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古代汉语副词-3
古代汉语 副词
![古代汉语 副词](https://img.taocdn.com/s3/m/fe87d1ec7c1cfad6195fa78f.png)
5
2、表示程度轻微
除了“颇”,还有“少、略、小、差”等,而“稍” 是时间副词,直到唐代都有“逐渐”意。例如: 今予病少痊。
(庄子·徐无鬼)
其为人也小有才。(孟子·尽心下) 元始中,车师后王国有新道,出五船北,通玉门关, 往来差近。 (汉书·西域传下)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籍略知其意,又不 肯竟学。 (史记·项羽本纪)
(左传·僖公四年)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盘庚上)
35
“宁、庸、独”表示反问词气,相当于“岂”, 义同“难道”。例如: 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史记·陆贾列传)
虽得贤,庸必能用之乎?
(管子·在匡)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也?(孟子·许行)
36
七、否定副词
古汉语中常用的否定副词有
(三国志·魏书·阮 传)
俱死无益于国,适所以快敌耳。
(《三国志·吴书·孙峻传》注) 17
“曾”、“尝”在古代汉语中都可当“曾经” 讲,表示事实发生在过去。例如: 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剌盎。(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至今仍袭旧名,未曾改正。
(梦溪笔谈·辩证一)
18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吾尝 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论语·述而)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子皙信美矣。
(左传·昭公元年)
臣,北方之鄙人也,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
(吕氏春秋·爱类)
28
“固”作副词,在古代汉语中义为“本来”“当然” 或 “坚决”、“肯定”,与现代汉语“固然”意 思完全不同。例如:
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人固不易知,知人亦未易也。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禹拜稽首固辞。 (李)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古代汉语(上)3副词
![古代汉语(上)3副词](https://img.taocdn.com/s3/m/e17e4452a417866fb84a8e7f.png)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孟子· 告子上)
今吕氏王,大臣弗平。(史记· 吕后本纪)
“毋(无)、勿”常用于祈使句中表示禁止或劝 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要”或“别”。“毋” 或写作“无”,可否定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而 “勿”一般只否定及物动词,其动词后不带宾语。 二者的语法作用分别和“不”与“弗”相当。例如: 信乃令军毋斩广武君,有生得之者,购千金。 (汉书· 韩信传)
主 讲 教 师 : 徐 志 奇
辅 导 课 程 十 三
古 代 汉 语 ( 上 )
6.语气副词
表示说话人语气的副词称为语气副词。 有的人把这种副词归并入情态副词。有 “必、殆、其、盖、岂、独、宁、庸” 等。
“殆、其、盖”表示不定的论断语气,义近 “大概”。例如:
吾尝见一子于路,殆君之子也。(史记· 赵 世家)
7.否定副词
古汉语中常用的否定副词有“不、弗、 毋(无)、勿、未、非(匪、靡)、微、 莫、否)”等。
“ 不、弗”都表一般性否定。“不”古今用法 同,可否定所有动词和形容词;“弗”一般只否定 及物动词,而且其动词后面不带宾语,只偶有例外。 例如: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 梁惠王上)
昭王之不复,寡人是问。(左传· 僖公四年)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 逍遥 游)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 隐公元年)
吾请无攻宋矣。(墨子· 公输)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史记· 廉颇 蔺相如列传) 臣忝当大任,义在安国 。(三国志· 魏 书· 三少帝纪)
臣伏计之,大王奉高帝宗庙最宜称。(史 记· 孝文本纪)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李密《陈情表》)
六.代词
□ 代词的分类
□ 指示代词
□ 人称代词
古代汉语教案 副词
![古代汉语教案 副词](https://img.taocdn.com/s3/m/4e644730f111f18583d05ae1.png)
副词副词是一半实一半虚的词,它能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情态和否定作用等,有一定词汇意义,能独立用作句中的次要成份,这是它近似实词的一方面;但是,它又不能单独地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实事,同时又不能作句子的主要成份:主语、谓语,也不能作宾语、定语,这是它同其它虚词相通的一方面。
副词具有修饰动词和形容词的功能,经常在句中充当状语。
根据定义,古代汉语的副词大致可以归纳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和表敬六类。
下面对这六类副词中值得注意的地方分别举例加以说明。
一、程度副词用来表示事物性状和行为的程度的副词,一般多用来修饰形容词或表示心理状态(恐、思、恶、望等词)的动词。
有时也可以修饰一般的动词,大多数作状语,少数(甚、极)也能作补语。
程度副词可分为表轻度、表过甚、表极致、表比较四类。
1)表轻度程度的词古代汉语里一些常用的程度副词如“最”“至”“甚”“太”等字从古到今变化不大。
有少数程度副词变化比较大,读古文时必须特别注意。
例如:“少”和“稍”就是如此。
现代汉语里的“少”用作形容词,古代汉语里的“少”则常作副词,是“稍微”“略微”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稍”;而古汉语里的“稍”则是时间副词,有“逐渐”的意思。
先看“少”的例子:1、太后之色少.解。
2、战少.利,陈余复请兵。
3、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也。
《战国策》(稍微进一点自己所嗜好的食物,使身体舒服。
)4、然而天下少.安,何也?《治安策》再看“稍”,在古汉语里主要表示动作行为实现渐进,可译为“逐渐”“渐渐”“逐步”,有人作程度副词,有人归于时间副词。
5、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6、上怒稍.解,因上书请朝。
《史记》7、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竟成始皇。
《史记·秦本纪》(秦国逐渐蚕食诸侯,终于在始皇手中完成统一大业。
)8、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然莫相知。
《黔之驴》yi(谨慎的样子)9、其群臣稍稍..背叛之。
副词概要
![副词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8c32e27abd64783e09122be1.png)
②直但――仅:大都表示范围的局部,相当于现代 汉语的“只”。
[但]
在一般情况下,现代汉语的“但”是用作表示转折的 连词,如:要充分肯定成绩,但也要指出缺点。
但在古汉语里,“但”一般只用作表范围的副词,如: ①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示儿) ②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①谁谓河广,曾不能容刀。 (诗·卫·河广)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汤问)
