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万五千里长征》教案

合集下载

二万五千里长征

二万五千里长征

《二万五千里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分析红军前四次反“国剿”胜利,第五次反“国剿”失败的原因,培养客观分析和判断历史问题的能力。

2、了解红军长征的主要事迹,认识遵义会议的内容及伟大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充分挖掘课内外、课程资源,联系过去学古的相关知识、图片、资料,加深对长征的了解和认识。

2、联系实际讨论,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培养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让学生认识遵义会议是中共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通过红军长征及其胜利的伟大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艰险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教学重点:1、中央红军的长征。

2、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毛泽东的《七律·长征》2、生齐读,整体感知长征。

3、教师根据这首诗所赞扬的红军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引出本课内容。

板书课题:二万五千里长征二、新授与活动1、学习“敌兵围困万千重”。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上一节的内容:中共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的名称,说说它的作用。

生:思考,举手回答。

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93页,看《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看一看中共又创建了哪些革命根据地。

生:读图,回答根据地的名称。

师:这些根据地中最大的一块根据地在什么地方?说说它在当时的作用。

生:赣现闽西根据地,又叫中央革命根据地,是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

师:革命根据地的壮大和发展,直接威胁着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所以从1930年10月开始,国民党先后五次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重兵“围剿”。

板书:重兵围困万千重生:看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国民党对根据地的进攻有几次?结果如何?(2)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导致了什么后果?师:(指名学生回答)板书:二万五千里长征2、学习“遵义会议”师:长征开始后,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红军行动迟缓,且遭到敌人的重兵夹击,在湘江之战中损失惨重,为了摆脱困境,纠正中央在军事上指挥的错误,红军在贵州的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二万五千里长征

二万五千里长征

二万五千里长征
八年级历史二万五千里长征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重要地位,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对长征的故事已经有了相当的知识储备,这些知识粗浅的认识,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束没有一个全面的概念。

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红军的长征。

初中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红军长征的故事则是进行“磨练意志,战胜困难,积极乐观……”优秀品质教育的好素材。

同时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平台。

 教学媒体设计阐述
 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表现欲,让他们讲所熟悉的故事,通过与他人合作讨论出问题的答案。

由于学生的形象记忆终于理性理解,加入适当的电影片段,加以猜场景的形式,不仅增强他们对长征中的艰辛的感官认识,同时极大的提高了兴趣。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许多震惊世界的惊奇,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更是一个奇迹,令世人惊叹不已,今天我们就。

《第13课 二万五千里长征》教学设计

《第13课 二万五千里长征》教学设计

《第13课二万五千里长征》教学设计作者:崔惠娟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第10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归纳得出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2.能简单描绘红军长征的路线和经过的重要地点,并说出长征中发生的重要事件。

3.通过长征过程的学习,能说出遵义会议和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对长征的演示,学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及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长征精神的伟大、革命的艰辛,从而珍惜当下,继续弘扬优秀传统。

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教学难点:长征胜利的意义和长征精神创设情境:[课间欣赏]课间播放歌曲《十送红军》,同时幻灯片滚动显示相应的歌词. [PPT]教学过程:师:这首《十送红军》唱出了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依依不舍,红军为什么要下山,下山后又要去哪里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长征》[PPT]师:所谓长征指的是“红军主力从各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进行的一次战略大转移.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 [PPT]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长征的实质指什么?生:战略大转移.师:红军为什么要离开苦心经营的根据地,毅然决然地踏上二万五千里的行程呢?下面我们就进入今天的第一个环节,追根溯源,探究红军长征的原因.[环节一追根溯源][PPT]师:根据前边所学聂荣,中国革命史上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哪里?生:略师:在其影响下1929-1932陆续又建立了一批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势”,国民党恐慌之下,对根据地开始了围剿,重点会是哪里?生:略师:中共中央领导中央红军被迫开始了反围剿.情况如下: [PPT]请同学们首先结合课本92-94页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然后再结合表格分析胜负原因.生:略师:填写的战略战术准确无误,原因分析得也很透彻!从中我们就可以得出中央红军撤离根据地的原因了,请一位同学帮大家概括一下!生:略师:根据地在日益缩小,为了保存实力,红军主力告别奋战6年之久的革命根据地,悄然西撤。

