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看电影
电影与心理学探讨电影对观众心理的影响与启发
![电影与心理学探讨电影对观众心理的影响与启发](https://img.taocdn.com/s3/m/1103365d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fd.png)
电影与心理学探讨电影对观众心理的影响与启发电影作为一种流行的娱乐形式,拥有强大的艺术与娱乐价值。
然而,电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媒介,它还对观众的心理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电影对观众心理的影响与启发,并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这种影响。
一、情感共鸣与身临其境电影通过各种情节、形象、音乐和色彩等多种技术手段,能够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与电影中角色相似的情感状态,仿佛身临其境。
这种情感体验对观众的心理产生着深远影响。
比如,当观众看到电影中的悲伤场景时,他们也会感受到类似的悲伤情绪,这种情感的共鸣有助于观众情感宣泄与情绪调节。
二、塑造与认同电影中的角色和故事情节往往能够塑造观众的认同。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往往会找到与自己相似的人物,或者与电影中的主题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
这种认同感对观众的心理产生着深刻影响。
比如,当观众看到电影中的英雄主义形象时,他们可能会产生一种向往和模仿的心理,希望成为其中的英雄。
三、价值观的冲击与反思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常常通过角色和情节来探讨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往往会对电影中呈现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产生冲击和反思。
这种冲击与反思对观众的心理产生着重要影响。
比如,在观看一部探讨道德伦理问题的电影后,观众可能会开始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进而对社会现象和个人生活做出更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四、启发与改变电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和认知的媒介,也是一种能够激发观众思考和启发观众行动的媒介。
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常常能够触动观众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或者潜在能动性。
这种启发与改变对观众的心理产生着重要影响。
比如,当观众看到电影中的主人公通过勇敢和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时,他们可能会受到鼓舞,并开始积极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综上所述,电影作为一种娱乐和艺术形式,对观众的心理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与启发。
通过情感共鸣与身临其境,塑造与认同,价值观的冲击与反思,以及启发与改变等多重方式,电影能够影响观众的情感、认知与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看电影
![从心理学角度看电影](https://img.taocdn.com/s3/m/3a54174a51e79b89680226f0.png)
从心理学角度看电影学号:专业班级:姓名:《盗梦空间》观后感在“世界是不是真实的”这方面的冲击力,《盗梦空间》对个体的冲击力更大,因为它的基石是心理学,它直接作用于每个人的身体和心理层面,所以每个人都会有感触。
比如电影里说:你记不得梦是怎么开始的,你记得的梦都是中间的部分。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联想到:你记不得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你记得的人生是从中间开始的。
(人类最早的几年没有记忆,虽然较权威的说法是因为婴儿没有语言,所以不能把经历用理解的方式记忆下来。
)这么一想,人生就更像一个大梦了。
《盗梦空间》有很多符合普通人感受的东西,比如潜意识。
潜意识是人类在大脑中隐藏起来的意识。
柯本的潜意识中,因为对妻子有负罪感,所以他意识中的妻子总是凶恶的出来杀人,而到最后他改变了对妻子的负罪,他意识里的妻子于是变得温柔了。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这是一部“不怕剧透”的电影,导演和编剧为了故事的成立给予观众很多假设和规则,包括人的潜意识、梦中梦、重新诠释的“穿越”等等。
其实最伟大的造梦师应该是影片以导演诺兰为首的制作团队,能将自己的想法变成一部电影,我们观影时又何尝不是进入了他的梦境。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带来的欢乐笑场,这恐怕是导演也始料未及的。
在睡梦中始终保持高雅微笑,又会使坏骗吻的亚瑟一角在影片中充满喜感,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观众的嘴角。
而莱昂纳多关于“jump”的台词也得到了网友们的热议,许多人看完后大叹:“《泰坦尼克号》里莱昂纳多对露西说:‘you jump,I jump!’,《盗梦空间》里莱昂纳多对梅尔说:‘If you jump,I will not jump with you!’果然男人成熟后就不会再相信爱情这回事了。
”这让我不禁联想到《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塞林格借霍尔顿之口说“一个不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些事去死,而一个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些事卑贱地活着。
”这样看来,这也是一个爱情和救赎的故事,为了死去的妻子魂牵梦萦,渴望梦中的妻子变成现实。
对电影《楚门的世界》的心理学分析
![对电影《楚门的世界》的心理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6515b71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2b.png)
对电影《楚门的世界》的心理学分析《楚门的世界》心理学分析首先,本文将对电影《楚门的世界》进行心理学分析。
电影讲述了楚门这个角色在一个虚拟的电视真人秀节目中长大,直到他最终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完全虚构的世界中。
这个故事引发了许多心理学问题,包括自我意识、幸福感和真实性等。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在片中,楚门在他的生活中逐渐开始怀疑自己的现实。
尽管他一直在与其他人互动,但他内心深处的独立思考意识逐渐觉醒。
这种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个关键的心理过程,它使楚门能够开始质疑自己的现实,并寻求真相。
二、幸福感的探索楚门的生活被设计成看似完美而幸福的,但片中逐渐展示了他对这种虚伪幸福的不满和渴望。
这引发了对幸福感的探索和思考。
观众可以看到楚门试图摆脱这个虚假的世界,并追求真正的幸福。
三、真实性的探究电影中,楚门逐渐开始怀疑自己生活的真实性。
他注意到一些怪异的现象和矛盾,这激发了他对真实性的探究。
