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巧迁移
利用知识迁移-依旧带新
利用知识迁移\依旧带新小学数学是一门机构严谨、系统性极强的学科。
由于小学生受思维能力,和知识贫乏的局限,给学习数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正像平常走惯平路而现在要越过一道沟一样吃力。
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新知的获取是由原知识的引伸发展而来,经常利用这一知识迁移规律进行教学实践,就能缩短所学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差距,为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架起一座金桥。
一、由知识迁移导入新课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导入新课,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前后新旧知识内在联系,而且可以减轻学生学习新知产生的心理压力,创造轻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时,先提问圆的面积公式,接着问“圆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我们学习圆面积公式推导时,是通过割补、拼合把圆转化为已学过的长方形,这样化未知为已知。
”然后教师启发说:今天我们学习圆柱体积计算,大家想一想能不能也通过割补、拼合把圆柱体转化为我们前面学过的几何体,把圆柱体积公式推导出来?”这样在教师的“导演”下,强化知识迁移,促进积极思维,不仅从知识上而且从思维上为学生学习新知“铺路,“架桥”。
二、把知识迁移贯穿于新课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较高的求知欲,怎样才能使他们顺利地学习,接受新知呢?关键是抓住新授过程,新授过程是整个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如果能够有效地“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遵循知识的迁移规律,精心设计知识迁移情境,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接受新知识,通过自己的参与,主动学习掌握知识,这样才能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再从技能上升技巧,从而使学生智力得以发展。
因此,在新授中应采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就要根据知识迁移规律,利用以旧带新、以旧促新的方法。
如:学生很容易记住圆柱体公式,但很难理解,为了使学生比较轻松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公式,就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首先利用教具直接再现割补、拼合全过程,从而让学生明白:得到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相当于圆柱的高。
巧用“迁移”,完成知识建构
巧用“迁移”,完成知识建构迁移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学习策略,它可以帮助我们将不同领域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形成更为丰富和深刻的理解。
通过将已经掌握的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迁移。
在学术研究中,迁移的概念已经被广泛应用。
迁移不仅指的是在不同领域中知识的转移,还包括在相同领域中知识的转移。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们不断地寻求方法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以便他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那么,如何巧用“迁移”,完成知识建构呢?下面我们将探讨一些有关迁移的策略和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一、跨学科迁移跨学科迁移是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在一起,以解决复杂的问题或者应对新的挑战。
在现实生活和职业发展中,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共同解决问题。
跨学科迁移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者可以通过设计跨学科的学习任务和项目来促进学生的跨学科迁移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将数学、科学、历史、地理等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应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二、情境迁移情境迁移是指将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新的情境中。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将在一个情境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另一个情境中。
我们在学校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购物、理财等情境中;我们在职场学习到的沟通技巧,可以应用到家庭生活中的交流和协调中。
情境迁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还可以提高我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适应能力。
三、概念迁移概念迁移是指在不同概念之间进行联系和转移,以促进知识的建构。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但又不同的概念,通过将已经学会的概念与新的概念联系起来,可以更好地理解新的概念。
在学习数学时,我们经常会遇到不同的定理和公式,通过比较和联系不同的定理和公式,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整体逻辑和结构。
概念迁移是帮助我们建构知识的重要策略。
导“学法”、巧“迁移”、快“获取”
·研究探讨·424导“学法”、巧“迁移”、快“获取”四川省安岳县永顺镇中心小学 刘 毅所谓“迁移”教学,是把学过的旧知识整体迁移到新知识的教学环境中来,使之发挥“柱石”“先导”作用,让学生产生更新、更多、更广的知识。
“迁移”教学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很重要,因为小学数学教学是对学生加强数的最基本知识的认识与运用的过程。
迁移教学作整体搬迁,便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与积累。
更符合小学生的思维认识规律。
教师正确认识与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一块一块重叠扩大,大大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这种提高我们称之为“正迁移”;相反,如果教师运用不当,就会破坏与干扰教学的进行,我们称之为“负迁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实现正迁移而避免负迁移呢?一、在迁移教学中,结合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决定迁移的时间、方法与内容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主要还停留在形象思维的阶段,而数学教学则是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这是教学中矛盾的一面。
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仍以直观的教学为主体,多给学生一些感知,逐步培养他们抽象思维的能力。
这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统一性”的表现。
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知识点的迁移需要视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要求而定,教师需要灵活掌握。
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学习本节内容是要学生掌握比和比值等概念的基础知识。
