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 课件 1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
荀子认为“性恶论”,主张通过法制和教育来规范人的行为和社会秩序。他强调“礼法并重”,注重礼仪和法律的教育,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规范和制度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他主张“以吏为师”,强调官吏的榜样作用和社会责任。
总结词
王阳明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心学教育思想强调内心修炼和自我完善,与儒家教育思想有所不同。
详细描述
蔡元培主张“科学与人文学科并重”,强调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的结合。他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反对封建主义和专制统治,主张通过教育和文化启蒙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他注重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培养,认为教育应该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推动社会的创新和发展。
谢谢聆听
现代教育
03
现代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注重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中国政府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如新课程改革、高考制度改革等,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古代教育
教育目的: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的贵族成员,以维护奴隶制社会的稳是家庭教育,由父亲传授给儿子,注重家风和家族传统的传承。
教育内容: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以德、行、艺、仪为主要内容,注重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培养,同时强调军事和祭祀方面的教育。
总结词:萌芽阶段,教育内容以德、行、艺、仪为主,重视祭祀和军事教育。
详细描述
总结词:百家争鸣,私学兴起,学术自由。
详细描述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如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5
目 录
中国教育史概述中国古代教育中国近代教育中国现代教育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和思想
中国教育史概述

中国教育史1

中国教育史1

中国古代教育(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1.学校萌芽的传说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法)勒图尔诺心理起源说——(美)孟禄劳动起源说——(俄罗斯的教育研究者对恩格斯马克思想总结所提出)原始时期的教育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原始人群阶段,人类的教育明产生,仅是不成然的维形二是是氏族公社阶段,教育得到发展,它的特点较为显著。

能体现原始社会教育的本质,氏族公社末期,在教下出现了阶级差别,将向阶级社会的教育过渡。

原始社会的教有以氏族公社阶段的教育为代表,第一,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氏族公社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公社或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和集体生产劳动的需要,为了身心发展的需要,接受教育训练。

集体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都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不仅要学习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还要学习公共生活的规范,接受原始的艺术教育和原始的宗教教育第三,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教育是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第四,教育的手段局服于言传身教。

有声语言作为氏族成员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成为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凡是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授,公共生活规范的培养,都是利用口耳相传,并始合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来进行的。

第五,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正:由于男女生理、体质的差异,男的劳动侧重于狩猎、农耕、放授,女的劳动倒重于采集、科植、家务、纺织。

第六,教育还没有支口的场所和专职人员,由于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多数的教育活动是分散进行的,随时随地开展教育性活动。

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长者为师,知识经验的传授,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到了氏族公社的末期,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教育发生重要的变化,出现了学校萌芽,旧的特点超了消失,新的特点正在产生。

原始社会的教育,不可避免地向阶级社会的教育方向转变。

中国教育史课件

中国教育史课件

第一章儒家教育思想第一节孔子的教育思想(一)早年经历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生而顶如反宇,中低而四旁高,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

三岁丧父,幼时贫贱。

青年时,曾做过会计和放牧牛羊的小官。

(二)政治生涯1、景公问政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德而食诸。

”复又问政于孔子,子曰:“政在节财。

”2、阳虎劝孔子从政阳虎对孔子说:“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我将仕矣。

”3、夹谷之会(三)周游列国1、鲁国君与辅政大臣怠于政事2、与弟子习礼大树下3、讲诵弦歌不衰(四)著书立说(五)与世长辞鲁哀公十六年,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晚也!”孔子叹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摧乎!哲人其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其孰能宗予!”后七日卒。

第一章儒家教育思想第一节孔子的教育思想“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自述一、教育基本理论(一)教育的社会作用1、教育和政治:教育的道德教化与醇化风俗2、教育与经济:庶——富——教3、教育与刑罚:教育胜过刑罚“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于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性相近,习相远”——孔子生性(自然本性):相近人性习性(习染之性):差异(教育与环境所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焉,中人以下不可语上。

”上智(生而知之):天生的教育者性三品中人(困而学之):教育对象下愚(困而不学):朽木不可雕(三)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就是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不论贫富、贵贱、种族,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

