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导论
大众传播学导论重点

大众传播学导论重点1.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得名于它的诞生地——德国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研究所。
二战后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该学派在思想上不具有一致性,但在政治上却始终保持一致。
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有一个普遍的倾向,及都以宣传人道主义异化而著称。
阿多诺和本雅明都突出批判了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负面价值。
畸形的社会格局是由大众传媒协助制造出来的。
尽管法兰克福学派对西方国家文化工业进行了批判,并联系社会思想因素对其加以大量分析,但该学派无意于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及其秩序。
2.民族志民族志,是一种写作文本,是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在人群中田外野地工作基础下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
或者通常说是关于文化的描述,以此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的见解。
民族志发展的三个阶段:(1)最早的业余民族志(2)专业民族志(3)经典民族志模式研究方法:(1)观察与参与观察(2)相处共话、访谈(3)系谱法早期研究者发展出系谱记号与象征,来研究亲属、继嗣与婚姻。
系谱是非工业化社会的组织基础,当地人每天都与近亲共同生活及工作。
(4)重要文化报道人(5)生命史(6)主位观点与客位观点民族志研究者往往结合两种研究策略:主位观点﹙emic,当地人取向的观点﹚、客位观点﹙etic,科学家取向的观点﹚。
问题取向的民族志研究(7)长期研究(8)团队研究(9)调查研究越来越多人类学家在大规模社会中从事研究,他们发展了结合民族志研究与调查研究的创新方式。
由于调查研究处理大型复杂群体,其研究结果必须运用统计分析。
是对特定的当代民族文化的系统性描述,通常通过田野调查来完成。
民族志是系统化的和比较的文化研究的结晶。
它体现了这样一种人类学的理论根基:启蒙运动、对非西方的人的探索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
3.内容分析法定义: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传播活动进行客观地、系统地和定量地描述的研究方法。
这个定义包括了三层含义,即客观性、系统性和定量性。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思考题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思考题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思考题:
1、你如何理解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答:大众传播学是一门多学科的学术学科,它以新闻和其他形式的媒体传播为研究对象,探索媒体传播如何影响社会及其各类受众。
在它的理论体系中,有3个基本的概念:媒体内容、媒体使用以及媒体影响。
其中,媒体内容指的是涉及媒体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所提供的信息;媒体使用意味着消费者如何接收、使用和理解他们接收到的信息;媒体影响指的是消费者对所接收信息的反应,以及媒体传播如何影响受众情绪和行为的研究。
2、您如何看待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
答: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涵盖了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比如文化研究、话语分析、定量研究、历史研究、实地研究、叙事研究等等。
在不同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选择,根据自己的研究特点和研究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
无论采取何种研究方法,都必须遵循研究方法学的原则,以正确的思维途径来推动研究进程,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 引用格式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引用格式引言大众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研究领域,探讨的是现代社会中广泛传播的信息和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的方式和媒介多种多样,这为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从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入手,探讨其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和具体方法,以期为相关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指导。
一、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是指在大众传播学领域内进行研究和分析时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论。
其基本概念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研究对象的范畴,即大众传播活动的各种媒介、内容和效果;其次是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包括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实证和理论研究方法等;最后是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即研究结果如何指导实践和促进学科发展。
二、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传播学理论、社会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
传播学理论包括传播效果、传播媒介、传播行为等方面的理论;社会学理论涉及到大众传播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关系;心理学理论则在研究大众传播对个体心理行为和认知过程的影响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三、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具体方法1.定量研究方法:通过对大众传播现象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来揭示大众传播规律和影响因素。
这种方法通常采用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等手段,能够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
