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及其创作
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
![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77b59703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c8.png)
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托尔斯泰的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一个地主的早晨》、《童年.少年.青年》、《复活》等。
1、《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卷秩浩繁的长篇小说。
场面浩大,人物繁多,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成就非凡。
《战争与和平》问世至今,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
,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诗般广阔与雄浑的气势,生动地描写了1805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个生活领域。
2、《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在19世纪的世界文坛堪称首屈一指的优秀作品。
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3、《一个地主的早晨》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1856年写一篇中篇小说,从该作品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4、《童年·少年·青年》《童年·少年·青年》一书则是他的半自传体小说,其中的童年写于1851年,当时托尔斯泰年仅23岁,但这初试啼声之作却立刻赢得包括屠格涅夫在内的作家大为激赏,在俄国《当代杂志》发表后,托氏因此一举成名,奠立在文坛的地位。
5、《复活》《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99年,是托尔斯泰的晚期代表作。
这时作家世界观已经发生激变,抛弃了上层地主贵族阶层的传统观点,用宗法农民的眼光重新审查了各种社会现象。
列夫托尔斯泰概述
![列夫托尔斯泰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51f55a160b4c2e3f5627630e.png)
列夫· 托尔斯泰 (1828—1910)
19世纪俄国最 伟大的作家
列 夫 托 尔 斯 泰
·
列 夫 托 尔 斯 泰
·
列 夫 托 尔 斯 泰
·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 纠缠不清的树根……一 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 一样堆在额头上……你 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 密的须发……来源于他 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 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黝黑(yǒu hēi) 滞留(zhì liú):停留不动. 愚钝(yú dùn) 器宇(qì yǔ):气概、风度. 禁锢(jìn gù):束缚、限制. 轩昂(xuān áng):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利(xī lì):(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侏儒(zhū rú) 酒肆(jiǔ sì)
颔首低尾(hàn):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 的样子. 诚惶诚恐(huáng kǒng):惶恐不安. 无可置疑(zhì yí) 黯然失色(àn) 广袤无垠(mào yín):广阔无边.古代 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掌舵为 “袤”. 锃亮(zèng) 鬈(quán) 髯(rán)
尴尬(gān gà):(神色、态度)不自然; 处境苦难,不好处理. 炽热(chì rè) 粗制滥造(làn) 藏污纳垢(cáng wū nà gòu) 郁郁寡欢(guǎ) 鹤立鸡群(hè):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 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jīn):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 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复活》
“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 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 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结构宏大, 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 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 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 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托尔斯泰及其作品
![托尔斯泰及其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f9f6cb2e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48.png)
托尔斯泰及其作品1.评价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同时也是个复杂的作家。
列宁曾写过《列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等7篇文章作了专门的论述。
