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国际医学影像物理和工程大会暨第九届中国医学影像物

合集下载

以生物影像科技“洞见”生命力——记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分子医学研究所教授陈良怡

以生物影像科技“洞见”生命力——记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分子医学研究所教授陈良怡

创新之路长期以来,如何在细胞层面“看得更清楚”一直是生物医学领域研究者关注的重要议题。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经过近3年的建设施工,由北京大学牵头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我国在生物医学成像领域的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在2022年迎来全面竣工。

这一包含了多模态医学成像装置、多模态活体细胞成像装置、多模态高分辨分子成像装置、全尺度图像整合系统及模式动物等辅助平台和配研成果;而以赤诚之心投入相关成果的实践和转化的过程中,他又是领域内当之无愧的践行者。

“在活细胞层面看清楚疾病发生和变化的过程,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而找到治疗疾病的药物和方法,这就是超分辨显微镜的意义,也是我不断追寻的科研梦想。

”陈良怡如是说道。

从“偶遇”到热爱“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

”这句话曾经鼓舞和吸引了众多年轻人进入生物陈良怡某个方向都有哪些实验室的重要贡献,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大家的交谈就像是在对‘暗语’,只有我一个人听不懂。

”与此同时,他也在从研的过程中,看到了曾经的学习经历带给自己的优势——“交叉学科的学习背景,让我可以用更加多元的视角看待和思考科学问题,也似乎让我比纯粹生物背景或纯粹工程背景的同学要‘多懂一些’。

”想通了这一点,陈良怡沉下心来继续畅游知识的海洋,一篇篇详细阅读过的文献材料、一摞摞条分缕析的学习笔记,都是他勤学的明证。

大量阅读、摘录要点、及时回顾、全面思考,陈良怡用这样的方式逐步积累起自己对于学科全貌的认识和深刻见解,从而“真正理解并开始了生物物理研究”。

2004年6月,学成回国的陈良怡怀揣继续做科研的热情,就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行走在生物物理及光学的基础研究路上。

此后6年,在忙于科研的同时,陈良怡也不断思索着自己所做工作的价值所在。

他期望能在深耕基础研究的同时,让这些研究成果更具实用性,使它们展示出“看得见的价值”。

就此,陈良怡决心投身科研及转化前沿,恰逢此时,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医疗影像——造福未来的品质生活

医疗影像——造福未来的品质生活
众所周知 ,医学影像学是 以产生人体 ( 或某些部分 及其功能 )的影像 为 目标 的医学分 支 ,其在研 究正常 的 解剖 和生 理 、检 测或评估疾病 、监测治 疗效果 、随访患 者及评估预后方 面发挥关键作用 ,如 : 磁共振 成像和计 算机 断层 扫 描 、球 囊血 管成形术 、乳房 x线 摄影 术等 。 近 3 年来 ,医学影像学成功吸收整合了物理学 和计算机 0 科学 的先进技术 ,实现 了快 速迅猛 的发展 。影像诊 断造 影剂的发展也为增强影像观察效果发挥 出巨大作用 。 未来 的医疗影像技术将 如何发展 ,又会为 品质生 活 带来哪些福 音?在 2 1 年 9 1 00 月 7日由上海 博莱科信 谊 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主办 的 “ 卓越影像 , 品质生活” 论坛上 , 世界一流的学科专家们 周绕影 像健康系统在慢性病领 域 的角色变化 、影像学在疾病预 测方面的最新进展 、新 兴 生 物医学 给大众健康带来 的福 音 、影 像学在个体化 医疗 方 面的角色等议题展开 了深入的讨论 。 手无策 。这导致 了疾 病流行病学 的根本性转变 ,即从急 性向慢性情况 的转变。慢性疾病 ,如心血管疾病 、癌症 、 慢性呼 吸系统疾 病 、关节炎或神经退 行性病变 ,已成为 发达 国家 中患病率和成本最高 的医疗健康问题 。 在许 多慢性 疾病 和健康 问题 的诊断和 长期管理 中, 对 于了解慢性病 的生 物学特点 以及如何 帮助 勾画个 体差 异 的演变方面 ,医学影像学 已经并将继续发挥关键作用 。
个体 化 医学 不 再 是 梦 想 人的个体差异在 医务人 员控制个体患者疾病 的能力 中发挥着 重要 作用 。当前 ,患者 的医学管理基于群体统 计 ,而后者又是 基于可靠性 或高或低 的数据 。由于对 导 致疾病过程 的早期事件或关 于疾病 的生物学 的理解不充

我国X射线相位衬度成像研究获重大突破医疗CT技术有望实现新飞跃

我国X射线相位衬度成像研究获重大突破医疗CT技术有望实现新飞跃
材 料科学 、 息科学 、 信 安全检查 和许多工业 产 品检 测领域得 到广 泛应 用 , X射线 透视 和 x射线 C 与我们 T 每 一个人 的生 活和健康息 息相关 。然 而 , 传统 的 X射 线 成像 技术 对重 元 素为 主 的物 体 ( 如骨 头 、 金属 等 ) 比较 敏感 , 能获得 清 晰的 图像 , 而对 轻元 素为主 的生物 软组织 ( 如早 期肿 瘤 、 管) 高分 子材料 (不久前在 x射线相位衬度成像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 其研究成果克服了医学 X射线 C T技术 应用 x射线相位衬度成像方法的障碍, 为形成更加快速、 灵敏度更高、 更安全的 x射线相位 C T技术奠定 了基础 。专家预测 , 这项新 技术 的诞 生 , 将催 生新型 X射线相位 C T产业 。 从伦 琴发现 X射线至今 的 1 0多年里 , 统 的基 于吸收 的 X射线成 像技术 在 医学 临床诊 断 、 0 传 生物学 、
料、 碳纤 维 、 高聚 合物) 能得到模糊 的图像 。与之 相 比, 十几 年来 发 展起 来 的 X射 线相 位衬 度成 像具 只 近
有 明显 的优势 , 以对轻元 素构成 的生物 软 组织 获得 高清 晰 ( 度) 图像 。但 由于 成像 方 法 比较 繁琐 , 可 衬 的
成像时 间过 长 , 辐射剂 量过 高 , 不适合生 物医学样 品 的成像 要求 , 于 与 目前广 泛使 用 的 医学 X射线 C 难 T 技术相结合 , 因此 , X射线 相位衬度 成像技术 的推广应 用遇 到了瓶 颈 。 吴 自玉领导 的联合成 像科研小 组 , 准 X射线 相位衬度 成像普及 应用这 个与人 类 健康 紧密 相关 的课 瞄
5 0 : 9 8 A- — 5 0 0A- . 9 85 0 0 1 98 8

