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论述(第二章)

合集下载

高等教育学(完全版)

高等教育学(完全版)

第一章绪论1了解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学的概念。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以完成中等教育学业的成年人为培养对象,在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进行的高深学问的研究、生产、传播、应用的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活动。

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现象中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试析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

我们认为,界定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至少要考虑两个因素:首先是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地位。

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下位学科,在整个教育科学系统中,高等教育学属于应用学科或分支学科;但就高等教育科学体系而言,高等教育学则是统领干高等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史等学科之上的学科,它要研究高等教育领域的一般问题,就此而言则属于基础学科。

其次,要照顾到目前教育基本理论建设的现状,即普通教育学对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不足。

在一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发展并不矛盾。

从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现实看,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互促进、两者缺一不可。

当然,考虑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高等教育学的应用性质是其主要方面。

正如潘摄元先生所说,“高等教育学就其本体来说,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就其研究任务说,即有应用教育基本理论以认识高等教育现象、解决高等教育问题的任务,又有以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的作用。

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大量的应是应用性、开发性的研究,但也必须重视理论研究,包括应用性理论研究和基本理论研究”。

因此,我们认为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以应用性为主,兼顾其基础性。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特定的研究对象和探索领域。

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现象中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既不是泛泛的高等教育现象也不是高等教育规律的应用,而是透过诸多的高等教育现象表现出的特殊矛盾与发展规律。

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要遵循两大规律:一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教育与人的关系。

高等教育学(第二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

高等教育学(第二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
高等教育学
第二章 高等教育 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高等教育的结构
目录
高等教育的结构 高等教育的功能 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
一、高等教育结构的构成
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 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 的复杂的综合结构。
高等教育结构的构成主要包括:体制结构、形 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 区结构(即布局)等。
学校教职工7.71万人,比上年减少0.71万人,其中专任教师4.59万人,比上
年减少0.45万人。
普通高等学校校舍总建筑面积为7460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732万平方
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2279亿元,比上年增加233亿元。
《中国教育报》2011年7月6日第2版
安徽省2013年有高等学校103所。本科院校31 所。录取率为84%。
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661.76万人,比上年增加22.27万人,增长3.48%; 在校生2231.79万人,比上年增加87.13万人,增长4.06%;毕业生575.42万 人,比上年增加44.32万人,增长8.34%。
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208.43万人,比上年增加6.95万人;在校生 536.04万人,比上年减少5.31万人;毕业生197.29万人,增加2.90万人。
教育机构联合在一起或建立新的包括多种培养 目标、教育内容的机构;
其二,多样化模式。
这两种教育结构改革的启示
其一,各种类型机构要保持自己的特色。 其二,高等教育应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其三,应该建立相应的转学机制 。
我国高等教育应该建立的“两个 系列、三个层次”体系
三个层次包括:第一层次是研究生教育;第二 层次是本科教育;第三层次是高等职业教育。

第二章 高等教育学

第二章  高等教育学

第一节 高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个阶段:19世纪中期到二次大战前——萌芽阶段



研究队伍与研究形式:专门研究队伍、组织和机构尚未形成,个别学者以个 人研究方式,对高等教育中的个别问题进行零星的研究。出版一些高教研究 文献。 如,英国的纽曼《大学的理想》(1852),纽曼认为大学的概念——传播 知识的地方;大学目的——超自然宗教的、理智训练的、世俗的目的;大学教 育——教学和科研分离;大学学习——大学师生互相合作讨论等。 赫胥黎《科学与教育》(1892)。 个别大学的学者开设了“高等教育”课程(克拉克大学的校长霍尔,1893 年;明尼苏达,芝加哥大学等也相继设立了“高等教育”的专修课程)。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1670) 所著《大教授学》(《GreatDidacticofComenius》)(1632年 出版)是教育学产生的标志。 其副题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遍的艺术》。共三十三章。 《大教学论》指出了反对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系统阐述适 《大教授学》 应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观点,包括教育的目的、作用、制度、 1632年 内容和途径。提出教学必须“遵循自然”,并论证教学的“简易 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速性”等原则。为近代最早的 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大教学论》重点阐释了教学理论问题。他说,教学论是教学的 艺术,“大教学论”就是要“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遍的艺 术”,这是一种“教得准有把握”、“教得使人感到愉快”、 “教得彻底”的艺术。 书中明确提出并详细论证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则,提出 并论述了各种教学方法(包括一般的教学方法和分科的教学方 法),拟订了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确立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 组织形式,制订了编写教科书的原则要求,甚至对教师如何上好 一堂课也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大教学论》还论述了道德教育、 宗教教育,艺术教育和体育等。

