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高效导学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高效导学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高效导学案
课题:《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
主备人:班级:组别:姓名:
教学设想:
辛弃疾的词大开大合,内容上,包罗万象,如万花竞春,尤以气入词,充满狂放精神;作为词人,辛弃疾是相当成功的,“苏辛”并称,扩大了词的表现内容和手法,成为词创作上的里程碑式的人物;政治上,辛弃疾又是非常失意的。
他的一生都在为收复国土而呐喊、奔走,但是壮志难酬已深深的烙上这位才华卓异的词人。
他用诗词来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词的情感思想;
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预习案
一、文学常识
辛弃疾,词人。
字幼安、号,山东历城人。
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
风格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在词坛上与并称。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二、名句品味积累:
⑴青山遮不住,。
⑵旧时茅店社林边,。
⑶七八个星天外,。
⑷众里寻他千百度,——。
⑸千古兴亡多少事?。
三、自主检测
1/ 1。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高效导学案
词中的典故和历史文化
了解词中所涉及的典故和历史文化背 景,如“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 才气”等。
作业布置及要求说明
01
02
03
04
背诵全词
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全词, 理解பைடு நூலகம்意。
赏析词句
选取词中的经典词句进行赏析 ,体会其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写作练习
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为蓝本,创作一首表达自己情
讨论与分享(1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探讨词中的主题和意义,培养学 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程导入(5分钟)
总结与作业(5分钟)
介绍作品背景和作者生平,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布置相关 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本背景及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年)秋,作者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这时他南渡已十二年之 久,尚未得到北伐抗敌的机会。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 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当时,他南渡已久而尚未得到北伐抗敌 的机会。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 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作品内容
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 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
03 文学手法与技巧探讨
水龙吟 登健康赏心亭 导学案教师版
《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导学案教师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特点。
2、理解《水龙吟》动作的描写。
3、理解辛弃疾词作的典故的用法。
4、理解《水龙吟》的情感。
二、重难点1、《水龙吟》动作的描写。
2、辛弃疾词作的典故的用法。
三、辛弃疾大事记四、重点知识1、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2、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稼轩长短句》。
3、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
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
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4、词牌名解说“水龙吟”为词牌名。
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五、自主预习1、读准字音玉簪(zān)螺髻(jì)鲈鱼堪脍(kuài)遥岑(cén)倩(qìng)何人唤取揾(wèn)英雄泪2、理解词义健康:今江苏南京。
岑:小而高的山。
玉簪螺髻:高矮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断鸿:失群的孤雁。
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脍:把鱼、肉切细。
倩:请。
揾:擦拭。
六、合作探究1、秀美的山峰为什么“献愁供恨”?明确: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于物的手法。
把自己的感情移到了本身不具有感情的远山上,使客观景物带上了主观感情色彩,在写景之中,便显示出自己的悲苦心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豪放派诗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3. 辛弃疾豪放派诗歌风格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的典故和背景。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
(2)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选取代表性的讨论结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欣赏与拓展:(1)让学生欣赏其他辛弃疾的诗歌,感受其豪放派风格。
(2)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写一篇关于辛弃疾诗歌的赏析文章。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进行深入研究和创作。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诗;(2)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2. 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3.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2.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鉴赏;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包含诗歌全文、注释、译文、作者简介等;2. 相关资料:关于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课件和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全文,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作者和。
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语言特点。
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歌中的难点词语,疏通文意。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诗歌解析针对诗歌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语,进行详细讲解。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5. 情感共鸣让学生谈谈自己在阅读诗歌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并写一篇关于诗歌鉴赏的短文。
8.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他的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4、学会鉴赏者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
5、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学习方法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学会鉴赏者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
重点: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难点:学会鉴赏者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
一、课前预习(一)作者简介辛弃疾:1104—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
与苏轼合称“苏辛”。
1104年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距北宋败亡已经13年。
祖父曾赞曾在金朝做客,但心怀宋室,常常带辛弃疾指画江山,要等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
21岁,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辛弃疾乘机聚集成2000人起义抗金,后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南渡后,任地方官,一再奏表进言主张进伐,积极练兵备战,遭投降派反对和破坏。
南宋朝廷对他起而又黜,罢黜后又用,但无论出事归隐,都从不放弃自己讨伐金国,恢复河山的政治和军事主张。
但始终未能实现理想,67岁志未遂而死去。
词的总体风格:雄健、豪放。
(二)背景简介此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却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他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三)解题1.“水龙吟”为词牌名。