教学中通常要讲清这是由两个比值相等的比导出比例的概念;通过计算得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再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去解比例。
以上所说的知识都是在学习正比例、反比例的基础上的迁移。
但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要使学生理解组成比例的条件,搞清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
在教学比例的意义时,可以先复习比的意义和性质并给出一些比,让学生口算比值,然后举出实例。
如:王刚买练习本,第一次买8本,用去2元,第二次买14本,用去3.5元。
请学生写出每次所买本子的总价与每次所买本数的比,并且求比值。
激活经验,巧妙迁移
---------------------------------------------------------------最新资料推荐------------------------------------------------------激活经验,巧妙迁移激活认知经验巧妙迁移教学内容摘要: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中存在只重知识传授而轻视经验积累的倾向,本文主要论述教学中怎样激活学生的经验,实现知识的迁移,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激活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是理性认识的实践基础,激活已有知识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激活已有数学思想方法中获得的经验是儿童实现解决问题需要的基础关键词:激活经验迁移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能是主动的。
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经验来学习,使学生从自己经验的迁移中学会认知,并建构稳固的知识结构。
下面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如何激活儿童的经验实施教学活动。
一、激活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是理性认识的实践基础儿童在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与数学有关的现象,在对这些现象作出解释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尽管这些经验的获得有的是来自成人的帮助,有的是来自于课外书籍等传媒,有的来自于自己的感悟,但它们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1 / 8教师的任务,就是在尊重儿童这种经验事实的基础上达到对知识的理性概括。
充分激活他们的经验,并巧妙的迁移到教学活动中来。
1.读写数的经验。
数学是生活中用途最为广泛的知识,人们进行信息交流常常要用数来说明问题,欣赏电视节目时常会听到有关数的信息,儿童并不陌生的打电话也从拨数开始。
如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这些经验实施教学活动。
首先布置学生收集自己熟悉的多位数,上课时进行展示,由于这些多位数是学生熟悉的情景中出现的,学生在读数时能感受到它们的真实意义,也就有了一个可借鉴与参考的原型,这样的学习活动其实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关于数的情景创设过程。
巧用“学思之窗”,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以统编教材《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课为例
教学研讨
巧用“学思之窗”,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
——以统编教材《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课为例
◎ 赵 宝 江苏省宿豫中学
放眼现在的统编教材,一线教师在使用过程中, 最大的问题来自于教师对教材的利用。教师如何利 用好教材,如何巧用教材,引导学生在教材的熟悉 处,有所思,转变强记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观念, 对教材摘选的材料不漠视,使教学不带有功利性, 这才是正确地使用统编教材,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 正确方式之一。
利用知识迁移 巧解电功率计算
明
半 解. 加 在 导 体 两 端 的 电 压 变 化 了, 过 它 的 电 流 也 对 通 随之 变化 , 但不 变化 的是 导 体 的 电阻这 一特 点是模 糊 的. 针 对 学 生 错 误 原 因 , 者 采 用 了 下 列 方 法 进 行 求 笔 解: 正确解法 : 甲灯 电 阻 : R 一 / 4 4 n 8 7 Q 8 0
水 平 细 线 的拉 力 为 F 一 ga tn ,
F淼 — gn = Trt0 na,
一
9 . 。 5 5W
1 . , 2 4W
乙灯实际 电功率 : —U P
5 . 7 3W
一2 0V×3 1 1 /1 A一
乙灯实际 电功率 : 一魄 Rl一(. 6A) 0 P 己 0 1 ×8 7Q
一 2 . , 0 7W
因为 P > P 所 以 甲灯 更 亮 一 些 .
ZH ONGX J A UE I OXUE C ANKA O
解 题 方 法与技 巧
利 用 知 识 迁 移 巧 解 电 功 率 计 算
湖北 谷城 县 茨河镇 中心 学校 (4 7 4 苗 4 1 2)
电功率是 电学 的重点 、 又是难 点. 它难 在其一 : 合 综 性强. 它综合 了前面的欧姆定律 , 串联 电路 电流 、 电压 和 电阻 之 间 的 关 系 , 联 电 路 电 流 、 并 电压 和 电 阻 之 间 的关 系, 其二 : 公式多. 欧姆定律公 式 、 串联 电路公 式 、 并联 电 路 公 式 共 有 九 个 , 记 难 用 , 混 淆 . 别 是 八 年 级 学 生 难 易 特 刚接触物理 , 知识 面狭 窄 , 础知识 、 能掌 握甚 少 , 基 技 没 有解题技巧 、 方法 , 遇上计算题 便不 知所措 , 别是计 算 特 较复杂的实际电功率问题 , 是一头雾 水 、 手无策. 更 束 在 教学 中, 者利用知识迁移 , 很好地突破这一难点. 笔 能
巧用知识迁移,激发学生兴趣——《将进酒》教学一得
巧用知识迁移,激发学生兴趣——《将进酒》教学一得罗星永我这样上《将进酒》(网友来稿)广西罗城高中罗星永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很多名家学者在分析这些作品时,绘声绘色,入木三分,像《唐诗宋词欣赏》就是诗词欣赏方面的权威著作。
也许是有些中学语文教师的内功还没有修炼到名家学者的那种程度,在课堂上分析古诗词仍觉得困难重重,在讲到古诗词时只停留在对诗句的表层窜串讲上,很多学生也觉得古诗词枯燥无味,,很难达到教学大纲所说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一高度。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在上李白的《将进酒》时,改变以往的诗歌教学方法即背景介绍、逐句串讲、分析主题、熟读背诵。
而是借助知识迁移,以欣赏名句为突破口,整体把握内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的做法是:一、巧用知识迁移,说好开场白李白的为人:多才、豪爽、清高、失意、嗜酒知识迁移:《酒中八仙歌》、《梦游天姥吟留别》我的开场白: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酒中八仙歌》)酒为液态食品,人称“水中之宝”,能满足人们的某些生理需要,但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不是“饿了”才喝酒,多半是“愁了”才喝酒。
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
李白的好饮性格也许是与生俱来,但后天的生活经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李白首先是一个读书人,然后才是一个诗人。
是读书人就脱不掉封建儒家“济天下”的心愿,李白想当政治家,但当时的唐朝官场容不下飘逸若仙、恃才放狂的李白,在历经三年的长安之行后,只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李白有“仙风”,也有“道骨”,但他首先是一个有喜怒哀乐悲恐惊的正常人,他不能没有惆怅,他的《将进酒》就是酒与愁经过心理反应后留下的结晶。
二、巧用知识迁移,欣赏诗中名句名句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创新型实验——活用原理巧妙迁移
近几年全国卷实验题的第二题,往往注重考查实验原理的迁移、测量方法的 迁移、数据处理方法的迁移,试题新颖、区分度高.但试题依然是以实验基础 为依据,如计算形式的实验题、电学中实验电路的设计等都是根据考生学过的 实验方法、原理等来命制的,做题时一定要审清题意,明确实验目的,联想和 迁移应用相关实验原理.
【答案】 (1)M (2)1.5(1.4 或 1.6) (3)b,弹簧测力计和刻度尺,测量滑块在木板上运动的最 大速度.
