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历年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时间表及内容
历年存款准备金率
-1
(中小金融机构)16.00
14.00
-2
28
2008年10月15日
(大型金融机构)17.50
17.00
-0.5
(中小金融机构)16.50
16.00
-0.5
27
2008年09月25日
(大型金融机构)17.50
17.50
-
(中小金融机构)17.50
16.50
-1
26
2008年06月07日
12008年05月20日
16
16.50
0.50
24
2008年04月25日
15.50
16
0.50
23
2008年03月18日
15
15.50
0.50
22
2008年01月25日
14.50
15
0.50
21
2007年12月25日
13.50
14.50
1
20
2007年11月26日
13
13.50
0.50
(中小金融机构)14.00
14.50
0.5
34
2010年11月16日
(大型金融机构)17.00
17.50
0.5
(中小金融机构)13.50
14.00
0.5
33
2010年5月10日
(大型金融机构)16.50
17.00
0.5
(中小金融机构)13.50
不调整
-
32
2010年2月25日
(大型金融机构)16.00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一览表
次数
时间
调整前
(%)
历年存款准备金利率表
历年存款准备金利率表2016年存款准备金利率表:- 一至六个月期存款准备金利率为1.50%;- 六至十二个月期存款准备金利率为1.75%;- 十二个月以上期限存款准备金利率为2.00%。
2017年存款准备金利率表:- 一至六个月期存款准备金利率为1.25%;- 六至十二个月期存款准备金利率为1.50%;- 十二个月以上期限存款准备金利率为1.75%。
2018年存款准备金利率表:- 一至六个月期存款准备金利率为1.00%;- 六至十二个月期存款准备金利率为1.25%;- 十二个月以上期限存款准备金利率为1.50%。
2019年存款准备金利率表:- 一至六个月期存款准备金利率为0.75%;- 六至十二个月期存款准备金利率为1.00%;- 十二个月以上期限存款准备金利率为1.25%。
2020年存款准备金利率表:- 一至六个月期存款准备金利率为0.50%;- 六至十二个月期存款准备金利率为0.75%;- 十二个月以上期限存款准备金利率为1.00%。
2021年存款准备金利率表:- 一至六个月期存款准备金利率为0.35%;- 六至十二个月期存款准备金利率为0.50%;- 十二个月以上期限存款准备金利率为0.75%。
2022年存款准备金利率表:- 一至六个月期存款准备金利率为0.25%;- 六至十二个月期存款准备金利率为0.35%;- 十二个月以上期限存款准备金利率为0.50%。
存款准备金利率是央行对商业银行存款的一种监管措施,用于控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和信贷投放。
每年央行会根据国内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需要,调整存款准备金利率以达到调控经济、维护金融稳定的目的。
从2016年到2022年的历年存款准备金利率表中,可以看出存款准备金利率逐年下降的趋势。
在2016年,一至六个月期存款准备金利率为1.50%,而到了2022年,这一利率已降至0.25%。
这反映了央行在近年来积极推动降低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
存款准备金利率的调整对于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和信贷投放起到重要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央行加息降息时间一览表
中国历史上央行加息降息时间一览表加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中央银行提高利息的行为,从而使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借贷成本提高,进而迫使市场的利息也进行增加。
而在中国,加息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辅助手段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央行一共进行了多少次加息降息呢?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一览表。
1993年05月15日各档次定期存款年利率平均提高2.18%。
1993年07月11日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9.18%上调到10.98%。
首个交易日沪指下跌23.05点。
1999年6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999年6月10日起降息。
此次降息,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平均下降1%,贷款利率平均下降了0.75%。
本次降息是针对目前物价持续下跌未扭转、市场需求不旺的情况而采取的重大决策。
1999年11月19日中央银行宣布,从11月2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即由8%下降到6%,这将使金融机构可用资金增加近2000亿元。
2004年10月29日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均上调0.27%。
使正处于下跌途中的沪综指大跌1.58%,当天报收于1320点。
沪综指于2005年6月6日跌破千点创出了998点的多年新低。
2005年03月17日提高了住房贷款利率。
沪综指当日下跌了0.96%,次日再跌1.29%。
稍作反弹后,沪综指一路下跌,最低至998.23点。
2006年04月28日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调0.27%,提高到5.85%。
28日,沪指低开14点,最高1445,收盘1440,涨23点,大涨1.66%。
2006年08月19日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0.27%。
加息利空使原本可能再度出现的“黑色星期一”变成了“红色星期一”,8月21日,沪指开盘1565.46,最低点1558.10,收盘上涨0.20%。
2007年03月18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3月19日,沪深股指早盘双双跳空低开,随后在银行板块带动下强劲反攻,沪指收于3014.44点,涨幅2.87%;深成指收于8237.28点,涨幅1.59%。
历年中国人民银行存款贷款利率准备金利率表
0.5%
抑制通胀
42
11年05月18日
20.50%
21.00%
0.5%
抑制通胀
43
11年06月14日
(大型金融机构)21.00%
21.50%
0.5%
抑制通胀
(中小金融机构)17.50%
18%
0.5%
中国人民银行
10.08
12.06
13.50
15.12
15.30
1996.05.01
9.72
10.98
13.14
14.94
15.12
1996.08.23
9.18
10.08
10.98
11.70
12.42
1997.10.23
7.65
8.64
9.36
9.90
10.53
1998.03.25
7.02
7.92
9.00
9.72
1.71
1.89
1.98
2.25
2.52
2.79
2004.10.29
0.72
1.71
2.07
2.25
2.70
3.24
3.60