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2.登建康赏心亭。
为什么要登?——登高抒怀。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诗意和诗法,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古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意象的解析。
2. 诗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品读法:通过反复品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讨论分析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实例讲解法:以具体诗句为例,讲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辛弃疾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3. 品读感悟:组织学生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5. 讲解示范: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6. 实践演练:让学生结合所学,尝试分析其他古诗词。
7.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
8.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六、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分析一首古诗词,体会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写一篇关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短文,阐述自己的感悟。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在讨论分析中的表现。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4. 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八、教学资源:1. 古诗词鉴赏教材。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九、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十、教学内容:1. 介绍辛弃疾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
2. 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失意英雄泪空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通过分析,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3、通过比较,感受苏轼和辛弃疾不同的魅力。
【学习重难点】1、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说“水龙吟”为词牌名。
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2、辛弃疾的一生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十三年。
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
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
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
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
南来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
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
他在担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的做法,不断遭到投降派的反对和破坏。
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则一贯是“招之即来,麾之即去”,但不论出仕或归隐,他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政治、军事主张。
然而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67岁志未遂而死去。
3、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大学语文》学习目标2、了解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考核的办法(二)能力目标1、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景色和典故的深层意蕴教学重点:1、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景色和典故的深层意蕴教学难点: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景色和典故的深层意蕴教学设计:学习目标、内容、考试、要求由教师讲解,分析内容和手法采取提问和讲授相结合办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语】辛弃疾,我们所熟知的宋代豪放词的代表作家,但你可曾知道,在文学之外的辛弃疾是怎样的人呢?他曾经揭竿而起,曾经威震四方,曾经率领区区五十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敌营,在五万多精兵驻守的兵营中活捉了杀死己方将领的叛徒,更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肯定他的谋略超群。
但这样一位将才,却在当时的时局之下,备受排挤,有心杀敌,但却无路请缨,终至壮志难酬。
然而,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壮志难伸的辛弃疾在文学方面却是成就卓著,成为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人称“词中之龙”。
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给大家介绍这位词坛大家,主要来欣赏他的代表作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出生前十三年,正值“靖康之难”,中原沦入金人之手,北方的抗金斗争此起彼伏。
高中语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及导学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栏杆一作:阑干)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译文一空荡的秋空虽火红似火,可是我心中却千里冷落凄凉,冷清的江水只能伴随着天空流去,何处会是尽头,这秋天无边无际。
无奈的眺望远处的山岭,为何,报国又比登天难,为何,国家又如此腐败,只能怪人间正道是沧桑。
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难道说,这王朝只剩下花天酒地了吗?斜下的太阳照着这亭子,在长空远飞离群。
孤雁伴着它那凄惨绝望声从天空划过,或许是映照着我这流落江南思乡游子。
我看着这宝刀,却不曾沾染着敌人的鲜血,我狠狠地把亭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天下知我者,还能有谁呢?。
我可不会像那样,为家乡之景而归。
那刘备天下为怀,斥责许氾,辞气激扬,令人佩服。
只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时间如白驹过隙!连一拭英雄泪的红巾翠袖也无人唤取了。
译文二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
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
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
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
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注释建康:今江苏南京。
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失意英雄泪空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通过分析,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3、通过比较,感受苏轼和辛弃疾不同的魅力。
【学习重难点】1、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说“水龙吟”为词牌名。
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2、辛弃疾的一生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十三年。
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
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
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
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
南来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
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
他在担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的做法,不断遭到投降派的反对和破坏。
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则一贯是“招之即来,麾之即去”,但不论出仕或归隐,他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政治、军事主张。
然而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67岁志未遂而死去。