图 12
实验步骤: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橡皮泥和滑块的总重力,记作 G; ②将装有橡皮泥的滑块放在水平木板上,通过水平细绳和固定弹簧测力计相 连,如图 12 甲所示.在 A 端向右拉动木板,待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后,将读 数记作 F; ③改变滑块上橡皮泥的质量,重复步骤①②;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2)由 F=μG 知,动摩擦因数 μ 等于图中直线的斜率,求得 μ=0.40(0.38、0.39、 0.41、0.42 均正确). (3)悬挂物 P 落地之前,滑块受到细绳拉力和摩擦力作用在木板上加速,该过 程位移为 h,P 落地后滑块只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做减速运动,该过程位移为 s -h.P 落地瞬间,滑块速度最大.根据滑块减速阶段的运动得 v2=2a(s-h), μmg=ma 解得 v= 2μgs-h.
(3)该同学查阅资料发现,使半导体薄片中的电流反向再次测量,取两个方向 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霍尔系数的测量误差,为此该同学设计了如图 11 所 示的测量电路.S1、S2 均为单刀双掷开关,虚线框内为半导体薄片(未画出).为 使电流自 Q 端流入,P 端流出,应将 S1 掷向________(选填“a”或“b”), S2 掷向________(选填“c”或“d”).
大学教案中的知识迁移训练
大学教案中的知识迁移训练知识迁移训练是大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文将介绍大学教案中的知识迁移训练,探讨其意义和方法,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一、知识迁移训练的意义知识迁移训练是指将学生在一个领域中掌握的知识应用到其他领域中的能力训练。
它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知识迁移训练的意义在于:1.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学生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
2. 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知识迁移训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归纳与推理能力,使其形成系统化思考的方式。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知识迁移训练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提高思考问题的准确性和深度。
二、知识迁移训练的方法知识迁移训练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实施,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 实际案例分析: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案例中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2. 小组合作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给予一定的问题和任务,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讨论。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分享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综合运用能力。
3. 跨学科实践项目: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设计跨学科实践项目,让学生进行综合实践。
跨学科实践项目可以帮助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迁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改进措施为了更好地进行知识迁移训练,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 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2. 提供实际案例和问题:教师可以通过选取一些实际案例和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学历案:学生视角巧类比,数学知识妙迁移——以“空间向量基本定理”为例
教学研究2024年2月上半月㊀㊀㊀学历案:学生视角巧类比,数学知识妙迁移∗以 空间向量基本定理 为例◉江苏省口岸中学㊀叶阿平㊀㊀教学改革与理念创新,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必须摒弃教师立场,选择学生立场,体现以学生自主构建与学习为中心的基本理念,而学历案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与创新应用.下面笔者以 空间向量基本定理 为例,就这一单元的学历案的教学设计加以剖析与展示.1以生为本,明确目标 空间向量基本定理 一节的学习目标设定如下:(1)类比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理解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及其意义;(2)经历由三个不共面且两两垂直的空间向量表示空间中任一向量,到任意三个不共面的空间向量表示空间中任一向量,从而得到空间向量基本定理,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3)通过两次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得到空间向量的正交分解,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在此过程中培养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数学核心素养.学历案中的学习目标要明确,充分体现 期望学生 学会什么 为根本目的,其是基于教师课前对学生已有知识等方面的认识与把握,设计 最近发展区 ,使得学生更能以参与其中,目标可测评㊁观察与评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提升关键能力与培养核心素养.2总体设计,前置任务本节课的评价任务设计如下:(1)回答问题1~4,从平面向量知识切入进行复习与回顾,为思维的提升作好铺垫;(2)回答问题5与问题6,类比思维,构建新知识体系,进而学习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及其相关内容;(3)结合实例应用,依托空间向量基本定理的基本认识与本质,加以简单初步应用.学历案的评价任务是前置的,是根据教学过程前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能更加合理地确定学生的目标是否达成,学习任务是否完成,等等,有助于教师从学生的视角来发现教学设计中的不足与改进方向.3创设情境,落实过程3.1复习回顾,铺垫引入问题1㊀在必修第二册(人教A 版)第六章 平面向量及其应用 中,结合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可知平面内的任意一个向量a 都可以用两个不共线的向量e 1,e 2来线性表示.那么,如何表示呢?设计说明:回顾复习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为类比空间向量㊁学习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做好铺垫.问题2㊀类似地,任意一个空间向量能否还能用两个不共线的向量来线性表示呢?预设答案:不能.追问1:那么,任意一个空间向量需要用多少个向量线性表示呢?追问2:三个满足什么条件的向量可以线性表示空间中任意一个向量呢?只满足不共线可以吗?追问3:三个不共面的向量,同学们最熟悉的是在哪个几何体中见过追问4:另外,还有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在空间中,任意一个空间向量能否用任意三个不共面的向量a ,b ,c 来线性表示呢教学说明:这个环节通过一系列问题串的形式,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逐步从基底的个数㊁基底向量满足的条件,以及基底法分解的可行性几个角度过渡到研究空间中的类似结论是否成立.类比猜想,学生能猜到空间中的类似结论也是成立的!因此自然需要对这个结论在空间中成立的合理性进行说明.问题3㊀请问大家是否记还得投影向量吗?设计说明:回顾平面投影向量的概念,尝试类比空间中某个平面上的投影向量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问题4㊀我们能把平面内一个向量在另一个向量上的投影向量类比到空间中,定义一个向量在另一个平面上的投影向量吗?