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导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播学导论》复习重点

1.社会科学的研究规范:P7

1)研究程序应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以便为其他提供清晰的观点和验证手段,让其他学者能清楚其中的研究思路;

2)必须提供准确的关于理论假设的佐证数据和客观材料;

3)在研究出现可重复检验的普遍性情况下,归纳出关于社会现象的一般定理;

2.法兰克福学派:P8

得名于它的诞生地——德国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是由1922年卢卡契和科尔斯首先提出创办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克汉姆、阿多诺、本雅明、哈贝马斯等,以宣传人道主义异化理论而著称,批判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负面价值。马尔库塞就认为物质文明的进步只会增加对人的压抑,使人异化为“单向度的人”。

3.霍尔的编码——解码:

1)霸权-主导编码-解码:观众的解码立场和信息制作者立场一致;

2)协商性的编码-解码,观众解码的过程包括想:相容立场也包括对抗立场;

3)对抗性的编码-解码:观众虽然完全理解信息的意思,但故意以一种相反的方式去解码再现于再现的

一种具体形式——刻板印象。

4.民族志:

主要来自人类学的一种田野调查方法,要求研究者深入某一社群,并在其中长期生活,从“内部”提供对该文化的意义和行为的论述。研究者要直接参与该社群的活动,并通过学习该社群的语言和思考方式,来理解它的文化。

5.衣阿华学派:P59

1)命名:使某物变成客体的唯一要求,用符号来表示,是传递客体信息的一种方式,课题需要通过命

名来实现社会化;

2)行动计划:一个人对某个客体的全部行为类型。人可以从行动计划中得到对待金钱、事业和个人成

功的积极态度的指导。态度或表明行动方向的语言陈述将指导行动方案;

3)方向性他人:通过与对自己有影响的特别的人的相互作用来看这个世界。

6.“风筝”互向模式: P79

在这一模式中,“精英阶层”通常指一个单方面的政治利益集团;“论题”是指

各种为公众所议论的事件,围绕该事件会有一系列的信息(图中用一组X来表

示);“公众”是一个与论题有关,或受论题影响的共同生活团体;而“媒介”

实际上是表示处理公共事务的编辑、记者以及其他新闻从业人员等。连接各要

素的线条代表不同的意义:关系、态度、和认知;单向或双向的传播通道。“媒

介”作为关系的另一种或多或少独立的一方。“风筝”模式的独到之处在于,它

不再认为信息纯粹由信息源提供,而是多方面的综合。

7.公众传播的效果流程:P108

美国学者H.L.豪林沃斯研究A、吸引注意B、保持兴趣C、加强印象D、建立信仰E、指挥行动

8.有效收听的障碍:P112

1)对传播内容的心理预设;

2)抓小放大;

3)放弃有关信息;

4)不知利用思维与表达在时间上得快慢差异;

5)把注意力浪费在语言本身或演说的发表方式上。

9.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P149&P335

1)新闻真实原则的维护;

2)公平与公正的报道;

3)媒介活动的社会责任伦理:a.新闻报道内容取向的量和质;

b.媒体的“为”和“不为”;

c.对受众反应的关注。

4)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不得妨碍社会公共秩序和违背社会良好风尚)

5)保护知识产权。

10.社会责任理论:P338

大众传播媒介在执行自己的主要职能时,对社会还负有责任。其核心内容是:主张传播媒介对政府负责、受政府控制、强调国家对媒介传播活动的干预,宣扬政府是新闻自由的保护者。

11.控制:

1)国家政府的管理a.(制定法律(经营、技术方面/为公众利益服务))b.检查传播内容;

2)行业或团体组织对传播的压力;

3)消费者的控制;

4)职业道德自律。

12.埃德温.埃默里认为,报纸的基本特征:P174

1)至少每周出版;

2)机器印刷;

3)(价格上)为各阶层的人都能买得起;

