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主要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
高中地理专题: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专题: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附答案解析)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1)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2)不连续面及波速变化2.C以上:地壳CD间:地幔 D以内:地核(E外核、F内核)。
3.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提示: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在陆地上,高原、山地地壳厚,平原、盆地地壳薄。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圈物质循环图:A沉积岩B变质岩C岩浆D侵入型岩浆岩E喷出型岩浆岩(2)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内力作用:①外力作用:②①冷却凝固作用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先后顺序不可颠倒)③重熔再生④变质作用。
(3)甲为岩浆乙为岩浆岩丙为沉积岩丁为变质岩提示1:判断三类岩石和岩浆时要注意以下三方面(1)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有三个箭头指向它,如果只有一个箭头,那应该是变质岩。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均可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提示2: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提示3:(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
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4)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
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三、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2.板块运动与地貌3、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貌成因:四、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作用因素作用表现作用结果流水侵蚀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水的流动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水蚀地貌,如沟谷(“V”型谷)、瀑布等风力侵蚀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冰川侵蚀高纬度或高山地区,冰川运动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波浪侵蚀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作用因素作用表现作用结果流水堆积地势变缓或河道弯曲,流水的速度减慢山间河流流出山谷: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地区:冲积平原河流入海口处:三角洲风力堆积气压梯度减小或遇到地形阻挡,风速减慢堆积物质以沙粒为主:沙漠(沙丘)堆积物质以黄土为主:黄土高原波浪堆积波浪遇倾斜海岸,速度减慢沙滩、潟湖冰川堆积冰川在移动过程中融化,其中夹杂的物质发生堆积冰碛地貌、冰碛湖等3.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地貌的判断方法(1)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不同: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高中地理 第二章3 第二节第2课时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学案 湘教版必修1
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掌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相应的地表形态。
会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1.外力作用(1)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2)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平坦。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过程(2)常见的地表形态侵蚀地貌沉积地貌流水作用横断山地山高谷深、青藏高原的“水拍云崖”、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大河中下游地区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力作用风蚀柱、风蚀蘑菇黄土高原的黄土、干旱地区的沙丘波浪作用海蚀崖海滩冰川作用冰斗、角峰、“U”形谷冰碛丘陵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实例结果合理改变缓坡梯田,修建水库趋利避害不合理改变陡坡梯田消极破坏一、判断题1.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下地表形态的“本来面貌”。
( )2.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之间是互为条件、密切联系的统一过程。
( )3.风力侵蚀作用就是风化作用。
( )4.固结成岩属于内力作用。
( )5.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变都是不合理的。
( )答案:1.× 2.√ 3.× 4.× 5.×二、选择题6.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观”的波浪岩耸立在西澳大利亚中部沙漠光秃、干燥的土地上,由于像高高的海浪而得名。
下图中波浪岩的成因是( )A.风力侵蚀B.流水沉积C.冰川侵蚀D.海浪侵蚀解析:选A。
图中波浪岩位于西澳大利亚中部沙漠光秃、干燥的土地上,不易受到海浪、冰川、流水侵蚀,干旱区主要外力是风力,所以波浪岩的成因是风力侵蚀。
7.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玻璃海滩被誉为世界上最闪亮的海滩,整个海滩是由漂亮的玻璃圆石和沙子组成,五彩斑斓,人们很难相信如此美丽的地方曾经充当过近20年的垃圾场。
下图示意玻璃海滩景观。
海滩上的玻璃圆石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河流沉积B.海浪沉积C.人工打磨D.海浪侵蚀解析:选D。