“曾”不用于否定句,也是加强语气。 ③尔何曾比予于管仲?(孟子·公孙丑上) ④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
[尝] 古汉语里表“曾经”意义时候通常用“尝”,不 用“曾”。
①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论语·卫灵公)
这类“仅”一般只用在数目字的前面,读去声。
三、时间副词
古代汉语中的时间副词比较多,除“将、正、已、 常”等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基本相同外,也有一 些意义差别较大。如:曾、尝、再等。
[曾] 作副词,表时间,为“曾经”义,如:
①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记·袁晁列传)
但在汉代以前“曾”一般不表时间,而表情态,表 示事实出人意外或已达到某种极限,同“居然,竟” 相近,多用在否定句中,作用是加强否定语气。如:
④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战国 策·触龙说赵太后)
[仍] 表重复出现的副词,是“频繁、重复多次”义, 与现汉的“仍旧、仍然”差别较大,如:
①晋仍无道而鲜胄。 (国语·晋语下) 指晋厉公多次做不道义的事情而晋国公族的后代又很
少。
②大将军将六将军仍再出击胡。 (史记·平准书) 指大将军卫青带领六个将军很快地又第二次去攻打胡
古汉语副词
![古汉语副词](https://img.taocdn.com/s3/m/1c012570f242336c1eb95e29.png)
(二)古汉语副词的分类 有关古代汉语副词的分类各 家说法不一,采取常见的分法, 家说法不一,采取常见的分法, 将副词按照其用法和意义分为程
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 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 情态副词、否定副词和谦敬副词 情态副词、
六类。 六类。
1、程度副词——程度副词主要表示行为动作、 、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主要表示行为动作、 程度副词主要表示行为动作 性质状态、数量多少的程度, 性质状态、数量多少的程度,按照其所表 达的意义可以分为三类: 达的意义可以分为三类:
作为情态副词,表义丰富,可以是1、 乃:作为情态副词,表义丰富,可以是 、就、
• 固: 作为情态副词是“本来、当然”的意思,和 作为情态副词是“本来、当然”的意思,
现代汉语的“固然”意思完全不同。例如: 现代汉语的“固然”意思完全不同。例如:
• 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孟子·许行)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 安书)
间,相当现代汉语的“曾经”。例如:
•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 (史记·孟尝君列传)
今天已经消失,值得注意。 例如:
•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诗经·卫风·河广)
• 尝: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曾经”。例如:
•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战国策·魏策四) •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史记·陈涉世家)
•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诗·郑风·褰裳) •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左传·僖公十年) • 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 (战国策·赵策)
古代汉语副词
![古代汉语副词](https://img.taocdn.com/s3/m/dae7902d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11.png)
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在句中多位于谓语之前充当状语,有时也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这是古今一致的。
现代汉语中副词一般不修饰名词,而古代汉语的副词常可以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谓语,这是古今不一致的。
例如: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庄子·秋水)句中否定副词“非”可以修饰其后的名词。
对于副词的分类,各家的意见历来存在分歧。
比较一致的有:范围、时间、程度、否定、表敬五种。
根据语法作用,我们把副词分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表敬等六类。
此外,还有指代性副词,附带也说一下。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一、程度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的程度。
例如表示最高程度的主要有“最、绝、极”等,表示较高程度的主要有“太、殊、尤、甚”等,表示程度加深的主要有“弥、益、俞”等。
这些比较容易理解,不再举例。
下面的两个词值得注意。
1、少,是“稍微”、“略微”的意思,例如: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
(庄子·徐无鬼)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2、颇,在古代有两种意义:一是程度偏高,略近“很、甚”。
例如: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另一个意思是“稍、略”。
例如: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
(论衡·别通)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二、范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主体或客体的范围。
1、表示总括全部的有“皆、悉、尽、咸”等。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全”“都”“总共”。
这些比较容易理解,下面各举一例。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左传·隐公元年)齐悉复得其故城。
(史记·燕召公世家)周礼尽在鲁矣。
(左传·昭公2年)使天下咸安土乐业,亡有动摇之心。
(汉书·元帝纪)2、古汉语中,“但、徒、特、第、直”常用来表示“只”的意思。
例如: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古代汉语副词
![古代汉语副词](https://img.taocdn.com/s3/m/2602b23131126edb6f1a1008.png)
(5)非:用法特殊,它所否定的不只是后面的动词,而是后面整个谓语。例: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秋水)
(6)否
①用法特殊,它和表肯定的应答之词“然”对立,常用语单词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或“不
是的”有时还用于假设否定。例:曰:否。许子衣褐。(《孟子·滕文公上》)
指示代词
(1)
近指
①此,可以指人。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齐桓公伐楚》)
②是,可以指人。例: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庄子·逍遥游》)
③斯。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④)兹。例:挹彼注兹(《诗经·大雅》)
(2)远指
①彼,指示性较强,也可以指人,但常常带有轻视意味。例: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6)仍:频繁、重复多次,于现代汉语不同。例:晋乃无道而鲜胄。(《国语·晋语》)
