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音韵(三)

神州音韵(三)
神州音韵(三)

神州音韵(三)

发表时间:2017-09-25T10:25:51.887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5月作者:叶成飞庞恬

[导读] 整体落实教学目标,采取多种教与学的策略培养学生建立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让他们在过程中体验,在亲历中建构。

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八五三农场清河中学教师

点评: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八五三农场清河中学教师

课标要求及分析:

要求:第一项要求通过学习民歌的种类及特点以及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项要求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

艺术魅力,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第三项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分析:第一项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知识目标,行为动词是理解,学习水平是感受。学习内容是初步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

乐。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其他学科的联系,扩展音乐文化视野。

第二项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能力目标,行为动词是探究,学习水平是独立操作。学习内容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

重视自主学习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作活动。

第三项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情感目标,行为动词是体会,学习水平是领悟。学习内容是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劳动,尊重艺术作品,养

成良好的欣赏音乐艺术的习惯。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教材分析:

神州音韵是本套教材中的一个系列单元,本单元为第三系列。选用了西南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民歌,以及以本地区民族音调为创作

素材的创作作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彝族、侗族、藏族、汉族等民歌的民族文化与音乐风格特点,以及作曲家运用现代创作手法刻画少数民族风情的表现方式。

学情分析:

优势:对于八年级的学生,由于环境已熟悉,所以在本单元的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

到让学生能够接受理解的目的。

劣势:随着年龄逐渐增大,青春期的到来,因此会更叛逆更爱玩儿,精力不易集中。

教学重点、难点:

课标要求“学习演唱的初步技能,能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教材分析中指出:“让学生掌握歌曲中的典型节奏型以及歌曲

的音准。”所以,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够对西南地区民族民间音乐有初步的了解,能够掌握歌曲中的典型节奏型和主题旋律的音准。能够用有气息支持的声音完整、连贯地演唱歌曲。

课标要求“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体验与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与精神内涵。”

但从学情分析中可以看出“本课对于民歌的学习与理解上,还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根据课标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所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能够解决歌曲中的音准、感受乐曲中混合拍子的韵律。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积累对音乐的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对西南地区民族民间音乐有初步的了解,以及能够掌握歌曲中的典型节奏型和主题旋律的音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民歌知识的讲解,以及对歌曲的分析,引导学生解决歌曲中的音准、感受乐曲中混合拍子的韵律。聆听具有不同

地域音乐特色的乐曲、歌曲,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演唱、聆听优秀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培养学生能够甄别生活中良莠不齐的音乐作

品。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引导学生建立起对自然、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

教学流程:

一、情景引入。(预设时间5分钟)

1、交流知识,回顾从前学过的民歌都有哪些?

2、我们首先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曾经都学过哪些歌曲属于民歌,什么是民歌?(板书课题)

(学生来回答都学过哪些民歌,并回忆思考什么是民歌?)

【点评:通过回顾导入,引导学生对歌曲整体风格的把握。】

二、探究问题(预设时间5分钟)

1、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向学生提出问题:民歌的题材以及题材都有哪几种不同的形式?

【点评:深入分析民歌的形式与内容。】

三、设疑解疑(预设时间10分钟)

1、聆听歌曲思考问题。

2、思考并探讨歌词所表现的内容,歌曲的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

3、歌词用朴素的语言把一年中每个月开什么花结什么果做了叙述,使人们得到生产生活的常识。歌曲是欢快、活泼、轻快的。【点评:整体感知歌曲的内容,并初步了解歌曲的旋律。】

四、新知运用(预设时间5分钟)

1、学习知识点切分节奏以及顿音记号的用法。

2、给学生讲解切分节奏以及顿音记号的特点,并示范其用法。

新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优秀教学设计月牙儿五更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优秀教学设计 《月牙儿五更》教案 《月牙儿五更》教案 教学目标: 欣赏《月牙儿五更》器乐和声乐曲各有什么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欣赏《月牙儿五更》,感受民歌改编的器乐作品。 2、难点:比较《月牙儿五更》器乐和声乐表现形式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根据课题《神州音韵》,导入我国幅员辽阔,拥有多样的地形地貌和复杂的地理环境。同时,我国还是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人们在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本节课,我们所学习的音乐都是我们国家的民族音乐。

2、同学们对我国的民歌有多少了解? 同学讨论,老师补充。 二、欣赏《月牙儿五更》 1、本节所欣赏的是板胡独奏《月牙儿五更》,所以先了解乐器板胡,看图片,了解板胡的构造。 2、聆听与思考: 很多优秀的民歌被作曲家改编成了器乐曲,试比较《月牙儿五更》器乐和声乐表现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三、结束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多了解、喜爱我们的民族音乐,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月牙儿五更》教案 教学目标: 欣赏《月牙儿五更》器乐和声乐曲各有什么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欣赏《月牙儿五更》,感受民歌改编的器乐作品。 2、难点:比较《月牙儿五更》器乐和声乐表现形式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根据课题《神州音韵》,导入我国幅员辽阔,拥有多样的地形地貌和复杂的地理环境。同时,我国还是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人们在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本节课,我们所学习的音乐都是我们国家的民族音乐。 2、同学们对我国的民歌有多少了解? 同学讨论,老师补充。 二、欣赏《月牙儿五更》 1、本节所欣赏的是板胡独奏《月牙儿五更》,所以先了解乐器板胡,看图片,了解板胡的构造。 2、聆听与思考:

《神州音韵》教案

授课人:胜利第三十四中学陈云靖年级:八年级 单元:第四单元《神州音韵》课型:欣赏课课时:第二节 教学内容:欣赏1、歌曲《牧歌》2、马头琴曲《万马奔腾》 教学目的: 一、初步了解内蒙古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进而对蒙古族的音乐及其表现形式产生兴趣。 二、聆听无伴奏合唱牧歌,感受歌曲的悠长、舒展、婉转动人的音乐特点,并试着唱一唱, 体会蒙古长调的感觉。 三、认识蒙古族重要的乐器——马头琴,在音乐中感受蒙古族音乐的奔放、豪迈、热烈。教学重点:对蒙古族音乐的感受 教学难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教学主线:以“陪你一起看草原”为主线,结合教师的亲身经历,带领学生一起通过重温老师的旅行,一起走进草原来感受草原的歌,草原的曲,草原的情。 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教师做简单的自我介绍。 2、师:“去年暑假,我和家人自驾游去了一趟内蒙古,那一趟旅行让我受益匪浅,今天我来 陪大家一起去看看草原,与同学们一起来分享我的收获。” 二、介绍内蒙古的风土人情 1、师:“我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旅行中拍摄的照片,请同学们在歌声中随我一起走进美丽 的内蒙古大草原吧!”向学生展示照片,并向学生讲述照片中的景物。 2、图片讲解关键点:内蒙的风景、关于敖包的小知识、蒙古人的服饰、蒙古人的美食、蒙古 人性格和爱好。 三、介绍蒙古族的部分歌手及代表作 1、师:“我在旅行的路上,听了好多内蒙古的歌曲,现在把内蒙古歌手及代表作来与同学们 分享”。出示内蒙歌手的图片,并选听几个有代表歌手的歌曲。 2、介绍自己做喜欢的以为蒙古族歌手——德德玛 3、聆听德德玛演唱的《牧歌》

4、德德玛生平简介 四、欣赏蒙古歌曲《牧歌》 1、师:“因为喜欢歌手德德玛,所以我就在旅游的途中,认真学习了《牧歌》这首歌,今天 带领同学们一起唱唱。”出示《牧歌》的歌谱,并启发学生找出歌中唱到的“蓝天”“白云” “羊群”“草原”。 2、小知识:长调和短调 3、再次聆听德德玛演唱的《牧歌》,带领学生试着轻声演唱。 4、让学生跟老师的钢琴伴奏,再次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5、欣赏视频,无伴奏合唱《牧歌》,启发学生静静的聆听,感受纯粹的人声,营造出来的美 妙意境,再出示一道连线题。 五、欣赏马头琴曲《万马奔腾》 1、师:“晚上,我们住在了乌兰布统草原的蒙古包里,恰逢蒙古包外面在举行篝火晚会,有 很多的蒙古歌手和舞蹈家表演,我们有幸听到了一位马头琴演奏家演奏的马头琴曲《万马奔腾》,被演奏者的表演深深地吸引了。 2、介绍马头琴,并简单讲讲马头琴的传说,介绍“马”在蒙古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3、介绍马头琴演奏大师——齐.宝力高以及他的代表作《万马奔腾》的创作由来。 4、欣赏视频,齐.宝力高演奏的《万马奔腾》 5、分析乐曲《万马奔腾》的情绪、节奏、旋律特点。 6、拓展:二胡曲《赛马》并欣赏视频 7、让学生们说一说,马头琴和二胡在音色和表现方面的区别。 六、律动时间 1、出示《万马奔腾》的主要节奏,带领学生敲击。 2、给学生分组,试着表现不同的节奏型,来体会乐曲的节奏和气氛。 3、拓展:欣赏2014年央视春晚的舞蹈《万马奔腾》,并让同学们用刚才的节奏来随着视频敲 击。 七、教师寄语: 1、总结本课学的知识点,鼓励学生多多接触大自然,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2、对学生们的祝福。 八、下课!

人教版音乐七年级上册《黄河船夫曲》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黄河船夫曲》 〔教学目标〕 1、大方自信的齐唱、对唱歌曲,唱出陕北民歌的韵味。 2、了解陕北民歌与陕北人民生活之间的联系,感受、体验陕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3、在轻松的氛围中,激发学生从内心热爱我国的民歌艺术。 〔教学重点〕 自信演唱《黄河船夫曲》,唱出陕北民歌韵味。 〔教学难点〕 了解陕北民歌与陕北人民生活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走进西部 1、音乐引路。课件播放电视剧插曲:赶路、放羊、送别、阿宝《山丹开花红艳艳》片段。学生在音乐声中等待上课。 2、导入新课:生活中处处是陕北民歌。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听到的民歌里唱的内容还有印象吗?他们的演唱有什么共同点?(赶路、方言、送别的场景。音调较高。) 师:这些歌曲是地地道道的陕北民歌,在陕北有这样一句话“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忧愁唱曲子。”陕北人男男女女、老老小小都喜欢民歌。陕北人的生活离不开民歌,陕北民歌更是反映了人们的生活。 师:其中的演唱者认识吗? 阿宝在农村长大,从小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他对陕北民歌非常钟情,声音能窜高走低,将陕北民歌的魂植入人们的内心。他的声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陕北民歌到底和陕北有什么联系?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陕北,走近陕北民歌。 二、赏析陕北民歌。 1、介绍地域环境。 师:在我国的陕西省,以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成:北部的陕北高原、中部的