3、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我”所知道的辛弃疾课前搜集有关辛弃疾的资料,把你搜集到的内容整理到下面横线上。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文;(2)了解词牌《水龙吟》的背景及特点;(3)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结构和表现手法;(4)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2)领悟爱国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意境、结构和表现手法;2. 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3. 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2.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3. 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文及其注释、译文;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3. 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相关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建康赏心亭;(2)简介作者辛弃疾及创作背景;(3)导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情感;(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意境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2)全班交流:展示小组讨论成果,互相借鉴学习。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2)分析作者的创作风格及特点;(3)阐述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5. 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3)布置课后作业: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6. 课后作业(1)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选取其他描写建康或赏心亭的诗词,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相关推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精选6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二、教学设想: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
三、教学时数:一教时。
四、教学过程:(一)名句对接,激情导入。
1、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
(选择部分即可)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bull;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
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表现手法和抒情手法。
2、体会作者的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预习案一、知人论世1.作者:辛弃疾,时期著名的词人。
字、号,山东历城人。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无心收复,甘心纳贡求和。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他空有报国之志,却壮志难酬,屡被罢黜,最后忧愤而死。
2.作品:辛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与苏轼同为词派的代表,合称“”。
作品题材广阔,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作品集有《》。
3.背景介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当时的作者35岁,离举兵起义抗金,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已经过去十多年,胸怀报国之志的作者却一直没有得到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郁闷难平。
二、名句积累①青山遮不住,。
②旧时茅店社林边,。
③七八个星天外,。
④众里寻他千百度,,。
⑤千古兴亡多少事?!。
⑥,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了却君王天下事,。
可怜白发生!三、自主学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1.解释划线字的意思。
①遥岑远目:②倩何人唤取:③搵英雄泪:2.赏析上片。
①开头两句点出了登临的、、。
②“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一句中,“玉簪螺髻”是形容,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③“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的“落日”比喻,“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游子”是指。
④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作者描绘了、、、、等自然景物,营造出了的氛围。
⑤上片的最后一句作者用了、、、等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来表达了的情绪。
▲小结:上片主要写,运用了的表现手法。
3.赏析下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一、课堂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课堂预习1.①正音遥岑远目( cén )献愁供恨( gōng ) 玉簪螺髻( zān jì)鲈鱼堪脍( lú kuài )倩何人唤取( qìng)揾英雄泪( wèn )②指出韵脚字:际、髻、子、意、未、气、泪,韵脚均为入声,应读得浑重有力一些。
③下阕中有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应读出激愤、忧愁、感慨的基调。
④全词抒情色彩浓烈,朗读时注意把握节奏。
初读感受作者的一腔豪情,体会到他难以排遣的悲愤,要读得气沉声缓。
请给这首词划分朗读节拍。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⑤请学生倾情诵读。
5.根据注释,疏通全词,明确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明确:上片写登亭所见清秋之景,下片抒发悲愤之情。
赏析指导:诗言志,读诗,就是要读出字里行间所含蕴的“志”。
熟悉辛词的人都知道,辛弃疾的词,常常借景物言志,用典故言志。
读这首词,我们就要注意体会景中情,参透典中义。
三、课堂探究:赏析上片:1.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明确:(1)江水、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3)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明确: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教案标题:《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使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韵律。
2.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学习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3.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准备:1.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诗歌文本。
2. 课堂展示设备,如投影仪或白板。
3.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包括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韵律的介绍。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建康赏心亭的景色,引发学生对于诗歌主题的猜测和想象。
2. 介绍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韵律,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
阅读与分析:1. 分发《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诗歌文本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3. 解释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确保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准确。
讨论与分享:1. 分组讨论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景色和情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创作与表达:1.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类似风格的诗歌。
2.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景色或情感作为创作的主题,并运用诗歌的韵律和格律进行表达。
总结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诗歌,并互相评价和分享意见。
2.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研究其他唐代文学作品,比较《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他们的语言表达和艺术才华。
教学反思: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力的发展。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记》的背景和作者背景。
2. 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记》的主题和思想,分析文章结构和艺术特点。