这个过程引发了很多关于现实和虚构之间界限的思考,观众与楚门一起面对着真实与虚假的边界。
四、认知失调和心理决策楚门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被操控的环境中,这导致了认知失调的出现。
他的思想和行为开始与这个被制造的世界产生冲突,这引发了心理决策的问题。
楚门被迫做出一些困难的选择,以追求自己的真实性和自由。
五、自我实现和韧性在电影的高潮中,楚门决定冒险逃脱这个虚拟的世界。
他展现了自我实现和韧性的精神,他愿意面对困难和不确定性,以追求自己内心的自由和真实。
这个过程展现了人类心理中的坚毅和勇气。
附件:- 相关心理学研究论文- 电影《楚门的世界》原著小说摘录法律名词及注释:1:真实性:指人们对于所经历的事件、感受到的情绪和拥有的思想的真实程度的认知和评估。
2:认知失调:指一个人在面对矛盾和冲突的信息时,感受到的心理不适和紧张的状态。
3:自我实现:指个体追求自我价值和潜力的过程,以实现自我价值和目标,并充分发挥个体的能力。
4:韧性:指个体在面对困难、压力和挑战时的心理抗压能力和应对能力。
电影的观影心理分析
![电影的观影心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c35ed36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38.png)
电影的观影心理分析第一篇:电影的观影心理分析电影的观影心理分析作为审美客体的电影和作为审美主体的观影者之间,二者是相互存在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观影者对于电影的喜爱和观看程度决定了电影的发展态势。
有些人热衷于爱情题材的电影,感受爱情带来的或悲或喜的身心体验;有些人对战争题材的影片情有独钟,喜爱那种英雄般的激烈的感觉;有些人沉迷于灾难题材的电影,时刻在内心安插一个拯救世界的心理。
根据电影题材的不同,人们选择的心理倾向呈现出不同的姿态。
但无论是哪一种题材的电影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观影者的心理倾向和选择动机。
一电影心理学电影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是利用心理学原理研究电影影像特性、电影创作原理和受众观影经验的理论。
早在1916年,德国心理学家雨果•明斯特伯格发表《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提出“电影不存在于胶片上,甚至不存在于银幕上,而只存在于把它实现的思想中”的立论,强调电影是“一种心理学游戏”,做了电影心理学研究的初次尝试。
在其后的近一个世纪里,专家们不断探索电影中的心理学应用,发展出了包括感知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或精神分析学为代表的三大学派,为电影人在影片创作、观众心理分析方面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约翰巴克斯特认为:“人们在影院售票处摆脱心中的压抑就像甩掉了一件雨衣一样。
有意营造的气氛,微弱的光线,影院里全是一个样子的氛围,剥去了心境中枢的层层包藏,使人感受银幕上闪光造成的生理镇静效果。
”而受众坐在电影院里观看电影,就好比是“跟着揭开一切屋顶、暴露出一切秘密的魔鬼阿斯莫提在空中飞行。
”也就是说,电影可以提供给受众富有多种变化以及色彩绚丽的生活享受。
研究电影心理学,最主要目的在于两点。
首先,通过对于观众心理的研究,指导导演在影片创作中应用恰当的影像元素更加淋漓尽致地表现影片主题,使观众保持与影片叙事者相一致的影像理解。
其次,通过研究观众心理,了解观众观看某一类型影片的观影动机,从而更好地反馈给电影创作和营销发行人员,使得电影人有的放矢地进行影片生产和宣发,保证影片上座率和票房收益。
心理学电影的观后感
![心理学电影的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33e3722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ff.png)
心理学电影的观后感心理学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影片,以其深刻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冲突,引发观众对心理层面的思考和共鸣。
观看心理学电影不仅能给人提供娱乐,还能够带来更多的启示和领悟。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几部经典心理学电影的观后感进行探讨。
《致命ID》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心理惊悚片,影片通过记忆裂痕和身份认同的斗争,探讨了个体意识的复杂性。
主人公在面临连环杀人案调查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可能是凶手。
这部电影引发了观众对于人格分裂的深度思考。
人格分裂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被划分为多个不同的人格自我存在。
观看这部电影,我对人格分裂症的印象更加深刻,那种被自己内心力量所统治的可怕感触目惊心。
同时,电影中的情节也引发了我对记忆和身份的思考,我们的记忆能否被篡改?我们对自己的记忆和身份有多真实?这些问题都激发了我深入研究自我身份和记忆的兴趣。
《致命魔术》是一部讲述两位魔术师之间竞争和心理博弈的剧情片。
这部电影通过独特的剧情安排和反转,传达了人类对掩盖真相和获取成功的欲望。
在整个故事中,观众被带入了错综复杂的幻术师竞争的虚实之间。
在剧情的不断推进中,观众不断思考谁是真正的胜者和真相的本质。
这部电影引发了我对于心理欺骗和争夺背后心理动机的思考。
人们为了成功可能会做出各种手段,而在这个过程中又往往需要保持自己的尊严和真实性。
电影所揭示的真相本身就是一个心理层面的探寻过程,令我深感人们对真相的追求之难。
《致命女人》是一部经典的心理悬疑电影,故事情节复杂而扣人心弦。
影片通过女主人公与对方展开的心理博弈,剖析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欲望的驱使。
女主人公在追求复仇的同时,却也陷入了自己设下的圈套之中。
观看这部电影,我被女主人公的坚韧和智慧所打动,她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策略非常出色,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
电影中所探讨的复仇和欲望的主题使我对于人性的诡谲和真实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心理学电影在影片中巧妙地融入了心理学的概念和原理,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引发了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心理学的电影观后感
![心理学的电影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afa3003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23.png)
心理学的电影观后感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对于解析人类内心世界和探索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电影作为一种流行的艺术形式,也经常用来展现人类的情感和心理活动,探索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
在观看电影的同时,我们往往也能从中受益,提高自己的心理素养。
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就几部热门的电影进行观后感的分享。