2006.08.19
0.72
1.80
2.25
2.52
3.06
3.69
4.14
2007.03.18
0.72
1.98
2.43
2.79
3.33
3.96
4.41
2007.05.19
0.72
2.07
3.78
3.69
3.51
3.24
2.16
2001.09.11
2010年至今央行实行货币政策统计(按时间顺序)
2010年到目前我国采取了那些货币政策工具?为何采取这些措施?这些政策针对不同金融机构是否存在区别?若存在区别,解释其意义。
答:2010年到现在央行采取的货币政策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加息,下面逐个进行列举: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10次:1、央行宣布自2010年1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50个基点。
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
大型商业银行和小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分别是15.5%和13.5%。
央行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回收流动性。
2.、2月12日,央行决定从2010年2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
3、央行2日宣布,决定自5月1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暂不上调。
调整后,大中型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
一方面是为了回收流动性,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加强对通胀风险的管理。
4、10月份央行对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6家银行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上述6家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上调50个基点,这样,四家大型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为17.5%,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为15.5%。
差别准备金率制度,是指对金融机构实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
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可以制约资本充足率不足且资产质量不高的金融机构的贷款扩张。
为了调控国内通胀压力。
同时,此举也表明,央行会继续专注于采用数量型工具,而不是通过加息来管理流动性与控制通胀,短期内加息可能性不大。
5、11月10日,央行决定从2010年11月1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这是央行年内第四次全面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一般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而此前被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6家银行则提高至18%。
央行历年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表
央行历年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表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的中央银行,负责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央行通过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从而调节经济运行。
下面是央行历年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表。
2004年10月29日,央行下调存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贷款基准利率0.18个百分点,使得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为 1.98%和5.31%。
2006年4月28日,央行再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0.18个百分点,贷款基准利率0.09个百分点,使得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为 1.80%和5.22%。
2007年3月18日,央行再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0.18个百分点,贷款基准利率0.09个百分点,使得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为 1.62%和5.13%。
2008年9月16日,央行再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贷款基准利率0.18个百分点,使得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为 1.35%和4.86%。
2010年12月26日,央行再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使得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为1.10%和4.60%。
2012年7月6日,央行再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使得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为0.85%和4.35%。
2014年11月22日,央行再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使得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为0.60%和4.15%。
2015年10月24日,央行再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使得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为0.35%和4.00%。
2016年10月24日,央行再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使得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为0.10%和4.00%。
2019年9月20日,央行再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0.05个百分点,贷款基准利率0.05个百分点,使得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为0.00%和4.20%。