图1预设答案:设向量A Bң是非零向量,A B ң所在的直线在平面α外,如图1,过A B ң的起点A 和终点B,分别作平面α的垂线,垂足分别为A 1,B 1,得到A 1B 1ң,则这个变换是向量A B ң在平面α的投影,A 1B 1ң即为向量A B ң在平面α上的投影向量.41∗课题信息:江苏省教育科学 十四五 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基于学历案的高中数学主题单元教学模式建构与实践探究 ,课题批准号为B /2021/02/152.2024年2月上半月㊀教学研究㊀㊀㊀㊀教师:下面,我们继续来分析在空间中,任意一个空间向量能否用任意三个不共面的向量a ,b ,c 来线性表示.先从我们最熟悉的空间中三个不共面的两两垂直的向量这一特殊情况入手.3.2推陈出新,构建新知教师:通过问题2的讨论,下面先研究长方体模型.问题5㊀对于长方体,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三条棱所形成的向量有什么特殊位置关系吗?预设答案:三个向量两两垂直.教师:那我们就先讨论三个两两垂直的不共面向量能否将空间中任意一个向量线性表示出来.设长方体A B C D GA ᶄB ᶄC ᶄD ᶄ中,i ,j ,k 是从同一个顶点D 出发的三个两两垂直向量,则对于向量D B ᶄң,D B ң即为D B ᶄң在向量i ,j所确定的平面(即长方体的底面A B C D )上的投影向量,则D B ᶄң=D B ң+B B ᶄң.又向量B B ᶄң与k共线,所以存在唯一的实数z ,使得B B ᶄң=z k ,则有㊀㊀㊀㊀㊀㊀㊀㊀D B ᶄң=D B ң+z k .①又在向量i ,j 所确定的平面即长方体的底面A B C D 上,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可知,存在唯一的有序实数对(x ,y ),使得㊀㊀㊀㊀㊀㊀D B ң=x i +y j .②由①②式,可得D B ᶄң=D B ң+z k =x i +y j +z k .一般地,如果i ,j ,k 是空间三个两两垂直的向量,那么对于任意一个空间向量a ,存在唯一的有序实数组(x ,y ,z ),使得a =x i +y j +z k .其中x i ,y j ,z k 分别为向量a 在i ,j ,k 上的分向量.追问:以上只是分析了长方体的对角线向量D B ᶄң可以用三个两两垂直的不共面向量线性表示,那空间中任意一个向量也可以这样表示吗预设答案:是可以的.空间中任意一个向量均可以按照以上的方式形成以自身为对角线的长方体,即可类似地得到解答.设计说明:借助学生最熟悉也是最基础的几何体 长方体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空间中三个两两垂直的向量可以表示出空间任意一个向量,不仅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而且也给学生展示了如何用三个不共面向量去表示空间中的任一向量,为后面学生用 基底法 解题打下坚实的基础.问题6㊀在空间中,如果用任意三个不共面的向量a ,b ,c 来替换空间中两两垂直的向量i ,j ,k ,也能类比得出相似的结论吗?预设答案:答案是肯定的!空间中任意一个向量均可以按照以上类似的方式形成以自身为对角线的平行六面体,即可类似地得到解答.设计说明:从特殊到一般,从平面到空间,引导出空间向量基本定理,构建模型.3.3构建模型,深化概念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如果三个向量a ,b ,c 不共面,那么对任意一个空间向量p ,存在唯一的有序实数组(x ,y ,z ),使得p =x a +y b +z c .相关概念:(1){a ,b ,c }叫做空间的一个基底(b a s e ),a ,b ,c 都叫做基向量.(2)任意三个不共面的向量都可以构成空间的一个基底.(3)如果空间的一个基底中的三个基向量两两垂直,且长度都为1,那么这个基底叫做单位正交基底,常用{i ,j ,k }来表示.(4)在空间中,任意一个向量a ,用三个两两垂直的正交基底线性表示,称为空间向量的正交分解.设计说明:引出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并且板书强化这一定理及其衍生的相关概念.由空间向量基本定理,通过三个不共面的向量把握住整个空间结构.同时,对于任意向量的研究均可以转化为三个基向量的研究,体现了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3.4新知应用,巩固内化图2例㊀(对应教材第12页例1)如图2,M 是四面体O A B C 的棱B C 的中点,点N 在线段O M 上,点P 在线段A N 上,且MN =12O N ,A P =34A N ,用向量O Aң,O B ң,O C ң表示向量O P ң.设计说明:本例为加深学生对空间向量基本定理的理解.解决本题时,要引导学生数形结合,观察几何体的结构,再结合已知与所求,将空间向量用已知的三个不共面的向量线性表示出来.课堂训练㊀已知四面体O A B C ,M ,N 分别是棱O A ,B C 的中点,且O A ң=a ,O B ң=b ,O C ң=c ,用a ,b ,c表示向量MN ң.4学后反思,发展素养4.1合理类比,分散难点本节课是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这一章的第二个单元内容,是空间向量的基础,通过类比思维,由 二维 的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上升到 三维 的空间向量基本定理的内容.本节课是由平面的结论类比推广到空间,在定理的理解和使用上会有一定的难度,本单元的设计就是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空间向量基本定理.4.2过程构建,思想引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借助 二维 平面知识上升到 三维 空间知识,渗透了类比推理的思想方法;空间向量的分解先是在两两垂直的三个不共面向量下的分解,再推广到一般的三个不共面向量的分解,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通过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过渡到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巧妙转化为基向量进行相关向量问题研究的思想,均体现出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整个单元的教学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抽象㊁逻辑推理和直观想象等核心素养.Z51。
知识迁移巧运用 就把新桃换旧符
知识迁移巧运用就把新桃换旧符知识迁移法,是指应用适当的材料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消化和吸收的一种教学方法,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得恰到好处的话,可以使学生在自学、尝试、讨论的路上健步如飞。
具体到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和学习来说,可以加强四个方面的知识迁移:一、学会古汉语内部知识的迁移也就是善用比较法,区分易混淆之知识,掌握知识之规律。
文言文中存在着大量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古汉语知识,这些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因而就需要准确地进行区分,区分的方法很多,比较法就是其中之一。
例如:区分名词作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语法现象,如果能运用比较法,就可比较容易地将它们区别开来。
从结构上看,前者结构是“动物化名词+名词”,后者则是“状物化名词+动词”;就关系看,前者属支配的动宾关系,后者属修饰的状谓关系。
例如《六国论》中的“礼天下之奇才”,《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公子……礼交之”,前后两个“礼”字用法不同。
前者,“礼”与“奇才”构成支配的动宾关系,属名词作动词用法;后者,“礼”与“交”构成修饰的状谓关系,属名词作状语用法。
运用比较法,学生很快掌握了名词活用的规律,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单纯的死记硬背所难以望其项背的。
实践证明,学生如果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比较法,就能具备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能力,能够自己去解决文言文学习中的许多疑难问题。
二、学会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迁移学生不喜欢文言文,最主要的原因是对文言字词的畏惧,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学会用已知的知识去扫清字词障碍,问题就解决了大半。
而我们最熟悉的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那么,现代汉语完全可以作为我们领会古汉语精髓的桥梁,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巧借成语积累义项。
如“是”字在唯利是图(助,提宾,无义)、混淆是非(正确的)、是古非今(认为……正确)、一身是胆(判断动词“是”)等成语中意思各不相同,积累了这些不同的词义,就有助于在以后的文言文学习中迁移理解。
联想思维迁移的例子
联想思维迁移的例子
1. 你看那天空中的云朵,一会儿像棉花糖,一会儿像奔马,这难道不是联想思维迁移吗?就像当你看到一个圆形的东西,你可能会想到皮球,然后想到运动和健康,这就是一种巧妙的跨越呀!
