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纹的发展历程
中华龙——龙图腾形象的发展演变
中华龙——龙图腾形象的发展演变龙的图腾形象自商代形成后,随着悠悠岁月的流转,其形象也在变化和发展,政治的兴衰、朝代的更替、人世的沧桑,历史的一流一脉都在龙的形象塑造上刻下了或深或浅的痕迹,产龙的图腾形象自商代形成后,随着悠悠岁月的流转,其形象也在变化和发展,政治的兴衰、朝代的更替、人世的沧桑,历史的一流一脉都在龙的形象塑造上刻下了或深或浅的痕迹,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商代:极富宗教气息的龙在商代,龙被作为一种形态怪异的神兽。
它那令人可怖的、幻想的形象给人强烈的神密感和一种狞厉的美,显示出龙有超越世间的神的权威。
商代的龙主要铸造刻饰在青铜礼器上,线条错落凸突,深沉雄健,再加上青铜礼器那厚重沉稳的造型,使龙有一种巨大的威慑力,折射出一种无以言表的宗教理念。
周朝:趋向平和艺术的龙商王朝在公元前11世纪被周王朝取代。
周人的原始宗教中,人文的色彩较为浓烈,这是因为周伐商并推翻商王朝的理由是商王朝无德害民,周人是代表天来对商进行惩罚。
因周人有“德”,得以配天,夺取了天下。
周人打败商人后,不但夺取了体现商人通天权力(实际上是统治权力)的鼎器,而且在新铸的礼器中,突出了自己的宗教观念。
据说周人伐商之时,曾有一巨大的赤色的凤,口衔玉硅(也有记载说是口衔丹书)落在周的社庙,代表上天降瑞应给周,所以在周代的礼器上,凤的形象更为突出,龙的形象趋于弱化,甚至在一些图案中,将凤的冠状物安到了龙的头上,龙的体态少了那种张扬和狞厉,失去了商代龙的摄人气势,变得比较平和,更趋于艺术化与图案化。
春秋:表现阴阳相合的龙春秋以降,礼崩乐坏,政治上群雄割据,学术上百家争鸣,原始的宗教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其中重要一点,是原始宗教中春秋:表现阴阳相合的龙春秋以降,礼崩乐坏,政治上群雄割据,学术上百家争鸣,原始的宗教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其中重要一点,是原始宗教中吸收了阴阳交合、化育万物的思想,与此相应,龙也逐渐演变成以阴阳相合为特征的吉祥图案,出现了大量的蚊龙、蟠曲龙以及龙凤合壁的造型。
历代龙纹的演变
历代龙纹的演变
龙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其形态和风格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不断的演变。
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也体现了龙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早期的龙纹,如汉代的龙,通常呈现出强壮、粗犷、奔放、豪迈的特点。
龙的体态修长,动作有力,充满了力量和生命力。
这种风格的龙纹,体现了汉代人们对于龙的崇拜和敬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活力和开放性。
到了唐代,龙纹开始呈现出丰满圆润的特点。
龙的身躯变得挺拔健壮,鳞片由鱼鳞状变为网状,显得更加精美和细腻。
同时,龙首的双角也变得多分叉,口角加深,显得更加威严和神秘。
这种风格的龙纹,体现了唐代人们对于龙的崇拜和敬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到了宋代,龙纹的风格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龙的形象开始规范化、固定化,龙的体态变得丰腴,鳞片多用鱼鳞纹,四肢有所缩短,爪子也变得锋利有力。
这种风格的龙纹,体现了宋代人们对于龙的崇拜和敬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规范化和秩序化。
总的来说,历代龙纹的演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从汉代的粗犷豪放,到唐代的丰满圆润,再到宋代的规范固定,龙纹的形态和风格不断变化,但始终保持着龙的神秘、威严和崇高。
这些龙纹不仅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衣物上的龙纹刺绣技艺
衣物上的龙纹刺绣技艺龙纹刺绣是中国传统的刺绣工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龙纹刺绣在衣物上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本文将介绍龙纹刺绣技艺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在衣物上的应用。
一、龙纹刺绣技艺的发展历程龙纹刺绣技艺起源于中国古代,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商代和周代。
在古代,龙被视为神圣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尊贵和吉祥。
因此,龙纹刺绣在古代宫廷和贵族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一种独特的装饰艺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龙纹刺绣技艺逐渐发展和演变。
在唐代和宋代,龙纹刺绣技艺达到了巅峰,成为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清时期,龙纹刺绣技艺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法。
现代,龙纹刺绣技艺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展现出更多的创新和多样性。
二、龙纹刺绣技艺的特点1. 精细繁复:龙纹刺绣以其精细繁复的刺绣工艺而闻名。
刺绣师需要运用针线巧妙地表现出龙的形态和纹理,使刺绣作品栩栩如生。
2. 色彩丰富:龙纹刺绣作品通常采用丰富多彩的线线,以突出龙的神秘和威严。
刺绣师需要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颜色,并巧妙地运用色彩搭配,使作品更加生动。
3. 纹样独特:龙纹刺绣作品的纹样独特,常常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刺绣师需要根据设计要求,灵活运用各种纹样,使作品更具艺术感和文化内涵。
三、龙纹刺绣在衣物上的应用龙纹刺绣在衣物上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可以增加衣物的美观度,还可以展现个人的品味和文化底蕴。
1. 旗袍:旗袍是中国传统的女性服装,常常使用龙纹刺绣进行装饰。
龙纹刺绣可以在旗袍的领口、袖口、裙摆等部位进行精细刺绣,使旗袍更加华丽和典雅。
2. 长袍:长袍是中国传统的男性服装,也是龙纹刺绣的常见应用之一。
龙纹刺绣可以在长袍的胸前、袖口、衣襟等部位进行刺绣,展现男性的尊贵和威严。
3. 鞋子:龙纹刺绣还可以应用在鞋子上,增加鞋子的艺术价值和独特性。
刺绣师可以在鞋面、鞋跟等部位进行刺绣,使鞋子更加精致和时尚。
中国龙纹的发展及应用