列宁指出:“托尔斯泰富于独创性,因为他的全部观点,总的说来,恰恰表现了我国革命是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从这个角度来看,托尔斯泰观点中的矛盾,的确是一面反映农民在我国革命中的历史活动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
”2.早期创作(1)50年代初期,托尔斯泰陆续发表了《童年》、《少年》和《青年》,组成自传性三部曲,体现了他早期的思想和对创作的探索。
此外还有带有自传性质的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短篇名作《卢塞恩》(一译《琉森》)。
(2)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评论托尔斯泰的早期创作时指出,作者才华的两个特点是心理分析和道德感情的纯洁。
而且特别指出:托尔斯泰“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它的形式,它的规律,用特定的术语来说,就是心灵的辩证法”。
3.《哥萨克》小说中奥列宁这个形象,体现了他对俄国社会问题和贵族出路问题的痛苦的探索,既说明作者对贵族阶级不满,希望贵族青年脱离上流社会,又表明他看不到出路,只好诉诸一种脱离现实的理想境界——返朴归真,把接近大自然当做是接近真理。
不过其作品人物的失望也说明了这一理想是难以实现的。
4.《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从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来探索俄国社会出路的成果。
(1)《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
它以1812年俄国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
小说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为托尔斯泰赢得了世界文豪的声誉。
(2)《战争与和平》反映了人民战争的宏伟规模,体现了反侵略战争必胜的规律,从而使小说成为一部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史诗。
作者说他是在“努力写人民的历史”。
(3)《战争与和平》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宏大的结构和严整的布局,有众多性格迥异又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列夫托尔斯泰主要的作品及主题
![列夫托尔斯泰主要的作品及主题](https://img.taocdn.com/s3/m/81d01cb2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17.png)
列夫托尔斯泰主要的作品及主题一、引言在整个世界文学史上,俄罗斯文学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列夫·托尔斯泰(Lev Tolstoy)则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其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以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及主题为中心,深入解析和探讨他的文学创作。
二、列夫·托尔斯泰简介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
他的作品涉及小说、散文、哲学论著等多个领域,以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想象力闻名于世。
他的主要作品包括《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这些作品涵盖了托尔斯泰对生活、人性、道德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其对于人生、理想、信仰的思索。
三、《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一。
这部作品以拿破仑入侵俄国为历史背景,以一幅宏伟的历史画卷,展现了19世纪俄罗斯贵族社会的生活,描绘了一系列人物的命运。
通过战争和和平的对比和冲突,托尔斯泰深刻地探讨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毁和和平对人类生活的美好。
主题中的战争与和平二字,在整个作品中始终贯穿其中,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政治、人性的思考和关怀。
四、《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另一部杰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一。
这部作品以19世纪俄国贵族社会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
通过对安娜和风流倜傥的渥龙斯基之间的爱情纠葛和悲剧命运的描写,托尔斯泰深刻地探讨了爱情、婚姻、道德和社会伦理等重要话题。
作品中对于爱情、婚姻、自我牺牲等主题的深入剖析,使得《安娜·卡列尼娜》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永恒的经典。
五、《复活》《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又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他晚年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作品以俄国沙皇时代的社会现实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尼古拉•罗斯托夫的艰难命运和对社会的觉醒,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微考点:托尔斯泰简介及其代表作
![微考点:托尔斯泰简介及其代表作](https://img.taocdn.com/s3/m/2bb3a1fc02d276a200292efb.png)
考点:列夫·托尔斯泰简介及其代表作1.列夫·托尔斯泰简介: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出生于贵族家庭。
