑、泰山石刻、帝王封禅、古文化遗存)以上资料也可让学生分组准备。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课件-《站在泰山顶峰》鲁人版 (共23页PPT)
玉皇顶又叫太平 顶,是泰山主峰最高 处,因峰顶有玉皇庙 而得名。玉皇庙里有 玉皇殿,殿前有“极 顶石”,标志着泰山 的最高点。玉皇顶海 拔1545米,气势雄伟, 拔地而起,有“天下 第一山峰”之美誉。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课件-《站在 泰山顶 峰》鲁 人版 (共23页PPT)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课件-《站在 泰山顶 峰》鲁 人版 (共23页PPT)
云海玉盘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课件-《站在 泰山顶 峰》鲁 人版 (共23页PPT)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课件-《站在 泰山顶 峰》鲁 人版 (共23页PPT)
泰山佛光是泰山奇观之一。每当云雾弥漫的清晨或 傍晚,游人站在较高的山头上顺光而视,就可能看 到缥缈的雾幕上,呈现出一个内蓝外红的彩色光环, 将整个人影或头影映在里面,恰似佛象头上方五彩 斑斓的光环,故得名“佛光”或“宝光”。泰山佛 光是一种光的衍射现象。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课件-《站在 泰山顶 峰》鲁 人版 (共23页PPT)
有时白云滚滚,如浪似雪;有时乌云翻腾, 形同翻江倒海;有时白云一片,又像连绵 无垠的大海……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课件-《站在 泰山顶 峰》鲁 人版 (共23页PPT)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课件-《站在 泰山顶 峰》鲁 人版 (共23页PPT)
碧霞祠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课件-《站在 泰山顶 峰》鲁 人版 (共23页PPT)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课件-《站在 泰山顶 峰》鲁 人版 (共23页PPT)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课件-《站在 泰山顶 峰》鲁 人版 (共23页PPT)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课件-《站在 泰山顶 峰》鲁 人版 (共23页PPT)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课件-《站在 泰山顶 峰》鲁 人版 (共23页PP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演变特点:石刻受到了帝王的重视;石 刻的形制渐趋统一固定;数量逐渐增多, 文字、内容由简而繁;其书法由小篆体 逐步过渡到汉隶。
碑刻的形制、内容、铭文体例等至此已经 基本定型,后世各代的碑刻,多是在此基础上 发展演变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泰山石刻
魏晋时期,是社会处于分裂的时期,战争频繁, 民不聊生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歌功颂德的巨形 墓碑骤然大减。
主要特点:就书体而论,篆、隶、楷、行各体 俱备,有的同一处石刻兼有篆、隶、楷、行各 种笔意,且笔法、刀法更加娴熟。享有盛名的 “魏碑体”,即形成于北朝时期。
就形制而论,北朝时期的石刻几乎具备所有 的石刻形制,尤以造像、墓志、碑刻、摩崖四 种石刻数量最多,艺术造诣最高。。
泰山石刻
端撷法历重山化郭 。其气史要石史沫
典象悠篇刻的若 型、久章则局讲 者造、。是部“ 为型内泰这缩泰 例美容山部影山 ,观丰石文”是 述,富刻化,中 其现、众史而华 大仅书多的泰文
、
一、 泰山石刻的源流与现状
二、 泰山石刻的发展历史
三、 四、
泰山石刻的内容分类 泰山石刻的文化价值
屹立于中国东方的泰山,参穹灵秀,形势巍 然,在炎黄子孙的心目中,历来是至高无上的。 特别是自秦汉至唐宋,随着帝王封禅告祭仪式 的不断举行,文人墨客接踵而至,群众性的游 山朝拜活动越来越盛,为泰山留下了丰富的石 刻资料,令泰山锦上添花。这些石刻资料,是 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内外广大游客 真正认识泰山、全面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窗口,也是广大有志研究泰山的科学工作者最 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 1993年5月,泰安市文物局在岱顶平顶峰北沿立《复建秦刻石记碑》。
• 1994年9月。碧霞祠住持张常明在大殿前东侧,立《重修碧霞祠记碑》
•
1998年9月,为纪念泰山林场建场五十周年,泰山管委在万仙楼建《泰
山造林纪念碑》。
··············