中国教育史教案课件(完整版)
主讲人:刘静伦 北京师范大学
卷头语
感觉历史,就好像感觉那遥远的星空,神秘而 令人神往,
人类宝藏就在其中蕴藏, 研究历史,不是在故纸堆中翻翻捡捡, 就像是推开一扇尘封的大门, 人类的文明就在其中荧荧闪光。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
数学使人周密,哲理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
“六k-w”学习法:
know-what know-why know-who
Know-how
know-when know-where
“六结合”学习法:
1、古今结合(历史与现实联系)
2、史论结合(历史与逻辑、考证与思辨)
3、中外结合(中外异同比较)
4、史实结合(历史与实践联系)
按不同标准,教育科学可分为不同类别。 这里介绍两种:
一、教育科学的分类
1、教育空间:社会教育学、学校教育学、 家庭教育学
2、教育层次:幼儿教育学、初等教育学、 中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继续 教育学
3、教育与社会子系统的关系:教育经济学、 教育政治学、教育文化学、教育伦理学、教育 法学、教育生态学、教育人类学
1、生产力的较大发展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明显分工 3、科学文化的较大进步(文字的产生) 4、阶级的形成(教育的分化)
关于学校的萌芽,在古籍中记载颇多, 而且众说纷纭。这里主要介绍两种:
1、成均
最早见于《周礼》:“大司乐掌成均之 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认为:“成均,均为 五帝之学。”
八、学习中国教育史的意义
学习教育史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制度和 教育思想发展的源流,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 育发展观,扩大知识视野。尤其是我国作为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悠久的历史和文 化,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作为教育工作 者只有通过教育史的学习,才能更深刻地认 识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Biblioteka 九、学习中国教育史的方法

《中国教育史》课件

《中国教育史》课件

唐代教育
1
教育制度
探讨唐朝教育制度的特点,包括官学、科举等对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
2
科举制度的影响
分析唐朝科举制度对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并解读其意义。
宋元明清教育
宋代的教育制度
研究宋代教育制度的变革,特别是科举制度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元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
探索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以及其对中国教育史的影响。
《中国教育史》PPT课件
在这个PPT课件中,我们将了解中国教育史的演变和发展。从中国教育的起 源开始,了解各个时期的教育制度、经学与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当代教育 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史概述
起源与特点
探索中国教育史的起源和其独特的特点,揭示 中国教育史的重要性和影响。
经学与儒家思想
探讨中国教育史中经学与儒家思想的重要地位, 以及其在教育制度中的应用。
先秦教育
1
教育制度
研究先秦时期的教育制度,包括教育组
经学与儒家思想
2
织、师生关系以及教材和考试等方面。
探索先秦时期经学与儒家思想的渊源和 发展,对后续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代教育
教育制度
揭示汉朝时期的教育制度,包括官学、私学等 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
经学与儒家思想
研究汉朝时期经学与儒家思想的发展,以及 Nhomakorabea 在教育制度中的应用和影响。
分析当代中国教育的挑战、变革和发展趋势,展望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
总结
中国教育史的演变和发展
总结中国教育史的重要节点和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中国教育史的启示和意义
探讨中国教育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和意义,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

中国教育史课件

中国教育史课件
第二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前言
1、中国奴隶制社会开始于夏朝。导致教育分化的直 接原因是社会的阶级分化。 2、夏、商、西周三朝教育实践经验的逐步积累,是 教育理论产生的基础。 3、阶级统治和社会变革的需、夏代的教育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1、夏代的文字的发展。 2、以“序”、“校”的教育场所的形成。 二、商代的教育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1、商代的文字作为教育手段。 2、商代的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军事、礼乐、书数教育
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一、西周的学校系统
二、西周的教育制度 1、家庭教育 2、学校教育 3、大学教育 4、乡学 5、考核与奖惩 6、官师合一 三、六艺教育 1、礼乐 2、射御 3、书数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一、春秋战国时期官学的衰落 1、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 2、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 二、私学兴起 1、士阶层的变化与教育的新需要 2、私学兴起为百家争鸣开辟园地
第四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农 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 月11日(农历二月十 一)],字仲尼,鲁国陬 邑人,中国古代伟大思想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 创始人,儒学教育理论的 奠基者。 有教无类、启发诱导、 因材施教、实事求是。
复习思考题
1.奴隶社会教育制度形成于何时?有哪些历 史性变化? 2.六艺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3.春秋时期历史性的教育变革有何表现? 4.孔丘在教育史上有哪些贡献?

