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温庭筠)

合集下载

温庭筠的《菩萨蛮》赏析

温庭筠的《菩萨蛮》赏析
或者反是,全以音律上的得宜为定。此处声平而义去,方为识音。叠,相当于蹙眉之蹙字义,唐诗
有“双蛾叠柳”之语,正此之谓。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故诗又有“八字宫眉捧额黄”之句,其良证也。
已将眉喻山,再将鬓喻为云,再将腮喻为雪,是谓文心脉络。盖晨间闺中待起,其眉蹙锁,而鬓已散乱,其披拂之发缕,掩于面际,故上则微掩眉端额黄,在隐现明灭之间,下则欲度腮香,——度实亦微掩之意。如此,山也,金也,云也,雪也,构为一幅春晓图,十分别致。
该词笔至此,写梳妆题目已尽其能事了,后面又忽有两句,又不知为何而设?新贴,新鲜之“花样子”也,剪纸为之,贴于绸帛之上,以为刺绣之“蓝本”者也。盖言梳妆既妥,遂开始一日之女红:刺绣罗襦,而此新样花贴,偏偏是一双一双的的鹧鸪图纹。闺中之人,见此图纹,不禁有所感触。此处之所感所触,乃与开头之山眉深蹙,梦起迟妆者相应。由此一例足见飞卿词极工于组织联络,回互呼应之妙。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赏析
这位飞卿为晚唐人,而《菩萨蛮》十四首乃词史上一段丰碑,雍容绮绣,罕见同俦,影响后来,至为深远,盖曲子词本是民间俗唱与乐工俚曲,士大夫偶一拈弄,不过花间酒畔,信手消闲,不以正宗文学
视之。至飞卿此等精撰,始有意与刻意为之,词之为体方得升格,文人精意,遂兼入填词,词与诗篇分庭抗礼,争华并秀。
其中此篇通体一气。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若为之拟一韪增入,便是“梳妆”二字。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而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写鬓。
关于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国“十眉”之一式。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记号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正指小山眉而言。又如同时孙光宪《酒泉子》云:“玉纤(手也)淡拂眉山小,镜中嗔共照。翠连娟,红缥缈,早妆时。”亦正写晨妆对镜画眉之情景。可知小山本谓淡扫蛾眉,实与韦庄《荷叶杯》所谓“一双愁黛远山眉”同义。

温庭筠《菩萨蛮》讲解

温庭筠《菩萨蛮》讲解

温庭筠《菩萨蛮》讲解温庭筠《菩萨蛮》讲解温庭筠写的《菩萨蛮》有许多首,大家知道有哪些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吗?大家知道这些词句的意思吗?下面是关于温庭筠《菩萨蛮》讲解,希望可以帮到您!温庭筠《菩萨蛮》讲解1《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菩萨蛮⑴水精帘里颇黎枕⑵,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⑶。

藕丝秋色浅⑷,人胜参差剪⑸。

双鬓隔香红⑹,玉钗头上风⑺。

词句注释⑴菩萨蛮:词牌名。

此词咏立春或人日。

全篇上下两片大意从隋薛道衡《人日诗》:“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脱化。

⑵颇黎:李白《玉阶怨》“却下水精帘”,李商隐《偶题》“水纹簟上琥珀枕”,表示光明洁净的境界和这句相类。

“颇黎”既玻瓈、玻璃。

⑶”江上“两句:张惠言《词选》评注:“江上以下,略叙梦境。

”后来说此篇者亦多采用张说。

说实了梦境似亦太呆,不妨看做远景。

详见《读词偶得》。

⑷藕丝秋色浅:当断句,不与下“人胜参差剪”连。

藕合色近乎白,故说“秋色浅”,不当是戴在头上花胜的颜色。

这里藕丝是借代用法,把所指的本名略去,古词常见。

如温庭筠另首《菩萨蛮》“画罗金翡翠”不言帷帐;李璟《山花子》“手卷真珠上玉钩”不言帘。

这里所省名词,当是衣裳。

作者另篇《归国谣》:“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可知。

李贺《天上谣》:“粉霞红绶藕丝裙。

”⑸胜:花胜,以人日为之,亦称“人胜”。

《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剪彩为人,或缕金簿(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

”华胜男女都可以戴;有时亦戴小幡,合称幡胜。

到宋时这风俗犹存,见《梦梁录》《武林旧事》“立春”条。

⑹香红:指花,即以之代花。

着一“隔”字,两鬓簪花,光景分明。

⑺玉钗头上风:幡胜摇曳,花气摇荡,都在春风中。

作者《咏春幡》诗:“玉钗风不定,香步独徘徊”意境相近。

白话译文一个美女,睡在水晶帘里面玲珑的颇黎枕上,在这上面睡觉的女人干什么呢?相思怀念呢,屋里并不冷,暖暖的,香炉上焚着香,连绣着鸳鸯的锦被都是香的,这样的环境下少不了惹梦。

温庭筠菩萨蛮全词翻译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全词翻译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全词翻译及赏析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温庭筠水精帘里颇黎枕⑵,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⑶。

藕丝秋色浅⑷,人胜参差剪⑸。

双鬓隔香红⑹,玉钗头上风⑺。

注释⑴菩萨蛮:词牌名。

此词咏立春或人日。

全篇上下两片大意从隋薛道衡《人日诗》:“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脱化。

⑵颇黎:李白《玉阶怨》“却下水精帘”,李商隐《偶题》“水纹簟上琥珀枕”,表示光明洁净的境界和这句相类。

“颇黎”既玻瓈、玻璃。

⑶”江上“两句:张惠言《词选》评注:“江上以下,略叙梦境。

”后来说此篇者亦多采用张说。

说实了梦境似亦太呆,不妨看做远景。

详见《读词偶得》。

⑷藕丝秋色浅:当断句,不与下“人胜参差剪”连。

藕合色近乎白,故说“秋色浅”,不当是戴在头上花胜的颜色。

这里藕丝是借代用法,把所指的本名略去,古词常见。

如温庭筠另首《菩萨蛮》“画罗金翡翠”不言帷帐;李璟《山花子》“手卷真珠上玉钩”不言帘。

这里所省名词,当是衣裳。

作者另篇《归国谣》:“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可知。

李贺《天上谣》:“粉霞红绶藕丝裙。

”⑸胜:花胜,以人日为之,亦称“人胜”。

《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剪彩为人,或缕金簿(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