玻璃海滩20年前是垃圾场,说明玻璃圆石是垃圾中的玻璃经海浪的侵蚀、磨圆而形成的,故D项正确。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第2章 第2节 第2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答案】1.A 2.B
[解析]第1题,岩石在冰川作用、冻胀作用、风力作用、暴晒作用 下,变成松散的碎屑残留在地表,这个过程属于风化作用。风化或侵蚀 的产物,经外力作用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这属于外力作用中 的搬运作用。第2题,“水滴石穿”描述的是流水侵蚀作用。
课前|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前|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堂|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拓展|核心素养·增效培优
课后限时训练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湘教版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想一想: 黄土高原的成因与黄土高原沟壑地貌的成因相同吗? 【答案】不同。黄土高原的形成主要是风力沉积作用;黄土高原沟 壑地貌的成因是流水侵蚀作用。
课前|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前|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堂|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拓展|核心素养·增效培优
课后限时训练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湘教版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二、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1.概念: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 生物的影响下 __原__地____发生的 ___破__坏___作用。
断受到侵蚀而崩塌后退,形 曲不断向下游移动,形成□23 成陡峻的河岸。同时,□21 _曲__流__带___。河床发生裁弯取直,形 __凸______岸堆积,导致河流 成□24 牛__轭__湖__
侧向发展
课前|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堂|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拓展|核心素养·增效培优
课后限时训练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湘教版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新视点: 球状风化
化学成分与力学性质较为均匀的岩石如花岗岩、辉绿岩和某些砂岩 中,常见球状风化作用。岩石剥离就像剥洋葱,由表及里、层层往里风 化剥离脱落,岩石棱角的地方最容易风化剥离而脱落,最后剩下的未受 风化的、岩石内部的部分呈球形,形成岩球,大的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
知识点第四单元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考点1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影响用3.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考向:内力作用与地貌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基本形式示意图岩层的运动方向岩层变化对地表的影响例证相互关系水平运动平行于地表岩层发生水平位形成绵长的断裂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移和弯曲变形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相互影响,在一定时期和空间有主次之分。
从全球范围看,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垂直运动垂直于地表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变动,起和凹陷和海陆变迁台湾海峡的形成考向:板块构造运动的影响(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内容理论①岩石圈被断裂构造带(海岭、海沟)分割成六大板(2)板块运动边界类型运动方向←|→→|←形成地貌裂谷、海洋、海岭高大山脉海岸山脉、海沟、岛弧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落基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海沟示意图考点2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化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普遍(例:花岗岩的。
外力作用高中地理
(2)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 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
1、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雅
科
鲁
罗
藏
拉
布
多
江
大
谷
峡
地
谷
流水侵蚀
青
藏
高
原
的
水
拍
云
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崖
冲积平原
冲积岛
流水沉积
冲积扇
三角洲
出山口
冲积扇
在沙漠,冲积扇边 缘往往形成绿洲。
河口入海口
三角洲
在我国天山山麓、太行山 东部山麓、祁连山北部山 麓有较大面积的冲积扇。
对地貌形态的影响
沟谷、瀑布、峡谷、喀斯特地貌、 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等
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山麓冲积扇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
沙丘、沙垄、黄土高原
海蚀崖、海蚀柱等海蚀地貌 沙滩等海岸地貌 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洼地等 冰碛平原、冰碛丘陵等冰碛地貌
【随堂练习】
1、造成埃及狮身人面像 严重缺损的主要原因 是( ) A、海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化、风蚀作用 D、冰蚀作用
2、石灰岩溶洞中的钟乳石,石笋的成因是( )
A、溶蚀作用 B、沉积作用 C、风蚀作用 D、海蚀作用
3、下列有关地貌成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黄土高原的黄土是由风力挟带的粉砂、尘土堆积而成的
B.
