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笔记地形区界线:(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
(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
(5)准格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
(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口地界线:秦岭。
(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
(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
(1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
世界的海陆分布1、海洋与陆地:海洋占71%,陆地占29%。
2、七大洲:⑴、识记七大洲的名称和基本轮廓(世界地理P23的图)。
⑵、东半球的大洲:亚、欧、非、大洋洲;西半球的大洲:南、北美洲。
南极洲位于南极圈内,地跨东、西半球。
⑶、面积和最小的大洲:亚洲、大洋洲;海拔和最低的大洲:南极洲、欧洲。
赤道穿过的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
⑷、亚、欧两洲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两洲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亚、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
3、四大洋:⑴、面积,最深的是太平洋;面积最小,最浅的是北冰洋。
⑵、大西洋呈“S”形,地跨南、北半球。
4、识记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
判断气候类型A、先以气温定带(气候带),缩小范围全年平均气温高于20℃,最低气温月均温在15℃以上,为热带(包括四种)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0-15℃之间,为__热带季风气候或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低于0℃,为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B、再以降水定型(气候类型),锁定目标。
夏雨型: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__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冬雨型:地中海气候全年多雨型: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均匀型: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能源的分类1、按照能源的性质分类(1)常规能源:可再生能源——水能、生物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高考复习大纲)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高考复习大纲)第一章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试分析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差异:长江三角洲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水稻土);河网密集,湖泊众多;耕地破碎,多为水田,人均耕地少;矿产资源贫乏。
松嫩平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为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水热组合条件较差;地形开阔平坦,黑土肥沃;耕地集中连片,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石油资源丰富。
影响:长江三角洲在良好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一年两到三熟;河湖水面广,水产业发达;水运发达,商业贸易发达;依靠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形成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一年一熟;松嫩平原西部草原分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利用石油和周边地区的煤铁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一、荒漠化:1、分布: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2、包括:沙漠化-西北;次生盐碱化-华北,灌溉农业区;石质荒漠化-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红色荒漠化-南方地区丹霞地貌;二、盐碱化成因:1、气候干旱,蒸发旺盛;2、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地下水位上升,盐分富集地表,盐碱化严重;3、地势低洼,排水不畅;4、过量使用化肥;5、沿海地区海水倒灌;三、治理盐碱化:引淡淋盐;排灌结合,合理灌溉,滴灌喷灌;防止海水倒灌,营造红树林,建沿海堤坝;四、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1、地理位置和范围:位于温带,深居内陆,大兴安岭以西,昆仑-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中国西北;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分;2、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少;3、地形:东部为高原,西部盆地和山脉相间分布,三山夹盆地;4、河流:内流河为主,径流量少,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汛期,冬季断流;5、植被:稀少,以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五、天山北坡迎风坡:盛行西风带来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气遇天山北坡抬升形成地形雨;六、风沙活动(沙尘暴)原因:气候干旱,地表水缺乏,河流欠发育,植被稀少,地表缺乏植被保护,土壤以疏松沙质沉积物为主,大风日数多且集中;风力大(冬季西北风)成因:离冬季风源头近;地形坦荡植被稀少,对风阻力小,风力大;七、荒漠化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干旱,风沙活动频繁;2、人为因素(决定因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建设不注意环保;八、荒漠化防治的措施有哪些:合理利用水源:推广节水农业、减少水井数量(合理利用地下水)、合理分配上中下游水资源(防止过度引河流水灌溉);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体系:生物措施-防护林;工程措施-沙坡头草方格沙障;调节农、林、牧用地关系: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还湿;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控制人口增长;第二章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一、森林的作用-大自然总调度室:环境效益--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生态效益--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二、热带雨林1、分布:南美洲的亚马逊;非洲的刚果盆地;亚洲的东南亚;2、雨林全球环境效应调节全球气候;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维持全球碳氧平衡;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地球之肺”“蓄水海绵”“基因宝库”“医学宝