(7)且:略等于“将要”。例:若属皆且为所掳。(《史记·鸿门宴》)
情态副词
(1)曾:用来加强否定语气,和现代“居然”、“竟”的意思略微相近。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魏风·河广》)
(2)且:姑且、尚且。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
(2)指事
(1)孰:仍表示选择。例:两者孰足为也?(《荀子·强国》)
(2)何:可以做谓语、定语、状语。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齐桓公伐楚》)
(3)胡:可以作状语(“为什么”,“怎么”)、宾语(“胡为”)。例:胡不见我于王?(《墨子公输》)
(4)曷:用法同上。例: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劝学》)
(4)第(弟):同上。例: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膑》)
虚词-副词
![虚词-副词](https://img.taocdn.com/s3/m/85bcbf4849649b6648d747d4.png)
这类副词用在动词性词语 ②乡也吾见於夫子而问知。
前面,表示情况出现和动
(《论语·颜渊》)
作进行的时间。按照时间 可分为五小类:
③既克,公问其故。(《左 传·庄公十年》)
④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
(一)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过
之。(《史记·留侯世家》)
去的时间,有向(乡),既、 ⑤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
已、业、尝、曾等
等。
④涉於鱼齿之下,甚雨及
①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 之,楚师多冻。
老,弗许,良久乃许之。 ⑤苛政暴吏,甚於虎也。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⑥好读书,不求甚解。
⑦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
程度副词
(二)表示程度不深、轻微 ①太后之色少解。
的副词,有“少、略、 ②战少利,陈余复请兵。
微、稍、颇“等。都是稍 ③请略陈固陋。
②贤者与民并耕而食。(《孟 子·许行》)
并,闲(间)、微、窃、 ③良亡,间行归汉王。(《史
故、固”等。
记·留侯世家》)
“俱、并”表示几个施 ④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
动
久立与其客语。(《史记·信陵君
虚词-词
副词是一种只能充当状语的虚词, 它虽然有一定的词汇意义,但不能 表示具体事物、动作行为或性质状 态,而只能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 态的时间、程度、范围、肯定、否 定或情态、语气。在句中它一般是 修饰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 的;不过,在古代汉语中,副词还 能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谓语,现 代汉语少见。
咸、具、凡、都、共、率 “等。
①天子致胙[zuò祭祀时供的 肉 ]於孝公,诸侯毕贺。 ②今王田猎於此,百姓闻王 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 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③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 ④至於梁陈间,率不过嘲风 雪,弄花草而已。(白居易 《与元九书》)
(九)副词
![(九)副词](https://img.taocdn.com/s3/m/ae012cde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5d.png)
(九)副詞【教学目的】本章讲授的是古代汉语副词。
学习本章,要让学生了解副词的特殊性质,要掌握一些主要副词古今含义和用法的差异,能从古籍中正确辨认出这些副词,并准确理解其用法和意义,从而提高阅读理解古籍的能力。
【基本概念】表敬副词【基本理论】为什么说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古汉语中的副词“少、稍、颇、但、徒、特、第(弟)、直、仅、曾、再、且”等古今的用法有何差异?否定副词“不”和“弗”在用法上有何差异?否定副词“毋”和“勿”在用法上有何差异?否定副词“未”、“非”、“否”在用法上各有何特点?“未”与“未尝”表达的含义有何不同?何为“表敬副词”?表敬副词分为哪两类?表敬副词“请”的古今用法有何差异?【重点难点】“少、稍、颇、但、第(弟)、直、仅、曾、再”古代的含义“不”和“弗”用法的差异“表敬副词”概念“请”古今用法的差异【教学内容】第1学时一、副词的性质副词: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和否定等作用的词。
按傳統的觀點,一般都把它歸入虛詞。
現代語法學家根據它的語法功能,將它歸入實詞。
郭錫良:副词是半实半虚的词:实词的性质: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能独立充当句子的次要成份。
虚词的性质:不能单独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事实,不能作句子的主要成份主语、谓语等。
●古漢語副詞的數量很多,用法複雜,表義廣泛。
根据意義和用法,可分:程度副詞、範圍副詞、時間副詞、情態副詞、否定副詞、語氣副詞、敬謙副詞一、程度副詞程度副詞是表示事物的性質、狀態或動作、行爲的程度的副詞。
它一般作狀語,個別的也可作補語。
多用來修飾形容詞。
(一)表示程度高深1、殊、良、甚、頗可譯爲“很”、“十分”、“非常”、“特別”、“格外”等。
①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戰國策·趙策四)②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
(史記·商君列傳)③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賈誼《論積貯疏》)④王丞相有幸妾姓雷,頗預政事,纳貨。
古代汉语:第五单元(通论-副词)
![古代汉语:第五单元(通论-副词)](https://img.taocdn.com/s3/m/d6b7e8e3fd0a79563c1e72c9.png)
古代漢語第五單元通論——副詞——副詞的基本概念、分類——各類副詞舉要文選——司馬遷《報任安書》——《史記》的基本情況暨語言研究——文選串講古代漢語中的副詞·第一節一、副詞的概念暨功能(一)副詞的概念1.副詞是什么?一般能修飾或限制動詞、形容詞以表示行爲動作或性狀的程度、範圍、時間既肯定、否定等意義的詞。
《古漢語知識詳解辭典》681頁2.副詞概念的由來副詞譯自英語adverb,源于拉丁語adverbium,原爲“附加於動詞”之意。
同上3.副詞在相關古代漢語語法學著作中的別名狀字(《馬氏文通》:“凡實字以貌動靜之容者,曰狀字。
”21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副字(陳承澤《國文法草創》:“副字乃限製或修饰動字、象字或其他副字之字也。
”43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二)副詞的功能一般隻能位於謂詞性成分之前,充當其脩飾性成分,而不受其他成分脩飾。
劉雲峰2頁二、副詞的分類“副詞內部需要分類,可是不容易分得幹凈利索,因爲副詞本來就是一個大雜燴。
”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36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各家分類並不相同,最多11類(如王力、楊伯峻何樂士),最少的5類(如孫錫信)。
我們的教材分爲六類:程度副詞範圍副詞時間副詞情態副詞否定副詞表敬副詞第二節副詞的分類介紹一、程度副詞程度副詞表示行爲、性質的程度。
根據所標程度的深淺可以分三類:一類表示程度高的一類表示程度低的一類表示程度在原有基礎上更近一層的表示程度高的副詞有“太”、“甚”、“極”等。
教材提到的“少”、“稍”和“頗”二、範圍副詞範圍副詞都用作謂語的脩飾語,在句中作狀語,主要表示主語或賓語在參與謂語所代表的動作行爲時範圍的大小。
……(範圍)主要是指發出或接受動作者是全體還是個別,是多數或是少數。
