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疗进展
2024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
2024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24年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诊治指南一、前言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急症,其病因复杂,发病率高,病死率也较高。
为了规范和提高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治水平,特制定本指南。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是脑动脉瘤破裂,其他病因包括动脉硬化、颈动脉夹层等。
脑动脉瘤破裂后,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引起脑外膜下腔内压力升高,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
三、临床表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包括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颈项强直等症状。
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还可出现癫痫发作、神经功能损害等。
四、诊断1.临床症状和体征: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结合其他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以初步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需要注意的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可以与其他脑血管疾病相似,因此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2.神经影像学检查:脑电图、脑CT、脑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确诊,并确定病变的位置和大小。
五、治疗原则1.早期治疗:对于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需要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辅助通气,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2.保持脑灌注:通过使用降低颅内压力的药物、控制血压以及给予脱水药物等方法,保持脑组织的灌注,防止继发性脑损伤。
3.控制脑动脉瘤破裂:脑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采取手术或介入治疗等措施,控制脑动脉瘤的破裂,预防再次出血的发生。
4.对症支持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包括控制高血压、预防并发症等。
5.康复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病情稳定后,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和认知训练等,以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
六、预后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预后较为严重,预后评估可以通过神经功能评分、颅内压监测、神经影像学检查等方法进行。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与处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与处理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概述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发生在颅内的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其特点是由于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瘤或高血压等原因导致颅内的血管破裂出血,将血液注入到大脑表面与蛛网膜之间的空隙中。
该病在临床上被广泛称为SAH(Subarachnoid Hemorrhage)。
其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
对于这种情况,只有及早诊断并采取科学有效的处理措施才能避免不可逆转的神经损害。
二、临床表现1.头痛:这是SAH最常见也是最突出的表现之一。
头痛通常突然发生,并以剧烈搏动性特征为主,有时被描述为“爆裂样”或“撕裂样”的感觉。
很多患者将其描述为“此生最严重”的头痛。
2.意识障碍:另一个明显且频繁出现的表现是意识状态的改变。
患者可能会表现为轻度意识模糊、嗜睡、昏迷等。
在早期发展中,一些患者可能无明显异常,但很快出现中度到重度的意识障碍。
3.颈项强直:蛛网膜下腔出血常常伴随颈项强直的表现,这是由于脑膜受刺激引起的。
医生可以通过仰头检查、尝试抬高头部以及其他特殊体位测试来确定颈项强直是否存在。
4.恶心和呕吐:这是由于出血导致颅内压增高所致,刺激催吐中枢所导致的。
多数情况下呕吐会先于头痛出现并持续。
5.神经系统异常:蛛网膜下腔出血也会引起其他神经系统的异常,如运动、感知和视觉障碍等。
三、处理方法1.紧急评估和观察:当怀疑患者可能发生SAH时,首先需要进行快速但全面的神经系统评估,包括GCS评分、瞳孔反应、肌力测试等。
同时还应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并立即建立静脉通道以便紧急处理。
2.纠正颅内压:因为SAH会导致颅内压增高,所以需要采取措施纠正此类问题。
例如,保持呼吸道通畅,使用氧气辅助呼吸,必要时进行人工通气;控制和维护血压在适当范围内;使用渗透性药物(如甘露醇)降低脑水肿。
3.寻找出血源并介入治疗:通过头颅CT或腰穿等检查,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进一步确定出血的原因。