《二万五千里长征》教案

《二万五千里长征》教案

《二万五千里长征》教学设计教者:王育红授课时间:2017年11月10日教学内容:《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3课《二万五千里长征》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来自第五单元“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中的第三课,本课教材由“红军走过的长征路”“长征路,路难行”“讴歌长征”三部分组成,介绍了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路线和过程以及长征途中有代表意义的几个历史事件。

教材把长征的相关史实通过故事、诗歌等形式呈现于教材中,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增强对红军的深厚情感。

教学目标:1.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路线和过程,懂得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

2.了解长征途中的重要历史事件,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不怕牺牲、迎难而上、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

3.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感受红军不怕牺牲、迎难而上、积极乐观的精神。

2.教学难点: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激发学生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

课前准备:阅读有关红军长征的课文及故事,收集歌颂红军长征的诗词、图片及其它资料。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了解背景。

1、设置情境。

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举世闻名、气壮山河的事件,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板书课题)。

那么,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呢?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2.了解背景:同学们欣赏视频很认真!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3.学生汇报。

4.小结导入。

同学们说得好极了!一方面,因为国民党军队为了剿灭红军队伍,进行疯狂的围剿;同时在党中央内部出现了“左倾”错误思想,使得革命队伍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遭到重创。

在敌我军力悬殊的情况下,只能选择保存实力,进行长征。

《二万五千里长征》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未来版《品德与社会》第五单元《二万五千里长征》。

第17课 二万五千里长征

第17课  二万五千里长征

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学习目标】重点:通过本课的学习,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通过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读图、填图的能力,学会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重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遵义会议解决当时急需解决的军事和组织问题,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是中共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伟大意义。

【课程导入】复习16课星火燎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如星火燎原之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那么到1930年,中共创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主要有哪些?影响最大的是哪一个革命根据地?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震惊了国民党统治集团。

从1930年10月开始,蒋集结重兵,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重点“围剿”。

红军为什么能够取得前几次围剿的胜利?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时在战略战术上与前几次有何不同?它产生了什么后果?长征开始后红军将士们为什么要求纠正中央的军事指挥错误?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中,有一次关系到中华民族及党的命运的生死攸关的会议,这个会议就是在长征途中召开的。

你知道是什么会议吗?这次会议后,长征中的红军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红军最后胜利会师了吗?在长征中,除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还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问题?是什么精神支持着红军完成长征这种不可能完成的壮举呢?让我们去课本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吧。

1.某旅行社准备推出一条“红色之旅”的线路,目的是让游客“重走长征路,学习革命史”。

如果你是这家旅行社的决策者,你准备怎样设计这条线路?重点应推出哪几个景点?2.遵义会议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会议。

请结合当时的革命形势和遵义会议的内容,谈谈你对这次会议的认识。

3.同学们听说过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试着举办一场长征故事会,讨论一下你心中的“长征精神”是什么?基础练习1.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主要原因是()A.‘左’倾错误的严重泛滥B.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C.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D.日本大举入侵华北2.红军在长征途中打乱了敌人追剿计划的是()A.四渡赤水B.巧渡金沙江C.强渡大渡河D.飞夺泸定桥3.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A.南昌起义B.秋收起义C.八七会议D.遵义会议4.红军长征路线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飞夺泸定桥②强渡乌江③巧渡金沙江④遵义会议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④③①D.②③①④5.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事件是()A.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B.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C.中国共产党创建了人民军队D.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6.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进行长征的出发点是()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中央革命根据地C.湘赣革命根据地D.闽赣革命根据地7.红军长征取得胜利最主要的原因是()A.强渡大渡河B.四渡赤水C.渡过金沙江D.遵义会议的召开8.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于()A.瑞金B.遵义C.吴起镇D.会宁9.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三大主力指的是()①红一方面军②红二方面军③红四方面军④陕北方面军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0.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①遵义会议②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③中央红军被迫开始长征④红军二、四方面军到达陕北⑤中央红军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A.①②③④⑤B.②①④③⑤C.②③⑤④①D.②③①⑤④11.下列关于遵义会议的讲述,正确的是()A.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地位B.彻底肃清了“左”倾错误的思想来源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问题D.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例行会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二万五千里长征