胡逸民简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

胡逸民简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

胡逸民 简介1964年8月毕业于安徽大学物理系1982年至1983年留学英国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首席放射物理师 国内外学术任职国际:国际科联国际医学物理和工程科学联盟(IUPESM)委员会委员Council Member of IUPESM, ICSU亚太地区医学物理联合会(AFOMP)付主席Vice President of AFOMP国际医学物理组织(IOMP )中国理事China Council Member of IOMP美国AAPM 医学物理杂志(Medical Physics)付主编Associate Editor of Medical Physics国际生物医学工程与计算杂志(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ing )付主编Associate Editor of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ing胡逸民(Y.M.Hu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导师首席放射物理专家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分会 主任委员国内:中国医学科学院 教授、首席专家 中国科协七大 代表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付理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学分会 主任委员中国卫生装备协会放射治疗装备技术分会 主任委员北京清华大学加速器工程系医学物理研究所 客座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外聘 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主编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常务编委曾任职: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治疗科 副主任(1984.4-2002.5) 中华放射肿瘤学会 常委兼秘书 (1986.10--2004.5)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编辑部 主任 (1987.1--2004.12)中华放射肿瘤学会放射物理专业学组 组长 (1986.10—2004.5)中国医学物理学会放射物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 (1986.10—2004.5)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 )专家组成员 (1992.1—2004.12)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秘书长(2000.1-2008.4)国际科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 委员(2004-2008)主办和参加医学物理和生物医学工程的主要学术活动:1990.5.28~5.31主持首届北京国际医学放射物理学术讨论会 (1st BICMRP) 2000.5.26~5.30主持第二届北京国际医学放射物理学术讨论会 (2nd BICMRP) 2003.8.23~8.27主持成都国际医学物理讲习班 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2006.9.3~9.7 主持国际医学物理(卫星)学术研讨会暨全国放射肿瘤物理学术年会2007.8.23~8.27 主持第7届亚太地区医学物理学术研讨会暨第13届全国医学物理学术年会1997.6.5~6.7 2008.10~2010.8 组织北京国际放射肿瘤研讨会(ICRO’ 97 Beijing) 主持北京、南京长城国际医学物理学术大会1985. ~ 至今主办多次全国放射治疗和放射物理进展学习班1998.5.11~5.16 主持首届全国适形放射治疗讲习班1988.8 ~ 至今以国际医学物理组织(IOMP)中国理事身份,连续多次参加由国际医学生物工程联合会(IFMBE)和国际医学物理组织(IOMP)分别在美国Santonio、巴西Rio、日本Kyoto、法国Nice、美国Chicago、澳大利亚Sydney、韩国Soul德国MUNICH联合召开的国际医学物理和生物工程学术会议1985.8 ~ 至今多次参加国际医学物理和生物工程学术会议多次参加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协会(AAPM)学术年会多次参加北美肿瘤放射治疗学(ASTRO)学术年会多次参加欧洲肿瘤放射治疗学(ESTRO)学术年会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专家服务:1993.5.2~5.14乌干达(Uganda)IAEA项目:UGA/6/0071993.5.14~5.21埃塞俄比亚(Ethiopia)IAEA项目:ETH/6/0041995.4.24~4.30加纳(Ghana)IAEA专家巡访1995.7.31~8.14埃塞俄比亚(Ethiopia)IAEA项目:ETH/6/0041996.3.16~3.27苏丹(Sudan)IAEA专家巡访1996.8.15~8.25加纳(Ghana)IAEA专家巡访1998.5.30~6.9约旦(Amman, Jordan)IAEA项目:C7-RAW-6.004-004 1998.5.30~6.9埃及(Cairo, Egypt)IAEA项目:C7-RAF4014-008-198 1999.12.4~12.8伊朗(Karaj & Esfaham, Iran)IAEA项目:C7-RAW6.004-008 2000.6.30~7.14约旦(Amman, Jordan)IAEA项目:C7-RAW6.004-010 2002.4.17~4.21 香港(Hong Kong) IAEA RCA项目:亚太地区放射物理师培训规划(提案) 2003.3.29~4.3 泰国曼谷(Bangkok, Thailand) IAEARCA项目:PCM协调员会议医学物理和医学工程科技成果:1.CREAT XST-SYS X线立体定向治疗(X-刀)系统1997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CREAT XST-SYS X线立体定向治疗(X-刀)系统1997年广东省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3.CREAT XST-SYS X线立体定向治疗(X-刀)系统1997年广东省经济委员会优秀新产品一等奖4.七点测量法——中心轴百分深度剂量数据收集的简化1990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5.肿瘤放射治疗的剂量计算与校对系统1990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代表性著作:1.肿瘤放射物理学(主编)原子能出版社, 1999.92.肿瘤放射治疗技术(主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9.53.以第一作者发表:适形放射治疗——肿瘤放射技术进展、X(γ)线立体定向治疗的物理原理和生物学基础、X(γ)线立体定向治疗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等学术论文共40多篇4. 参与编写的主要著作有:谷铣之等主編:“肿瘤放射治疗学”,第一、二版(1978,1983)刘泰福主编:“现代放射治疗学”,第一版(2001)殷蔚伯等主编:“肿瘤放射治疗学”,第三版(2002)张天泽、徐光炜主编:“肿瘤学”,第一版(1996),第二版(2005)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主编:“实用肿瘤学”,第一版(1996)发明与专利:1.00132508.6 X(γ)射线调强治疗装置2.00259662.8 调强多叶准直器3. 99201409.3 立体定向治疗X刀γ刀测量模体主要成就与贡献:癌症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我国每年约有200万人新患癌症。

医学影像工程学

医学影像工程学

医学影像工程学概述一、简介医学影像工程学是一个交叉学科,它结合了医学、物理、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这个领域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使用各种技术来获取、处理和解析医疗影像,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诊断疾病。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医学影像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技术和应用领域。

二、医学影像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医学影像工程学是研究如何使用各种技术来获取、处理和解析医疗影像的学科。

这些技术包括X射线、CT(计算机断层扫描)、MRI(磁共振成像)、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等。

医学影像工程师需要理解这些技术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医疗诊断。

三、医学影像工程学的发展历程医学影像工程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科学家开始尝试使用X射线来获取人体内部的影像。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影像获取技术不断出现,如CT、MRI等。

同时,对影像的处理和解析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如图像增强、分割、配准等。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医学影像工程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诊断系统。

四、医学影像工程学的主要技术1. 影像获取:这是医学影像工程学的基础,包括X射线、CT、MRI、PET等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2. 影像处理:这是对获取的影像进行预处理,以便于后续的解析。

主要包括图像增强、噪声去除、图像分割等。

3. 影像解析:这是对处理后的影像进行分析,以便于诊断。

主要包括特征提取、模式识别、分类等。

4. 自动化诊断:这是近年来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利用深度学习等技术,自动从影像中提取特征,进行诊断。

五、医学影像工程学的应用领域医学影像工程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临床医学、病理学、放射学、生物医学工程等。

在临床医学中,医学影像工程学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在病理学中,医学影像工程学可以帮助病理学家分析组织样本;在放射学中,医学影像工程学可以帮助放射科医生评估疾病的进展;在生物医学工程中,医学影像工程学可以帮助工程师设计新的医疗设备。

医学影像学核心期刊汇总

医学影像学核心期刊汇总

结果来源
• 搜索引擎,如度娘,谷歌, 必应 •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Thank You!
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 期刊)遴选体系:
• 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 (每4年 更新一次,最新一次是2012版) • 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来源期刊”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 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 刊”)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 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 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分为核心 库以C为标记和扩展库以E为表记)
• 【中文名称】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刊物简介】 【英文名称】 Chinese Journal 本刊主要内容包括胸 of Interventional 部、腹部、盆腔及四肢介 Imaging and Therapy 入影像与治疗学,中枢神 • 【出版周期】 双月刊 经、头颈部及心血管介入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院 影像与治疗学,微创介入 学,超声介入学,介入材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声学所 料学、药物学及护理学等; • 网址: 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医学 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学工 • ISSN: 1672-8475 作者、心脏病学、神经科 • 国内刊号: 11-5213/R 学等临床医学工作者和科 研人员。本刊是介入影像、 • 邮发代号: 80-220 治疗学工作者相互学习、 • 主编: 张金山 蒋学祥 李彦豪 交流的园地,是医院图书
中华放射学杂志
• • • • • • • •
【刊物简介】该刊 【中文名称】 中华放射学杂志 以中高级医学影像 【英文名称】 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y 学工作者为主要读 【出版周期】 月刊 者对象,反映我国 主管单位: 中国科协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医学影像学临床科 网, ISSN: 1005-1201 国内刊号: 11-2149/R 促进国内外医学影 邮发代号: 2-66 主编: 像学术交流。 戴建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导言: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像技术在现代医疗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医学影像技术是通过利用不同的物理原理,将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呈像,以帮助医生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突破,为患者提供更精确、快速和无创的医学服务。

本文将对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进行探讨。

一、发展历程1.1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的起源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医生主要依靠观察和临床经验进行诊断。

然而,随着电子学、计算机和探测器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技术开始应用于医学诊断。

1.2 发展阶段和里程碑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引进超声波影像技术,成为最早使用该技术的国家之一。

之后,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又引进了X射线诊断设备,并在70年代发展起了自主研发的计算机断层成像(CT)技术。

80年代,我国又引进了核磁共振(MRI)技术。

此外,我国还在90年代初引进了数字化乳腺摄影(DMF)技术,用于乳腺癌的筛查和诊断。

近年来,我国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包括放射性药物治疗、分子影像技术和图像导航技术等。

二、应用领域2.1 临床诊断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帮助医生观察和评估人体内器官、组织和结构的状态,从而发现疾病或异常表现。

例如,X射线影像技术可以用于检测骨折、肺部感染和胸部肿瘤等疾病。

CT和MRI技术可以提供更精确和详细的图像,用于检测和评估肿瘤、脑卒中、心脏疾病等。

超声波影像技术在孕妇产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观察胎儿的发育和检测胎儿是否存在异常。