一生积极探索人生的意义,改造社会的良方。
2.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
3.近代文学艺术繁荣的原因:(拓展点)一定的社会文化建立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基础之上,近代世界激烈的社会变革,人们的思想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易错微析列宁对托尔斯泰的尊称易错:由于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图景,深刻揭露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因而,列宁称托尔斯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例题1 某大学世界近代史文学研究室要召开一个探讨俄罗斯名著《战争与和平》的写作艺术研讨会,你认为选择谁的照片挂在会场最合适?()A.高尔基B.弗朗西斯·培根C.莎士比亚D.列夫·托尔斯泰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
俄罗斯名著《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故选D。
例题2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是()A.贝多芬B.普希金C.列夫.托尔斯泰D.伏尔泰答案:C解析:由于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深刻地展展现了俄国剧烈的社会变革,,是俄国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所以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故选C。
1.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下列属于他的作品的是()①《复活》②《哈姆雷特》③《战争与和平》④《安娜·卡列尼娜》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他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国家,他们都曾让世界震惊,一个是因为他的文学作品,一个是因为他的音乐作品,他们的作品都与拿破仑有关。
他们分别是()A.列夫•托尔斯泰和贝多芬B.伏尔泰和凡高C.莎士比亚和达芬奇D.达•芬奇和凡高()3.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作是俄国革命的镜子,这是因为()A.他是俄国近代革命的参与者B.他的作品深刻揭露了俄国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的社会矛盾C.他放弃了自己的贵族生活,力求实现平民化D.他是俄国伟大的作家之一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文化学世界称15世纪是“文艺复兴”的世纪,16世纪是“宗教改革的世纪”,17世纪是“力学世纪”,18世纪是“启蒙世纪”,19世纪是“科学的世纪”。
托尔斯泰简介及代表作品
![托尔斯泰简介及代表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f740b434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29.png)
托尔斯泰简介及代表作品范文一:托尔斯泰:拯救灵魂的大师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罗斯小说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学巨匠之一,创作了许多精彩的小说和文学理论著作,成为19世纪末世界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托尔斯泰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他的小说涉及广泛,探讨人性、社会和宗教等问题,常常反映出他的社会关怀和引导思想。
其中,《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些小说不仅在文学上更具有里程碑的作用,更是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见证,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小说方面,还包括他的哲学著作。
他提出了以“爱的力量”的道德原则来恢复人性,呼吁人们通过内在的自律和道德规范,建立人类和平天国。
其思想体系以东方的“耶稣道德”和西方的“基督教思想”为主要影响,成为20世纪初的重要民主思想,象征着一种人类精神上的解放。
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爱是重要的主题,他通过对人性的深度剖析,探索爱的内在特质和它对社会、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他希望通过人性的“精神涵养”,打破人类存在的种种限制和束缚,寻求进一步的精神自由和智慧的从容。
托尔斯泰的语言可以说是华丽的,但又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他善于用充满感性和魅力的语言,将复杂的思想深入人心,并引领世人思考、反思自身处境和存在意义。
写作重点:1.介绍托尔斯泰的生平和创作成就。
2.分析托尔斯泰小说和文学理论的重要性。
3.强调托尔斯泰在哲学和道德方面的影响。
4.探索托尔斯泰对爱和人性的探索。
5.分析托尔斯泰的语言风格和特点。
用词分析:1.使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把托尔斯泰形容为“世界文学巨匠”、“民主思想的象征”,以此表现他的重要性和成就。
2.使用一些抽象的哲学和文学术语,例如“道德原则”、“人类精神上解放”、“内在特质”等,深入阐述托尔斯泰的思想。
3.用一些充满感性和魅力的词语,如“爱的力量”、“内在的自律和道德规范”、“智慧的从容”等,表现托尔斯泰作品对人性的探求和思考。
列夫托尔斯泰概述
![列夫托尔斯泰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3467da33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a5.png)
大文豪萧伯纳的墓志铭:
“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还 是肯定会发生。”
大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铭:
“恕我不起来了!”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的精力, 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后35位,是当时世界 上最准确的圆周率数值。在他的墓碑上就 刻着:
“π=。
他是最糊涂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列宁
附录
部位 脸
〔嘴上边〕胡髭 〔两鳃〕长髯 眉毛
〔弯曲) 鬈发
〔眼上方〕 额头
皮肤 〔狮子) 鼻
耳朵
嘴唇 眼睛 目光
目光
特点
比方、夸大
多毛〔长满胡须〕
浓密 浓密、长 宽约一指、朝上倒竖 灰白、一绺绺
皱树皮、低矮的陋室、吉尔吉斯人搭 建的皮帐篷、出自农村木匠之手的粗 制滥造的小屋 卷起的滔滔白浪
黑貂皮面具
那样粗糙。 鼻子: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
的样子。 目光: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须发: * 浓密的胡髭 长髯掩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
的黝 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
“形”
其次局部 〔6—9 段〕 描写托翁 非同寻常
犀眼睛隐藏着 丰富的情感
8眼睛的威力
9赞美犀利的眼光, 提醒他人生的不幸
“神”
分析肖像画:
课文前半局部对于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 突出了哪两个方面的特点?它们分别对 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平凡丑陋 反衬
灵魂的珍贵,眼睛的精巧
“最糊涂的现实主义”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 《战斗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 碑。小说构造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 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外国文学史托尔斯泰及其作品
![外国文学史托尔斯泰及其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950530346c175f0e7cd137a8.png)
生平简介
列夫· 托尔斯泰 (Lev Tolstoy, 1828— —1910) 19世纪俄国最著名的大 作家,他代表了19世 纪俄国文学发展的顶 峰,是俄罗斯古典文 学的终结。
1828年9月9日出生俄罗斯图拉省的克拉皮 亚县的亚斯纳亚· 波利亚纳。 出生名门贵族。 父亲尼古拉· 伊里奇伯爵参加过反对拿破仑 入侵战争,退役时是中校。 母亲玛利亚· 尼古拉耶夫娜是公爵之女。
贵族公子气 托氏一岁多死了母亲,九岁死了父亲,在 姑妈抚育下长大,形成多疑、热情、易冲 动而又自由发展的性格。 16岁时,进入喀山大学读书,学习东方语 言。受尤施柯娃姑妈的影响,迷恋上了上 流社会的生活,一心想做体面人。他经常 参加各种舞会和晚会,学习成绩不太好。 三年后退学回家。
大学三年生活,托尔斯泰对哲学,尤其是 有关道德的哲学问题发生浓厚兴趣,喜欢 卢梭作品。 阅读大量文学作品,例如司汤达和萨克雷 的作品。
想到这几年,我不能不感到害怕、厌恶和 内心的痛苦。在打仗的时候我杀过人,为 了置人于死地而挑起决斗。我赌博,挥霍, 吞没农民的劳动果实,处罚他们,过着淫 荡的生活,吹牛撒谎,欺骗偷盗,形形色 色的通奸、酗酒、暴力、杀人……没有一 种罪行我没有干过,为此我得到夸奖,我 的同辈过去和现在都认为我是一个道德比 较高尚的人。
军队生活 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到高加索参 加到了军队。军务之余,他开始了小说创 作,并获得了成功。托氏对自己从军也进 行了反省。他在1853年的日记中写道: “搞了一次混账检阅。所有的人都在狂饮, 特别是哥哥……战争是一种不正义和愚蠢 的事,那些正在打仗的人力图压下自己良 心的呼声。我正在做的事好吗?”他在克 里米亚战争失败后离开了军队。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27d1198cfd0a79563c1e724f.png)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
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
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作品主题: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对人性进行了大量的思考,从这些思考中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精神世界最真实的一面,托尔斯泰对人性的思考主要由俄罗斯当时的历史和现实激发的:一方面,传统的俄罗斯是宗法社会,东正教决定了人们思想感情的方式,托尔斯泰也深受东正教的影响,不管他的态度是接受抑或是有所保留;另一方面,欧洲的启蒙精神亦深深影响着俄罗斯,这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俄罗斯传统信仰的根基,启蒙精神对托尔斯泰的影响亦是显著的,这使得托尔斯泰对东正教基本的教义体系产生怀疑,他不会像一般教徒一样思考信仰问题。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2c0f73e302768e9951e73897.png)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作家、思想家、哲学家。
代表作有《》、《》、《》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着《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
