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麻醉风险与防范策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普鲁卡因: 起效快,作用时间短,适用于短小手术 成人用量:100~150 配方:普鲁卡因 + 5 + 0.1%肾上腺素 150 + 2.7 + 0.3 = 3
常用局麻药及配制
(2)丁卡因 : 起效较慢,作用时间2~3h 常用量:10~15 配方:1%丁卡因 + 10 + 3%麻黄素 1 + 1 + 1(1 :1:1溶液)
(三) 椎管内容:
● 脊髓 ● 脊膜(3层)
硬脊膜、蛛网膜、软膜 ● 腔隙(3个)
硬脊膜外腔、硬脊膜下腔 蛛网膜下腔
● 脊神经(31对) 混合神经
二、椎管内麻醉生理
(一)局麻药的作用部位(直接作用): 局麻药主要阻滞对象——脊神经根
● 蛛网膜下腔阻滞: 直接作用于脊神经根(前、后根)和脊髓表面
● 硬膜外腔阻滞: ① 直接透过硬脊膜和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
腔, 作用于脊神经根和脊髓表面
② 药液渗出椎间孔,在椎旁阻滞脊神经根。
(二)阻滞作用和麻醉平面
1.阻滞作用:
(1)相应区域出现麻醉现象:
交感神经阻滞 阻滞区域血管扩张 感觉神经阻滞 阻断疼痛的传导(无痛) 运动神经阻滞 肌肉松驰 (2)神经阻滞顺序有先后: (神经纤维粗细不等) 交感神经 感觉神经 运动神经 (3)神经阻滞范围不相同: 交感N阻滞平面比感觉N高2~4神经节段, 运动N阻滞平面比感觉N阻滞低1~4节段。
2.麻醉平面: ()
感觉神经被阻滞后,可 用针刺法测定皮肤痛觉消失 的范围称为麻醉平面。其上 界为上平面,下界为下平面
(三)对机体的影响(全身作用)
1. 循环系统: 取决于阻滞平面、阻滞范围、病情严重程度、病
人情况 (1)下降: (2)减慢:胸腰段交感神经被阻滞→血管扩张→回心血
量减少 交感N阻滞,迷走N兴奋性增强,阻滞平面>T4 → (3)周围循环变化:
6. 适应证()
蛛网膜下腔阻滞
适用于下腹部、盆腔、下肢和肛门会阴 部短小手术
由于高平面阻滞生理扰乱较大,且麻醉 时间受限,
7.禁忌证()
已多被●硬中膜枢神外经系麻统疾醉患 取代。
1. 脑脊液的生理:
蛛网膜下腔阻滞
量:成人总量约120~150,蛛网膜下腔内约25~30 比重:1.003~1.009(局麻药的扩散:“上浮”、“下沉”) :7.4 :平卧 100 2O
侧卧 70~170 2O 坐位 200~300 2O
蛛网膜下腔阻滞
2、常用局麻药及配制:
用药特点: 高浓度、低容积、重比重液 (5%葡萄糖配制,比重1.024~1.026)
● 低血压、呼吸抑制 呕吐中枢兴 奋
● 手术牵拉
三、椎管内麻醉的方法
(一)蛛网膜下腔阻滞 (脊麻、腰麻 ) —— 将局麻药注入到蛛网膜下腔,阻滞脊N
根的传导。
分类: 根据局麻药液的比重分:轻比重、等比重、重比
重 根据感觉阻滞平面分:高平面脊麻(>T4) 中平面脊麻(T410) 低平面脊麻(<T10)
(3)利多卡因: 起效快、易弥散,作用时间1~2.5h 常用量:60~100 配方:2%利多卡因 60~100 + 5%葡萄糖溶液
常用局麻药及配制
(4)布比卡因: 起效时间为10~15 ,维持3~4h 常用量:8~12 配方:0.5~0.75%布比卡因+10%葡萄糖+ 0.1%肾上腺素 2 + 0.8 + 0.2 3
临床麻醉风险与防范策略
临床麻醉的风险有多大?
• 据对50年文献的回顾分析: • (1)总体围术期死亡率:1/1153~1/5417 • (2)麻醉相关死亡率:1/1388~1/85708 • (3)由麻醉引起的围术期死亡率1/6795~200200 • (4)可预防的麻醉相关死亡率为1/1707~48748 • 我国三甲医院的标准:2/10000
麻醉中并发症:
5. 并发症 ()
蛛网膜下腔阻滞
(1)血压下降: 原因: 治疗:扩容、麻黄硷、阿托品
(2)呼吸抑制: 原因: 治疗:吸氧、面罩辅助通气、气管插管人
工呼吸 (3)恶心、呕吐:
原因:
术后并发症 ()
蛛网膜下腔阻滞
(1)头痛():
多发生在穿刺后1~3天,发生率为 3~30%。
原因:从穿刺孔漏出致(低压性头痛)
麻醉风险的影响因素?
