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乐器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音乐与中国民乐风格可谓迥异。西方音乐听起来感觉复杂、密集、重叠、犹如华丽织锦;中国民乐听起来感觉单纯、疏朗、绵延,犹如行云流水。本文即对西方音乐与中国民乐各自的风格特征和成因进行探究。
一、西方音乐的风格特征
西方音乐的风格特征体现在复调、和谐和和声三个方面。
(1)复调
所谓复调音乐,就是由两个以上各自独立而又有内在规律的旋律声部同时并行的音乐,与中国民乐以线条状为主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别。就像盖被子一样,一层一层往上叠加,因而给人以强烈的立体感。高级的复调音乐可发展到九条旋律同时并行,交相辉映。正因为此,西方的音乐往往规模宏大壮观。
(2)和谐
西方音乐的很多作品在乐句和旋律上讲究对称性,在曲体上讲究规整性。旋律和伴奏分工清楚,各司其职,因而此类音乐作品整体给人以强烈的和谐感,音乐抒情性很强,能够引起听众强烈的情感共鸣。这与中国民乐的和谐美有神奇的相同之处。
(3)和声
和声是两个以上不同的音按一定的法则同时发声而构成的音响组合。和声有明显的浓,淡,厚,薄的色彩作用和构成分句、分乐段和终止乐曲的作用。和声的运用填补了乐曲的空白,使得整个乐章饱满丰富,更具表现力。这与中国民乐通过联想而达到的一种意境,通过音乐中的空白和休止来表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有很大区别。西方音乐还融入了浪漫派所特有的丰富的半音旋律,使得音乐风格非常鲜明,带有强烈的东方色彩。通过大量运用全音音阶、东方的五声音阶和平行五八度,同时加入丰富饱满的和声来营造一种气氛,使听众升华到一种虚幻的意境之中。这与中国民乐追求意境美的做法也有同工异曲之妙。
西方音乐注重立体的音响效果,在音乐创作中,通过和声的运用及多层乐曲并行的思维来构成音乐的框架,表现一种哲理,使得音乐有较丰富的逻辑性特征。它利用音乐本体中的逻辑来贯穿组织音乐,使音乐内部充满张力,表现的思想和刻画的艺术形象都极为深刻,因此易于产生大型作品。
二、中国民乐的风格特征
中国民乐的风格特征体现在音乐的线条、和谐和意境三个方面。
(1)线条
中国民乐是线状为主的音乐思维方式,以表现曲调为主,属单音音乐体系,特别注意发挥旋律进行时所能产生的各种音高变化,以丰富单音的内容,它的音并不是演唱或演奏之后使其作直线的任意消失,而是当音发出后,将其进行适当的修饰,以丰富作品的内涵和韵味。如民歌、戏曲、器乐曲中的滑音、倚音等各种装饰音,在乐器演奏中的吟、揉、推拉等技法,它产生于本位音与稍低或稍高音迅速交替而产生的波动式的音效,是一种表现力丰富的演奏手法,使音呈现波浪式的弯曲,产生“余音绕梁”的效果,使得乐曲韵味十足。音乐的旋律多以五声调式,在旋律的定向上,比较自然流畅,在多数的拖音或长音上都不是一种音高,而通常经过加花、变奏等手法来美化旋律,使得旋律进行中动静结合、以静带动或以动带静,使音乐更加生动,内容更加丰富,旋律更加优美。
2(2)和谐
中国古老的乐书——《乐记》中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中国民
乐千百年来植根于民族的土壤,始终保持着天地之灵性和自然地域之神性。因此众多的中国民乐作品,多运用前奏、变奏、启承转合、再现等手法来表现音乐的百转千回、内敛忍耐,因而和谐美也就成为我国音乐中重要的特征之一。另外由阴阳、刚柔构成的整体动态平衡,也使人获得一种宁静超脱的心理并产生意境幽美的感受。在音乐艺术表演中,演奏者要达到“内与外”有机统一的情感体验,音乐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3)意境
中国民乐不是直接描摹表现对象的实体,而是通过演奏者的技术、修养,以及对音乐的理解等来表现意境,这就体现出虚与实。中国民乐包含着某种音响之外的内容,既有实在的音响效果,又有演奏者自身对音乐的感悟,听众要通过想像而达到乐曲描绘的境界。通过音乐中的空白、休止等间歇时间来表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把人引领到飘渺悠远的想象空间。
中国民乐的文化传播中主要是靠“口传心授”,这种传统的传播方式也成为民族音乐中追求意境美的客观条件。无论是创作、演唱、演奏、还是欣赏,在经过“悟道”而对本质的把握后,才能达到意境美的最高境界。中国民乐的风格特点与国画、书法等中国艺术一样,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写意”风格,充满感情的流露,往往用虚拟、含蓄的手法来表现对象,更注重“神似”。擅长以点代面,以象征性的手法表现乐曲内容。整体感觉虽不像西方管弦乐那样饱满厚重,立体感强,但却给人以绵延无尽的想像空间。
三、西方音乐与中国民乐风格不同的原因
西方音乐与中国民乐风格的不同,归根结底是缘于文化的不同。西方文化重外部知识的获得,中国文化重自身生命的享受;西方文化传统是以知识为本体,中国文化传统则以生命为本体。所谓以知识为本体,是指西方人将知识的获得作为自己生命的动力和目的,作为衡量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定义在西方人的信念中具有两千年不动摇的统治地位,就正说明了这一点。
与西方文化之追求知识不同,中国文化则选择了生命。中国文化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文化。所谓以生命为本,就是指文化的一切功能都指向人的生命的安乐与长久。生命的安乐与长久当然首先体现在肉体与感官上面,所以中国文化从来没有西方那种以灵魂蔑视肉体,以理性禁锢感性。恰恰相反,中国文化是以感性为本体,是把理性融人感性,把灵魂归为肉体。中国文化中有一股强烈的身体化倾向。所谓身体化,就是将整个生活的意向都导向身的需要与满足。老子说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又说圣人为腹不为目,就包括了这个意思。
西方音乐与中国民乐风格迥异但各有千秋。时代的发展使中西音乐相互借鉴和融合成为一种必然。保留中国民乐之精华,取西方音乐之长补我之所短,中国民乐才会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刘再生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孙继楠,周柱铨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西方音乐史》保罗·朗多尔米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西方音乐》,汉斯·亨利希·埃格布雷特,刘经树译:湖南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