”华胜男女都可以戴;有时亦戴小幡,合称幡胜。

到宋时这风俗犹存,见《梦梁录》《武林旧事》“立春”条。

⑹香红:指花,即以之代花。

着一“隔”字,两鬓簪花,光景分明。

⑺玉钗头上风:幡胜摇曳,花气摇荡,都在春风中。

作者《咏春幡》诗:“玉钗风不定,香步独徘徊”意境相近。

参考译文一个美女,睡在水晶帘里面玲珑的颇黎枕上,在这上面睡觉的女人干什么呢?相思怀念呢,屋里并不冷,暖暖的,香炉上焚着香,连绣着鸳鸯的锦被都是香的,这样的环境下少不了惹梦。

江边那绵长而细软的柳丝,刚刚发新芽,看上去朦朦胧胧,像笼罩在一片烟霭之中。

春天来了,大雁开始向北飞了,大雁一字飞过时,天上那一轮残月就要消失了。

赏析:《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

菩萨蛮温庭筠原文及译文

菩萨蛮温庭筠原文及译文

菩萨蛮温庭筠原文及译文 温庭筠菩萨蛮这首词中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 衬手法。

下面一起去阅读小编整理的菩萨蛮温庭筠原文及译文吧!作品原文《菩萨蛮》晚唐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译文注释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 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

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 “额黄”。

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 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 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

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 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香腮雪:香雪腮, 雪白的面颊。

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 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弄妆:梳妆打扮, 修饰仪容。

罗襦:丝绸短袄。

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 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译文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

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 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 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文学赏析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 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 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认为:此篇通体一气。

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 事,若为之拟一题目增入,便是“梳妆”二字。

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

而 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即写鬓。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 之一式。

温庭筠《菩萨蛮》讲解

温庭筠《菩萨蛮》讲解

温庭筠《菩萨蛮》讲解温庭筠写的《菩萨蛮》有许多首,大家知道有哪些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吗?大家知道这些词句的意思吗?下面是关于温庭筠《菩萨蛮》讲解,希望可以帮到您! 温庭筠《菩萨蛮》讲解1《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菩萨蛮⑴水精帘里颇黎枕⑵,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⑶。

藕丝秋色浅⑷,人胜参差剪⑸。

双鬓隔香红⑹,玉钗头上风⑺。

词句注释⑴菩萨蛮:词牌名。

此词咏立春或人日。

全篇上下两片大意从隋薛道衡《人日诗》:“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脱化。

⑵颇黎:李白《玉阶怨》“却下水精帘”,李商隐《偶题》“水纹簟上琥珀枕”,表示光明洁净的境界和这句相类。

“颇黎”既玻瓈、玻璃。

⑶”江上“两句:张惠言《词选》评注:“江上以下,略叙梦境。

”后来说此篇者亦多采用张说。

说实了梦境似亦太呆,不妨看做远景。

详见《读词偶得》。

⑷藕丝秋色浅:当断句,不与下“人胜参差剪”连。

藕合色近乎白,故说“秋色浅”,不当是戴在头上花胜的颜色。

这里藕丝是借代用法,把所指的本名略去,古词常见。

如温庭筠另首《菩萨蛮》“画罗金翡翠”不言帷帐;李璟《山花子》“手卷真珠上玉钩”不言帘。

这里所省名词,当是衣裳。

作者另篇《归国谣》:“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可知。

李贺《天上谣》:“粉霞红绶藕丝裙。

”⑸胜:花胜,以人日为之,亦称“人胜”。

《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剪彩为人,或缕金簿(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

”华胜男女都可以戴;有时亦戴小幡,合称幡胜。

到宋时这风俗犹存,见《梦梁录》《武林旧事》“立春”条。

⑹香红:指花,即以之代花。

着一“隔”字,两鬓簪花,光景分明。

⑺玉钗头上风:幡胜摇曳,花气摇荡,都在春风中。

作者《咏春幡》诗:“玉钗风不定,香步独徘徊”意境相近。

白话译文一个美女,睡在水晶帘里面玲珑的颇黎枕上,在这上面睡觉的女人干什么呢?相思怀念呢,屋里并不冷,暖暖的,香炉上焚着香,连绣着鸳鸯的锦被都是香的,这样的环境下少不了惹梦。

温庭筠菩萨蛮的风格

温庭筠菩萨蛮的风格

温庭筠菩萨蛮的风格本文是关于温庭筠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温庭筠,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男,汉族,唐代并州祁县(今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人,晚唐时期诗人、词人。

下面是关于温庭筠菩萨蛮的风格的内容,欢迎阅读!温庭筠《菩萨蛮》原词: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菩萨蛮》参考注释:①小山:指屏风上雕画的小山。