2.定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入访谈、参与观察等方式,深入了解大众传播现象的内在意义和社会文化背景。
这种方法能够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大众传播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混合研究方法: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以达到全面、深入地分析大众传播现象。
这种方法能够在定量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定性研究得到更为精细的理解和解释。
四、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应用与发展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应用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商业领域中,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广告、营销等领域,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其次是在政策研究和舆情分析中,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帮助政府和组织更好地了解公众意见和传播效果;最后是在学术研究方面,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不断促进学科理论的深化和完善。
大众传播学方法导论复习资料

1、美国传播研究方法史韦绋和格雷将美国大众传播研究的历史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发展时期(19世纪初至20世纪三十年代至今)、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现代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今)。
第一个时期的主要研究成果在于描述印刷出版物的历史和重要媒介人物的生平传记,以定性分析和个案分析研究为主,缺少定量研究方法。
第二时期的大众传播研究方法向定量分析发展,研究方法成为需要专门学习的一项技巧,传播研究也越来越强调使用客观的、定量的、系统的研究方法。
第三时期的大众传播研究方法在于媒介效果仍旧是美国大众传播研究的重点;同时关于媒介组织、媒介和社会文化的研究也得到了发展。
2、实证研究成为成为我国新闻学研究之一时风尚,对此现象,你有何看法?目前我国研究者在使用实证研究方法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1)偏重于研究调查方法,涌现了一大批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并且开始运用统计手段简历传播模型。
(2)很少采用实验法,即使采用,也很少讨论标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而这正是是研发最擅长的。
(3)忽视了观察、访谈等定性方法,在很多研究中,这些方法仅仅被当做调查的辅助手段来验证调查结果,它们更为重要的功能——建构理论,还未被发掘。
我国实证研究目前有以下几个问题:理论介绍多、实证研究少,而且实证研究的方法也很粗糙,研究的力度和系统化远远不够。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跟我国传统学科设置有关,许多现有的新闻传播学院从中文系中分离出来,受人文科影响较深,习惯用四边的研究的来代替实证研究,没有认识到传播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缺少系统严格的研究方法训练;另一方面,跟新闻界长期流行的“新闻无学”的观念有关,“新闻无学”使人们通常不重视对新闻传播规律的总结,因此也就忽略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3.范式的定义及种类定义: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70)一书中提出用范式这个概念来研究理论和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范式有着各种定义,一般来说,他可以是指科学共同体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一整套系统,包括判断重要研究问题的标准,判断研究与社会关系的标准,以及判断好的研究的标准等;范式也可以指这一整套系统中的一个方面,即作为一种解答问题的基本模式,包括基础假设、研究设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等。
大众传播学笔记

⼤众传播学笔记《⼤众传播学导论》——陈龙绪论⼀、内容提要,要点提⽰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的⼀门科学,具体地说,它要研..及规律究⼈类传播的内容、⽅式、⽅法,传播的社会作⽤,传播的效果、控制,传播者与受众的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等等,它不仅要研究⼈们怎样使⽤媒介,⽽且要研究传播媒介的种类以及⼈与媒介之间的关系等。
⼴义的传播学以⼈类⼀切传播⾏为为研究对象;狭义的传播学以⼤众传播为研究对象。
2.传播学的历史传播学的产⽣有商业、政治、战争三个⽅⾯的因素,其起始阶段是作为社会学、⼼理学、政治学的⼀个分⽀⽽进⾏研究的,并诞⽣了传播学界“五⼤先驱”: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施拉姆,20C五六⼗年代传播学进⼀步发展为⼀门独⽴..的学科。
3.传播学的研究学派:经验..学派。
..学派和批判4.传播学的研究范式:发现..范式、批判..范式。
..范式、闸释5.传播学的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地调查法、控制实验法。
6.传播学与新闻学的⽐较。
第⼀节传播学界说⼀、什么是传播学施拉姆:传播学是研究(⼈类社会信息主流的现象..)的⼀门科学。
..及其规律传播学以⼈类传播的社会作⽤出发,利⽤社会⾏为科学的⽅法,研究⼈类传播的⼀般规律,其⽬的在于提⾼传播效果,更好地发挥传播的作⽤,促进社会发展(⼴义、狭义)⼆、传播学的起源传播学在⼆战以后出现,⼆战前⼣美国进⼊垄断资义阶段,社会⽭盾重重经济危机频发,⼯商业竞争激烈,⼯商业界便利⽤⼤众传播媒介竞争,美国政界也很重视⼤众传播媒介的作⽤。
⼆战刺激了西⽅传播学的研究。
△传播学界五⼤先驱:①(美)拉斯韦尔(政治学家):5W模式,从宣传..⾓度出发研究。
(社会传播三项功能)②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学家、⼼理学家):从社会学...⾓度,意见领袖,⼆级传播,固定样本法,有限效果论。
(抽样调查,量化么分析)③卢因(社会⼼理学家):守门⼈(新闻传播过程内在机制理论)④(美)霍夫兰(实验⼼理学家):个⼈差异论,军队)⼼理实验⽅法引进传播学领域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⑤施拉姆(新闻学家)——传播学理论集⼤成者,开⼭..⿐祖:研究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
大众传播学导论