对于动静脉畸形或者动静脉瘤引起的SAH患者,可以考虑介入手术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诊疗规范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诊疗规范【病史采集】1.多在动态中骤然起病,数分钟内病情达高峰。
各年龄组均可发病。
2.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可伴发抽搐、一过性意识障碍或精神症状。
3.SAH常有反复发作史。
【体格检查】1.脑膜刺激征阳性。
2.多无明显神经系统局灶体征。
少数可有动眼神经麻痹、偏瘫、失语等。
3.眼底检查少数病人可见玻璃体膜下片状出血。
【辅助检查】1. 一般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HBsAg、血脂、血糖、电解质、血液流变学、心电图等。
2.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增高,呈均匀血性。
腰穿有诱发脑疝、加重病情的可能,故此项检查应在CT扫描未能明确诊断时,慎重选用。
3.CT检查:蛛网膜下腔、脑沟、脑池内可见高密度影,有时还可提示出血部位,确定出血原因。
4.脑血管造影或MRA:可进一步确定出血来源,明确诊断。
MRA对直径3~5mm的动脉瘤检出率可达84~100%,但显示动脉瘤颈部穿通支动脉不如DSA。
如病情危重、昏迷伴去脑强直者,宜暂缓造影。
【诊断】1.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作出SAH及其出血来源的诊断。
2.SAH最常见的原因为动脉瘤,其次为血管畸形和高血压动脉硬化,亦见于血液病、颅内肿瘤、动脉炎、脑与脑膜炎症、闭塞性脑血管病等。
【治疗原则】1. 一般处理:绝对卧床休息4~6周,避免一切可能引起血压或颅内压增高的因素。
应用足量止痛、镇静剂;高血压者给予降压;脑水肿者给予脱水剂;抽搐发作者给予抗癫痫药物。
2. 防止再出血:应用止血剂。
3. 防治继发性脑血管痉挛:早期应用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针,尼莫地平片,西比灵。
避开出血急性期或在出血稳定后使用复方丹参针改善微循环,但有时会引起再出血。
(慎用)4. 病因治疗:如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的外科治疗等。
5. 脑脊液置换疗法:腰穿术或腰大池引流术。
【疗效标准】1.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生活完全自理。
2. 好转:症状、体征改善,生活尚不能完全自理。
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进展
剧烈运 动 、 劳 、 动 、 力 、 过 激 用 排便 、 酒 等 , 饮 少数 可 在安静 条件 下 发 病 。当 动脉 瘤 扩 张 压 迫 邻 近结 构
影 血 管 造 影 ( A) 发 病 当 天 C 阳 性 率 为 DS 。 T 9 , 5 1 d后 降 至 9 , 0 5 d后 为 8 , 0 7 d后 为
胰 蛋 白酶缺 乏 ;4 查 体所 见 视 网膜 或玻 璃 体 膜 下 ()
出血 、 颈项强直 、 何确切 的局 部 或全 身 的 神经 任 体征 。
不典 型 , 特别 是老 年人 , 以无头 痛或不 剧烈 , 可 脑膜
刺激 征 不显著 。起 病较 缓慢 , 但意 识 障碍和 脑实质 损 害症状 较重 , 神 症 状较 明显 , 精 常伴 心 脏 损 害 的
心 电 图改变 、 肺部 感染 、 消化 道 出血 、 尿道 和胆道 泌
卒 中 的 2 。S 0 AH 的预 后很 差 , 亡 率 达 5 , 死 0 三 分之 一 的存 活 者生活 不能 自理 。因此 , 时诊 ] 及
中国神经 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1 年 5 02 月第 1 鲞 篁 塑 9
』 !
!
!!
! ! 0 ! l ! : :
动 脉 瘤 蛛 网膜 下 腔 出血诊 疗 进 展
龚 涛
关 键 词 : 网膜 下 腔 出血 ;诊 断 ;治 疗 蛛 中 图 分 类 号 : 4 . 5 文献 标 识 码 :C 文 章 编 号 :1 0 — 9 3( 0 2 0 — 1 1O R7 3 3 0 62 6 2 1 ) 30 6一3
3 者 可发 生低 钠血 症和 血容量 减少 , 可 出现 神 O 还
经源性 心脏 病及 肺功 能障 碍 ( 肺水 肿 等) 血 栓性 静 ,
最新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分析
最新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外科急症,通常由动脉瘤破裂引起。
本文将对最新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进行分析。
病例概述:- 患者性别:女性- 年龄:50岁- 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 主要症状:剧烈头痛、呕吐、意识丧失诊断与治疗:- 通过头颅CT检查确定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紧急进行动脉血管造影以评估动脉瘤情况- 选择开颅手术治疗,成功夹闭动脉瘤并止血疾病分析:- 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病因之一是动脉瘤破裂,本例中患者的动脉瘤位于颅内动脉-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因素,可能与动脉瘤形成相关治疗效果与建议:- 手术治疗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夹闭动脉瘤并防止再出血- 患者在手术后逐渐恢复意识,头痛和呕吐症状缓解- 建议患者以后定期进行复查,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减少再发病的风险结论:本病例呈现典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特征,及时准确的诊断和积极的手术治疗对患者的病情恢复至关重要。
预防高血压和糖尿病,定期进行复查是预防再发病的关键措施。
参考文献:1. Peterson EC, et 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updates i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Cleve Clin J Med. 2016;83(7):571-584.2. Larsson E, et 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epidemiology, risk factors, and cause of death. J Stroke. 2018;20(2):71-76.。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进展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进展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外科急症,常常给患者带来高度致残和死亡的风险。
