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圈和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
《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水循环》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自然界的水循环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可见水为生命之源,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活动2【活动】水圈的构成”分组活动]阅读教材图3.2思考:(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
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明确河流水体的补给可能涉及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2)河流与湖泊关系十分密切。
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的'补给关系?从水往低处流的道理,理解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水的运动方向是:河流→湖泊;而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时,水的运动方向是:湖泊→河流。
《水圈和水循环》教学设计
《水圈和水循环》教学设计●学习重点、难点水循环的类型、水循环的环节及其意义。
河流的补给。
●教学方法构想依据本课三维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为指导,积极创设学生学习水圈的有关问题的情景,以学生自主观察、探究和绘制示意图说明问题等新颖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模拟实验、合理想象等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三维目标。
●课前准备1.教师: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准备模拟试验。
2.学生课前学习:预习本课知识,并记录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课前资料搜集:查阅资料,了解有关水圈、水循环和河流补给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分组进行野外考察,调查家乡的河流。
调查方式主要有实地勘察、走访有关部门、查阅有关资料、登录相关网站。
可安排每个小组进行其中的一项。
调查的主要内容有:①河流的基本概况:源地、流向、长度、注入的海洋或湖泊或消失在什么地方、流经的地形区、流域范围、流域内气候和植被的基本概况。
②河流的补给类型(水源)、汛期长短、水位变化大小及原因、流量和水位变化造成的灾害。
③河流水质状况:含沙量大小、污染情况及沿岸居民使用河水情况。
④河流的开发利用状况:灌溉、航运、养殖、发电等方面的效益如何?在此基础上,对各组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写出关于家乡河流的调查报告,其中包括对该河流治理和开发的具体建议。
注意事项①调查之前,集思广益,列出一张调查访问的清单或表格。
②去河流实地勘察要注意安全,避免掉进河里。
●教学过程设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方案1:阅读教材情境中的景观图,或播放相关的影片、视频资料,让学生思考本课卷首导语中的问题。
以情境问题的方式导入。
方案2:模拟水循环(也可将实验拍摄下来,制作成影片)⑴在一个平底碗中加水,直至水盖满底。
把一个装满沙子的小瓶放入碗中。
⑵用塑料纸盖住碗,用橡皮筋扎住碗口,并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塑料纸上,压住塑料纸;石头要放在装沙小瓶的正上方。
水圈与水循环-鲁教版必修一教案
水圈与水循环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圈和水循环相关知识;2.掌握水圈和水循环的概念、构成和作用;3.掌握水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方法;4.学会重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节约用水。
二、教学内容1. 水圈1.水圈的概念;2.水圈的构成和组成;3.水圈的作用。
2. 水循环1.水循环的定义;2.水循环的过程;3.水循环的重要性。
3. 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1.水资源的开发;2.水资源的保护;3.水资源的利用。
三、教学重点1.学生掌握水圈和水循环的概念、构成和作用;2.学生学会水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方法。
四、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重要性;2.学生意识到重视和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
五、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2.合作学习法;3.实验教学法;4.多媒体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1. 水圈1.回顾水的基本概念,引入“水圈”概念;2.分组讨论水圈的概念以及水圈的构成和组成;3.整合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展示给全班,让全班学生对比一下不同小组的看法;4.点名几位同学讲述他们对水圈的认识;5.学习水圈的作用:观看相关视频,引导学生理解水圈对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 水循环1.引入水循环的定义和重要性;2.展示水循环的示意图,让学生明白水循环的过程;3.实验教学:开展水循环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循环的过程,从而加深印象,体验它对我们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4.带领学生分析水循环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1.引导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的重要性;2.带领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开发方法,包括:水利工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设计、水资源评价等;3.带领学生了解水资源的保护方法,包括:加强水资源的监测、保护水源地、保护水资源的生态环境等;4.带领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方法。
七、教学总结1.概括本课所学的知识点和重点;2.点名两三位同学汇报今天的收获和体会;3.列举一些案例,增强学生的学科交叉理解和应用能力;4.引导学生思考今后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水资源。
《水圈和水循环》教学设计
《水圈和水循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水圈和水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水圈和水循环的基本概念,掌握水圈和水循环的过程和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关注环境问题,珍惜水资源。
二、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PPT、教学课件、实验工具、实验材料。
2.实验器材:容器、热水器、塑料袋、颜料、水。
3.教学环境:教室、实验室。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引起学生对水资源的关注,激发他们对水循环和水圈的好奇心。
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水资源的看法,并帮助学生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
2.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PPT介绍水圈和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包括:水圈的定义、水循环的过程(蒸发、凝结、降水、渗透、流入海洋)以及水循环的作用(维持地球水平、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等)。