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作品主题: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对人性进行了大量的思考,从这些思考中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精神世界最真实的一面,托尔斯泰对人性的思考主要由俄罗斯当时的历史和现实激发的:一方面,传统的俄罗斯是宗法社会,东正教决定了人们思想感情的方式,托尔斯泰也深受东正教的影响,不管他的态度是接受抑或是有所保留;另一方面,欧洲的启蒙精神亦深深影响着俄罗斯,这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俄罗斯传统信仰的根基,启蒙精神对托尔斯泰的影响亦是显着的,这使得托尔斯泰对东正教基本的教义体系产生怀疑,他不会像一般教徒一样思考信仰问题。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a516c00af1ffc4ffe47acd1.png)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1] ,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
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889)、《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早年经历1848年,20岁的托尔斯泰。
1848年,20岁的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出身贵族,1岁半丧母,10岁丧父,他由家里的亲戚抚养成人。
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言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期中考试不及格,第二年转到法律系。
他不专心学业,痴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对道德哲学发生浓厚的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
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https://img.taocdn.com/s3/m/a46d9ec6aa00b52acfc7caa1.png)
四、重要作品分析:
《战争与和平》,长篇史诗体历史小说。 战争与和平》 历史题材,中心思想是“人民的思想” 历史题材,中心思想是“人民的思想”。 以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小说以巨 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小说以巨 大的艺术力量表现了俄罗斯人民在战争中 的作用,展示了战争的全民性。 两类贵族形象 开放式结构(多线索的结构、千头万绪却 衔接得天衣无缝)。
托尔斯泰主义——六、七十年代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主义——六、七十年代托尔斯泰 世界观转变,由自由贵族转向宗法制(宗 教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下农民的立 场,幻想以改良主义来协调贵族与平民的 关系,他改良社会的政治主张包括:不以 关系,他改良社会的政治主张包括:不以 暴力抗恶、道德的自我完善及基督教的博 爱思想。
老子言“ 老子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 将自化” 将自化”。 3、70-80年代精神危机和精神转变的年代—— 70-80年代精神危机和精神转变的年代—— 《谢尔盖神父》,请上天赐恩并给他启发,但失 谢尔盖神父》 败了,开始从个人世界走向共同世界,成为一个 反西方个性主义者。 4、90年代-20世纪初,开始接触中国古典文化, 90年代-20世纪初,开始接触中国古典文化, 但并非老子的“出世、无为”而是“无为于外、 有为于内”——儒家思想。 有为于内”——儒家思想。
2、悲剧根源:
内在因素在于她的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 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造成安娜爱情 悲剧的内在因素是她独特的个性。外在原 因: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
3、《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成就 安娜•卡列尼娜》
第一,人物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人物内心世 界的丰富和辩证的过程。 第二,肖像描写极富个性。如安娜第一次在舞会 上出现时,作者通过对她的穿着、佩带的首饰、 外貌等的描写来揭示她的内心被压抑的情感。 第三,结构完整,天衣无缝的拱顶式结构:三个 家庭两条线索互相呼应,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两条线索:安娜的悲剧、列文的农事改革。
托尔斯泰的生平与创作
![托尔斯泰的生平与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21722f4f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b5.png)
托尔斯泰的生平与创作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他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人性思考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他的主要创作。
一、早年生活托尔斯泰于1828年9月9日出生在俄罗斯附近的一个贵族家庭。
他在家中接受了严格的教育,受到了浓厚的宗教影响。
他对基督教的信仰和人道主义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求学经历托尔斯泰在18岁时进入了莫斯科大学学习法律。
在校期间,他广泛涉猎了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受到了卢梭、斯宾诺莎和雨果等思想家的影响。
这些经历塑造了他之后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三、农民改革托尔斯泰毕业后,回到他的家族财产,并与农民们生活在一起。
这段经历深深地触动了他,他开始反思农奴制度的不公与苦难。
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他实行了一系列的农民教育计划和改革措施。