金明灭:金光闪耀的样子。

②鬓云:象云朵似的鬓发。

度:覆盖。

香腮雪:雪白的面颊。

③弄妆:梳妆打扮。

④罗襦(rú):丝绸短袄。

⑤鹧鸪:这里指装饰的图案。

【鉴赏:菩萨蛮】温庭筠的《菩萨蛮》收在《花间集》的共十四首,这是其第一首。

本词写一个独处闺中的妇女,从起床而梳妆以至穿衣一系列的动态,从中体现出她的处境及心情。

首二句为主人公初起床的情态。

以特写的手法,突出主人公的形象,次句为主体,首句为衬景。

“小山”为床榻围屏上的画景,“金”为涂在屏山上的颜色。

“明灭”为日光透过窗纱照射屏山阴阳显晦之状。

“鬓云”为鬓边下垂的黑发,曲卷而轻扬,状如云朵,故常以云形容之。

欲度”从云常流动设想,描绘出鬓发轻扬之状。

“香腮雪”形容主人公衬映鬓发的脸颊之腻白。

整句凸出一副娇慵的女性面貌,因“鬓云欲度”正是鬓发散乱未整之状,句中也隐含呆坐懒起的时间过程。

这第二句在读者眼前展示出这样一个镜头:在小山重叠金色明灭的画屏围绕着的绣榻上,一位少妇刚刚坐起,她散乱的鬓发,似流云样将要度过她雪白香艳的脸腮。

三、四两句开始写她下床后的活动。

“懒起”二字透露出主人公的情绪,下句“迟”字与之相应,是了解整首词意的关键。

“懒起”即懒懒地起来。

一“懒”一“迟”,极见其无情无绪之神情,与“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望江南》)之因有所希冀而行动紧急,表情迥异。

“弄妆”谓妆扮时频繁反复做弄。

“迟”字总承“弄妆”与“梳洗”诸事。

在这二句中,主人公娇慵之状宛然可见。

温庭筠的《菩萨蛮》

温庭筠的《菩萨蛮》

温庭筠的《菩萨蛮》温庭筠的《菩萨蛮》温庭筠的《菩萨蛮·杏花含露团香雪》描写的是一位思妇梦醒后的情态,包蕴层深,体味无尽,显示了温词“深美闳约”的风格特点。

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菩萨蛮①杏花含露团香雪②,绿杨陌上多离别。

灯在月胧明③,觉来闻晓莺。

玉钩褰翠幕④,妆浅旧眉薄⑤。

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⑥。

【注释】①菩萨蛮:词牌名。

②香雪:杏花白,故比作香雪。

③胧明:形容月色朦胧。

④玉钩:挂窗帘的玉制之钩。

搴(qiān):揭起。

⑤旧眉薄:旧眉指昨日所画的黛眉,因隔夜而颜色变浅,故称“薄”。

⑥蝉鬓: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两鬓薄如蝉翼,故称。

轻:即薄。

【白话译文】杏花含着晶莹的晨露,一簇簇好似凝香的雪团。

在我们分手的小路上,自古就有很多伤心的离别。

孤灯摇曳在残月朦胧中,梦醒时闻晓莺啼鸣。

翠帐还需玉钩挂起,隔宿的淡妆黛色已轻。

梦中情景惹引情思种种,凝眸,镜中的蝉鬓薄又轻。

【创作背景】此词约作于唐大中(847—860)年间。

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载:“宣宗爱唱《菩萨蛮》词。

令狐相国(綯)假其(温庭筠)新撰密进之,戒令勿泄,而遽言于人,由是疏之。

”温亦有言曰:“中书堂内坐将军。

”讥相国无学也。

《乐府纪闻》记载此事云:“令狐綯假温庭筠手撰二十阕以进。

”据此,《菩萨蛮》诸阕乃温庭筠所撰而由令狐绹进献唐宣宗之作。

其时当在大中后期(850—859),正值温庭筠屡试不第之时。

【赏析】首句以杏花之芳美点明时节,也暗逗思妇致梦之因。

春物这样芳美,独处闺中的少妇,不禁思绪牵萦而梦魂颠倒。

这句写物色极为清丽。

“香”和“雪”形容杏花的气色,着一“团”字,则花朵丛集的繁密景象宛然。

再于前面着上“含露”二字,赋予“香雪”以更清鲜的生气,使人感到春物的芳妍。

这句也表明时间是夜晚,如果说“含露”也可说是早晨景象,杏花如雪则定是夜间。

韩愈《杏花》诗“杏花两株能白红”方世举注:“杏花初放,红后渐白。

”其红者入夜暗不可见,白者得月色照映而愈显。

温庭筠《菩萨蛮》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

温庭筠《菩萨蛮》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

温庭筠《菩萨蛮》原文、注释、译文、评析及作者简介菩萨蛮[唐] 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①小山:指屏风上雕画的小山。

金明灭:金光闪耀的样子。

②鬓云:象云朵似的鬓发。

度:覆盖。

香腮雪:雪白的面颊。

③弄妆:梳妆打扮。

④罗襦(rú):丝绸短袄。

⑤鹧鸪:这里指装饰的图案。

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本词写一个独处闺中的妇女,从起床而梳妆以至穿衣一系列的动态,从中体现出她的处境及心情。

首二句为主人公初起床的情态。

这二句以特写的手法,突出主人公的形象,次句为主体,首句为衬景。

“小山”为床榻围屏上的画景,“金”为涂在屏山上的颜色。

“明灭”为日光透过窗纱照射屏山阴阳显晦之状。

或以为画上金碧山色有所脱落,或明或灭,以见久别后闺中萧索之象。

此二说均可通,后者意蕴较深,而前者景象鲜明。

“鬓云”为鬓边下垂的黑发,女子鬓发卷曲轻扬,状如云朵,故常以云形容之。

“欲度”从云常流动设想,描绘也鬓发轻扬之状。

“香腮雪”形容主人公衬映鬓发的脸颊之腻白。

整句凸出一副娇慵的女性面貌,因“鬓云欲度”正是鬓发散乱未整之状,句中也隐含呆坐懒起的时间过程。

这二句在读者眼前展示出这样一个镜头:在小山重叠金色明灭的画屏围绕着的绣榻上,一位少妇刚刚坐起,她散乱的鬓发,似流云样将要度过她雪白的脸腮。

三四两句开始写她下床后的活动。

“懒起”二字透露出主人公的情绪,下句“迟”字与之相应,是了解整首词意的关键。

“懒起”即懒懒地起来。

一“懒”一“迟”,极见其无情无绪之神情,与“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望江南》)之因有所希冀而行动紧急,表情迥异。