二万五千里长征

承德高新区上板城初级中学八年级历史教学案主备人:朱亚红审核人:领导审批:时间:编号:班级:姓名:课题:二万五千里长征课型:新授课课时序号: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时间:课时累计: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3、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1、中央红军的长征2、遵义会议【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一、自主学习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你知道这首诗作者是谁吗?(2)这首诗描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哪一次最艰苦的斗争?这场斗争的原因是什么?(3)诗中反映出红军长征克服了哪些艰难险阻?(4)诗中的“三军”是什么意思?这次斗争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三、展示交流四、拓展提升【补充资料】(整理在教材上)1、长征精神: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积极进取的集体主义精神;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艰苦奋斗精神;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乐观向上、革命到底的坚定信念。

2、长征路线: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瑞金开始长征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强渡乌江 1935年1泸定桥爬雪山过雪地 1935年10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3、长征经过省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西康、四川、甘肃、陕西、宁夏。

五.【巩固训练】:1.“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

”这里的“行军”指的是A.北伐战争B.南昌起义C.秋收起义D.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右图是中共在长征途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的会址,据此回答2-4题。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教学设计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教学设计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和丰富的插图,生动地展现了长征的艰辛历程,旨在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对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长征的过程和意义可能了解不深,因此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深对长征的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长征的过程存在一些疑问,因此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解答这些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有关长征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进行系统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长征的过程和意义。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备课,熟悉教材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教材,了解长征的背景和过程,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长征的纪录片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长征的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板书,呈现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让学生对长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长征的过程和意义。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万五千里长征》教学案例

《二万五千里长征》教学案例

一、课改理念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同学收获不同的智慧。

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历史的情趣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展示欲,增强学生爱党、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历经千难万险经受住了种种考验,最终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新民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重要位置。

三、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课改实验,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小组合作探究等能力。

所以在教师的引导与激励之下,充分让每一位学生展示自我的学习成果,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通过学生描述长征经过、讲红军故事、演示长征图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展示自我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原因、经过、胜利的原因及意义;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2.教学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教学设计1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教学设计1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掌握长征的基本过程,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革命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长征的历史较为复杂,学生对于长征的具体过程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长征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的意义和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利用史料,让学生深入理解;采用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史料:关于长征的图片、文献、视频等。

3.课件: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长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红军要进行长征?2.呈现(10分钟)讲述长征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的原因。

3.操练(15分钟)讲述长征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理解长征的艰难曲折。

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长征过程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讲述长征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长征的意义。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史料,撰写一篇关于长征的短文。

8.板书(5分钟)板书长征的路线图,帮助学生记忆长征的过程。

二万五千里长征教案

二万五千里长征教案

课前预习:1、敌军围困万千重(背景)(1)在中国共产党人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中,影响最大的是毛泽东、朱德领导开辟的根据地。

后来人们把它称为。

(2)从1930年10 月起,蒋介石调集重兵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重点“围剿”。

根据地军民在、和的先后指挥下,采用机动灵活的战术,连续粉碎了敌人的四次大规模“围剿”。

(3)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起第五次“围剿”。

当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推行的方针和政策,提出“”的口号,结果红军反“围剿”一再失利。

年月,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8万多人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2、遵义会议(1)背景:长征初期,红军未能摆脱被动局面,之战,红军由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

中央大部分领导同志和红军将士深感忧虑,要求纠正中央的军事指挥错误,以摆脱被动的困境。

(2)主要内容:年1月中央红军进占贵州。

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集中纠正了当时中央主要负责人在和的错误,增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会后不久,决定由、、组成的三人团,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3)意义:遵义会议确定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挽救了,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领导下,声东击西,四渡,打乱了国民党的追剿计划。