(1)患者:全身情况(合并症) 专科情况
(2)手术:部位、范围、术式(刺激、牵拉) 时间、手术并发症(出血、栓塞)
(3)麻醉:药物、操作、医生素质
(4)设备:有无、使用故障
椎管内麻醉
—— 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阻滞脊神 经根的传导,使其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优点:病人神志清楚,镇痛效果确切 肌肉松弛较好
● 病人体位:侧卧、坐位 ● 穿刺间隙:常用L3-4间隙
3. 穿刺术
蛛网膜下腔阻滞
● 穿刺针经过的层次: ● 穿刺成功标志: 两次“落空感”;有流出
4.麻醉平面的调控:
蛛网膜下腔阻滞
● 应在极短时间内调控适宜 ● 截断性平面:只有上平面 ● 影响平面因素多: 局麻药种类、剂量、容积、比重 穿刺间隙、针口方向 注药速度 病人身高、体位
抬头时牵拉颅内血管引起血管性头痛
特点:抬头或坐起时头痛加重,平卧后减轻或 消失。
防治:细针穿刺
平卧位、对症治疗(输液、镇静、止痛 )
术后并发症
(2)尿潴留( ): 原因: S2-4脊神经根阻滞 处理:针灸、热敷或肌注卡巴胆碱0.25 必要时导尿
(3)神经并发症: 原因:穿刺损伤、意外地带入有害物质 局麻药的组织毒性物质 表现:颅神经麻痹 粘连性珠网膜炎 马尾神经综合征 化脓性脑脊膜炎
阻滞区血管扩张→组织灌流量↑,皮肤温度↑。
2. 呼吸系统:
对机体的影响
● 对通气的影响取决于: 阻滞平面 局麻药种类、浓度 麻醉中辅助药物对呼吸的抑制
● 高平面脊麻肋间肌被广泛阻滞→通气不足 ● 阻滞平面达到C4→膈N被阻滞→呼吸停止
3. 对其他系统的影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对机体的影响
(1)恶心、呕吐:
原因:● 迷走N功能亢进,胃肠蠕动增加
缺点:可能引起一系列生理紊乱 不能完全消除内脏牵拉反应
分类:
• 蛛网膜下腔阻滞 ( )
•
鞍区麻醉( )
• 硬膜外腔阻滞( )
•
骶管麻醉( )
• 脊麻-硬膜外腔联合阻滞
• ( - ,)
一、椎管解剖:
(一) 脊柱和脊椎: ● 椎间孔 ● 椎板间孔 ● 椎孔—椎管 ● 生理弯曲
(二) 韧带:
● 棘上韧带 ● 棘间韧带 ● 黄韧带
常用局麻药及配制
(2)丁卡因 : 起效较慢,作用时间2~3h 常用量:10~15 配方:1%丁卡因 + 10 + 3%麻黄素 1 + 1 + 1(1 :1:1溶液)
(三) 椎管内容:
● 脊髓 ● 脊膜(3层)
硬脊膜、蛛网膜、软膜 ● 腔隙(3个)
硬脊膜外腔、硬脊膜下腔 蛛网膜下腔
● 脊神经(31对) 混合神经
二、椎管内麻醉生理
(一)局麻药的作用部位(直接作用): 局麻药主要阻滞对象——脊神经根
● 蛛网膜下腔阻滞: 直接作用于脊神经根(前、后根)和脊髓表面
● 硬膜外腔阻滞: ① 直接透过硬脊膜和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
腔, 作用于脊神经根和脊髓表面
② 药液渗出椎间孔,在椎旁阻滞脊神经根。
(二)阻滞作用和麻醉平面
1.阻滞作用:
(1)相应区域出现麻醉现象:
交感神经阻滞 阻滞区域血管扩张 感觉神经阻滞 阻断疼痛的传导(无痛) 运动神经阻滞 肌肉松驰 (2)神经阻滞顺序有先后: (神经纤维粗细不等) 交感神经 感觉神经 运动神经 (3)神经阻滞范围不相同: 交感N阻滞平面比感觉N高2~4神经节段, 运动N阻滞平面比感觉N阻滞低1~4节段。
2.麻醉平面: ()
感觉神经被阻滞后,可 用针刺法测定皮肤痛觉消失 的范围称为麻醉平面。其上 界为上平面,下界为下平面
(三)对机体的影响(全身作用)
1. 循环系统: 取决于阻滞平面、阻滞范围、病情严重程度、病
人情况 (1)下降: (2)减慢:胸腰段交感神经被阻滞→血管扩张→回心血
量减少 交感N阻滞,迷走N兴奋性增强,阻滞平面>T4 → (3)周围循环变化:
6. 适应证()
蛛网膜下腔阻滞
适用于下腹部、盆腔、下肢和肛门会阴 部短小手术
由于高平面阻滞生理扰乱较大,且麻醉 时间受限,
7.禁忌证()
已多被●硬中膜枢神外经系麻统疾醉患 取代。
1. 脑脊液的生理:
蛛网膜下腔阻滞
量:成人总量约120~150,蛛网膜下腔内约25~30 比重:1.003~1.009(局麻药的扩散:“上浮”、“下沉”) :7.4 :平卧 100 2O
侧卧 70~170 2O 坐位 200~300 2O
蛛网膜下腔阻滞
2、常用局麻药及配制:
用药特点: 高浓度、低容积、重比重液 (5%葡萄糖配制,比重1.024~1.026)
● 低血压、呼吸抑制 呕吐中枢兴 奋
● 手术牵拉
三、椎管内麻醉的方法
(一)蛛网膜下腔阻滞 (脊麻、腰麻 ) —— 将局麻药注入到蛛网膜下腔,阻滞脊N
根的传导。
分类: 根据局麻药液的比重分:轻比重、等比重、重比
重 根据感觉阻滞平面分:高平面脊麻(>T4) 中平面脊麻(T410) 低平面脊麻(<T10)
(3)利多卡因: 起效快、易弥散,作用时间1~2.5h 常用量:60~100 配方:2%利多卡因 60~100 + 5%葡萄糖溶液
常用局麻药及配制
(4)布比卡因: 起效时间为10~15 ,维持3~4h 常用量:8~12 配方:0.5~0.75%布比卡因+10%葡萄糖+ 0.1%肾上腺素 2 + 0.8 + 0.2 3
临床麻醉风险与防范策略
临床麻醉的风险有多大?