楊伯峻、何樂士304頁教材主要講授古今有變化的範圍副詞如“但”以及和“但”用法基本相同的“徒”、“特”、“第”、“直”等。
①徒善不足以爲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浅谈古汉语副词的语法功能
![浅谈古汉语副词的语法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7c12ada1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c4.png)
浅谈古汉语副词的语法功能依据古代汉语副词的意义,可以将副词分为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表态副词、谦敬副词六类。
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分别是:1、程度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性质的程度。
可分为三种:(1)有的程度副词表示某种情况的最高程度。
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最”、“甚”、“极”、“绝”、“殊”、“太”、“尤”等。
例如:①群臣争功,岁余不决。
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
(《史记萧相国世家》)②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贾谊《论积贮疏》)③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陶渊明《桃花源记》)④嫪毒遂得侍太后,太后私与通,绝爱之。
(《史记吕不韦列传》)⑤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战国策赵策》)⑥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史记主父偃列传》)⑦苍本好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而尤善律历。
(《史记张丞相列传》)(2)有的程度副词表示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层。
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愈、益、弥、加等。
例如:①承相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晁错传》)②汉矢且尽,广乃令持满勿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
(《史记李将军列传》)③退而修《诗》《书》《礼》《乐》,**弥众。
(《史记孔子世家》)④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3)有的程度副词表示程度较轻。
这样的程度副词有“差”、“少”、“略”、“颇”等。
例如:①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
(《后汉书光武纪》)②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赵策》)③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
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史记项羽本纪》)④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2、范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范围的副词。
可分为两种:(1)有的表范围的全部,如“皆”、“尽”、“悉”、“悉”、“举”、“徧(遍)、“咸”、“毕”等。
例如:①盎调为陇西都尉,仁爱士卒皆争为死。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②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文言讲堂文言文中的副词(上)
![文言讲堂文言文中的副词(上)](https://img.taocdn.com/s3/m/76a56a99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5d.png)
文言讲堂文言文中的副词(上)烧脑的学问古代汉语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词性中,介词连词代词动词可能还算简单易学,但副词恐怕没人说简单。
光是副词里头,就有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否定副词、谦敬副词等一系列复杂的分类,每一种分类都是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
上一篇《情态副词》里我们简单解释了古代汉语的冰山一角“情态副词”,今天这篇我们不妨再看一个“角”——程度副词吧。
程度副词程度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性质的程度。
有的程度副词表示某种情况的最高程度。
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最”、“甚”、“极”、“绝”、“殊”、“太”、“尤”等。
例如:① 群臣争功,岁余不决。
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
(《史记萧相国世家》)②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贾谊《论积贮疏》)③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陶渊明《桃花源记》)④ 嫪毒遂得侍太后,太后私与通,绝爱之。
(《史记吕不韦列传》)⑤ 四面险绝,无由升陟矣。
(《水经注清水》)⑥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战国策赵策》)⑦ 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史记主父偃列传》)⑧ 苍本好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而尤善律历。
(《史记张丞相列传》)以上八例中⑤“绝”充当补语,其他诸例中的程度副词充当状语。
这一组七个程度副词中,“最”、“太”可以不译;“甚”、“极”、“绝”、“殊”、“尤”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非常”、“特别”义。
//////////有的程度副词表示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层。
这样的程度副词有愈、益、弥、加等。
例如:① 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晁错传》)(译:丞相很快发病死了,晁错显得更加尊贵。
)② 汉矢且尽,广乃令持满勿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
(《史记·李将军列传》)③ 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
(《史记·孔子世家》)④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⑤ 朕亲率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
古代汉语之副词
![古代汉语之副词](https://img.taocdn.com/s3/m/a3f80807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a9.png)
❖
❖
❖ ❖ ❖
❖
❖
❖
❖
时席
为
谨
送
间设
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订
呈
::
俩
于
:
敬举 备行 喜结 筵婚
农 历
公 历
年年
XXX
先 生
恭典 月 月 台
请礼 光
日
( 星
日
启 :
XXX
XXX
敬
临
期
邀
日
)
❖ 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 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 敢问何谓也?