“弄妆”谓妆扮时频繁反复做弄。

“迟”字总承“弄妆”与“梳洗”诸事。

在这二句中,主人公娇慵之状宛然可见。

菩萨蛮温庭筠课文

菩萨蛮温庭筠课文

菩萨蛮温庭筠课文 唐代诗人、词人。

她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 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

下面一起去阅读菩萨蛮温庭筠课文 吧! 菩萨蛮温庭筠课文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唐代: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译文 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

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 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 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注释 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 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

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 “额黄”。

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 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 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 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

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 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香腮雪:香雪腮, 雪白的面颊。

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 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弄妆:梳妆打扮, 修饰仪容。

罗襦:丝绸短袄。

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 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赏析 这首 《菩萨蛮》 , 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 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 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 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认为:此篇通体一气。

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 事,若为之拟一题目增入,便是“梳妆”二字。

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

而 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即写鬓。

温庭筠诗词《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原文译文赏析

温庭筠诗词《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原文译文赏析

温庭筠诗词《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原文译文赏析《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唐代: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译文】眉妆漫染,额上的额黄半明半暗的闪耀着,鬓边发丝散漫将掩未掩那雪白的面颊。

懒懒地无心去描弯弯的眉,迟了好久才起身梳理晨妆。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

刚刚穿上的崭新绫罗短衣,上边绣贴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注释】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

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

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罗襦:丝绸短袄。

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赏析】这首《菩萨蛮》词以精致的构思,精美的语言,写闺中思妇独处的情怀,刻画出一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之一式。

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

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词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

”正指小山眉而言。

又如同时孙光宪《酒泉子》云:“玉纤(手也)淡拂眉山小,镜中嗔共照。

翠连娟,红缥缈,早妆时。

”亦正写晨妆对镜画眉之情景。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唐 温庭筠《菩萨蛮》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唐 温庭筠《菩萨蛮》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唐温庭筠《菩萨蛮》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译文] 江岸迷蒙如烟的柳树和孤独的大雁飞在悬挂残月的天空。

[出典] 唐温庭筠《菩萨蛮》注:1、《菩萨蛮》温庭筠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2、注释:水精:即水晶。

玻璃:也有文本作“颇黎”,天然水晶。

惹梦:催人做梦。

锦:指锦被。

藕丝:青白色,此指衣服。

人胜:古代女子雀形首饰。

参差:高低错落。

香红:指花。

头上风:指首饰因行走而微颤,有如风吹。

3、译文:精致的水晶帘里,她枕在玻璃枕头上,鸳鸯锦被里温暖的香气,惹得她进入了梦乡。

梦见心上人没有回来,只有江岸迷蒙如烟的柳树和孤独的大雁飞在悬挂残月的天空。

你看她,穿着浅淡的藕荷色的丝裙,头上插着别致的金釵和耀眼的鲜花,玉钗正在迎风摇颤着。

只可惜如此华丽的衣饰仍然排解不掉她心中的孤独和惆怅。

4、温庭筠生平见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5、“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仍表现工瑞所讲的温词的两点特色,他标举了精美的名物,像“水晶帘”、“玻璃枕”、“鸳鸯锦”,而且给人一种参差错落的美感。

换头的“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接连用了几个舌尖和齿头发音的字,则又从声调中传达出一种美感。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句中“水精”、“玻璃”一般给人的感觉是冰冷的、坚硬的,而他马上承接的“暖香惹梦鸳鸯锦”,则是温暖的、柔软的,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而同时在前两句和三四句之间又有另外一种对比,一、二句是闺房中室内的景色,而“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是室外江上的景色。

温词“水精帘里”一句便也表现了一种既皎洁晶莹而又寂寞凄寒的境界。

温词标举的物象,表面是不通的,其实在这不通之间,这些现象完全有感发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句“水精帘里玻璃枕”,有的本子“玻璃”作“珊瑚”,“珊瑚”二字不如“玻璃”好,一是声音平,二是形象不如“玻璃”好,水晶帘的晶莹、透明、坚硬、纯洁,只有玻璃才能与之相称。

温庭筠菩萨蛮的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的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的赏析本文是关于温庭筠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菩萨蛮,是唐代著名女词人温庭筠的代表作品之一,流传极广,名气极大!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温庭筠《菩萨蛮》的赏析。

欢迎阅读!菩萨蛮晚唐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字词解释: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

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

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罗襦:丝绸短袄。

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作品翻译: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

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作品赏析:此词写女子起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以及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

全词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中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

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作品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作者资料阅读: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

温庭筠《菩萨蛮》诗词翻译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诗词翻译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诗词翻译及赏析温庭筠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作品以清新、婉约、细腻著称。

其中《菩萨蛮》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描写了一段关于爱情的故事,充满了浓厚的禅意和哲理意蕴。

现在,我们来一起欣赏这首诗,并进行翻译及赏析。

《菩萨蛮》原文如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楼挂望廊。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夜作风尘客,不堪闻。

都、城南、野桑葉。

东家、黄鸟栖。

杨柳、陌上、徘徊风雨绿时。

空投、五车、弄堂边砧声。

酒旗风露好,月照霜枝暗。

倚脸向黄昏,宿昔梦书堂。

相约黄昏后,世事两茫茫。

倚栏静听风,斜日草红郎。

温庭筠以精妙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幽静细腻的画面。

诗中的“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表现了少年时代清新纯洁的爱情场景;“壮年听雨客舟中,江楼挂望廊”则展现了中年时代沉静深沉的爱情体验;而“夜作风尘客,不堪闻”的描述,则传达了晚年时期的孤独悲凉之感。