2.2 介入手术医学影像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介入手术。

介入手术是通过影像引导和导航技术,使医生能够在不开放身体的情况下进行手术和治疗。

通过CT、MRI和超声波等技术,医生可以准确定位和定位手术目标,并通过图像引导来操作手术器械。

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肿瘤治疗和神经内科手术等领域。

衍射增强成像在股骨头坏死软骨下骨塌陷诊断中的应用

衍射增强成像在股骨头坏死软骨下骨塌陷诊断中的应用
� 3 63 8 �
1 1 年 6 月第 5 卷第 12 期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20
C h in J C l inicians( E l e ct r o nic E dit io n ) , J une15, 20 1 1, Vo l . 5, No . 12
� 新技术 � 新方法 �
衍射增强成像在股骨头坏死软骨下骨塌陷诊断中的应用
石少辉 陈雨 李子荣 潘琳
股骨头坏死结局表现为坏死吸收或反应性修复 引起软骨 下骨的 骨折, 最终 导致关 节软骨 塌陷及 骨关节炎 的发生 �目前 普通 X 射线不能显示骨坏死修复反应出现的软骨下骨折�衍射增强成 像( diff e ra ct io n e nh a nce d ima gin g, D E I ) 技 术是基于硬 X 射线折射效应引入空间相移分布形成图像的一种成像技术[1-4] � 辐射光具有较强的穿透性� 较高 的空间分辨 率和较好的 相干 0 0 倍, 性, 其衬度分辨率比常规 X 射线吸收的密度分辨率高出 10 可记录低吸收物体 内部不同 组织结构信 息, 呈 现出清晰的 X
[ 5 ] 射线二维照相术或三维 CT 微图像实验对股骨 头坏死患 者全髋 关节
置换标本进行了同步辐射 X 线相衬成像研究, 观察 股骨头坏死在衍射增强同步辐射成像情况� 一� 材料与方法 1. 标本来源: 股骨头坏 死全髋关节置换后的股骨头 � , 5 手术时取下新鲜 坏死股骨头 4 0例, 用手 术电锯在其 大转子向前 1 冠状面正中切开, 用生理盐水冲洗骨面, 去除血液及骨髓组织 , 置1 3 % 中性福尔马 林固定液 中�标本固定 7 d 后, 用钢锯 将其 . 5 cm , 沿剖面剖开, 每层厚度为 0 取中间一层用于衍射增强同步辐射成像� 2 . 衍射增强相位衬度成像: 本实验所用的同步辐射系统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北京同步辐射实验室, 一个典型 的衍 射增强成像系统由光源� 单色器样品� 分析晶体和探测 器组成( 图 1) �利用北 京同步 辐射装 置( B SR F ) 4 W 1A , 光 束线提 供的 同步辐射硬 X 射线 单色光, 分别用衍射增强法对股骨头标本进行观察 � �所用储环电 子能量为 2 . 2 Ge V, 束流强度 4 0 70 mA , 单 X 射线能量 16 k e V �用 � Si ( 1 1 1) 单块晶体作单色器, 两种样品成像的最适条件为电子 束流强度 60 1 0 0mA , 曝光 时间为 3 4 s, 同步辐射光经两块晶体折射后, 投照到标本上, 透过标本后, 照射在 后方的探测 器上成 像, 胶 片记录 的像用 光学显 微镜 采集�所有标本经同一同步辐射操作者[6], 在相同的能量� 流强� 亮度等条件下成像� 二� 结果 股骨头坏死标本衍射增强同步辐射成像可清晰见到股 骨头骨小梁及软骨全层 , 正常 骨小梁结 构清晰( 图 2 ) ; 股骨头 坏死 区骨小梁结构紊乱 ( 图 3 ) ; 股骨头坏死关节软骨塌陷前坏死区与 正常软骨 交界处可看 见交接区软 骨下骨骨 折塌陷 以及负 重 � �上述影像学改变无论在 X 线� 区软骨与软骨下骨分离 二维 CT 还是 M R I 中都不能显示( 图 4 8 ) � 三� 讨论 当 X 射线穿过物体时会发生吸收 � 散射( 包括相干散射和 非相干散射) � 折 射等物理过程�传统的医学 X 射线成像主要利 用物体不同部分对 X 射线吸收的不同所造成的光强变化, 使得在观察主要由轻元素构成的人体内病变 组织时, 很难获得 足够 的吸收衬度, 因而极大地限制了 X 射线 影像 技术 在医 学和 生物 学应 用�近 几年, 国 际上 广泛 重视 一种 新的 X 射线 成像 方 � �X 射线相位衬度 成像在医学方面的应用�X 射线相位衬度成像的原理是: 当 X 射线 穿过物体时 , 法� 由于 物体的不同 部位 引起相位改变的不同, 射线的折射也不同, 从而使波 前产生了相 应的对 畸变, 这种 相位的改 变通过 不同的 相位衬 度技术记 录 下来�目前使用的相位衬度技术分为三类: 干涉法� 衍射增强 法和类同轴 全息法�D E I 方法是 一种基于相 位衬度 机制的 成像 方法, 通过单色器产生一个特定能量的准平面波穿过样品, 在样 品中折 射率的 变化将 对平面波 的波前 产生扰 动, 使波前 的相 位发生改变, 相位的改变与样品中电子对射线的散射作用有关� Ch a pma n 等[7] 于 1 997 年把 D E I 应用于医学领域以来, h le ma n 等[8] 应用 同步 该技 术在医学 上逐渐 发展并 应用起 来�M ue 辐射 D E I 对兔活体的软骨进行了观 察并获 得了 清晰的 图像, 认 为 D E I 在 软骨 退变 的诊 断上 将优 于 M R I , 具 有光 明的 前景 � Co n no r 等[9]运用 D E I 激素, 能清楚显示小牛皮质骨的疲劳性 骨折�除了在动物实验上 应用外, D E I 成像技术 在人股骨头 标本

医学影像学 第9版 书签 文字 复制检索

医学影像学 第9版 书签 文字 复制检索

医学影像学第9版书签文字复制检索医学影像学一直以来都是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它通过各种影像技术,如X光、CT、MRI等,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

而《医学影像学第9版》作为这一领域的经典教材,一直备受医学界的关注和推崇。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够为您呈现一篇有深度、有广度的文章。

1. 对《医学影像学第9版》的评价《医学影像学第9版》作为一本全面介绍医学影像学知识的教材,其内容涵盖了影像学的基本原理、常见疾病的影像表现以及影像学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等方面。

书中对各种影像技术的原理及临床应用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且配有大量的高质量影像示例,有助于读者更直观地理解相关知识。

我认为这本书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对于医学影像学领域的学习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2. 书签和文字复制检索的重要性在学习和阅读《医学影像学第9版》这样一本知识密集的教材时,书签和文字复制检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在书中设置书签,我们可以轻松地找到需要重点复习或整理的内容,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文字复制检索功能则可以将书中重要的知识点或例题摘抄下来,方便整理和日后复习。

这些工具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掌握书中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3.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个人看来,《医学影像学第9版》这本书对医学影像学领域的介绍非常全面,结合了基础知识和临床应用,适合不同阶段的学习者使用。

书中的书签和文字复制检索功能更是为学习者提供了便利,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知识的整理和掌握。

而对于医学影像学这一专业领域的学习者来说,掌握这些基础知识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日后的临床实践。

总结在本文中,我对《医学影像学第9版》这本教材进行了多角度的评价和探讨,并就书签和文字复制检索的重要性提出了个人观点和理解。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希望读者能够更全面、深刻地了解这本重要的教材,并在学习和实践中有所启发。

感谢阅读!医学影像学在医学领域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因为它通过各种先进的影像技术,为医生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信息。

华大智造云影人工智能赋能医学影像 让优质医疗资源人人可及

华大智造云影人工智能赋能医学影像 让优质医疗资源人人可及

华大智造云影:人工智能赋能医学影像 让优质医疗资源人人可及文/林世爵华大智造云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是深圳华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华大智造”)的下属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医学影像智能科技公司。

公司拥有强大的研发实力,云影项目团队中研发人员占比超过60%,均来自海内外知名高校,在运动控制算法、远程超声人机交互、机器人辅助医疗系统等领域具有丰富的研发经验,研发的多款医疗产品在全国知名医疗机构得到广泛应用,为推动全国医学影像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机器人+人工智能”,推动医疗资源下沉2019年,国家发布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将癌症防治列为重大行动之一,并针对癌症预防、早期筛查、早诊早治等提出了行动目标。

肿瘤筛查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超声检查是一个常用的快速、经济、便捷的筛查方式。

然而,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我国仍有超过15万注册超声医生缺口,同时超声医生资源分布极不平衡,高质量的超声医生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在偏远欠发达地区基层医院,大范围的乳腺超声筛查仍会因超声医生资源有限难以展开。

“我们国家大概有6000家县级医院要服务约9亿人口,在医疗资源紧张或分配不均的问题面前,社区医院以及县级医院应当承担起筛查任务。

这种情况下,利用超声诊断帮助肿瘤的早期筛查则更需要人工智能发挥作用,将超声机器人逐步下沉到基层。

”这是华大智造云影远程超声市场负责人涂聪在参加由人民网·人民健康主办的2021年全国两会“健康中国人”系列圆桌论坛时,为解决超声医生资源不足及超负荷工作问题提出的“华大智造方案”。