近年来,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疗方法和技术有了新的进展,这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了希望。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在脑与蛛网膜之间的蛛网膜下腔内发生的出血现象。
这种出血的主要原因是脑动脉瘤破裂导致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
脑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其他原因还包括颅内动脉瘤、颈内动脉瘤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症状包括极度剧烈的头痛、意识障碍、呕吐、颈项强直等。
一旦出现这些症状,需要立即进行急诊处理。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有脑脊液检查、脑血管造影、头颅CT(Computed Tomography)和头颅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等。
在过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方式主要是手术切除脑动脉瘤或者修补血管异常,但这种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随着技术的进步,介入性治疗成为了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方法。
介入性治疗通过导管经血管插入到异常的血管部位,通过堵塞或修复血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这种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介入治疗主要有内窥镜治疗和封堵治疗。
内窥镜治疗是通过将一个细长的导管插入颈动脉或股动脉,向脑动脉瘤的位置送达,然后用夹子将血液阻断。
封堵治疗是通过插入一根金属丝到达异常血管位置,然后通过纤维血管导管注入阻塞物质来阻塞异常血管。
除了介入治疗,药物治疗也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中的重要一环。
目前常用的药物有降压药、镇痛药、抗痉挛药等。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控制患者的血压、缓解疼痛,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康复治疗也至关重要。
康复治疗包括神经功能训练、语言治疗、物理治疗等,旨在帮助患者恢复受损的神经功能。
患者遵循康复治疗计划,进行系统和持续的康复训练,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程度。
总的来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疗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机会。
【疾病名】蛛网膜下腔出血【英文名】SUBARACHNOIDHE
【疾病名】蛛网膜下腔出血【英文名】subarachnoid hemorrhage【别名】蛛网膜下出血【ICD号】I60.9【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1.病因研究进展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病因为颅内动脉瘤。
据国外文献报道,颅内动脉瘤约占SAH的85%。
值得注意的是有患者在SAH发病后第1次全脑血管造影并未发现动脉瘤,在1周或2周后复查造影时才发现动脉瘤,这提醒临床医师对造影阴性的患者不要轻易放过。
脑血管畸形是SAH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多数脑血管畸形患者在发生SAH的同时并发脑内血肿或脑室内血肿。
单就脑血管畸形来讲,绝大多数患者表现为脑内血肿而不是SAH。
患者造影阴性,头部CT表现也非中脑周围出血,虽经复查造影,也未发现出血原因。
究其原因,可能是动脉瘤血栓形成、隐匿性血管畸形、肿瘤卒中、高血压病、出血后血管痉挛及造影的技术设备所致。
综合各方面资料,对于造影阴性的SAH患者需要特别留意:①硬脑膜动静脉瘘向皮层引流;②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向脑皮层静脉引流;③脊髓的动静脉畸形。
这3种疾病均可以SAH发病,因此必要时可行颈外系统造影及脊髓血管造影检查。
2.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诊断研究进展】1.辅助诊断检查进展(1)实验室检查进展:(2)特殊检查进展:经颅多普勒检查:SAH后脑血管痉挛的血管造影的表现是一种异常的狭窄,可以表现为局限性、节段性或弥漫性,是动脉瘤性SAH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寻找一种简便、安全快速的诊断方法对脑血管痉挛的及早诊治显得尤为重要。
自上世纪80年代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技术以来,为临床及科研提供了无创性检测脑血流动力学的新方法,TCD可根据血流速度的变化来估计血管的管径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脑血管痉挛及其严重程度。
Aas l id和Ca tt in等先后论述TCD对诊断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可靠性,提出脑血流速度的升高与脑血管造影所示血管狭窄呈正相关,并进一步指出TCD检测方法以双侧大脑中动脉(M CA)为主,而大脑前动脉(ACA)由于有前交通动脉的影响,存在侧支循环效应,不作为标准检测血管。
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路径及诊疗规范