传播学杨向敏绪论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具体地说,它要研究人类信息传播的内容、方式、方法,传播的社会作用,传播的效果,传播的控制,传播者与受众的各自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等。
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一切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狭义的传播学以大众传播为研究对象。
2、传播学的历史:传播学的产生有商业、政治、战争三个方面的因素,其起始阶段是作为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的一个分支而进行研究的,并诞生了传播学界五大先驱: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施拉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传播学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传播学的研究学派: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批判学派的主要代表有: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政治经济学派、多伦多学派。
4、传播学的研究范式:发现范式、阐释范式、批判范式。
5、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实地调查法、控制实验法。
传播学研究步骤:①研究论题的选定;②确定与论题相关的问题;③文献探讨;④拟定研究假设与研究问题;⑤调查与实验设计;⑥调查代理机构与外勤服务机构;⑦资料分析和解释;⑧重复实验【方法有四种——逐项重复;操作上的重复;测量工具的重复;建设性的重复】6、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异同①研究风格:传播学注重理论研究,而新闻学则注重业务研究;传播学以“原理”为重点,新闻学则以“术”为重点;②研究对象:新闻学研究的范围相对来说要窄,传播学研究的范围要宽的多。
③研究内容:新闻学侧重研究与新闻有关的各种内容;传播学除了研究与新闻有关的内容外,还把传播媒介所传播的其他各种信息作为自己的研究内容。
④研究方法:新闻学研究方法十分单调,所接触的面也相对比较狭窄;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则比较多。
综上所述,在研究传播信息这一点上,传播学与新闻学是共性与个性、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的关系。
第一章人类传播的基本原理1、传播的含义:传播是信息的共享。
传播的内涵包括五个方面:①传播史人类最主要的精神活动;②传播是由传播关系组成的。
大众传播学导论第三章

第四节 信息与新闻
三、一致之处:信息量大的事件,通常发生的可能 性比较小,而越是不常发生的事越具有新闻的新鲜 性,所以信息量越大,越具有新闻报道的可能,新 闻传播中所含的信息量越大,消除受传者,不确定 性越多,就越能得到受传者的欢迎。
藏头诗与密码
《水浒传》中梁山为了拉卢俊义入伙,“智多星” 吴用和宋江便生出一段“吴用智取玉麒麟”的故事 来,利用卢俊义正为躲避“血光之灾”的惶恐心理, 口占四句卦歌: “芦花丛中一扁舟,俊杰俄从此地游。义士若能知 此理,反躬难逃可无忧。” 暗藏“卢俊义反”四字,广为传播。结果,成了官 府治罪的证据,终于把卢俊义“逼”上了梁山。
第三章 传播与信息
内容提要 1、信息的含义及其与传播的关系 2、信息的传递 3、信息源与信息量 4、信息与新闻
第一节 信息的内涵
一、信息的含义 维纳定义:信息是我们用于适应外部世界,并且 在使这种适应为外部世界所感知的过程中,同外部 世界进行交流的内容的名称。 申农定义:凡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少不确定因素 的任何事物都叫信息。 较典型观点:信息的含义应包括①消除不确定性 ②事物的有序性、组织性形式③事物的表认为,信息应为广义信息和狭义信息。 广义:所有与信息有关的内容 狭义:研究信息量、信息源的统计结构以及信息 的编码问题(是脱离载体或依附物质的内容)。 二、信息与传播的关系 传播尤其是媒介传播中的信息是狭义信息。 3超创意可口可乐广告.flv
大众传播学导论第六章

第四节 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心理机 制
一、施拉姆的“选择成然率”公式 出自1973出版《男人、女人、信息媒介:人类传播概览》: 选择或然率=预期能获得的报偿/需要付出的努力。 “报偿大小”——受众化接受信息过程中的满足程度。 “付出的努力”——媒介易得性的大小。 二、受众的选择心理特点——约•克拉伯(美) (一)选择性注意 (二)选择性理角(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三)选择性记忆
第五节 大众传播中的受众与信息反 馈系统
四、大众传播中常见的反馈方式 (一)致编辑的信 (二)ABC ——Audit Bereau of circulations报刊发行审讨署 为了遏制虚报读者数的欺诈行为,1914年,广告商和发行商联 合成立了ABC组织。初衷是制定计算发行量的规则,确保该规 则强制执行,提供发行量的检测报告。ABC审计美国和加拿大 3/4的印刷媒体和ABC引用方法类似的BPA(商业出版物审计) 负责审计商业杂志和出版物。 (三)总体受众数据 总体受众 (1)主要受众(2)次要受众 对读者进行调查研究的主要有两大公司:SMRB(Simmons Market Research Bereau,西募斯市场调研局)和MRI (Mediamark,媒介调查公司)。6秒薪.flv
第二节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构成 特点
一、受众在能量上难以统计。 二、受众构成成分复杂。 三、受众是富有个性的单个人:分散性、无组织性、 不固定性。 四、受众接受活动的“休闲性”和“家庭化”。 五、受众在接受活动中的积极态度。
第三节 几种常见的受众理论
美国的传播学研究者德福勒将学术界主要观点归纳为四种: 一、个人差异论——霍夫兰(美)1946年提出 核心——媒介信息包含了特定的刺激性,这些刺激性与受传者 的个性特征有特定的相互作用,同样的信息对不同的受众会产 生不同的影响,受众的阅读行为存在“选择注意”和“选择理 解”两大特点,强调“个人”对相同信息的不同反应。 二、社会类别论 同一社会群体的成员对大众传播内容的注意与反应形式,对于 传播工具的选择都是大体一致的,强调不同“群体”对相同信 息的不同反应。
第一章--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

行动、事物、现象等,研究者系统地收集 和分析资料,并且在资料的基础上得出结 论,并进而发展成为理论。
38
实证研究方法
1、定量quantitative:对事物进行量化的
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假设的研究方法。
2、定性qualitative: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
13
E、报纸和杂志:版面设计研究 实验方法研究读者对不同版面设计如 字体、字号、横排、竖排、栏目宽度 等的评价
F、报纸和杂志:可读性研究 测量影响读者理解印刷材料的难易度
14
(2)电子媒体:受众喜欢什么样的节目? 收视率研究
15
(3)广告:文本测试(copy testing) 一条广告涉及的所有元素都要检验 测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认知方面 效果方面 行动意念