2020年4月20日,央行再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0.20个百分点,贷款基准利率0.20个百分点,使得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为-0.05%和4.05%。
历年准备金率调整表
历年准备金率调整表历年准备金率调整表是指根据监管机构的要求,银行在一定时期内调整准备金率的记录表格。
准备金率是指银行必须按照一定比例从存款中提取出来作为备用资金的比率。
调整准备金率的目的是为了调控货币供应量,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准备金率的调整对于银行和整个金融市场都有重要意义。
首先,调整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银行的流动性。
当准备金率上调时,银行需要提取更多的资金作为备用,这样可能会导致银行的可用资金减少,对银行的运营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准备金率的调整也会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
当准备金率上调时,银行存款中被提取出来的资金将无法用于贷款,进而减少了货币的供应量,对通货膨胀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
最后,准备金率的调整还会对利率产生影响。
当准备金率上调时,银行的资金成本增加,可能会导致银行提高贷款利率,从而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
根据历年准备金率调整表可以看出,准备金率的调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和宏观调控的需要而进行的。
在金融危机或经济衰退期间,监管机构可能会降低准备金率,以增加银行的流动性,刺激经济增长。
而在经济过热或通货膨胀压力较大时,监管机构可能会提高准备金率,以限制银行的贷款规模,遏制通货膨胀。
准备金率的调整对于银行和整个金融市场都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对于银行来说,准备金率的调整直接影响了其盈利能力和业务规模。
当准备金率上调时,银行的利润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压缩,因为银行需要拿出更多的资金作为备用,无法用于盈利性业务。
其次,准备金率的调整也会对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产生影响。
当准备金率上调时,银行需要更多的资金用于备用,减少了可用资金的数量,可能增加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
此外,准备金率的调整还会对银行的贷款和存款利率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了整个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和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
准备金率的调整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
监管机构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形势、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银行的流动性等因素,合理确定准备金率的调整幅度和时机。
中国历次加息
2007年12月20日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
2007年9月15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17日(周一)沪综指上涨109.21点,涨幅2.06%。
深成指上涨280.67点,涨幅1.54%。
2007年8月22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受8月21日晚央行年内第四次加息的消息影响,早盘沪深两市双双大幅低开,股指早盘震荡走高,在金融、地产股的轮番推动下,沪深两市先后刷新历史高点。
沪指涨幅0.50%,成交1621.98亿。
2007年7月20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7月23日周一两市大幅跳空高开,沪市开盘报4091.24点,上涨32.39点,深市开盘报13615.30点,上涨197.34点。
两市大盘高开高走单边震荡上行,做多人气迅速聚集。
截至收盘,两市共成交2351.1亿元,成交量明显放大。
2007年5月19日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
5月21日,沪市开盘:3902.35点,低开127.91;报收4072.22点,涨幅1.04%。
2007年3月18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低开后大幅度走高,开盘2864点,收盘3014点,突破3000点,全天大涨2.87%,随后一路强劲上行至3600点。
2006年8月19日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0.27%。
周一开盘后,沪指开盘低开至1565.46点,最低点1558.10点,随后迅速反弹收复失地,收盘至1601点,上涨0.20%。
2006年4月28日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调0.27%,提高到5.85%。
28日,沪指低开14点,最高1445点,收盘1440点,涨23点,大涨1.66%。
2005年3月17日提高了住房贷款利率。
沪综指当日下跌了0.96%,次日再跌1.29%。
以来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
以来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摘要】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一方面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另一方面通过乘数效应多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
近年来我国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工具的运用比较频繁。
本文结合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情况,分析了我国历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中国论文网【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压力?中国人民银行在1984年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同时,建立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的需要,而在央行存放的款项。
存款准备金率则是指央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
从理论上来说,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存款准备金率微小的变化将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变化,能够迅速达到中央银行的既定目标,同时对经济的冲击也比较大。