中国教育发展史ppt课件

中国教育发展史ppt课件

2、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崩溃而 转向封建制,经济、政治的大变化,也变化在教育上。为旧经济旧 政治服务的受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没落.春秋战国 周天子权威尽失,列国纷争,旧的传统秩序完全被打乱,原来的官 学教育体制也崩溃了。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的孟子、荀子,各有学术特色。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教 育剧变的时代。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私学兴起,养士盛行。 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 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促进了教育思 想的发展和教育经验的丰富,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 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构成了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最为丰富多彩的一页, 教育价值呈现多维度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
4、魏晋南北朝的教育
魏晋南北朝近400年,是我国历史上处于分裂和长期战乱的 时期。由于社会动荡等原因,官学时兴时废,教育总的来说是不景 气的。由于当时社会上佛、道、玄学盛行文学、史学、自然科学发 达,儒学不振,退居次要地位。
这一时期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形成了势力强大的门阀世族 集团。这个集团的内部要分配政治权力,这就必须对选士制度进行 改革。“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墨子(公元前468 —公元前376), 名翟(dí),汉族,我国战国初期宋 国国都(今河南商丘)。是战国时 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 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及主要 代表人物。后来其弟子收集其语录, 完成《墨子》一书传世。他提出了 “兼爱”、“非攻”、“尚贤”、 “尚同”、“天志”、“明鬼”、 “非命”、“非乐”、“节葬”、 “节用”等观点。墨子创立的墨家 学说,并有著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 哲学家、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墨家 创始人。其主要思想有兼爱、非攻、 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 天志、明鬼、非命等项,以兼爱为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 ppt课件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  ppt课件

ppt课件
41
“成均”、“成均之法”出自《周礼》、《礼 记》两书:
《礼记·文王世子》“五帝名大学曰成均,则虞庠 近是也。”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认为“成均”为五帝时 代的大学;
东汉郑玄认为成均是以乐教为主的大学教育。
ppt课件
42
韩国 成均馆大学
ppt课件
43
ppt课件
44
虞庠(yú xiánɡ)之学
扑 ,小击,敲打。
“不打不成材”。
古文字的“教”字,右 边像人手持教鞭(或棍 棒),左边一个“子” 表示儿童,“子”上的 两个叉代表算术的筹策 (小木棍或草杆),所以 “教”字的本义为督导 儿童学习,引申为指导、 培育、训诲等义。
ppt课件
35
二、文字的产生提出新的教育需要
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早有记事和传递信息的需要,创 造了各种原始的记事方法,如结绳、刻木等。
年前—— C帝喾-姜嫄-弃
AD21世纪)D唐尧夏—禹虞舜——
ppt课件
12
第二节 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
一、生产劳动的教育 原始人类为了生活,首先需要吃穿住等生活
资料。为满足这种需要,就必须参加生产劳 动。在氏族公社的教育中,生产劳动的教育 占有突出的地位,内容要让比较广泛。 制造骨器,人工取火,农耕,渔猎,手工业
3、教育文化学方向 教育文化学是以人类的教育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全面、
多角度地透视并理解人类的教育活动,重点是在深入诠释教 育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比如研究不同国家教育观念里各自 体现什么样的文化传统,教育制度中体现一国怎样的教育文 化等。
四、学习《中国教育史》的意义 ·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 ·为形成教育思维提供素材

中国教育史课件

中国教育史课件

中国教育史内容提要:第一章中国古代教育第二章中国近代教育第三章中国现代教育▪(一)学校萌芽的传说▪1.五帝时期▪“成均” 和“庠”▪“成均”被认为是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学校。

按照古代字书的解释,“成均”的本义是指平坦、宽阔的场地,并且是经过人工整修的,很可能是指原始氏族部落居住区内的广场。

这类广场在夏秋收获季节用于堆积收获物,同时,也是全体氏族成员聚会、娱乐、举行某种规模较大的宗教祭祀活动,或向氏族成员宣告氏族首领教令及决定的场所。

“成均”的教育内容,以乐教为主,音乐又是氏族举行祭祀典礼所必需的。

可见学校由社会公共活动和宣教场所演进而来,此其一,意味着后来广义的社会教化。

▪“庠”,被认为是传说中虞舜时代的学校,兼作养老、储存谷物之处。

养老是氏族社会在生产有剩余产品后的必然举措。

氏族将富有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知识的老人集中起来,由集体供养。

▪2.夏代的学校▪序▪《孟子²滕文公上》:“序者,射也”。

序起初是教射的场所,后来发展成为奴隶主贵族一切公共活动的场所,也是奴隶主贵族教育子弟的场所。

▪校▪“校”,《说文》的解释是:“从木,交声。

”其原义为“木囚”,即用木头或竹子围成栏格做为养马之所,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习武和比武的场所。