C.内蒙古高原西部的大片戈壁和裸岩荒漠是风力作用的产物
D.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沙丘和沙垄是典型的风积地貌
(1) 由风力侵蚀为主形成的地形是___B___图,该地形 名称叫风__蚀__蘑_菇_。 (2)由流水侵蚀为主形成的地形是___A___图,该地形
2.1.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2.通过问题驱动,使学生深入探讨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规律。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其课堂参与度。
(三)小组合作
1.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2.设计合作任务,如调查报告、小组演示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简要介绍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定义,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4.设置疑问:“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究竟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讲授新知
1.详细讲解内力作用的成因、类型和特点,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以及它们对地表形态和资源分配的影响。
2.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内力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地震预警、火山tourism等。
3.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概念和实际应用。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逐一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2.强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它们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3.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内力作用的类型、特点及影响,外力作用的类型、特点及影响等。
2.1.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一、案例背景
本节教学案例以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中“2.1.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为主题,旨在通过深入剖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概念、成因和影响,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这两种地质作用的基本特征,提高其地理学科素养。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一节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第2课时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3.常见外力作用的规律及判读方法 (1)总体来说,外力作用通过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 坦。所以,一般而言,高处易被侵蚀,低处接受沉积。速 度大小是影响外力表现形式的主要因素。速度较快时,流 水、风力、海浪都以侵蚀作用为主;速度降低到不足以搬 运携带物质时,则表现为沉积作用。 (2)河岸与流水作用: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可以从地 转偏向力方面来分析,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沉积,南半 球左岸侵蚀、右岸沉积。如果是弯曲的河道,应该根据凹 岸与凸岸的情形来判断,不论哪个半球,凹岸侵蚀,凸岸 沉积。
3.下列选项与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 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
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 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
4.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哪种外力作
用的结果( )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
D.搬运作用
解析:第 3 题,读图,图中①过程是岩石破碎过程,
因风化作用而形成;②过程是搬运过程,是外力搬运作用,
③影响: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会形成各种各样的
流水地貌,如河谷、沟壑等。
(3)冰川侵蚀作用。 ①成因: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的破坏作用, 叫作冰川侵蚀作用。
拔蚀:指冰川下松动岩块的突出部分,可能与 冰冻结在一起,冰川移动时把岩块拔出 ②类型 带走 磨蚀:指冰川移动时,冻结在冰川底部的岩块与 冰床之间发生的摩擦作用
(3)冰川搬运作用。 ①形式:冰川的搬运方式特殊。有在冰床上被推移 的,有夹持在冰川内或叠置冰面上随冰川的运动一起被 搬运的。 ②影响:冰川具有巨大的搬运作用,能将成千上万 吨的岩块搬运到千里之外。
⊙判断正误 1.风力侵蚀与风力搬运相伴而行,近地面磨蚀作用 明显。( ) 2.沿海地区波浪主要产生侵蚀作用,缺少搬运作用。 () 3.冰川的侵蚀和搬运主要发生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 区。( )
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重难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重难点【难点归纳】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重难点(附76个易错细节)_天气三圈环流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1、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的热量直接来源于地面),大气还大地(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2、大气作用:⑴ 大气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使夜晚不太冷⑵ 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使白天太不太热削弱作用表现在:⑴ 反射⑵ 吸收:臭氧吸收紫外线。
氧气和水汽吸收红外线⑶ 散射:空气中微粒和水汽起散射作用。
日出前天已经亮,日落后天没完全黑。
结论:晴天时,昼夜温差大。
阴天、雾霾天气、雨雪天昼夜温差小。
例1、农村秋末制造浓烟抵御寒冷空气,增强大气的逆辐射。
3、影响光照(太阳辐射能)的因素:海拔、天气、纬度例1、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太阳辐射最丰富的地区的原因: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且日照时间长,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丰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成为农业发展的最大优势(但是大气稀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弱,且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弱,所以气温低,热量不足。
)例2、我国西北地区太阳能丰富的原因:气候干燥,多晴朗天气,大气稀薄,使太阳能丰富例3、四川盆地成为太阳能最不丰富地区的原因:多阴雨天气。