高等教育学论述题

高等教育学论述题

三、论述:1、谈你对高等教育“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认识!答: 1.社会本位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依据。

社会本位价值观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

这种观点强调人是社会产物,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的人。

这种教育目的观所关心的是个体社会化、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政治品质的发展。

持社会本位观的人以社会为观察问题的立足点,认为社会与个体关系结构类似于“有机体”与“细胞”的关系结构。

社会作为有机体,个体则分布在由社会各个子系统组成的“器官”中,起着机体基质的作用,社会处于决定性、中心的地位。

社会是目的,个体则处于从属地位,是实现社会目标的手段,个体必须加入某一社会系统,担任一定的社会角色,个人才有价值。

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及理论依据个人本位价值观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的个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

这种高教目的观所关心的是个人价值,即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健全人格形成和个体生活幸福。

持个人本位观的人将教育的立足点移至个体,认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类似于“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

个体作为有机体,而社会则成了个体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个体实现自己生命价值与发挥潜力的舞台。

个体处于中心地位,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是目的,社会是为个体生存与发展服务的手段。

3.两种价值观的评析及现实抉择(这一块是答案的重点)这两种高等教育目的观既有合理之处,也各有其局限性。

社会本位观肯定高等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强调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把服务于社会放在首位,这对于高等教育走出“象牙塔”,密切与社会的联系,发挥高校的功能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另一方面,绝对的社会本位观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一些问题:导致高等教育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波动而波动,使高等教育缺乏相对稳定性和持续性,往往做出一些违反教育规律的蠢事;没有分清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面和消极面、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容易导致高等教育走偏方向和短视行为;容易助长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忽视和对学生个性的抹杀。

高等教育学论述-(第一章)

高等教育学论述-(第一章)

第一章绪论1.《辞海》把高等教育学定义为“教育学的分支科学,研究高等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高等教育学是以高等教育的特殊矛盾与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

2.高等教育现象的特殊性:①高等教育活动的性质和任务具有特殊性高等教育是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包括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三种类型。

高等教育的特点是“高”(层次上)与“专”(性质上)。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

②道等学校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特殊性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具有学术性、专业性、创新性的特点。

大学教师的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是一体的、互动的。

道等学校的教学与社会的联系要比中小学密切得多。

③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特殊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身体发展基本接近于成人水平;大学生的思维具有了更大的组织性、深刻性、独立性、创造性;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内容更加丰富;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呈现多样化;大学生的意志力更为持久、稳固。

④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具有特殊性3.1898年京师大学堂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创立。

1919年《新教育》创刊,蒋梦麟担任主编,专设高等教育编辑组。

1922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在济南召开第一次年会,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高等教育研讨会。

1957年厦门大学教育学教研室潘兆远编写了《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

1978年5月,我国第一个专门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标志着高等教育在我国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1984年潘懋元《高等教育学》出版,是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著,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的确立。

4.确定高等教育研究问题的原则:价值性、创新性、可行性。

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分析法与综合法、归纳法与演绎法、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离事发、比较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论述题

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论述题

论述题一、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1、高等教育普及化。

进入20世纪后期,大众化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少数发达国家适龄青年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或超过了50%,率先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2、高等教育多样化。

高等院校层次多样化;高等院校规模多样化;教学组织多样化;教育资金来源多样化;学生成分多样化。

3、高等教育国际化。

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以及社会时代的要求,未来的高等教育也将呈现显著的全球化特点。

4、高等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在教育与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深入开发、广泛利用资源为重点,以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5、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多元化。

在大众高等教育与精英教育共存阶段,不能用过去的质量意识和质量标准来简单评判现在的高等教育质量,树立发展的、多样化的质量观,就是我们确立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出发点。

二、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及其时代建构1、学术自由理念。

学术自由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研究自由,二是教育过程中的教学自由。

要构建大学的学术自由理念,应当是社会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形成保护学术自由的良好社会氛围;应当使大学形成珍视学术自由、维护学术尊严的良好风尚;应当使教师养成良好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学术人格。