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路径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ICD10:160)(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51.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2.头颅CT可见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3.腰穿可见血性脑脊液。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5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至少4周,避免用力大小便,防止剧烈咳嗽。
烦躁不安者适当应用止痛镇静药,稳定血压,控制癫痫发作。
可以进行腰穿放脑脊液;2.脱水治疗;3.止血及防治再出血;4.防治动脉痉挛及脑梗死;5.治疗脑积水;6.病因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定义(ICD10:160);2.不出现意识障碍,未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肺部感染、心功能衰竭。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选:血、尿、大便常规、血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2.必选:胸部X光/CT、心电图;3.必选:头颅CT;5.必选:头颅MRA/CTA/DSA。
6.可选:腰穿检查;(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白蛋白、速尿等。
2.止血药物:止血芳酸、止血环酸、止血敏、立止血、安络血、6-氨基己酸、维生素K3。
3.防治动脉痉挛及脑梗死:尼莫地平。
4.防便秘:口服缓泻药物。
5.抗生素:并发肺部或泌尿系感染者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结果选择抗生素。
6.抑酸药物:法莫替丁、雷尼替丁、奥美拉唑、泮托拉唑。
7.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8.神经营养药物。
(八)监测神经系统体征和生命体征。
1.必要时入NICU;2.血压、心电、血氧监测;3.神经系统体征监测。
2019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推荐要点(全文)
2019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推荐要点(全文)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常见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不仅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毁灭性打击,而且对其他多个器官产生严重影响。
病因也多种多样,病理生理学复杂,临床症状轻重不一,病情进展快,并发症多,临床转归复杂,病死率高。
自《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5》发布后,国内外一些高质量临床研究的结果陆续发布,为了以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指导我国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规范性诊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及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组织专家制订了《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9》。
本指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学、诊治流程、动脉瘤与脑动静脉畸形治疗方式、相关并发症的防治等内容进行了更新与改写,推荐类别和证据级别参考《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指南2018》。
下文对指南的推荐意见进行总结。
SAH 的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推荐意见:(1)SAH 的病死率很高,应该尽快行脑血管检查以明确病因,及时治疗(Ⅰ级推荐,B级证据)。
(2)动脉瘤、高血压、吸烟、酗酒等为SAH的独立危险因素,滥用多种药物,如可卡因和苯丙醇胺与SAH的发病相关(Ⅰ级推荐,B级证据)。
(3)如果一级亲属中有2例以上aSAH者,建议做CT血管造影(CTA)或MRA进行动脉瘤筛查(Ⅲ级推荐,C级证据)。
(4)动脉瘤增大可能会增高破裂风险,应对未破裂动脉瘤进行定期影像学随访(Ⅰ级推荐,B级证据)。
(5)在讨论动脉瘤风险时,除年龄、动脉瘤部位和大小外,尤其要考虑动脉瘤的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因素(Ⅱ级推荐,B级证据)。
急诊诊断、临床评估和处理1. 自发性SAH患者诊疗流程见图1。
2. SAH患者目前常用的临床分级评分量表SAH患者目前常用的临床分级评分量表包括Hunt-Hess量表(表1)、改良Fisher量表(表2)、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等。
上述量表各有侧重,推荐急诊诊疗时采用至少一种以上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分并记录。
《中国蛛丝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23》要点
《中国蛛丝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23》
要点
中国蛛丝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23要
点
概述
本指南主要针对蛛丝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的诊断和治疗进行规范和指导,旨在提高医务人员对该病的
认识和诊治水平,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诊断
临床表现
- 急性起病,常见突然发生剧烈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
状
- 颅内压增高症状如意识障碍、呼吸循环障碍等