2. 嘿,咱说平时吃的香蕉,它弯弯的形状是不是让你联想到月亮呀!这不就是联想思维迁移嘛!就好像从一个具体的事物跳跃到了一个抽象的形象,多神奇!
3. 哇塞,你们想想看哈,看到红色,是不是就容易想到热情、活力呢?这和看到五星红旗时那种爱国的情感是不是有相似之处呀!这绝对是联想思维迁移的厉害之处!
4. 哎呀呀,你说鸟儿在空中飞翔的姿态,能不能让你联想到自由呢?跟从被束缚到渴望解脱的感觉是不是挺像的,这就是联想思维在起作用呀!
5. 举个例子哈,当你看到消防员勇敢冲进火海,是不是会联想到英雄?就如同看到超级英雄拯救世界一样令人敬佩,这可真是联想思维迁移的生动体现!
6. 说真的,看到小朋友灿烂的笑容,怎么能不联想到纯真和美好呢?这不就跟看到春天绽放的花朵时的心情差不多吗,这就是在进行联想思维迁移呀!
7. 你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的身影,会不会让你联想到知识的传递呀?就好像从一个点延伸到整个知识的海洋,这就是联想思维迁移的魅力所在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联想思维迁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让我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和丰富,能从一个小小的点联想到广阔的世界和各种情感、概念,真的太奇妙了!。
巧“迁移” 促提高论文
巧“迁移”促提高心理学中把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形成的影响,称之谓“迁移”。
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数学教学中巧妙地学习运用正迁移,不仅能给学生学习数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率,对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是十分有意义的,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发挥出更大的潜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双基”的传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使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基础知识得到真正的理解和有效的训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基本技能。
这样才能为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创造必要的迁移条件。
除此以外,还应注意如下几点:一、体现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的迁移认知心理学认为,当学生在接触一个完全不熟悉的知识领域时,从已知的较一般的整体分化细节,要比从已知的细节中概括整体容易些。
根据学生认识新事物的自然顺序和认知结构的组织顺序,教材的呈现也应遵循由整体到细节的顺序。
例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关三角形知识的呈现就符合不断分化的原则:先教一般三角形,在一般三角形中按角的大小分化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在锐角三角形中分化出等边三角形;在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中分化出等腰三角形。
二、综合贯通,促进知识横向迁移在呈现教材内容时,除了要从纵向方面遵循由一般到具体,不断分化的原则外,还要从横向方面加强概念、法则、性质、章节等之间的联系。
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努力探讨知识之间的联系,指出它们之间的异同,消除学生认知中表面的或实际存在的模糊问题。
如果教师抓住了教材之间的共同因素进行沟通,迁移就自然进行。
如教学“比”的概念。
比与除法、分数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但可以进行沟通。
巧“迁移” 促提高
是游记的课文 , 目的是让学生学 以致用 , 在欣赏 : 龙洞的过程 。
写 游 记
坚
意义 。 .
赣榆县赣马镇 中心小学 贺
苏教版教材 中几乎在 每一册都安排 了题材 : 等几处景物 。 这样 , 就有条理地写下了作者游双 点 , 清楚明 白 . 才能写 出游览的意义 , 才有教育 自 然风光 。 增长见识后能用游览顺序 、 方位顺序 : 写好 自己的游览过程。在教学游记类课文时教 :
的方式写下 自己的感受 。如 《 天然动物 园漫游 记》 的结尾写道 “哈哈……’ ‘ 我们在欢笑声 中结
束了这次愉快的野游 。米库米天然动物 园行的 校园某一角‘ 。 对校园进行由前到后的观察 。 又如 : 地描写 , 突出重点。对于重点的景物 , 要注意详 乐趣是无 穷的 , 无怪 乎世 界各地前去游览的人 我们登上山顶 , 东南西北 四个方 向对 山下景 : 从 细描写出它姻舶 位 置 、 大小 、 动态 、 静态 、 颜色 络绎不绝” 。这样写的文章有头有尾 , 读起来给 物进行观察。 还可 以用移步换位观察法 , 随 : 。如我们写“ 就是 等 盛开花朵的花园”颜色就有 “ , 红 人一个完整的印象 。我们要把感情融化于景物 着脚步 的移动变换位置 , 一处一处地进行观察。: 的似火、 自的似雪 、 五颜六色 、 五彩斑斓” , 等 花 写出真意 。 还有 , 我们在写景的同时 , 或探索 的形状就有像“ 绣球 、 羞涩的少女 、 飒爽 的军人” 中, 选好 了观察点 , 就是确定好 了写的顺序 。 如课文 ・ 或谈论思想问题 , 治学精神 , 者 使读 《 记金华的双龙洞》按作者参观的顺序 , , 依次写 : 等等 。我们要把参观 的过程写详细 、 , 具体 做到 人 生真谛 ,
巧用迁移突破难点
语文2014·7什么是迁移?字典上解释:离开原来所在地而另换地点。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理解为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东西搬迁到课堂上来,以利于课堂教学,或者是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搬迁到与之有关联的现实中去,以便于所学知识的巩固、发展与利用。
这一方法贵在如何用得合适,用得巧妙,用得得当,让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
一、内容迁移,突破理解难点而现行教材的施教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学生一下子难以解读的内容,也就是所谓的教学难点。
这就需要教师巧妙引导,以便学生能将文本轻易解读处理。
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联系文本内容,进行迁移,会是一个突破的好方法。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拉萨的天空》一文,文笔优美,意境优美,结构优美,的确是一篇难得的可以让学生诵读、欣赏、感悟,甚至想要积累起来的好文章,可是文中有许多的描写,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真的一下子难以明白,造成内容理解的困难。
尤其是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学生对“声音能碰到蓝天”和“能摸到蓝天”很是不解,无法理解作者这样写的意思,更无法将拉萨的海拔之高、蓝天的纯净体会出来。
看着学生一脸的茫然,我轻轻吟诵起李白的那首《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我刚吟了半句,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接了上来:“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这首诗学生在一年级时就背得滚瓜烂熟,而且对诗中描述的高楼之高以及诗人的气势特别喜欢。
成功将学生迁移后,我又让学生看着大屏幕上刚才读的那句:“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
“老师,我知道了,拉萨很高,就像‘危楼’一样。
”“‘不敢高声语’,因为‘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就跟‘手可摘星辰’的意思差不多。
”“作者也学李白,说拉萨高得离天太近了。
”……看来,对于拉萨地势之高,学生有了一定的概念,可是对拉萨的蓝天之纯净学生还没能清楚认识。
巧用“迁移”,完成知识建构