2、大学自治理念。

大学自治既是维护学术自由的手段,又是确保大学独立性的根本保证。

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是大学自治理念的核心。

要构建大学自治理念,应当强化自主办学的观念,将管理权限逐步下放给具有独立法人实体的高校;应当正确处理大学自主与政府干预的关系,大学在增强自主办学的同时,要学会自觉地接受政府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应当切实增强高校自身自主办学的能力,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高校应当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自觉接受国家和社会的监督。

3、教授治校理念。

是大学自治理念的逻辑延伸,是依靠教师办学观念的集中体现。

高等教育学课件第二章高等教育目的

高等教育学课件第二章高等教育目的

本章复习考虑题
• 1、教育方针;教育目的 • 2、教育方针的构成。 • 3、影响教育目的的客观因素。 • 4、我国的高等教育目的。 • 5、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 5、全面开展教育的施行途径。 • 6、为什么说高等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
的出发点和归宿?举例说明之。
谢谢大家!
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 合的方针。〞
• 6、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 46条规定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是:“国家 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 质等方面全面开展。〞这是中国当代历史 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
• 7、1985年5月,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 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立效劳,社会 主义建立必须依靠教育。教育要面向现代 化,面向世界,面向将来。〞
确定培养目的规格应遵循的根本 原那么
➢ 要表达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 符合高等教育的性质和高等学校的任务
➢ 适应大学生身心开展的特征
➢ 妥善处理德与才、身与心、业务素质与文 化素质的关系 (P26)
第三节 人的全面开展与全面开 展的教育
•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开展学说 • 1、人的全面开展是与人的片面开展相
高等教育学课件第二章高 等教育目的
• 【教学目的】 • 1、理解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概念及互相关系。 • 2、理解高等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 • 3、理解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的的关系。 • 4、理解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开展的内容。 • 5、可以运用高等教育目的理论分析高校在培养目
的中存在的问题。
• 1、人的劳动才能全面开展

2、人的才能全面开展

3、人自身全面开展

高等教育学各章必背知识点

高等教育学各章必背知识点

高等教育学各章必背知识点高等教育学是一门研究高等教育的学科,它关注高等教育的发展、管理、政策等诸多方面。

学习高等教育学的同学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点,本文将介绍一些高等教育学各章必背的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在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有几个重要的阶段需要我们关注。

首先是古代国家教育的起源,如中国的孔子言教和古埃及的学院制度;其次是中世纪的大学,包括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等;再次是现代高等教育的起步,如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美国哈佛大学的建立;最后是二战后的高等教育扩张和国际化。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功能与特点高等教育具有许多功能与特点。

首先,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可以为社会提供高技能人才和领导人才;其次,高等教育是社会流动的重要通道,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社会地位和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此外,高等教育还具有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的功能。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治理结构与制度高等教育的治理结构与制度是指高等教育内部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

一般来说,高等教育的治理结构包括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和学校层面。

国家层面的治理结构包括教育部和相关委员会;地方层面的治理结构包括省级教育厅和学校管理机构;学校层面的治理结构包括校董会、校务委员会等。

第四章: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是指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各种制度和规范。

一般来说,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包括教育法律法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评估和认证机构等。

这些机制和规范的建立和实施,能够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声誉,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第五章: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创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创新是追求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变革的重要趋势。

国际化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广阔的学习和就业机会,增强他们的国际竞争力;创新则是培养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有益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第六章:全球高等教育制度的比较全球高等教育制度的比较是一种跨国、跨文化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的差异和共性。

《高等教育学》课后习题答案

《高等教育学》课后习题答案

《高等教育学》课后习题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一、解释概念: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其中,“专业教育”表明的是高等教育的性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是讲高等教育的起点或基础,是使“专业教育”这一概念上升到“高等教育”的重要范畴,表明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位置是“最高”的。

并非所有的专业教育都是高等教育。

“学术性或职业性”是对“专业教育”的类型及其“有机结合”要求的进一步揭示。

2、高等教育学:综合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它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

二、简答题:1、古代“高等教育”有何特点?答:(1)随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高等教育”中心也处在变动之中。