1. 《致命魔术》《致命魔术》是一部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心理悬疑片。
故事背景设定在19世纪末的伦敦,讲述了两个魔术师之间的斗争和复仇。
电影中巧妙的剧情安排和心理戏份让观众不禁陷入其中。
这部电影提出了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是指人们在接受信息时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特定的对象或事件上,而忽略其他的无关信息。
在《致命魔术》中,两位魔术师通过自己独特的演出方式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利用这种心理现象来保护自己的秘密。
这个概念让人深思,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受到选择性注意的影响,需要更加警觉才能把握住真相。
此外,电影还涉及到心理学中的潜意识和记忆的概念。
潜意识是指我们意识之外的心理活动,它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而记忆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基础,影响着我们对事件的理解和解释。
《致命魔术》中的人物在追求魔术的过程中,不断遭遇挑战和痛苦,最终揭示了记忆和潜意识在他们身上的作用。
2. 《阳光灿烂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由江 Wen 执导的剧情片,讲述了两个青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爱情故事。
这部电影通过展现主人公爱情的起伏和命运的转折,探讨了心理学中的情绪和个性形成的问题。
情绪是人类心理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主人公们的爱情转折引发了强烈的情绪波动,从爱情的喜悦到失去的痛苦,观众们能够感受到情绪对人们行为的影响。
此外,电影还展示了人们在特殊环境下个性的形成。
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面临巨大的压力和限制,他们的个性也在这种特殊环境中逐渐形成。
这表明环境对人类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性格往往受制于环境的制约。
十部研究心理学该看的电影
![十部研究心理学该看的电影](https://img.taocdn.com/s3/m/c8f2b2bfd5bbfd0a795673b5.png)
十部研究心理学该看的电影
一、《钢琴教师》la pianiste
心理学看点:继《蓝丝绒》以后最卓越的性心理变态电影杰作。
这种东西是越看越上瘾的,小说比较精彩。
二、《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
心理学看点: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以及爱在精分治疗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第一个想到的居然是nash equilibrium。
学经济学疯了。
三、《死亡试验》das experiment
心理学看点:服从心理,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
算是给我最大灵感的了。
四、《海滩》the beach
心理学看点:假人性的贪婪,是彻头彻尾的一个心理学实验。
五、《记忆碎片》memento
心理学看点:Short-term memory failure 短时记忆障碍,海马体损伤。
我最讨厌海马体。
因为它和下丘脑长得很像。
让我背得很纠结。
六、《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
心理学看点:DID,身份识别障碍,多重人格。
心头大爱!!!心理学入门影片。
七、《灵异第六感》the six sense
心理学看点:儿童心理学。
心理学影视赏析
![心理学影视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e6c250c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71.png)
心理学影视赏析
心理学影视赏析是指对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中涉及心理学相关内容的解读和分析。
通过观察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情绪表达、冲突、行为动机等方面,可以深入理解人类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
心理学影视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人物心理分析:观察电影或电视剧中的主要角色,分析他们的心理状态、人格特征、成长经历等。
通过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和决策过程。
2. 情绪表达:观察角色在电影或电视剧中的情绪表达,包括面部表情、语言、肢体语言等。
分析角色的情绪变化和情感状态,可以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内心状况和情感需求。
3. 冲突分析:分析故事情节中的冲突,包括人际关系冲突、内心冲突等。
通过分析冲突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方式,可以理解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反应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心理学概念应用:观察影视作品中是否存在心理学概念的应用,如条件反射、人格发展、认知偏见等。
分析这些概念在故事中的体现与影响,可以加深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心理学影视赏析不仅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或电视剧中
的人物和故事,还可以为观众提供心理学知识和思考的启示。
同时,通过观赏和分析心理学相关的影视作品,也能增进观众对心理学的兴趣,促进心理学的普及和推广。
心理电影评析总结7篇
![心理电影评析总结7篇](https://img.taocdn.com/s3/m/36df91ee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39.png)
心理电影评析总结7篇篇1在电影的世界里,心理题材的影片一直以其深刻的内涵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吸引着广大观众。
本文将对几部经典的心理电影进行评析,总结它们在心理学角度的贡献和影响,以及它们在电影史上的地位。
一、电影概述我们将选取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心理电影进行评析,包括《致命ID》、《七宗罪》、《沉默的羔羊》和《霸王别姬》等。
这些电影在心理学角度有着深刻的探索,同时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二、心理学角度的评析1. 《致命ID》:这部电影通过一个神秘的身份盗窃案件,探讨了人格分裂的复杂心理现象。
影片中的主角拥有多重人格,每个人格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身份,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部电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视人格分裂患者内心世界的窗口,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人格分裂这一心理现象的深思。