巧用“迁移”,完成知识建构
迁移是指将一个领域的知识或技能应用到另一个领域的过程。
巧妙地运用迁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知识建构。
1. 将学习到的知识迁移至生活中
我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有时候会觉得这些知识好像与我们的生活没有太大关系。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就会更深刻地理解这些知识。
比如,我们在学习数学时,可以将学习到的计算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日常开销、购物、旅游等方面,这样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2. 将已经掌握的知识迁移至新的领域
如果我们已经掌握了某个领域的知识,就可以考虑将这些知识迁移至新的领域中。
比如,我们已经学习过编程,但是对设计一窍不通,这时候我们可以将编程中的逻辑思维应用到设计中。
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快地掌握新的知识并将它运用。
我们在学习某个领域的时候,往往会学习很多相关的知识。
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些不同的知识进行迁移,就可以形成更为完整的知识系统。
比如,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已经学习的文言文知识迁移到现代文学中,通过比较分析达到更加深入的理解。
4. 将跨学科的知识进行迁移
不同的学科之间往往会有交叉点,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些知识进行迁移,就可以更好地完成知识建构。
比如,在学习化学的时候,我们可以将化学与生物学进行联动,从而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在生物体内的原理。
5. 在学习新的知识时,利用迁移加速学习进程
总之,巧妙地运用迁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知识建构。
通过将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新的知识进行联动,我们能够更快地掌握新的知识,形成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巧用知识迁移,学好《望庐山瀑布》
巧用知识迁移,学好《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伟大诗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
作品。
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的飞流瀑布图。
那么怎样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那磅礴雄伟的气势呢?在学生欣赏意境,感受美景时,我设法让学生联系《瀑布》,巧妙地进行知识的迁移与铺垫。
在学生感受“瀑布挂前川”时,让她们想象“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在学生体会“飞流直下三千尺”时,让她们想象发出的巨大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冲到潭下,溅起一团团水雾,随风扬起,“如烟,如雾,如尘”。
这样,学生找到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感受得深,理解得透。
在学完这首古诗以后,我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他感受到的瀑布应该是怎样的一幅情景,许多学生都能各抒己见,讲古诗的意境表达得恰到好处。
知识巧迁移腐朽化神奇——“等效电源法”对《测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的误差分析例说
2012-02教学实践一、测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常见电路及传统误差分析的缺点在《测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学生经常在电路选择和实验误差分析中犯错误,常见的U-I法(又称伏安法)实验电路有如图1(a)(b)两种:AVAV(a)(b)图1在U-I法的基础上又出现创新实验方法,分别为I-R法和U-R法,如图2(c)(d):AV(c)(d)图2现在《测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实验常见的电路图就是以上四种,其他一些方法也多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稍稍改动和创新,基本原理不变。
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发现:对这四组实验进行误差分析、特别是判断E测和E真以及r测和r真的大小关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关于这个实验的误差分析传统教学常用的方法有:计算法、图像法。
计算法计算过程冗长复杂、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实力很难把计算进行到底;在考场里时间非常紧迫的情况下对学生来说,正确地列出方程组并得出正确的计算结果是很困难的;图像法虽然能比较直观地看出结果,但学生对真实图像和测量数据的图像在坐标系中的位置关系的分析还是挺难理解的,老师讲时能听明白,自己一分析就分析不出来。
为什么这个实验的误差分析对同学们来说是如此困难呢?经仔细分析发现:传统分析方法需要的逻辑分析步骤比较多,而且分析方法不是很常规,和其他实验的误差分析方法几乎没有共同之处,学生很难掌握。
在每次考试中判断E测___E真,r测___r真(填>、<或=)时,经了解下来很多学生说反正不理解,死记硬背也很难记住,蒙吧!学生之所以觉得这个实验的误差分析很难理解,主要原因是常规教学中所讲的误差分析方法要么计算过于复杂,要么方法过于特殊化和程序化、且之前和之后几乎用不到同样的分析方法来铺垫和巩固,加上该实验常见方法电路图就有四种,再加上一些题目的灵活创新千变万化,学生很难去把握和驾驭。
也就是这个知识点的分析方法和别的知识点之间不能形成有效的迁移,不能建立有效的联系,因此知识点相对显得就比较孤立,这就是学生觉得难以理解的根本原因。
巧用迁移突破难点
巧用迁移突破难点
迁移是指在解决某个难点或问题时,将已有的经验、知识、技
能等迁移到当前问题上,以达到更好的解决效果。
巧用迁移可帮助我们突破学习或解决问题的难点,具体方法如下:
1. 应用类比迁移:将已经掌握的知识或技能与当前学习或解决
问题的内容进行比较,建立联系。
2. 改善类比迁移:将自己已经掌握并应用得很好的技能或知识,应用到当前的问题上。
如,将熟练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物流管
理中,以便更好地解决物流难题。
3. 理解类比迁移:将已知的难点进行分类,找到相似之处,通
过相似之处来解决难点。
如,将已知的维护技术与新领域中的维护
难题进行比较,找到相似之处,用旧领域中的经验来帮助解决新领
域中的维护难题。
4. 扩张类比迁移:将当前学习或解决问题的框架进行扩大,可
以把更多相关的领域融入到当前问题中,如,将机械工程知识与电
子工程知识融合,可以更好地解决机电一体化的难点。
综上所述,巧用迁移可以帮助我们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跨越难点,做到更加高效和精准的解决问题,提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品质。
巧妙迁移解决问题 -完整获奖版
巧妙迁移解决问题——分数乘法应用题【思路导航】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有时旧知识的合理迁移可以帮助新知识的形成。
在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时,就可以利用倍数关系应用题的正迁移来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本质,进而形成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原汁课堂】一、知识原型:小明有35张邮票,小华的邮票是小明的5倍,小华有多少张邮票?师:同学们会解决吗?生1:35×5=175(张)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1:小明的张数是一倍量,小华的张数是小明的5倍,即:小华的张数=小明的张数×5师:当一倍量是已知的情况下,多倍量=一倍量×倍数二、知识迁移:(一)基本应用小明有35张邮票,小华的邮票是小明的1/5,小华有多少张邮票?师:同学位讨论一下,你打算怎么做呢?说说你的想法。