中国龙纹的发展及应用中国龙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的发展与应用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龙的崇拜和神话中的龙的形象。
在中国,龙往往被视为祥瑞和权力的象征,因而被广泛应用在艺术、建筑、服饰等领域。
首先,龙纹的发展始于中国古代的龙的崇拜。
在中国古代,龙作为一种神秘的生物,被人们视为神圣和至高无上的存在。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最早使用龙纹的文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如司母戊鼎、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镜等。
这些器物上的龙纹被雕刻得栩栩如生,威严庄重,表现出古代人们对龙的崇拜和神圣性的体现。
随着历史的发展,龙纹的应用逐渐扩展到建筑和艺术领域。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龙纹常常出现在屋檐、门楣、梁柱等部位,起到装饰和辟邪的作用。
例如,北京故宫中的午门和太和殿上都雕刻有精美的龙纹,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对龙的崇尚和巧妙运用。
此外,龙纹也被广泛应用在中国传统的绘画、雕塑和陶瓷等艺术形式中。
早在唐代,中国画家就开始创作以龙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如韩干的《北斗七星图》中,龙以生动的形象出现,栩栩如生。
在陶瓷领域,明代的青花瓷就常常使用龙纹进行装饰,使其更具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此外,龙纹还常常出现在中国传统服饰中。
古代帝王常常将龙作为皇权的象征,帝王身穿的龙袍上就常常绣有龙纹。
此外,普通人民也会在自己的服饰上使用龙纹作为装饰,以表达对龙的崇敬和祈求好运的心愿。
龙纹在服饰上的应用既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龙的崇拜,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独特魅力。
今天,龙纹依然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延续到了现代社会。
在庆祝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时,人们常常会使用龙舞、龙灯等方式来表达对龙的敬仰和祝福。
此外,龙纹也被应用在旅游纪念品、礼品和家居装饰品等领域,以丰富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增强其艺术价值。
总之,中国龙纹的发展与应用凝聚了中国人民对龙的崇拜和神秘,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龙纹不仅在古代时期被广泛运用在艺术、建筑、服饰等领域,如今仍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龙纹的起源与发展
龙纹的起源与发展马圣(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摘要: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龙纹作为一种延绵近千年的图案,经历了肇创期、演变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各个阶段。
关键词:龙纹,起源,发展1 起源期——原始社会时期从原始社会时期彩陶中的龙、蛇纹样,在结合我国古代文学记载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龙纹艺术已初步形成,它被表现为各种单纯而又神秘的动物形象具备了原始时代龙纹的特征。
仰韶文化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盘,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的龙凤纹细颈壶以及甘肃武山县西坪出土的人面龙蛇纹瓶,武山县傅家门出土的人面龙身纹瓶等其造型虽然较幼稚朴素,却已明显地具备后代龙纹的特点。
一九七一年春,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村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件大型玉龙,经有关部门多年的探讨和考证,这只被认为是属于距今约五千年的红山文化遗物。
玉龙高达26厘米,通体墨绿色,龙身光洁圆润,卷曲有力,整体呈C字形,龙头吻部前伸,双眼突起呈梭型,龙背有一孔,形象很有生气,这是我国考古上的一大收获,证实了龙起源于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
一九八二年,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蟠龙陶盆距今约4500年,是以发现原始社会比较完整的龙的图案,龙身无脚如鳝鱼,龙蟠曲于陶盘中央,头上有一角状饰物,牙如梳形,身有两行半月形鳞甲,这种蟠龙纹在后来商代的铜器,玉饰中常有应用。
一九八七年发现的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了距今约5000年的圆雕玉龙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出土的第一条龙。
玉龙为灰白色,透闪石。
首尾相连,略呈椭圆形。
吻部突出,阴线刻出嘴、鼻,阴刻圆点为眼,头部阴刻几条刻呈皱纹和龙须,头雕两角。
从上述这些玉雕和彩陶中的龙纹,可以看到原始社会时期龙的内容和形式已经形成并渐趋统一,这一时期龙的造型都是长躯卷曲,头部带有象征性饰物的动物形象。
2 演变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晚期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的建立,我国开始从原始社会进入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
本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发现了一种介于龙山文化和早商文化之间的二里头文化。
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
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一)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象是各类艺术形式表现经久不衰的题材之一。
以龙的形象作为主题纹饰的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大类型,其历时之长久,工艺之精巧,形制之繁复,构图之多变,寄寓之丰富,均为其它纹饰所不及。
如果说,龙文化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一种凝结,那么作为造型艺术的龙纹玉器,堪称是龙文化的载体。