2. 《七宗罪》:这部电影围绕着一系列离奇的连环杀人案展开,通过对案件的调查和追踪,揭示了杀人犯背后的心理动机。
影片中的杀人犯具有严重的心理扭曲,他们的犯罪行为既令人发指又令人深思。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部电影让我们认识到心理扭曲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关注他人的心理健康,防止类似的悲剧发生。
3. 《沉默的羔羊》:这部电影通过一名年轻女子在寻找连环杀手的过程中,与一位精神病专家展开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博弈。
影片中的精神病专家具有深刻的心理洞察力,他的分析和判断为女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部电影展示了精神分析在解决复杂案件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精神病患者权益的关注和思考。
4. 《霸王别姬》: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男同性恋者在特殊历史时期所经历的情感和命运。
影片中的两位主角都具有深刻的心理创伤和情感纠葛。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部电影让我们认识到性别认同和性取向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同性恋权益的关注和思考。
三、电影史上的地位这几部心理电影在电影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观影心理学 认知
![观影心理学 认知](https://img.taocdn.com/s3/m/864d496e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5f.png)
观影心理学认知
从感觉方面来看,看电影会涉及到感觉的特殊规律之一——感觉后效。
所谓感觉后效,指的是刺激物已经不再眼前了,人的眼前似乎还有刺激物的形象。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盯着刺眼的太阳看一会儿,即使不再看太阳,眼前似乎还有太阳的影子,这就是感觉后效。
看电影时,人们看到的屏幕上人在运动,实质上电影播放是在固定时间放胶片,每秒25帧,人们才会在屏幕上看到一个人活动的状态,实质上是当上一个姿态快速放映过去,人们眼前还有上一个姿态的影子,而下一个姿态又出现了,所以人们才会看到连续不断的过程。
从记忆方面来看,看电影涉及到记忆的类型之一——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指的是储存时间短,并且在信息加工时所采用的是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
看电影时,人们总是看到一个个连续的动作,就是因为电影放映的速度太快,人脑只来得及对信息进行图像和声像的编码,留在人脑中的不是特别清晰的影子,下一帧又继续出现了,所以人们觉得看到的是一套连续的动作。
观影心理学认知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电影的创作和欣赏,同时也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心理学的理论支持。
30部经典心理学电影解析
![30部经典心理学电影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3c6ef14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71.png)
30部经典心理学电影解析30部经典心理学电影解析一:《禁闭岛》《禁闭岛》是一部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心理悬疑电影。
影片讲述了一位联邦调查局特工到禁闭岛上调查一桩离奇失踪案件的故事。
通过心理学的视角,影片深入探讨了主人公和其他角色的心理活动,揭示了真相背后的心理伎俩。
二:《致命魔术》《致命魔术》是一部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心理犯罪电影。
影片围绕两位魔术师的竞争和复仇展开,通过心理学的知识解析了他们之间的心理战,展现了魔术的背后隐藏的心理技巧和心理欺骗。
三:《纸牌屋》《纸牌屋》是一部心理政治剧集,讲述了一个政客逐渐攀升至总统的故事。
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和政治心理学的分析,该剧探索了权力、野心和欲望对人的心理影响。
四:《致命ID》《致命ID》是一部心理恐怖电影,讲述了一群患有多重人格障碍的人被一个神秘杀手追杀的故事。
通过对人格障碍和心理恐怖的深入描绘,影片探讨了内心的恐惧和对自我认知的反思。
五:《危险关系》《危险关系》是一部心理剧情片,讲述了两位社交名流之间的欺骗与复仇。
通过对人际关系和心理操纵的剖析,影片展现了人性中的黑暗面和情感的复杂性。
六:《致命女人》《致命女人》是一部心理犯罪剧集,讲述了一位女性心理学家协助警方破案的故事。
通过对罪犯心理分析和心理学实验的揭示,该剧展现了心理学在破案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七:《无耻混蛋》《无耻混蛋》是一部黑色喜剧心理片,讲述了两位犯罪分子在二战期间的行径。
通过对主人公的道德心理和人性的深入挖掘,影片探讨了人类的罪恶本质。
八:《臆断》《臆断》是一部由大卫·林奇执导的心理悬疑片,讲述了一个男子追捕杀人犯的故事。
影片通过超现实的手法和扭曲的心理状态,探索了现实和梦境之间的模糊边界。
九:《美丽心灵》《美丽心灵》是一部心理剧情片,讲述了一个数学天才因患有精神疾病而在精神病院中的生活。
通过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治疗过程的描绘,影片探索了精神疾病和心理康复的主题。
电影与心理学探索电影对观众情感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电影与心理学探索电影对观众情感和心理状态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e385c806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5a.png)
电影与心理学探索电影对观众情感和心理状态的影响电影与心理学:探索电影对观众情感和心理状态的影响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和娱乐媒介,不仅能够带给观众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影响观众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电影能够通过剧情、角色、音效、镜头语言等多种因素刺激观众的情感,激起观众的内心共鸣,引发对于人生、爱情、亲情、友情等主题的思考。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索电影对观众情感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一、电影对观众情感的影响1.1 情感共鸣电影通过精心构建的剧情、角色刻画、情节发展等方式,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当观众在电影中看到一个与自己相似或者类似的情感经历时,会产生情感共鸣。
比如在一部悲伤的电影中,观众可能会感同身受地体验到角色的悲伤,从而引发自己的悲伤情绪。
情感共鸣使观众能够与电影中的故事和角色产生紧密的情感联系,从而增强了观众对电影的情感参与度。
1.2 情感导向电影还可以通过刻画角色的情感状态和展现情感转变的过程来引导观众情感的产生和发展。