生2:1/5在这里是表示分率,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倍数,小明的张数应该是1/5的单位“1”,而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一倍量,于是就可以得到:小华的张数=小明的张数×1/5师:想法很好,试试吧!生2:35×1/5=7(张)师:同学们,你能验证这种想法是不是正确的吗?生3:我用线段图验证师:通过验证,我们可以得到:单位“1”的量×对应的分率=比较量(二)拓展应用小明有35张邮票,小华的邮票比小明多1/5,小华有多少张邮票?师:这种情况又该怎样思考呢?生4:小华的邮票比小明多1/5,也就是说小华不但有小明那么多,还比他多了他的1/5,小华就相当于小明的(1+1/5)倍,即:小华的张数=小明的张数×(1+1/5)师:你的想法真好,那就试试吧!生5:35×(1+1/5)=42(张)生:老师,我也能用线段图验证师:孩子们真是太聪明了,你们的想法完全正确。
在解决分数应用问题时,也可以当成倍数问题来解决。
基本关系式是:1、单位“1”的量×对应的分率(1+多的分率) =比较量2、单位“1”的量×对应的分率(1-少的分率) =比较量【创新运用】1、学校书法小组的156人,器乐小组的人数是书法小组人数的3/4,器乐小组有多少人?2、学校书法小组的156人,器乐小组的人数比书法小组人数少1/4,器乐小组有多少人?【方法提炼】我们利用倍数关系应用题的正迁移帮助同学们建立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模型,从而得到分数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就是:单位“1”的量×对应的分率=比较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巧迁移“水”到“渠”自成建湖电大08秋小学教育学员沈中仁内容摘要:本文谈了学习迁移的意义和作用,新课程背景下利用迁移规律进行有效教学的有利条件,以及自己利用迁移规律进行教学实践的有效策略。
从教材内容、探究性学习理念的应用,知识的纵向、横向联系、学生特点、教师的指导等方面进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阐述,对指导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知识迁移意义条件策略小学教学的任务在于使儿童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能够充分地理解、掌握、融会贯通。
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应用,以便更好地学习新知识,获得新技能,解决新问题。
这就关系到学习迁移的问题。
学习迁移在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
在自己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索中,特别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指引下,引导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人有了一些理性的认识和实践中的尝试。
一、学习迁移的意义和作用“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是先哲们的教育思想,也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
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把着眼点放在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上,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获得终身受用的自学方法,从而掌握“会学”知识的金钥匙。
我们发现,学习中的迁移现象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早已为古人所发现。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迁移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影响另一种学习。
即在学习过程中,各种学习之间或同一知识领域的学习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彼此相互影响的现象,这种相互影响关系到学习的效用,这就是心理学家称之为“学习迁移”的问题。
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称为“逆向迁移”。
无论是顺向迁移还是逆向迁移都有正负之分。
现代心理学关于迁移现象的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在学习时,对学过的知识、技能和要领掌握得牢固,且又善于分析思辩,那么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概念会对另一种知识、技能、概念产生有益的影响和推动,这就是学习的正迁移。
反之,如果对已学的知识、技能和概念掌握得不牢固,又不注意分析思辩,那么已学得的知识、技能和概念,则会对学习新知识、技能和概念产生妨碍和不利影响,这就是学习的负迁移。
也叫干扰。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促进知识正迁移阻碍知识负迁移的过程。
心理学家们对迁移现象做了广泛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迁移理论。
从这些理论中,我们可以发现影响学习迁移的某些规律和产生迁移的基本因素。
概要地说,新旧知识、技能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因素,是产生迁移的客观因素,它们之间的共同因素越多,迁移就越容易发生;学习者自身的分析、概括能力,则是产生迁移的主观因素,分析、概括能力水平越高,也就越容易产生迁移。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有效地利用这种迁移的规律,注意发挥学习中正迁移的作用。
不但有利于巩固已学得的知识、技能和概念,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和探索发现能力。
但是,迁移不是自动的,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概念本身并不能保证它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得到正向迁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究正确的方法,科学运用学习的迁移规律,才会使学习迁移朝着正确方向延伸。
因此,我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进行教学实践,努力探究实现迁移的最佳时机和方式方法,做到一个“巧”字,以实现知识巧迁移,“水”到“渠”自成的目的。
二、运用迁移规律进行有效教学的有利条件首先,课程标准给实施知识正迁移指明了方向。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前提条件,而知识迁移也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心理规律。
我们在运用知识迁移规律进行数学教学时应遵循这一规律。
其次,儿童数学认知学习的基本特征,为实现知识迁移奠定了基础。
其中“儿童的数学认知的起点是他们的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儿童的生活常识也是一种能够促进知识迁移的知识之一;“儿童的数学认知是一个数学的‘再发现’与‘再创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顺向迁移,去主动获得那些数学家们已经发现并创造的数学知识。
再次,数学思想方法的循序渐进原则也为我们用知识迁移理论进行数学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该原则认为: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难于知识的理解和一般技能的掌握,它需要学生深入理解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