关中平原和南部的秦巴山地,我们刚才听到的音乐就是来自北部的陕北高原。我们来看看黄土地上陕北人的生活环境。这里与我们的城市有什么不同?比较城市—陕北高原,黄河—湘江,配歌曲伴奏。 师:在陕北高原上流淌着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它与我们的湘江有区别吗? 师: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人会有着怎样的性格?在这么天宽地阔的高原上,人们说话或是唱歌的声调会有什么特点? 师:赤裸光秃的黄土高原与咆哮怒吼的黄河赋予了陕北人的开朗豪放、淳朴敦厚的性格,在沟壑纵横、天宽地阔的黄土高原上,人们由这山坡可以望见那山坡,可是见个面却要走几个小时的羊肠小道,喊话或对歌成了他们最快捷的交流方式。因此,大自然赋予了他们高亢的声调、嘹亮的歌喉。 2、一听全曲,关注歌词内容。 师:就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黄河上飘来的歌声! 师:黄河上的歌声是谁唱的?他们在干什么?(船夫,边划船边唱歌) 师:生活在黄河上的船夫们,在黄河上艰辛、无畏地划船、拉纤,风浪将他们的脸刻满了皱纹,雨雪将他们的须发染成苍白,但是他们依然不畏艰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黄河上摆桨撑船。 师:陕北民歌的内容是陕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干活也罢、赶路也罢、放羊也罢、划船也罢,只要心中有感,便放开嗓子唱起来。《黄河船夫曲》唱的正是黄河上船夫们艰辛的生活,体现了他们吃苦耐劳的性格,简单的歌词也许没有太深的含义,但是唱歌为他们枯燥的划船生活消除劳累与疲乏。 3、二听旋律,关注音程跳动。 1)生边听旋律,画旋律线。师: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画出旋律线,请你说说旋律有什么特点?(跳动较大) 2)对比湖南民歌《茉莉花》,分析旋律音程跳动较大原因。 师:对比湖南民歌《茉莉花》,陕北民歌的音程跳动较大,这跟什么有关?(江南人感情细腻、说话柔和。陕北人性格粗犷,声调高亢、嘹亮) 4、三听老师范唱,轻声跟唱曲谱,关注旋律重复。 师:老师来唱第一段歌词,请大家随我轻轻跟唱曲谱,注意观察歌曲的旋律还有什么特点?(重复)出现了几次?(5次)

神州音韵 教案

《神州音韵》(一)教案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黄河船夫曲》。 2.欣赏板胡独奏曲《月牙儿五更》。 【教学目标】 1.能够用自然、豪放的声音演唱《黄河船夫曲》。 2.欣赏《黄河船夫曲》其歌词和旋律有什么特点? 3.欣赏《月牙儿五更》器乐和声乐曲各有什么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唱《黄河船夫曲》,由于旋律跳跃性较强,演唱时应注意音准。 2.难点:比较《月牙儿五更》器乐和声乐表现形式的特点。 【教材分析】 1.歌曲《黄河船夫曲》 《黄河船夫曲》是一首陕西民歌,歌曲生动的描写了在气势壮观的黄河上,船夫们那种与惊涛骇浪奋力拼搏的豪放气质,充分体现出中华儿女自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歌曲为单声部曲式,第一主题乐句(1——4小节)和结束句(13——15小节)的曲调高亢、悠扬,首尾呼应,有问答之意。 2.乐曲《月牙儿五更》 《月牙儿五更》是一首东北小调,徵调式。全曲音乐为起承转合的结构形式。第一句音调舒展、节奏明快,是全曲明朗情绪的基调;第二句的前半句具有承接旋律音调的意义,后半句引入了新的旋律音调;第三句为“转”,在音型、节拍、调式色彩上都有变化;第四句,最后收于全曲最低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根据课题《神州音韵》,导入我国幅员辽阔,拥有多样的地形地貌和复杂的地理环境。同时,我国还是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人们在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本节课,我们所学习的音乐都是我们国家的民族音乐。 2.教师:同学们对我国的民歌有多少了解?

学生回答。 二、欣赏并学唱《黄河船夫曲》 1.初听《黄河船夫曲》并回答问题。 教师:这首歌曲有什么风格特点? 学生回答。 教师:其旋律和歌词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2.重点讲解音乐中“重复”的发展手法。 教师:“重复”是指将现有的音乐材料紧接再次出现。重复又分为完全重复和变化重复,《黄河船夫曲》采用的是部分重复的创作手法。它起到加深欣赏者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和对音乐形象的记忆。 3.学唱“重复”部分的旋律。 4.完整演唱作品,及时发现学生在演唱时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5.创设情境,有表情的演唱全曲。 教师:大家想象一下歌曲中所描绘的黄河岸边船夫们在行船时的悠然自得、自由歌唱的画面。(重点注意已处于变声期的学生,尽可能让他们轻声或假声来演唱)。 三、欣赏《月牙儿五更》 1.教师:接下来欣赏的是板胡独奏《月牙儿五更》,所以我们先来了解乐器板胡。(看图片,了解板胡的构造。) 2.播放《月牙儿五更》,思考这首乐曲属于中国民歌中的哪一类? 学生回答。 3.完整欣赏《月牙儿五更》。 【课堂小结】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多了解、喜爱我们的民族音乐,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包楞调》。 2.欣赏乐曲《走绛州》。 3.欣赏歌曲《孟姜女哭长城》。 4.学习并了解“鱼咬尾”这种传统音乐创作手法,并完成创编旋律。

神州音韵(三)