(2)具有“官办”、“私办”或“官私合办”多种形式,但以官办的资助和兴办为主。

(3)教育内容比较全面,比较注重道德与论理教育。

(4)教育的方式方法比较灵活,交流、启发、论辩是常用的方法。

(5)学术研究和教学育才结合得比较紧密。

2、中世纪大学产生初期有哪些基本特征?答:(1)已初具现代意义上高等教育的基本内涵。

它是学习、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它是围绕学科、专业来组织教育活动的。

(2)大学拥有自治权。

初期的大学是学者和学生的行会组织,大学可以自己设置课程,聘请教师,控制人员编制,有权审查和发放各种证书和学位,有权对违背法律的学者和学生进行处理。

(3)大学是具有“国际性”的学术机构。

中世纪早期各地大学采取开放的态度,至少在欧洲区域内,学者和学生们可以自由流动,选择自己向往的大学从事学习和研究,并可以得到各大学相互承认的资格证书。

(4)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程度授予相应的学历或资格证书。

这是现代大学学科划分和学位制度的最初起源。

(5)中世纪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学,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概念可以直接用“大学教育”(University Education)来指代。

《高等教育学》第二章高等教育目的

《高等教育学》第二章高等教育目的

高等教育目的的分类和层次
分类
高等教育目的可以分为社会服务型、知识商业 化型和人才培养型。
层次
高等教育目的按照教育层次可以分为本科教育 目的和研究型教育目的。
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的
1
纯粹科学与应用技术并重
培养人才一方面是要培养学生的纯粹科学研究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应用技 术能力。
2
理论研究与现实落地并行
高等教育学
在这个演讲中我们将探讨高等教育目的的定义、重要性、分类和层次,以及 实现方式和策略,挑战和发展趋势。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的。
高等教育目的的定义和重要性
定义
高等教育目的是制定目标和计划以满足社会和个人 需求,帮助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和发展。
重要性
高等教育目的对于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至 关重要,它使您具备更多的知识、技能和增强的学 术信仰。
总结和结论
1 总结
2 结论
高等教育目的是制定目标和计划以满足社会 和个人需求,帮助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和发展。 高等教育目的的分类和层次以及培养人才是 高等教育的核心目的。
高等教育目的要更加注重实践环节,注重学 生的应用技术能力和纯粹科学研究能力,使 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相契合。
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让学生在理论研究的同时,也能将其应用于现实生 活中,推动国家的社会进展。
3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契合
要使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相契合,应该培养符合社会时代需要的新一代人才。
高等教育目的的实现方式和策略
实现方式: 策略:
在教学和管理中实践目的,促进学生认识到自己 的职业志向和能力,践行目的创造知识和提高管 理效率。
发挥自身的特长,坚持不懈地不断探索创新,提 高师资力量,丰富教育形式,注重实践环节,适 应社会需求。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知识点归纳_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知识点归纳_

《高等教育学》第一章绪论一、高等教育发展简况1、成长中的高等教育(1)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高等教育机构性质不明确,教育职能不确定,专业教育性质模糊,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教学形式以非正式的方式进行。

(2)高等教育的雏形阶段(欧洲中世纪大学):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管理体制,开始走向成型,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学机构。

(3)高等教育的成型阶段(文艺复兴末期和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大学开始围绕着各个专业、各个学科、各门课程,组织其教育形式和内容,才有了今天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即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4)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高等学校产生新职能——为社会服务.基于知识分化、科学进步和社会需要,多种类型的专业学院大量涌现。

2、扩张中的高等教育(1)规模化:二战后从精英走向大众(2)中心化:逐渐走进社会的中心,成为社会的核心机构。

(3)综合化:出现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目标、内容、过程、教育方法)的趋势。

(4)国际化:20世纪50年代后日益明显,即一国高等教育面向国际或全球发展的过程和总趋势,是把国际的、全球的、跨文化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诸项职能中的过程。

(5)职业化:职业准备课程更多开设,是经济巨大发展的产物。

(6)终身化: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提供教育一体化,注重教育的整体性。

(7)多元化: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

二、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1、个别研究阶段:没有专门的研究队伍,研究的成果也较为零散而缺乏系统性。

2、组织研究阶段--高等教育学产生:20世纪70年代,有组织的研究在西方的高等教育已开始。

1978年5月,中国第一个正规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进入了实质性的开展阶段。

3、系统研究阶段-—学科体系形成:中国第一个群众性的高等教育研究组织——1979年召开的全国高等教育会筹备工作会议。

《高等教育学》第二章高等教育目的

《高等教育学》第二章高等教育目的

• 16大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 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17大党的教育方针:“要全面贯彻党的 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 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二、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 培养目标(狭义)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人 才培养的具体的质量规格。 • 层次不同的高校其培养目标是不同的,如本科 大学与高职院校。本科大学是培养学术型、科 学型人才,而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 (面向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实用性人才)。 • 同时,即使在同一层次,不同类别学校其培养 目标也是不同的。 • 同一所学校的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是不同的。 • 相同专业在不同学位层次也有不同的培养目标。
(二)基本内容
• 1957、1958年的教育方针可概括为: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 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几方 面都得到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 化的劳动者。 •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 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节 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