库”3、雨林生态脆弱性—土壤贫瘠(砖红壤):生物循环旺盛,有机质和养分被植被吸收;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三、亚马孙开发原因: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的需求;直接原因--人类的开发;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开辟大型牧场;四、巴西迁都原因(里约热内卢迁往巴西利亚):巴西利亚位于巴西高原,气候更加凉爽;巴西利亚位于国土中央,便于管理,利于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河流流经,水源充足;五、热带雨林的保护措施:1、鼓励保护性的开发;2、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3、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4、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5、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6、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课件(60张ppt)资料
开垦沼泽,破坏湿地
建立湿地保护区, 恢复退化的湿地
▪ 环境污染严重、自然 建设农业基础设施,
灾害频繁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 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 适应市场要求
P:全优115——24
加快农业技术的应 用和推广,加强宣 传,推进农业产业 化进程(农业结构、 产业链)
珠江三角洲 面临的问题
▪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原因: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 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 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热带雨林的分布
➢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 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 °— 25 °
➢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① 地球之肺 ② 地球的储水库 ③ 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自主分析: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2 .“区域生态问题综合整治的措施”学习的一般思路:
——“措施”针对“问题” 例: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的整治措施
➢合理利用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林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第五章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5.1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5.2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2 、作用:培养学生全面梳理问题、归纳问题能力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农业 工业 交通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原因——地 理环境差异
气候条件差异 土地条件差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册课件
陕西窑洞
西 亚 的 房 子
厚墙加小窗,防晒又凉快
在热带沙漠地区,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当地的房 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厚墙可以尽量减少白天通过 墙壁传导进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漠地 区吹来的热风。
阿拉伯白色 长袍
藏族“不对称”大袍
北 方
秦岭——淮河
南 方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东部地区 地理上的一条重要分界线
水产业较为发达
旱地耕作业
主要种植玉米、 春小麦、大豆等 作物。 一年一熟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 宜发展畜牧业
长江三角洲 工 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 业基地①轻工业:依 托当地发达农业基础 发展②重工业:从国 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 展
松嫩平原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 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 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 业,成为我国的重化 工业基地。
比较项目
水 热 状 况 年 植 被 一月均温 温 度 带 降水量 干湿地区 植被类型
以北
<0℃ 暖温带 <800㎜
以南
>0℃ 亚热带 >800㎜ 湿润地区 亚热带常 绿阔叶林
半湿润地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 区夏季高温多雨
①水稻土为主 ②耕地多为水田 ③土地较为分散 ④人均耕地少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 等矿产
2.地理环境对生产活动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 耕作 方式 农 业 主要 粮食 作物 作物 熟制 其它 农业 松嫩平原
水田耕作业 主要种植水稻,此 外还有油菜、棉花 等作物 一年两熟至三熟
人 文 地 理 要 素
知识点二 地理环境的 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 自然环境的异同
长江三角洲
共性 地理位置 地 气候条件 理 环 境 土地条件 差 异 矿产条件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全册)课件-
2.工作流程
信息源
数据 处理
数据库
空间 分析
表达
3.应用领域: 提供反映区域状况的各种空间信息
相当广泛, 凡是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 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都可以借助GIS。
资源清查
城乡规划 灾害监测
对环境和自然灾害进行 动态监测及评估预测
环境管理 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C. 促进了山西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九、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能源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对
环境造成的影响
2.能源开发利用必须与生
态环境治理同步
3.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方法和手段: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⑵调整产业结构 ⑶“三废”的治理
第二节 河流的综合开发 —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一、河流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二、遥感(RS)
1.什么是遥感?