通过不同时期的场景刻画,温庭筠传达了岁月更迭、生命变迁的主题。

接下来,我们用现代汉语对这首诗进行翻译:在年少时听着雨声,独自在歌楼上,红烛昏昏罗帐。

在中年时听着雨声,乘坐客船,江楼上挂着望廊。

往昔的王谢堂前的燕子,如今已飞入普通人家。

夜间作为风尘之客,实在无法忍受。

遍地都是野桑叶,城南黄鸟栖。

杨柳在田间的大路旁,在阵风和雨中摇曳。

孤寂地飘落着落日,旁边弄堂边传来梆子声。

酒帆在风中摇曳,风露清爽,月光照耀着霜枝。

靠在黄昏时分,回味旧日梦书之堂。

在约定的黄昏之后,世事如此茫茫。

倚在栏杆上静听风声,斜阳下草色泛红。

通过翻译,我们更好地领略了温庭筠诗歌中的优美意境。

这首《菩萨蛮》以细腻的描写和幽远的意境,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诗意风采。

对于读者来说,透过这首诗,不仅能够感受到唐代文人的浪漫情怀,还能够体味到生命变迁的无尽哲理。

温庭筠的诗歌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仍然给人们带来启迪和感悟。

总的来说,温庭筠的《菩萨蛮》是一首传世佳作,他以独特的情感和思考,将岁月沉淀的情怀融入其中,表现出诗人对生命苦短、时光易逝的深切思考。

温庭筠《菩萨蛮》诗词翻译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诗词翻译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诗词翻译及赏析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译文] 江岸迷蒙如烟的柳树和孤独的大雁飞在悬挂残月的天空。

[出自] 唐 温庭筠 《菩萨蛮》 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注释: 水精:即水晶。

玻璃:也有文本作“颇黎”,天然水晶。

惹梦:催人做梦。

锦:指锦被。

藕丝:青白色,此指衣服。

人胜:古代女子雀形首饰。

参差:高低错落。

香红:指花。

头上风:指首饰因行走而微颤,有如风吹。

译文: 精致的水晶帘里,她枕在玻璃枕头上,鸳鸯锦被里温暖的香气,惹得她进入 了梦乡。

梦见心上人没有回来, 只有江岸迷蒙如烟的柳树和孤独的大雁飞在悬挂 残月的天空。

你看她,穿着浅淡的藕荷色的丝裙,头上插着别致的金釵和耀眼的鲜花,玉 钗正在迎风摇颤着。

只可惜如此华丽的衣饰仍然排解不掉她心中的孤独和惆怅。

赏析: 这首美丽的《菩萨蛮》,其实写的是一份相思怀念的感情。

可是这样的字通 篇却没有一个, 只通过一些意象, 隐隐地暗示着, 透露着一种如梦境一般的情意。

柳树,让人联想的是别离,古人有灞桥杨柳,折柳送别,“柳”,谐音“留”。

“江上柳如烟”,那飘垂的细长的柳丝,那江畔迷朦的烟霭,传达出的,是一种 绵长凄迷的离别与怀念之情。

汉代的苏武沦落在匈奴牧羊时, 曾经将帛书绑在南 飞的鸿雁脚上, 向故国传递书信——雁, 是可以传书的; 而月, 是代表相思的 :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清照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飞残月天”,是这几句 意境的浓缩,暗示的仍然是相思怀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秋”,代表着凋零、悲哀。

屈原在《离骚 》中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 暮”。

宋玉在《九辩》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 在诗中说: “摇落深知宋玉悲”……“藕丝秋色浅”, 隐隐地透露出一种等 待离人归来、恐惧生命摇落变衰的悲哀。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原文翻译及赏析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原文翻译及赏析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原文翻译及赏析《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原文翻译及赏析1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唐代·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译文及注释译文眉妆漫染,额上的额黄半明半暗的闪耀着,鬓边发丝散漫将掩未掩那雪白的面颊。

懒懒地无心去描弯弯的眉,迟了好久才起身梳理晨妆。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

刚刚穿上的崭新绫罗短衣,上边绣贴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注释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因此说小山重叠。

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

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罗襦:丝绸短袄。

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赏析这首《菩萨蛮》词以精致的构思,精美的语言,写典中思妇独处的情怀,刻画出一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之一式。

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

眉淡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词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

”正指小山眉而言。

又如同时孙光宪《酒泉子》云:“玉纤(手也)淡拂眉山小,镜中嗔共照。

温庭筠《菩萨蛮》十五首

温庭筠《菩萨蛮》十五首

温庭筠《菩萨蛮》十五首本文是关于温庭筠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温庭筠的诗词,历来倍受词评家关注,他被誉为“花间鼻祖”,词作婉约细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温庭筠的十五首《菩萨蛮》。

菩萨蛮唐·温庭筠其一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其二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

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其三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

相见牡丹时,暂来还别离。

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

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

其四翠翘金缕双鸂鶒,水纹细起春池碧。

池上海棠梨,雨晴花满枝。

绣衫遮笑靥。

烟草黏飞蝶。

青琐对芳菲,玉关音信稀。

其五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杨陌上多离别。

灯在月胧明,觉来闻晓莺。

玉钩褰翠幕,妆浅旧眉薄。

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

菩萨蛮唐·温庭筠其六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

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

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

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其七凤凰相对盘金缕,牡丹一夜经微雨。

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

画楼相望久,栏外垂丝柳。

音信不归来,社前双燕回。

其八牡丹花谢莺声歇,绿杨满院中庭月。

相忆梦难成,背窗灯半明。

翠钿金靥脸,寂寞香闺掩。

人远泪阑干,燕飞春又残。

其九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

金雁一双飞,泪痕沾绣衣。

小园芳草绿,家住越溪曲。

杨柳色依依,燕归君不归。

其十宝函钿雀金鸂鶒,沉香阁上吴山碧。

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

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

菩萨蛮唐·温庭筠其十一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

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

时节欲黄昏,无聊独倚门。

其十二夜来皓月才当午,重帘悄悄无人语。

深处麝烟长,卧时留薄妆。

当年还自惜,往事那堪忆。

花露月明残,锦衾知晓寒。

其十三雨晴夜合玲珑月,万枝香袅红丝拂。

菩萨蛮 温庭筠

菩萨蛮 温庭筠

菩萨蛮--温庭筠原词: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参考译文]早晨醒来,画眉有深有浅,额黄有明有暗。