一、高等教育目的
指整个高校系统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可表述为培养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案例一:目前,学校正紧紧围绕甘肃及西部地区经济 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向“教师教育为主,特 色鲜明,西部一流,全国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目 标迈进。 案例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学将以建设国际 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秉承“自强不息、 独树一帜”的校训,弘扬**精神,强化开放意识,注 重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努 力构建和谐校园,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 态、更加执着的努力,开创学校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为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 民族振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绪论一、高等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基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一)、萌芽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77)(二)、初创阶段(1978-1984)(1)1978.5.27在厦门大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的专门研究机构。

(2)1983.5.28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正式成立。

(3)1984.7,潘懋元编写的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由人民出版社和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的第一部系统著作!(三)、成型阶段(1985-1991)潘懋元主编的《高等教育学》确立了以教育本质论为理论前提,以高等教育两大特点为理论基础,以教育的内外关系规律为理论核心的高等教育学体系。

标志着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基本形成。

(四)、发展阶段(1992-至今)论述题:高等教育开始进入自主发展阶段。

第一、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讨。

集中研讨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问题,具体就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体系、逻辑起点和研究方法等问题展开讨论。

第二、编写并出版了一批高等教育学教材。

第三、高等教育学的发展越来越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同步进行。

第四、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质量逐步提升。

二、学科建制包含学者的职业化、固定教席和培养计划的设置、学术组织和学术会议制度的建立、专业期刊的创办等。

中国对高等教育的系统研究是以高等教育学的“草创”为始点,然后经由(学科设置)而使其在事实上成为一门“学科”。

高等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教育)。

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A“主要是应用学科”、B “应用理论学科”、C“应用学科说”、D“应用基础学科”、E“基础理论学科”。

大多学者坚持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统一,强调要把抽象的高等教育学理论通过中介环节转化为可操作性的知识与方法以指导实践。

(判断分析)以高等教育学为主干的学科群,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陆续被建立起来。

其基本特征为:细化,综合,专门化。

高等教育学论述

高等教育学论述

一、世纪外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趋势?1、高等教育普及化。

从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在新经济即将到来的时刻,各国都已将发展教育及高等教育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这不仅是因为现实经济与社会发展能够提供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更主要的是迎接新经济到来的迫切需要,是发展新经济对知识的社会化和人力素质的要求所决定的。

2、高等教育多样化。

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在进行高等教育机构的改革,不但教与学的方式在转变,而且学校的结构和形式也在发生变化,可归纳如下:①高等院校的层次多样化。

高等院校之间在学科及研究的数量、科研的质与量方面存在明显的多样性,同时各层次高等院校之间的差距更为显著。

②高等院校的规模多样化。

高等院校呈现小型、中型和庞大三级规模,学校的规模与学生和职工数量相一致。

既有几万人的巨型大学,也有几百人的微型大学。

③教学组织的多样化。

一是继续促使现存的农、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专业化学科朝着更综合性的学科方向发展;二是学习层次的多元化;三是越来越多的教学活动在社会中进行而不是在传统的校园中。

④教育资金来源的多样化。

高等院校的运行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拨款、私人资助和学费,只是比例不同。

对于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来说私人资助和学费在总的运行经费中占有相当高的份额,而发展中国家政府拨款是主要资金来源。

⑤学生成分的多样化。

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原因,高等院校中学生的成分呈现着日益增强的多元化趋向,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可获学士学位的本科生和为学位的学生,以及半工半读、再培训和工作几年又返回校园寻求更高学位的学生混合成了今天的学生群体。

3、高等教育国际化。

各国高等教育的合作与交流日益广泛、频繁,一国学生可以自由到他国或通过互联网学习他国高等学校的课程。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李念已被广泛接受并主要通过四种方式运作:①建立跨国家、跨地区的国际组织开展合作,如拉丁美洲大学协会、欧洲大学协会、亚太大学协会。