在这里,贵族子弟受到严格的军事训练。

▪3.商代的学校▪大学(右学)、小学(左学)、庠、序、瞽宗等(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原是商人祭祀乐祖的宗庙,后来发展成为商代贵族子弟学习唱歌、舞蹈的场所)▪(二)西周的教育制度▪1. “学在官府” (“学术官守” )▪原因:▪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结果:▪官师不分、政教合一▪2.国学与乡学、大学与小学▪国学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

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可分大学与小学。

天子所设的大学,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

其中辟雍是中心,四面环水。

诸侯所设的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半面临水,称“泮宫”。

中国教育史(近代)课件PPT

中国教育史(近代)课件PPT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4、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 (1)论师范教育
梁启超认为师范教育是各种学校教育的基础。 (2)论女子教育
梁启超认为女子教育涉及到女子的自养自立、成才成德以 及教育子女等方面,因此,必须予以提倡。 (3)论儿童教育
梁启超批评中国封建社会私塾教育,倡导为孩子办新式学 校。主张学习要循序渐进;改革教学方法应该生动活泼;教育 内容应该合乎儿童的年龄特征。
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2007年考研真题
近代中国第一所实施班级授课制的官办新式学堂是 ()
A 京师同文馆
B 湖南时务学堂
C 福建船政学堂
D 上海广方言馆
答案:A
第一章 近代教育的起步
3、福建船政学堂(08年选择题) 福州船政学堂是由闽浙总督左宗棠于1866年创设的。 学堂分前、后两堂,前堂学习法文,又称“法国学堂”,训 练造船技术;后堂学英文,又称“英国学堂”,训练驾驶技术。 地位:福建船政学堂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制造学校,被称 为“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为中国海军培养了第一批战 舰指挥和驾驶人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船舰制造业的发展。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癸卯学制”学制性质与意义: 这个学制实质上还受封建思想的支配,且几乎完全抄袭日本
,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这一学制的颁行改变了中国封建式的官学、私学、书院等学
校形式,为现代学制奠定了基础; 为中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法律与制度保障,因
而具有进步意义。 它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把学校教育制度化、系统化,使全
第二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五、严复的教育思想
1、“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育论”(12 年选择题)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 问题:关于教育起源的理论有哪些?你怎样理解? • 生物学起源论(利托尔诺、沛西能) • 心理学起源论(孟禄) • 教育产生于人类社会的需要(社会生活需要、劳动需要) • 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
• 第二节 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
• 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5万年前——5千年前)、父系氏族
• 记事——图画——象形文字——最早文字(仓颉)
• 三、学校萌芽的传说
• 成均(“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成均之法者,其
遗礼可法者”)
• 庠:养老与教育
• 成均与庠都是原始社会末期开展多种活动的机构,包括
当时的教育活动在内。它虽然不是正式的学校,但它开 始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为以后专门教育机构的 产生奠定了基础。
教,在宽。”《史记.五帝本纪》
• “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礼记.
王制》
• 教育内容出现以变化:
• 军事教育成为基本内容;
• “孝”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 强调礼乐之教:司徒负责五常之教、秩宗负责三礼(天
神、地祗、人鬼)
• 强制手段的采用:“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 二、文字的产生提出新的教育需要
• 第三节 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 进入父系氏族公社以后,经济发生重要变革,农业
为主,手工业独立。私有制进一步发展,氏族公社制度 变为部落联盟制度,原始社会处于解体之中。 • 一、部落显贵世袭引起教育的变化
• 知识垄断;教育分化为培养劳心者的专门教育和培养劳
力者的社会教育;
• 如:“夔,命尔典乐,教胄子。” 《尚书.舜典》 • “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尔作司徒,而敬敷五
公社(5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中国教育史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学校教育的产生一、中国教育的起源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产生之初,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教育发展的起点,可追溯至远古的原始社会,随着早期人类的产生,教育活动就在中华大地上萌芽了渔猎也是原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第一、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教育还不可能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活动,也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人员来进行教育。

人类最早的教育都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实施的,传授生产经验、技能、社会生活的知识、能力及行为规范,完全是自然状态下的教育。

第二、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的教育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进行教育也是社会公众的事情。