神州音韵(三) 发表时间:2017-09-25T10:25:51.887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5月作者:叶成飞庞恬 [导读] 整体落实教学目标,采取多种教与学的策略培养学生建立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让他们在过程中体验,在亲历中建构。 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八五三农场清河中学教师 点评: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八五三农场清河中学教师 课标要求及分析: 要求:第一项要求通过学习民歌的种类及特点以及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项要求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 艺术魅力,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第三项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分析:第一项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知识目标,行为动词是理解,学习水平是感受。学习内容是初步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 乐。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其他学科的联系,扩展音乐文化视野。 第二项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能力目标,行为动词是探究,学习水平是独立操作。学习内容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 重视自主学习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作活动。 第三项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情感目标,行为动词是体会,学习水平是领悟。学习内容是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劳动,尊重艺术作品,养 成良好的欣赏音乐艺术的习惯。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教材分析: 神州音韵是本套教材中的一个系列单元,本单元为第三系列。选用了西南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民歌,以及以本地区民族音调为创作 素材的创作作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彝族、侗族、藏族、汉族等民歌的民族文化与音乐风格特点,以及作曲家运用现代创作手法刻画少数民族风情的表现方式。 学情分析: 优势:对于八年级的学生,由于环境已熟悉,所以在本单元的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 到让学生能够接受理解的目的。 劣势:随着年龄逐渐增大,青春期的到来,因此会更叛逆更爱玩儿,精力不易集中。 教学重点、难点: 课标要求“学习演唱的初步技能,能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教材分析中指出:“让学生掌握歌曲中的典型节奏型以及歌曲 的音准。”所以,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够对西南地区民族民间音乐有初步的了解,能够掌握歌曲中的典型节奏型和主题旋律的音准。能够用有气息支持的声音完整、连贯地演唱歌曲。 课标要求“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体验与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与精神内涵。” 但从学情分析中可以看出“本课对于民歌的学习与理解上,还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根据课标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所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能够解决歌曲中的音准、感受乐曲中混合拍子的韵律。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积累对音乐的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对西南地区民族民间音乐有初步的了解,以及能够掌握歌曲中的典型节奏型和主题旋律的音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民歌知识的讲解,以及对歌曲的分析,引导学生解决歌曲中的音准、感受乐曲中混合拍子的韵律。聆听具有不同 地域音乐特色的乐曲、歌曲,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演唱、聆听优秀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培养学生能够甄别生活中良莠不齐的音乐作 品。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引导学生建立起对自然、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 教学流程: 一、情景引入。(预设时间5分钟) 1、交流知识,回顾从前学过的民歌都有哪些? 2、我们首先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曾经都学过哪些歌曲属于民歌,什么是民歌?(板书课题) (学生来回答都学过哪些民歌,并回忆思考什么是民歌?) 【点评:通过回顾导入,引导学生对歌曲整体风格的把握。】 二、探究问题(预设时间5分钟) 1、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向学生提出问题:民歌的题材以及题材都有哪几种不同的形式? 【点评:深入分析民歌的形式与内容。】 三、设疑解疑(预设时间10分钟) 1、聆听歌曲思考问题。 2、思考并探讨歌词所表现的内容,歌曲的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 3、歌词用朴素的语言把一年中每个月开什么花结什么果做了叙述,使人们得到生产生活的常识。歌曲是欢快、活泼、轻快的。【点评:整体感知歌曲的内容,并初步了解歌曲的旋律。】 四、新知运用(预设时间5分钟) 1、学习知识点切分节奏以及顿音记号的用法。 2、给学生讲解切分节奏以及顿音记号的特点,并示范其用法。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计划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的音乐课教学工作,为了在教学中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使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好,本学期制定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初中音乐学习,增进了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对于音乐感受和评价欣赏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大部分同学能都自信、有感情的演唱,但也有少数同学无法做到。七年级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创造力还不够完善及成熟,生理、心理也如此,但是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有所增强,愿意与同学交流、合作。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材,内容非常丰富,生动活泼、图文并茂。涉及到声乐、乐理、器乐演奏、乐曲欣赏等内容。分为六个单元,既相互联系,又互相独立。教材在呈现方式上,采取乐谱、插图、音乐知识、作品介绍、教学目标、活动安排等丰富多彩的方式加以编排。 三、教学目标 1、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和活泼乐观情绪、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使学生成为四有新人,并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2、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身得到健康发展。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掌握浅显的音乐基知识和简单的音乐技能,使学生具有认识简单乐谱的能力。 4、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5、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歌谱的能力和综合、归纳的能力。 6、初步接触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扩大视野,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一)唱歌部分 1、紧扣教材、大纲,教唱书本上的歌曲。 2、遵循每节课前先教10分钟乐理知识,再教唱歌曲 3、教唱歌曲遵循先听录音范唱,再由教师教谱,教1-2遍词,然后教师弹琴生听音高自学,直到正确为止。 4、每学一支歌曲,下一节课应该进行检查,让个别学生起来演唱,若有不正确的地方师及时进行教正。 5、有学习有记载,有学习有考试。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音乐课的意义。 (二)发声训练部分:在气息的控制下,逐步扩展高音;运用不同的力度、速度、音色表现;唱保持音时,声音要饱满;学习二声部合唱,注意音量的均衡,音色的协调。(三)欣赏部分: 结合音乐作品的欣赏,了解一些旋律的初步知识(如旋律进行的方式、特点和一般的表现意义),以进一步加强情感体验的能力。 四、具体达标措施: 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转变教学思想观念,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在备课时,应紧抓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核心和围绕感受、体验情感这两点来设计教案。课前准备要充分,特别是教具的准备。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

第四单元 神州音韵 四

第十课时神州音韵(四)(3) 教学内容:1、唱歌《牧歌》; 2、欣赏《大漠之夜》。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欣赏不同民族的歌曲、乐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用悠长的气息演唱《牧歌》; 3、了解无伴奏合唱的音乐形式,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悠长的气息演唱《牧歌》。 教学难点:对无伴奏合唱的音乐形式的尝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播放马头琴独奏曲《万马奔腾》,提问:这首乐曲的名称和主奏乐器分别是什么? 二、唱歌《牧歌》 (一)聆听歌曲录音,思考:这首歌曲有哪些特点?给你带来什么感受? (二)教师简介曲相关知识:《牧歌》是一首蒙古族长调民歌,旋律绵延起伏、节奏缓慢自由。歌词简谱形象,极富有诗情画意,生动地描写了蓝天白云绿草羊群牧人,展现了辽阔草原的美丽与安静,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气和诗情的草原放牧图。 (三)学生边看谱边聆听老师唱歌,熟悉歌曲的旋律。 (四)视唱歌曲曲谱。 (五)老师讲解教材学练提示中提到的一种演唱呼吸方法——缓吸缓呼。做这种练习时,可以设想去闻花的芳香,你会感觉胸廓自然而然地向前、向上抬起,腰部同时向外扩张;在呼气时也要保持吸气时的状态,在演唱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吸气、叹气的状态去唱歌。(六)发声练习。要求:缓慢吸气,保持两秒钟,缓慢用“嘶”或者“哈”音出气;小腹控制,像蚕吐丝那样均匀,越长越好。 (七)用“u”来唱一下歌曲的旋律,注意运用缓呼缓吸的呼吸方式。