四、战争经历在1877年至1878年的俄土战争中,托尔斯泰亲自参加了军队,在战争中担任了重要的指挥职务。
这段经历让他更加深刻地思考了战争的本质和人性的脆弱性,激发了他写作上的灵感。
五、主要创作托尔斯泰的创作涵盖了小说、短篇小说、散文和戏剧等多个领域。
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战争与和平》、《复活》和《安娜·卡列尼娜》等。
这些作品以写实主义风格展现了农民和贵族阶层的生活,并探讨了人性、道德和宗教等重要主题。
六、对世界文学的影响托尔斯泰的作品不仅在俄罗斯国内广受欢迎,也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使其作品具有普遍的价值。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不断影响着世界的文学领域。
七、晚年生活尽管取得了巨大的创作和社会成就,托尔斯泰在晚年却经历了许多内心挣扎和精神困扰。
他对财富的厌恶和对存在意义的追问使他与家庭和社会疏离。
最终,他选择离开了家庭,并在追求精神自由的旅途中去世。
总结托尔斯泰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他的生平与创作充满了戏剧性和启示性。
他通过对人性的深入探索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向世人展示了文学的力量和智慧。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cf7dc0b99b89680202d82547.png)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从50年代开始创作。
早期作品主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1851~1857)、军事小说集《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6)、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以及赴西欧旅行时写下的小说《琉森》(又译《卢塞恩》)(1857)等。
60年代初,他的创作进入高潮,除完成中篇小说《哥萨克》(1853~1863)等作品外,还创作了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1866~1869)。
70年代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1873~ 1877)。
80年代以后,托尔斯泰仍不断有杰作问世。
1899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复活》,可以说是作家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
此外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哈泽·穆拉特》(1904)、《舞会之后》(1911)、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活尸》(1911)等。
小说:《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童年.少年.青年》[3]《一个地主的早晨》《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克莱采奏鸣曲》《哈泽·穆拉特》《穷人》《哥萨克》《高加索的囚徒》《谢尔基神父》《忏悔录》《伊凡·伊里奇之死》《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哈吉·穆拉特》《克莱采奏鸣曲及其他故事》《霍斯托密尔:一只马的故事》散文:《什么是艺术》(1897年)《天国在你们心中》《到底怎么办》《当代的奴隶制度》《回忆录》(未完成)《给自由主义者的信》 (英语,1898年)戏剧:《黑暗的势力》(1886年)《教育的果实》(1889年)《活尸》(1900年)。
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作品介绍
![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作品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acbc518e71fe910ef12df8e4.png)
安娜
• 悲剧原因 • 1、时代转型期的困惑、追求。旧的传统观念、 伦理道德、家庭义务对妇女的束缚;新的生活 观念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冲击、对家庭的瓦解。 • 2、西方文化的冲击。表层的生活观念、生活 方式、追求享乐、追求自由、醉生梦死对俄国 社会风俗的影响非常大;而西方文化的深层底 蕴如民主、平等、自由等观念的影响却不容易。 • 3、上流社会的虚假伪善、肮脏腐朽、自私自 利、冷漠无情,对于爱情的狎戏玩弄态度;世 俗舆论对于人性的摧残扼杀。
人物形象分析比较
安娜与列文比较。 共同点:真诚,热爱生活,追求生活的意义,追求爱情 与人生的本质,探索人生的目的和价值。 安娜的追求单一维系在爱情上,缺少更新、更高的追 求,空虚狭隘。 列文的追求多层次,一次次思考、探索、追求、迷惘、 痛苦、甚至经历了绝望,乃至想到自杀,但最终找到 了出路,不断追求、实验、改革,与农民交谈,和农 民一起劳动,对上流社会失望,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 最终获得了较美满的爱情,拥有自己的事业,思想、 人格得到升华,基本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的观点。
托尔斯泰及其作品
列夫 托尔斯泰(1828—1910) 列夫 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 学中成就最高的作家,是文学史上几个天才作 家之一,他以卓越的创造,把批判现实主义文 学推向辉煌的高峰(狄更斯、巴尔扎克、托尔 斯泰),把俄国文学推向世界文学的高峰。 高尔基“没有一个人比他更配得上称天才。” 契珂夫称他为“众神之王”。 鲁迅“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
人物形象分析(四)