• 据对50年文献的回顾分析: • (1)总体围术期死亡率:1/1153~1/5417 • (2)麻醉相关死亡率:1/1388~1/85708 • (3)由麻醉引起的围术期死亡率1/6795~200200 • (4)可预防的麻醉相关死亡率为1/1707~48748 • 我国三甲医院的标准:2/10000
麻醉中并发症:
5. 并发症 ()
蛛网膜下腔阻滞
(1)血压下降: 原因: 治疗:扩容、麻黄硷、阿托品
(2)呼吸抑制: 原因: 治疗:吸氧、面罩辅助通气、气管插管人
工呼吸 (3)恶心、呕吐:
原因:
术后并发症 ()
蛛网膜下腔阻滞
(1)头痛():
多发生在穿刺后1~3天,发生率为 3~30%。
原因:从穿刺孔漏出致(低压性头痛)
麻醉风险的影响因素?
(1)患者:全身情况(合并症) 专科情况
(2)手术:部位、范围、术式(刺激、牵拉) 时间、手术并发症(出血、栓塞)
(3)麻醉:药物、操作、医生素质
(4)设备:有无、使用故障
椎管内麻醉
—— 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阻滞脊神 经根的传导,使其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优点:病人神志清楚,镇痛效果确切 肌肉松弛较好
● 病人体位:侧卧、坐位 ● 穿刺间隙:常用L3-4间隙
3. 穿刺术
蛛网膜下腔阻滞
● 穿刺针经过的层次: ● 穿刺成功标志: 两次“落空感”;有流出
4.麻醉平面的调控:
蛛网膜下腔阻滞
● 应在极短时间内调控适宜 ● 截断性平面:只有上平面 ● 影响平面因素多: 局麻药种类、剂量、容积、比重 穿刺间隙、针口方向 注药速度 病人身高、体位
抬头时牵拉颅内血管引起血管性头痛
特点:抬头或坐起时头痛加重,平卧后减轻或 消失。
防治:细针穿刺
平卧位、对症治疗(输液、镇静、止痛 )
术后并发症
(2)尿潴留( ): 原因: S2-4脊神经根阻滞 处理:针灸、热敷或肌注卡巴胆碱0.25 必要时导尿
(3)神经并发症: 原因:穿刺损伤、意外地带入有害物质 局麻药的组织毒性物质 表现:颅神经麻痹 粘连性珠网膜炎 马尾神经综合征 化脓性脑脊膜炎
阻滞区血管扩张→组织灌流量↑,皮肤温度↑。
2. 呼吸系统:
对机体的影响
● 对通气的影响取决于: 阻滞平面 局麻药种类、浓度 麻醉中辅助药物对呼吸的抑制
● 高平面脊麻肋间肌被广泛阻滞→通气不足 ● 阻滞平面达到C4→膈N被阻滞→呼吸停止
3. 对其他系统的影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对机体的影响
(1)恶心、呕吐:
原因:● 迷走N功能亢进,胃肠蠕动增加
缺点:可能引起一系列生理紊乱 不能完全消除内脏牵拉反应
分类:
• 蛛网膜下腔阻滞 ( )
•
鞍区麻醉( )
• 硬膜外腔阻滞( )
•
骶管麻醉( )
• 脊麻-硬膜外腔联合阻滞
• ( - ,)
一、椎管解剖:
(一) 脊柱和脊椎: ● 椎间孔 ● 椎板间孔 ● 椎孔—椎管 ● 生理弯曲
(二) 韧带:
● 棘上韧带 ● 棘间韧带 ● 黄韧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