因此,正确认识我国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历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情况?自从我国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近三十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四十五次调整,存款准备金制度经历了从初创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成为了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我国历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上调持平阶段(1985年—1998年3月)1984年,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设定的最初目标是为中央银行筹集资金,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
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使当时银行的资金严重不足,人民银行不得不通过再贷款形式将资金返还给银行。
1985年,为克服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央银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一律调整为10%。
1987年和1988年是我国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由于价格的全面开放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过快,使我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一、我国历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情况(一)上调持平阶段(1985年—1998年3月)1984年,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设定的最初目标是为中央银行筹集资金,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
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使当时银行的资金严重不足,人民银行不得不通过再贷款形式将资金返还给银行。
1985年,为克服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央银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一律调整为10%。
1987年和1988年是我国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由于价格的全面开放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过快,使我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中国人民银行为适当集中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和项目的资金需求,同时也为了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两次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1987年从10%上调为12%,1988年8月出现挤兑抢购风潮,迫使中央银行于1988年9月进一步上调为13%。
之后一直到1998年基本保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二)下调阶段(1998年3月—2003年9月)从1998年开始,我国经济形势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由通货膨胀风险变为通货紧缩风险,国内市场疲软,有效需求不足。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1998年3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将法定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合二为一,同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
1999年,我国的GDP增幅滑落到7.1%,经济仍然处在较为低迷的状态,因此央行在11月21日将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以刺激经济增长。
从1998年到1999年,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降到6%,下降的幅度很大,之后一直到2003年9月保持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三)平稳上升阶段(2003年9月—2008年9月)2003年,扩张性的政策造成了我国投资过热,宏观经济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投放增长过快,物价上涨迅速等不利情况。
历年存款准备金率变化
中国货币政策这些年(1997-2011)2011年01月14日 14:18:15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8年-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货币政策趋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2003年-2007年为控制经济增长过快,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7月至2008年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2010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所谓“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就是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形势再次发生变化,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信贷和投资增长过快、外资流入偏多等问题。
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一览表