四、卡列宁形象:最典型的官僚。冷漠理智,虚 伪功利,自私自利,官方应酬,权利竞争,以 获得勋章为荣耀。不懂得爱情与同情,缺少生 活情趣。愚蠢,懦弱,自以为是,优柔寡断。 安娜:“他不是人,而是一架机器,当他生气 的时候,简直是一架凶狠的机器。”“想得到 功名,想升官。”“乐于游泳在虚伪里,正像 鱼在水里游泳一样。”“八年来,他摧残了我 的生命,摧残了我身体内部的一切东西。” 当然,卡列宁也是真实丰满的,也有长处。 兄长柯兹尼雪夫:追求名利,讨论社会问题 ,脱离社 会现状,空洞无用,个人生活爱情不敢面对现实。一 些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普遍现象。 尼古拉 :年轻时急进,为了个人自由反抗社会,生活 极度贫困,肺结核,沦落底层。被上流社会抛弃。 奥勃朗斯基:没有思想,只有肉体,一味寻欢作乐, 自由自在,放荡不羁。不断变卖财产,以满足 奢侈需 求,预示着贵族必然堕落、灭亡的命运。性格开朗。 斯维亚日斯基:无法面对生活本质,无法正视列文的 质询,慌乱中带有隐隐的恐惧。 只有列文在认真的生活,执著的追求,深层的思考, 不断的超越,追求更高境界的升华。
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https://img.taocdn.com/s3/m/f4fd6bea81c758f5f61f672d.png)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以其六十年的创作历程和众多优秀的作品为自己在世界文学中赢得了第一流的位置。
其间发表了《童年》(1852)、《少年》(1854)、《青年》(1857)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5-1856)。
自传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通过对贵族尼古林卡成长过程的描写,细致了展现了主人公思想情感和心理的微妙变化,宣扬了以道德的自我修养来完善自我的思想,在艺术上表现出卓越的心理描写和心理分析的才能。
这引起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注意,在《〈童年〉和〈少年〉、〈列·尼·托尔斯泰伯爵战争故事集〉》中,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托尔斯泰伯爵所最最注意的是一些情感和思想怎样发展成别的情感和思想;......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它的形式,它的规律,用特定的术语来说,就是心灵的辩证法。
”心灵辩证法的运用成为托尔斯泰以后作品中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塞瓦斯托波尔故事》是关于克里米亚战争的短篇小说集,一方面在对比中揭露贵族军官的道德低下,歌颂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兵的英勇牺牲精神;另一方面继续致力于道德完善的探索和心理内涵的挖掘;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战争生活的描写,为其日后创作《战争与和平》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1856年,托尔斯泰发表了带有自传性的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
伤作品描写了贵族地主聂赫留道夫进行农事改革遭到失败的故事。
作者站在贵族立场上,试图在不触动贵族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改革,但终难得到农民的信任,因此失败也就是必然的。
这是托尔斯泰第一次在作品中反映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在后来的作品中,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也是他十分重视的问题。
《琉森》农奴制度的迅速崩溃,迫使托尔斯泰更积极地探索贵族阶级的出路。
1862年出版的中篇小说《哥萨克》即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
小说主人公奥列宁厌倦了上流社会的生活,来到高加索山区。
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作品简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
![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作品简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https://img.taocdn.com/s3/m/82ebc4205acfa1c7ab00cc00.png)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
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
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
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
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
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托尔斯泰及其创作
![托尔斯泰及其创作](https://img.taocdn.com/s3/m/2eff5f3f5727a5e9856a61b6.png)
托尔斯泰及其创作
• • • • • • 19世纪俄罗斯文学 托尔斯泰的生平及创作 三大代表作: 《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
《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3
• 列文:一个带有自传性的精神探索者的形象 • 以批判的眼光评价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原则,探究 道德问题; • 不愿按照周围人叫他的方式生活;不怕背离人们 普遍认可的时髦的东西;不怕违背上流社会认为 高雅的道德准则;走自己的路,追求合乎自己理 想的生活—与安那有精神内质上的一致性,最终 领悟生活的意义 • 体现“托尔斯泰主义”思想: “为上帝、为灵 魂而活”不断进行道德自我完善、爱人如己、感 到上帝在我心中
《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4
• • • • • 艺术特色: 心理描写—心灵的辩证法 人物的心理活动运动、变化过程: 通过人物外部特征揭示其心理世界 人物瞬间心理的描写:列文向吉提求婚时吉提的 心理 • 通过内心话语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复活》(1889—1899)