您赶快下定变更法度的决心,应该不要顾及天下人议论您。
(五)否定副词 不和弗:表示一般性否定——不。
毋(无)、勿 、莫: 表示禁止或劝阻性否定— —不要、别。 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 “没有” 。
非(匪)和否: “非”和“否”
都是特殊的否定副词。“非”所否 定的不止是动词,而是后面整个谓 语。
(三)时间副词
❖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 (1)表示时间已经成为过去:既、业、尝、
曾、已、初、卒、竟——曾经: ❖ (2)表示现在时的:方、会、适、正 ❖ (3)表示将来时的:且、将、行
❖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记),因--就 ❖ 卒成帝业。(李斯谏逐客书)
❖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我从今以后相信您的确能把国家治理好。信: 确实,的确。可事;
可以成事。
海客谈瀛州,烟涛微茫信难求。航海的人谈
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
古汉语副词
![古汉语副词](https://img.taocdn.com/s3/m/78b93427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5c.png)
古汉语副词古汉语副词古代汉语的副词数量很多,类别也很复杂,是学习的难点之一。
古代汉语的副词有否定副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表数副词、情状副词、语气副词、谦敬副词等八类。
一、否定副词古代汉语的否定副词比较多,用法也复杂,有些问题现在还没有搞清楚。
古代汉语的否定副词可以分为五类:(1)一般否定;(2)祈使否定;(3)已然否定;(4)存在否定;(5)判断否定。
(一)一般否定一般否定主要有“不”和“弗”。
这两个词的区别在于,“不”与谓语动词(形容词)在搭配上不受限制,谓语动词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
“弗”一般只否定及物动词,而且受其否定的及物动词一般不再带宾语。
例如:(1)蔡小而不顺,楚大而不德。
(《左传·昭公十一年》)(2)君子谋道不谋食。
(《论语·卫灵公》)(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孟子·告子上》)(4)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左传·隐公元年》)受“弗”否定的及物动词带宾语的情况偶尔也有。
例如:伯廖告人曰:“(公子曼满)无德而贪,其在《周易》《丰》之《离》,弗过之矣。
”(《左传·宣公六年》)(二)祈使否定表示祈使否定的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别”“不要”,主要是“毋”和“勿”,“毋”有时也写作“无”。
在伪古文《尚书》里“罔”也可以表示祈使否定。
此外,“莫”“不”有时也可以用于祈使否定。
汉代以后出现“曼(漫、谩)”,也表示祈使否定。
“毋”和“勿”的区别与“不”与“弗”的区别基本相同,受“毋”否定的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受“勿”否定的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
例如:(1)益曰:“吁,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
”(伪古文《尚书·大禹谟》)(2)将军毋失时,时间不容息。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3)子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4)尔无不信,朕不食言。
古汉语中的副词
![古汉语中的副词](https://img.taocdn.com/s3/m/afc1db23d5bbfd0a795673e2.png)
副词,是一种只能充当状语的虚词。
在句中一般修饰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
现代汉语归入实词,传统语言学归入虚词。
古代汉语中,副词可以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谓语,这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
《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
《荀子•性恶》:此皆古之良马也。
古汉语副词按照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可以分成: 时间副词 范围副词 程度副词 情态副词 语气副词 否定副词 谦敬副词 指代性副词 一、程度副词程度副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动作、行为的程度的副词。
(一)表程度高有“最、大、太、至、极、绝、尤、愈、略、殊、良、甚、孔”等 最、至、极、绝 ------ 最高度 大一一十分太(泰)一一指程度上超过一定的限度 殊、尤、特一一特别、非常 以上词古今意义变化不大 讨论:1、 良“良”在汉代,与“久”连用,“良久”就是很久 六朝以后,修饰其他词语,“的确”、“很”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史记•商君列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经注•江水)2、 甚:在六朝以前,既作状语,也作谓语、定语,是形容词。
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 ’甚于夫人。
”(《战国策•赵策四》)苛政暴吏,甚于虎也。
(《论衡•遭虎》)六朝以后,才由形容词转变为表程度高的副词。
好读书,不求甚解。
(《五柳先生传》) 汉代以后才用“略、微、颇”其实汉代偶有使用: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此外,较为特殊的有“孔”、①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② 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二)表程度不深、轻微 常见的有“少”、“稍”、“略 先秦一般用“少”(贾谊《论积贮疏》) “重”,一般可译为“很”。