华大智造云影希望通过“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手段解决现实困境,通过机器人及人工智能技术代替医生进行传统的超声检查,解决超声医生资源不足的问题,让超声医生将精力集中在阅图和诊断环节,减少患者就诊期间的2020年12月22日,华大智造云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大智造云影”)远程超声机器人凭其面向5G智慧医疗、创新发展的专业技术,兼备解决偏远地区医疗资源匮乏问题的优势,在“2020全球5G应用大赛”决赛中突破重围,最终斩获优秀产品奖。

急性胰腺炎超低剂量ct灌注重建的多期图像质量评估

急性胰腺炎超低剂量ct灌注重建的多期图像质量评估

急性胰腺炎超低剂量CT灌注重建的多期图像质量评估宋思思ꎬ李㊀洁ꎬ邹㊀庆ꎬ张仕勇ꎬ王晓玲ꎬ谢冬梅ꎬ邓鸿义ꎬ郭开灿ꎬ明㊀兵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放射科㊀四川㊀德阳㊀618000㊀㊀ʌ摘㊀要ɔ㊀目的㊀基于第三代双源CT上腹部超低剂量灌注成像ꎬ重建动脉期㊁门脉期图像ꎬ对比研究急性胰腺炎患者重建图像与常规CT增强扫描的图像质量ꎮ方法㊀纳入拟诊为急性胰腺炎的患者33例行超低剂量CT灌注扫描ꎬ收集同期行上腹部常规增强扫描的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ꎮ对上述各期图像质量进行客观及主观评价ꎬ并记录辐射剂量ꎮ客观测量指标包括各期腹主动脉CT值㊁门静脉CT值及胰腺CT值ꎬ并以腰大肌为参照物计算出各期腹主动脉㊁门静脉及胰腺的信噪比(SNR)㊁对比噪声比(CNR)ꎬ并比较其差异ꎮ结果㊀腹主动脉CT值㊁CNR㊁SNR及胰腺CT值㊁CNR灌注重建动脉期㊁门脉期均高于常规增强扫描ꎬ门静脉CT值㊁CNR㊁SNR及胰腺SNR灌注重建门脉期高于常规增强扫描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ꎻ胰腺SNR灌注重建动脉期与常规增强扫描无统计学差异(P>0.05)ꎻ门静脉CT值㊁CNR㊁SNR灌注重建动脉期低于常规增强扫描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ꎮ灌注重建动脉期㊁门脉期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为(4.6ʃ0.48)㊁(4.6ʃ0.49)分ꎬ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0.667㊁0.678)ꎮ上腹部超低剂量灌注扫描辐射剂量为(8.4ʃ0.7)mSvꎮ结论㊀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ꎬ基于第三代双源CT超低剂量灌注重建的多期图像质量不低于常规CT增强扫描图像ꎬ可用于临床诊断工作ꎮʌ关键词ɔ㊀体层摄影术ꎬX线计算机ꎻ灌注ꎻ急性胰腺炎中图分类号:R657.5ꎻR814.4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6 ̄9011(2019)09 ̄1509 ̄05ImagequalityofarterialandparenchymalphaseimagescalculatedfromlowdoseCTperfusiondatasetsinpatientswithacutepancreatitisSONGSisiꎬLIJieꎬZOUQingꎬZHANGShiyongꎬWANGXiaolingꎬXIEDongmeiꎬDNEGHongyiꎬGUOKaicanꎬMINGBingDepartmentofRadiologyꎬDeyangPeople'sHospitalꎬDeyang618000ꎬP.R.ChinaʌAbstractɔ㊀Objective㊀Toevaluatetheimagequalityofarterialandparenchymalphaseimagescalculatedfromthethird ̄gener ̄ationdual ̄sourceCTperfusionimagingcomparedwithconventionalcontrast ̄enhancedCTimagesinacutepancreatitis.Methods33patientswithsuspectedacutepancreatitiswereenrolledꎬandallpatientsunderwentabdominalperfusionscanwithathird ̄gener ̄ationdual ̄sourceCTscan.35patientswhounderwentconventionalcontrast ̄enhancedscanwereincludedascontrolgroup.CTvaluesꎬSNR(signalnoiseratioꎬSNR)ꎬandCNR(carriernoiseratioꎬCNR)ofthepancreasꎬabdominalaortaandmainportalveinwerecomparedbetweentheimagescalculatedfromperfusionimagingandtheconventionalarterialandportalvenousdatasetsꎬrespectively.Subjectiveimagequalitywasevaluatedbytworadiologistsandradiationdoseswererecorded.Results㊀CTvalueꎬCNRꎬSNRoftheabdominalaortaandCTvalueꎬCNRofthepancreasinarterialandparenchymalphasecalculatedfromperfusionimagingwerehigherthanconventionalcontrast ̄enhancedCTimages(allP<0.05)ꎬandCTvalueꎬCNRꎬSNRoftheportalveinandSNRofthepancreasinparenchymalphasewerealsohigherthanconventionalcontrast ̄enhancedCTimages(allP<0.05).OnthecontraryꎬCTvalueꎬCNRꎬSNRoftheportalveininarterialphasecalculatedfromperfusionimagingwerelowerthancon ̄ventionalcontrast ̄enhancedscan(allP<0.05).TherewasnostatisticaldifferenceinSNRofthepancreasbetweenthearterialphasecalculatedfromperfusionimagingandconventionalenhancedscan(P>0.05).Thesubjectiveimagescoresofarterialandparenchymalphaseimagescalculatedfromperfusionimagingwere(4.6ʃ0.48)ꎬ(4.6ʃ0.49)ꎬandtheconsistencywasgood(Kappa=0.667ꎬ0.678).Theeffectiveradiationdoseoftheperfusionscanwas(8.4ʃ0.7)mSv.Conclusion㊀Ourpreliminarydatasuggestthatsubjectiveandobjectiveimagequalityofthearterialandparenchymalphaseimagescalculatedfromperfusionimagingisnon ̄inferiorwhencomparedtoconventionalcontrast ̄enhancedCTimagesinacutepancreatitis.Thusꎬperfu ̄sionimagingbasedonthethird ̄generationdual ̄sourceCTscancouldbeusedinclinicalwork.ʌKeywordsɔ㊀TomographyꎬX ̄raycomputedꎻPerfusionꎻAcutepancreatitis基金项目:四川省医学科研课题计划项目(编号:S17031)作者简介:宋思思(1985 ̄)ꎬ女ꎬ四川德阳人ꎬ医学硕士ꎬ主治医师ꎬ主要从事医学影像学诊断工作通信作者:明兵㊀主任医师㊀E ̄mail:mingbing.mb@163.com9051㊀㊀急性胰腺炎(acutepancreatitisꎬAP)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ꎬ发病率高ꎬ重症胰腺炎愈后不佳ꎬ早期准确判断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对临床诊治尤为重要ꎮ目前增强CT被认为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有效方法ꎬ但常规增强CT对急性胰腺炎多脏器损害的评估仅表现在形态学上ꎬ无法定量评估脏器微循环改变及功能损害ꎮCT灌注成像(CTperfusionꎬCTP)作为一种新型的功能成像技术ꎬ可准确获取灌注绝对值ꎬ可对胰腺炎患者的血流灌注状态作出合理的评价ꎮCT灌注成像可 一站式 