3.实验演示(30分钟)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水循环的过程,教师安排实验演示。
教师用热水加热容器中的水,让学生观察水蒸发的现象;然后将塑料袋覆盖在容器上,观察凝结的现象;最后用颜料标记水从塑料袋上滴下来的过程。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对水循环的过程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4.小组合作探究(2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些实验器材和材料,让学生模拟实验,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例如:通过加热容器的不同部位,观察蒸发速度是否有差异;通过改变塑料袋的大小和形状,观察凝结速度是否有差异等。
教师在小组活动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和观察结果,并帮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
5.总结归纳(10分钟)通过小组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回答问题:什么是水圈?什么是水循环?水循环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确保学生对水圈和水循环有全面的理解。
6.拓展应用(10分钟)教师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问题。
例如:为什么海洋里的水不会枯竭?为什么水资源的供应不均衡?让学生动脑思考,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引导。
水圈与水循环教案
水圈与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圈和水循环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影响;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水循环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水圈的概念水圈是指地球上水分在不同形态之间循环的过程。
水圈包括了水的蒸发、降水、地下水、河流、湖泊、海洋等各种形式。
水圈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循环之一,它维持着地球上生命的存在。
2. 水循环的过程水循环是指水分在地球上的循环过程。
它包括了蒸发、凝结、降水、地下水、河流、湖泊、海洋等各种形式。
水循环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蒸发:水从地表或植物表面蒸发成水蒸气,进入大气层;2.凝结:水蒸气在大气层中冷却后,形成云;3.降水:云中的水滴或冰晶聚集成雨、雪、冰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4.地下水:部分降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5.河流、湖泊、海洋:降水流入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中,形成水循环的一部分。
3. 水循环的影响水循环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对人类的影响:水循环是维持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
水循环提供了人类所需的水资源,包括饮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等。
同时,水循环也会带来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等,对人类造成不利影响。
2.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水循环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循环之一,它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水循环对土壤、植物、动物等自然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水循环也会带来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等,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水圈和水循环的概念、过程和影响,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重要性;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循环的过程,加深对水循环的理解;3.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思考水循环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重要性。
提问:1.你知道什么是水循环吗?2.水循环对人类和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2. 讲解讲解水圈和水循环的概念、过程和影响。
水圈与水循环教案
水圈与水循环教案【篇一:水圈和水循环教案】《水圈和水循环》教案吴国良【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圈的组成、水体及水圈的特点;(2).认识水循环的概念、类型、环节和意义;(3).掌握洋流的概念、形成、分布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1).结合图示熟悉各种水体的储量;(2).根据“水循环示意图”比较三种水循环的差异。
(3).联系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认识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4) .联系世界气候、渔场,分析洋流的地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2).加深水资源有限性的认识;(3).增强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1、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
2、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时安排】 2-3课时【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2.读图分析讨论法;3.案例分析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水是生命之源,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节中也讲过: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是因为地球有生命之源———水,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就是水圈。
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一、水圈的组成1、水圈的概念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共同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材料展示[材料] 课本材料“地球表面71%被水面所覆盖,地球有水的行星之称”思考讨论: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但为什么许多地方缺水严重?读课本图2-3-2 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所占的比重2、水圈的水体组成水圈是由各种水体组成的。
分析缺水的原因: (1) 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储量小——自然原因(2)污染和浪费严重——人为原因实际上,陆地上冰川是淡水的主题,但不易利用,浅层的地下淡水、湖泊淡水、河水容易利用。