所谓遥感,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
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
术装备, 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关键装置 3.主要环节
传感器 被动式传感器(照相机)
主动式传感器(雷达)
目标物 传感器 遥感地面系统 成果
4.工作流程:
物体辐射和 反射电磁波
人地关系基本 协调
成长阶段--- 人地关系已呈现
出不协调
后期阶段--- 人地关系矛
盾加剧
克服不协调的因素
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后期阶段发展措施 引进新的技术
改革区域的经济结构
产生新的增长活力
2.案例分析 : 长江中下游平原
早期: 人们改造利用自然能力低下, 受地理环 境的限制, 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 能力增强, 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2024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2024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三是高中地理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知识点。
以下是____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的知识点总结:一、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1.地球与地图-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球体,其赤道周长较赤道直径稍大,两极直径略小。
- 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的倾斜角: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自转轴与公转轴不平行,倾斜角为23.5度。
- 地球上的经纬度和定时区:经度划分为东经和西经,纬度划分为北纬和南纬。
定时区划分基于经线的划分。
- 地球的地壳和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主要由岩石构成,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2.水资源- 水的分布和水体的特点:地球表面水体占总面积的71%,其中97%为盐水,仅有3%为淡水。
- 水循环: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地球大气圈、水球和陆球之间的周期性流动。
- 世界河流和中国的主要河流:中国的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珠江等。
3. 生态环境与保护- 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的物种、基因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 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类:生态系统由生物、非生物要素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组成,分类有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
- 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地污染,环境保护是指保护环境的各种措施和方法。
4. 地球与太阳系- 太阳系和行星的运动:太阳系由太阳和围绕太阳运动的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组成,行星运动有绕日运动和自转运动。
- 地球的地理环境:地球的地理环境包括大陆、海洋、气候、生物等因素。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沿河平原。
人口迁移是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移动。
- 人口变动与人口问题:人口变动包括自然增长和人口流动,人口问题主要包括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过多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教材分析: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教材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按照课标要求,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讲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荒漠化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第二课时主要了解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教学设计是第二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荒漠化的发展及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三、设计思想设计思路: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有效运行讨论法、探究法、调查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
所以本课教学手段采用自主式、互动式、探究式的网络多媒体教学,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如何防治荒漠化进行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篇一: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精品教案(整套)绥阳中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教﹙学﹚案(整套)目录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问题研究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林为例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2011-9-27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问题研究我的家乡怎样发展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问题研究南水北调怎么调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目的: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区域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
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
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册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册课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册课件第一单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区域是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划分的地球表面空间单位。
2、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3、类型:均质区、功能区、行政区域。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不同区域的比较——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为例。
2、地理环境对农业潜力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一、遥感(RS)1、工作原理:利用不同波段对物体进行感知。
2、应用范围:资源普查、环境与灾害监测。
二、全球定位系统(GPS)1、工作原理:通过接收卫星发射的信号,导航定位。
2、组成:空间部分、地面部分、用户设备部分。
3、功能:导航、定位。
三、地理信息系统(GIS)1、工作原理:专门用来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的软件。
2、功能:查询、修改、补充、完善。
第二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概述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类型:水蚀、风蚀、冻融、海蚀等。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概述1、主要成因:自然因素——气候变化(降水量减少、大风日数增加),地表疏松;人为因素——滥伐林木、破坏植被、过度放牧、水资源利用不当、矿区不注意生态保护恢复、工程建设等。
2、次生沙漠的形成:主要分布在沙漠边缘地带或绿洲外围,因人类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等不合理活动而成为沙源,加上大风日数多而集中,促使沙漠扩张。
3、沙漠化危害:土地生产力下降,导致草场严重退化,进而导致土地贫瘠,甚至出现沙丘成移动状态,最终造成农业减产,农民被迫背井离乡,产生荒漠化问题,同时影响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4、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不同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
具体的案例研究,学生将学会如何运用地理知识来解读现实世界中的自然现象。
教学内容:
本节课将围绕以下几个核心内容展开:
1. 地貌的分类和特征
2. 地质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3. 人类活动与地貌变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不同地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地貌变化的看法和理解。
-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的地理事件来深化理论学习。
教学步骤:
1. 引入新课 - 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多样的地貌图片,激发学生对地貌学习的兴趣。
2. 知识讲解 - 系统地介绍地貌的分类和特点,以及地质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3. 案例分析 - 选取黄河流域的地貌变化作为案例,分析河流侵蚀、沉积等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4.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人类活动如何影响地貌变化,例如城市扩张、水利工程建设等。
5. 总结反馈- 各小组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并总结地貌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双向影响。
6. 作业布置 - 要求学生收集本地区的地貌资料,准备下一节课的报告。
评价方式:
-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活跃程度和质量。
