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阅读能力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数学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摘要:数学教学应当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别于语文阅读,它有其特殊性,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首先应当重视数学阅读的激发,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等来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其次是数学阅读方法的引导,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问题导读、释疑读书等,使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应主要培养学生看图说话、咬文嚼字、融会贯通等能力,通过长期的、反复的阅读训练,从而使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数学教学;阅读能力;培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既不全盘否定接受学习,同时又强调要改变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等学习方式。
一、重视数学阅读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阅读不像语文阅读那样引人入胜,很少有学生会把读数学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所以激发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是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前提。因此,教师应当根据数学教材中的阅读资源,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从不愿读到愿读、会读、乐读。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例如,教学一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数》时,课本中出现的是一幅“可爱的校园图”,这么一幅图怎么读,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然后引导学生看图说一说,或结合自己在校园里看到的谈一谈,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教材的阅读过程,在看、说、听的学习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新教材图文并茂,文字呈现的内容越来越少,大量的图片取代了文字。教师在钻研教材基础上,从少而精的文字中去领会阅读信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教学一年级数学《整理书包》时,课本中文字就两句话“我们整理一下”和“说一说他们都是怎么分的,你呢?”这么简短的两句话,学生读起来没意思,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如“我们整理一下”,“整理一下”整理什么?怎么整理?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想法?通过引导学生回答有关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创设故事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数学教材选材广泛、形式丰富,如,数学史料、经典数学研究问题、拓展性知识、趣味数学、数学万花筒、数学故事的阅读等。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来设计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如教师可以创设故事情境,教师要了解故事背景,
查阅资料,翻看典故,再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给学生听。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重视数学阅读方法的引导
数学阅读不同于语文阅读,语文阅读往往是以课文、篇章的形式呈现,具有完整性。数学教材中的文字往往是只言片语,却具有提示性、总结性、概括性。因此,掌握正确的数学阅读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是进行有效数学阅读的关键。
1.问题导读法
我在教学《中位数、众数》时,考虑到“中位数”概念的特殊性,拟定阅读提纲:(1)教材引入了一个什么数?(2)这个数一般用来表示什么更合适?(3)你能尝试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中位数吗?学生阅读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初步感知它的意义,进行分析与理解。学生在交流后,知道如果在一组数中出现偏大数或偏小数时,用平均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就不合适了,就需要引出“中位数”这个概念,从中逐步体会到中位数的统计意义,为后续教学奠定了基础。
2.释疑读书法
即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疑惑、困难、障碍时,引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通过对教材的阅读,点拨学生解疑。如,学习平角的概念以后,有的学生受平角表象的干扰,认为平角就是一条直线,直线也就是平角。此时,教师要求学生再去阅读教材中平角的定义。通过阅读,进一步明确:平角作为一个角应该有一顶点;它的两边是
从顶点引出的方向相反的两条射线;平角的两边在一条直线上。
数学阅读的方法很多,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数学阅读,帮助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与能力。
三、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有了阅读的兴趣与阅读的方法,核心工作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通过反复的指导与训练方有成效,数学阅读应着重培养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看图说话能力
数学教材大多图文并茂,载有大量的图片,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看图说话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中的画面,说一说图片中的内容,在看图说话的过程中,实现与阅读文字一样的阅读效果。如,《认识物体》中,对于物体分类,每一个学生有自己的分法,但分完后,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看图,结合自己的分法,说一说分成几类,是怎样分的,那么即使学生会分了,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咬文嚼字能力
数学教材中的阅读内容,有的是提示性的,有的是总结性的,有的是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因此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咬文嚼字,反复推敲,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弄清结论成立的条件,准确把握结论的内涵。如,《倒数的认
识》中:”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学生阅读后,“互为”的意思和“0”的倒数,学生有知识基础,能理解。但“结果是1”与“乘积是1”,你是怎样理解的,请举例说明?这样紧扣结论细琢磨、深推敲,不但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学生心中的“为什么”,而且也使学生领悟了蕴含在其中的阅读方法。
3.融会贯通能力
数学阅读不同于语文阅读,语文阅读内容可以是相对独立的,而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时,要引导学生融会贯通、深入思考,真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严密的逻辑关系。如,蛋白质含量,250克黄豆中,蛋白质约有多少克?教材呈现两种列式后,有一段启发性文字: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就可以计算了。这么简单的一句话,阅读起来其实大有文章可做,比如,百分数为什么要化成分数或小数,是怎样转化的;这节课我们要学会的内容是什么?只有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地阅读思考,才能增强他们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的教,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而学生能自为探索,自求解决。”数学阅读是自主学习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数学教学要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
参考文献:
[1]李瑾.培养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