- 颈部强直和Kernig、Brudzinski体征
- 光反射和瞳孔反应异常等
辅助检查
- CT检查是首选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对SAH的早期诊断和定级有重要意义
- 脑脊液检查能够明确SAH的确诊,但不适宜首选
- 脑血管造影适用于SAH患者的血管畸形检查
治疗
急救处理
- 保持呼吸道通畅
- 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 头低脚高卧位,避免过度兴奋
药物治疗
- 镇痛镇静:对头痛和烦躁不安有明显缓解作用的药物,如吗啡、丙泊酚等。
- 防脑水肿:高渗葡萄糖或甘露醇等药物
微创治疗
- 血管阻断治疗:以血管栓塞术为主,可有效阻断动脉瘤以达到止血效果
- 血管重建治疗:以手术为主要手段,恢复血管通畅
预后
注意事项
- SAH后可能会引起各种严重并发症
- 早期康复训练十分必要,以提高患者的心理和生活质量
预后评估
- WFNS评级法
- 基于镜检查的Grades评分法
- Fisher CT标准
结论
本指南旨在规范蛛丝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和治疗,帮助医务人员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最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动物模型是动物实验研究的基础和起点,对研究SAH后的病理生理变化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1],SAH的动物模型目前主要有3种[2,3]:(1)刺破动脉,使血液聚集于血管周围。
(2)外科手术暴露动脉,抽取自体动脉血注其周围。
(3)抽取其他部位动脉血注入蛛网膜下腔,使其积聚于动脉周围。
现就SAH的不同动物模型的制备、优缺点及应用综述如下。
1 脑池注血法脑池注血法是一种较常用的模型[4]。
可以根据注血的次数,分为单次和二次或多次注血法,也可根据注入血的部位分为:枕大池注血法、经视神经孔基底池穿刺注血法及经额极蛛网膜下腔穿刺注血法等;据注血的方式可分为容量控制型和压力控制型。
1.1 按注血的次数分为单次注血法和二次或多次注血法1.1.1 单次注血法:经单次直接注血于蛛网膜下腔Willis环周围建立SAH动物模型。
制备方法(以大鼠为例):大鼠麻醉后,在股根部摸到股动脉搏动,作一长约1 cm皮肤切口,钝性分离股动脉,从股动脉抽取少量新鲜血(约0.3 ml)备用,在左右耳根连线摸到枕外隆凸下约0.5 cm处有一凹陷即小脑延髓形成的夹角,在此处分开皮肤,找到环枕膜并穿刺,进针约1 mm左右有突破感,把血缓慢注入。
保持动物俯卧并头低尾高位置,让血液靠重力作用下进入基底池,不至于很快扩散。
模型制作成功的大鼠一般在注血后2~3天,脑基底部蛛网膜下腔可见到凝血块,以后血块逐渐被吸收[5]。
这种单次注血法建立的SAH动物模型可以较真实地模拟SAH的病理过程[6],且操作简单,出血易于控制,但该模型建立后迟发性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不恒定,目前在脑血管(CVS)研究中已被二次或多次注血法取代。
1.1.2 二次或多次注血法:为了克服单次注血法引起的血管痉挛不恒定的缺点而建立的一种较适合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血管痉挛研究的动物模型,制备方法是在第一次枕大池注血48~72小时后重复注血,引起更严重更为持久的脑血管痉挛[7]。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
七、医院诊疗水平的要求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
一、SAH的流行病学
AHA/ASA指南和欧洲卒中组织(ESO)指南 结果是同样的,发病率最高是日本和芬兰, 年平均发病率9.1/10万,女性高于男性, 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在欧盟每年约 有36000例SAH患者。AHA/ASA报告,美国 的流行病学研究报道的病死率(中位数) 为32%,而欧洲为42%~43%。ESO称,尽 管治疗方法进步,但aSAH的病死率(约1/3) 和严重残疾率(1/6)仍很高。在1973年至 2002年间,其病死率下降了17%。
5.对于存在脑缺血风险并有贫血的aSAH患者, 输注浓缩RBC纠正贫血可能是合理的。但最佳 的血红蛋白目标值有待进一步明确(IIb级血推 荐,B级证据)(新推荐)。 6.使用醋酸氟氢可的松和高张盐水对于预防和 纠正低钠血症是合理的(IIa级推荐,B级证 据)。 7.aSAH后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和深静脉血 栓形成并不少见,应早期诊断并进行针对性治 疗,但尚需进一步研究以确定理想的筛查手段 (I级推荐,B级证据)(新推荐)。
二、转归与预后
AHA/ASA指南: 1.应用简单的量表(如Hunt-Hess和WENS分级 量表)快速确定aSAH患者的严重程度,它是 aSAH的最有效的预测因素(I级推荐,B级证 据)。 2.动脉瘤早期再出血风险很高,而且再出血预 后极差。推荐对疑似aSAH患者进行紧急评估 和治疗(I级推荐,B级证据)。 3.建议对出院后的aSAH患者进行认知、行为和 社会心理学等的全面评价(IIa级推荐,B级证 据)(新推荐)。
关于血压管理的推荐 1.在动脉瘤栓塞或夹闭之前,收缩压应维持 在180mmHg以下;使用止痛药和尼莫地平 就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 2.如果用这些治疗方法后收缩压依然很高, 应考虑进一步降低血压(IV级推荐,C级证 据)。 3.如果血压被降低,平均动脉压应至少维持 在90mmHg。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引起早期脑损伤病理过程的研究进展
研 究发现 自噬作用在多种神经 系统疾病 的发病机制 中有 着
虫华临床医师杂 志( 电子版 )02年 4月第 6卷第 8 21 期
C i Cicas Eet ncE io )A r 52 1 V 1 , o8 hnJ l ii ( lcr i dt n ,pi 1 ,02,o. N . n n o i l 6
・
综述
・
蛛 网膜 下 腔 出血 后 引起 早期 脑 损伤 病 理 过 程 的研 究 进展
后 , 短时 间内颅 内压 就可 以与舒 张压 相平 , 在 除非有血 肿形 成 ,
随后颅 内压又开始 下降并 且 达到 一稳 定 的水平上 , 这一水 平 但 要 比正 常的颅 内压要 高。引 起 上 述 现象 的 主要 机 制是 m lo o' u—
kle 学说 j 由于血 管 内的血液 快速地 进入 到蛛 网膜 下腔 , elj l : 迫