②建立国家间、地区间、不同国家高等院校间教学科研项目的国际合作及援助计划。

河北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 第二章 高等教育目的

河北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 第二章 高等教育目的

社会本位论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强调: 高等教育的首要价值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
展,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和教育 过程。人是社会的产物,个人是教育加工的原 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教育过程就 是个人社会化的过程。
(二)个人本位论
卢梭:如果要在塑造人和塑造公民之
间做出选择的话,他将选择塑造人的 目标。
(二)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科学
发展水平的制约 (三)民族传统对教育目的产生重大影响 (四)确定教育目的,特别是制订各级各类学 校的培养目标,还要考虑到受教育者身心发展 的规律
第二节 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
一、我国高等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与高等教育目的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三)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教育按照社会所规定的方向性,使受
教育者具有社会所期望的素质。 调控作用(制约和影响):宏观和微观 激励作用: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评价作用:衡量和评价高等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和标准
(四)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层次性
高等教育目的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三)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的进程来看,社会进步与
个人发展是密切联系的,互为条件、互为因果 的。
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
这种矛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在教 育实践中,教育价值观有所不同,往往存在一 种重此轻彼、畸重畸轻的现象,甚至的确存在 两者矛盾冲突的现象。
男童7岁时进文法学校的弦琴学校(或称音乐
学校)学习。12~13岁的少年入体操学校直到 15~16岁,到了15~16岁的青年时期,只的少数 富家子弟进入国立体育馆学习,继续接受体操 教育,同时学习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 和音乐。 18~20岁的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接 受军事训练。 不重视女子教育,7岁以后,女孩继续留在家 中由母亲负责教育,学习纺织、缝纫等技能, 地位低下,为将来成为一名家庭主妇作准备。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评价目标】1.理解和掌握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等基本概念的内涵,正确认识上述概念的相互关系。

2.理解高等教育目的和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

3.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并以此为依据分析在高校中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途径。

第一节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任何社会实践活动都有预期的目的,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目的指明了在一定社会中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一)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方针规定了一定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其基本内容包括下述三点。

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方针必须反映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国家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反映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根本要求,并以此作为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2.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古今中外的教育方针虽内容有详有略,构成内容也不尽相同,但一般都以培养目标作为基本要素或主要内容,有的甚至就以培养目标作为教育方针。

因此教育方针必须对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做出最基本的规定。

3.实施的途径实施途径主要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来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实现培养目标。

一般来说,高校总是通过教学、科研、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培养目标。

(二)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建国以来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教育方针内涵的演变:1950年教育部首次提出教育要“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教育方针。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高等教育学各章节的重点及复习要点

高等教育学各章节的重点及复习要点

以下列出了《高等教育学》各章节的重点及复习要点,以便于大家复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如遇到问题,欢迎大家提出,我们会及时回答。

预祝大家考试取得好成绩!《高等教育学》章节重点及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重点:高等教育的概念;中外高等教育发展概况;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意义。

复习要点:概念: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学理解:1、国外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概况;2、法国自1989年起建立的新型大学具有哪些特点;3、现行美国高等教育的特点;4、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5、高等教育学研究目的;6、高等教育学研究意义;7、高等教育学研究需要注意之处;第二章高等教育功能与结构重点:高等教育的结构、高等教育的功能;高等学校的职能;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复习要点:概念:高等教育结构、层次结构、体制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方结构、高等学校微观结构、高等学校课程结构、高等学校师资结构、高等教育功能、高等学校职能。

理解:1、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的结构要素或类型;2、高等教育微观结构的结构要素及类型;3、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类型;4、高等学校师资结构的构成要素或结构类型;5、高等教育功能与高等学校职能的关系;6、高等教育功能发展的历史阶段;7、高等教育个体功能的基本内涵;8、高等教育个体功能发挥的途径与策略;9、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基本内涵;10、高等教育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经济功能的具体表现;11、高等学校职能的基本内涵;12、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3、美国高等教育结构基本状况及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重点: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复习要点:概念: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培养目标、通识教育、高等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高等学校专业培养规格、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理解:1、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的区别;2、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3、个人本位教育目的、社会本位教育目的和文化本位教育目的的基本含义;4、教育目的的作用;5、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6、全面理解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7、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8、人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涵;9、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10、当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论;11、开展通识教育的意义;12、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制定要求;13、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应当处理好的几个基本关系;14、合理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建立;第四章高等学校的教师与学生重点: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作用及任务;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素养及其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试述21世纪外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趋势P63】步入21世纪的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一、高等教育普及化。