比如,在一部悲剧电影中,故事中的主角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痛苦,但最终战胜了困难,取得了胜利。
这个情感转变的过程不仅能够让观众体验到悲伤和挫折,同时也能够激发观众内心的力量和勇气,给予他们希望和动力。
1.3 情感释放电影作为观众情感的释放渠道,能够帮助观众表达和宣泄负面情绪,达到情感释放的效果。
当观众在电影中看到主角遭受不公正待遇或者受到欺凌时,他们可能会因为对不公和不义的愤怒而产生情绪上的共鸣。
通过与电影中的情节相联结,观众可以通过情感投射的方式将自己的负面情绪释放出来,从而减轻了内心的压力,达到情感的宣泄。
二、电影对观众心理状态的影响2.1 心理激发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观众会受到观看期间输入的影像、音效和音乐的刺激,从而激发观众的感知、思维和情感等心理过程。
比如,在一部惊悚电影中,通过恐怖的场景和音效,能够让观众产生紧张和恐惧的心理状态,进而增加观影的刺激和乐趣。
从社 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电影《撞车》
![从社 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电影《撞车》](https://img.taocdn.com/s3/m/dcc626ad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43.png)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电影《撞车》《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电影《撞车》》电影《撞车》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它以多线叙事的方式,展现了洛杉矶这座城市中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的人们在短短两天内发生的一系列碰撞与冲突。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的偏见、歧视、从众心理、社会认同以及群体间的冲突等诸多问题。
影片中的偏见和歧视现象无处不在。
偏见是对一个群体及其成员负面的预先判断,而歧视则是基于这种偏见而采取的不公平对待。
在电影中,白人警察瑞恩因为父亲的病痛和自己的工作压力,对黑人产生了过度的偏见。
他在执法过程中对黑人夫妇进行了无理的搜查和侮辱,这种行为并非源于他对这对夫妇个人的了解,而是基于他对黑人这个群体的刻板印象。
同样,波斯裔店主法哈德也因为对拉丁裔锁匠丹尼尔的偏见,而误以为对方欺骗了自己,险些酿成大祸。
从众心理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
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行为或信念。
例如,在一次警察追捕嫌犯的过程中,一群围观的群众在不了解真相的情况下,跟着其他人一起指责警察的执法方式。
这种从众行为并非基于他们自身的判断,而是受到了周围人群的影响,从而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社会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知和情感归属。
电影中的人物都在努力寻找自己的社会认同。
黑人导演卡梅隆尽管事业有成,但在面对白人的歧视时,依然会感到自己的黑人身份带来的困扰。
而白人警察汤米,在与黑人同事的相处中,也在不断调整自己对种族问题的看法,试图找到一个既能符合自己职业身份,又能符合自己内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
影片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冲突更是发人深省。
群体间的冲突往往源于资源的竞争、价值观的差异以及对彼此的误解和偏见。
电影里,黑人和白人、拉丁裔和波斯裔、警察和市民等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这些冲突不仅给个体带来了伤害,也破坏了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信息的不对称和错误的传播导致了人们对其他群体的误解。
从心理学角度观看《黑天鹅》
![从心理学角度观看《黑天鹅》](https://img.taocdn.com/s3/m/53155301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74.png)
从心理学角度观看《黑天鹅》
《黑天鹅》是一部探讨个体心理变态和心理崩溃的电影。
以下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该电影的几个方面:
1.多重人格障碍和身份认同危机
主人公娜丽是一个受过良好训练的芭蕾舞者,但她却在准备一场具有挑战性的舞蹈角色时陷入了身份认同危机。
她试图去寻找自己内在的黑暗面,以及尝试找到自我和角色之间的平衡。
这种身份认同危机可能导致多重人格障碍的发生,使她开始出现分裂的表现,如对自己的认同、自我价值和现实感受的混淆,以及与其他人格的对抗和冲突。
2.精神分裂症
电影中,娜丽开始出现幻觉和妄想,看到自己的影子和其他虚构的人物。
这些表现是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如幻觉、妄想、语言和情感的紊乱等。
娜丽的心理状况逐渐恶化,直到最后一场演出她陷入了心理崩溃的状态,幻觉与现实混淆不清,最终导致她的死亡。
3.竞争和压力
影片中,舞蹈界的竞争和压力使得主人公娜丽产生了心理问题。
她的母亲是一个严格的控制狂,而舞蹈导演也一再地向她施加压力,要求她变得更加完美和专业。
这些压力使得娜丽的心理状态更加脆弱,最终导致了她的心理崩溃。
《黑天鹅》揭示了心理变态和心理崩溃的复杂性和危害性,
同时也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个人的高度要求和压力可能带来的后果。
电影提醒我们,对于自己和他人的身心健康都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观影心理学解读观众在电影院中的情感和认知反应
![观影心理学解读观众在电影院中的情感和认知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177081b7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88.png)
观影心理学解读观众在电影院中的情感和认知反应观影是人们娱乐和放松的一种方式,电影不仅能够让我们感受各种情感,还能够引发我们的认知反应。
观影心理学研究了观众在电影院中的情感和认知反应,深入探讨了观众的情感体验和思维过程。
本文将通过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1. 观众的情感体验观众在电影院中的情感体验是观影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电影通过剧情、人物和音乐等各种元素,在观众内心引起情感共鸣。
当观众看到电影中的悲伤情节时,他们可能感到悲伤、哀伤甚至是心碎;而在喜剧片中,观众往往会被逗乐,产生笑声。
不同类型的电影会激发观众不同的情感体验,例如惊悚片带给观众的是紧张和恐惧的情感,爱情片则让人感到浪漫和温馨。
观众的情感体验受到电影音响、画面和演员表演等方面的影响。
音乐的旋律、音效的处理都会影响观众的情感体验,比如悬念音乐会增加电影的紧张感;精美的画面、特效以及演员的情感表演也会加强观众与电影之间的情感联系。
观众对电影的情感体验往往是一种主观感受,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也是观影心理学研究的一大难点。
2. 观众的认知反应除了情感体验,观众在电影院中还会产生认知反应。
观众不仅仅是在感受电影中的情感,他们还会在观影过程中进行思考、分析和推理。
观众可能会关注电影中的细节,寻找剧情逻辑、角色关系等信息,从而理解电影的主题和寓意。
