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电影、新潮音乐、新潮美术等思潮也同时涌动。
不过,这个时期,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介绍,还停留
在零散的、常识性的、同时也较为冷静、客观的阶段, 广大作家和读者并未把主要兴趣放在这上面。
(二)80年代前期的文学思潮
1.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辨识和争鸣。
陈恭敏 《工具论还是反映论——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 系》; 《上海文学》评论员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 阶级斗争工具’’说》。
文学的本体性问题本质上属于文学价值的判断
问题。过去十年里,新时期文学无论是创作还 是理论批评,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文学与社 会的对应层次上寻找自身的价值、判定作品的 优劣。文学的轰动效应也产生于此。80年代后 期,作家们在“写什么”和“怎样写”两大命 题面前,更多地关心后者。“形式”的意义、 价值和作用,在作家们的创作观念中日渐强化 起来。
2.现实主义的争论。
讨论所涉及的作品有《班主任》(1977年)、《伤痕》、 《失去的爱情》(1978年)、《乔厂长上任记》、《我 该怎么办》(1979年)、《在社会档案里》(1979年)、 《女贼》、《爱,是不能忘记的》、《人啊,人》、 《夏》、《人到中年》、《公开的情书》和“朦胧诗” 等。
(三)80年代后期的文学思潮
以及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 捍卫,对人道主义与理想 主义的呼唤。
舒婷、北岛、顾城、 江河、杨炼、梁小斌、 芒克、多多、食指等 “朦胧诗派”主将的 名 字,将永远与20世纪 80年代的中国诗坛紧 联在一起。
1986年,“新生代”诗 歌“新生代”以绝对 反传统的姿态跃上诗 坛。
以韩东、于坚、王小龙、 车前子、蓝马、尚仲 敏等人为代表,在极 短时间内各自树立起 不同的旗帜。
1980年前后,是对西方各种名目的现代文艺的简单 评介时期。20世纪以来重要的现代派现象逐一在文坛 亮相。据不完全统计,从1978年到1982年五年间, 在全国各种报刊上发表的介绍和讨论西方现代派文学 问题的文章,将近400篇。波特莱尔、卡夫卡、加缪、 萨特、贝克特、海明威、福克纳、乔伊斯、加西 亚·马尔克斯、博尔赫斯、海勒等陌生的外国现代派 作家名字,逐渐被文艺界所熟悉。除文学以外,“新
“知青文学”的随后接应,构成了短暂然而猛烈 的“伤痕文学“的绵绵余绪。与“伤痕文学” 相比,它更温和也更有力,像是文学从外部的 伤痛转达人内心的表达。 “知青文学”在新
时期文学中的影响,远比这个名称所直接指示 的内容要复杂,它的精神成就与艺术成就,使 它成为新时期文学创作中承前启后的力量。
对于“寻根小说”的研究和定位,学术界通常 都是把它看作是80年代中期、即“文化热”兴 起前后那批文化含量比较厚重、文化色彩比较 鲜明的小说。“文化寻根”小说所表现的重要 的现代意识,就是与现代工业文明下人的异化 与人性的扭曲相联系的人的生存困境。寻根小 说广泛具有的对人的生存困境的描写及其现代 意识,将现代与过去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1、1985年和1986年,被人们习惯称之为“方法 年”、“观念年”。这两年间,文学批评方法 的更新问题成为文学界的热门话题。
2、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讨论。从1984年到1987年, 刘再复发表了一系列围绕“人的主体性”而展 开的对文学进行研究的论著,呼唤确立“人” 的“创造”、“对象”、“接受”三位一体的 “主体性”地位。
高行健生于1940年,原籍江苏泰州,出生于江 西赣州。目前为法籍华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 外国语大学。他大量吸收了西方现代派的戏剧 手法,突破了话剧传统的时间结构,拓宽了戏 剧表现空间,探索新的戏剧观念包括舞台观念。 90年代定居法国,继续从事创作和绘画,出版 小说《灵山》等。2000年10月12日获得诺贝 尔文学奖。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诗歌与小说一样,最初也走 过了一个由批判、揭露到反思的过程。但由于 诗歌本身文体特征的不同,由“归来”的诗人 群到“朦胧诗”群体,再到“第三代”诗人群, 新时期的诗歌创作更多地指向内在世界,在个 体的生命体验中承载沉重的社会时代内容。
“归来”诗歌由“四五” 贺敬之的《中国的十