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 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 规律的科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传播组织通过现代传
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 活动的科学。
5
第一节 为什么要学习研究方法
研究 :就是一个认真地提出问题,并 以系统的方法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
研究方法:是获得知识的途径,是进 行研究时所用到的工具、策略和手段, 也是架通理论和现实之间的桥梁。
(2)实验法
《网络口碑信息特征对受众再传播意愿影响研 究》
《情色化新闻对性意念启动效应的实验研究》
41
1、定量研究
(3)内容分析法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博客文献的研究》 《我国主流报刊对“住房议题”报道的内容
分析》 《我国媒体对“农民工”报道的内容分析与
大众传播学导论提纲

龙"群众传播学导论"绪论1、传播学研究是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根底理论,以社会信息交流尤其是群众传播、人际传播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穿插学科。
2传播学研究发端于30、40年代美国,至50 年代形成自己体系,我国的研究始于80年代。
3、传播学界的五大先驱〔1〕拉斯韦尔:五W模式〔2〕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二级传播、固定样本法、有限效果论〔3〕卢因:守门人〔4〕霍夫兰:个人差异论、军队〔5〕施拉姆:开山鼻祖、传播模式4、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1〕传播学注重理论研究,而新闻学则注重业务研究,传播学以原理为重点,而新闻学以"术〞为重点。
〔2〕从研究对象上看,新闻学研究的围相对窄些。
〔3〕从研究容上看,有差异。
〔4〕从研究方法上看,单调〔新闻学〕,全面系统〔传播学〕5、传播学研究的方法〔1〕容分析法:材料易获取、费用较低〔2〕社会调查法:民意调查、民意测验〔3〕实验分析法〔控制实验法〕:多用于传播对象对传播容的反响。
不一定可靠刺激因素的设计与现实不一致。
第一章传播的一般原理概述第一节什么是传播传播的定义:〔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种刺激的不同反响。
〔交流说〕用语言进展思想交流。
第二节传播与语言学、符号学研究信号:表示*事、*物、*条件存在与否的信息。
符号:是人类传播的根本要素,不仅表示……,它还使人能够引出指说对象的概念。
区别:〔1〕信号可以通过生物遗传的方法掌握,而符号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掌握和运用,信号活动一般只能在相当固定的时空场合,并结合特定的客观事物进展。
而符号具有超越时空力量。
人所创造的符号一经约定俗成便可在广阔的空间围和时间围发挥作用。
〔2〕符号是人类独有的。
〔3〕符号可以表达信号所无法表达的抽象概念,可以用来表示事物表象掩盖下的性质特征和围。
大众传播学导论第五章

第六节 几种主要的媒介理论。
二、英尼斯的媒介“偏向说”(加拿大) (一)媒介的时间偏向性和空间偏向性——《帝国的传播》、 《传播的偏向性》。 1.英尼斯——“技术决定论者”。他认为,任何社会中的媒介, 都会左右社会组织形态和人际结合方式;传播技术在所有技术 中居核心地位,任何媒介都有它在时间或空间上的偏向。 2.“偏向时间的媒介”—古代社会用的羊皮纸、石头等、可以 长久保存,但不便于携带,体现了在时间方面的优势。有助于 人们进行时间上的控制,却不利于空间上是控制,该种媒介一 般盛行于传统社会。(丰富性、多样性、灵活性) “偏向空间”的媒介——纸张轻便,易于运送,但不易于长 久保存,可被统治者用来管理远方,有利于帝国扩张领土。现 代报刊共印刷媒介、电视、广播、电视都是属于该种媒介。
第五节 大众传播媒介与大众文化
(二)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差异 1.从产业背景而言,大众文化的背后是很强的商业 动机。 2.就感情形态而言,大众文化由于商业利润的驱使, 情感必然带有虚假色彩。 3.大众文化是以受众为中心的文化。 通俗文化是人们生产劳动过程中真情实感的流露, 无政治或经济功利目的,形式简单、质朴。
第五章大众传播的媒介内容提要1大众传播的发展历程2大众传播旧媒介的特点新媒介的特点3大众传播媒介的五大功能4大众文化与大众传播的关系5几种主要的媒介理论雕刻文字公元前400年古埃及楔形文字象形文字公元前300年苏美尔表意文字薄树皮作书写材料中每洲玛雅部落造纸术东汉蔡伦印刷术宋代毕昇铸造金属活字1403年朝鲜铜质活字1445年中国印刷机15世纪中叶德国人戈登堡第一节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历程1536年意大利威尼斯发行了世界上最早具有现代意义的报纸公报
第五节 大众传播媒介与大众文化
三、大众文化的正负功能 大众文化在学术领域招致批评、引发争议,是因为它具 有下列性质: ①大众文化的社会条件是政治民主和平民教育普及。 ②大众文化源自传统文化艺术,从中汲取养份,但极少 反哺,故与传统高级文化显得格格不入。 ③大众文化有通俗文化的一面,却是商业机构自上而下 向民间倾泻,以获取利润,消费者是被动的,选择是有 限度的。 ④大众文化产品标准化、规格化。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及导论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数据进行清洗和整理,为后续分析 做好准备。
数据分析与解读
描述性统计
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了解样本的基 本情况和数据的分布特征。
结果解读
结合研究问题和假设,对统计结果进行解读 和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推论性统计
运用推论性统计方法,如假设检验、方差分 析等,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
THANKS
感谢观看
Hale Waihona Puke 文本分析法的优点可以对大量的文本数据进行快速、有效的分析,揭 示文本中的潜在信息和含义。
文本分析法的缺点
对于非结构化的文本数据,分析过程可能较 为复杂和困难;同时,文本分析的结果也受 到分析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04
研究设计与实施
研究问题明确
确定研究主题
01
明确研究兴趣点和目标,选择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研究
03
受众行为研究的理 论和方法
介绍受众行为研究的经典理论和 方法,如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 分层理论等。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学研究
新媒体的特点和影响
探讨新媒体的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对社会、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模式的变革
研究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模式的变革,如社交媒体、自媒体等新型传播模式的出现和发展。