从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在新经济即将到来的时刻,各国都已将发展教育及高等教育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这不仅是因为现实经济与社会发展能够提供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更主要的是迎接新经济到来的迫切需要,是发展新经济对知识的社会化和人力素质的要求所决定的。

二、高等教育多样化。

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在进行高等教育机构的改革,不但教与学的方式在转变,而且学校的结构和形式也在发生变化,可归纳如下:①高等院校的层次多样化。

高等院校之间在学科及研究的数量、科研的质与量方面存在明显的多样性,同时各层次高等院校之间的差距更为显著。

②高等院校的规模多样化。

高等院校呈现小型、中型和庞大三级规模,学校的规模与学生和职工数量相一致。

既有几万人的巨型大学,也有几百人的微型大学。

③教学组织的多样化。

一是继续促使现存的农、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专业化学科朝着更综合性的学科方向发展;二是学习层次的多元化;三是越来越多的教学活动在社会中进行而不是在传统的校园中。

④教育资金来源的多样化。

高等院校的运行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拨款、私人资助和学费,只是比例不同。

对于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来说私人资助和学费在总的运行经费中占有相当高的份额,而发展中国家政府拨款是主要资金来源。

⑤学生成分的多样化。

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原因,高等院校中学生的成分呈现着日益增强的多元化趋向,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可获学士学位的本科生和为学位的学生,以及半工半读、再培训和工作几年又返回校园寻求更高学位的学生混合成了今天的学生群体。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

各国高等教育的合作与交流日益广泛、频繁,一国学生可以自由到他国或通过互联网学习他国高等学校的课程。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李念已被广泛接受并主要通过四种方式运作:①建立跨国家、跨地区的国际组织开展合作,如拉丁美洲大学协会、欧洲大学协会、亚太大学协会。

②建立国家间、地区间、不同国家高等院校间教学科研项目的国际合作及援助计划。

③建立信息网把各个高等院校联结起来。

④进一步推动学生和学者的国际交流。

四、高等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的特点。

教育信息化将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学校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既是方法手段的变革又是文化的变迁;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学校统一规划统一组织。

五、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多元化。

高等教育质量是个永恒的主题,质量观是历史的、具体的、有现实针对性的。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树立发展的、多样化的质量观,就是我们确立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基本出发点。

除此之外,高等教育质量和质量标准的多样化,最主要的是由市场机制来决定,即:在市场竞争条件下,高等教育是否能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是否能满足人民群众受教育的需要,是否有利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这就是整体的质量观。

【第三章:试述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及其时代建构P86】大学理念是大学精神与大学传统的历史积淀与存在标志,又因时代的变革而不断发展变化。

一、学术自由理念。

最古老的大学理念。

学术自由包括两层含义:①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研究自由。

②教育过程中的教与学的自由。

学术自由是大学赖以存在的前提,学术自由的丧失就是大学精神的萎靡。

然而学术自由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学术权力与深灰责任的有机统一。

完全超越社会影响而追求所谓的绝对自由只能最终丧失学术自由。

任何时代,从未有无限制的学术自由。

二、大学自治理念。

西方大学最具传统特色的理念,对中国而言依法自主办学是贯彻大学自治理念的主要途径。

大学自治既是维护学术自由的手段,又是确保大学独立性的根本保障。

大学自治理念的确立是使大学免遭外界干扰而专注于自身学术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又不能脱离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国家利益的规约。

大学自治包含丰富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制定大学自身的组织条例和管理规定的权利、支配大学经费的权利,自主招生权利、自主聘任教师的权利。

自主设置专业和课程的权利等。

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是大学自治理念的核心。

三、教授治学理念。

是大学自治理念的逻辑延伸。

要贯彻大学自治理念,需要明确实施这一理念的活动主体,这一主体的核心就是教授。

这不仅是因为教授是大学教学活动科学研究以及政策制定与贯彻的主导力量,而且因为教授是自由精神和人格的象征。

教授治校理念是依靠教师办学观念的集中体现。

要建构并实施教授治校理念,应牢固树立依靠教师办学的观念,应改革目前学术权力削弱而行政权力增长的陈旧习俗,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打造名师。

四、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理念。

是大学职能得以具体展现的基本途径,也是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之一。

大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办学效益的增强均有赖于大学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的有机统一。

