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俗统考复习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民俗概述

1、民俗的定义: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2、民俗的分类: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3、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4、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民俗的娱乐功能、民俗的审美功能、民俗的维系功能。

5、民俗的形成:经济的原因、政治的原因、宗教的原因、地理的原因。

6、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2)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旅游接待地的经济效益。

7、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1)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2)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3)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8、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1)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2)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3)腐朽生活方式的散播,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

第二章服饰民俗

1、服饰:有关人体外部装饰的总称。其构成主要包括四类:衣着;各种附加的装饰物;对人体自身的装饰;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

2、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服饰的保护作用是第一位的。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以遮身蔽体,防寒御署为主要目的。(2)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3)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4)反映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3、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原因(因素):性别、年龄、职业、地位、用途、民族、季节、质料、色彩、样式、工艺。

4、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2)求吉心理;(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5、中国汉族服饰民俗流变

(一)古代汉族服饰的发展:

(1)商朝时期的三种服饰:①免冠,身着窄袖圆领衣,手上带枷,

其身份大概是奴隶或俘虏②头戴平顶帽,身穿翻领绣衣,腹前兽头纹蔽膝③头戴尖帽或裹巾子,上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裳。

(2)西周时期:上衣下裳,腰间束带渐宽,衣身出现宽博的式样。(3)春秋战国时期:深衣和胡服出现。(胡服: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他们常年在马上生活,为适于骑马,多穿紧身窄袖的短衣、裤和皮靴)。

(4)西汉时期:上下连体的长衣统称袍,成为贵族的主流,短衣与合裆裤多为劳动者所穿。另一变化就是冠式。

(5)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服大规模渗透,形成中国服饰的重大转变。(6)唐代:吸收胡服特点,男子在日常生活中穿圆领袍、穿长靴。(7)元代:蒙古统治了中国。蒙古男女均穿宽大长袍,用带子束腰,但女装左衽,男装右衽。男子头戴笠子帽,归罪妇女必戴T型姑姑冠。(8)明朝:禁胡服,恢复唐代的衣冠服饰制度。为粉饰太平,寓意“六和一统”,出现了瓜皮帽,由六片罗锦制成。

(二)近现代汉族服饰的变化:

(1)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帝国统治,男子服饰首先是“剪辫子革命”。(2)就是长衫队列里,加进了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女子流行旗袍,青年中学生流行短衣短裙。(3)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流行“列宁装”、“布拉机”。(4)文革时期是中国服饰的倒退期,男女穿军服或蓝灰黑服装。(5)改革开发后,西装、夹卡衫,高跟鞋等。

第二节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东北少数民族服饰民俗:(1)满族,过去一年四季是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旗袍。(2)朝鲜族:通常穿短上衣,斜襟,左衽,宽型袖筒,下身穿宽腿、肥腰、大档的长裤。(3)赫哲族:鱼皮衣是最重要标志。(4)鄂伦春族:在游猎生活中创造了狍皮服饰文化,无论衣服鞋帽还是生活用品,都是狍皮为原料。

第三章饮食民俗

1、饮食民俗的形成:(1)经济原因;(2)自然条件原因;(3)民族原因;(4)宗教信仰原因。

人类饮食民俗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生食、熟食、烹饪

2、饮食民俗:是指有关饮料和食物在加工、制作和食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习俗。

特征:区域性、差异性、丰富性和民族性。

3、饮食结构:指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的主食、菜肴和饮料的配置方式。

4、饮食的惯制:(1)日常生活需要的饮食惯制;(2)岁时节日的饮食惯制;(3)礼仪饮食惯制;(4)信仰上的饮食惯制。

中国汉族饮食民俗

1、八大菜系:鲁、川、浙、苏、徽、粤、湘和闽。

2、茶俗: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我国特有的饮茶习俗,即茶俗。(1)客人来时的茶俗;(2)喜庆茶俗;(3)祭祀茶俗。

3、酒俗:有祭祀演变而来。(1)现代官方的酒宴礼俗;(2)汉族民间的酒宴礼俗;(3)节日酒俗。

第四章居住民俗

第一节居住民俗概述

1、居住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

2、民居习俗的形成:(1)创始期,方式:洞穴、巢居, 特点:原始群居、生死分居、不稳定(2)过渡期,方式:风篱、原始帐篷,特点:住所固定化趋势、出现火塘(3)发展期,方式:帐篷、窑洞、干栏式、庭院式等,特点: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居住民俗多样化。

3、居住类型:(1)洞穴居;(2)干栏式建筑;(3)帐篷;(4)长屋;(5)庭院住宅。

4、居住惯制:是指各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人们在居住中所反映出来的一系列风俗习惯,是由家庭关系、房屋结构、传统习惯等诸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

居住的风俗习惯体现在:

(1)火与火塘的突出作用;(2)住房的分配;(3)公房;(4)人畜分居,人神有别。

5、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实用性、艺术性、伦理性、宗教性。

6、居住民俗的旅游价值:一类是供旅游者参与的旅游资源,另一类是供旅游者观光的旅游资源。

第二节中国汉族居住民俗

1、风水与民居:居住民俗的三个要旨(1)选择房屋基址时,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上都能满意的环境;(2)处理房屋的形态和布局使之合理化;(3)用一些符号来避凶趋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