在跨学科融合的基础上,大众传播学研究可以探索新的研究路径,如计算传播学、数据 驱动的传播研究等,以推动学科的创新和发展。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智能化技术在大众传 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 的发展,这些技术将在大众传播 学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如自动化数据收集、智能数据 分析等。
结果呈现
将研究结果以图表、表格等形式进行可视化 呈现,提高结果的可读性和易理解性。
大众传播学导论(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参考书笔记)

《大众传播学导论》绪论一、绪论复习提示本章主要阐述了什么是传播学,传播学的研究学派,研究方法,以及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差异这几个大问题。
总体来说,这一章的内容属于传播学理论中最最基本的知识,知识点比较多,较偏重理论。
从历年的考试题目来看,涉及本章中的主要知识点集中在传播学的研究学派,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上。
其中考察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的概率稍大,论述题的考察可能会偏重学派理论上,同时研究方法这一知识点较容易结合实践题考察。
在复习时,建议考生熟记几个重要的名词解释,如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等这些研究学派上,同时其中的代表人物一类的名词也极易出现,还要研究范式等这类直接给出概念的名词。
其次是清楚记忆研究方法步骤,能够在分析实际案例问题时选择正确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再次是宏观的记忆,如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异同,这类问题容易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二、绪论知识框架图总论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的历史传播学的研究学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政治经济学派多伦多学派绪论传播学研究方法论实证研究方法和批判研究方法传播学的基本研究范式发现范式阐释范式和批判范式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实证研究步骤传播学研究的步骤西方传播学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实地调查法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异同相同点不同点研究风格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三、绪论考点与解析(一)总论★★★★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具体的说,它要研究人类信息传播的内容、方式、方法,传播的社会作用,传播的效果,传播的控制,传播者与受众各自的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等,不仅要研究人们怎样使用媒介,而且要研究传播媒介的种类以及人与媒介之间的关系等。
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一切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
狭义的传播学以大众传播为研究对象。
2、传播学的历史传播学的产生有商业、政治、战争三个方面的因素,其起始阶段是作为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的一个分支而进行研究的,并诞生了传播学界的五大先驱:哈罗德•拉斯韦尔、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卡尔•霍夫兰、威尔•施拉姆。
大众传播学导论

大众传播学导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大众传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和最普遍的现象之一。
了解大众传播学导论是了解现代传媒和文化的重要方面之一。
本文将介绍什么是大众传播学导论,其背景、目的以及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原则。
一、背景大众传播学导论是一个独特的学科领域,通常被概括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
传播学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它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传播的各种形式,包括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
然而,随着大众传媒的出现,传播学已经逐渐演变成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
大众传播学导论成为了这个学科领域的核心部分,因为它研究了大众传播的各种类型及其影响。
二、目的大众传播学导论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现代大众传媒的作用和意义。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传媒都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商业和社会团体等重要组织机构也需要有效地运用传媒来宣传其活动和产品,影响世界的舆论和思想趋势。
大众传播学导论的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必要信息和工具,以便他们可以全面了解大众传播的各种类型,从而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的运作方式。
三、重要的概念和原则在大众传播学导论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原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大众传播的本质和影响。
其中包括:1. 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指的是各种能够进行广泛传播和影响的机构,通常包括电视、收音机、报纸、杂志、互联网和手机等。
这些媒介既可以为人们提供信息和娱乐,也可以具有其他的商业和政治目的。
2.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主要用于研究人们如何认识和处理信息。
这个理论认为,人们通过与自己已有的认识和知识相联系,来处理他们从大众传媒和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
3. 媒介影响:大众传媒的内容、格式和方式均会对其受众产生影响。
媒介影响理论研究了传媒如何影响受众,以及受众如何在其影响下行动。
四、总结大众传播学导论研究了现代传媒如何运作,以及如何影响大众。
它在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领域都至关重要。