(转折导入)李白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水奔流到海真的不复回吗?二、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1、水循环的概念(学生看书自学)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2水圈与水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2.知识难点:
-水循环过程中各环节的相互联系及其地理意义。
-分析水资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实际能力。
-水循环对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圈与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运用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法,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强化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4.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践报告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评价内容:重点关注学生对水圈与水循环知识的掌握,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标准:以学生能理解、运用水圈与水循环知识,具备一定的地理学科素养为评价标准。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表、资料分析水循环过程及其地理意义的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数据等资料,分析水循环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并解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状况,提高水资源节约与保护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圈与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
-水圈的概念、组成和特点。
-水循环的主要过程:蒸发、降水、径流等。
-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教学目的:
-让学生掌握水圈与水循环的基本知识,理解其对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3.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图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水圈与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三)学生小组讨论
-研究性作业要注重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明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尝试画水循环图。
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个小组合作活动确立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态度,树立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知识的思想。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去解释现象形成概念。
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现阶段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相对小学阶段明显提高,但是逻辑思维不强、综合概括能力不高。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对根、茎的结构及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等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大部分同学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具体过程及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不了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前实验展示学习目标小组代表课前准备实验。
组长带领组员观察桌面装置,写下实验现象。
提出自己的猜测来解释现象。
活动2【活动】探究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路径实验:观察红墨水在芹菜中的运输路径。
引导学生通过横切和纵切等多种方式来观察红墨水走向。
学生展示过后出示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路径图。
给出植物蒸腾作用概念。
小组合作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水分在植物体内是如何运输的。
用自己的话描述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过程。
并用箭头在图中表示出水分的运输路径。
小组讨论解释课前实验出现的现象。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腾作用。
活动3【活动】蒸腾作用的意义1.视频资料:为什么树荫底下温度更低而湿度更高呢?2.介绍杏仁桉树;100多米高的树,水是如何运送到叶片上的呢?参照课本113页的内容,试着解释这些现象,得出蒸腾作用的意义。
蒸腾拉力学生较难得出的点,适当点拨。
水圈与水循环教案
水圈与水循环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水圈与水循环教案目标:1. 了解水圈和水循环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水圈和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和关键要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案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水圈和水循环的概念,让学生思考水在地球上的循环方式。
- 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提问:“你知道水从哪里来?去哪里了?”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水圈和水循环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 解释水圈和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地下水的形成。
- 强调水循环的重要性,如维持地球上的生命、调节气候等。
3. 观察实验(20分钟)- 分组进行观察实验,每组准备一个透明玻璃杯、水和保鲜膜。
- 将水倒入玻璃杯中,用保鲜膜盖住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
- 观察一段时间后,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解释其中的现象。
4. 实践活动(2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准备一个小花盆、土壤和水。
- 将水浇在花盆中的土壤上,并观察水的渗透和蒸发过程。
- 学生记录实践过程和观察结果,并进行小结和讨论。
5. 总结(10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水圈和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和重要性。
-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提出与水圈和水循环相关的问题,并进行讨论。
6. 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制作一份关于水圈和水循环的海报或PPT,并在下节课展示和分享。
教学资源准备:1. PowerPoint或黑板,用于知识讲解和总结。
2. 透明玻璃杯、保鲜膜、橡皮筋,用于观察实验。