• • • •
晚年思想和艺术的结晶 社会的根本转变在于人精神的复活 主要人物: 聂赫留朵夫:思想和性格发展三阶段:纯洁善良、 追求理想的阶段;放纵情欲走向堕落;从忏悔走 向复活 • 玛丝洛娃:纯洁少女;被欺骗、逼迫堕落;被唤 醒复活
19世纪俄罗斯文学
• 俄罗斯文学:沉郁—受难和爱 • 封建的、军事的、农奴制;东正教* • 俄罗斯文学:觉醒于18世纪初;振兴于19 世纪 • 19世纪俄国文化的两大源泉:东正教文化 和欧洲启蒙主义 • 19世纪俄罗斯文学:群星灿烂;两大主 题:谁之罪和怎么办;强烈的自我反省和 忏悔意识(社会批判现实主义兼心灵现实 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2
• 卡列宁:一个伪善、僵化、缺少生命活力的贵族 官僚。与那个僵死的保守的平庸的社会环境一致 却与渴望自由、不肯循规蹈矩、富有生命活力的 安娜正好相反。 • 当安娜向他提出离婚,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才 能渠道有他的堕落而建在他身上的污泥”。为了 不使他的前途和地位受到影响他决定不同意离婚。 他倒认为这是对安娜的宽恕与拯救——一种不自 觉的虚伪—戕杀安娜的杀人机器
《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3
• 列文:一个带有自传性的精神探索者的形象 • 以批判的眼光评价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原则,探究 道德问题; • 不愿按照周围人叫他的方式生活;不怕背离人们 普遍认可的时髦的东西;不怕违背上流社会认为 高雅的道德准则;走自己的路,追求合乎自己理 想的生活—与安那有精神内质上的一致性,最终 领悟生活的意义 • 体现“托尔斯泰主义”思想: “为上帝、为灵 魂而活”不断进行道德自我完善、爱人如己、感 到上帝在我心中
• 1910年,82岁的托尔斯泰,因难以容忍妻 子索菲娅“对财富和奢侈生活的迷恋”离 家出走,10天后在一个小火车站去世 • 出走那天留给妻子的信中说: 抛开其他原因,我不能再继续生活在原 有的奢侈环境中 *
《战争与和平》(1863—1869)
• 四部组成的长篇巨著;反映生活的深度、广度和 艺术成就——俄罗斯史诗性小说的最高峰(附) • 主要人物:安德烈.鲍尔康斯基;彼埃尔.别祖霍 夫;娜塔莎.罗斯托娃 • 不同性质的社会生活激流;各种人物的内心生活 激流;人们内心急流与外部社会生活激流的交汇 激荡 • 丰富繁杂的材料和为数众多的人物的妥善安排; • 宏伟的构思、气势磅礴的叙述和卓越的艺术描写: 世界长篇杰作之一
• 1851—1856年到高加索服军役6年,曾在克 里米亚参加保卫塞瓦斯托波尔的战争。军 务之余开始了文学创作。 • 自传体小说:《童年》(1852)、《少年》 (1854)《青年》(1857)《塞瓦斯托波 尔故事》(1856)《一个地主的早晨》 (1856)
• 1856年退伍回到庄园继续农事改革,但 又以失败告终;1857年到德、法和瑞士 考察,写短篇《琉森》
• 1859年在家乡创办学校,是现代教育为 社会改良的重要途径;
• 1862年与一名医的女儿索菲亚结婚 • 1863年停止办学,潜心研究历史和从 事文学创作 • 1869年9月因事途经阿尔扎马斯,从此 开始了“阿尔马扎斯的恐惧”*—精 神危机
• 1863—1869年写出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 和平》 • 1873—1877年创作《安娜.卡列尼娜》 • 70年代末80年代初,内心矛盾更趋尖锐, 最艰苦的精神探索阶段,形成“托尔斯泰 主义”* • 80、90年代及其晚年创作许多小说、戏剧 及艺术论文。《复活》(1889—1899)
托尔斯泰及其创作
• • • • • • 19世纪俄罗斯文学 托尔斯泰的生平及创作 三大代表作: 《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
19世纪俄罗斯文学
• 俄罗斯文学:沉郁—受难和爱 • 封建的、军事的、农奴制;东正教* • 俄罗斯文学:觉醒于18世纪初;振兴于19 世纪 • 19世纪俄国文化的两大源泉:东正教文化 和欧洲启蒙主义 • 19世纪俄罗斯文学:群星灿烂;两大主 题:谁之罪和怎么办;强烈的自我反省和 忏悔意识(社会批判现实主义兼心灵现实 主义)
《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4
• • • • • 艺术特色: 心理描写—心灵的辩证法 人物的心理活动运动、变化过程: 通过人物外部特征揭示其心理世界 人物瞬间心理的描写:列文向吉提求婚时吉提的 心理 • 通过内心话语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复活》(1889—1899)
• • • •
晚年思想和艺术的结晶 社会的根本转变在于人精神的复活 主要人物: 聂赫留朵夫:思想和性格发展三阶段:纯洁善良、 追求理想的阶段;放纵情欲走向堕落;从忏悔走 向复活 • 玛丝洛娃:纯洁少女;被欺骗、逼迫堕落;被唤 醒复活
陀思妥耶夫斯基
• 成名作:《穷人》 • 代表作:《罪与罚》、《被侮辱与被损害 的》、《克拉玛佐夫兄弟》 • 鲁迅语:在洁白的心灵下面拷问出心灵的 污秽;又在心灵的污秽中,拷问出那心灵 的真正的洁白 • 揭露心灵世界方面的成就—现代派文学的 鼻祖
《罪与罚》
• 《罪与罚》;拉斯科尔尼科夫、放高利贷的老太 婆、索妮娅 • 拉斯科尔尼科夫:人分两等。一类是虱子一样的 下等人,过卑贱的生活;一类是高等人,“人类 的救主” • 理智地杀害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平静—一夜后恐 惧,警察、晕厥;—意识到自己不是人类的救主; 是个有杀人欲望的恶人—索妮娅的爱与劝:拯救
《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1
• 代表作之一(当时俄国、现在中国的反应) • 两条线索:安娜与沃伦斯基的恋爱悲剧—彼德堡 上流社会的生活 列文与吉提的婚姻及幸福 归宿—-—宗法制的农村生活 • 安娜:安娜的婚姻:与杜丽和斯切班.奥布朗斯 基的婚姻相比安娜的婚姻;实际情况:卡列宁的 “虚伪”、“官僚机器”;安那真诚、富有激情 和生命的活力 • 安娜的爱情:从人性和生命的意义上合理 的;从宗教伦理观看是缺乏理性的,由放纵情欲 的情分 • 安娜的悲剧:社会原因;个人原因
托尔斯泰的生平及创作(1828—1910)
• 生于一贵族伯爵家庭;2岁和9岁母亲和父 亲相继去世。幼年的托尔斯泰就好沉思默 想* • 成年后承袭伯爵爵位和几处庄园(约1600 俄亩土地和330个农奴) • 早年接受的是贵族式启蒙教育; 1844年入 喀山大学,接受了卢梭思想;1847年辍学 回家。亲理农事,进行农事改革;改革失 败后过了一段懒散荒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