3. 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记》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导学内容《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记》是唐代文学家、政治家王之涣所作,是一篇以描写春天的奇妙景色为主题的散文。
文章中通过对花草树木、动物鸟兽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带着游览者的心情游赏建康赏心亭的美景。
接下来,我们将对这篇文章的背景、结构和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1. 背景和作者背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记》是王之涣在唐朝晚期创作的。
当时,唐朝处于繁荣的时期,文化艺术达到了巅峰。
王之涣是唐朝末年的杰出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很高。
他的作品内容丰富多样,风格独特,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2. 主题、思想和结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记》主要描写了春天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文章以作者游赏建康赏心亭的经历为线索,穿插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感悟。
篇幅逐渐展开,情节渐入佳境,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愉悦心情。
文章开篇即为作者所亲见的花草树木,以及各种动物鸟兽的形象描绘。
接着,文章转入对春天的赞美,描述了春天的美景、和煦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
通过对琴声和马蹄声的描写,作者在文章中融入了音乐和声音的元素,使整篇文章充满了韵律感。
3. 重要词汇和句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记》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精美的词句,使整篇文章更富有艺术性。
例如,“水龙吟”为文章命名,给人以神秘、雅致之感。
同时,文中出现了许多形象生动的描写,如“湖光秋月两相和”、“春城无处不飞花”等,给人以美的享受。
另外,作者也使用了许多反问句和排比句等修辞手法,以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例如,“何日更重游”一句,通过反问表达作者对美景的留恋之情。
三、导学总结通过对《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记》的背景、结构和特点的分析,我们了解到该文章是王之涣在唐朝晚期创作的,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并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的知识与才能:1、理解词的相关知识,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才能。
2、体会风光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本词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入理解诗人【教学难点】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重点融情于景、用典的艺术特点以及典型意象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局部课前预习学案积累·整合1、赏析诗词的方法①朗读吟咏,感知词味②鉴赏意象,体会情感③抓关键句,品析语言2、宋词流派婉约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照、姜夔等。
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姜夔的《扬州慢》和照的《声声慢》。
豪放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婉约派特点——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豪放派特点——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3、意象和意境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意境”是指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交融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是诗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诗歌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把“空山”“雨后”“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加以组合,营造了一种清新、静穆、空灵的秋夜乡村气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木中学“352”高效课堂高一语文导学案
课题:《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
主备人:班级:组别:姓名:
教学设想:
辛弃疾的词大开大合,内容上,包罗万象,如万花竞春,尤以气入词,充满狂放精神;作为词人,辛弃疾是相当成功的,“苏辛”并称,扩大了词的表现内容和手法,成为词创作上的里程碑式的人物;政治上,辛弃疾又是非常失意的。
他的一生都在为收复国土而呐喊、奔走,但是壮志难酬已深深的烙上这位才华卓异的词人。
他用诗词来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词的情感思想;
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预习案
一、文学常识
辛弃疾,词人。
字幼安、号,山东历城人。
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
风格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在词坛上与并称。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二、名句品味积累:
⑴青山遮不住,。
⑵旧时茅店社林边,。
⑶七八个星天外,。
⑷众里寻他千百度,——。
⑸千古兴亡多少事?。
三、自主检测
1、注音
遥岑.()玉簪.()螺髻.()鲈.()鱼
堪脍.()倩.()揾.()舞榭.()
2、解释下列词语
遥岑远目:玉簪螺髻:
断鸿:脍:
倩:揾:
探究案
一、作者登建康赏心亭,有几层无人理会的登临之意?
(提示:思考词中的哪几个句子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全词主要表现手法有哪些,试加以分析。
训练案
阅读下面这首辛弃疾的词,完成后面的习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新凉好个秋。
1、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做简要分析。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愁”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愁”在上下两片中的寓意分别是什么?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预习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孙仲谋.()舞榭.()巷陌.()金戈.()元嘉.()狼居胥.()仓皇.()可堪.()拓跋焘.()张浚.()王玄谟.()
佛狸祠
...()()()
2、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在词中的意思:
风流:寻常:草草:
北顾:可堪:
3.背诵全词。
探究案
一、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提示: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
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
二、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试分析。
训练案
一、学法指导
1、回顾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明确】古诗词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借代、夸张、对偶、反问、设问、反复、通感、对比等。
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描写手法:衬托(正衬、反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正侧结合、欲扬先抑、以小见大、联想、想象、用典等。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2、表现手法有哪些提问方式?
【明确】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4、鉴赏下面的诗句?(要鉴赏手法)
易混点:
①诗人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回答情感)
②诗中是描写了怎样的景物?(回答意境)
③诗中是怎样描写景物的(回答手法写景的角度…)
3、表现手法的答题步骤有哪些?
【明确】1、明确指出手法;2、翻译诗句解释手法;
3、手法的好处表达效果;
4、表达的情感。
二、习题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牛渚①怀古李白
牛渚西江②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③。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 ①牛渚:山名,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北。
②西江:今长江自南京到江西一段。
③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
他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加赞赏,并邀其登舟长谈至天明,袁宏从此声名大振。
(1)颔联中“空忆谢将军”一句用典,简要分析其用意。
(2)尾联“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是想象中的情景,请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