4)刊登大众普遍感兴趣的新闻而不是宗教或者商业信息;

5)一般文化水平的人能读懂;

6)及时;

7)具有长期稳定性。

13.网络媒介的特点:P198

1)从传播的速度来看,网络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2)从传播的范围、覆盖面来看,网络媒介消除了地理疆域的界限;

3)从传播形式来看,多媒体来看,多媒介传输使得信息量更大,更具有吸引力;

4)网络能够实现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

5)从媒介的使用代价和易得性来看,网络媒介成本较低。

14.“守门人”功能:P202

所谓“守门人”功能,就是说大众传媒如同原始部落中德守门人,一旦发现什么情况就会立即报告,帮助人们认识社会、认识自然,使人们能够及时地、充分地适应社会环境,以作出反应以采取防范措施。

15.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差异:P208

1)就其产生的背景而言,大众文化的背后是很强的商业动机,所有的歌星、影星都不过是媒介经营商

获取商业利润的手段,由此产生的文化具有商业性而不具备“艺术作品”的特性。文化形式取决于

其商业价值;

2)就其情感形态而言,大众文化由于商业利润的驱使,情感必定带有虚假的色彩。因此,“伪民歌”比

较普遍;

3)大众文化是以受众为中心地文化,模仿性、模式化类型化的生产模式。

16.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P214

1)媒介即讯息:从媒介技术的功能角度理解“内容”:任何媒介的‘内容“总是另一媒介。媒介效力之

强是因为它被赋予另一媒介作为其内容;

2)从媒介技术效果角度理解“内容”:一种新媒介一旦出现无论它传递是什么样的内容,这种媒介本身

就会引发社会的某种变化,这就是它的内容,就是它带给人类社会的讯息:a.媒介“在人类事物中引入的规模或效率或形式的变化”;b.媒介对人的知觉,对人的各种感觉之间的比列的影响,也是它带给人类社会的重要讯息。

17.英尼斯的理论:P219

1)传播媒介的偏向性(中心论点)a.中型材料如羊皮纸、粘土、石头是偏向时间b.轻便材料如纸莎草

和纸张、印刷媒介、广播、电视是偏向空间;

2)英尼斯所说的媒介的时空偏向性是相对的概念,而且是九相对于时间跨度和空间领域的控制方面的

趋向而言的;

3)传播媒介的时空偏向之间的平衡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18.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P221

1)应视情境为信息系统(感觉区域);

2)不同行为需要不同的情境;

3)电子传播媒介正促成旧情境的变化与整合。

19.受众对媒介和信息的选择动因:P246

1)习惯作用;2)易得性;3)一致性;4)遵从心理;5)实用意图。

20.ABC:P253

是著名的报纸和杂志的媒介调查反馈系统,早在20世纪初,一些报纸和杂志社开始虚报他们的读者数以吸引广告商。为了遏制这种欺诈行为,在1914年,广告商河发行商联合成立了ABC组织,制定计算发行量的规则,确保该规则强制执行,提供发行量的检测报告。

21.“创新——扩散”模式:P280

1)由媒介研究、农业技术及新药推广三路发展而来,旨在发展新事物或新思想在社会结构中传播和扩

散的过程;

2)包含四个元素:a.新生事物;b.在某种渠道中被传播;c.经过很长时间;d.最后传播给某社会体系的成

员;

3)创新事物或思想的扩散通常要经过五个阶段,即认知——兴趣——认用——评估——采纳。

22.信息来源的可信度:

1)高可信度来源导致意见的更多改变;

2)睡眠者效果(信息来源与观点具有分离的倾向)

3)信息来源可信度的标准(a、专业权威度b、值得信赖度)

23.议题设定模式:P286

在特定的一系列问题或议题中,那些得到媒介更多注意的议题,在一段时间内将日益为人们所熟悉,它们的重要性也将日益为人们所感知,而那些较早得到媒介注意的议题将日益为人们所淡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