升 高导致 了脑灌注压 的下降进 而减 少 了脑血 流量 。另外 脑血 流 量 的降低 也可能 与血 液黏 度增加 、 血管 壁受损 、 血栓形成 、 微 血 小板 聚集 等有 关 J 。最终 因脑 供血不足 而引起 E I B 的发生 。 动脉 瘤破 裂后血液 以高压 力 进入 到脑 脊液 中 , 几小 时之 在
近年来研究发现早期脑 损伤 ( a ybani uy E I 可能是导致 er ri , r, B ) l , j S H患者死亡 的主要 原因 _ 。E I A z B 是指 S H后 2 7 之间所 J A 4~ 2h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康复期治疗
认知和行为疗法
针对记忆、思维和行为等方面的 问题,进行认知和行为疗法。
运动疗法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 的运动疗法以改善肢体功能。
心理治疗
针对情绪和心理问题,进行心理 治疗和心理疏导。
预防再发和二级预防
控制危险因素
抗凝治疗
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 因素,以降低再发的风险。
对于有高凝状态的患者,给予抗凝治 疗以预防血栓形成。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
汇报人: 2023-12-11
目录
• 疾病概述 • 病理生理学 • 临床表现与诊断 • 治疗策略 • 预后和转归 • 研究进展和未来展望
01
疾病概述
定义和分类
定义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PNSH)是一种少见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类型,其特点是在中脑周围区域出现非动脉瘤性的出血。
中脑周围区域的功能
01
感觉和运动功能
中脑周围区域是脑干的一部分,脑干是控制基本生命活动的重要区域。
中脑周围区域与感觉和运动功能密切相关,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感
觉信息的传递以及运动协调和平衡的控制。
02
自主神经系统功能
中脑周围区域还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有关,包括心率、呼吸、血压等基
本生命活动的调节。该区域通过与下丘脑等其他神经中枢的协作,维持
06
研究进展和未来展望
新兴治疗策略和临床试验
药物治疗
开发针对炎症、血管痉挛等病因的特异性药物,以减少并发症和 死亡率。
血管内介入治疗
一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例分析
谢谢
THANKS
结论总结
01
02
03
04
患者经过及时诊断和治疗,病 情得到有效控制,预后良好。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包 括高血压、动脉瘤和脑血管畸
形等。
患者应积极控制高血压等基础 疾病,避免情绪激动和剧烈运
动等诱发因素。
定期进行脑血管相关检查,以 便早期发现和治疗潜在的血管
病变。
对患者的建议
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和复查。 注意控制情绪,避免过度激动或焦虑。
治疗过程
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头颅CT检查,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
治疗结果
01
经过积极的治疗和康复,患者病 情逐渐好转,意识状态恢复清醒 ,肢体功能逐渐恢复。
影像学检查
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以 明确出血部位和范围。
诊断结果
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 血。
出血量较少,未出现 颅内高压症状。
出血部位在脑底部。
诊断依据
01
02
03
04
患者突发头痛、恶心、 呕吐等症状,符合蛛网 膜下腔出血的典型表现。
体格检查发现神经系统 异常,如偏瘫、感觉障 碍等。
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可 能导致出血的疾病。
一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 例分析
• 患者基本信息 • 病例概述 • 诊断过程 • 治疗过程 • 病例分析 • 结论与建议
目录
CONTENTS
01 患者基本信息
CHAPTER
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最新版】
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临床上将SAH分为外伤性与非外伤性两大类。
非外伤性SAH又称为自发性SAH,是一种常见且致死率极高的疾病,病因主要是动脉瘤,约占全部病例的 85%左右,其他病因包括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PNSH)、血管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 DAVF)、凝血功能障碍、吸食可卡因和垂体卒中等。
近年来,血管介入技术、诊断方法与围手术期处理均有较大进展。
但是,SAH患者的预后仍然较差,病死率高达45%,且存活者的残障率也较高。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2007年出版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包含有SAH的章节[1]。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曾于2006年出版《临床疾病诊疗指南--神经外科》一书,其中也包含了SAH诊疗指南。
近几年来不断有新的临床研究和相应的国际指南发表,几个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和前瞻性队列研究对SAH的治疗提出了新的方法,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其脑血管病学组组织了对 2007年版指南的重新修订,形成新版指南以指导临床医生的操作实践。
由于其他原因的SAH的资料相对缺乏,故本指南主要是针对非外伤性、动脉瘤性SAH 制定的。
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发病率自然人群的SAH发病率和患病率尚不明确,目前只有动脉瘤性SAH的流行病学资料,而其他原因导致的自发性SAH资料非常少,需要加强观察与研究。