3. 小花盆、土壤、水,用于实践活动。
4. 学生笔记本和记录表格。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包括观察记录和解释能力。
2. 学生小组制作的海报或PPT,评估其对水圈和水循环的理解和呈现能力。
3.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教学延伸:1. 邀请专业人士或科学家来学校进行讲座,进一步深入探讨水圈和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高中地理《水圈和水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水圈和水循环》的教案高中地理《水圈和水循环》的教案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明确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了解水循环的途径、规模,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理解洋流的成因;解释、应用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观察地理图表,收集地理信息并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现状的描述,增强学生对水资源,水环境的保护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并逐渐形成科学发展观。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自制多媒体课件,一幅世界洋流分布图。
[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2、洋流分布规律和意义[教学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教学过程](多媒体展示从太空拍摄到的地球照片)同学们,从太空看到的地球表面大部是什么颜色?(蓝色)为什么会是这种颜色呢?地球表面大约有71%被水所覆盖,地球又有“水球”之称。
水是地球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也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物质之一。
水以固、液、气三态形式存在于空气、地表、地下及生物体中,它相互转化,不断循环运动,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圈层——水圈。
本节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水圈的组成及水的循环、运动。
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板书课题]一、水圈的组成。
[活动]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①地球上的水有哪些存在形式?每组一位代表发言,比一比哪一组说出的形式多。
[多媒体课作展示:地球水体的主要形式]大气水 0.001%冰川水圈海洋水 96.54% 湖泊水地表水土壤水江、河水陆地水沼泽水生物水地下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②在各种水体中,哪一种占的比重最多?哪些水体形式人类可以直接利用?③要求学生按各种水体所占的比重画一幅扇形百分比图。
[展示课件:各种水体所占比重图]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主要有江、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等,这些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总水量的很小一部分,且分布极不均匀,因此我们必须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水圈和水循环》教学设计
《水圈和水循环》教学设计
课题:《水圈和水循环》
授课对象:小学四年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水圈和水循环的结构及相关的物理概念,例如:比重、压力、浮力等。
2. 通过提问及讨论,使学生掌握水圈和水循环的运行原理,并能用创新思维进行分析、比较,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掌握使用设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乐于探究灵活运用知识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求真的习惯,形成积
极勤奋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 布置好教室,准备好所需仪器。
2. 朗读讲稿。
二、新授:
1. 师生讨论“风循环和水循环”,并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不同之处。
2. 展示水圈和水循环的基本结构,让学生有一个基本概念。
3. 引导学生相互讨论,探讨蒸发对水圈和水循环的影响。
4. 通过实际操作,验证学生所得出的结论。
三、拓展:
1. 通过问题讨论,使学生紧密的连接、把握水圈和水循环的运行原理。
2.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创新思维,开展个性化学习活动,制作一件小制作品。
四、总结:
1. 分析自己实验中所发现的问题,找出自己的体会。
2. 总结本次实验,体会水圈和水循环的科学内涵。
三、作业:
1. 结合实验数据完成水圈和水循环考试题目。
2. 通过家庭作业,结合本次实验,总结水圈和水循环的知识点和科学概念。
水圈和水循环教学案
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第一课时水圈的组成和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水圈的组成,知道淡水资源的有限性。
2、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3、了解河流主要的补给方式。
4、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
【自主学习】水比重最大一、水圈的组成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大气水探究问题1:淡水占水体总量的多少?淡水的主体是什么?,主要存在于什么地方?目前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有哪些?二、水循环海陆间水循环(大循环)(甲,乙,丙):环节最全1、空间类型海上内循环:水量最大陆上内循环:2、海陆间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降水、、下渗、。
联系了四大圈层3、意义促进地球上水体的,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了能量的转化和物质的迁移塑造了活动1:在图中填写a~g对应的水循环环节探究问题2:长江是否参与水循环?若参与,请说出参与哪一种水循环,属于哪一环节?探究问题3: 2010年春,我国西南地区发生了特大旱情。
从根本上来看,主要是海陆间水循环的哪一环节发生了异常?从水循环的角度看,解决西南地区冬春季节缺水的主要措施是什么?三、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1、雨水补给探究问题4:雨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与降雨量有何关系?在我国的什么地区的河流主要靠雨水补给,主要汛期在什么季节?2、冰川融水补给:探究问题5 :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与气温有何关系,为什么?在我国的什么地区的河流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主要汛期在什么季节?3、地下水与河流的相互补给活动2:请用箭头在图中分别作出丰水期和枯水期地下潜水与河流之间的补给方向?4、湖泊与河流的相互补给问题5:与河流相连的湖泊,能对河流径流起什么作用?【当堂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地球淡水中储量最大的水体是()A.河流水 B.淡水湖泊水 C.地下水 D.冰川水2.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的水循环是()A.海陆间大循环 B.陆地循环 C.海上内循环 D.三者都具有明显的作用3.根据目前科技水平,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各环节影响最大的是()A.海水蒸发 B.地表径流 C.水汽输送 D.凝结降水4.下列人类活动违反水循环和水平衡规律的()A.跨流域调水 B.引水灌溉 C.大面积地排干湖泊和沼泽 D.修建水库我国某河流源于山麓地带,其径流量自上游至下游逐渐减少,最后消失。