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一览表次数时间调整前调整后调整幅度(单位:百分点)39 2011年3月25日(大型金融机构)19.5% 20.00% 0.5 (中小金融机构)16.00% 16.50% 0.538 2011年2月24日(大型金融机构)19.00% 19.50% 0.5 (中小金融机构)15.50% 16.00% 0.537 2011年1月20日(大型金融机构)18.50% 19.00% 0.5 (中小金融机构)15.00% 15.50% 0.536 2010年12月20日(大型金融机构)18.00% 18.50% 0.5 (中小金融机构)14.50% 15.00% 0.535 2010年11月29日(大型金融机构)17.50% 18.00% 0.5 (中小金融机构)14.00% 14.50% 0.534 2010年11月16日(大型金融机构)17.00% 17.50% 0.5 (中小金融机构)13.50% 14.00% 0.533 2010年5月10日(大型金融机构)16.50% 17.00% 0.5 (中小金融机构)13.50% 不调整-32 2010年2月25日(大型金融机构)16.00% 16.50% 0.5 (中小金融机构)13.50% 不调整-31 2010年1月18日(大型金融机构)15.50% 16.00% 0.5 (中小金融机构)13.50% 不调整-30 2008年12月25日(大型金融机构)16.00% 15.50% -0.5 (中小金融机构)14.00% 13.50% -0.529 2008年12月05日(大型金融机构)17.00% 16.00% -1 (中小金融机构)16.00% 14.00% -228 2008年10月15日(大型金融机构)17.50% 17.00% -0.5 (中小金融机构)16.50% 16.00% -0.527 2008年09月25日(大型金融机构)17.50% 17.50% - (中小金融机构)17.50% 16.50% -126 2008年06月07日16.50% 17.50% 1 25 2008年05月20日16% 16.50% 0.50 24 2008年04月25日15.50% 16% 0.50 23 2008年03月18日15% 15.50% 0.50 22 2008年01月25日14.50% 15% 0.50 21 2007年12月25日13.50% 14.50% 1 20 2007年11月26日13% 13.50% 0.50 19 2007年10月25日12.50% 13% 0.50 18 2007年09月25日12% 12.50% 0.50 17 2007年08月15日11.50% 12% 0.50 16 2007年06月05日11% 11.50% 0.50 15 2007年05月15日10.50% 11% 0.50 14 2007年04月16日10% 10.50% 0.50 13 2007年02月25日9.50% 10% 0.50 12 2007年01月15日9% 9.50% 0.5011 2006年11月15日 8.50% 9% 0.50 10 2006年08月15日 8% 8.50% 0.50 9 2006年07月5日 7.50% 8% 0.50 8 2004年04月25日 7% 7.50% 0.50 7 2003年09月21日 6% 7% 1 6 1999年11月21日 8% 6% -2 5 1998年03月21日 13% 8% -5 4 1988年09月 12% 13% 1 3 87年 10%12% 2 285年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1 84年 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 -*新浪财经注:财务公司准备金率不与小型金融机构一致,调整后准备金率为12%。
央行近年历次利率及准备金率调整对股市影响
从2008年1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六个月以内(含六个月)
六个月至一年(含一年)
一至三年(含三年)
三至五年(含五年)
五年以上
1991.04.21
8.1
8.64
9
9.54
9.72
1993.05.15
8.82
9.36
10.8
12.06
12.24
1993.07.11
9
10.98
12.24
13.86
14.04
1995.01.01
9
10.98
12.96
7.02
7.92
9
9.72
10.35
1998.07.01
6.57
6.93
7.11
7.65
8.01
1998.12.07
6.12
6.39
6.66
7.2
7.56
1999.06.10
5.58
5.85
5.94
6.03
6.21
2002.02.21
5.04
5.31
5.49
5.58
5.76
2004.10.29
5.22
14.58
14.76
1995.07.01
10.08
12.06
13.5
15.12
15.3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
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历次调整及原因一、我国历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情况(一)上调持平阶段(1985年—1998年3月)1984年,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设定的最初目标是为中央银行筹集资金,央行按存款种类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20%,农村存款25%,储蓄存款40%。
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使当时银行的资金严重不足,人民银行不得不通过再贷款形式将资金返还给银行。
1985年,为克服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央银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一律调整为10%。
1987年和1988年是我国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由于价格的全面开放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过快,使我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中国人民银行为适当集中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和项目的资金需求,同时也为了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两次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1987年从10%上调为12%,1988年8月出现挤兑抢购风潮,迫使中央银行于1988年9月进一步上调为13%。
之后一直到1998年基本保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二)下调阶段(1998年3月—2003年9月)从1998年开始,我国经济形势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由通货膨胀风险变为通货紧缩风险,国内市场疲软,有效需求不足。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1998年3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将法定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合二为一,同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
1999年,我国的GDP增幅滑落到7.1%,经济仍然处在较为低迷的状态,因此央行在11月21日将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以刺激经济增长。