SAH的好发年龄在40~60岁(平均≥50岁),也可以发生在童年或老年,女男比例为1.6∶1,其差异可能与激素水平相关,晚育及月经来潮较晚的女性患SAH 风险较低。
一项由WHO组织的大型多中心研究发现,根据年龄调整的SAH年发病率在各地区间相差10倍之多,中国仅为2.0/10万,而在芬兰可达22.5/10万[2]。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积水的临床研究进展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积水的临床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脑血管疾病发生呈现出逐年升高趋势,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积水是脑动脉瘤破裂后发生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具有严重的威胁。
由于导致该病发生进展的因素较多,需要对其发病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研究,以期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积水患者预后改善提供借鉴价值。
关键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积水;危险因素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出血是临床诊疗中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该病主要是由于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下腔出血后引发脑脊液分泌过多,进而导致脑脊液循环受阻,最终导致脑积水症状的发生。
临床研究发现[1],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产生脑积水并发症的几率在7%~48%之间。
慢性脑积水的病情进展缓慢,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将导致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
目前,临床研究中对于动脉瘤破裂导致脑出血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上也未能给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结合影像学、检验学、治疗技术以及各种实验技术的辅助,国内外学者在SAS后脑出血疾病的发生疾病、危险因素以及诊断防治中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一、发病机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积水在临床诊断中可以分为慢性和急性两种类型,急性是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7天左右发生脑积水症状,部分学者认为脑室血液影响了整个脑脊液循环系统,进而导致脑脊液循环通路发生梗阻。
慢性是指出血后3~4周发生明显脑积水症状,严重影响预后。
有学者发现[2],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在SAH脑积水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属于纤维源性细胞因子,多存在于正常脑脊液中,具有修复损伤的功能。
也有研究已经证实,脑脊液中TGF-β1的浓度变化与SAH损伤严重程度具有密切关联。
国外研究采用大鼠动物模型进一步探究了TGF-β1在慢性脑积水诱导中的作用,能能够观察到动物模型大鼠发生蛛网膜纤维化,由于脑脊液循环发生障碍进而导致慢性脑积水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
临床表现
• SAH占整个卒中的5%~10% • 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 • 腰椎穿刺呈血性 • 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损害 • 大型动脉瘤可引起颅内占位体征和搏动性压迫 • 玻璃体膜下片状出血
动脉瘤破裂的前驱症状
动脉瘤扩大:痛性眼肌麻痹;
后交通动脉瘤超过7mm时, 动眼神经麻痹; 警觉性渗漏。
15%~20% 15%~20% 1%~2% 10%~20% 5%~8% 1%~2% 5% 5%~10%
CT脑扫描分级
等级
0 1 2 3
SAH
无 薄层 薄层 厚层
脑室内积血
无 双侧侧脑室均无 双侧侧脑室均有 双侧侧脑室均无
4
厚层
双侧侧脑室均有
MR影像
大脑前动脉水平段动脉瘤
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
家族中动脉瘤的筛查是一复杂、未解决的问题。 大规模筛查一级亲属(父母、同胞、子女)可达7%。 动脉瘤破裂的几率< 0.5%(年)。 外科或介入治疗的致死致残率约5%。 “脑内定时炸弹”的病人-每年复查-焦虑
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性肾病
MRA追踪观察: 中或大的动脉瘤(>9mm);
囊状动脉瘤最常见的好发部位是大脑底部大动脉的分 叉处。
前循环 大约85%;
在颅后凹:基底动脉尖,
基底动脉与小脑上动脉交叉处, 小脑动脉与椎动脉交叉处; 12%~31%的囊状动脉瘤为多发性。
• 动脉瘤的组织学:
囊状动脉瘤,
细菌性动脉瘤,
外伤性动脉瘤,
夹层动脉瘤, 肿瘤性动脉瘤, 动脉硬化性动脉瘤(长段膨胀)。 囊状动脉瘤包括所有动脉向外凸的、起源不明的、 与炎症或肿瘤无关的动脉瘤。
心律失常(心得安、美托洛尔、钙通道阻 滞剂) 神经源性肺水肿(多巴酚丁胺) 低钠血症(补液、避免利尿剂等)
颅内压增高
血管痉挛(3H疗法,尼莫地平,60mg,q4h,21d)
应用 电解螺旋圈技术 栓塞脑动脉瘤
微支架和螺旋圈的放置关系
介入治疗的适应证: 年龄大; 全身一般状况较差;
后循环的动脉瘤;
非神经系统:
高血压/低血压; 胃肠道出血; 出血性疾病; 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充血性心衰; 肺不张; 肺炎; 低钾血症。 贫血; 静脉血栓栓塞; 神经源性肺水肿; ARDS;
低钠血症/高钠血症;
SAH 后神经状态加重的鉴别诊断:
再出血 血管痉挛-脑缺血
亚急性脑积水
痫性发作
低钠血症
低钙血症
SAH 后神经状态加重的鉴别诊断: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进展
SAH的原因