同时,原始社会财产公有,不存在阶级和阶级对抗,原始教育也就没有阶级性,只有因为分工、年龄及性别的不同所形成的差别。

第三、教育内容十分简单。

基本上局限于一些原始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和原始宗教活动方面的教育。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也呈现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

第四、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行为模仿为主要手段。

原始社会尚未出现文字,教育的手段主要是口耳相传和行为的观察模仿。

原始人通过这些形式,来接受知识、技能、道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

原始社会进入氏族公社末期之后,由于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发展,以上的各种特点逐渐为许多新的因素所取代,开始滋生了学校的萌芽。

三、学校教育的产生教育是和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社会活动,而学校作为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专门教育机构,则是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学校产生的必要条件,按最通俗的道理,一是要有人来学、有人来教,二是要有的可学、有的可教。

随着生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积累增多,这样就可以有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去专门从事教和学。

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两种,第一种是“成均”,第二种是“庠”,被认为是传说中虞舜时代的学校,兼作养老、储存谷物之处。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

中国教育史第一章
一、原始社会的生活和教来自的起源(一)原始社会的三个阶段
1.原始人群:集体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语言 和思维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这就有必要和可能教育后代 怎样制造和使用工具,怎样同自然作斗争,开始了原始状 态的教育,在劳动和实践中培养后代。 2.母系氏族公社:有了初步的社会分工,形成了“聚 落”,在“聚落”中心有一个公共活动的大房子。这种大 房子就成为对氏族成员和后代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 3.父系氏族公社:随着氏族公社经济文化的发展,出现 了少数最早脱离生产劳动、掌握一定知识的文化人或知识 分子。
四、小知识
• 商朝有三位对教育颇有心得的思想者:
伊尹 不仅重视对君王的教育,而且注重对民众的教育,代表了 中国最早的民本主义思想。 傅说 明确提出“德”的概念。 箕子 “神道设教”,重视对人才的品德修养。
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制度 发展背景: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高度发展时期 经济上实行奴隶主贵族的土地国有制 政治上实行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分封制度 思想意识上由重鬼神变为重人事 统治者对教育极端重视和高度垄断,形成“学在 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
(二)学校的发展与演变 1.五帝时代(约公元前2700年):“成均” 被认为是五帝之大学。是全体氏族成员聚会、 娱乐、举行某种规模较大的宗教祭祀活动, 或向氏族成员宣告氏族首领教令以及决定的 场所。
2.虞舜时代:“庠”,兼有养老、藏 米之所,并且已有大学、小学之分。养老 的场所逐渐成为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和知 识的学校。氏族社会末期,已有最初的等 级,老人有国老、庶老之别,敬老的场所 也就有不同,遂形成所谓“上庠”、“下 庠”、“米廪”等学校。
一、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
二、西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
(一)西周的教育制度:政教合一,官师一体。 (二)西周的教育内容: 核心:重视道德教育,“明人伦”。 教学内容: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 教育是西周教育的内容和标志。 “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对 其后的教育家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整个封 建社会的教育也影响至深。

中国教育史辅导课件

中国教育史辅导课件

3.师生观:“尊师爱生”和“宽严结合”

十、孔子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创立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 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 视教育; 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 了条件; 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 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 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方法有新的 创造,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原则等都 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倡导尊师爱生,树立了一个理想教师的典范。

4、汉代太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为国家培养“经明行修”的官吏。 御定统一的教材。《五经》是太学法定的教 育课程,如熹平石经。 传经必须遵守“师法”和“家法”。 建立了定期的考试制度:“设科射策” 。 影响:使“学而优则仕”制度化。

三、唐代完备的中央官学体系
1、唐代学制系统:六学二馆 2、唐代学校行政管理与制度 (1)师生来源 (2)入学制度 (3)教学计划 (4)学校管理 3、唐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第一节 孔子教育思想
一、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开创了私人自由讲学的风气 整理和保存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六经 二、论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与政治 教育与经济:“庶富教思想 ” 教育与军事 教育与法律
三、论教育的个体功能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 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2)熙宁---元丰兴学 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整顿地方官学 改革科举考试的方法与内容 (3)崇宁兴学 重新推行三舍法,并建辟雍,作为太学的“外 学 普遍设立地方官学,并建立县学、州学、太学 三级相互联系的学制系统。 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中国教育史课件