《诗经•豳风•东山》) (《礼记•檀弓下》)“颇”、“微”等,一般可译为“稍微”、“略微”等。
唐宋以后用“稍”例如:①太后之色少解。
(《战国策•赵策四》)②稍不如意,则鞭笞酷疟。
(方勺《泊宅编》)③请略陈固陋。
(司马迁《报任安书》)④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古汉语的词类
![古汉语的词类](https://img.taocdn.com/s3/m/50a5a637650e52ea5418980b.png)
第一章古汉语的词类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即根据词和词之间的结合能力而划分的类。
如根据是否能受数量词修饰并不受程度副词修饰的语法功能,我们可以划分出普通名词这一类。
在划分词类的过程中,词义也可作为一种虽不严密,但却迅速的判定依据。
如名词表人和事物的名称等。
关于词类的划分,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传统的词类的划分方法,将古代汉语的词类比照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进行划分。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汉语是一种具有民族性的语言,它有它的独特特点,而作为承接着主要语法功能的词,必然会带有这种特点(词无定类)。
但是现阶段的词类的讲解,主要简单套用西方已有的现成的语法体系,使我们现阶段的研究陷入了很多矛盾的地方。
所以一部分专家主张重写汉语语法。
但是事实上,在汉语中,不但一词多义,而且一义也有不同用法。
因为词义不同,用法不同,便影响它的词类。
所以前人称之词无定类。
在古代汉语中,虽然有不少词类活用现象,但是能活用的也就是少数词,并且活用的范围十分有限。
所以词是可以划分为固定的类型的。
古汉语的词类首先根据能否单独充当结构成分而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凡是能够单独充当结构成分的是实词,反之是虚词。
从词义的角度看,实词主要是用来表示词汇意义(实际意义,概念),虚词主要用来表示语法意义(表示概念之间的各种语法关系和句子的语气等)。
根据不同的语法功能,又可把实词划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后两者有的归为虚词)。
虚词的分类一般有(副词、代词)连词、介词、语气词、助词、叹词。
因为在古汉语中的虚词地位特别重要,我们将重点介绍,对于实词我们只作简单的介绍,名词名词包含普通名词、专有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四个小类。
从语法功能看,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要活跃些。
动词动词包含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和能愿动词三类。
形容词包含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类。
在古汉语中,性质形容词以单音节为主(也不部分双音节词),状态形容词以双音节为主(也有部分单音节词)。
古代汉语简答题
![古代汉语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faddf930915f804d2b16c13d.png)
古代汉语简答题古代汉语简答题(九)及答案古代汉语简答题(九)1.汉字形体演变,经过了哪六个阶段?其中,哪些是古文字,哪些是今文字?2.什么叫隶变?请简述隶变的利弊。
3.什么叫偏旁?什么叫形旁?分别举例说明。
4.许慎在《说文》中创立了多少个部首?《说文》中的部首,是以义定部的什么原则部首?辽代僧人行均在《龙龛手镜》中对部首作了改革,改为以形定部的什么原则部首,把部首定为多少个?明代梅膺祚的哪部著作,对传统部首作了改革,定为多少个部首?5.利用楷书形旁推求下面字的本义范畴。
示例:醒:答案:醒形旁为“酉”,“醒”的本义与酒或酒坛有关。
(1)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汉语-语法学(三)形容词副词
![古代汉语-语法学(三)形容词副词](https://img.taocdn.com/s3/m/de566ce1941ea76e58fa04cd.png)
第三講語法學(三)古漢語的詞類:形容詞、副詞一、形容詞形容詞是表示人或事物性質或狀態的詞。
被形容詞修飾的事物可以區別於同類別的事物,因此有時形容詞也被稱爲區別詞。
1.形容詞的分類1)表示性質:描寫人和事物的屬性,能接受副詞修飾:善、良、美、智、愚、堅、強、清、濁、疾、徐、遲、速、奇、巧、貴、賤、寬大、狹隘、奇偉、單純……古漢語中大部分單音節形容詞都屬於這一類。
2)表示狀態:描寫事物的情態,不能接受副詞修飾:我來自東,零雨其濛(雨一时的状态)。
《詩經·豳風·東山》毛《傳》:“濛,雨貌。
”凡民有喪,匍匐(救的状态)救之。
《詩經·邶風·谷風》鄭玄箋:“匍匐,言盡力也。
”怊乎若嬰兒之失其母也,儻乎若行而失其道也。
《莊子·天地》(怊乎、儻乎:迷茫的样子)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論語·述而》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
《孟子·梁惠王上》很多疊音詞、派生詞和聯綿詞屬於這一類:莞爾、徒然、欣然、殷殷、悻悻、望洋、闌珊、狼藉……2.語法功能1)在名詞之前作定語:善人、義士、良馬、深情厚誼、微言大義、小國寡民●如果作定語的形容詞不止一個或是多音節詞,則定語和名詞之間往往加“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左傳·莊公十年》怪迂阿諛苟合之徒自此興,不可勝數也。
《史記·封禪書》2)在動詞之前作狀語:昔者夫子居於宋,見桓司馬自爲石椁,三年而不成。
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
”《禮記·檀弓上》速:可以单独使用,是形容词,副词一定要和动词搭配毛羽未成,不可以高飛。
《史記·蘇秦列傳》肥養一犬,以彩繩纓牽,並取死者所乘馬衣物,皆燒而送之。
《後漢書·烏桓傳》大王無良臣,故事紛紛至此。
《史記·韓長孺列傳》3)作謂語: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盡心下》●现代汉语中,形容词作谓语前面要加副词,如“今天很热”心猶豫而狐疑兮,欲自適而不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副词一、关于副词1、副词的性质及分类副词: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方式等的词。