然后,渡过,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取得了战略的主动权。

3、大主力会师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的吴起镇,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胜利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课堂检测:1、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进行长征的主要原因是()A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B北上抗日C开辟新的根据地D把革命形势推向全国2、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的根本原因是()A左倾错误B北上抗日C开辟新的根据地D把革命形势推向全国3、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是()A四渡赤水B巧渡金沙江C强渡大渡河D翻过大雪山4、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A强渡大渡河B巧渡金沙江C四渡赤水D遵义会议5、红军长征期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A遵义会议B瓦窑堡会议C洛川会议D延安会议6、毛泽东在《长征》中写到:“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万五千里长征》说课稿

《二万五千里长征》说课稿

《二万五千里长征》说课稿湖西中心完小张结霞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二万五千里长征》。

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阶段完成说课。

一、说教材《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主要讲述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六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和掌握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

通过这些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本节课教学本着培养学生自主性、终身性学习的原则,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培养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乐观坚强的人生态度,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也就是“长征精神”。

教学的重难点:在这些目标中,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是教学重点。

要完成教学重点,必须借助课本的工具性,会看,能体验才能真切感受到“长征精神”,既是这一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一)说教法教师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纬目标,创设情境,组织教学。

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问题导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以学为主,实现由重“讲”到重“学”的转变。

3、集体讨论谈认识,谈感受: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说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二万五千里长征

二万五千里长征

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课前准备1、合理分组。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本着“条件均衡,优势互补”的原则,根据学生文化基础、爱好特长、性格、性别的不同,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学习小组,每小组由12人组成,保证每位学生的积极参与。

2、明确任务。

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各小组要明确各自的学习任务与目标,用很短的时间,协调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3、注重教师自身参与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的自身参与,一方面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执导或表扬;另一方面给学生一种无形的期望,激励学生积极讨论、交流,提高合作效率。

同时,也要做好每组成员的思想工作,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民主平等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敢说敢想,要求他们努力做到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积极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取得进步。

二、课堂安排第一组:负责介绍红军长征的原因。

第二组:负责介绍红军长征的路线。

第三组:红军长征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一)第一组:教师: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做出了重大决策,改向反动派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并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随后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一批农村革命根据地,结合图片,了解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游击区的壮大,会影响到谁?同学A:蒋介石的南京政府。

教师:蒋介石会采取什么措施?同学B:围剿教师:蒋介石围剿情况?同学C:(多媒体展示图片)前四次围剿,由于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粉碎了敌人的前四次围剿。

在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时,中央内部正在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方针和政策,撤销了毛泽东的一切职务,任用博古、李德为总指挥,命令红军全线出击,攻打敌人的坚固阵地,分散兵力,全军应战,死打硬拼,失败后又结界防御,第五次反围剿彻底失败。

教师:在这种情况下,红军该怎么办?同学D:长征。

(二)第二组:教师:红军长征的路线图。

同学A:列表。

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冲破敌人四道封锁,发动湘江之战,进军贵州,强渡乌江解放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草地,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说课稿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说课稿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关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事件。

本课主要内容包括长征的背景、原因、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和数据,生动地展现了长征的艰苦历程和伟大胜利。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认识长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长征的过程和细节可能了解不深,对长征的意义和影响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长征的历史背景,理解长征的意义,并激发学生对长征精神的认同和传承。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征的背景、原因、过程和意义,掌握长征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长征的艰苦历程和伟大胜利,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传承长征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背景、原因、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的过程和细节,长征的意义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合作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和数据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长征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长征》纪录片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长征相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长征的背景、原因和过程,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长征的意义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长征的知识。

二万五千里长征教学设计

二万五千里长征教学设计

《二万五千里长征》教学设计一、版本与学科:未来出版《品德与社会》二、课例名称:《二万五千里长征》三、执教教师:张淑荷四、课型:活动性学习五、年级:六年级(上册)六、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来自第五单元“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中的第三课,本课教材由“红军走过的长征路”“长征路,路难行”“讴歌长征”三部分组成,介绍了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路线和过程以及长征途中有代表意义的几个历史事件。

教材把长征的相关史实通过故事、诗歌等形式呈现于教材中,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更易于加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和带领人民进行抗争的认识,增强对红军的深厚情感。