《水圈和水循环》教学设计
《水圈和水循环》教学设计水是我们存在的必要元素,也是构成地球的重要元素,环境的健康需要它的支撑。
水有着不断的循环运动,不断的循环变幻,使得生物赖以生存的维持着无尽的活力,进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界,我们称之为水圈。
研究并了解水圈及其中水循环的知识,可以加强学生对自然界之间关系的了解,从而促进他们爱护环境,正确认识和利用水资源,此教学设计就是要介绍水圈及其中水循环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实践活动。
二、任务安排(一)让学生先了解水的流动过程,了解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
(二)让学生了解水圈中水的循环运动,明白水资源的重要性。
(三)通过实验来了解水圈中水循环,建立学生对水圈和水循环的知识结构。
(四)分析学生对水圈和水循环的认识,并进行总结,让他们更加深刻的理解水的重要性和保护环境的意义。
三、教学实施(一)热身活动开始之前,可选用各种活动,如划船比赛,跳舞等,让学生的精神得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二)展示活动通过实物模型或图片,向学生讲解水的流动过程,以及与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让他们先接触水圈和水循环的知识,同时也增加他们对水圈和水循环的兴趣。
(三)实践活动安排形式多样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自己调查水圈,操作水循环模型,观察水的性质,以及水的循环对环境的影响等,从而更深入的了解水的循环运动,丰富自身的知识积累。
(四)总结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和讨论,总结学生对水圈和水循环的认识,加深他们对水资源的重要性的认识,努力保护水资源,捍卫环境的和谐。
四、总结本次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水圈及其中水循环的知识,并尝试通过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努力实现自然界的和谐。
若能正确认识和利用水资源,则可以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教案
《水圈和水循环》教学案例【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水圈的组成、水体及水圈的特点;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⑵过程与方法①结合图示熟悉各种水体的储量;②根据“水循环示意图”比较三种水循环的差异。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法;2.读图分析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水是生命之源,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节中也讲过: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是因为地球有生命之源——水,我们知道,地球上存在着海洋水、湖泊水、江河水、大气水等不同类型的水,它们之间有联系吗?可以相互转化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一、水圈的组成1、水圈的概念水圈是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播放动画,学生思考)1、从宇宙看地球为蓝色的水球。
2、地球表面浩瀚连续的海洋水和南北两极洁白连绵的冰川。
(明确)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29%。
因此地球有“水的行星”之称。
(教师提问)读课本图2-3-2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所占比例,回答以下问题:1、地球上的水体有哪些类型?2、目前哪些水体可以被人类直接利用?(学生回答)(略)(板书)2、水圈的组成(分析讲述)由比例图可看出:(1)地球上的水由海洋水、大气水和陆地水三大部分组成的,其中水圈的主体是海洋水,而陆地水又包括陆地淡水和陆地咸水。
(2)陆地淡水是由冰川、河流水、湖泊淡水、地下水等水体组成。
其中冰川所占比例最大。
成为陆地淡水的主体。
地下水又由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组成。
(3)陆地水体组成的类型使多样的。
但海洋水和冰川这两种水体都是人类难以直接利用的。
水圈与水循环-鲁教版必修一教案
水圈与水循环-鲁教版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圈和水循环的基本概念。
2.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作用。
3.了解水循环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水循环的过程和作用。
2.水循环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1. 水圈水圈是指地球上水分子在不断发生变化和转移的循环过程。
它包括地表水循环、大气水循环和地下水循环。
水的循环过程如下:•蒸发:太阳能使水面上的水变为水蒸气,升入空气中。
蒸发还可以来自地表水、树木的蒸腾以及动物的呼吸。
•凝结:水蒸气在冷却而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云。
气温越低,云就越低。
•降水:当云中小水滴达到一定大小时,就会下降成为雨雪或霰。
这个过程叫做降水。
•地表径流:降下来的雨水流到地面上,从山地流下来的水称为溪流、河流或江河。
其中一部分水渗入地下。
•蒸散:太阳能使水面、河流表面、湖面、海面、植物叶片等处的水变为水蒸气升到大气中。
2. 水循环的作用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子在不断发生变化和转移的循环过程,它起到了以下三个主要的作用:•为植物和动物提供水源。
•形成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水,维持地球内外部分光滑平衡。
•调节气候,维持地球生态环境的平衡。
3. 生态环境水循环与生态环境关系密切。
水是生命之源,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循环的不断进行,能够为动植物提供水源,并形成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水等各种水文地理环境,这些水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图例展示水循环过程。
2.探究法,带领学生进行各种水循环实验,体验水的流动和变化。
3.问答法,提问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对于水循环的了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
五、教学评价1.以问答法进行检测评价,提问学生对于水循环的了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
2.结合实验和课堂讲授,对学生的实验和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3.课后布置适量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水圈和水循环的基本概念,掌握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作用,并了解了水循环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水圈 水循环教案
水圈和水循环【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圈的概念;2.了解陆地各种水体存在形式及所占比例;3.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分类、环节及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绘制水循环的全过程图,掌握水循环的组成环节;2.通过教材P49活动,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河流的补给类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水资源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2.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水循环的分类及过程、意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视频导入【师】图片展示:“水的行星”,水量大,为什么还会有一杯水便能杀人这样的危机?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本,合作完成学案的各项内容,并展示成果。