程度副词:很、略微范围副词:都、只时间副词:已、正在情态副词:简直、偏偏否定副词:不、别表敬副词:请、惠2、副词的虚实问题实词说:《马氏文通》:“凡实字以貌动静之容者,曰状字。
”陈望到《文法简论》:“汉语里的名词、代词、动词……副词都能单独做句子成分,都是实词。
”虚词说: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代词、副词、连词、语气词的意义比较空灵些,可以称为虚词,和以前所谓‘虚’字的范围大致相同。
”半实半虚说: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副词可说是介乎虚实之间的一种词。
它不算纯虚,因为它们还可能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然而它们不算纯实,因为它们不能单独地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实事。
”王力《中国语法理论》:“副词虽可认为半实词,然而它和纯粹的虚词是有密切关系的。
”二、程度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程度的副词。
表示程度高表示程度低表示程度更近一层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触龙说赵太后》)请略陈固陋。
(《报任安书》)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1、少现代:不多;缺少;年轻古代:稍微、略微辅之以晋,可以少安。
(《左传·僖公五年》)太后之色少解。
(《触龙说赵太后》)2、稍本义:禾苗的末端。
古代:逐渐(时间副词)现代:稍微(程度副词)《说文解字》:“稍,出物有渐也。
”段注:“稍之言小也,少也,凡古言稍稍者皆渐进之谓。
”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
(《项羽本纪》)自穆公以来,稍蚕食诸侯。
(《秦始皇本纪》)上怒稍解,因上书请朝。
(《史记·梁孝王世家》)稍作副词,一方面有“渐”、“少”、“小”之义,一方面亦有“尽”义。
先秦时这两种相对立的含义均已出现。
《广雅·释诂》:“稍,尽也。
”小、少稍微很,甚尽与子尾邑,受而稍致之。
公以为忠,故有宠。
(《左传·襄公28》)译:齐侯赐给子尾城邑,子尾接受而又尽都奉还。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文选·恨赋》)“稍”于中古时(大约唐代)演变为表程度,如:《唐语林》:“稍不如意,相顾笑议。
”《因话录》:“妆饰稍过,上见之极不悦。
”在近代汉语,一般只用作表弱度的程度副词了。
3、颇现代:很古代:①稍微②很本义:歪头,引申为偏差,如:屈原《离骚》:“循绳墨而不颇。
”在先秦主要做形容词用,到《史记》已经用作程度副词,并既可表示强度又可以表示弱度,因偏差有大有小,大而多就是程度深,小而少就是程度浅。
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很)有力。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
(《史记·三代世表序》)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见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
(王充《论衡》)王力《中国语法理论》:“‘颇’字自古就是不足的表示。
”又:“纵使这里的‘颇’有‘甚’字意,也只是个例外。
”到宋时还有少数表示弱度的用例,元明时期则一般只用来表示强度了。
三、范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或事物范围的副词。
强调范围大限定范围表示相互之间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战国策·楚策》)寡人非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孟子》)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郑伯克段于鄢》)1、但现代:转折连词,但是古代:只、仅仅“袒”的古字,本义是脱去上衣。
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木兰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陆游《示儿》)无他,但手熟耳。
(《卖油翁》)现代汉语中的“不但”、“但愿如此”等词语中还保留“但”的古代用法。
2、徒、特、第(弟)、直徒本义:《说文》:“徒,步行也。
”现代:徒弟古代:只、仅仅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孟子·离娄上》)特本义:三岁兽《伐檀》:“不狩不猎,胡瞻而庭有县特兮。
”引申为一头野兽。
《礼记·内则》:“庶人特豚,士特豕。
”虚化为“只”、“仅仅”的含义。
此特匹夫之勇也。
(《汉书·韩信传》)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荀子·非相》)“但”的通假字。
第(弟)二字双声邻韵(第:定母脂部;但:定母元部)《词诠》:“第、但一声之转。
”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
(《史记·孙膑》)直“独”的通假字(直:定母職部;独:定母屋部)。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梁惠王上》)3、仅《说文》:“仅,材(才)能也。
”古今都用来限定范围。
如: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
(《史记·乐毅列传》)唐代诗文中“仅”克表示多,“将近”、“几乎”的意思。
如: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
(韩愈《张中丞传后序》)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某有中外亲族数千口,兄弟甥侄仅三百人。
(《唐语林》)四、时间副词表示行为动作等发生的时间以及与时间有关情况的副词。
已经发生《汉书·张骞传》:“骞既至乌孙。
”正在发生《战国策·燕策》:“蚌方出曝。
”持续发生《答李翊书》:“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