获得常规多期图像㊁CTA图像及灌注参数ꎬ但受到探测器宽度及辐射剂量的限制尚未广泛应用ꎮ本文基于第三代双源CT超低剂量灌注成像ꎬ对比观察急性胰腺炎患者灌注重建图像与常规CT增强扫描的图像质量ꎬ探讨灌注成像用于临床诊断的可行性ꎬ为下一步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灌注分析奠定一定的基础ꎮ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临床资料前瞻性纳入2017年10月~2018年4月临床拟诊为急性胰腺炎的患者33例行上腹部CT灌注扫描ꎬ其中男性24例ꎬ女性9例ꎬ年龄22~85岁ꎬ平均年龄(46.7ʃ4.5)岁ꎮ收集同期行上腹部常规增强扫描的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ꎬ男性20例ꎬ女性15例ꎬ年龄30~79岁ꎬ平均年龄(47.5ʃ3.6)岁ꎮ经相关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ꎬ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ꎮ纳入标准:1)急性胰腺炎诊断符合2012年亚特兰大急性胰腺炎分类和定义修订的国际共识ꎻ2)发病时间在72h内的初诊患者ꎮ排除标准:1)碘对比剂过敏ꎻ2)患者配合差ꎬ图像质量不佳ꎻ3)存在影响胰腺灌注的疾病ꎬ如动静脉瘘㊁胰腺肿瘤㊁心功能不全㊁胸腹主动脉夹层等ꎻ4)慢性胰腺炎或既往有胰腺炎病史ꎮ1.2㊀检查方法检查前准备:检查前禁食㊁禁饮4~6hꎮ于肘前静脉留置20G静脉套管针ꎬ留置后以肝素盐水进行封管ꎮ检查前患者或其家属须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ꎮ上腹部超低剂量灌注扫描:采用西门子第三代双源CT(FORCEꎬSiemensHealthcareSectorꎬForch ̄heimꎬGermany)扫描ꎮ扫描体位为头先进ꎬ仰卧位ꎬ双手臂上举放置于头顶ꎬ用腹带束紧腹部ꎬ并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ꎮ对比剂为碘比乐或优维显50ml(370mgI/ml)ꎬ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套管针团注ꎬ注射速率5.0ml/sꎬ后续跟进30ml生理盐水以同样速率注入ꎮ对比剂注射即刻开始行上腹部一站式灌注扫描ꎮ扫描采用DynMulti4D模式ꎬ扫描范围从肝顶至双肾下极ꎬz轴覆盖范围22.4cmꎮ扫描时间总共94.5sꎬ24组容积数据:第0~13.5s每4.5s扫描一次ꎬ扫描3次ꎻ第13.5~31.5s每1.5s扫描一次ꎬ扫描12次ꎻ第31.5~67.5s每6s扫描一次ꎬ扫描6次ꎻ第67.5~94.5s每9s扫描一次ꎬ扫描3次ꎮ对于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ꎬBMI)BMIɤ24.9kg/m2的患者ꎬ管电压设置为70kVꎬ管电流设置为100mAsꎬBMI>25kg/m2的患者ꎬ管电压设置为80kVꎬ管电流设置为60mAsꎮ上腹部常规增强扫描:采用西门子第三代双源CT(FORCEꎬSiemensHealthcareSectorꎬForchheimꎬGermany)扫描ꎮ对比剂使用碘比乐或优维显(370mgI/ml)ꎬ剂量为1.5ml/kgꎬ注射速率3.0ml/sꎮ扫描范围从肝顶至双肾下极ꎮ扫描参数:开启实时动态曝光剂量调节CAREDose4Dꎬ参考管电压100kV㊁Sn150kVꎬ参考管电流190mA㊁95mAꎬ螺距0.6ꎬ球管旋转时间0.5s/周ꎬ全息光子探测器ꎬ探测器准直128ˑ0.6mmꎮ采用ADMIER重建算法ꎬAD ̄MIER强度3ꎬ卷积核Bv40ꎬFOV为300mmꎬ重建层厚7mmꎬ层间隔7mmꎮ1.3㊀灌注图像重建及分析灌注扫描结束后ꎬ将原始图像传至ForceCT后处理站(SyngoviaꎬSiemensHealthcareSectorꎬForch ̄heimꎬGermany)ꎮ在CT动态血管成像模式中ꎬ采用呼吸校正㊁降噪处理后ꎬ绘制参考时间 ̄动脉密度曲线(Time ̄arterydensitycurveꎬTAC)及胰腺实质强化曲线ꎬ选择3~5组腹主动脉强化最佳的数据利用时间平均法(timeaverageꎬtAverage)融合成动脉期图像(图1a)ꎬ选择3~5组胰腺实质强化最佳的数据利用时间平均法(tAverage)融合成门脉期图像(图1b)ꎮ切换至CT血管模式利用多平面重组技术(multiplanarreformationꎬMPR)将图像重建成厚层横断位图像ꎬ重建层厚为7mmꎬ层间隔7mmꎮ重建完成后所有图像数据上传至PACSꎬ由两名5年以上腹部放射诊断工作经验的医师采用盲法进行图像分析ꎮ1.4㊀图像评价标准客观评价:分别测量各期腰大肌CT值㊁腹主动脉CT值㊁门静脉CT值及胰腺CT值ꎮ胰腺CT值取胰头㊁体㊁尾的CT平均值ꎬ每次测量放置ROI尽量0151大ꎬ并避开小血管㊁胰管及胰腺边缘ꎮ腹主动脉及门静脉CT值测量选取腹主动脉发出腹腔干层面ꎬ选择同层面的腰大肌为参照物ꎬ并标记腰大肌标准差(standarddeviationꎬSD)为背景噪声ꎮ上述测量由2名医师分别独立完成ꎬ取平均值ꎬ计算出各期腹主动脉㊁门静脉及胰腺的信噪比(signalnoiseratioꎬSNR)㊁对比噪声比(carriernoiseratioꎬCNR)ꎮSNR=CT目标/SD参照物ꎬCNR=(CT目标-CT参照物)/SD参照物ꎮ根据辐射剂量报告记录各期CT容积剂量指数(CTdoseindexofvolumeꎬCTDIvol)ꎬ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productꎬDLP)ꎬ根据公式计算有效剂量(effectivedoseꎬED)ꎬED=0.015ˑDLPꎮ主观评价:采用5级[1]评分法ꎮ评分标准为:优异5分ꎬ图像清晰细腻ꎬ噪声不明显ꎬ脏器内较小的解剖结构(如血管)显示边界锐利清晰ꎻ良好4分ꎬ噪声增多ꎬ图像尚清晰ꎬ小的解剖结构显示边界尚清晰ꎻ中等3分ꎬ噪声明显但可接受ꎬ小的解剖结构可见显示但边界不清ꎻ较差2分ꎬ噪声明显ꎬ超过可接受程度ꎻ很差1分ꎬ噪声很明显ꎮȡ3分表示可满足诊断要求ꎮ1.5㊀统计学分析所有计数资料均采用均数ʃ标准差表示ꎮ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ꎬ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灌注动脉期㊁门脉期与常规CT增强扫描的腹主动脉㊁门静脉及胰腺的信噪比(SNR)㊁对比噪声比(CNR)㊁CT值差异ꎬ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ꎮ采用WeightedKappa检验分析两名阅片者对图片质量主观评价的一致性ꎬkappa值ɤ0.4为一致性差ꎬ0.4<kappa值<0.75为一致性良好ꎬkappa值ȡ0.75为一致性非常好ꎮ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主观评分的差异ꎬ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ꎮ2㊀结果2.1㊀客观评价灌注重建图像与常规增强图像的SNR㊁CNR㊁CT值ꎬ见表1~3ꎬ腹主动脉CT值㊁CNR㊁SNR及胰腺CT值㊁CNR灌注重建动脉期㊁门脉期均高于常规增强扫描ꎬ门静脉CT值㊁CNR㊁SNR及胰腺SNR灌注重建门脉期高于常规增强扫描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ꎻ胰腺SNR灌注重建动脉期与常规增强扫描无统计学差异(P>0.05)ꎻ门静脉CT值㊁CNR㊁SNR灌注重建动脉期低于常规增强扫描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ꎮ总体而言ꎬ灌注重建图像质量大部分优于常规增强扫描ꎬ灌注重建动脉期图像的门静脉显示略差于常规增强扫描ꎮ2.2㊀主观评价灌注重建动脉期㊁灌注重建门脉期㊁常规动脉期及常规门脉期的主观评分分别为(4.6ʃ0.48)㊁(4 6ʃ0.49)㊁(4.8ʃ0.36)㊁(4.8ʃ0.36)分ꎮ所有图像清晰ꎬ无明显噪声或有少许噪声ꎬ脏器内较小的解剖结构显示边界锐利清晰ꎬ所有图像均达到诊断要求ꎬ但灌注重建图像的血管与周围组织对比较常规图像更明显(图1ꎬ2)ꎮ2名阅片者的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值分别为0.667㊁0.678㊁0.595㊁0 529)ꎬ四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0.447㊁0.447㊁1.000㊁0.000ꎬP值分别为0.655㊁0.655㊁0.317㊁1.000)ꎮ2.3㊀辐射剂量第三代双源CT上腹部灌注扫描z轴覆盖范围22.4cmꎬCTDIvol为(28.1ʃ1.4)mGyꎬDLP为(558.3ʃ46.5)mGy.cmꎬED为(8.4ʃ0.7)mSvꎮ常规增强扫描动脉期CTDIvol为(7.2ʃ1.9)mGyꎬ门脉期CTDIvol为(6.9ʃ1.8)mGyꎻ动脉期DLP为(180.3ʃ58.0)mGy.cmꎬ门脉期DLP为(176.2ʃ57.7)mGy.cmꎻ动脉期ED为(2.7ʃ0.9)mSvꎬ门脉期ED为(2.6ʃ0.8)mSvꎬ总ED为(5.3ʃ1.7)mSvꎮ表1㊀灌注重建图像与常规增强图像SNR比较(n=33)灌注重建图像常规增强图像t值P值腹主动脉(动脉期)85.0ʃ36.233.0ʃ16.510.4170.000门静脉(动脉期)16.4ʃ8.322.2ʃ6.8 ̄5.2870.000胰腺(动脉期)16.3ʃ7.714.8ʃ5.41.3240.195腹主动脉(门脉期)31.3ʃ16.017.2ʃ4.75.5500.000门静脉(门脉期)27.9ʃ13.917.6ʃ4.74.8840.000胰腺(门脉期)16.6ʃ7.511.9ʃ4.14.4040.0001151表2㊀灌注重建图像与常规增强图像CNR比较(n=33)灌注重建图像常规增强图像t值P值腹主动脉(动脉期)77.3ʃ33.824.1ʃ15.511.5430.000门静脉(动脉期)8.7ʃ6.713.2ʃ5.4 ̄5.2210.000胰腺(动脉期)8.5ʃ5.85.8ʃ4.32.7390.010腹主动脉(门脉期)24.5ʃ15.18.0ʃ3.06.9770.000门静脉(门脉期)21.1ʃ12.78.4ʃ2.96.6690.000胰腺(门脉期)9.8ʃ6.32.7ʃ2.78.2940.000表3㊀灌注重建图像与常规增强图像CT值比较(n=33)灌注重建图像常规增强图像t值P值腹主动脉(动脉期)628.2ʃ114.0221.2ʃ79.431.8500.000门静脉(动脉期)120.7ʃ42.2150.9ʃ26.9 ̄4.9800.000胰腺(动脉期)117.7ʃ29.1104.1ʃ14.12.9570.010腹主动脉(门脉期)268.3ʃ75.6118.5ʃ13.812.3650.000门静脉(门脉期)238.5ʃ62.5121.3ʃ13.212.3130.000胰腺(门脉期)148.4ʃ27.884.1ʃ10.115.7580.000图1㊀男ꎬ35岁ꎮ急性胰腺炎灌注图像重建示意图ꎮ图1a示动脉期图像重建方法ꎬ黄线表示时间 ̄动脉密度曲线(TAC)ꎬ选择3~5组腹主动脉强化最佳的数据融合成动脉期图像ꎮ图1b门脉期图像重建方法ꎬ绿线表示胰腺实质强化曲线ꎬ选择3~5组胰腺实质强化最佳的数据融合成门脉期图像㊀图2㊀女ꎬ46岁ꎮ急性胰腺炎ꎮ胰腺头部明显肿胀(黑箭)ꎬ周围可见渗出积液ꎬ所有图像均清晰细腻ꎬ噪声不明显ꎬ满足临床诊断需求ꎮ图2a灌注重建动脉期ꎬ肠系膜上动脉(白直箭)显示锐利清晰ꎬ但肠系膜上静脉(白弯箭)显示欠佳ꎮ图2b灌注重建门脉期ꎬ肠系膜上动脉(白直箭)及肠系膜上静脉(白弯箭)均显示清晰ꎮ图2cꎬ2d常规动脉期和门脉期图像ꎬ肠系膜上动脉(白直箭)及肠系膜上静脉(白弯箭)显示清晰ꎬ但血管与周围组织对比无图2a及图2b明显ꎮ3㊀讨论3.1㊀急性胰腺炎CT研究进展急性胰腺炎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ꎬ继以胰腺局部炎性反应为主要特征ꎬ病情较重者可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ꎬ并可伴器官功能障碍的疾病[2]ꎮ急性胰腺炎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ꎬ发病率高ꎬ重症胰腺炎愈后不佳ꎬ因此早期准确判断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对临床诊治相当重要ꎮ目前增强CT被认为是诊断急性胰腺炎有效的方法ꎬ但诊断胰腺坏死需发病72h后才可靠ꎮCT灌注成像(CTP)作为一种新型的功能成像技术ꎬ可获得血流量2151(bloodflowꎬBF)㊁血容量(bloodvolumeꎬBV)㊁平均通过时间(meantransittimeꎬMTT)及渗透性(flowextractionproductꎬFED)等功能学参数ꎬ能定量分析胰腺实质的微循环状态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胰腺的功能[3]ꎮ但由于受到设备探测器宽度的限制ꎬ以往的研究报道仅局限在单一器官的局部灌注[4 ̄5]ꎬ且既往的灌注成像辐射剂量较大ꎬ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ꎮ第三代双源CT(FORCECT)是当今最先进的CT设备ꎬ采用4DSpiral动态摇篮床技术可以覆盖整个腹部ꎬ实现80cm大范围成像ꎬ可一次获取腹部多脏器的4D容积灌注数据ꎬ是未来灌注成像的发展趋势ꎮ本文基于第三代双源CT超低剂量灌注成像重建的多期图像质量不低于常规CT增强扫描ꎬ可用于临床诊断工作ꎬ为下一步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灌注分析奠定了基础ꎮ3.2㊀基于灌注数据重建多期图像的优势基于第三代双源CT低剂量灌注成像ꎬ可利用时间平均法(timeaverageꎬtAverage)提取强化最佳数据进行动脉期㊁门脉期的重建ꎬ还可针对不同的器官㊁不同的病变进行个性化图像重建ꎮ本文病例均为胰腺炎患者ꎬ故重建图像时选择胰腺实质强化最佳时期重建了门脉期ꎬ更利于观察病变强化特点ꎮ而常规CT增强扫描主要靠经验确定各期扫描时间ꎬ因个体差异有时候不能准确的抓住最佳时相ꎮ本文对比观察急性胰腺炎患者重建图像与常规CT增强扫描的图像质量ꎬ总体而言灌注重建图像质量大部分优于常规增强扫描ꎬ但灌注重建动脉期图像的门静脉显示略差于常规增强扫描ꎮ这是因为灌注重建的动脉期是真正的动脉早期ꎬ而常规增强扫描很难抓到动脉早期ꎬ通常为动脉晚期ꎮ主观评价中无论是灌注重建图像还是常规增强扫描图像均显示良好ꎬ满足诊断要求ꎬ但灌注重建图像血管对比更强ꎬ更利于富血供小病变的检出ꎮWangX等[7]利用第三代双源CT对肝癌及胰腺癌的患者进行研究ꎬ利用灌注数据重建的动脉期及门脉期图像较常规图像质量更佳ꎬ与我们的类似ꎮ本文中上腹部灌注扫描z轴覆盖范围为22 4cmꎬ有效辐射剂量约8.4mSvꎮ相关研究报道RevolutionCT全胰腺灌注的有效辐射剂量约24 52mSv(扫描范围约16cm)[7]ꎬ320排CT上腹部灌注辐射剂量为15.48~22.6mSv(扫描范围约16cm)ꎬ我们统计了同期64层CT常规上腹部三期增强扫描的有效辐射剂量约为10~12mSvꎮ本文基于第三代双源CT灌注扫描ꎬ有效的减低了辐射剂量ꎬ低于既往的研究及64层CT常规上腹部增强扫描ꎬ为临床广泛应用提供了可能性ꎮ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期相㊁总灌注时间及后处理算法等均会导致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的差异ꎬ优化扫描条件进一步减低辐射剂量提高图像质量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ꎮ3.3㊀本文的局限性及展望1)本文行上腹部灌注扫描ꎬ可 一站式 获得常规多期图像㊁CTA图像及灌注参数ꎬ对重建的多期图像分析表明图像质量不低于常规CT增强扫描ꎬ可应用于临床诊断工作中ꎬ但其CTA图像质量如何ꎬ灌注参数与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相关性如何ꎬ均有待于近一步研究ꎻ2)本文中样本量偏少ꎬ且仅有胰腺炎的病例ꎬ结果是否能近一步推广至所有上腹部检查的患者有待进一步验证ꎮ综上所述ꎬ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基于第三代双源CT超低剂量灌注成像重建的多期图像质量不低于常规增强扫描ꎬ辐射剂量在可接受范围内ꎬ可用于临床诊断ꎬ为下一步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灌注分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ꎮ参考文献:[1]BulsNꎬVanGompelGꎬVanCauterenTꎬetal.ContrastagentandradiationdosereductioninabdominalCTbyacombinationoflowtubevoltageandadvancedimagereconstructionalgorithms[J].EurJRadiolꎬ2015ꎬ25(4):1023 ̄1031. [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ꎬ2015ꎬ35(1):4 ̄7. [3]TsujiYꎬTakahashiNꎬIsodaHꎬetal.Earlydiagnosisofpancre ̄aticnecrosisbasedonperfusionCTtopredicttheseverityofacutepancreatitis[J].JGastroenterolꎬ2017ꎬ52(10):1130 ̄1139. [4]陈朔ꎬ陶瑞瑞ꎬ李凯ꎬ等.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急性胰腺炎中的价值[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ꎬ2015ꎬ23(8):1344 ̄1349. [5]胡金妹ꎬ杨伟斌.CT灌注成像诊断肝细胞癌的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ꎬ2015ꎬ25(4):726 ̄730.[6]WangXꎬHenzlerTꎬGawlitzaJꎬetal.ImagequalityofmeantemporalarterialandmeantemporalportalvenousphaseimagescalculatedfromlowdosedynamicvolumeperfusionCTdatasetsinpatientswithhepatocellularcarcinomaandpancreaticcancer.[J].EurJRadiolꎬ2016ꎬ85(11):2104 ̄2110. [7]邓锡佳ꎬ刘爱连ꎬ刘静红ꎬ等.宽体探测器CT胰腺轴位灌注 一站式 成像的可行性[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ꎬ2017ꎬ33(6):938 ̄943.(收稿日期:2018 ̄10 ̄15)3151。