从史前时期到清代,历经数千年的变化,形成了各时代独有的特征。
古玉器中的龙纹有一个从简约到繁复,从宗教化向艺术化,从随意性向规范化发展并蔚为多元的发展过程。
因此,探讨和研究历代玉器上的龙纹图案,可以使我们了解我国龙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对于古玉器的鉴定和断代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依据。
以下对历代龙纹玉器的基本特征作一简单的综合论述。
一.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根据已发表的考古资料,迄今所知的龙纹玉器以公元前3500年左右红山文化所出者为最早。
红山文化玉龙根据基本造型可分两种,即C形龙(图1)和玦形龙(图2)。
其中最出名者是197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一件C形玉龙,高26、鬃长21、颈部孔径0.3—0.95厘米,墨绿色,龙体弧曲呈“C”形,首尾明显分开,吻部前伸,嘴紧闭,鼻端截面呈椭圆形,有对称双洞,表示鼻孔,双目呈菱形,未见双耳,颈后竖起一道弯勾状长鬃,尾端呈圆尖状。
器体中部略偏上有钻孔。
为目前所知发现最早、保存最好的一件,堪称“中华第一玉龙”。
玦形龙,一般蜷曲呈环状,头部硕大,猪首蛇身,吻部前撅,口微张,双目圆睁,面部多道皱纹,三角形耳部竖起,切口有切断的,也有内未切断的,大小孔都为两面钻,大孔内可见明显中脊,小孔壁则显旋纹,以顺畅的阴刻线条表现目、口、齿以及皱褶,其间配以打洼而成的瓦沟纹,玉玦形龙的面部形象,由于酷似猪首,故又被称作为“玉猪龙”。
凌家滩文化凌家滩文化距今约5300到5500年,时代与北方地区的红山文化大致相当。
凌家滩遗址经过1987到2001年的四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上千件玉器,其中一件玉龙(图3)引人瞩目。
中国龙纹的演变
中国龙纹的演变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图腾之一,龙纹作为一种特殊的图案装饰,在中国的艺术和手工艺品中被广泛应用。
经过漫长的历史时光,中国龙纹经历了逐渐演变的过程,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样式。
本文将对中国龙纹的演变进行探讨,从传统到现代,展示其历史和文化内涵。
一、传统龙纹的起源和发展中国龙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巨兽,后来逐渐演化成带有神秘象征意义的崇高生物。
最早的龙纹图案出现在商代的青铜器上,通过对青铜器上的龙纹进行研究可以看到,当时的龙纹主要以双足龙和飞龙为主要表现形式。
这些龙图案呈线条简洁、均衡优美的特点,体现了古代中国对龙的一种形象描述。
随着历史的演进,龙纹在周代逐渐发展为立体的形态,在金器、玉器等贵族墓葬中频繁出现。
其中,春秋时期的龙纹尤为精美,线条流畅,神态威严,展现出贵族和统治者的尊贵地位。
而在汉代,龙纹装饰更加繁复,表现出一种吉祥和权力的象征。
二、宋代以后的龙纹演变宋代是中国龙纹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在宋代,龙纹逐渐从富丽堂皇的贵族装饰转变为大众化的艺术图案。
此时期的龙纹偏向于平面化的展示,更加注重线条的优美和图案的简练,不再追求繁复和立体感。
这种风格的变化体现了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普及。
到了明清时期,龙纹的演变进一步扩展。
明代龙纹的特点是纹饰清晰,线条简练,同时加入了云纹和瑞兽等元素的组合。
而清代的龙纹则更加纤细,追求线条的变化和游动感,展示出一种轻盈而灵动的美感。
这期间,龙纹的发展已经渗透到民间艺术中,无论是绘画、刺绣还是陶瓷等手工艺品上,都有着精美的龙纹装饰。
三、现代龙纹的创新与表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龙纹在设计创新和应用领域中有了新的突破。
现代龙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线条表现,而是注重将龙纹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呈现出多样化的样式与形态。
有些现代龙纹以抽象的方式表现,突破了传统的表现形式,展示出独特的风格与想象力。
另外,一些设计师将龙纹与其他元素结合,创作出富有创意和现代感的龙纹作品。
中国龙纹的演变
---中国龙纹的演变
龙的起源
中国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早在远 古代,我们的祖先把各种凶猛的野兽(蛇、 虎、鹰)等作为部落的标志,并把它们视为 一种神灵、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去供奉、去 崇拜,甚至把神灵视为自己的祖先。经过千 百年历代变迁的演变。逐步形成了一个集各 种动物特点于一身的神物,祖先称之为 “龙”。
龙的历史名称
最早的龙是新石器时代简单质朴的“原龙”。 中经夏商周时期神秘抽象的“夔龙”。 春秋战国与秦汉之际粗犷雄健的“飞龙”。 魏晋隋唐刚柔并存的“行龙”。 宋元明清复杂华丽的“黄龙”。 当代的吉庆嘉瑞的“祥龙”
上古的“龙纹”(原龙)
由于工艺水平及生活需要,这一时 期严格意义上来说并没有龙纹的出 现,但这一时期的龙的形象还是有 的,主要用于祭祀。 那时期的龙形象几乎全部是以马, 猪,蛇的融合。
远古的“龙纹”(夔龙 、飞龙)
商周时期的龙:比较简单、笨拙、 粗犷,从史书上的记载和考古中发 现都证实,那时期的龙大部分是圆 曲状、首尾相连、大眼巨头,没有 明显的角和四肢。
远古龙纹
春秋战国及秦时期的龙:春秋战国 时期是封建社会的早期,一些历史 现象促使了手工艺的发展,工艺美 术也出现了兴旺的局面,这一时期 的龙从造型上已经向写实方向发展、 内容也相对丰富起来、有龙与人的 组合、双龙图的组合等等。这一时 期的龙呈长曲状、有两爪、长尾、 耳、龙角,龙角也开出现分支。
西汉时期的龙:和我们现在的龙基本是一致的,它 聚集了其它动物和蛇、虎、鱼等各自物点,先分离、 再重新组合而成,它的特点是头大,眼巨、牙齿锋 利、蛇身、鱼鳞、张口、且开始有肘毛、有双冀可 以飞腾。身体造型已经具备了艺术美感、其体态生 动、气氛威猛、豪放。 唐朝时期的龙:不仅追求造型完美,而且强调龙的 生动传神。《画龙点睛》这一典故就来自唐朝。相 传,南梁画家张僧繇画了四条龙,为其中两点了眼 睛后,它们竟破壁而出,腾云飞去,这也充分体现 了唐朝时期的龙是非常有神韵的,这一时期,鱼化 龙的图案也颇多。
中国龙文化的起源、形象、寓意与传说
在民间信仰中,龙常常被用来祈求风 调雨顺、五谷丰登。例如,在秋季收 获季节,人们会举办庆祝活动来庆祝 丰收,同时也会邀请龙参与其中,以 示庆祝和感谢。这些活动通常包括舞 龙、放飞龙灯等。
中华龙还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力 量。龙的形象和传说在中国各族人民 中广为流传,成为了一种民族认同和 文化传承的标志。在重要的历史时刻 和节日庆典中,人们会通过舞龙、赛 龙舟等活动来表达对龙的崇拜和敬仰 ,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与自豪。