从1998年到1999年,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降到6%,下降的幅度很大,之后一直到2003年9月保持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三)平稳上升阶段(2003年9月—2008年9月)2003年,扩张性的政策造成了我国投资过热,宏观经济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投放增长过快,物价上涨迅速等不利情况。
央行近年历次利率及准备金率调整对股市影响
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 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0.27%。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调0.27%,提高到5.85%。
调整对股市影响 对股市影响 ---
-- 23日早盘两市呈现平稳开盘后单边走低格局,个股普遍下跌, 上证指数下破所有均线系统,特别是跌破1950点多空分水岭,午后大 盘跌势有所减缓,维持低位弱势整理态势,但个股活跃度依然未见提 升,临近收盘,沪指再次跌破1900关口。 两市股指大幅高开,三率齐降的利好一步将股指带上2000点, 但随着中石化、工行、神华等权重股逐步回落,对股指有所拖累,大 盘再度出现几波回落走势,并跌破10日均线支撑,部分个股在经过上 午调整后有向上突破迹象,两市成交量再超千亿。 早盘A股受到降息的影响高开,随后围绕周三的收盘点位反复震 荡。午后,受港股的急涨影响,中国平安等金融股,安徽马钢等钢铁股等 品种出现大幅涨升行情,指数急速拉高,最高至1788点,但飚升后明显 出现买盘不足的趋势,在此影响下,A股尾盘冲高回落。 10月9日,早盘沪深股市双双高开,但指数并未 高走,反而继续出现小幅下跌的局面,此后多空围绕平盘位置展开争 夺,沪指表现略强, 午后随着金融股的震荡回落,大盘重新出现翻绿 走势,下跌家数逐渐增多,但普遍跌幅不大,临近收盘沪深两市股指 突然跳水,沪指失守2100点。 9月16日,大盘上午有所企稳后,下午跌势蔓延, 银行股大面积跌停,拖累上证综指再度跌穿2000点,沪指在一轮跳水 中再创盘中新低,最低跌至1974.39点。盘中个股受压明显,仅部分地 产股、军工股、通信股等有所拉抬。而金融股、煤炭股、食品股等居 跌幅前列。权重股表现偏弱,部分制约了指数。 6月10日A股市场一改近期小幅阴跌常态而大幅跳空低走,双 双创出本轮调整以来的盘中最大跌幅。沪指开盘报3202.11点,跌 257.34点,跌幅7.73%,深成指开盘报11212.84点,跌968.07点,跌幅 8.25%。 5月13日沪指开盘报3515.71点,跌66.74点,成交金额1250.9 亿,358只个股上涨,499只个股下跌;深成指开盘报12727.76点,跌 91.87点,成交金额655.2亿,281只个股上涨,389只个股下跌。 4月17日沪指略微低开,深指小幅高开。沪指开盘报3286 .41点,下跌68.86点;深成指开盘报12104.31点,下跌400.20点,成 交金额285亿, 658只个股下跌,54只个股上涨。
2009~2015年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表公布时间 生效日期 大型金融机构 中小金融机构调整前 调整后 调整前 调整后2007年1月5日 9.00% 9.00%2007年1月5日 2007年1月15日 9.00% 9.50% 9.00% 9.50%2007年2月16日 2007年2月25日 9.50% 10.00% 9.50% 10.00% 2007年4月5日 2007年4月16日 10.00% 10.50% 10.00% 10.50% 2007年4月29日 2007年5月15日 10.50% 11.00% 10.50% 11.00%2007年5月18日 2007年6月5日 11.00% 11.50% 11.00% 11.50% 2007年7月30日 2007年8月15日 11.50% 12.00% 11.50% 12.00%2007年9月6日 2007年9月25日 12.00% 12.50% 12.00% 12.50% 2007年10月13日 2007年10月25日 12.50% 13.00% 12.50% 13.00% 2007年11月10日 2007年11月26日 13.00% 13.50% 13.00% 13.50% 2007年12月8日 2007年12月25日 13.50% 14.50% 13.50% 14.50% 2008年1月16日 2008年1月25日 14.50% 15.00% 14.50% 15.00% 2008年3月18日 2008年3月25日 15.00% 15.50% 15.00% 15.50% 2008年4月16日 2008年4月25日 15.50% 16.00% 15.50% 16.00% 2008年5月12日 2008年5月20日 16.00% 16.50% 16.00% 16.50% 2008年6月7日 2008年6月25日 16.50% 17.50% 16.50% 17.50% 2008年9月15日 2008年9月25日 17.50% 17.50% 17.50% 16.50%2008年10月8日 2008年10月15日 17.50% 17.00% 16.50% 16.00% 2008年11月26日 2008年12月5日 17.00% 16.00% 16.00% 14.00% 2008年12月22日 2008年12月25日 16.00% 15.50% 14.00% 13.50% 2010年1月12日 2010年1月18日 15.50% 16.00% 13.50% 13.50% 2010年2月12日 2010年2月25日 16.00% 16.50% 13.50% 13.50% 2010年5月2日 2010年5月10日 16.50% 17.00% 13.50% 13.50% 2010年11月9日 2010年11月16日 17.00% 17.50% 13.50% 14.00%2010年11月19日 2010年11月29日 17.50% 18.00% 14.00% 14.50% 2010年12月10日 2010年12月20日 18.00% 18.50% 14.50% 15.00% 2011年1月14日 2011年1月20日 18.50% 19.00% 15.00% 15.50% 2011年2月18日 2011年2月24日 19.00% 19.50% 15.50% 16.00%2011年3月18日 2011年3月25日 19.50% 20.00% 16.00% 16.50% 2011年4月17日 2011年4月21日 20.00% 20.50% 16.50% 17.00% 2011年5月12日 2011年5月18日 20.50% 21.00% 17.00% 17.50%2011年6月14日 2011年6月20日 21.00% 21.50% 17.50% 18.00% 2011年11月30日 2011年12月5日 21.50% 21.00% 18.00% 17.50% 2012年2月18日 2012年2月24日 21.00% 20.50% 17.50% 17.00% 2012年5月12日 2012年5月18日 20.50% 20.00% 17.00% 16.50% 2015年2月4日 2015年2月5日 20.00% 19.50% 16.50% 16.00% 2007年10次上调 +1% 2008年9次调整,5次上调 +1%2010年6次调整,均上调 2011年7次调整,1次下调 2012年至今调整7次均下调2015年4月19日2015年4月20日19.50% 18.50% 16.00% 15.00%2015年6月27日2015年6月28日18.50% 18.00% 15.00% 14.50%2015年8月26日2015年9月6日18.00% 17.50% 14.50% 14.00%2015年10月23日 2015年10月24日17.50% 17.00% 14.00% 13.50%数据来源:中金在线3.物价情况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的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