2019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9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l
i
sa
sap
r
ed
i
c
t
o
ro
f
ys
sur
v
i
va
la
f
t
e
rsur
i
c
a
lr
e
s
e
c
t
i
on J 敭EurRad
i
o
l 2019 29 3
g
进展 J 敭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9 35 3 451

454敭
s
i
t
ur
et
od
i
s
c
r
imi
na
t
eh
i

r
adef
r
om l
owG
r
adec
o
l
o
r
t
a
t
e
sJ
ohn Wi
l
ey & Sons2017 63

67敭
De
f
i
n
i
t
i
ons
t
ex
t
ur
eana
l
i
sbe us
edt
od
i
f
f
e
r
en
t
i
a
t
esub
t
so
fr
ena
lc
e
l
l
ys
ype
2016 14 10
TNM c
l
a
s
s
i
f
i
c
a

磁共振李懋对医学影像技术的评价

磁共振李懋对医学影像技术的评价

磁共振(MRI)技术是一种利用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创建人体内部结构影像的医学影像技术。

生物医学工程专家李懋曾对磁共振技术进行了深入评价,他认为MRI技术在医学影像学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临床诊断和疾病监测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帮助。

本文将在李懋的观点基础上,探讨磁共振对医学影像技术的评价,并从不同角度深入解读其优势和挑战。

一、MRI技术的原理MRI技术通过利用人体组织中的氢原子的特性,利用强大的磁场和无线电波的作用,得到高清晰度的人体内部影像。

李懋指出,MRI技术是一种无创伤、无辐射的成像技术,对人体没有任何伤害,能够清晰显示软组织结构,尤其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肌肉骨骼系统的影像检查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MRI技术的优势1.高分辨率:MRI技术能够以高分辨率清晰显示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细微结构,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2.多参数成像:MRI技术不仅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解剖结构图像,还可以获取功能性信息和代谢代谢信息,为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更多维度的信息。

3.多病种适用:MRI技术适用于各种疾病的检测和监测,尤其在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方面有突出表现。

4.无辐射:与X光和CT等影像技术相比,MRI技术无辐射,对患者无任何伤害,尤其适用于妊娠妇女、儿童和长期需要重复检查的患者。

三、MRI技术的挑战1.成本高昂:MRI设备和维护成本都较高,对医疗机构和患者来说是一项较大的经济负担。

2.扫描时间长:MRI检查的扫描时间相对较长,需要患者保持静止,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和不安静的患者来说是一个挑战。

3.环境要求严格:MRI检查对于环境要求较高,需求较大的磁场和无尘、无异物的检查环境,对医疗机构的硬件设施和卫生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个人观点和总结MRI技术在医学影像学领域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医学诊断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然而,其高昂的成本和严格的环境要求也给医疗机构和患者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影像学工作者科研成果总结

影像学工作者科研成果总结

影像学工作者科研成果总结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学科研的深入推进,影像学工作者在科研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将对影像学工作者的科研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以期为日后的科研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成果概述影像学工作者以医学影像学为基础,结合计算机和工程技术等先进技术,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科研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这些成果涉及不同部位、不同疾病的影像学影像、诊断方法和治疗效果的评估等方面。

二、影像学影像研究影像学工作者通过对不同疾病影像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和对应的诊断标准。

例如,在胸部影像学的研究中,发现肺癌的不同亚型在CT影像上具有不同的表现特点,为早期肺癌的诊断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方法。

此外,在神经影像学的研究中,通过对脑卒中患者的磁共振影像分析,发现了与不同病因相关的特异性影像学改变,有助于进一步明确病因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三、诊断方法研究影像学工作者通过对现有诊断方法的改进和新的诊断方法的开发,提高了医学影像学在临床诊断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例如,在肿瘤诊断中,利用超声造影技术对血流动力学进行定量研究,发现了肿瘤的灌注特征与恶性程度的相关性,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提供了新的手段。

此外,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和医学影像分析,影像学工作者还建立了多种影像模型,用于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辅助诊断和治疗。

四、治疗效果评估影像学工作者通过对不同治疗方法的影像学评估,为临床治疗的选择和疗效的判断提供了科学依据。

例如,在肿瘤放疗治疗中,通过结合放疗计划和影像学评估指标,及时调整治疗计划,提高了放疗效果和减少了正常组织的损伤。

此外,在介入治疗中,通过对手术前后的影像学检查和分析,评估了不同介入治疗方法的疗效,并为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

五、展望与挑战影像学工作者在科研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医学影像学的技术和方法发展日新月异,对影像学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学科交叉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医学影像技术的新进展博士生在研究中的突破性成果

医学影像技术的新进展博士生在研究中的突破性成果

医学影像技术的新进展博士生在研究中的突破性成果医学影像技术的新进展博士生在研究中的突破性成果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与改进。

在这一领域中,博士生在研究中的突破性成果尤为引人注目。

本文将重点介绍医学影像技术的新进展,并探讨博士生在该领域中所取得的成果。

一、三维医学影像技术在过去,二维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领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其受限于图像的平面特性,无法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博士生在研究中开发出了三维医学影像技术。

三维医学影像技术利用计算机算法,将多个二维图像合成为一个立体图像。

通过这种方式,医生可以得到更全面、立体的病灶信息,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这项突破性成果为医学影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潜力。

二、医学影像技术的自动化和智能化除了三维医学影像技术,博士生还在研究中致力于将医学影像技术的分析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

以往,医生需要手动分析海量的医学影像数据,这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出现误诊情况。

然而,通过博士生的努力,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已经实现了医学影像数据的自动分析和诊断。

博士生开发的智能医学影像软件可以快速、准确地分析和诊断疾病,为医生提供有力的辅助。

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医学影像技术,医生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诊断,并降低误诊的风险,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三、基因组学与医学影像技术的结合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博士生在研究中将基因组学与医学影像技术相结合,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传统的医学影像技术只能了解患者的表现,无法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

而通过基因组学与医学影像技术的结合,博士生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医学影像技术,可以同时观察患者的基因表达和细胞分布情况。

基因组学与医学影像技术的结合,为诊断复杂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观察患者的基因表达情况和细胞分布情况,医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结语医学影像技术的新进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博士生们在研究中的突破性成果。

中国医学影像医生培养与国际比较(一)(全文)

中国医学影像医生培养与国际比较(一)(全文)

中国医学影像医生培养与国际比较(一)(全文)编者按:专科医生培养和准入制度是国际医学界公认的提高医学人才素质、保障医疗服务质量的有效机制。

1917年,美国组建了第一个专科医生委员会――眼科委员会;1933年,全国性的专科准入管理联合组织――美国专科医生委员会成立;二十世纪中期以后,德国、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亦逐步建立并推行了专科医生准入管理制度。

专科医学生的培养之路复杂而漫长,在中国有限的医疗资源现状下,适应新时代的医改政策,培养高效的医学领域专业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医学影像学作为一门涉及学科知识面广的综合学科,顺应时代、推陈出新是摆在所有现代医学影像医生面前的第一要务。

本期,我们请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院长、中国放射领域专家郭启勇教授深入地谈一谈关于中国医学影像医生的培养问题。

他就美国与欧洲、日本与韩国及中国的医学影像医生培养做了相应的比较,并指出了中国医学影像医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限于篇幅限制,本文将分为两期刊登在《e医疗》杂志上。