光滑而坚硬的鳞片
龙的鳞片光滑而坚硬, 代表着龙的坚韧与力量
。
象征性的角
龙的角象征着威严与尊 贵。
凶猛与力量
龙的爪子和牙齿则展示 了龙的凶猛与力量。同 时,龙也被描绘为能够 飞翔的生物,这使得它 在天空中展现出无比的
威严和力量。
中华龙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吉祥的象征
中华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 重要的寓意和象征意义。龙被 视为吉祥、繁荣、权力和成功 的象征。
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龙文化
加强中华龙文化 的研究
对中华龙文化进行深入的研 究和挖掘其内涵和外延,了 解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 艺术价值等,从而更好地传 承和弘扬中华龙文化。
推广中华龙文化 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加入中华龙文 化的教育内容,让年轻一代 了解和认识中华龙文化,培 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 自信。
龙的形态和性格特征的多样性
龙的形态方面,中华龙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和特征。例如,有些龙有着蛇一样的身体、头上有角、鳞片 闪闪发光。有些龙能够飞翔、变化形态,甚至可以变成人类的样子。
中华龙也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例如,有些龙非常凶猛,有着锋利的牙齿和爪子。有些龙则比较温和, 喜欢在水中嬉戏或 赛龙舟:赛龙舟是中国传统的水上娱乐活动之一,通常在端午 节期间举行。数名表演者各自手持划桨,在划船比赛中一决高 下。赛龙舟的意义在于纪念屈原这位爱国诗人,同时也表达了 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比赛中,人们将龙的形象绣 在龙舟上,以示龙的威严和力量。
中国龙纹的演变
中国龙纹的演变中国陶瓷上龙纹的演变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在阴阳宇宙观里代表阳。
封建时候,龙是帝王的象征,龙的形象出现在各种帝王所用的东西上,如龙廷、龙宫、龙袍等。
新时代晚期,龙的雏形开始萌芽,是以夏族图腾为主题虚拟的想象物。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龙的形象从商代开始了其漫长而复杂的发展演变。
龙纹作为我国陶瓷装饰的传统纹样,有单纯的龙纹也有和其他纹样组合而成的复合纹饰,如云龙纹、海水龙纹等。
早在新时期时代,人们就在陶瓷制作上使用了龙纹装饰,这时的龙纹可能是氏族、部落的标志,与氏族图腾存在密切关系。
到了商周时期,龙纹依然频繁出现在各种陶瓷器物上。
元代时期龙纹的制作工艺水平发展到了较高程度。
明清时期,龙纹制作发展至顶峰。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期的龙纹形象,龙的上颌部位出现了两根须子,同时龙纹形象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如翼龙、正面龙、立龙、莲池龙、花间龙等。
商周时期陶瓷上的龙纹形象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蛇身,无爪的鳞虫形态龙,一般这种龙纹为一首二体型或二首一体形;另一种是眼睛圆睁,有肢体有爪子,身体像动物身体,尾巴卷转的兽体型龙纹。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龙纹都是兽体的,爪子有三个脚趾,尾巴细且卷,龙头张大嘴巴,龙角向后卷。
秦汉时期,出现的龙纹形象是头像牛头,有须子,大耳朵,龙角细长对称,身体为蛇形,有翅膀,脚上有爪子,身体附壁,“珠联璧合”一说由此而来。
唐朝时期的龙纹形象是龙头有两个分叉的角,口角比前朝明显加深,上颚较长,上唇长而向向上翘起,过去圆形的龙眼变成凤眼,蛇身变得丰盈健硕,此前身上的鱼鳞片变成了斜方格形的网状鳞片,龙爪也从原来的兽爪变成鸟爪,爪子上的指甲的绘成略弯的三角形,看上去非常锋利。
到了宋代,龙纹形象基本定型,一直到元明清,龙纹形象都为蛇身,身体到尾巴逐渐变细,四肢上都长有羽毛,龙爪上脚趾三至五个不等,龙头上有龙角、龙发和须子。
古代时候,龙纹大体相似,为做区分,元末时期,官方出台政策禁止民间使用“五爪”龙纹,元末以前龙纹多为三爪或四爪,到了明清时期,五爪龙只能为官方使用。
龙纹发展史
龙纹发展史一、龙纹的起源龙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古代,龙被视为神圣的生物,象征着权力、尊贵和吉祥。
龙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那时人们开始在器物上绘制龙纹,以表示吉祥和祈福的心愿。
二、龙纹的发展与演变1. 龙纹的初期阶段在古代,龙纹主要出现在青铜器上。
青铜器是古代贵族的象征,而龙纹则是青铜器上最常见的装饰图案之一。
龙纹的初期阶段,通常采用线条简洁、形状明确的方式来表现龙的形象,具有浓厚的神秘和神圣感。
2. 龙纹的发展与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龙纹逐渐发展与演变,出现了不同的风格和形态。
在东汉时期,龙纹开始变得更加生动和立体,绘制技法也更加丰富多样。
龙的形象逐渐丰满,身体的曲线也更加流畅,表现出龙的威严和力量。
3. 龙纹的地位与影响龙纹不仅在艺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还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服饰、建筑、绘画等领域,龙纹都有着广泛的运用。
龙纹还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工艺品制作中,比如陶瓷、玉器等。
龙纹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也是中国人民对祥瑞和吉祥的追求的象征。
三、龙纹的现代应用如今,龙纹已经融入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建筑设计中,龙纹常常被用作装饰元素,给建筑增添了一份庄重和神秘感。
在服装设计中,龙纹也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龙纹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形象代表,经常出现在各种文化活动和节日庆典中。
龙舞、龙舟竞渡等传统活动成为了人们传承和弘扬龙纹文化的重要方式。
四、龙纹的未来发展龙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发扬光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龙纹文化将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新颖、独特的龙纹形式出现,让龙纹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总结:龙纹发展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们对权力、尊贵和吉祥的向往。