闺中人犹未起床,一抹乌云般黑亮的秀发,拂扬在雪白重艳的腮上。

虽然是无心绪不欲起床,终于还是懒洋洋的起来了。

但却是慢腾腾地梳洗,妆扮,描画蛾眉。

毕竟是位美的女子。

她的双鬓簪了鲜花,对着妆台上的座镜从正面照,又拿着带柄的手镜从背后照,端详簪花是否妥恰,同时,亦在顾盼自己的美艳。

前后两镜交相辉映,花光与人面亦相互映衬。

妆扮完毕,开始了一天的女工:绣罗襦。

此时新贴的花样,偏偏是成双成对的金鹧鸪,她不禁心所感。

【人物介绍】温庭筠:(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他很有才华,却数举进土不中第。

当时权贵排挤、压制温庭筠,使他仕途多舛,生活坎坷,作为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诗词俱佳,以词著称。

温庭筠的诗,写得清婉精丽,备受时人推崇。

【注释】1、山重叠:指眉毛。

小山眉为唐明皇造女子十种眉样之一种。

小山重叠即指眉晕褪色。

2、金明灭:金,指额黄,为六朝以来妇女习尚。

金明灭,是指褪了色的额黄有明有暗。

3、鬓云欲度香腮雪:鬓云:指头发;香腮:指面颊。

此句说乱发垂在面上。

4、弄妆:梳妆。

5、襦:短衣;短袄。

6、鹧鸪:鸟名,背部、腹部黑白两色相杂,头顶粽色脚黄色。

【艺术手法】主旨:本词写一个女子从起身梳妆到妆成着衣,穿衣时忽然看见衣服上有新贴的双双鹧鸪的日常生活细节,表现了她的孤独苦闷的心情。

其中也暗寓着作者的身世之感。

“双双”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这两字是反写这女子的孤独,看见衣服上的金鹧鸪都是成双成对的,就使她触景生情,自怜孤独。

开头两句是写她褪了色走了样的眉晕、额黄和乱发,是隔夜的残妆。

“小山”是指眉毛(唐明皇造出十种女子画眉的式样,有远山眉、山峰眉等等。

小山眉是十种眉样之一),“小山重叠”是指眉晕褪色。

“金”是指额黄(在额上涂黄色叫“额黄”,这是六朝以来妇女的习尚)。

菩萨蛮--温庭筠

菩萨蛮--温庭筠

菩萨蛮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温庭筠 812?-866 唐代诗人、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

《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

年轻时苦心学文,才思敏捷。

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

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

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1]代表作有【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更漏子】“柳丝长”等。

其词在写景、述事中含蓄着主人公深沉的感情,与李煜词的多用赋体、直抒胸臆不同。

这一艺术特点,对宋代词人周邦彦、吴文英等有影响。

温庭筠加强了词的文采和声情,其句法的参差,叶韵的繁变,情景的交融,有助于词的艺术特征的形成。

温庭筠在词艺术方面的探索,对词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温诗今存310首,有清顾嗣立的《温飞卿集笺注》。

其词主要收录在《花间集》、《全唐诗》、《金荃词》、《唐五代词》中。

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花间鼻祖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与韦庄并称“温韦”“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

内容多以描绘女子闺中生活情态为主,带给人女性化的审美感受。

总结:温庭筠花间派以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后蜀赵崇祚将温、韦等十八人词编为《花间集》,故名。

温词为《花间集》之首,此词又为温词之首,足见其为典型的花间之作。

表面看来,这首词写的不过是女主人公从睡醒后到梳妆打扮完过程中的几个镜头,却能充分透露出她内心的复杂感受,做到神情毕现。

通篇写闺怨之情,但又含而不露。

小山重叠金明灭,小山:眉毛。

小山眉为唐明皇定的十种眉样之一。

《天宝遗事》载:“明皇幸蜀,命画工作十眉图。

”据《海录碎事》:“十眉图:一鸳鸯、二小山……”。

金:额黄,六朝以来妇女习尚。

鬓云欲度香腮雪。

鬓云: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菩萨蛮的温庭筠译文

菩萨蛮的温庭筠译文

菩萨蛮的温庭筠译文本文是关于温庭筠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菩萨蛮的温庭筠译文,欢迎来参考!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译文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

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①小山:指屏风上雕画的小山。

金明灭:金光闪耀的样子。

②鬓云:象云朵似的鬓发。

度:覆盖。

香腮雪:雪白的面颊。

③弄妆:梳妆打扮。

④罗襦(rú):丝绸短袄。

⑤鹧鸪:这里指装饰的图案。

本词写一个独处闺中的妇女,从起床而梳妆以至穿衣一系列的动态,从中体现出她的处境及心情。

首二句为主人公初起床的情态。

这二句以特写的手法,突出主人公的形象,次句为主体,首句为衬景。

“小山”为床榻围屏上的画景,“金”为涂在屏山上的颜色。

“明灭”为日光透过窗纱照射屏山阴阳显晦之状。

或以为画上金碧山色有所脱落,或明或灭,以见久别后闺中萧索之象。

此二说均可通,后者意蕴较深,而前者景象鲜明。

“鬓云”为鬓边下垂的黑发,然后女子鬓发卷曲轻扬,状如云朵,故常以云形容之。

“欲度”从云常流动设想,描绘也鬓发轻扬之状。

“香腮雪”形容主人公衬映鬓发的脸颊之腻白。

整句凸出一副娇慵的女性面貌,因“鬓云欲度”正是鬓发散乱未整之状,句中也隐含呆坐懒起的时间过程。

这二句在读者眼前展示出这样一个镜头:在小山重叠金色明灭的画屏围绕着的绣榻上,然后一位少妇刚刚坐起,她散乱的鬓发,似流云样将要度过她雪白的脸腮。

三四两句开始写她下床后的活动。

“懒起”二字透露出主人公的情绪,下句“迟”字与之相应,是了解整首词意的关键。

温庭筠《菩萨蛮》诗词翻译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诗词翻译及赏析

温庭筠《菩萨蛮》诗词翻译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温庭筠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译文] 江岸迷蒙如烟的柳树和孤独的大雁飞在悬挂残月的天空。