学生对每种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都是在反复理解和运用中形成的,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地沿着螺旋式方向上升的。
如,学生理解数形结合方法可从小学的画示意图找数量关系着手孕育。
另外,教材的呈现方式也为运用知识迁移理论进行数学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数学内容的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都是由浅入深编排的。
其中前面知识的学习可以影响后面知识的学习,也就是前面知识可以顺向迁移为后面的知识,同时后面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前面知识的巩固,也就是实现所谓的逆向迁移。
三、实现知识迁移的有效策略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进行教学实践,努力探究实现迁移的最佳时机和方式方法,达到一个“巧”字。
可以实现知识巧迁移,“水”到“渠”自成的目的。
(一)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认真分析教材前后内容的联系,弄清知识结构,准确把握连接点。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方向的教学体系。
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多,我们可以更好的利用迁移原理,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掌握《数学课程标准》,树立教学新理念,熟悉教材,掌握教材中知识的系统性,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和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知识进行归类,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数学教学体系。
强化知识的概括归纳,建立知识网络结构,认真确定可以固定新知的相关旧知,为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提供可行性前提。
如教学《因数和倍数》这一单元,需要考虑它与前面所学整除的知识联系紧密,这就是可以固定新知的相关旧知,就是进行本单元知识迁移教学的切入点,也就是前后教材的连接点。
这样,只要在整除知识的基础上,稍加点拨,学生就会顺利地由整除的知识迁移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而因数和倍数的知识又是统揽全单元的一个整体性、概括性的知识,由此通过进一步的迁移,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其它知识。
作为一个教师,要能够纵观学科全局,注重知识结构,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前犹孕伏,中有突破,后有发展,螺旋上升,逐步提高。
这样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实现了知识的巧妙迁移。
(二)引导观察理解,发现共同因素,进行知识迁移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并不能保证迁移的自动发生,要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这些共同因素。
在教学中,我尽量提供促使学生辨认共同因素的情境,鼓励学生寻找、探索、发现共同因素,通过相互作用去同化或顺应新知。
实践证明,共同因素越多,就越容易发生正迁移,从而激起学习者思维的宽度,将原有的知识用到新知识中去。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先让学生用竖式计算整数加法和小数加法,以及同分母分数加法,并复习计算法则及注意点,分别追问:整数加法为什么数位要对齐?小数加法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同分母分数相加,为什么分母不变,分子直接相加?这样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共同因素——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从而使学生有可能运用新旧知识所存在的内部关系,将“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迁移到异分母加减法的计算中,通过通分使计数单位相同,达到主动获取新知识的目的。
在教学中要鼓励和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寻找相似性、统一性的联系意识,有助于迁移的实现。
一个正迁移过程的完成,要求在利用相关旧知识时,认真寻找它与新知的共同因素,通过相互作用去同化或顺应新知,将原有的认知结构扩展到新的认知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类比、联想的方法寻找相同要素,假设迁移的桥梁。
例如,我把两位数乘法和三位数乘法,在算理和算法上都是一致的,具有较多的相同要素。
在教学三位数乘法时,先复习两位数乘法,突出乘的顺序、积的对位原理,以此作为固定新知的相关旧知,那么在学习新课时,只需稍加指点,学生就会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实现知识的迁移。
这种学习,无论是在学习效率上,还是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令我感到十分欣慰。
知识的迁移在教学实践中表明,它是激起学生思维的宽度,让学生把他们的知识运用到新地方。
(三)发现不同之处,运用对比方法,防止知识负迁移。
学习离不开原有的经验,学习者原有的经验是学习的基础。
知识或信息的获得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的。
外部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主体已有的经验作为基础,这种信息对于学习主体来讲,是毫无意义的。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先前获得的知识,对新学习的知识可以起到正迁移的作用,反过来,如果先前获得的知识不是很巩固,那么后来学习的知识又会干扰旧知识,发生混淆不清的现象。
所以,对相似、容易发生混淆的知识,要加以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加强掌握知识的清晰度,防止负迁移。
所谓对比,就是比较事物间的不同点,找出相同点或相似刺激中的细微差别,而这种差别常常是本质区别。
例如:我将教学实践中的填空题:0.48米=()厘米,0.831千克=()克,0.25小时=()分。
学生常常会得出0.25小时=25分的错误答案,这是学生们在十进制小数的刺激下做出了错误的反应,就是负迁移在作祟。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将各种不同的量进行归类,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而得出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都是十进制单位,而时间单位的进率则是六十进制。
再例如:整除与除尽、直线与射线、求比值与化简比、质数与互质数等容易混淆的概念,单凭孤立的概念讲述不足以使学生深刻领会,而进行对比后,突出了个性,显示其差异,才能让学生准确无误地掌握它。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本质和现象,而事物的性质是由本质决定的。
一些事物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现象,但其本质却是相异的。
学生由于认识水平所限,往往只见现象不见本质,混淆各类事物,造成负迁移。
我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辨析所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去伪存真,由表及里,认清知识间的相似与差异。
对比正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抓住本质。
(四)在利用迁移规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负迁移,实现正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