(八)填词演唱歌曲,注意正确的演唱姿势、呼吸方式,以及长音的保持。 (九)根据歌词的已经为歌曲设计力度的变化。 (十)随伴奏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歌曲。 (十一)教师播放无伴奏合唱《牧歌》,提问:这两种不同的演唱形式有哪些不同的特点?给你带来什么不同感受? (十二)老师讲解“无伴奏合唱”相关知识。 三、欣赏《大漠之夜》。 (一)聆听音乐,思考:演唱形式?音乐情绪?描绘的画面?给你印象最深的音调?(二)教师讲解混声合唱的概念。 (三)聆听音乐,记录这首歌曲的节奏。 (四)分段欣赏——引子。 (五)分段欣赏——陈述部A (六)分段欣赏——中部B (七)分段欣赏——再现部A (八)分段欣赏——尾声 (九)完整聆听合唱,师生交流讨论:这首混声合唱最大的特色在哪里?乐队伴奏与力度变化在音乐表现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 【教后反思】:

第_4章__神州音韵(四)_第_1节欣赏课-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实验中学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学科: _音乐__ _八__年级主备人日期:2019__年 1 月 27 日 章节题目:第_4 章__神州音韵(四)_第_1节第 1课时课型:欣赏课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新疆民族音乐中混合拍子的音乐特点,记住这种特殊拍子所带来的音乐韵味。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辨析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旋律中出现的变化音及其与前后音之间的音程关系,并能准确演唱。 3.知识与技能:用有气息支持的声音演唱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体会歌曲优美、连贯的旋律。教学重点:演唱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体会歌曲优美、连贯的旋律。 教学难点:练习拍击八七拍伴奏型,为视唱乐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的主题旋律伴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唱歌《在那遥远的地方》 【情景创设】 1、导入:我们今天学习一首原歌名为《草原情歌》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这是一首青海民歌,歌词的前两段用形象的比喻赞美姑娘的美貌,后两段则表达青年对姑娘真挚的爱情。请同学们朗读歌词,并分析歌词抒发的情感。 2、完整欣赏歌曲录音,边听边思考: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什么?它的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 3、老师范唱歌曲。 4、学生轻声随老师一起试着演唱歌曲的第一段歌词,注意仔细聆听老师演唱的旋律的音准。 5、学生观察歌曲旋律中出现的变音记号,并想一想:这个变音记号的名称与意义是什么? 6、请同学们随着老师的伴奏视唱歌曲的旋律,演唱时注意变化音的音准。 7、老师提问:歌曲的第一、二段歌词中描绘了姑娘的哪些特征来表现她的美丽?【组内研学】 8、演唱歌曲的第一、二段歌词,注意刚才视唱时练习的变化音的音准,同时要运用原来学习过的发声方法来演唱。 9、老师提问:歌曲中出现的最高音是什么? 2

初一下神州音韵2-教学设计公开课

《神州音韵》(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 1.欣赏《玛依拉》,竖笛吹奏主题旋律。 2.欣赏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能完整准确且富有情感的演唱歌曲。 2.通过对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的欣赏了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民歌的风格,加强学生对不同风格音乐的感知能力。 3.了解蒙古族特色乐器马头琴,能知道这件乐器的音色特点及演奏方式。 教学重难点 能熟练演唱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 熟悉马头琴音色特点及其演奏方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西北地区,学唱了由王洛宾先生改编的哈萨克族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歌曲描绘了青年男女间美好的情感,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伴奏一同来演唱这首歌曲。 (设计意图:巩固已学内容,加深学生对这首歌曲的印象) 二、欣赏歌曲《玛依拉》 1.导入 师:哈萨克族是草原上的民族,他们的音乐风格独特,接下来我们欣赏一首与《在那遥远的地方》有着截然不同音乐风格的歌曲《玛依拉》。 2.聆听歌曲,思考: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它的速度、力度、节奏风别是如何表现的? 生答。 3.跟随音乐适度乐谱哼唱歌曲。 4.歌词中提到一件特别的民族乐器——冬不拉,教师简介冬不拉的外形特征与演奏方式。 5.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主旋律部分。

这里教师注意提示学生“轻轻吹,严按孔”的六字口诀,引导学生气息平稳正确的吹奏竖笛,养成良好地吹奏习惯。 (设计意图:再进一步熟悉歌曲旋律的同时加强对竖笛演奏技巧的训练。) 三、欣赏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 1.导入。 师:在西北地区还有这样一个民族,他们同样是草原骑士,有着独具风格民族文化(展示有关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盛况的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个民族吗? 生答。 2.聆听乐曲《万马奔腾》,思考:这首乐器的主奏乐器是什么?它有着什么样的音色特点?乐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答。 简介蒙古族特色乐器马头琴,了解其形制与演奏方式。 简介:马头琴是蒙古族的拉弦乐器,琴有两根弦,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有嘶哑感,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初中音乐_黄河船夫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黄河船夫曲》教学设计 课型:唱歌综合课 课时:1课时 授课年级:初一年级 一、教材分析 《黄河船夫曲》是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中的一首陕西民歌,歌曲中运用了“重复”这种音乐发展的重要手法,塑造了黄河船夫粗犷的形象。《黄河船夫曲》并非是一领众和、节奏感非常强的劳动号子,而是船夫们在风平浪静时,自由舒展的抒发内心丰富情趣的歌曲。它的唱词采用上段问、下段答的形式,歌词中以反复出现的“九十九”的词句来表达“很多很多”的意思,语言朴实,逻辑性强,描写了气势壮观的黄河及船夫们那种与惊涛骇浪奋力拼搏的豪放气质,体现出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 歌曲为G调、4/4拍,全曲主要由“5 6 .. 1 2”四个音发展而成,全曲曲调在一个八度之内进行,音域不宽,有双四度跳进的特点。歌曲为单一部曲式,第一主题乐句(第1—4小节)和结束句(第13—15小节)的曲调高亢、悠扬,首尾呼应,有问答之意。在第一主题乐句与结束句之间(第5—12小节),是以主题句片段重复四次发展而成的扩充部分。这样的曲式结构,使音乐形象集中,跟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展现自我,求知欲浓,已经具有参与