龙纹经过漫长的发展与演变,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龙纹在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的意义和审美价值
龙纹在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的意义和审美价值作者:陈家华来源:《辽宁丝绸》 2014年第4期陈家华(江西服装学院,江西南昌330201)[摘要]主要分析了龙纹在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的具体应用,挖掘龙纹在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的意义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龙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意义;审美价值[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671- 3389(2014) 04- 40- 02一、龙纹的演化历程在我国古代记载中,龙是一种灵异神物。
新石器时代,“龙”的概念首次被提出。
商周时期,龙成为权利的象征,然后历经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等朝代,一直到明清时期:龙”的概念被广泛应用。
龙、龙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独特的文化形象而存在。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龙纹形象开始产生变化,逐渐由简单的形象发展成为复杂、灵动的形象。
距今大约五千年多年的红山文化是龙纹的发源地。
在此之前龙纹已经具备了蛇的基本形态,但是仍然处于雏形状态中。
在商周时期,龙纹具有以下特点:质朴粗犷、与无肢爪的爬行动物相似。
在商代,龙纹的特点有:龙身短、尾巴有刃。
在周代,龙纹的特点表现为:龙身较周代长、尾部刃已经消失。
由于商周时期具有浓厚的宗教之风,因此会在统治者祭祀天地的青铜礼器上刻上龙纹,这就给龙纹增加了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
春秋战国时期,儒教以及道教曾风靡一时,并通过文化艺术将人们的现实生活反映出来。
商周时期龙狰狞、威严的形象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吉祥的形象,此时龙纹的形象也开始逐渐发生变化,龙身更加弯曲,为龙增加了四足,这些龙的形象,为后代塑造龙的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汉时期,龙的形象已经基本固定下来,并且通过龙纹将龙的威武特征呈现出来。
隋唐时期,龙纹形体逐渐变得丰满,龙体盘旋的姿势也发展成为多种类型,这些姿势中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宋代,龙纹中的龙大多数都是素身,在龙身上侧、下侧有一条阴刻线,龙具有较长的毛发、腿毛。
到了明代时期,龙纹已经进入到黄金发展阶段,此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用以区别贵贱、区分尊卑身份。
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
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龙是华夏民族进入农业社会后创造的一种虚拟动物。
传说中的龙是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
春分时登天,秋分时潜渊,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白虎、玄武)之首。
随后,演变成为皇权象征,以致于历代帝王都以“真龙天子”自居。
一、元代:各种陶瓷器上都多见龙纹,尤以青花瓷上的龙纹最典型生动、时代特征最强。
元代龙泉青瓷龙塑,四肢与躯干同粗,不生背鳍(其)。
元龙泉窑青瓷印云龙纹,龙角无分杈,龙鳞为单个的突出点组成,爪长而尖稍弯。
元代景德镇青花龙纹:形体细长似蛇,头瘦、上颚尖、细颈、长躯,背有尖的齿形鳍脊,斜方鳞;细长腿、以三爪居多,爪细长锐利,尾部细,作火焰状,肘毛形如飘带,圆目有神,发疏向后或向上前方飘拂,双鹿角细长尖部上钩,背有尖的齿形鳍脊,长而较密,有的鳍齿一长一短,大腿和小腿表现的明显。
二、明代:龙纹为官窑瓷器上最常见的纹饰,身体粗状,猪嘴(下颚比上颚长些),龙须上卷,鱼鳞,五爪多。
这是总的特征,各时期,又多少还有些差别;明末,龙画得更为草率,线条凌乱,色彩浅淡,填涂粗糙。
崇祯时的正面龙,形似老人,毫无生气与威严,反映出明王朝的统治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微残了。
永乐、宣德龙纹:猪嘴,颈部略细,龙躯粗壮,龙首上颚唇高突起,下颔突出,鼻子向上翻起,张目吐舌,五束长发向后上作波浪状飞起,身躯修长,四足壮硕。
龙爪呈轮盘式张伸,肘毛长飘拂,形神凝重威严。
爪有三、四、五爪之分:三爪龙,爪向后;五爪龙,一爪向前,另四爪向后,五爪爪尖成带状圆排列。
弘治:龙的两眼平视。
多为五爪。
一般来说,龙首长方,闭嘴露一齿,双短髯上飘,眼眉直立,圆目并列平视呆板,肘毛短、细花尾。
正德龙纹:一般来说,龙首长方,闭嘴露一齿,双短髯上飘,眼眉直立,圆目并列平视呆板,肘毛短、细花尾。
龙头扁长,脖细身粗,龙的鬃发呈三角形,倒竖在头顶,嘴巴如灯,一前一后地并排一条水平线上。
五爪短粗有力,作轮式撑张。
嘉靖:龙多绘双翅,飞舞盘旋,鬓发竖立,姿态凶猛。
龙纹
龙纹龙纹在玉器上出现是从新石器时期开始的,一直到清代,经过了几千年的变化,形成了各时代独有的特征。
我国最早的玉雕龙纹,可以说是出现在新石器时期的红山文化。
新石器时期龙纹的特点是:龙首长,似马头,吻部前伸,略往上翘,无耳,长角(长鬣)后披,眼睛突起似凤眼,又像梭形眼,也可称菱形眼。
整体浑圆,没有棱角;通体为圆柱形,光素无纹,只有点缀的网纹,形制厚实古朴,这是新石器时期的重要风格特征。
多是青黄玉质制成,玉质略软,刀法雕琢简拙粗犷。
商代龙纹的特点为:龙身似蛇而短,尾部呈勾卷状,只雕一足;头有独角,角似柱形或蘑菇头形,称兕形角;眼睛多作“臣”字眼、目雷纹眼或斜方格眼,且多雕成张大嘴的姿态,以表示凶猛。
商代早期的龙纹玉雕多为薄片状,阴刻线有单线条和双线条两种,线条以直线为多,有棱有角,在龙的身上出现的纹饰,有重环纹、单环纹和云雷纹。
西周时龙纹的特点是龙纹身体变得细长,身上的纹饰也较复杂,线条多弯形或弧形,这时期的重环纹、云雷纹等纹饰很盛行,在龙的背部出现的脊齿纹比商代时期的密,而且很盛行这种纹饰;龙的兕形角渐渐消失,出现了像头发一样的角,还有云纹式的耳形角;眼睛仍有斜方格眼和“臣”字眼,但“臣”字眼的眼角线拉长,有的拉长再勾卷,形成了西周自己独有的风格。
此外这时期大多不刻划龙足,龙身上的纹饰呈图案化,起着装饰作用。
<BR><BR><BR><BR>春秋至汉<BR>春秋战国时期,龙体周边以双阴线挤出阳纹线,更突出了龙形的轮廓。