【探究活动一:水圈的组成】1.什么是水圈?2.结合你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地球上的水都存在于哪里?【师】由此看来,虽然水的总量丰富,但人类只能直接利用淡水资源,而在地下淡水中,由于它们非常分散,而且绝大部分埋藏很深,所以只有很少一部分浅层水可供人类使用。
【承转】【师】既然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这么有限,那么,随着人类对淡水的利用越来越多,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岂不是很快就枯竭了吗?【探究活动二:水循环】1.什么是水循环?2.水循环按照空间范围可划分为哪几种类型?主要有哪些环节?简单绘制水循环图形。
3.目前人类能够干预或影响水循环的哪些环节?【承接】【师】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图片展示喀斯特地貌、平原),正是有了水的这些运动,才出现了地球上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除此之外,水循环还将四大圈层联系在了一起,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调节全球水热平衡。
正是由于水循环的存在,水资源才能周而复始地补充更新,成为可再生资源。
4.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水循环不仅将地球上的各种水体组成连续统一的水圈,同时也将大气圈、岩石圈与生物圈联系在一起;2)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3)由于水循环的存在,水资源才能周而复始地补充更新,成为可再生资源;4)水循环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水圈和水循环 教学设计
水圈和水循环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内容及其解析:本节内容是水圈和水循环,指的是水圈的组成及水循环过程及意义。
其核心是水循环的过程。
理解它的关键在于学会看图。
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图2-3-3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二、目标及其解析:(一)目标定位1、知道水圈的组成,并了解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2、学会叙述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3、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二)目标解析1、知道水圈的组成,并了解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是指让学生知道地球上的水体可以分为陆地水、大气水、海洋水;并知道人类目前能利用的淡水资源有限,让学生意识到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当务之急。
2、学会叙述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是指让学生根据水循环图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3、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指让学生根据水循环的过程来总结水循环的意义。
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问题是难以搞清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各环节的转化,产生这一障碍的原因是学生在认识和理解这一问题时会有不同的观点,要解决这一障碍,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图析图,在引导学生讨论基础上作适度的分析深化。
四、教学条件支持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多媒体结合板书。
通过对多媒体的使用,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容量,拓展学生视野,有利于学生形成直观印象,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固化及掌握。
五、教学过程【课前导入】本章第一节学习了岩石圈,第二节学习了大气圈,这一节我们将要学习水圈第一部分自学(约8分钟)1、什么叫做水圈?2、地球上的水体从空间分布上可分为哪几类?哪类数量最多?3、地球上的水体哪类目前与人类关系最密切?4、陆地淡水主要存在于哪里?5、目前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有哪些?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建立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圈和水循环》教案
吴国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圈的组成、水体及水圈的特点;
(2).认识水循环的概念、类型、环节和意义;
(3).掌握洋流的概念、形成、分布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图示熟悉各种水体的储量;
(2).根据“水循环示意图”比较三种水循环的差异。
(3).联系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认识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4) .联系世界气候、渔场,分析洋流的地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加深水资源有限性的认识;
(3).增强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
2、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时安排】2-3课时
【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
2.读图分析讨论法;
3.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水是生命之源,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节中也讲过: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是因为地球有生命之源———水,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就是水圈。
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
一、水圈的组成
1、水圈的概念
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共同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材料展示
[材料] 课本材料“地球表面71%被水面所覆盖,地球有水的行星之称”
思考讨论: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但为什么许多地方缺水严重?
读课本图2-3-2 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所占的比重
2、水圈的水体组成
水圈是由各种水体组成的。
分析缺水的原因: (1) 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储量小——自然原因
(2)污染和浪费严重——人为原因
实际上,陆地上冰川是淡水的主题,但不易利用,浅层的地下淡水、湖泊淡水、河水容易利用。
(转折导入)李白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水奔流到海真的不复回吗?