诗歌运动发出第一声
二、 80年代创作概况
文学走过的道路正是历史走过的道路。整个新 时期文学如同一台大戏,各种文体的轮番登场、 “你方唱罢我方唱”、不同的体裁角逐与得宠、 失宠,表面看无迹可寻,而实际上正有一只社 会之手在执导这宏大的演出。
(一)80年代小说概述。
“伤痕文学”,作为对极左历史的直接控诉迅速 跟上,成为对文化大革命的声讨热浪中的实证 材料。它在文学的质地上,尽管还比较粗糙, 但这种不顾腔调、声泪俱下的急切倾述,这种 仿佛是从还在流血的伤口上直接影印下来的文 体,无疑满足了当时的现实政治,与当时的政 治动向有着直接的一致性。
但这种困境与现代或后现代所不同的是,它指 向的不是生命的荒诞,而是在对传统文化进行 改造、转换中,力图找到积极的正面的力量来 冲破这种生存困境。实现现代人的突围,也实 现文化的突围。
第一是对文化习俗以及民间之“味”的展示, 寻根文学不少作家都在展示一种被主流文化遮 蔽和遗忘的习俗。
(二)80年代新诗概述。
(三)80年代戏剧概述
进入新时期以后,通常把1977-1979看作是 现实主义戏剧的恢复期;1980-1985是借鉴 西方现代派戏剧的探索期;1986-1989年是 对探索戏剧的总结,小剧场运动时期。
《枫叶红了的时候》和《曙光》的问世,标志着 话剧创作的新生。
80年代,戏剧较多的受到西方现代戏剧观念的 影响,探索戏剧占据主流。在艺术观念上,摆 脱了政治工具的束缚,在创作中,作家不再是 生活被动的反映者,突破了写实戏剧的陈规, 运用各种现代的艺术手段到戏剧表现中。崇尚 心灵表现、追求哲理象征、注重叙事模式,是 探索戏剧的共同的审美特征。
尤其这些诗歌在1977年以后结集出版,使得 “天安门诗潮”中的文学精神得以迅速广泛地 传播,并引发了新时期文学初期的“伤痕”类 型文学创作的出现,同时,“天安门诗潮”也 是新时期文学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悲愤”式 悲剧文学审美形态的滥觞。
《天安门诗抄》——五言诗

一夜春风来,万朵白花开。 欲知人民心,且看英雄碑。
3、文学争论的焦点发生变化。在过去十年里, 文艺的争鸣绝大多数是围绕具体作品而展开的。 理论命题多是在对一部作品的不同意见中被提 出的。而这一时期,形成争论焦点的几乎都是 一些纯理论性问题,如文学批评方法、文学的 主体性、小说艺术创新、文学“寻根”等。显 然这一时期很多文艺工作者把主要精力投入到 对文艺理论一些基本观念的拓展、探索中,形 成了文艺理论观念变革大潮。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 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三 天惊一声雷,地倾绝其维。 顿时九州寂,无语皆泪水。 相告不成声,欲言泪复垂。 听时不敢信,信时心已碎。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准》的重要文章,引发了“真理标准问题”
的大讨论,这标志着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真正深入。 1979年以后,文艺界开始大规模平反,包括右派作 家案、“胡风反革命集团”等在内的大批冤假错案,
沙叶新1939年生于南京。1957年考入华东师范 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大学期间发表了小说 《美国剧院的悲剧》、《老鹰蓝球队》和戏剧 论文《艺术史上的喜剧》。上演并公开发表的 第一个剧作是1965年底创作的独幕喜剧《一分 钱》,该剧颇获好评。1976年粉碎“四人帮” 后,沙叶新的创作也到了高峰时期。
《彼岸》:表现“人与人的牵制关系”主题。戏剧提 供一系列游戏的方式,展示了作者的思考。
(四)80年代散文概述
80年代散文呈现出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一是对散文基本品格真实与真诚的追寻; 二是创作主体对散文本体意识的自觉,注重散 文的审美存在。 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是巴金的《随想录》。此 外,陈白尘的《云梦断忆》、杨绛的《干校六 记》、贾平凹的《爱的踪迹》、曹明华的《一 个女大学生的手记》等中青年作家的散文创作, 不乏高质量的作品。
月》,
悲歌始,历经政治风 李瑛的《一月的哀思》
雨劫后归来的诗人们, 柯岩的《周总理,你在
掀起了持续两三年之
哪里?》,
久的群众性诗歌热潮。
艾青的《在浪尖上》、
《光的赞歌》、《鱼
化石》及《古罗马的
大斗技场》等
70年代末即悄然兴起 于民间的“朦胧”诗 派,则是在力图“建 立一个自己的世界。 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 的世界,正义和人性 的世界”,“力图以 主观体验进入世界的 方式”,抒写一代人 理想的幻灭和觉醒,