这一理念有两方面内涵:①大学教师必须在科研活动中理解学科内容及精髓以便更有效地进行教学。

②科研活动本身具有引导学生研究兴趣、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功能。

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是现代大学最基本的李念,但又不限于此。

随着社会以及大学自身的发展,大学会不断形成新的理念,比如面向社会理念、高等教育的全球化理念、恢复失落的人文精神理念等正成为符合时代变化需求的新大学理念,以满足大学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

【第四章:试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应然追求P139】一、高等教育目的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培养人视为高等教育活动的终极追求。

①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目的,就应把学生看做目的而非手段,把学生素质的提高视为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破除一切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和工具化价值取向。

②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目的,就要把学生视为能动而非受动的人,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视为高等教育活动的核心人物,反对一切以宰制、管束为旨趣的外在的硬性干预。

③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目的,就要把学生视为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人,把激发学生具体而多样的发展需求与潜力视为教育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剔除一切规约化、模式化的取向。

二、高等教育必须反对单纯的知识教育,加强智能的教育。

①高等教育应当成为一个智慧充盈的场所,成为一个塑造人的精神生活的领地,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富有吸引力的地方。

②高等教育是造就完整的人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成长与整全素养的全面教育,断非片面的专业教育亦非狭隘的职业教育。

三、高等教育必须反对单纯就业去向的目的观,树立全面发展的目的观。

在中国高等教育的过度职业化倾向,会使高等教育丧失应有的人文精神、超越精神,陷入急功近利的泥淖,从而使高等教育由以存在的价值和理想渐渐衰退。

中国的高等教育目前正遭遇这种尴尬境地,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下,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急速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一方面社会难以提供足够数量的就业岗位和畅通的就业推经,求学与就业的矛盾变得十分突出。

中国的高等教育不仅要造就数以万计的劳动者、建设者,也要造就一代具有新的国民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从而为建设和谐社会积蓄力量的现代人。

这就要求我们祛除单纯以就业为取向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就应把塑造学生整全的素质、完备的能力、创造性的个性作为贯穿教育过程的核心目标,从而培养一批既符合时代需求又具有完整素质的高层次人才。

总而言之,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把培养人作为资深的最高目的,立足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引导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

德智体美多方面生动活泼发展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

【第五章: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P155】从大学职能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从最初培养专门人才的单一职能到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多重职能,其间的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一、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效的根本使命。

首先,培养专门人才是大学产生之日起就具有的职能,这一职能和高校本身的历史一样悠久。

其次,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是永恒的,淡培养专门人才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高校所培养的专门人才从目标、规格到内容、质量都不尽相同。

二、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效的重要职能。

发展科学的职能体现在大学的科研活动中,大学开展科研活动,既是培养科学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科研活动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在人才培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首先,科研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

其次,有助于提高教师水平。

再次,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能力。

三、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效智能的延伸。

首先,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从广义上讲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服务。

其次,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是社会的客观需要。

再次,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总之,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这三个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效的职能体系。

培养人才是现代高效的根本使命,局域中心地位;发展科学是搞笑的重要职能,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直接服务社会是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的进一步延伸。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有关高等学校发展的第四种职能目前有很多说法:国际合作(国际化)说、创造新产业(参与社会生产)说、技术创新说、改造社会说、社会阶层的再生产说。

【第六章论述:正确认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二者的整合)P180】未来世界高等教育的选择应该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一、之所以要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是因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各有其合理的内核与现实价值,也各有自身局限性。

二、之所以能够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是因为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具有内在联系,二者是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有整合基础。

首先,科学蕴含着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价值。

其次,人文以科学为基础。

因此,人文教育对人性的提升和心性的陶冶不能脱离客观物质世界,不能漠视社会的现实需求。

另一方面人文精神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但都强调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这种精神主要体现在人是否能够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这和科学精神的要求是相通的。

三、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如鸟之两翼不可或缺。

科学教育要以人文教育为指导,人文教育要以科学教育来奠基,二者相互依存。

共同构成教育的整体,要实现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完整人的终极目的,必须实现教育的契合,用完整的教育来培养完整的人。

四、实现高等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可以通过以下渠道:①强化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整合的教育观念,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同时纳入学校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各专业培养目标。

②建立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为一体的课程体系。

③教师是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实施者,因此必须提升广大教师的人文与科学素养使之带着人文的觉醒从事教育教学和科学实践,培养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