美国医学教育和医生培训美国的医学教育包括三部分,即:在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

这三部分是一个连续的系统,各部分之间有明确的时间界定。

医学生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就开始毕业后教育即住院医生培训,第一年称为实习医生(Intern),完成该阶段培训后再经过2~3年成为专科医生,获得专科医生证书后的教育就开始称为继续医学教育。

医生培训分为四部分:进入医学院前的综合大学本科教育(可称其为医学预科教育)、医学院教育、住院医生培训、专科医生培训。

1. 报考要求高目前,全美共有医学院校120多所,年招生总规模控制在1.6万名左右。

报考医学院的考生一般要完成四年理工科大学本科的学习(以前主要是理工科,现在也逐步增加人文学科的比例)。

一般来说,报考医学院会有以下要求:智慧并且具有学习动力;高中和大学时期各方面发展均衡;在与研究人体机能相关的课程中有良好的表现;完成综合性大学本科阶段(医学预科)的学习;具有良好的学术表现,特别是具有较高的平均绩点分(GPA,一般为3.5~4分);参加医学院入学考试(MCAT,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并取得优异成绩;此外,还要向申请学校表明自己有学医的志向,乐于助人,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技巧,同时要有教授的推荐信。

第三届首都医学影像高峰论坛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第九届编委会换届会议召开

第三届首都医学影像高峰论坛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第九届编委会换届会议召开

第三届首都医学影像高峰论坛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第九届
编委会换届会议召开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年(卷),期】2014(30)10
【摘要】第三届首都医学影像高峰论坛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第九届编委会换届会议于2014年9月19—20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如期召开。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所长王小民研究员,《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主编李坤成教授,《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前任主编、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蒋学祥教授等150余名专家及嘉宾出席会议。

【总页数】1页(P1604-1604)
【关键词】《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国际会议中心;高峰论坛;编委会;首都;中国科学院;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
【相关文献】
1.2016中国临床医学影像高峰论坛暨《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第五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辽宁省医学影像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征文通知(第一轮) [J],
2.2016中国临床医学影像高峰论坛暨《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第五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辽宁省医学影像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征文通知(第一轮) [J],
3.2016中国临床医学影像高峰论坛暨《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第五届编委会第
二次会议辽宁省医学影像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征文通知(第一轮) [J], 4.第三届首都医学影像高峰论坛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第九届编委会会议通知 [J],
5.2016中国临床医学影像高峰论坛暨《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第五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辽宁省医学影像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征文通知(第一轮) [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编辑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医疗影像技术资料

医疗影像技术资料

医疗影像技术资料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影像技术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为您介绍医疗影像技术的定义、应用领域以及常见的医学影像设备和技术。

一、医疗影像技术的定义医疗影像技术是利用不同的物理原理和设备,通过对人体内部进行检测和成像,获取到反映人体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图像和数据,为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的依据的一种技术。

二、医疗影像技术的应用领域1. 放射学影像技术:放射学影像技术包括X射线、CT扫描、MRI、核素显像等。

它们能够透过不同的物质层次对人体进行全方位的检查,用于诊断和评估各种疾病,如骨折、肿瘤、心脏病等。

2. 超声影像技术:超声影像技术是利用超声波对人体进行成像,适用于妇产科、心脏科、肝胆脾胰等多个领域。

它具有无创、无辐射、实时性等优势,可用于婴儿筛查、孕产期监测等方面。

3. 核医学影像技术:核医学影像技术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药物通过体内分布情况来反映人体的生理代谢状态,主要应用于肿瘤、心脏病、甲状腺疾病等领域。

4. 光学影像技术:光学影像技术主要包括内窥镜、红外成像等。

内窥镜可以直接观察到体腔内的病变情况,用于胃肠道、呼吸道等病变的检查。

红外成像则可以通过测量物体释放的红外辐射来获得图像,被广泛应用于皮肤疾病诊断等领域。

三、常见的医学影像设备和技术1. X射线设备:X射线设备使用X射线通过不同的组织获得影像,常用于检查骨折、肺部病变等。

根据不同的需要,X射线设备有传统的X射线机、数字化X射线设备等。

2. CT扫描设备:CT扫描设备通过旋转的X射线源和探测器对人体进行横断面成像,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的图像。

它广泛应用于脑部、胸腹部等器官的检查,并可用于导航手术等。

3. MRI设备:MRI设备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对人体进行成像,可以获得高分辨率和强对比度的图像。

它主要用于检查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并可用于肿瘤的分期和评估。

4. 超声设备:超声设备通过发射超声波和接收回波来形成图像,被广泛用于妇产科、心脏科、泌尿科等领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
心库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年(卷),期】2024(32)4
【摘要】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发布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CSCD)2023-2024年来源期刊遴选结果显示,《中国医学影像
学杂志》再次入选CSCD核心库。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为CSCD核心库来源
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协《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收录期刊、《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每一次的进步都离不开各位编委、审稿专家、广大作者和读者的鼎力支持和关注!我们将不忘
初心,再接再厉,为各位医学影像专业同道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交流的平台!
【总页数】1页(P385-38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
【相关文献】
1.《放射学实践》再次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
库(CSCD)来源期刊收录证书2.《中国肺癌杂志》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23-2024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3.《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入选中国科
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4.《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CSCD)核心库5.《中国肺癌杂志》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23-2024年度)来源期刊核心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国际医学影像物理和工程大会暨第九届中国医学影像物理学术年会(201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dical Imaging Physics and Engineering & the 9th National Annual Meeting of Medical Imaging Physics, ICMIPE-2019 & 9th NAMMIP)于2019年11月22-24日在中国深圳成功举行。

会议现场
大会由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分会、IEEE北京分会、中国电子学会生命电子学分会共同主办,深圳市南山区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健康信息学重点实验室、中科创客学院承办,北美华人医学物理师协会、海外华人医学磁共振学会、国家地方联合高端医学影像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协办。

深圳铭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科鉴检测工程技术有限公
司、苏州超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安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玛西普医学科技发展(深圳)有限公司、惠仁康宁(苏州)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赞助本次会议。

本次大会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学术报告厅举行,主题聚焦“智能、多模、精准”的现代医学影像,旨在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提高医学影像物理研究、工程技术应用和教育水准,为世界各地广大医学影像物理及其工程技术专家、学者、相关领域的专家和企业,提供展示成果、促进合作、增进友谊的平台和机会。

大会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甘子钊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加州理工大学汪立宏教授、磁共振泰斗德国Freiburg大学Jürgen Hennig教授等30位国内外该领域内的知名专家学者做特邀报告,吸引了国内外200余位学者参会,为参会学者展示和解密智能、多模、精准的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及其应用。

23日上午8点准时拉开大会帷幕,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谢耀钦研究员主持。

首先是大会主席北京大学包尚联教授、会议承办方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郑海荣研究员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分会、IEEE北京分会、中国电子学会生命电子学分会主办方代表邱学军教授分别致辞。

主会场特邀嘉宾磁共振泰斗德国Freiburg大学Jürgen Hennig教授介绍了通过快速定向MR重建方法演示了MREG在实时应用中的使用等;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甘子钊教授介绍了由MgB2超导磁体制成的1.5T MRI系统及其应用的研究;美国工程院院士加州理工大学汪立宏教授介绍了深入研究生物组织的光声层析成像技术;北京大学肿瘤物理诊疗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包尚联教授介绍了MR影像引导放射治疗的最新进展与成果;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祁锦毅教授介绍了全体动态PET成像;深圳铭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盖炜教授介绍了电子束近距
离治疗系统的研究;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杜江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郑海荣研究员等介绍了超声成像相关方面的研究;韦恩州立大学胡佳尼教授介绍了神经血管系统在清除脑废物中的作用研究;香港理工大学蔡璟教授、斯坦福大学师林溪教授和深圳市肿瘤医院王越男教授介绍放射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以及面对的挑战等;广东省人民医院梁长虹教授、南京航天航空大学钱志余教授和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孔凤鸣教授等介绍了临床宫颈癌、临床决策和临床挑战等。

分会场分别数字X射线影像、磁共振影像、核医学分子影像、超声影像、人工智能与医学图像处理的主题报告。

两天总报告数达70余场,会场中学者们激荡思维活跃讨论,共探现代医学影像及应用未来。

本次会议设有一个特色环节,在众多投稿文章中专家通过线上打分方式选出20篇论文参加竞赛,前20名文章作者现场报告后6名专家现场打分选出本次会议的优秀论文。

李雅芬、余婷婷、Mar Hernandez Obiols等8人获得了此次大会的优秀论文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