春秋战国时期玉龙特点:龙纹身体更长了,呈曲折形,似英文字母的“s”,我们称之为“S”形或“双S”形龙;龙身上多饰以谷纹纹饰,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新纹饰,战国时期广为流行,春秋时期常用的卧蚕纹,纹饰突起,立体感强,刀工讲究;龙纹中的角,有一条基本规则,即“商代没角不是龙,西周有角没有足,晚周角形似耳形,战国与耳全无异”;龙纹的眼睛见不到“臣”字眼了,开始出现单线或双线雕的圆形眼与角度浑圆的方形眼和单凤眼,其双线雕手法是外圈线细,内圈线粗,使眼睛突起,更显有神,形成浅浮雕。
中国龙文化的演变过程
中国龙文化的演变过程是一个跨越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它不仅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追求。
以下是中国龙文化演变的详细论述:新石器时代:龙的图腾崇拜在新石器时代,龙的形象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的艺术创作中,如红山文化的玉龙和查海遗址的龙形堆塑。
这些龙的形象通常与自然现象、图腾崇拜和原始宗教信仰相结合,反映了先民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
龙在这一时期被视为神圣的生物,与水、雨、雷电等自然现象联系在一起,象征着力量和神秘。
商周时期:龙的神秘化进入商周时期,龙的形象在青铜器和玉器上频繁出现,如商代的夔龙纹。
这一时期的龙形象更加抽象和神秘,龙的身体通常蜿蜒曲折,象征着变化无常和神秘莫测。
龙在这一时期不仅是自然力量的象征,也逐渐与王权和宗教仪式相结合,成为统治者权力的象征。
秦汉时期:龙的飞腾秦汉时期,龙的形象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飞龙的形象,如汉代的飞龙纹。
这一时期的龙形象更加雄健有力,象征着帝王的权威和国家的强盛。
龙在汉代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和文化意义,成为帝王的象征,与“真龙天子”的概念相结合。
同时,龙也与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一起,成为宇宙秩序和自然法则的象征。
魏晋隋唐时期:龙的刚柔并存魏晋时期,龙的形象开始出现刚柔并存的特点,如“行龙”。
这一时期的龙形象在艺术作品中更加生动,既有力量感又不失优雅。
唐代的金龙则展现了龙的灵动与力量,龙的形象在这一时期达到了艺术的高峰,成为皇家艺术的重要元素。
宋元明清时期:龙的复杂华丽宋元明清时期,龙的形象变得更加复杂和华丽,如“黄龙”。
这一时期的龙形象在建筑、服饰、艺术等领域广泛应用,成为吉祥和权力的象征。
龙的形象在民间文化中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如龙舞、龙舟等民俗活动,体现了龙文化的民间基础。
近现代:龙的文化传承近现代以来,龙文化继续传承和发展。
在国际交流中,龙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象征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
龙的形象在现代设计、艺术创作中被赋予新的含义,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符号。
龙纹文物中华文化丰富多彩的象征
龙纹文物中华文化丰富多彩的象征龙纹文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象征意义。
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图腾和象征,代表着权力、尊贵、吉祥和神秘。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龙纹文物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人们研究和欣赏的对象。
一、龙纹文物的历史渊源龙纹文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龙文化。
在中国古代,龙被视为神圣的存在,被赋予了吉祥、权力和神秘的象征意义。
龙纹文物最早出现在商代的青铜器上,如商代的青铜爵、觚等器物上都有精美的龙纹装饰。
随着历史的演进,龙纹文物逐渐出现在陶器、玉器、瓷器等各种艺术品上,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二、龙纹文物的艺术特点龙纹文物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龙的形象在龙纹文物中常常被艺术家们赋予了生动的形态和丰富的表现力。
龙的身体通常呈现出曲线优美的形状,龙鳞的纹理细腻而有层次感,龙爪和龙角的雕刻精细而逼真。
龙纹文物的装饰图案通常以龙为主题,配以云纹、雷纹、水纹等其他纹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龙纹文物的象征意义龙纹文物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象征意义。
首先,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图腾,代表着权力和尊贵。
在古代,龙是皇帝的象征,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龙纹装饰的物品。
其次,龙还象征着吉祥和神秘。
龙纹文物常常被用于庆祝重大节日和喜庆场合,寓意着吉祥如意和神秘神奇。
此外,龙还被视为水的象征,与水相关的文物常常以龙纹装饰,寓意着水的力量和生命的源泉。
四、龙纹文物的保护与传承龙纹文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需要得到保护与传承。
首先,要加强对龙纹文物的保护工作,加强文物的修复和保养,确保其保存完好。
其次,要加强对龙纹文物的研究和传承,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推动龙纹文物的研究和展览活动。
同时,要加强对龙纹文物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龙纹文物的魅力。
总结:龙纹文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象征意义。
它们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和象征意义都使其成为了人们研究和欣赏的对象。
从故宫馆藏看历代玉器龙纹演变
从故宫馆藏看历代玉器龙纹演变龙既代表了至高无上的皇家权力,也代表着热血奔腾的英雄梦想。
中华民族视龙纹为文化图腾逾四千年,从而衍生出众多玄幻奥妙的哲学思想,对龙图腾的崇拜之深更是世所罕见的。
以龙的形象作为主题纹饰的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大类型,其历时之长久,工艺之精巧,形制之繁复,构图之多变,寄寓之丰富,均为其它纹饰所不及。
从史前时期到清代,历经数千年的变化,不同时期的龙纹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