[出自] 唐温庭筠《菩萨蛮》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注释:水精:即水晶。

玻璃:也有文本作“颇黎”,天然水晶。

惹梦:催人做梦。

锦:指锦被。

藕丝:青白色,此指衣服。

人胜:古代女子雀形首饰。

参差:高低错落。

香红:指花。

头上风:指首饰因行走而微颤,有如风吹。

译文:精致的水晶帘里,她枕在玻璃枕头上,鸳鸯锦被里温暖的香气,惹得她进入了梦乡。

梦见心上人没有回来,只有江岸迷蒙如烟的柳树和孤独的大雁飞在悬挂残月的天空。

你看她,穿着浅淡的藕荷色的丝裙,头上插着别致的金釵和耀眼的鲜花,玉钗正在迎风摇颤着。

只可惜如此华丽的衣饰仍然排解不掉她心中的孤独和惆怅。

赏析:这首美丽的《菩萨蛮》,其实写的是一份相思怀念的感情。

可是这样的字通篇却没有一个,只通过一些意象,隐隐地暗示着,透露着一种如梦境一般的情意。

柳树,让人联想的是别离,古人有灞桥杨柳,折柳送别,“柳”,谐音“留”。

“江上柳如烟”,那飘垂的细长的柳丝,那江畔迷朦的烟霭,传达出的,是一种绵长凄迷的离别与怀念之情。

汉代的苏武沦落在匈奴牧羊时,曾经将帛书绑在南飞的鸿雁脚上,向故国传递书信——雁,是可以传书的;而月,是代表相思的:“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清照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飞残月天”,是这几句意境的浓缩,暗示的仍然是相思怀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秋”,代表着凋零、悲哀。

屈原在《离骚》中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宋玉在《九辩》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诗中说:“摇落深知宋玉悲”……“藕丝秋色浅”,隐隐地透露出一种等待离人归来、恐惧生命摇落变衰的悲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握意象
鬓云:鬓发如云。乌黑、亮丽、浓密、修长是 中国古代美女头发的标准。
《长恨歌》:“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 整下堂来。”
《阿房宫赋》:“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把握意象
腮:即脸颊、脸面、脸蛋。 香腮雪,从嗅觉和视觉两 个角度突出了女子容颜的 美艳。
曹雪芹《红楼梦》写 贾迎春:“腮凝新荔,鼻 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 可亲。”
把握意象
小山:眉毛,古代妇女的眉型 之一。明 杨慎 《丹铅续录·十 眉图》:“ 唐明皇 令画工画 十眉图。一曰鸳鸯眉,又名八 字眉;二曰小山眉,又名远山 眉;三曰五岳眉;四曰三峯眉; 五曰垂珠眉;六曰月稜眉,又 名却月眉;七曰分梢眉;八曰 逐烟眉;九曰拂云眉,又名横
烟眉;十曰倒晕眉。”
把握意象
金:即额黄,一种中国 古代妇女的美容妆饰, 也称“鹅黄”、“鸦 黄”、“约黄”、“贴 黄”、“花黄” 。 因 以黄色颜料染画或粘贴 于额间而得名。起源于 南北朝,盛行于唐朝。
李清照词:“绣幕芙 蓉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
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晨 醒
鬓云欲度香腮雪
有学着认为:“‘度’字生动,含有飞动
炼字 意,足以唤起人活泼之意象。”你同意
这种说法吗?谈谈你的理解。
“度”即飘度,飘拂,纷披,形容头发蓬乱,
丝丝袅袅,半掩着面容,如飞飘之状。在词人 的联想中,“云”字乃从“鬓”字生出,“度”字又 从“云”字生出。词人再于“度”字前添一“欲”字, 就把无生命的“鬓云”写活了,生动地展现了女 子晨醒时鬓发散乱、面容俏丽的慵懒娇弱模样。
把握意象
花:头上的花饰。 面:俏丽的面容。 镜:女子梳妆用 的铜镜。
照 镜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簪 花
照一照新 插的花饰, 对了前镜 , 又对后镜 。
红花与容 颜 ,交相
辉映。 花面相映图
花似人面,人面似花。 花固然美,但花开堪折 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 枝!人面固然也美,但 红颜易老,青春难驻, 只怕也跟花一样易开易 落啊!暗寓女子对镜时 自赏自怜之意。自赏: 人面如花;自怜:盛年 独处!
晨 醒
鬓云欲度香腮雪
清晨,刚刚睡 醒的女子有意 无意间将头轻 轻一动,那蓬 松散乱的长长 鬓发像乌云一 样,将要拂过 那香扑扑的雪 白脸颊……
把握意象
蛾眉:即娥眉,指女子细而弯的秀眉,鲍照诗 有:“始见西南楼,纤纤如玉钩,未映东北墀, 娟娟似娥眉。”娥眉系古诗文传统意象,以对 女子眉毛美好形状的形象刻画,来代指美女的 整体气质, 常有美丽、美女、美德之意蕴。
把握意象
北朝《木兰辞》:“当窗 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李商隐诗:“寿阳公主嫁 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
宋代彭汝励诗:“有女夭 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 黄。”
曹雪芹《红楼梦》写警幻 仙姑:“纤腰之楚楚兮,回 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 额鹅黄。”
晨 醒
小山重叠金明灭
首句写女子晨起, 昨日之妆容呈半残 状态,故曰“小山 重叠金明灭”也, 即:早晨醒来,昨 天画的小山眉重重 叠叠,深浅不一, 涂抹的“额黄”也 明暗不均。
表面看来, 这首词写的 是女主人公 从睡醒后到 梳妆打扮完 过程中的几 个镜头,却 充分透露出 她内心的复 杂感受,做 到神情毕现。
原文
把握意象
思考:前人评价其词“意象绵密,富艳精 工”。词作用了那些意象?各有何意蕴?
全篇选取“小山、金、鬓云、香腮、雪、 蛾眉、花、镜、面、绣罗襦、金鹧鸪”等 意象,画面交叠,富于视觉美,故曰“意 象绵密”。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穿上新
对镜的时候, “鹧鸪”这里和“鸳
贴图案 看见自己美貌如 鸯”一样,有归宿圆
的绣花 花,不免兴起盛 满、鸾凤和鸣之意。
丝绸 短 时独处、顾影自 作者这里借成双的鹧
袄,那 怜的伤感。
鸪反衬孤单的闺中女
图案上
穿衣的时候, 子,抒写了一个孤独
是成双 看见衣上的对对 的女子没人赏爱的寂
把握意象
罗襦:绸制短衣、短袄。 鹧鸪:古诗词常见禽鸟意象, 因其叫声悲惋凄切,似“行不 得也哥哥”,故有离情别绪、 忧伤惆怅、凄苦悲凉等愁苦之 意蕴,如辛弃疾《菩萨蛮·书江 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又因其喜爱雌
雄对啼,故也借其来描写男女 情爱,象征爱情和美。这里两 者兼而有之。
穿 衣
花面交相映。 情生动可睹。
新帖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
动作、神态:女子穿衣,物双人单 心境孤独 寂寞、忧伤愁苦。
情景默写
1、温庭筠的《菩萨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将眉喻为山,将鬓喻为云,将腮喻为雪,刻画了一位容貌 美丽的宫中妇女形象。 2、温庭筠的《菩萨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对宫中女子梳妆打扮的描写,写出了女子体态的娇柔和行动 的慵懒。 3、温庭筠的《菩萨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出了宫中女子服饰的华贵,同时也对前文写女子山眉深 蹙、梦起迟妆作的原因作了交代。 4、温庭筠的《菩萨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写宫中女子照镜贴花的细节,再化用崔护“人面桃花相 映红”一句写出了女子容颜之美。 5、温庭筠的《菩萨蛮》写出一幅花面相映图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成功运用反衬手法表现人物寂寞空 虚和孤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 庭


