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史学史

绪论

一、《中国史学史》研究目的及对象

(一)研究目的:通过历代史家和史著的分析和研究,阐明史学的源流演变进程,揭示史学的发展规律。

(二)研究对象:①史官与修史机构②史家及其史学理论③史籍与史体演变。

二、中国史学发展概况

(一)中国古代史学

1、古代史学的萌芽创始-先秦时期史学

2、古代史学史的确立和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学

班固《汉书·艺文志》分:1、辑略(总序);2、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

3、诸子略(儒、道、法、阴阳等);

4、诗赋略;

5、兵书略(权谋、形势、技巧);

6、术数略(天文、五行、刑法);

7、方技略(医经、经方、神仙)

西晋荀勖《中经新簿》:甲部(六艺、小学),乙部(诸子、术数),丙部(史记、旧事、杂事),丁部(诗赋、图赞)。

东晋李充《四部书目》:甲部(五经)、乙部(史记)、丙部(诸子)、丁部(诗赋)。

3、古代史学繁荣兴盛-隋唐五代宋元史学

4、古代史学的缓慢发展-明清史学

(二)中国近代史学

严重的民族危机使一部分具有爱国思想的地主阶级史学家,开始从脱离现实的繁琐考据转向经世致用,注意研究实际问题,封建史学的藩篱开始被冲破。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先后兴起,“西学”与“中学”、“新学”与“旧学”之争,对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梁启超于1902年发表《新史学》,明确提出了“史学革命”的口号,初步提出了资产阶级“新史学”理论。

(三)中国现代史学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和发展,是这三十年历史学发展的一条主线。

李大钊《史学要论》是中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的史学理论著作,对建立历史科学理论体系作了尝试性的探索。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最早提出建立中国史学史学科。

参考书目:

金毓黼《中国史学史》,魏应麒《中国史学史》,王玉璋《中国史学史概要》,刘节《中国史学史稿》,张孟伦《中国史学史》,尹达《中国史学发展史》,高国抗《中国古代史学史概要》,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瞿林东《中国史学史》

第一章夏商周春秋时期的史学

第一节历史意识与中国史学的起源

一、史学的源头-原始的历史意识

二、中国史学的起源

(一)文字、历法的出现-历史记载的重要条件

(二)史学意识

第二节巫瞽史官与史官制度

巫瞽是最初的史官。

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商代史官:作册、贞人、太史等。

周代史官: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史官还有左、右之分,左史记事,右史记言。

第三节史书编修的演变

一、史书编修在内容上的逐渐扩大

甲骨卜辞包括四部分:①序辞②命辞③占辞④验辞

《尚书》文体主要有:典、谟、训、诰、誓、命。

《春秋》以记事为主,但记事过于简略。

二、史书编修在记时方面的发展

甲骨文记事方法:干支记日,置于文首;记年、月用数字,置于文后,顺序是日、月、年。如“癸巳,卜贞,王□亡□?十二月,在齐□,隹王来征人方”。

金文记事也是干支记日,数字记年月。如《大盂鼎》铭开端只记月,最后才记年。如:“隹九月,王在宗周,命盂”,到了最后才记“隹王廿又三祀”。

《春秋》记时,时以鲁国隐公以后十二代国君的先后为次序,按年、时(季)、月、日排比史事。

第四节夏商周时期的史学思想

一、历史观的演变

1、商代的天命史观

2、西周信天命而重人事的观点

3、春秋时期对天命观的怀疑和对人事的重视

二、孔子的史学思想

1、畏天命重人事的天人观。

2、历史变化的损益论。

3、“惩恶劝善”的史学功用观。

4、详近略远、多闻阙疑的史学方法论。

第五节夏商周春秋时期的史著

一、《尚书》

《尚书》为孔子删定。它上起唐尧(《尧典》),下讫春秋前期秦穆公伐郑(《秦誓》),长达1300多年。共含《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58篇。

今文、古文《尚书》及其真伪问题。

体例:不是一部成熟的历史著作,只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学术价值:①史料价值极大。②编纂方法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尚书》每一篇都有一个标题,在标题之下,记一个完整的人或事件,它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全书按朝代先后进行编排,每一朝代又按帝王顺序进行排列,实际上又是我国编年史的开端;《禹贡》一篇,总结了秦统一以前的地理知识,开创了后世地理志的先例。

二、《春秋》

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讫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用鲁国纪元,“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史学价值:①开创了编年体史书的撰写方法。②为后世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最早可信的文献资料。③开创了私人著史与私人讲史的先例。

《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

三、《周礼》

《周礼》是一部记载西周政治制度的书,原名《周官》,也称《周官经》,西汉末年改称《周

礼》。

全书六篇,按六官分述。六官为: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冬官全亡,汉儒以《考工记》补之。

本章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春秋》三传

2、属辞比事

3、《尚书》

二、简答

1、简述中国史学的起源。

2、简述《春秋》的史学价值。

3、简述孔子的史学思想。

第二章战国时期的史学

第一节战国时期史学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一、战国时期史学发展的原因

1、生产力的发展,是战国时期史学发展的根本原因。

2、社会大动荡,诸国争霸,为思想界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的环境。

3、随着“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也为史学发展提供了可能。

二、战国时期史学的特点

1、在前代史学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战国时期史著如《铎氏微》、《春秋事语》、《虞氏春秋》、《纪年》、《世本》、《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大事记》等。

2、历史观有了新的发展,人们正逐渐摆脱天命史观,更注重人的作用。

3、总结前代经验教训为现实政治服务。

4、该时期重视史德,将“信”视为修史的准则,初步形成了“书法不隐”、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

第二节战国时期的史料构成

一、编年体史著;二、国别体史著;三、资料汇编著述;四、历史地理文献;五、诸子的著述;六、自然科学著作;七、出土的竹简、帛书等史料

第三节战国时期的史官

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史官设置概况

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史官的职责

1、记录、出纳王命,撰写本国国史。

2、参加盟会、掌管文书。

第四节战国时期的史学思想

一、天命论与阴阳五行思想

早期的五行思想可追溯到《尚书·洪范》,邹衍把自然观运用到社会历史观领域时,提出了“五德终始”循环相生的观点。

二、社会发展观

1、韩非子

2、墨子

3、荀子

4、风胡子。战国时期楚国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观方面,提出了一个奇特的划分历史阶段的方法,即以石、玉、铜、铁四种兵器为划分时代的标志,与现代考古学对人类文化发展分为旧石器、新石器、铜器、铁器四个时期相似。

三、法先王与法后王之争

1、墨子、孟子等人主张法先王

2、荀子、韩非子等人主张法后王

第五节战国时期的重要史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