我们通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看几千年龙纹玉器演变。
一、新石器时期的玉龙纹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大玉龙曲长60cm,直径2.2-2.4cm其玉料为淡绿色老岫岩玉。
龙体较粗大,卷曲,呈倒“C”形,长吻微翘起,有圆鼻孔二,双目橄榄形凸起,头顶至颈背有长鬣后披,末端翘起,额及颚下有阴刻棱形网纹。
龙躯光素扁圆,背部有一钻孔,可系绳穿挂。
此玉龙因其吻前伸,前端凸且翘,因此又有人称之为玉猪龙。
这是早期氏族艺术的代表作,属红山文化。
其造型夸张、奇特,兼具写实与抽象手法,结构虽简洁,却满盈着生命力,质朴而粗犷,可能是某部族的图腾。
二、商代玉龙纹玉龙形『0114』商高2.3cm,长6.5cm,宽2.5cm『0114』(音勒)以青玉制,有白色沁,圆筒形,两端粗细不等。
器表饰龙纹,其龙纹特点是“臣”字眼,并饰有重环纹、鳞纹等。
商代的玉龙,由龙眼的变化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的龙眼为方形或菱形,中、晚期为“臣”字形。
重环纹和鳞纹直至西周中晚期才出现在青铜器上,因此本器上的这两种纹饰对于玉器和青铜器装饰纹样的比较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三、西周玉龙纹龙纹玉璜西周长1.8cm,宽1.9cm,厚0.5cm玉为青色,泛淡黄色。
器呈半环形片状。
主要运用斜坡刀法雕刻,两面纹饰相同。
两端不完整似有戟牙。
有穿孔,用于系佩。
这种龙纹玉璜是西周时期常见的佩饰,多以组佩的形式出现,在我国的陕西、山西、山东等地区多有出土。
玉璜表面常雕刻龙、凤等纹饰。
青玉龙纹璧西周直径16.1cm,孔径5.9cm,厚4cm青绿色玉质,局部有白色和褐色沁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发展期——春秋战国至隋唐
以见到我国传统绘画线描风格已经确立,技法上也已达到较高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龙的造型起了很大的变化,龙角也由商代粗短的蘑菇形,发展为曲层和 分枝。兽形的龙:额如牛,口似鱼,张口、獠牙、巨眼、鼓鼻。有四肢矫健,趾爪清 晰,有三爪或四爪;尾部细长如兽尾颈部髭毛直延至尾端。另外这一时期已出现翼龙。 秦汉时期,龙纹以写实的手法、凌厉的动势、豪迈的气魄,多数突破以前的几何框架 的限制。而依龙的运动状态来布局,用简化、单纯的形象表现出生命的动感。汉 当艺 术中, 龙纹曲躯利爪,飞舞飘摇静中有动,造型概括,浑朴遒劲。早期龙躯干上的纹 饰,有蛇皮形,菱形和长方形,汉代以后逐渐形成鳞形。 秦汉时期龙尾变得像虎尾,很细。汉代龙纹有蛇体型和兽体型。 3.2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从三国分立到两晋南北朝三百多年间,是我过历史上战争频繁的年代。由于社会生活 颠沛流离,人们希望找寻精神上的寄托,外国宗教也在这个时期传入。 敦煌的千佛洞,水靖的炳灵寺,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大同的云岗石窟,洛阳的龙门石 窟等世界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都先后兴建。外来的佛教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互相融会 糅合,龙纹图案以及中国有关龙的传统故事也开始和佛教题材结合起来。莫高窟隋代 四二三窟壁画描写的车王公西王母都驾着龙车。龙的动态和飘动的旗幡以及腾飞的仙 女都用波浪形曲线表现,画面充满着动的节奏。 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有很大的发展,龙也是画家的常用题材,如东吴享有盛名的画 家曹不兴,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等。六朝时期画龙的高手也很多,如被号为画圣的北 齐画家杨子华,北齐画家毛惠远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龙纹形象,突出地表现了外来美术和我国传统艺术的结合。蕃莲、 蔓草等纹样和龙纹互相糅合穿插,一变汉代纯代纯朴庄重的形态而成为活泼轻盈飘逸 生动,流畅自如的格调。
起源期—— ——原始社会时期 1 起源期——原始社会时期
从原始社会时期彩陶中的龙、蛇纹样,在结合我国古代文学记载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 龙纹艺术已初步形成,它被表现为各种单纯而又神秘的动物形象具备了原始时代龙纹 的特征。 仰韶文化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盘,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的龙凤纹细颈壶以及甘肃武山 县西坪出土的人面龙蛇纹瓶,武山县傅家门出土的人面龙身纹瓶等其造型虽然较幼稚 朴素,却已明显地具备后代龙纹的特点。 一九七一年春,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村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件大型玉龙,经 有关部门多年的探讨和考证,这只被认为是属于距今约五千年的红山文化遗物。玉龙 高达26厘米,通体墨绿色,龙身光洁圆润,卷曲有力,整体呈C字形,龙头吻部前伸, 双眼突起呈梭型,龙背有一孔,形象很有生气,这是我国考古上的一大收获,证实了 龙起源于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 一九八二年,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蟠龙陶盆距今约4500年,是以发 现原始社会比较完整的龙的图案,龙身无脚如鳝鱼,龙蟠曲于陶盘中央,头上有一角 状饰物,牙如梳形,身有两行半月形鳞甲,这种蟠龙纹在后来商代的铜器,玉饰中常 有应用。 一九八七年发现的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了距今约5000年的圆雕玉龙是中国新石 器时代考古发掘出土的第一条龙。玉龙为灰白色,透闪石。首尾相连,略呈椭圆形。 吻部突出,阴线刻出嘴、鼻,阴刻圆点为眼,头部阴刻几条刻呈皱纹和龙须,头雕两 角。 从上述这些玉雕和彩陶中的龙纹,可以看到原始社会时期龙的内容和形式已经形成并 渐趋统一,这一时期龙的造型都是长躯卷曲,头部带有象征性饰物的动物形象。
龙纹样的收集
龙纹样的收集
龙纹样的收集
龙纹样的收集
龙纹样的收集
龙纹样的收集
Thank you.
3 发展期——春秋战国至隋唐的龙纹样
4 成熟期——宋元至明清
4.1 宋元时期