诵读 感知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 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词人简介
他,才思敏捷, 然性喜讥刺权 贵,又不受羁 束,纵酒放浪, 因而一生坎坷, 终身潦倒。
词人简介
他,会写诗,其 诗与李商隐齐名, 并称“温李”。 他,会作词,其 词与韦庄齐名, 并称“温韦”。
词人简介
他的词多写闺情,内容 多以描绘女子闺中生活 情态为主。词风“绮丽 香艳、婉约柔媚” ,多 用比兴,以景寓情,是 花间词派的代表作家之 一,也是第一个专力于 “倚声填词”的诗人, 被称为“花间鼻祖”。
词人简介
他就是温庭 筠(约812— 866,本名 岐,字飞卿, 太原祁人) , 晚唐诗人、 词人。
屈原《离骚》:“众女嫉余之娥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
苏轼 《渚宫》:“飞楼百尺照湖水,上 有 燕 赵 千娥眉。”
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 婉转娥眉马前死。”
晨 起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梳 妆
炼字 句中“懒” “迟”用得妙?有何意蕴?
睡醒了, 这两句写女主人公起床后的行动:懒 却懒得起 洋洋地打扮,慢吞吞地梳洗。一“懒” 来画一画 一“迟”,透露出她情绪不高,对梳 蛾眉 ,整 妆打扮并无兴致。因为她的心上人不 一整衣裳,在身旁,打扮得再漂亮又给谁看呢? 梳洗打扮,其慵懒、倦怠、惆帐、空虚、孤寂之 慢腾腾, 情,生动可睹,展现了她早晨起床化 意迟迟。 妆时娇慵万分又百无聊赖的迷人风情。
成对的 金鹧鸪,又触动 寞心情。“愿做鸳鸯
金色 鹧 了物双人单、情 不羡仙” “还似花
鸪。 何以堪的哀愁。 间见,双双对对飞”。
人物形象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深闺少妇形象?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娇美、慵懒又满怀幽 怨的女子形象。她正处盛年,貌美如花, 却独处深闺,形单影只,因而慵懒倦怠, 连梳妆打扮也提不起兴致。她时而对镜 自赏自怜,时而穿衣愁肠满怀。她是那 样的孤独寂寞、空虚无聊、敏感失落、 惆怅忧伤。
花间词派菩萨蛮 韦庄人尽说江南好, 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 月, 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 还乡须 断肠。
词人词作
温词为《花 间集》之首, 此词又为温 词之首,足 见其为典型 的花间之作, 最能体现温 庭筠“绮丽 香艳、婉约 柔媚”的风 格。
闺怨之情,含而不露
花间词派
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 行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产生于西蜀,得 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这一词派 题材狭窄、情致单调。大都以婉约的表达 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 愁别恨。在这些词中描绘景物富丽、意象 繁多、构图华美、刻画工细,能唤起读者 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由于注重锤炼 文字、音韵,从而形成隐约迷离幽深的意 境。对后世的文人词产生、发展有一定的 影响。
内容回顾
肖像:女子晨醒,昨日之 妆容呈半残状态。
菩萨蛮 温庭筠 肖像:宛如乌云般的蓬松鬓发
衬托出女子香艳白皙的美丽容
小山重叠金明灭, 颜。
鬓懒云 起画欲度蛾香眉腮,雪。神打孤态扮独、并寂动无寞作兴、:致惆女,帐子心无晨 境聊起 慵。, 懒对 倦梳 怠妆 、
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
动作、神态:女子对镜簪花,花 面相映,美丽异常,自赏自怜之
菩 萨 蛮
温 庭 筠
导入新课
想一想,这些古诗文佳句写的是 哪些美女?
指若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 精妙世无双。 刘兰芝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 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杨玉环 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林黛玉
导入新课
读一读温庭筠的《菩萨蛮》,想 一想这是一位怎样的美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