热力环流1、形成过程:同水平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水平面的气压差→大气水平运动(风)气温差越大,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
2、高压与低压是同水平面相比较而言的3、气压值大小顺序B>A>D>C4、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同时气压越低。
同水平面,气温越高,气压越低。
5、低压控制近地面,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
高压控制近地面,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干燥。
几种特殊的热力环流1、热岛效应:城郊风⑴ 市区建筑物密集,人口多,城市尾气多;树木少,所以市区气温比郊区高⑵ 绿地和河流能调节气候,降低气温。
2、海陆风⑴ 夏季海风凉爽湿润,冬季海风温暖湿润⑵ 夏季陆风炎热干燥,冬季陆风寒冷干燥⑶ 夏季陆地气温高,冬季海洋气温高。
高中地理必修一---外力作用与岩石圈物质的循环
河流搬运
风力搬运
冰川搬运
河流、风的搬运——选择性; 冰川搬运——不具有选择性。
(4)堆积作用 在搬运的过程中,如果外力作用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被搬运的物质便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①流水堆积
河流出山口 冲积扇
河流中下游
冲积平原
河流入海口 三角洲
山麓洪积-冲积扇 凸岸堆积—河漫滩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形成冰斗、角峰等, 山下堆积形成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丹霞地貌
由红色砂砾岩在水作 用下,沿垂直节理面不 断侵蚀、搬运、磨蚀、 风化后形成的一种独 特的地貌类型。
丹霞地貌是水平或平缓的层状红色砾岩和砂岩,在外 力作用下形成的宝塔状、柱状、峰林状的地形。湿润地区丹 霞地貌(图1)很多只露出“腰身”,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图2) 几乎是“全裸”的,甚至变得‘‘圆头圆脑”。据此完成 1~2题。
外营力来源:太阳辐射能、重力能 (通过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生物作用体现)
风化作用 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生物 的作用下,发生的破坏崩解的现象。
外
力 作
侵蚀作用 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 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物的过程。
用
搬运作用 是指地表风化物被外营力搬往他处的过程
3、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 并把破坏了得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 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风化作用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固结成岩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地貌 沙丘、沙漠等地貌 黄土地貌 风源地
知识拓展 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
2.1.1外力作用(内含丰富的地貌图)课件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01 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
冻融作用:在寒冷气候条件下, 土壤或岩层中冻结的冰在白天 融化,晚上冻结,或者夏季融 化,冬季冻结,这种融化、冻 结的过程称为冻融作用,也成 为冰劈风化。
01 风化作用 生物风化
(动物、植物、微生物)
根劈作用: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 物,随着根系不断地长大,对裂隙 壁产生挤压,使岩石裂隙扩大,从 而引起岩石破坏
典型地貌:水蚀地貌,如“V”形谷 (沟谷)、黄土高原的沟壑、壶穴等
主要分布:湿润、半湿润地区
黄土高原
V型谷
V型谷:因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 加深加宽,从而形成V型谷。
瞿塘峡
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黄土 结构疏松,裂隙较多,缺乏植被 保护,在降水集中的夏季,尤其 是暴雨期间,容易遭受侵蚀。由 于长期的流水侵蚀和搬运,黄土 高原呈现出如今沟壑纵横的地表 形态。
01 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
因化学反应而使岩石化学 成分发生改变,在高温湿润地 区(易发生化学反应),化学 风化较强
石灰岩容易与水、酸发生溶解反应而形成裂缝
01 风化作用
球状风化: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 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 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于球形。 “石蛋”
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02 侵蚀作用 物质离开原地
风蚀蘑菇
“风蚀柱”:风长期吹蚀垂直与水
平裂隙均较发育的裸露基岩,形成孤 立的风蚀柱,进一步磨蚀其基部则形 成风蚀磨菇。
风蚀柱
“风蚀蘑菇”:在风沙强劲的地方,如果
露出地表孤立突起的岩石下部岩性较软 , 风及携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下部,形 成风蚀蘑菇。
风蚀蘑菇
• 雅丹地貌
高中地理《内力作用及其地貌》
内力作用及其地貌一、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类型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
二、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前者的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常形成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和断裂带(如东非大裂谷),后者的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常形成高原、盆地、断块山(如庐山、黄山、华山、泰山)等。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往往相互伴生。
岩浆活动是指岩浆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表的活动,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凝、堆积形成的山体称为火山。
变质作用是指由于岩石所处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等发生变化后,导致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等发生变化的现象。
变质作用不能塑造地表形态。
三、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导致沉积岩层发生变形,会形成地质构造。
最常见的地质构造包括褶皱和断层。
地壳运动产生强大的挤压力,使岩层弯曲变形,将形成褶皱(图1)。
褶皱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同一水平剖面上,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较老。
图1 褶皱示意图背斜有时能形成山地,但有时也会形成谷地,这是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易受侵蚀所致。
向斜有时形成谷地,但有时也会形成山地,这是由于向斜中心部分受挤压,难以侵蚀所致。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或张力可能会使岩体破裂,若断裂面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则形成断层。