认知反应使得观众对电影的理解更加深入,从而获得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观众的认知反应也受到个人经验、文化背景和观影目的的影响。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知偏好和思考方式,他们会根据自身情况来解读电影中的情节和主题。
一部电影可能会带给观众更多的思考和启发,他们可以通过电影中的故事和人物来思考人性、道德和社会问题等。
3. 观影心理学的应用观影心理学研究的结果对电影制片人和电影院经营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了解观众在电影院中的情感和认知反应,可以帮助制片人制作更加引人入胜的电影,从而吸引更多观众。
同时,在电影院营销和促销方面,也可以通过观影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设计更加有吸引力的推广方案,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和忠诚度。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电影《撞车》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电影《撞车》](https://img.taocdn.com/s3/m/8c375659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4b.png)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电影《撞车》《撞车》这部片子看了两遍,因为第一遍没有看懂.上一部看两遍以上的电影是《盗梦空间》。
可能是个人对电影的鉴赏能力不是很强,所以……在这里自然不会从专业的角度对这部片子做任何评论,就简单说一下自己的感受。
看完之后,觉得太多的巧合聚在一起了,显得不太真实,但是完全可以理解。
电影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自然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
说这部片子是反映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不假,在这个大背景下仍然可以挖掘出一些其他的东西.比方说有些情节就可以跟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联系在一起。
一、态度与行为的相互作用态度指导人的行为。
片中的白人警官赖安是一个复杂的角色.说他复杂是因为很难界定他到底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
一方面,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种族歧视者,这一点毋庸置疑.从他对HMO代理詹森小姐的恶言相向和对黑人导演卡梅隆的妻子克里斯汀的性骚扰就可以看出来。
他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他对黑人的偏见根深蒂固。
这一切源于受病痛困扰的父亲。
他的父亲在年轻时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专门雇佣黑人员工并且平等对待,最终却被政府帮助少数民族的“肯定性运动”搞得失去了一切。
另一方面,赖安对生命持有一种敬畏和尊重的态度。
由于不忍心看父亲受病痛的折磨,他厚着脸皮找到了曾经冲撞过的詹森小姐,希望能协商改善医疗服务,虽然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在克里斯汀发生车祸的时候,他第一时间冲进车里救人,抚慰并鼓励慌乱中的遇难者,汽油泄漏导致汽车起火的时候,同伴把他拽出车外,他却没有放弃克里斯汀,毫不犹豫地冲进去把她拽了出来。
当惊魂未定的克里斯汀紧紧抱住他在他怀中哭泣的时候,所有的恩怨纠葛瞬间化为乌有.当克里斯汀被同伴搀扶着离开并意味深长地回望他的时候,我相信他的内心一定是汹涌澎湃的,也许,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会因此而改变,也许,他对待别人的态度会因此而改变。
从他最后柔和的眼神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希望。
这体现了行为影响态度。
二、挫折—侵犯理论在一定条件下,挫折会导致人们做出侵犯行为。
心理学电影赏析
![心理学电影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fc77efc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15.png)
心理学电影赏析
心理学电影赏析
一、引言
1:介绍心理学电影赏析的背景和意义
2:概述本文将涉及的电影赏析内容
二、心理学概念和理论解析
1:介绍心理学的基础概念和相关理论
2:解析心理学在电影赏析中的应用
三、心理学角度解读电影主题
1:分析电影主题所涉及的心理学问题
2:探讨电影主题与心理学理论的联系四、角色心理分析
1:对电影中的主要角色进行心理学分析 2:探讨角色的心理发展和转变
五、情感与心理影响
1:分析电影中的情感表达和情绪激发技巧
2:探讨电影对观众情感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六、心理隐喻和象征意义
1:分析电影中的隐喻和象征元素
2:探讨这些元素与心理学概念的关联
七、心理学背景下的剧情解读
1:进一步解读电影剧情的心理学意义
2:分析角色冲突、情感变化等心理过程
八、心理学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
1:探讨心理学电影的独特表现手法
2:分析电影音效、摄影、场景设计等方面的心理学效果九、心理学电影的影评与评价
1:对心理学电影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
2:探讨其对观众的影响和社会意义
附件:
1:电影列表及简介
2:相关心理学理论和术语解释
法律名词及注释:
- 毀謗:指散布、传播不实的言论,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 侵权:指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包括侵犯知识产权、肖像权等。
电影中的人类心理与心理学观察
![电影中的人类心理与心理学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008792a9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40.png)
电影中的人类心理与心理学观察在电影中,人类心理是一个广阔而深奥的领域,通过观察电影中的角色表演和情节发展,可以深入研究和理解人类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动机,同时也可以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电影进行分析和解读。
本文将通过观察电影中的人类心理与心理学原理,对电影中的角色性格、行为以及情感变化进行实例分析。
一、角色性格的塑造在电影中,角色性格的塑造是通过剧本、演员表演、服装化妆、音效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主角安迪·杜弗雷恩的性格塑造十分精彩。
一开始,安迪被描绘为一个沉默寡言、机智冷静的银行家,这与他入狱后的反差形成强烈的对比。
通过安迪在监狱中的行为和态度,我们可以观察到他拥有顽强的毅力和无法被打败的乐观精神。
这符合了心理学中“弹性人格”的特点,即在困境中积极应对、追求自我实现并能从逆境中重新站起来的能力。
二、行为动机的解读电影中的行为动机是角色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它们反映了人类需要和欲望的变化以及与外界的互动。