-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地貌变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是否能够独立搜集资料并进行地理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三明九中陈良豪一、教材分析: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教材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按照课标要求,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讲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荒漠化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第二课时主要了解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教学设计是第二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荒漠化的发展及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三、设计思想设计思路: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有效运行讨论法、探究法、调查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
所以本课教学手段采用自主式、互动式、探究式的网络多媒体教学,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如何防治荒漠化进行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突出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
充分利用课本插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全面素质。
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分析案例,并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以及人类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图文资料分析说明西北地区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对荒漠化发展的作用,并列表加以归纳。
以宁夏中卫县沙坡头草方格沙障为例介绍西北地区治理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成功经验。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难点: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掌握一个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
[教师归纳]该河流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
由于盲目垦耕,战争、瘟疫等原因,导致水源枯竭,绿洲面积减少,使西北地区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类似楼兰的古绿洲经历了汉、唐、明、清几次大规模的开发后,相继消失,古今道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出示图片][合作探究]1.农牧界限向北推进,为什么会加剧该地区的荒漠化?2.为什么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教师归纳]图2.13反映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荒漠化严重的地带正好是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旱作地区和草原牧区的过渡地带。
这些地带是环境脆弱的敏感区域。
清政府初年“移民实边”“开放学生交流发言学生归纳不同时期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加强学生运用前面已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解决同类地理问题的能力。
荒漠化的现象不仅在干旱的西北地区存在,在半干旱湿润地区同样会发生。
蒙禁”导致的大量的人口进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直接加剧了本地区的荒漠化。
[拓展]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主要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下石灰岩地区土壤遭受侵蚀,成土基岩裸露于地表,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就我国而言,石漠化主要发生在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
[教师归纳]时期人为因素发生荒漠化的区域古代(唐宋后) 盲目垦耕,战争、瘟疫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近代(清代后) 大规模移民开垦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现代(建国后) 人口压力,管理失误草原牧区和旱作地区五、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内容和原则[学生归纳](一)防治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二)防治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三)防治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泊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图2.14)[延伸]荒漠地区优良的固沙植物主要有梭梭、柠条、沙拐枣、胡杨、红柳。
荒漠植物一般具有强大的耐旱力,有的根系和地下茎特别发达,以学生自学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开始,在4、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解决农牧民的能源问题的途径: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5、控制人口增长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对荒漠化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过渡]不同的地区荒漠化的类型不同,形成的原因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不同,因此我们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因地制宜的采取措施,才能使荒漠化得到治理。
如宁夏沙坡头草方格沙障、防护林体系等。
(五)我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和经验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许多成功的治理措施(图2.15)我国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出示图片]明确沙坡头的地理位置,分析其地理环境状况。
了解沙坡头成功治沙的主要经验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学已致用。
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材料分析,提高学生信息获取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教师在活动中及时点拨,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注重生生、师生互动,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活动]前苏联垦荒区荒漠化的形成及防治措施 [合作探究]1、根据图2.16和文字资料,说明前苏联垦荒区土壤风蚀的潜在自然因素?2、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前苏联垦荒区总结大规模垦荒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你认为该地区防治荒漠化(土壤风蚀)的主要方向是什么?3、根据你所学知识,你认为前苏联垦荒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与措施可以被国的哪些地区借鉴?[教师归纳][教师总结]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对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对荒漠化在全球的分布和防治措施更详细的了解。
我们只有从小事做起,保护自然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要学会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
具体主要环节和程序如下课后学生从调查三明水土流失概况,通过报刊、网络等资料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综合处理措施培养学生掌握一个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和方法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 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重点分析人为因素) 制定综合治理的措施分析存在的环境问题的潜在因素 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自然 原因人为 原因四、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五、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一)防治核心(二)防治内容(三)防治原则(四)治理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4、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五)我国治理措施和经验1、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2、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3、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点评: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清晰,结构合理。
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资料诱发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培养学生从图表和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活动的形式展开讨论,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采用案例教学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形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生生、师生互动,有效的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但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等方面还不够;对课堂的调控能力要求比较高。
在活动过程中没有进行有效的评价,在评价方式和手段上不够完善,活动的实效性没有真正的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