意识和交流愿望,获得新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表达感情的方式较之小学阶段有明显变化,但本课教学的难点是力求准确并有韵味地演唱陕西民歌《黄河船夫曲》,这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更加重视体会陕西民歌的韵味通过仔细聆听、模仿,采用听唱法逐句的模唱并进行反复练习等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育观念,巩固和提高音乐表现力,拓宽视野,增强多元化教育。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歌曲中描绘的黄河岸边船夫们在行船时悠然自得、自由歌唱的画面,体会船夫们自由、舒畅的情绪,在创作实践中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认识到生活给音乐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使学生的感受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同时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感受这首陕西民歌的音乐风格,逐步产生对西北各类音乐的喜爱。 2、积极与同学配合参加齐唱和欣赏等音乐活动,激发学生对歌唱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欣赏与模仿中初步感受陕西民歌的音乐特点与风格。 2、通过准确学唱,用自己的歌声表达音乐的情感。 (三)知识与技能

八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三)》第三课时

八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三)》 第三课时《跳月歌》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喜欢我国西南地区彝族的歌舞,乐于主动了解彝族的民俗风情,并积极参与表现活动。 2.能安静地欣赏乐曲,感受音乐的舞蹈节奏,学习“跳月”的基本舞步。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乐曲的风格特点。 2.舞蹈动作与音乐的节拍相一致。 三、教材分析 《跳月歌》是流行于云南弥勒西山阿细人之中的一首舞歌。每到节日盛事或农闲的月夜,阿细人在山谷空旷的草坪上或松林中,点起一堆堆篝火,并围在旁边踏着特别的5/8拍舞步,尽情唱歌,阿细人的月光聚会就被称作“跳月”。曲调多由do、mi、sol 三个音组成,采用5/8节拍。全曲以第一小节为主题,每个乐句只有细小的变化。旋律活泼、跳跃、生动,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四、教学过程 ㈠导入 1.教师提问:我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共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学生回答。 2.教师介绍乐曲相关内容 (1)教师:今天我们将随着音乐去走访少数民族。(出示彝族人民生活图片)你们认识这是哪个少数民族吗? 学生回答。 (2)介绍彝族的风土人情:彝族主要居住在我国云南、四川等省,有十几个支系。阿细是居住在云南弥勒县西山镇可邑村的彝族支系。火把节是彝族(西南少数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火把节传说动画) (3)介绍“跳月”的故事:跳月是彝阿细人的一种歌舞形式。他们常常聚集在空旷的草坪上和树林里举行民族传统舞会。参加舞会的大都是男女青年,手持高、低音笛,大小三弦等乐器,边演奏边跳舞.在跳到兴高采烈之时,还常常唱起跳月歌。

㈡欣赏乐曲 1.初次聆听音乐《跳月歌》,边听边思考:音乐声中,你来到了什么地方,见到了什么情景? 生:音乐欢快、热烈,使人联想到载歌载舞的欢庆场面。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跳月”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回答。 教师介绍“跳月”:跳月是彝族阿细人的一种歌舞形式。他们常常聚集在空旷的草坪上和树林里举行民族传统舞会。参加舞会的大都是男女青年,手持高、低音笛,大小三弦等乐器,边演奏边跳舞。在跳到兴高采烈之时,还常常唱起跳月歌。据说“跳月歌”还流传着一个故事呢。传说在很早的时候,阿细人住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山火,大火烧了九天九夜,阿细人打了九天九夜还打不灭火,地面被大火烧得滚烫,打火的就不断地换着脚,或单只跳着打,后来大火终于扑灭了。为了庆祝胜利,大家吹笛子、弹起三弦、拍着巴掌、模仿打火时的样子,换着脚跳舞。那笛子的声音,意思是“快点来啊快点来!”三弦的声音意思是:“前进!前进!”“打火!打火!”对这种舞蹈,阿细只简单地说:“跳”。“跳月歌”是汉人看了以后给起的名字,以后便慢慢流传开了。是不是挺有意思的,那就让我们再仔细听一听吧。 2.再次聆听《跳月歌》。你能哼唱出乐曲中重复最多的一句旋律吗?教师指导学生学唱主题旋律句,并拍打节奏感受乐曲特点。指导学生在主题乐句结尾处加拍手两下或加衬词呐喊声,以便为下面的舞蹈动作做准备。 3.学生拍打节奏感受乐曲特点。再次聆听全曲,教师指导学生在主题乐句结尾处加拍手两下或加衬词呐喊声,以便为下面的舞蹈动作做准备。 4.这是一首民乐合奏曲,主题旋律在不断反复,而演奏的乐器经常在变换。(播放《跳月歌》动画)你能听出乐曲都用了哪些乐器吗? 教师指导学生了解三弦。(三弦简介) 5.师:乐曲中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变化?这些变化使你联想到什么? 生:联想到不同的舞蹈场景、不同的舞姿、不同年龄的人…… 6.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跳月”的基本舞步。(《跳月歌》舞蹈创编视频) 动作要领:右脚右侧一步,左脚跟到右脚,右脚再右侧一步,左脚向右脚方向空中蹬两拍,蹬脚的同时击掌两次并喊嘿嘿。左脚左侧一步,右脚跟到左脚,左脚再左侧一步,右脚向左脚方向空中蹬两拍,蹬脚的同时击掌两次并喊嘿嘿。