电影《致命魔术》中的两位主角罗伯特·安格尔与阿尔弗雷德·鲍瑟也展现了不同的行为动机。
罗伯特的目标是追求真相并超越对手,而阿尔弗雷德则是出于对名利的渴望才开始采用不择手段的手法。
这对比凸显了心理学理论中自我实现需求和外在激励的关系,罗伯特通过自我实现来追求内心真实的愿望,而阿尔弗雷德则不断受到外界的激励驱使而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三、情感变化的展示电影中的情感变化可以通过角色的情绪表演和剧情的发展来展现,这也是反映人类心理状态的一个重要方面。
电影《记忆碎片》中的主角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扮演的伦纳德是一个患有失忆症的角色,他无法记住过去发生的事情,并通过纹身和笔记来帮助自己记忆。
在电影的剧情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伦纳德情感的割裂与变化。
他时常陷入绝望和愤怒的情绪,同时也展现出一种无尽的坚韧和执着。
这使我们能够思考关于记忆与身份的深层心理问题,同时也引发了对于现实世界中记忆的意义和可靠性的思考。
电影中的心理学原理分析
![电影中的心理学原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70ac314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f8.png)
电影中的心理学原理分析电影作为一种流行的娱乐形式,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引发情感共鸣。
而电影所呈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行为往往是基于心理学原理构建的。
在本文中,我将对电影中常见的心理学原理进行分析,并探讨它们对观众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一、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莱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提出的,指人们在面对矛盾的认知要素时会感到不适,从而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
这一理论广泛应用于电影中的角色发展和情节构建上。
在电影中,角色常常经历各种挑战和冲突,他们的内心和外部行为往往存在着认知上的冲突。
通过展示角色的内心矛盾和斗争,电影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男主角安迪一直被错误地判罪并积极寻求自由。
观众通过欣赏他与囚友的友谊和对自由的追求,感受到了他内心的认知失调和对现实的不满。
这种情感可以在观众心中引起共鸣,使他们更加投入到电影的情节中。
二、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亨利·塔季费尔德(Henry Tajfel)提出的,指个体通过将自己与某个群体联系在一起,来定义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
在电影中,人物的认同感往往通过与群体的互动来表现。
电影往往塑造了各种具有鲜明特点的角色群体,例如神奇四侠、复仇者联盟等。
观众可以通过欣赏这些群体,寻找到自己与之相似的特质,并从中获得认同感。
以《复仇者联盟》系列电影为例,每位超级英雄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技能,但他们共同为保护地球而战。
观众可以从中找到自己与其中某一位英雄类似的特质,从而产生共鸣和认同感。
三、情感传递理论情感传递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亨利·格特曼(Hervé Guyon)提出的,指表情、肢体语言和声音等非语言信号可以传递情感信息。
在电影中,角色的情感往往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和音乐等元素来传达的。
电影通过利用情感传递理论来引导观众情绪,使其与角色之间建立情感联系。
心理学的电影探索电影对情绪与心理状态的影响
![心理学的电影探索电影对情绪与心理状态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2a303995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d3.png)
心理学的电影探索电影对情绪与心理状态的影响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它不仅传递故事,还能通过画面、音乐和表演等元素,触动观众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在心理学领域,许多研究都关注电影对人们情绪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电影如何通过调动观众的情绪、刺激认知过程和塑造心理状态等方面,对人们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电影对情绪的影响在观赏电影时,人们经常会从中体验到各种情绪,如喜悦、悲伤、愤怒、惊讶等。
电影制造出的情绪,往往是通过影像、音效和角色的表演等多种手段来达到的。
比如,通过快节奏的剪辑和激烈的音乐,动作片可以引发观众的紧张和刺激感;而悲剧电影通过虐心的情节和感人的音乐,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悲伤情绪。
电影所传递的情绪会对观众产生深远的影响。
根据情绪感染理论,观众在观看电影时,会不自觉地模仿并感受到电影中角色的情绪,并产生共情效应。
因此,当观众观看到欢乐的场景时,他们自己也会感到快乐;而当观众观看到悲伤的场景时,他们自己也会感到伤心。
这种情绪共鸣不仅会影响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的情绪状态,还可能在观影后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并对观众的行为和决策产生影响。
二、电影对认知过程的影响电影作为一种高度复杂的媒介形式,具有丰富的信息内容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观众在观看电影时,除了受到电影所传递的情绪影响外,还会受到电影所提供的认知刺激的影响。
比如,电影中的推理剧情、谜团和悬疑片段,能够激发观众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观众通过参与电影的剧情推理,不仅能够获得认知挑战,还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电影中的情节安排和信息呈现方式,也能够影响观众的认知加工过程。
研究显示,电影的画面剪辑方式和镜头运动等元素,会对观众的注意力分配、信息获取和记忆形成等过程产生影响。
例如,电影中使用快速剪辑和震撼画面,能够增强观众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而采用缓慢平稳的剪辑和静态画面,能够减少观众的注意力分散,让他们更好地专注于剧情。
三、电影对心理状态的影响心理状态是指个体在特定时刻的心理体验和情绪状态的总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心理学角度看电影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
从
心
理
学
角
度
看
电
影
学号:
专业班级:
姓名:
《盗梦空间》观后感
在“世界是不是真实的”这方面的冲击力,《盗梦空间》对个体的冲击力更大,因为它的基石是心理学,它直接作用于每个人的身体和心理层面,所以每个人都会有感触。
比如电影里说:你记不得梦是怎么开始的,你记得的梦都是中间