断层可分为水平断层和垂直断层,前者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会错断原有地貌;后者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上升的一侧将形成高地(断块山,如图2),下降的一侧将形成谷地。
图2 断块山示意图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在背斜构造处找石油、天然气,在向斜构造处找地下水;隧道工程应选址在背斜而非向斜,水库、隧道等工程建设应避开断层。
四、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是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地区地壳运动较为活跃,而有些地区较为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反映了地壳运动发生的规律。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常考综合题 地形特征描述及成因分析课件 鲁教版
-12-
模型建构
模型应用
模型迁移
读图能力
-13-
命 题 调 研 明析考向
目 录 [迁移应用](1)图示海热拔点、地聚势起焦伏归→地纳形拓特展征。经纬度等→板 块位置及气候→推断地形形成的内力和外力作用及其表现。
CON(T2)E流N域TS内地形高差大,河流流速快,入海口泥沙沉积少;从纬度位
置和地形看,流域内热典带雨题林广试布做(植被评覆析盖指率正高),水土流失较轻,河
流含沙量小;入海口附近大陆架窄小,泥沙较难沉积成陆。
创 新 模 拟 预测演练
-9-
模型建构
模型应用
模型迁移
读图能力
-10-
[套用模型](1)图示信命息题:等高调线研数值明及析其变考化向(周高中低),水系形
CON①T内EN力T作S 用主要从地壳运动——板块碰撞或张裂、地质构造(褶
皱、断层)的角度分析典。 题 试 做 评析指正
②外力作用应先根据区域特征判断外力作用的类型(流水、风、 海浪、冰川等),进而找出对应的外力作用形式(风化、侵蚀、搬运、
堆积作用)。如河口三创角洲新的模形成拟条件预:河测流演挟练带大量的泥沙(物质
目录
CONTENTS
热 点 聚 焦 归纳拓展 典 题 试 做 评析指正
创 新 模 拟 预测演练
云南苍山洱海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示意图 -5-
模型建构
模型应用
模型迁移
读图能力
-6-
命 题 调 研 明析考向
图中A地、B地的地貌分别为
、
,
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别说明它们形成的主要过程。
目 录 热 点 聚 焦 归纳拓展 答案:断块山 洪积—冲积平原 内力作用形成断层,断裂面两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生物作用:生物 风化、生物沉积 等
地表形态对外力作用的反映
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外力作用的结 果
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外力作用的影 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外力作用的表 现
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外力作用的反 映
相互作用机制
外力作用:风、水、冰、生物等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 地表形态: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地球表面的特征 相互作用: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关系 形成过程: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侵 蚀、搬运、沉积等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 响:塑造地表形态,改变 地形地貌,形成各种地貌 类型
主要形式及特点
内容1:风力作用 内容2:流水作用 内容3:冰川作用 内容4:海浪作用
影响因子
气候因素:温度、湿度、降水等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植被因素:植被覆盖情况对外力 作用的影响
添加标题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 态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பைடு நூலகம்
目录
添加目录项标题 地表形态 实例分析
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 系
总结与展望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外力作用
定义与分类
外力作用的定义:指地 球表面受外力(如风、 水、冰川、生物等)作 用而产生的各种地表形 态和地貌变化
外力作用的分类:风力作 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生物作用等
阐述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强调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因素,而地表形态的变 化也会影响外力作用的方式和强度。
阐述外力作用的重要性:强调外力作用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气候、水资源、农 业、城市规划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读下面四幅地貌图,回答1—2题。
1.主要是由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A.甲、乙B.乙、丙
C.丙、丁D.甲、丁
2.对甲、乙、丙、丁四幅图所示地貌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甲图地貌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 B.乙图所示地貌在我国新疆分布较典型
C.丙图所示地貌为河流三角洲 D.丁图地貌主要是由冰川侵蚀造成的
答案
【答案】1.B 2.B
解题必备
主要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技巧
1.依据地貌形态判断
高山上的破碎岩石显示为风化作用;山谷中的碎石堆积显示为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坡面的沟壑纵横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峰林和溶洞等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沙丘显示为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海边的嶙峋沿岸显示为海浪的侵蚀作用等。
2.依据区域环境判断
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搬运和沉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最
为显著,多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沿海地区多海浪侵蚀、沉积作用等。
3.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因此,上游形成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风力作用:在干旱区,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学霸推荐
冰楔作用是指在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经反复冻融,体积时涨时缩而造成岩层破碎的作用。
读图回答1—2题。
1.冰楔作用属于外力作用中的
A.风化作用B.流水搬运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D.流水侵蚀作用
2.图示现象在下列哪一地区表现最显著
A.三峡谷地B.淮北平原
C.青藏高原D.皖南丘陵
答案
【答案】1.A 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