初中音乐《猛听得金鼓响》教案

猛听得金鼓响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为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第四课时教学内容。《猛听得金鼓响》选自传统京剧《穆桂英挂帅》。这个唱段是穆桂英在听得金鼓响起时所唱,表现了她性格中超强的自信心,同时也表现了这位女将保家卫国的责任感。这一唱段采用西皮流水板式,有板无眼。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传统京剧《猛听得金鼓响》的欣赏与演唱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京剧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调动其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2.教学过程和方法:在聆听、演唱中感受唱段《猛听得金鼓响》所表达的情感,并结合对京剧基础知识的了解,能唱准旋律、唱出京剧的意味。 3.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京剧产生、发展的过程以及京剧艺术的重要地位。了解传统风格特点。能自信、有感情地演唱京剧唱段。 教学重点 了解京剧的基础知识,学唱传统京剧《猛听得金鼓响》。 教学难点 学生在学唱《猛听得金鼓响》过程中,对传统京剧韵味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教xx唱感受京剧(约5分钟) 师:以前上课学习的时候,都是听教学范唱,今天呢,老师要亲自为大家演唱,如果大家能说出我唱的是什么,那我就再唱一首,我们来比一比,看看是我会唱的多,还是你们知道的多。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和老师一较高下呀?(生:敢)好,那我们开始啦…… (一)播放现代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伴奏,教师演唱。

生:现代京剧选段《都有一颗xx的心》 师:答对了,那我再唱一个,你们来说一说是什么。 (二)播放京剧《xx打坐xx》伴奏 生:这是《xx打坐xx》的唱段。 师:又答对了,同学们还真厉害啊,那我就再来一首,听好了。 (三)播放京剧《猛听得金鼓响》伴奏,教师继续演唱。 生:这个没听过……不知道…… 师:不知道了吧,我还以为得再唱几首呢。刚才老师唱的这首是京剧《穆桂英挂帅》中的唱段《猛听得金鼓响》。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不唱歌,不欣赏乐曲,我们一起来唱京剧! 二、知识拓展了解京剧(约10分钟) (一)了解京剧起源、行当,基本功。 师:让我们先来观看一段视频,感受一下京剧文化,看完以后说说你的感受(课件播放欣赏视频,让学生感受戏曲文化)。 生:认真观看视频,小声讨论并自由回答观后感受。 师:说说你对京剧的了解,或者说一说你想了解京剧的哪些知识? 生:小组讨论,自由回答。想了解京剧的起源、京剧的行当、脸谱等。 教师小结:中国京剧形成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北京,故名“京剧”,有200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 京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为一体,通过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画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又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美丑、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在京剧中,艺术家为了表现

神州音韵

神州音韵 撰写人:高西强学校:枣庄七中 所受班级:七年级1----6班 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包楞调》《孟姜女哭长城》 2、了解、学习“鱼咬尾”这种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并完成创编旋律。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欣赏民歌,感受齐鲁燕赵音乐文化特点,欣赏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民歌,感受我国民歌的流变性。 二、过程与方法 本课采用对比式教学法、体验教学法、创编旋律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音乐。 三、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齐鲁燕赵音乐的特点。 2、掌握“鱼咬尾”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形式,并能够灵活运用、创编旋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包楞调》《孟姜女》等齐鲁燕赵音乐的特点。 2、了解并掌握“鱼咬尾”这种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并完成创编旋

律。 教学难点: 体会不同地区音乐作品的音乐境界,并掌握民歌的流动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出示地图)你们知道战国时期齐鲁燕赵等国是现在我国的哪些省份吗? 学生:包括山东、河北、北京、天津及苏北徐州地区。春秋战国时期这一代属齐鲁燕赵。 2、教师:今天,就由老师领同学们进入齐鲁燕赵的音乐世界。 由地图或老师讲解导入,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新课教学 1、欣赏《包楞调》 (1)教师:聆听歌曲,说一说这首歌曲中给你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它对歌曲的情绪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包楞楞楞”这些衬词的印象最突出,它们使歌曲情绪既开朗又活泼。 教师:这是一首流行于山东成武县一带的民歌,因衬词“包愣愣”而得名。 (2)教师:请同学们跟随钢琴演唱音程 学生演唱

(3)教师:下面,我们一同来欣赏《包楞调》(出示谱例),请大家跟录音模唱或选唱自己喜欢的歌曲片段。 (4)教师: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首《太阳出来喜洋洋》与《包楞调》进行对比,找出两首音乐作品中相同的地方。 学生:两首歌曲中都使用了衬词。 本人构思: 我在本课时采用先请大家跟录音模唱或选唱自己喜欢的歌曲片段,再引导学生分析歌曲旋律特点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其对歌曲表现欢乐情绪所起的作用。用欣赏《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学生熟悉的歌曲,让学生了解民歌中根据地方方言的不同,加衬词和衬句也有所不同。 2、欣赏不同版本的《孟姜女》 教师播放江苏和河北两个地区的民歌《孟姜女》的音响。 教师:不同地区的《孟姜女》有什么异同? 学生回答(河北民歌节奏密集,可以说是江苏民歌基础上加花形成的。本人构思: 1、让学生在欣赏、观察与思考中,认识民歌的流变性,而这一特点的形成是由地方语言、地理环境等因素决定的。 2、通过江苏民歌《孟姜女》的曲谱分析,验证、巩固“鱼咬尾”这种音乐发展手法。 三、课堂小结 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教案《猛听得金鼓响》

《猛听得金鼓响》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为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第四课时教学内容。《猛听得金鼓响》选自传统京剧《穆桂英挂帅》。这个唱段是穆桂英在听得金鼓响起时所唱,表现了她性格中超强的自信心,同时也表现了这位女将保家卫国的责任感。这一唱段采用西皮流水板式,有板无眼。 〔知识目标〕: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传统京剧《猛听得金鼓响》的欣赏与演唱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京剧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调动其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2. 教学过程和方法:在聆听、演唱中感受唱段《猛听得金鼓响》所表达的情感,并结合对京剧基础知识的了解,能唱准旋律、唱出京剧的意味。 3.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京剧产生、发展的过程以及京剧艺术的重要地位。了解传统风格特点。能自信、有感情地演唱京剧唱段。 教学重点 了解京剧的基础知识,学唱传统京剧《猛听得金鼓响》。 教学难点 学生在学唱《猛听得金鼓响》过程中,对传统京剧韵味的把握。 教学方法 教法:为了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我综合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想、听、唱、动,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学法: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采用了“欣赏、讨论、表现、”等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师范唱感受京剧 师:同学们,又到了音乐课的时间了,今天这节音乐课呀,我们不学唱歌,不