中国现当代文学
蔺春华
第七讲 1976-1989的文学概况
一、 1976-1989的文学思潮 从1976年到1990年代中期的二十余年的文学 思潮发展演变,可以大致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新时期初期的文艺复兴阶段,80年代前期的文 艺争鸣和文艺思潮演进阶段,80年代后期的文 艺思潮新变阶段,90年代的文艺思潮发展阶段。 通过对这几个阶段文学现象的归纳、梳理,可 以清晰地标示出我国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历史轨 迹。
《随想录》是巴金从1978年12月起至1986年9 月写成的150篇,42万字的作品。
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和理由的《中年颂》 等报告文学作品表现出倾向于主旋律的鲜明意 识。
三、 80年代重要作家的创作
(一)王蒙、张洁等的创作
《活动变人形》是王蒙广受赞誉的一部长篇小说, 带有自叙传性质。小说通过一个知识分子倪吾 诚半个多世纪的生活变迁,展现了现代中国社 会历史条件下知识分子的心灵结构、生存状态、 文化人格与命运的历史。是对中国现代文化 进程中知识分子两难境遇和二重人格的反思。 小说运用了象征隐喻、荒诞夸张以及意识流等 现代主义手法。写出了知识分子的荒诞生存状 态。
(一)新时期初期的文学复苏
新时期文学的前奏可以上溯到1976年4月“清 明节”前后,人民群众冲破当时的严厉禁令, 掀起一场以悼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为主要内容的 “天安门诗歌”运动。这场诗歌运动所引发的 机缘是政治性的。它主要利用旧体诗词的形式, 表达了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愤怒与谴责, 爱憎之情判然,体现出文学极强的现实功利性。 诗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深沉思考, 直面现实的战斗式的人文精神,在很大程度上 影响了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思潮趋向。
《绝对信号》:以小剧场的新颖方式和独特的剧作结构、 舞台形象别具匠心而引起人们的广泛注目。剧作在形 式上打破了现实生活的逻辑,黑子、蜜蜂、小号的回 忆、现实与想象有机交织与穿插,现实时空和心理时 空交错叠加,在现代化的声光设施的帮助下,将人物 的内心世界、心理时空具像化于舞台上。
《野人》:表现了人类的迷惘和痛苦,是对人的全面 反思和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思考。
文学题材上突破了原有的禁区,历史与现实的生 活场面,均可以在作品中看到,艺术表现形式 和风格也日益多样化,尤其是“朦胧诗”、意 识流小说、心态小说、风俗画小说等文学新式 样,为中国当代文学平添了新的色彩。
ຫໍສະໝຸດ Baidu
在新时期文学初期,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 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是一个 重要事件,它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邓 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对大会的祝辞,提出了一系列 的有关文艺的新的观念原则。《祝辞》指出: “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 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 对文艺的“行政命令必须废止”,作家“写什么 和怎样写”,“不要横加干涉。”这对新时期文 学在恢复期里大步走向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 用。
为一大批在“文革”中被判为毒草的作品恢复名誉。 到1980年,包括《收获》、《当代》、《十月》、 《钟山》、《花城》等十多个大型文学刊物和省市所
属的文学月刊,纷纷创刊或恢复出版,仅省级以上的 文学刊物已超过200余种,为文学发展提供了众多的 阵地,文学界开始出现生机勃勃的局面。
《班主任》、《歌德巴赫猜想》、《一月的哀 思》、《伤痕》、《内奸》、《报春花》、 《小草在歌唱》、《爱是不能忘记的》、《西 线轶事》等一大批优秀作品问世。王蒙、刘绍 棠、邓友梅等一批1957年被打成“右派”的 作家纷纷亮相。刘心武、蒋子龙、张洁等一大 批新锐作家登上文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