中国教育史课件

2、教育对于个人的作用
• ——性相近,习相远; (1)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内涵 (2)意义:人人都可以受教育
人人都必须受教育 (3)人性论中的矛盾 :“唯上智与下愚不
移”
• (二)论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 培养“士”、“君子”
• “君子之道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 者不惧。”
• 士:“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 可谓士矣。”
•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 字仲尼(BC551-479),鲁国陬邑人(山 东曲阜)
• 30岁办私学 • 50-54,任中都宰——后为司空——大司
寇 • 55岁开始周游列国 • 68岁整理《六经》
“有教无类”
• 孔子的办学指导思想。人不分种族、贵贱 都可以入学。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制 度,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推动了文化 的下移,扩大了人才的来源。
• 婴儿在自己能吃东西的时候,要教他用右手进食。在 开始学说话的时候,先要教会他怎让应答大人的招呼, 男孩应声要直,女孩应声婉。男孩要佩革制衣带,女 孩要佩丝制衣带。孩子六岁,教他数数,并教认识东 西南北中的方位。七岁,男孩和女孩便不能坐在一张 席子上了,也不共用一份食具。八岁,开始进行礼让 训练。出入门户和吃东西时,都要让年龄长者先于己。 九岁,要教儿童学习计算日期。除教用自然数排列年 代、日期外,还要学习中国古代特用的天干地支相配 法。十岁,男孩外出上学,学习书写和计算,也可以 不再住在内室了。女孩子十岁不再出闺门,由保姆或 母亲教女德女工。学理麻、抽丝。
• 小学教育(8岁[王侯太子]、10岁或13岁[公 卿太子]、15岁,学习年限7年,学习道德行 为准则与社会生活知识技能)
• 大学教育(15岁[太子]、20岁),学习年限 为9年。