欣赏乐曲,我们要……我先不告诉你 师:以前上课学习的时候,都是听教学范唱,今天呢,老师要亲自为大家演 唱,如果大家能说出我唱的是什么,那我就再唱一首,我们来比一比,看看是我会唱的多,还是你们知道的多。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和老师一较高下呀? (生:敢)好,那我们开始啦…… (一)播放现代京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伴奏,教师演唱 生:现代京剧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师:答对了,那我再唱一个,你们来说一说是什么。 (二)播放京剧《包龙图打坐开封府》伴奏 生:这是《包龙图打坐开封府》的唱段。 师:又答对了,同学们还真厉害啊,那我就再来一首,听好了 (三)播放京剧《猛听得金鼓响》伴奏,教师继续演唱。 生:这个没听过……不知道…… 师:不知道了吧,我还以为得再唱几首呢。刚才老师唱的这首是京剧《穆桂英挂帅》中的唱段《猛听得金鼓响》。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我 们不唱歌,不欣赏乐曲,我们一起来唱京剧! 二、知识拓展了解京剧 (一)了解京剧起源、行当,基本功 师:让我们先来观看一段视频,感受一下京剧文化,看完以后说说你的感受 (课件播放欣赏视频,让学生感受戏曲文化) 生:认真观看视频,小声讨论并自由回答观后感受。 师:说说你对京剧的了解,或者说一说你想了解京剧的哪些知识? 生:小组讨论,自由回答。想了解京剧的起源、京剧的行当、脸谱等。 教师小结:中国京剧形成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北京,故名“京剧”,有200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京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为一体,通过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画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又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美丑、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在京剧中,艺术家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就用丰富细腻的手法,夸张的颜色在人物的面部按照一定的谱式绘成了美妙多变的图案,这就是脸谱。 (二)京剧脸谱欣赏 师:不同颜色的脸谱代表不同的的含义。让我们边欣赏脸谱图片,边来了解 吧。(课件播放各种颜色的脸谱图片供学生欣赏,教师简单介绍脸谱颜色的意义)

初中音乐《神州音韵》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 2、欣赏:《春江花月夜》。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中国古典音乐名曲的欣赏,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内涵和民族乐器的表现力,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2、通过学习熟悉民族音乐的发展手法“鱼咬尾”与“换头合尾”。 3、复习“鱼咬尾”这一民族音乐旋律发展手法并体会民族调式的风格,了解“换头合尾”的结构特点。 三、教学重点: 简单了解民族器乐曲“换头合尾”的结构特点。 四、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民族调式的风格。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介绍了民族乐器的音色,并欣赏了二胡独奏曲。那么我们想想把所有的民族乐器放在一起合奏是不是别有特色?下面给同学介绍一下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展示民族乐器的图片和民族管弦乐队的位置图,引导学生直观认识民族管弦乐队。)

通过大屏幕的图片以及题目,大家能联想到什么?今天欣赏一首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它是一首有标题的音乐,你能通过标题想象一下它描写的是什么情景吗? 学生:春天、江水、花朵、月亮。 教师:唐朝有一位诗人叫张若虚,他用诗的语言描写过春天、江水、花朵和月亮。(板书: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今天我们看看如何用音乐的语言,用民族器乐来描写这些情景的? (二)、进入新课 1、初听全曲 教师出示乐曲标题并介绍乐段顺序。请同学们初听时注意乐曲的发 展规律,特别是每一段音乐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教师小结。 2、复听选段:江楼钟鼓、花影层叠、渔歌唱晚。 a.引子—江楼钟鼓 教师:我们初听这部作品时,是不是感觉到作品非常有民族性?你 们知道这种民族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吗? 出示乐曲主题乐谱,引导学生分析乐谱,特别注意结束音,结束在“2”音应该是什么调式? 学生:商调式。 ① 视唱这段主题旋律,感受民族音乐的风格; ② 视唱乐段结束句并背唱结束句旋律;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音乐 第四单元 神州音韵(四)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神州音韵(四)教学设计 在那遥远的地方 教学目的: 一、掌握《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曲旋律。 二、熟悉一般青海民歌的节奏。 教学过程: 一、介绍一般青海民歌节奏,旋律特点要求学生熟悉。 二、教师播放课前准备好的音乐让学生听,形成初步的印象。 三、视唱歌曲: (1)板书歌曲中难点节奏,教师与学生同打。 (2)打开书,试打全曲节奏,采用分组轮打、接龙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 (3)视唱歌曲旋律,采用小组接龙方式使学生熟悉歌曲旋律。 (4)如有时间,把歌词打带入其中。 四、填词教学。 五、练习。 六、检查练习效果,查缺补漏,对学生难掌握的做重点教唱。 七、全班起声演唱《在那遥远的地方》。 八、小结组织下课: 今天我们学习了青海民歌的基本节奏及《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了解了青海民歌基本特征,作曲家王洛宾《在那遥远的地方》作曲背景,希望通过这节课简单的学习能让大家对新青海民歌有所了

解。 九、作业布置: 下去把这首歌熟练,下节课检查。 大漠之夜 教学目标: 1、了解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2、认识邵永强,了解他的生平及作品。 3、感受音乐形象和情绪,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了解大漠。 2、简单介绍大漠的历史文化。 3、揭示欣赏曲目。 思考并回答:听一听,看一看,了解黄河的历史文化。 二、欣赏《大漠之夜》 1、播放《大漠之夜》。 提问:你听过能联想到什么情景?你的心情如何? 2、介绍改编的钢琴协奏曲《大漠之夜》。出示协奏曲的概念。每听 过一段,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1)聆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