外伤性(头部外伤,神经外科手术) 自发性(非外伤性): 动脉瘤(先天性,获得性) 脑血管发育异常(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 脑出血 脑肿瘤 过敏性紫癜 脑静脉血栓形成
出血性疾病
感染
中毒
血管病(胶原血管病,风湿热)
颅内囊性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 见的原因(80%)。
颅底深部的动脉瘤
采取介入或手术治疗? 需要神经外科、介入科、 神经内科、ICU联合评估
前交通动脉瘤栓塞前后
床突旁段动脉瘤栓塞前后
介入治疗与开颅夹闭手术相辅相成
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 手术风险大,介入容易; MCA三根分叉部位的动脉瘤: 手术容易,介入难。
尽管介入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对巨大的动 脉瘤和解剖位置复杂的动脉瘤,应当采取开颅和 显微外科夹闭手术。效果确切而持久。
低血压
缺氧 高血糖/低血糖 药物影响 内科合并症的影响(肺炎、肾衰等)
SAH的治疗策略
治疗出血本身对脑部造成的原发性损伤;
采取必要的、相关的一般支持疗法;
预防出血带来的继发效应:
脑血管痉挛,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
脑积水 治疗导致出血的动脉瘤。
由于神经外科和介入治疗的进展,过去的一 些观点和治疗方法正在逐渐被废弃: 抗纤溶药物;
Hunt and Hess 分级
0级 患者无症状,未破裂的动脉瘤;
1级
2级
轻度头痛,颈部抵抗;
严重的头痛,颈部抵抗;
3级
4级
2级 + 轻度意识损害,局灶神经功能缺失
3级 + 昏呆和严重的神经功能缺失
5级
昏迷
世界神经外科学会联合会SAH分级标准 WFNS
Ⅰ
Glasgow 评分 15 14~13
14~13 12~7
或者叶状动脉瘤。
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
吸烟
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 女性 高龄 口服避孕药
服用刺激性物质
饮酒
今后需要努力研究的方向
改善SAH病人的预后;
动脉瘤增长和破裂的决定因素;
血管痉挛的预防和诊断; 人血白蛋白的神经保护作用; 脑池内溶栓和冲洗; 新的放射技术;
血管内治疗技术(生物活性螺旋圈和支架);
抗痫药预防、控制高血压、戒烟。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本巡讲教材中部分图片由301医院介入科李宝民教授惠赠
1/10的患者因急性颅内压增高而猝死;其中40%见于
后循环的动脉瘤;
另有10~20%的患者到急诊室时呈昏迷状态或需要辅
助呼吸。
破裂动脉瘤的发病率:3.9/10万人/年
11 /10万人/年
17.5~19.4 /10万人/年
1996年加拿大基于人口的研究表明,调整年龄后,SAH的
发病率为7.2/10万人/年(男6.2,女8.1)。破裂者的平均年 龄46.6岁。
在脑健康检查中未破裂动脉瘤的发现率为5%; 未破裂动脉瘤的破裂率为每年0.5~2% 是否破裂与危险因素、动脉瘤的大小和位置有关
无SAH史,动脉瘤<10mm,每年破裂率<0.05%; 有SAH史,动脉瘤<10mm,每年破裂率<0.5%; 有无SAH史,动脉瘤>10mm,每年破裂率<1%; 25mm以上巨大动脉瘤第一年的破裂率为6%; 动脉瘤的大小和位置是预测破裂的独立因素。
颅内动脉瘤真正的患病率难以确定;
粗略估计5%的人口具有1个或多个动脉瘤;
尸检材料:包括2mm的动脉瘤 17%
4mm以上的动脉瘤
不足4%
MRI资料: 110名家系成员中11具有16个未破动
脉瘤。
• 致死率:24h内对破裂做出诊断者包括在内,病死率 超过50%。 • 在一些部位,病死率已经高达68%。 • SAH头3个月内死亡在45%~49% • 致残:致残占半数以上的生存者。经过神经外科行动 脉瘤结扎后出院回家的64%的患者,其生活质量绝对 达不到破裂前的水平。
N Eng J Med 1998;339:1125-33
无SAH史,脑动脉瘤5年累计破裂率
<7mm 7~12mm 13~24mm >25mm
颈内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0% 2.6% 14.5% 40%
后循环 后交通动脉 2.5% 14.5% 18.4% 50%
Lancet 2003;362:103-110
• 血流动力学学说;
• 血管动脉硬化退性变性学说,等等;
目前认为脑底部的血管,特别是在分叉部固有的构造、 流体力学的特殊性基础上,再加上后天的一些因素。
脑动脉瘤的病理生理
• 脑动脉瘤破裂后引起SAH,导致脑实质
损害、脑内血肿、颅内压增高、急性梗阻 性脑积水、脑血管痉挛、脑梗塞,等等。 • 影响预后的最大因素:SAH的严重程度、
静脉补充多种维生素
清醒患者:软食、高纤维性饮食 昏迷患者:鼻饲 润便剂
动脉瘤SAH的内科处理:
• 制酸剂:硫糖铝
• 对症治疗
止痛药(可待因,度冷丁) 再出血(氨基己酸/止血芳酸?、外科 夹闭、血管内介入填塞) 躁动不安(短效苯二氮卓类或巴比 妥类) 恶心/呕吐(制吐药)
动脉瘤SAH的内科处理:
痫性发作(苯妥英钠、苯巴比妥)
运动缺失
无
Ⅱ
Ⅲ Ⅳ
无
有 有或无
Ⅴ
6~3
有或无
脑动脉瘤的诊断方式
• CT/CTA
• MRI/MRA
• DSA 最为可靠,金标准 • 腰椎穿刺
孤立性 中脑周 围SAH
• 3天内SAH的CT平扫所见:
蛛网膜下腔积血 85%~90% 局限性、薄层积血 局限性、厚层积血 弥散性薄层积血 弥散性厚层积血 脑室内积血 脑实质内积血 硬膜下积血 脑积水 占位效应 缺血性病变 动脉瘤 正常
动脉瘤 >8~10mm
瘤颈宽 > 4mm
介入治疗很难达到完全闭塞 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
外科手术的适应证:
宽颈动脉瘤(瘤颈/瘤顶 > 0.5) 伴有大的脑实质血肿;
从瘤顶和基底部发出正常的动脉分支;
动脉瘤伴有局灶性占位效应;
未破裂动脉瘤、脑健康性检查和预防性治疗
CT、CTA、MRI、MRA、DSA
脑动脉瘤的形状
• 袋状 • 囊状 • 梭状 • 夹层
脑动脉瘤的分型
• • • • 小型:直径在10mm内 中型:直径为10~20mm 大型:直径在2mm以上 巨大动脉瘤:最大直径超过25mm
• 真性 • 假性
脑动脉瘤的生长原因
• 先天性 • 后天性
脑动脉瘤的成因
• 先天性中膜缺损学说;
• 内弹力板退性变性学说;
舌下含心痛定; 低钠血症的限制液体; 破裂动脉瘤的延长夹闭; 硝普钠和其它血管扩张剂。
NICU-NSICU
血压:收缩压< 180mmHg
平均动脉 100~120mmHg
动脉瘤SAH的内科处理:
紧急治疗(气道支持;吸氧;辅助通气;维持静脉通路) 其它紧急治疗:密切观察(心脏监护,血压监护) 绝对卧床限制探视(轻吸痰,小心导尿) 穿弹力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