因此,了解大众传播学导论,是许多学生和专业人士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必修课程。
大众传播学导论

大众传播学导论一、选择填空题●批判学派的源头,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法兰克福学派】。
●纽曼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三个特性,【一致性、累积性、普遍性】,三者相互作用对舆论产生强有力的影响。
●传播学研究最古老的一种方法是【控制实验法】。
●美国符号学派的创始人是【皮尔斯】。
●美联社是【美国】最大的通讯社。
●【凯茨】最先提到“使用—满足”模式。
●【螺旋模式】是由丹斯提出的传播模式。
●我国第二届全国传播学学术讨论会在【黄山】举办。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传播模式的产生意味着与传统的直线单向传播模式的决裂。
●开创电讯新闻先河的是【有线电报】。
●通过【卫星】收看电视新闻节目,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最了不起的事。
●霍夫兰是劝服效果研究两大流派中【耶鲁学派】的代表人物。
●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理论为【媒介即信息】、【媒介冷热说】和【人体延伸说】。
●实地调查法也叫【抽样调查法】。
●“大众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上世纪的【美国】。
●“新媒介”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
●媒介信息包含了特定的刺激性,并与受传者的个性有特定的相互作用,属于霍夫兰提出的受众理论的是【个体差异】。
●根据美国学者豪林沃斯的研究,在公众传播过程中最初的一步是【吸引注意】。
●传播文化知识,是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功能,这一功能也就是【教育功能】。
●文化研究学派的代表人是【雷蒙•威廉斯】。
●有限效果理论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
●媒介社会责任理论首先是由【美国人】提出的。
●实验的控制一般包括【环境的控制】、【刺激变量的控制】和【实验的比较】。
●提取信息的过程可以分为三层:【判断你所得到的是一份包含什么内容的信息】,【找出解译这份信息的密码】,【信息还原】。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法】、【控制实验法】和【内容分析法】。
●经验学派认为,意义最重要的层面是在【语言】和【经验】之间的关系。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成功地制作了“活动电影机”。
●【席勒】揭开了“媒介帝国主义”研究的序幕。
大众文化传播 导论

一种观点:
• 什么可视为大众文化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 对“民众”生产或者是为“民众”而生产的意义 敢兴趣,以及你是否认为这些意义是证明了“公 共需要”或“公共所得”。进而视之,大众文化 的研究还需要来加以注意大众文化之外的其他文 化,特别是人所说的“高雅文化”。但执目于大 众和高雅文化之间的差别的讨论,传统上市聚集 在趣味和艺术特点的问题上面。 • ——1994年奥苏利文
评价
• 到此,文化成为了人类经验的总和,不 复是某些阶级的专利,而是恩泽每一个社 会成员,由此阿诺德已初见端倪的大众化 和平民化倾向,更是一大进步。由此,总 体上来观照文化的态度,明显地下延到当 代西方对文化的分析模式。
7、文化的社会学概念
• • 文化是一个具有多种意义的语词,这里用作更为广泛 的社会学含义,即是说,用来指作为一个民族社会遗产的 手工制品、货物、技术过程、观念、习惯和价值。要之, 文化包括一切习得的行为,智能和知识,社会组织和语言, 以及经济的、道德的和精神的价值系统。一个特定文化的 基本要素是它的法律、经济结构、巫术、宗教、艺术、知 识和教育。
视觉文化
• 20世纪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艺术和审 美的生活化、普泛化在实践经验的层面上最集中 、最典型的表现形态就是生活世界的图像化。图 像的展现方式、观看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趣味 正在最深刻的意义上影响和规范着现代人的思维 指向与现代生活的逻辑形式。
媒体文化
媒体文化: • 1、各种媒体和文化产业的其他产品提供关于人生经验的 各种经历,使其确立对阶级、族群、种族、民族、性以及 人群分类的理解。 • 2、媒体文化有助于塑造有关世界和最为深刻的价值的流 行观念。 • 3、媒体的故事和图像提供了象征、神话和资源,参与形 成当今共享的文化。 • 4、媒体文化创造认同性,建立一种全球文化的新形式。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导言大众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研究人们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行为和影响。
本文将介绍大众传播学研究的方法导论,以帮助读者了解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大众传播学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人们在信息传播中的行为和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会和媒体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以及信息传播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结果对于媒体和社会政策制定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研究对象和范围大众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以及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和传播者。
研究范围涵盖了传播过程中的信息选择、接受、解读和传播的各个环节。
三、研究方法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多样,主要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两种。
1. 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是大众传播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通过观察和实证数据分析来验证和解释研究问题。
实证研究方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实验研究等方式收集数据,并通过统计分析和数据模型建立来分析数据。
2. 理论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法是大众传播学研究中另一重要方法,主要通过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来探讨和解释研究问题。
理论研究方法可以通过梳理研究领域的相关理论,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解释,并通过比较研究、案例分析等方式来验证和论证理论观点。