(二)教学理念:1.突出“活动”、“探究”、“生成”的新课改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方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的主要学习形式。

拓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的多元化智能,同时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尊重他们的自主发展。

2.从学科课程特点出发,有效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断优化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目标:1、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路线和过程,懂得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了解长征途中的重要历史事件,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

2、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路线和过程,感受红军克服困难、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难点: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激发学生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

课前准备:阅读有关红军长征的课文及故事,收集歌颂红军长征的诗歌英雄故事。

教学过程:活动一:谈话导入新课,疑长征(一)、师谈话:(课件出示老班长图片)他快40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二万五千里长征

二万五千里长征

《二万五千里长征》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红军
学 习
坚忍不拔 自强不息 勇往直前
我们
珍惜幸福生活
歃血为盟
我们长征的队伍临近大渡河畔的时候,因为要抢在敌人 之前渡过大渡河,一点时间也不能耽误。毛主席决定让红军 穿过彝族居住的地区,强渡大渡河。
彝族是中国西南部的一支少数民族。他们惧怕汉人,同时 也仇视汉人。红军到达彝族地区,找到彝族首领小叶丹。刘 伯承将军和小叶丹亲切地交谈,并同彝族人结拜兄弟,答应 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后恢复他们应有的权利。小叶丹非常高 兴,随后他们来到湖边,舀出两碗湖水,拿来一只大公鸡, 割断鸡喉,鲜红的鸡血滴进碗里。他们举起碗一饮而尽,正 式结盟。 第二天早上,在小叶丹和彝族百姓的护送下,我们中央 红军的先头部他顺利穿过了彝族地区。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充分利 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及有关资料, 在此基础上进行长征学习,就不 再是纸上谈兵.]
[直观地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所遇到的艰 难险阻,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不怕困难,勇往 直前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电影片断的利用解 决了抽象知识难以讲解的问题.]
[畅所欲言]
他们为什么能在这样艰苦 的条件下坚持斗争? 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红军 战士为什么还要勇往直前? 听完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 想说的吗?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描述出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 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长征中的故事理解长征的艰难, 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不怕牺牲 的大无畏革命精神。(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 神,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以及对毛 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产生敬佩之情,赞扬 红军战士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难点)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

人民出版社/未来出版社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二万五千里长征

人民出版社/未来出版社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二万五千里长征

二万五千里长征【教学目标】1.知道由于王明“左”倾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了解红军长征的经过和结果,知道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党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2.通过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学习红军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热爱人民军队的情感。

3.培养学生自主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小组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知道由于王明“左”倾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了解红军长征的经过和结果,知道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党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2.通过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学习红军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热爱人民军队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红军走过的长征路【教学过程】一、导入,创境激情(一)导入:一位美国记者说:人类有四大史诗――以色列从埃及走出,汉尼拨翻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进军莫斯科,美国人拓荒西部,但是,他们与长征相比都黯然失色,他说:长征是无与伦比的,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所创造的一部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二)揭题:那么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长征途中红军都经历了哪些艰辛的历程,长征胜利的意义何在?先请同学们读一读书上的一段话。

二、对比分析,了解长征起因(一)过渡:南昌起义爆发后不久,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由于毛泽东、朱德的正确领导和当地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

(二)红军队伍不断迅速扩大,这使国民党反动派惊恐不安,他们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从1930年开始,蒋介石就调集军队,向我红色根据地发动连续五次“围剿”。

(三)出示红军五次反“围剿”的概况图。

(四)王明在五次“围剿”中,前四次“围剿”的结果如何?(五)蒋介石不甘心四次“围剿”的失败,1933年10月又100调集万军队,200架飞机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怎样?(六)讨论:为什么红军前四次反“围剿”能胜利,第五次却失败了呢?小结:胜利不在于力量的悬殊,而在于正确的领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万五千里长征》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2010年11月10日
教学内容:《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3课《二万五千里长征》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来自第五单元“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中的第三课,本课教材由“红军走过的长征路”“长征路,路难行”“讴歌长征”三部分组成,介绍了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路线和过程以及长征途中有代表意义的几个历史事件。