随着宋代商品经济日趋繁荣,绘画已成为市场需要的商品,龙题材的应用也普遍起来。 画院和民间画龙高手不断涌现。宋代陈容所画的墨龙气势磅礴,广东博物馆珍藏着他 的《云龙纹》真迹。另外宋代的董羽和任从一都是画龙的一代名手。 另外随着佛教的盛行,宗教美术在寺院道观中也发展起来。宋元时佛教徒和道士以善 于画龙知名的也很多,如宋初僧人传古;元代天师张羽材;道士萧得周、曾道士。 从四川大足石刻中,可以看到龙在宋代充满了佛教内容的色彩。宝顶山有“九龙浴太 子”的石刻。整组石刻表现了从九条龙口中把自山上引来的清泉喷洒在刚诞生入浴的 净饭太子释迦牟尼身上。石刻表现了龙和释迦牟尼的亲密关系,也体现了宋代匠师的 巧妙设计。 宋代石刻继承了汉唐传统技法,并以熟练的技巧和精美的艺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时代 风貌。河南巩县宋陵的石刻“站龙”就别具一格。“站龙”作“弗”字形站立。龙的 后肢巨大,头部和颈部较细小,动态活跃劲猛,造型新奇,宋元陶瓷中的龙纹多有仿 效。 宋元陶瓷器中的龙纹以整体而简朴见称。河北磁州“黑花龙纹瓶”,中间绘以兽头巨 躯的龙纹。龙脊有特大鳍棘,掌爪巨大锐利,形象威猛生动,瓶的肩部和瓶足衬以回 旋状黑色条纹,瓷瓶黑白对比强烈,纹蚀简练优美。元代以后,青花瓷器底纹装饰比 较丰富,主纹多用显著宽阔的纹样,图案以密衬疏,层次分明。 宋代龙纹特点是龙身长如巨蟒,兽头、足有三爪或四爪。有翼和兽形的龙不多见。元 代龙的特点常作细颈长唇,足部有三只鹰鹫般的巨爪,龙纹常和云纹或海水同出现于 画面;头部的髭、 触须等饰物明清时期,统治者以龙凤自称,把龙作为最高统治威仪的象征,使这一时期的宫殿建 筑,雕刻绘画和各种美术工艺品中的龙形象更为多姿多彩;龙纹艺术在继承优秀传统 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创造。 这一时期内,不论是建筑物中的巨大构件如龙壁、龙墙、石雕和琉璃构件等,还是精 工细巧的各种摆设绘画工艺或金银首饰,很多都是描绘着龙形象的艺术珍品。 明代的瓷器以华丽的彩绘代替了宋代的刻花,龙纹的描绘显得格外多姿多彩,在青花、 斗彩、五彩等工艺中更为出色。明代瓷器中的龙纹,用笔雄健,龙纹装饰布满全器, 色泽变化浓淡得宜。清代瓷器纹饰以彩绘为主,纹饰随工艺水平的提高而显得繁复细 腻,龙纹的表现手法近似绘画。有的彩瓷装饰受织锦图案的影响,出现了花纹繁密的 “铺底锦”,龙纹也显得精细入微,充分表现了明清时期的装饰风格。 织锦图案中,采用龙纹样也很多。故宫所藏“云龙妆花缎”,构图严谨、着色优美; 北京定陵出土的万历“四团龙妆花纹”袍料,“过肩龙纹披肩”袍料,山东邹县出土 的“织金缎龙袍”,五爪的龙纹色彩华丽,显示了明代织绣工艺的成就。另外民间最 为普及的蜡染和蓝印花布,大量采用龙纹作为装饰纹样。 明代龙的背部鳍脊排列细密、四肢各具五爪,(民间多采用三爪或四爪)。清代的龙 纹模仿明代造型,龙形轩昂抖擞,毛发上飘,掌爪强健。晚清时期,龙头附饰物的描 写往往陷于烦琐;造型上因袭守旧,虽刻划细致却失其气魄。和汉唐时期龙的造型相 比,就显得逊色。
中国传统龙纹样
工造10B 吴淑颖
龙纹的起源与发展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纹, 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纹,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龙纹 作为一种延绵近千年的图案, 作为一种延绵近千年的图案, 经历了肇创期、演变期、 经历了肇创期、演变期、发展 期和成熟期各个阶段。 期和成熟期各个阶段。
2 演变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晚期
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的建立,我国开始从原始社会进入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 社会。 本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发现了一种介于龙山文化和 早商文化之间的二里头文化。经考证属夏文化。在这个文化层中发现有类似铜器纹样 的陶器云雷纹和龙蛇纹。出土的残陶片上,有两件浅刻的龙蛇纹样。一件是带爪的龙 纹,龙纹虽首尾部分残缺,但仍可辩识龙首巨目,龙躯蜿蜒,趾爪俱全。另一件刻的 是一头二身,头朝下,眼珠凸出,额上有一棱形纹,身有鳞,上方仰卧一只小兔的线 条纤细流畅的龙纹。商周时期由于工农业劳动的分工和生产技术的提高,手工业制造 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青铜器的铸造。在青铜器各种动物纹样中,龙纹是最常见的图 案。《西清古鉴》中的商周青铜器龙纹有蟠龙纹,交龙纹,蟠螭纹,夔龙等。《商周 彝器通考》中青铜器图样中的龙纹样就有十多种。如商代的“蟠龙纹盘”,“鸟龙纹 盘”和妇好墓出土的“龙纹盘”,及陶寺出土的龙山文化彩陶“盘龙纹”等,其纹样 多装饰于圆形器物中心。商代和西周时代的青铜器大都以交龙纹装饰于主要部分。 商周时期出土的玉佩、玉壁、玉珑等龙纹大多作蟠曲状。早商时期的玉决继承原始社 会时期素决的造型,龙身作环形蟠曲,首尾相接。头部除巨眼和简单的嘴纹以外,全 身素洁、单纯、朴拙(见图1)。随着生产的发展,商代龙的造型逐渐起了变化。龙的 形象作为巨头、张口、大眼、粗角,腹部有的还多了一对短足,身上刻满鳞纹或几何 形纹。 西周以后,铜器纹饰通常施以一层平雕,并饰以围绕器身的二方连续纹样,代替了商 代的以棱脊分区装饰和三层重叠装饰方法。龙纹样多是互相交错、连结、或用对称, 调换的组织方法,风格简朴紧凑而富于起伏流动之感。另一种纹饰方法是从器物的整 体效果出发,主纹互相穿插,龙纹自由生动地满布全器,艺术效果活泼多变。西周铜 器装饰夔龙纹(图2)仍占主要地位。兽形的龙也开始出现
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晚期的龙纹
3 发展期——春秋战国至隋唐
3.1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随着奴隶制度的崩溃,各诸侯国经济上的迅速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龙纹装饰纹样, 从商周严谨雄浑的规范变为活跃清新的风格。纹饰上的神秘色彩大大地减少了。如活 泼、玲珑的蟠螭纹(图3),以及针对刻漆画的流线形的龙纹。各种动物形象相互追逐 的场面,使作品呈现了生动而富有情趣的构图和轻盈洒脱的格调。 战国时期 螭纹应用很广,它适用于器物的精致的装饰。最突出的如曾侯乙墓出土的镂 空“铜尊和盘”,结构是多层套合的镂空附饰。铜尊和铜盘上无数的螭龙纹,宛如游 动的云彩,造型奇伟,制作精工细致,构思巧妙,是我国古代罕见的青铜器作品。 龙的样式 除长躯蛇形龙纹外,兽形的龙纹在战国时期也有广泛的应用。故宫博物馆所 藏的“白云龙凤云纹壁”其上雕刻有身呈S形,尾部细长、尾尖上卷的龙纹,形象腾越 矫健。战国兽形龙纹常用于铜器的附饰,龙的形状往往因器形需要而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漆器工艺发展起来,各式龙纹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造型和彩绘上更 为自由活泼,多姿多彩。这一时期的漆画,针刻漆器,银盒等纹样,经常以生动活泼 的图案形式使;龙等动物纹样在画面呈现活跃自由的形象,龙纹各部分分别与各段花 纹(云纹)想结合,和谐地融化于线的变化之中;画面上龙纹半影半现,似是似非, 仅在线的边缘略现龙纹的特征,图案表现手法飘逸自由。 战国时期龙的形象在绘画上也日臻成熟,长沙楚墓发现的“龙凤人物锦画”和“人物 御龙帛画”等,龙的形象充满了神话想象色彩。从流畅挺拔的线条中,可以见到我国 传统绘画线描风格已经确立,技法上也已达到较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