中国教育史中的素质教育课件

中国教育史中的素质教育课件
郑玄:学不心解,则忘之易。
朱熹: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 进。
明人薛瑄:读书固不要不思索,然思索太苦而无节,则心反为 之动,而神气不清。如井泉然,淆之频数则必浊。凡读书 思索之久,觉有倦意,当敛襟正坐,澄定此心,少时再从 于思索,则心清而义理自见。
清人汪煊:读书不会疑,便是不会读;疑而不能悟,亦是不会 读。总是未尝用心去求得之病。
清人张履祥;学者固须读书,然不可流为学究;固须 留心世务,然不可入于功利,终诸身,见诸行事, 可以型家,可以范俗,穷达一致,始终一节,方不 失为圣贤之徒。(淑艾录)
(四)素质教育的途径
❖ 素质教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古之人读书为己,今之人读书为人。 ❖ 读无字之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清人张潮: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
(1)先秦教育家们的认识
教育争论的焦点: ① 教育对人的发展有用吗? ②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③如何进行素质教育?
A儒家的主张
❖ 孔子 仁是思想的核心,而礼是仁的准则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孟子 居仁由义 自暴者,不可与言也;自弃者,不可
与有为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
B墨家的主张 ❖ 兼士的三条标准:德、才、言 ❖ 兼爱的必要性 C法家的思想 ❖ 人的本性 ❖ 教育的局限性
(3)感化陶冶
❖ 明代徐有贞《武功集》卷3:夫敬与严之于施 教,亦既至矣,又何宽之云乎?盖圣贤之教 人,固将以成其德而达其才也。成德而达才, 岂急切之能为哉?故必从容诱掖而渐摩熏陶 之,不求其近功而求其远效,不责其小就而 责其大成。
❖ 《魏源集·默觚下》:教以言相感,化以神相 感。有教而无化,无以格顽,有化而无教, 无以格愚。
❖ 熟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数:数指算法。在古代与术相联系,故称数 术,简称数。数术之学包括天文、历谱、五行、杂 占等内容。
“六艺”代表我国奴隶社会全盛时期的教育水 平。主要特点 :
第一、包含各种教育因素 第二、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的结合。 第三、基本上概括当时的所有知识领域 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它包含的 内容是多方面的,但在小学阶段,教学的重点是在 书、数;大学阶段,教学的重点在礼、乐、射、御。
一、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 (一)西周的教育政策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重要特点。
表现形式: 1、官师合一 2、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 此时的学校仅是独立教育形态的雏形,具有从 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的一般趋势。 (二)西周的学制系统 1、国学:专为统治阶级的上层贵族子弟而设, 并按学生年龄与课程难易程度分设为大学与小学两 级。 2、乡学:按行政区域的划分设立的不同学校。 在一乡以下,家一级设塾,党一级设庠,州一级序, 乡一级设校,统称乡学。
___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1)人类生产生活的目的性:人类不是依靠 自发的动物本能生存,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 进行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生存。需要:
具备生产的经验、知识与技能;
智力与体力
(2)人类生产生活的社会性:生产与生活经 验的交流与传播
(3)人类生产生活的历史继承性:将每一时 期所积累的生产与生活经验传授下一代人。
2、原始社会的主要教育内容 生产、生活经验教育:木器、石器工具的制造 与使用;火的控制与使用;渔猎、采集食物的技术 和经验; 共同生活规范、生活习俗与人伦道德教育; 宗教教育:图腾崇拜;自然崇拜、鬼魂崇拜与 祖先崇拜。
3、原始社会的教育形式 长者为师、能者为师 面向社会全体成员 口耳相传、示范模仿 在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中进行 4、原始社会教育的神话与传说 “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 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原始社会教育特点:
1、教育还没有从整个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 2、教育没有阶级性; 3、基本教育内容是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 以及社会生活常识;
4、教育方法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二、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及传说中的我国古代学校 (一)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 1、社会生产日益发展,社会有了体力与脑力
劳动的分工。同时,社会的物质生产已逐渐达到 供养一批脑力劳动者的水平。有可能使一部分人 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接受教育;
第一章 原始社会和夏、商、周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和传说中的我国古代学校 一、教育起源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1、教育与原始先民的生存需要密切相关 “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
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 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生活,首先 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 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既生产物质生 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 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 种历史活动,既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
2、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 行管理。即产生培养脑力劳动者的社会需求。
3、知识的积累与文字的产生。知识积累到一 定程度,就形成一定的系统性与综合性。必然要求 教育变为专门的社会实践活动。文字的产生,使系 统性与综合性知识的传授成为可能。
一般认为,作为独立形态的教育,即学校,产 生于原始社会的末期或奴隶社会的初期。
4、商代:商代学校曰“学”。 “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
“瞽宗,殷学也”。
————《礼记.王制》
————《礼记.明堂位》
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前1100——前771年)
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西周社 会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经济上实行井田制。文化 上强调德治,以周公为首,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礼乐 制度,加强了对被统治者的社会教化,开创了德治 与礼治的政治局面,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韩非子·五蠹》
“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 ——《周易·系辞》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
——《孟子·滕文公上》 “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
——《尸子》
结论:教育起源于原始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和 发展的需求及实践过程。人类生产生活的目的性、 社会性、历史传承性决定教育的起源与产生。
地方学校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乡三物”,即 六德、六行和六艺。
1、六德:六种道德规范 知、仁、圣、义、忠、和。 2、六行:六种道德行为 孝、友、睦、姻、任、恤。 3、六艺:六种教学科目 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教育的主要内容: 1、礼:礼是政治伦理课,主要有五种类别: 吉礼:祭天地鬼神。 凶礼:分灾救患。 宾礼:诸侯国之间的交往仪式。 军礼:校阅、誓师、献俘等仪式 嘉礼:社会交际仪式(饮食、婚冠、贺庆等) 五礼中,吉礼为首。 2、乐:乐是综合艺术课。各门艺术的总称。
(二)传说中的我国古代学校 1、五帝时代
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五帝时代大学曰“成均”。
“五帝名大学曰成均”
2、虞舜时代
————董பைடு நூலகம்舒
虞舜时代学校曰“庠”。
“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庠”。
———《礼记.王制》
3、夏代:夏代学校曰“序”。 “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礼记.王制》
包括音乐、诗歌、舞蹈、戏剧等。分乐德、乐语、 乐舞诸项。
3、射:射箭,军事体育,射箭技术的训练; 4、御:军事训练课。即驾驭战车的技术训练。 5、书:书指文字,主要指六书的识字教学。 六书是文字的纲领、造字的原则、用字的方法。 六书教学的内容 : 象形:日、月、山 指事:上 、下、刃 会意:武、信 形声:江、河 转注:考、老 假借:令、汝
西周学校系统表
成均(南学)
上庠(北学)
天子设立的 辟雍(太学
大学
东序(东学)
瞽宗(西学)
国学 诸侯设立的 —— 泮宫
小学 西周学校
闾——塾 党——庠 乡学 州——序 乡——校
二、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 主要是道德教育。核心目标是“明人伦”。 朱熹:“伦,序也。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 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 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西周国学的教学要求包括德、行、艺、仪四个 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 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