教材把长征的相关史实通过故事、诗歌等形式呈现于教材中,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增强对红军的深厚情感。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路线和过程,懂得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

2.了解长征途中的重要历史事件,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不怕牺牲、迎难而上、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

3.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感受红军不怕牺牲、迎难而上、积极乐观的精神。

2.教学难点: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激发学生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

课前准备:阅读有关红军长征的课文及故事,收集歌颂红军长征的诗词、图片及其它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了解背景。

1、设置情境。

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举世闻名、气壮山河的事件,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板书课题)。

那么,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呢?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
2.了解背景:同学们欣赏视频很认真!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
3.学生汇报。

4.小结导入。

同学们说得好极了!一方面,因为国民党军队为了剿灭红军队伍,进行疯狂的围剿;同时在党中央内部出现了“左倾”错误思想,使得革命队伍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遭到重创。

在敌我军力悬殊的情况下,只能选择保存实力,进行长征。

二、交流资料,探寻长征路。

1.过渡:虽然长征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但我们仍然能够追寻到她的足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那段难忘的历史。

(板书:长征路)
2.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78页,拿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资料,填写表格。

3.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师相机补充。

4.质疑:刚才同学们提到了“遵义会议”,老师不禁产生一个疑问:红军在长征中,一边行军,一边与敌人打仗,那么为什么要召开遵义会议呢?哪位同学能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
5.生汇报,了解遵义会议的时间、意义。

6.师:看来这次遵义会议的确非常重要,不但批判了党内错误路线,而且树立了以毛泽东为领导的正确路线,它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可以说,“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的一次伟大转折。

三、讲述故事,感受行路难。

1.过渡:“遵义会议”以后,中国工农红军又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路。

(播放视频)
2.知道老师刚才播放的视频讲的是什么故事吗?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长征的故事?
3.结合学生反馈引导:看到同学们准备了这么多的资料,老师感到非常高兴,今天不妨借此机会开个小型故事会,听他们讲故事好吗?
(选几名学生讲述长征小故事)
4.刚才同学们观看了长征小电影,又聆听了长征小故事,哪位同学愿意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5.质辩:老师觉得红军在长征途中无非就是走的路长,除此之外,还可以一路聊天,观赏沿途风景,轻轻松松,哪有你们说的那么困难。

你们觉得老师说的对吗?
6.结合学生反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收集到的资料,看看红军长征中到底经历了那些困难。

7.小组代表汇报成果。

8.看来红军在长征途中的确经历了千难万险(板书:行路难)
9.课文学到这里,老师不禁又产生一个疑问: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红军竟然还是取得了最终胜利,那么他们到底凭借什么力量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呢?
10.小组讨论。

11.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

12.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不怕牺牲、迎难而上、积极乐观,这就是长征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四、朗读诗词,讴歌长征。

1.过渡:也就是在这种精神的支持下,红军经过13个月零2天的长途跋涉,终于于1935年10月达到陕北吴起镇,取得长征的胜利,伟大领袖毛主席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七律长
征》来热情讴歌长征,(板书:讴歌长征)。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词。

(多媒体出示诗词,并播放朗读带)
2.学生自由读读,齐读。

五、小结全文,升华感情。

1.红军历尽千辛万苦,历经11个省,翻越18道山脉,渡过24条河流,占领了62座城市,行程二万五千里,最终取得胜利。

这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伟大的壮举。

长征的胜利,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现在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日子中,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还需要长征精神吗?请同学们用一两句话来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

2.生自由发言。

3.总结升华:听到同学们的心里话,老师也深受感动,我想对那些应用献身的红军先烈说:你们安息吧!请放心,你们的鲜血不会白流,相信革命一定会后继有人。

我们
........
..不会忘记你们,我
..一定
们一定会牢记长征精神,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好好工作,为伟大祖国的强盛贡献出自己毕生的力...........................................
量!
...............最后,我提议,让我们为先烈们献上我们最崇高的敬意。

..(多媒体出示加点部分,齐读。


(全体起立,敬礼)
六、作业设计:阅读长征小故事。

七、板书设计。

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路
路难行
讴歌长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