四、研究过程大众传播学研究的过程一般包括问题提出、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等阶段。
1. 问题提出问题提出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起点,研究者需要明确研究问题的背景和目的,确定研究的范围和重点,并提出可行的研究假设。
2. 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关键环节,研究者需要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和工具,确定研究对象和样本,设计合理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案。
3. 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重要环节,研究者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实验研究等方式收集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核心环节,研究者可以使用统计分析和数据模型建立等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和结论。
大众传播学导论

大众传播学导论10数媒张水生大众传播学导论绪论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广义:人类一切传播行为狭义:大众传播传播学产生的因素:商业、政治、战争传播学研究学派: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传播学的研究范式:发现范式、阐释范式、批判范式。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实地调查法、控制实验法。
第一节传播学界说传播学五大先驱:美国哈罗德-拉斯韦尔美国保罗-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二级传播)美国库尔特-卢因美国卡尔-霍夫兰美国威尔伯-施拉姆施拉姆—传播学的集大成者—美国传播学开山鼻祖传播学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播学两大主要研究学派一、经验学派(传统学派、实证学派)其实验室研究重视实际经验的观察和推论,强调研究程序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二、批判学派源头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学派看待传播现象与传播过程中的有关问题有自己的独特视角:一种是老一辈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沿用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的理解;另一种是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来看待社会中的传播现象和传播过程中方方面面的问题。
批判学派的主要研究对象集中在三大领域:传播制度与社会阶层的关系大众传播功能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受众与传播效果的关系批判学派的主要代表:1、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第一代,霍克海姆、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第二代,本雅明、哈贝马斯等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倾向:都以宣传人道主义异化理论著称。
2、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伯明翰学派)代戈尔丁、表人物:物霍尔、莫利、费斯克等3、政治经济学派代表是李斯特大学大众研究中心的默多克、威斯特嘉特、等人运用实证分析方法,主要研究两方面的:第一是传播体系所有制结构;第二是传播媒介市场约束力运行的方式。
政治经济学派偏重于剖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垄断化的传播体系及其带来的后果。
4、多伦多学派创始人是著名的媒介研究者麦克卢汉和英尼斯。
批判学派就其历史来说走过了三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前、30年代到二次世界大战、二次世界大战到60年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播学导论》复习重点1.社会科学的研究规范:P71)研究程序应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以便为其他提供清晰的观点和验证手段,让其他学者能清楚其中的研究思路;2)必须提供准确的关于理论假设的佐证数据和客观材料;3)在研究出现可重复检验的普遍性情况下,归纳出关于社会现象的一般定理;2.法兰克福学派:P8得名于它的诞生地——德国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是由1922年卢卡契和科尔斯首先提出创办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克汉姆、阿多诺、本雅明、哈贝马斯等,以宣传人道主义异化理论而著称,批判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负面价值。
马尔库塞就认为物质文明的进步只会增加对人的压抑,使人异化为“单向度的人”。
3.霍尔的编码——解码:1)霸权-主导编码-解码:观众的解码立场和信息制作者立场一致;2)协商性的编码-解码,观众解码的过程包括想:相容立场也包括对抗立场;3)对抗性的编码-解码:观众虽然完全理解信息的意思,但故意以一种相反的方式去解码再现于再现的一种具体形式——刻板印象。
4.民族志:主要来自人类学的一种田野调查方法,要求研究者深入某一社群,并在其中长期生活,从“内部”提供对该文化的意义和行为的论述。
研究者要直接参与该社群的活动,并通过学习该社群的语言和思考方式,来理解它的文化。
5.衣阿华学派:P591)命名:使某物变成客体的唯一要求,用符号来表示,是传递客体信息的一种方式,课题需要通过命名来实现社会化;2)行动计划:一个人对某个客体的全部行为类型。
人可以从行动计划中得到对待金钱、事业和个人成功的积极态度的指导。
态度或表明行动方向的语言陈述将指导行动方案;3)方向性他人:通过与对自己有影响的特别的人的相互作用来看这个世界。
6.“风筝”互向模式: P79在这一模式中,“精英阶层”通常指一个单方面的政治利益集团;“论题”是指各种为公众所议论的事件,围绕该事件会有一系列的信息(图中用一组X来表示);“公众”是一个与论题有关,或受论题影响的共同生活团体;而“媒介”实际上是表示处理公共事务的编辑、记者以及其他新闻从业人员等。
连接各要素的线条代表不同的意义:关系、态度、和认知;单向或双向的传播通道。
“媒介”作为关系的另一种或多或少独立的一方。
“风筝”模式的独到之处在于,它不再认为信息纯粹由信息源提供,而是多方面的综合。
7.公众传播的效果流程:P108美国学者H.L.豪林沃斯研究A、吸引注意B、保持兴趣C、加强印象D、建立信仰E、指挥行动8.有效收听的障碍:P1121)对传播内容的心理预设;2)抓小放大;3)放弃有关信息;4)不知利用思维与表达在时间上得快慢差异;5)把注意力浪费在语言本身或演说的发表方式上。
9.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P149&P3351)新闻真实原则的维护;2)公平与公正的报道;3)媒介活动的社会责任伦理:a.新闻报道内容取向的量和质;b.媒体的“为”和“不为”;c.对受众反应的关注。