”将要发生《鸿门宴》:“若属皆且为所虏。
”多次发生《郑伯克段》:“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逐渐发生《秦始皇本纪》:“自穆公以来,稍蚕食诸侯。
”终究发生《陈胜起义》:“其所置侯王将相,竟亡秦。
”1、曾古今是时间副词,表已经发生。
如:孟尝君曾待客夜食。
(《史记·孟尝君列传》)古代还是情态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居(竟)然”义,读“zēng”。
如: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诗经·卫风·河广》)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触龙说赵太后》)2、再古代:数词,“两次”或“第二次”现代:又一次表达“两次”义。
如:田忌一不胜而再胜。
(《史记·孙膑》)再拜曰:“请说之。
”(《墨子·公输》)表达“第二次”义。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庄公十年》)寺忆新游处,桥怜再渡时。
(杜甫《后游修觉寺》)现代:仍然、仍旧3、仍古代:频繁、多次《广雅·释诂》:“仍,重(chóng)也。
”晋仍无道而鲜胄。
(《国语·晋语》)吾仍见上,上甚聪明。
(《后汉书·盖勋传》)五、情态副词表示行为动作的情态或语气的副词。
《鸿门宴》:“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肯定情态估量情态《史记·周本纪》:“西伯盖即位五十年。
”《陈胜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加强语气古今共有用法:而且(连词)1、且古代特有用法:姑且、尚且(情态副词);将要(时间副词)姑且、尚且(情态副词)。
如:先生且休矣,吾将念(考虑)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史记·鸿门宴》)将要(时间副词)。
如: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2、固现代:固然,连词。
用来承认某种事实,并引出下文不一致的内容。
如:坐车固可靠,但坐飞机更快。
古代:表示坚决的态度或客观事物的当然情况。
表示坚决的态度,“坚决”、“坚持”义。
如: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史记·廉蔺列传》)朱公长男固请欲行。
(《史记·越世家》)表示客观事物的当然情况,“本来”、“当然”义。
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表示确信无疑的态度,可译为“本来”、“当然”。
如: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孟子·梁惠王上》)3、盖“盖”是表示语气的情态副词,常放在句子开头,表示提示或推测性论断的语气,起引起下文的作用,一般不好进行对译。
如: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
(《史记·孝文本纪》)六、否定副词表达否定意义的副词。
1、用于一般否定的否定副词:不、弗“不”的使用范围广,既可否定动词,又可否定形容词,既能否定及物动词,又能否定不及物动词。
“弗”在先秦时期使用范围比较小,一般只能否定及物动词,而且动词的后面还不能带宾语。
何休《公羊传》注:“弗者,不之深也。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左传·襄公十五年》)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墨子·兼爱上》)功成而弗居。
(《老子》)“弗”所否定的及物动词带宾语的例子,秦汉之前很少见。
如:汉代以后,“弗”的使用范围逐渐放宽。
今吕氏王,大臣弗平。
(《史记·吕太后本纪》)2、表示禁止或劝阻的否定副词:毋、勿一般用于祈使句中,相当于现代的“不要”、“别”。
其差别也是“毋”能带宾语,“勿”后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
大毋侵小。
(《左传·襄公十九年》)莒人囚楚公子平。
楚人曰:“勿杀,吾归而俘。
”莒人杀之。
(《左传·成公九年》)急击勿失。
(《史记·鸿门宴》)“勿”后不带宾语的规则在先秦已不严格。
如: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孟子·梁惠王上》)3、用于对应有境况否定的否定副词:未、未尝“未”表示对“已然”的否定,意思是事情还没有实现,等与现代的“没有”;“未尝”表示对“曾经”的否定,意思是过去没有实现过,等于现代的“不曾”、“没有过”。
“未”否定的是现在的情况,包含将来实现的可能性;“未尝”否定的是过去的情况,包含着现在已实现的可能性。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
(《史记·孙膑》)臣未尝闻也。
(《战国策·魏策四》)4、用于对判断否定的否定副词:非(匪)“非(匪)”否定的不只是它后面的动词,而是后面的整个谓语,并经常用于对判断的否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是”。
如: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战国策·魏策四》)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韩非子·五蠹》)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而以兴戎。
(《左传·僖公十五年》)5、表示否定应答的否定副词:否“否”是表示应答的否定副词,与“然”相对,经常独自成句,可译作“不”、“不是的”。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
许子衣褐。
”(《孟子·许行》)用于假设的否定: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史记·韩信破赵之战》)表示否定的一面: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左传·宣公二年》)七、表敬副词表示对别人尊敬或自己谦下的副词。
1、尊人的表敬副词含义是“请你允许我怎样”。
如:请王好战,请以战喻。
(《孟子·梁惠王上》)请献十金。
(《墨子·公输》)含义是“请你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