二、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1、水循环的概念(学生看书自学)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类型
板图讲解水循环过程(教师边绘边讲)
拓展讨论: 引导学生讨论目前人类主要有哪些活动影响着水的循环
如修建水库、植树造林;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
3、水循环的意义(学生看书自学)
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通过蒸发(包括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一系列过程和环节,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庞大的水循环系统。
其意义有三点:
1)水循环维持着全球水体的动态平衡,促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
2)水循环既是物质流又是能量流,它使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运动和能量传输得以转化。
3)水循环影响着全球气候,塑造着地表形态。
思考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并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这应从正反两方面来加以辩证的认识:水资源处于不断循环更新状态,从这一意义上讲,水资源是可更新资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而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用水量超过了水循环更新的速度,或者水资源遭受污染,就会造成缺水或水质性缺水,因此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
课本活动看图2-3-4和2-3-5:
讨论:比较两条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有和异同,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判断它们分别以那种补给类型为主。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根据坐标分析影响因素
(1)河流一年中哪几个月的流量较大,什么原因?
(2)图2-3-5中1、2、11、12月份有何异常,为什么?
(教师) 这幅图反映的是处于干旱地区的河流的水源补给状况。
处于干旱地区的河流,由于降水较少,水源主要靠高山、高原上的冰雪、冰川融水来补给。
而冰川融水量的多少,与气温的高低有直接关系。
气温升高,山上的冰川融化,河流的流量就会增加。
在我国新疆地区天越旱,人们越盼望出太阳。
图中1、2月份是空白,说明气温在0℃以下,山上冰雪冻结,河流断流。
材料展示
[材料] 在十年前,日本的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日本以东的洋面播撒了大量的带有颜色的物质。
大约五十天以后,这些带有颜色的物质在美国旧金山以西的洋面出现了。
这一有趣的实验说明什么?
(世界大洋的海水是连续运动的整体。
)
三、洋流及其地理意义
(一)、洋流的概念及分类(学生自学)
洋流是海洋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
洋流是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
根据水温状况,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
思考讨论:暖流和寒流的水温状况
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的是暖流,较流经海区水温低的是寒流。
同一纬度的海区,暖流水温高,寒流水温低。
在不同纬度海区的暖流水温不一定高于寒流。
一般的,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是暖流,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是寒流。
学生阅读知识窗这部分内容主要说明什么问题?
1. 洋流按成因的分类
2.洋流的形成往往不是单独受一因素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转)下面我们通过阅读课文中的两幅图形;来掌握全球洋流分布规律,
(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世界洋流分布简图
1.看图2-3-6思考洋流的流向和盛行风向之间有什么关系?说明洋流的主要动力是什
么?
2. 展示世界洋流分布图
① 以太平洋为例,说明大洋表层洋流分布有什么规律?并说出具体的洋流名称。
提示: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② 南半球横贯三大洋的西风漂流和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北半球的西风漂流被阻断? 提示:南北半球海陆分布的差异
③ 观察北印度洋海区有什么特殊情况?并分析原因。
.
提示:季风和北印度洋的面积
教师总结:(边绘洋流模式图边讲解)
1.在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2.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有呈反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
3.南纬4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
4. 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洋流。
(承转)由于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地理环境中各组成要素和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作为地球水体的主体海洋水的运动必然对周围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2) 影响沿岸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3) 寒暖流交汇形成渔场
(4)扩大了海洋污染
(5)影响航行
板书设计
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
一、水圈的组成
1.水圈的组成
2.可利用的水资源
3.淡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及解决措施
二、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1.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
2.水循环的意义
三、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1.大气降水补给水量变化与降水变化相关
2.冰川补给水量变化与气温变化相关
3.河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
4.湖泊对河流起调蓄作用
【课堂小结】
指导学生总结、梳理本课知识,锻炼学生总结、梳理知识的能力
【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教材无论是讲述陆地水体类型,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还是陆地水的更新,始终围绕着水资源以及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这一主线展开,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也应对此有充足的体现,通过对三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水资源的危机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
对于本节教材中原理性内容或知识间相互关联性的内容,教学中力图通过动画、课件、示意图等形式使学生易于理解。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注重了对学生读图技能的训练以及认定、提取、加工分析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