4)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不得妨碍社会公共秩序和违背社会良好风尚)5)保护知识产权。
10.社会责任理论:P338大众传播媒介在执行自己的主要职能时,对社会还负有责任。
其核心内容是:主张传播媒介对政府负责、受政府控制、强调国家对媒介传播活动的干预,宣扬政府是新闻自由的保护者。
11.控制:1)国家政府的管理a.(制定法律(经营、技术方面/为公众利益服务))b.检查传播内容;2)行业或团体组织对传播的压力;3)消费者的控制;4)职业道德自律。
12.埃德温.埃默里认为,报纸的基本特征:P1741)至少每周出版;2)机器印刷;3)(价格上)为各阶层的人都能买得起;4)刊登大众普遍感兴趣的新闻而不是宗教或者商业信息;5)一般文化水平的人能读懂;6)及时;7)具有长期稳定性。
13.网络媒介的特点:P1981)从传播的速度来看,网络具有很强的时效性;2)从传播的范围、覆盖面来看,网络媒介消除了地理疆域的界限;3)从传播形式来看,多媒体来看,多媒介传输使得信息量更大,更具有吸引力;4)网络能够实现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5)从媒介的使用代价和易得性来看,网络媒介成本较低。
14.“守门人”功能:P202所谓“守门人”功能,就是说大众传媒如同原始部落中德守门人,一旦发现什么情况就会立即报告,帮助人们认识社会、认识自然,使人们能够及时地、充分地适应社会环境,以作出反应以采取防范措施。
15.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差异:P2081)就其产生的背景而言,大众文化的背后是很强的商业动机,所有的歌星、影星都不过是媒介经营商获取商业利润的手段,由此产生的文化具有商业性而不具备“艺术作品”的特性。
文化形式取决于其商业价值;2)就其情感形态而言,大众文化由于商业利润的驱使,情感必定带有虚假的色彩。
因此,“伪民歌”比较普遍;3)大众文化是以受众为中心地文化,模仿性、模式化类型化的生产模式。
16.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P2141)媒介即讯息:从媒介技术的功能角度理解“内容”:任何媒介的‘内容“总是另一媒介。
媒介效力之强是因为它被赋予另一媒介作为其内容;2)从媒介技术效果角度理解“内容”:一种新媒介一旦出现无论它传递是什么样的内容,这种媒介本身就会引发社会的某种变化,这就是它的内容,就是它带给人类社会的讯息:a.媒介“在人类事物中引入的规模或效率或形式的变化”;b.媒介对人的知觉,对人的各种感觉之间的比列的影响,也是它带给人类社会的重要讯息。
17.英尼斯的理论:P2191)传播媒介的偏向性(中心论点)a.中型材料如羊皮纸、粘土、石头是偏向时间b.轻便材料如纸莎草和纸张、印刷媒介、广播、电视是偏向空间;2)英尼斯所说的媒介的时空偏向性是相对的概念,而且是九相对于时间跨度和空间领域的控制方面的趋向而言的;3)传播媒介的时空偏向之间的平衡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18.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P2211)应视情境为信息系统(感觉区域);2)不同行为需要不同的情境;3)电子传播媒介正促成旧情境的变化与整合。
19.受众对媒介和信息的选择动因:P2461)习惯作用;2)易得性;3)一致性;4)遵从心理;5)实用意图。
20.ABC:P253是著名的报纸和杂志的媒介调查反馈系统,早在20世纪初,一些报纸和杂志社开始虚报他们的读者数以吸引广告商。
为了遏制这种欺诈行为,在1914年,广告商河发行商联合成立了ABC组织,制定计算发行量的规则,确保该规则强制执行,提供发行量的检测报告。
21.“创新——扩散”模式:P2801)由媒介研究、农业技术及新药推广三路发展而来,旨在发展新事物或新思想在社会结构中传播和扩散的过程;2)包含四个元素:a.新生事物;b.在某种渠道中被传播;c.经过很长时间;d.最后传播给某社会体系的成员;3)创新事物或思想的扩散通常要经过五个阶段,即认知——兴趣——认用——评估——采纳。
22.信息来源的可信度:1)高可信度来源导致意见的更多改变;2)睡眠者效果(信息来源与观点具有分离的倾向)3)信息来源可信度的标准(a、专业权威度b、值得信赖度)23.议题设定模式:P286在特定的一系列问题或议题中,那些得到媒介更多注意的议题,在一段时间内将日益为人们所熟悉,它们的重要性也将日益为人们所感知,而那些较早得到媒介注意的议题将日益为人们所淡忘。
24.大众传播的强大效果模式原则:P2921)间歇重复播报信息;2)有目标的对准受众;3)目的要很确定;4)输出的信息要与这些目的相关;5)要注意哪一种媒介适合负载哪一种信息。
25.涵化理论:P309亦称培养理论、教养理论。
格伯纳认为“涵化”即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
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电视文化可以涵化、建构受众的世界观。
涵化理论的层次为以下几个层次:1)看电视较多者会比看电视较少者更觉得世界是丑陋的,令人不舒服2)电视所描绘的世界与真实世界迥然不同;3)看电视较多者对世界的认知与电视所描绘的情形十分相近。
26.建立“国际传播和信息新秩序”的主张:P390&P3931)强调发展中国家对自己的信息资源拥有绝对的主权;2)在新闻报道中增加有关第三世界的新闻的比列,同时促进第三世界之间的横向的新闻传播;3)西方国家在新闻传播方面应增加对第三世界的捐助;4)西方跨国通讯社在第三世界的活动应受到严格的限制,以便保护第三世界国家的主权和利益等。
27.媒介帝国主义理论:研究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由美国学者鲍依德——巴勒特于1977年提出的,认为媒介帝国主义指的是“任何国家媒介的所有权、结构、发行或传播与内容,单独或总体的受制于他国,受制国却无相等的力量去影响对方。
有四种形式:其一,传播的工具形式;其二,一整套的工业安排;其三,理想实现的价值观;其四,特殊的媒介内容。
四个重要假设:其一,文化产品输出国被假定具有侵略控制他国的意图。
其二,西方的文化信息产品对本国的文化、规范及价值观有负面影响。
这些负面影响通常来自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的价值观的不协调,对本地文化造成破坏性的改变。
其三,输入国民国民众不会选择性地吸收、协调或抗拒外来文化,显然,效果立伦的“魔弹论”成了这一假设的前提。
其四,在外来文化入侵的情况下,当地政府没有能力抵抗外来文化入侵,而强国依仗其技术、资金的优势,为所欲为,全然不顾输入国文化习俗,肆意破坏输入国的文化主权。
28.文化保护:限制性保护:对文化产品的引入和展示进行控制(关税和限额);扶植性保护:推进国内文化产业产业的发展,增强同国外竞争的实力。
根源:1)认为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担心外国文化的影响和本国文化的完整性受到损害,信息控制是主权国家持续存在的核心;2)决策者的既得利益;3)不平衡的文化交流。
29.文化开放:1)自由贸易政策是对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资源分配有效性信念的体现。
认为文化产品从工业国家流通到相对不发达国家,是因为它们物美价廉。
文化保护主义会给消费者带来包括高价、文化单一及信息匮乏等后果。
本地文化产品相对进口产品,有相当的竞争优势。
(文化接近性)2)本土文化具有内部差异,会因地区、城市和阶层的不同而不同,与外来文化接轨时有时只不过是内部文化多元化的延伸。
因此判断是否应接受一个文化习惯时,不应该以其来源为标准,而应该考虑是否符合民众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