主要内容包括封禅祭祀、御制诗文、修建记事、 经刻、造 像记、名人遗事、墓志铭、诗文、题景咏物、楹联等。
泰山现存碑刻500余座、摩崖题刻800余 处,石刻作品1696件,其密度之高数量 之大冠中国名山之首。在时间跨度上从 公元前2百多年直到现代纵贯2千余年;
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秦汉时期的泰山石刻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泰山石刻
3
隋唐时期的泰山石刻
4 宋元明清时期的泰山石刻
5 近现代泰山石刻
秦汉时期的泰山石刻
都刻于北宋以后各代。
•
第六,北宋时期还出现了多处异常的摩崖石刻形制,即“竖写左读”:刻写仍是自
上而下,读取则要“自左而右”
近现代泰山石刻
•
民国时期,政治腐败,经济落后,连年战乱,使泰山的石刻处于
衰落时期
• 抗日战争胜利后,泰安民众于1946年7月在泰山东北麓向阳岭建立 抗日烈士公墓,立烈士墓碑百余通,立《建修抗日烈士公墓记碑》一 通,刻题词、题联6处。。同年7月,泰安民众在泰山万仙楼北约100 米处建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新四军一纵三旅首次解放泰安城牺牲的 烈士。碑通高1110厘米,分3层。
种社会环境下,各种形式的石刻均得以大量使用,涉及的内容广泛,但均属
沿袭,创新者无几。从泰山现存这一时期的石刻资料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题词、题名、题记等石刻,从北宋以后各代达到极盛时期,反映了封建社 会后期文人墨客的精神面貌。现存泰山的历代题词、题记、题名石刻中,98%为北宋 以后各代的作品。而尤以明清及现在的作品数量最多。
秦《泰山刻石》 也称《李斯篆碑》,此碑立于秦始皇二
十八年(前219)。据《史记》载,秦《泰山刻石》全文共36句, 3句为韵,12韵,144个字。该刻石宣扬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 功绩 ,表达了治理国家的决心。
该刻石已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立于岱庙东御座院内。
唐《纪泰山铭》 亦称唐摩崖刻石,该碑属于封禅祭祀碑中最有影响的碑铭。 开元十四年(726)九月刻于岱顶大观峰石壁上,为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三年(725) 封禅泰山后,第二年亲自撰书的御碑。《纪泰山铭》共计1008字,首先叙述了封 禅的起因和规模,接着描述了封禅礼仪的过程,并且赞颂和夸耀了先圣的功绩。
一、封禅祭祀
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历代帝王在 泰山留下了大量的封禅祭祀碑。这些碑文均 出自帝王之手或由重臣撰书,现已成为泰山 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同时它也是泰 山有别于其他名山,成为五岳之尊的有力佐 证。
保存至今的有秦《泰山刻石》,唐《纪 泰山铭》,宋《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 铭》、《青帝广生帝君赞碑》、《封祀坛颂 碑))、《祥符碑》,明《去东岳封号碑》、 《洪武祭祀碑》等。
隋唐时期的泰山石刻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石刻也随之发展到极盛阶段, 其势头一直延续到宋、金、元、明、清,且至今不衰。
与魏晋南北朝相比,隋唐时期的石刻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石刻的形制更加多样,内容多样。 第二,石刻的书体有新的发展。前代石刻皆为篆、隶、楷书,而唐代
开始使用行书。
第三,隋唐时期的刻经,各教派都很发达 第四,佛教石造像达到了极盛时期。泰山现存的佛教造像,皆为隋 唐
时期的遗物
著名的有:
隋《张子初等造像记》,刻于隋开皇十一年(591),1957年在泰安城长 春观遗址出土,时仅存佛像底座,底座四侧面刻造像记58行317字,今存 岱庙碑廊。
宋、元、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由鼎盛逐步走向衰亡的历史时期。在这
•
第二,北宋以后各代,俗吏铲毁前代人题词、题记、题名的事屡有发生
•
第三,清代中后期,泰山周边各县百姓来泰山立“香火碑”、“还愿碑”者大增
•
第四,就泰山而言,宋代碑刻铭文近半数为行书,其次为楷书,间或有篆书、草
书、瘦金体,但无一例为隶书。这种情况在唐以后各代极为少见。
•
第五,北宋时期,题诗刻石始兴,极盛于清代。据统计,现存泰山的题诗刻石大
从此以后,泰山的石刻结束了陈旧的形式,扬弃了过时的内容, 歌颂泰山、歌颂革命事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劳动人民的石刻方兴 未艾。
பைடு நூலகம்
建国以来的泰山石刻,以名人题刻及纪念性碑刻居多,比较知名的如:
• 1952年在泰山西溪口建冯玉祥墓,郭沫若先生题《冯玉祥先生之墓》
• 1953年3月,在泰山万仙楼北,为解放泰安城的新四军一纵三旅死难烈士重 建《革命烈士纪念碑》。此碑原建于1946年7月,后被国民党炸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