的部分。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联想到:你记不得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你记得的人生是从中间开始的。
(人类最早的几年没有记忆,虽然较权威的说法是因为婴儿没有语言,所以不能把经历用理解的方式记忆下来。
)这么一想,人生就更像一个大梦了。
《盗梦空间》有很多符合普通人感受的东西,比如潜意识。
潜意识是人类在大脑中隐藏起来的意识。
柯本的潜意识中,因为对妻子有负罪感,所以他意识中的妻子总是凶恶的出来杀人,而到最后他改变了对妻子的负罪,他意识里的妻子于是变得温柔了。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这是一部“不怕剧透”的电影,导演和编剧为了故事的成立给予观众很多假设和规则,包括人的潜意识、梦中梦、重新诠释的“穿越”等等。
其实最伟大的造梦师应该是影片以导演诺兰为首的制作团队,能将自己的想法变成一部电影,我们观影时又何尝不是进入了他的梦境。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带来的欢乐笑场,这恐怕是导演也始料未及的。
在睡梦中始终保持高雅微笑,又会使坏骗吻的亚瑟一角在影片中充满喜感,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观众的嘴角。
而莱昂纳多关于“jump”的台词也得到了网友们的热议,许多人看完后大叹:“《泰坦尼克号》里莱昂纳多对露西说:‘you jump,I jump!’,《盗梦空间》里莱昂纳多对梅尔说:‘If you jump,I will not jump with you!’果然男人成熟后就不会再相信爱情这回事了。
”这让我不禁联想到《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塞林格借霍尔顿之口说“一个不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些事去死,而一个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些事卑贱地活着。
”这
样看来,这也是一个爱情和救赎的故事,为了死去的妻子魂牵梦萦,渴望梦中的妻子变成现实。
现实并不现实,只是我们,深陷其中。
人们喜欢用“人生如梦”这个词来形容世事无定,人生短促,我倒是从这电影中看出了庄周梦蝶的意味,现实和梦境也会有暧昧不清的时候,不过“在梦里走了很多路,醒来后发现自己还在床上”这种事终归是种不幸。
在梦里,永远找不到开始,更无所谓结束,梦的存在只是一个过程,当你记得时,你已经在过程中,至于那个最初的理由,是永远不可能被捅破的秘密。
也因此,这便能解释所有的一切,包括最后那个定格的画面。
陀螺是否停下了?也许它会不停转下去,为逼仄的现实而转,让梦成为最真的现实。
科布是一个经验老道的窃贼。
在人们精神最为脆弱的时候,他潜入别人梦中,窃取潜意识中有价值的信息和秘密。
在他看来,人类思维所能产生的能量是不可限量的——人们靠思维就可以建造城市,可以穿越时空,回到过去重新制定社会的法则,人们甚至可以通过思维来进行犯罪。
只可惜,面对如此宝贵的财富,大多数人不知道如何获取。
而科布却恰巧拥有这样奇特的技能。
他利用人们做梦的时候,从他们的潜意识里盗取秘密。
因为往往人们在做梦的时候,精神防线是最脆弱的。
科布把自己这种绝技称作“摄梦术”。
不过,虽然科布的特殊技能,令他在这个贪婪的世界中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商业间谍,但他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科布成为企业间谍中令人垂涎的对象,也让他失去了所爱的人,并成为一名国际逃犯。
如今,科布有了一个赎罪的机会,一个最后的行动将给回他原
本的生活,只要他能完成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奠基(Inception)。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科布和他的团队的任务不是窃取思想,而是植入思想,要让一个大企业的继承人自愿解散公司。
如果他们成功,这就是一次完美犯罪。
不过暗中的敌人对他们的行动了如指掌,而只有科布才能看到敌人的到来,因为犯罪现场存在于人的思想中,他找到了自己的伙伴,要制造出几乎不可能制造出的3层梦境,在不断躲避潜意识里的守护者的攻击中,他们有一些人进入了潜意识最边缘,看到了他潜意识里的妻子,和孩子……
片名“Inception”一词,在片中指的是通过梦境中的思想植入,改变他人原本根深蒂固的思想。
以往在某些有超现实元素的悬疑作品里经常看到催眠高手用一通电话甚至一个眼神就把人催眠,然后指使他做任何事。
实际上在现实中这是不可能办到的。
人的心理拥有很强的防御机制,心理学上的研究表明催眠师很难让被催眠者做出违反他们自身意愿的举动,更别说让他们改变自己那些原先根深蒂固的想法了。
所以《盗梦空间》在思想植入困难性上的设定,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在人们所知的各种意识状态中,梦境是防御机制降到最低的一种状态,只有借由深层的梦境,才能真正完成思想改造。
这是《盗梦空间》与以往这类题材的作品很大的区别,以往催眠师用一个眼神就搞定的事情,《盗梦空间》里的盗梦专家们用了一整部影片的篇幅去试图完成。
是诺兰舍近求远吗,其实是前人异想天开罢了。
我比较欣赏该电影的镜头,是下面几个:迪卡普里奥去找药剂师的时候,发现在地下室里,12个老人正在分享梦境。
迪卡普里奥看见这情形,说:“他们每天都来这里做梦?”这时候,管家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不,他们在梦境里才
是清醒的。
”是啊,对于这些风烛残年的老人来说,或许在梦境里,他们能做的事,比现实生活中要好得多。
这也是我觉得本片有那么稍微一有一点类似于《黑客帝国》的地方。
我觉得拿《盗梦空间》和《黑客帝国》相比,是没有意义的。
两部电影的立意和出发点都不一样,故事内容更是大相径庭。
你不能说有梦境就是一个题材吧《
黑客帝国》更多的是探讨一个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这是庄周化蝶的哲学思考。
《盗梦空间》几乎没对这个做什么探讨,它的重点是讲述人的潜意识会对一个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约瑟夫-高登-莱维特在第二层梦境里,维护着沉睡的人。
就是他们漂浮在空中的场景。
我看了两次,两次发自内心的感叹。
在那一刻,我觉得这就是电影的艺术。
这是迪卡普里奥训练新的造梦师艾伦-佩姬时候出现的镜头。
我们似乎都做过这样的梦境,梦见尿急就会在梦里到处找厕所,会做和水有关的梦。
而诺兰最喜欢这样去设置情节,让影片里观众有很多寻找为难题答案的乐趣。
我国历来有唯物与唯心之争,其实换个角度看,唯物本质上就是唯心,唯人类的心灵和感官所能感受到的物体。
唯心本质上也是唯物,因为人的思维,感受,这些都是可以用科学,生理学来解释的。
这是影片最深层的,也是无法去过分思考的东西。
很多人争论的电影结尾,如果陀螺停转,那么主角所在的就是真实世界,如果不停,则是梦世界。
结果电影停在了陀螺将停未停的时刻。
可以说,诺兰的故事里,主角最后是回到了现实世界,但诺兰故意留下这样一个悬念,为的是让观众去思考,“自己生活的世界是不是真实的”,这么一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问题,给上帝再增加点笑料。
当然,诺兰本人不顾上帝和看客们
的发笑,坚持要提出这个问题,是很了不起的,这个角度上说,诺兰是现代的柏拉图。
我很喜欢本片的结尾,温情而留有韵味。
我记忆里,这是诺兰最温情的一次,在结局中谁都没有被残害。
就连受害人希拉里-墨菲,也至少在梦境里,和父亲有了一次温馨的离别。
特别是迪卡普里奥终于可以和家人团聚。
我当时真的害怕他在机场走着走着,突然被人捅一刀或者开一枪什么的。
这种场景在电影中实在是太常见了。
还好还好,怒奥兰这次特别温情。
他给了大家一个颇具幸福感的结尾。
而且,对于那些喜欢看完电影还沉浸在电影的世界里的观众,他也很照顾,最后那个镜头:陀螺到底有没有停下来呢?其实答案很明显了,但肯定会被一直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