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问答题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匮要略问答题

第一章

1.《金匮要略》是怎样一本书?其价值如何?

《金匮要略》为东汉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杂病学专著。由于本书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上都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于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所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

2.简述《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有何异同?

从容上看,《伤寒论》以论外感伤寒为主;《金匮要略》以论伤杂病为主。从辩证上看,《伤寒论》以六经辩证为主;《金匮要略》以脏腑经络辩证特别是脏腑辩证为主。从治疗上看,《伤寒论》以祛邪为主,祛邪亦即安正;《金匮要略》以扶正为主,扶正亦即祛邪。但两者亦有相通之处,如《金匮要略》的《腹满寒疝宿食病篇》、《黄疸病篇》、《呕吐哕下利病篇》与《伤寒论》的《阳明病篇》、《太阴病篇》有很多共同之处,不少治法、方剂可以互用。

3.简述《金匮要略》一书的用药特点?

《金匮要略》一书用要注重发挥单味药的主治功能:如用百合以治疗百合病;用黄连泻火解毒以治疗浸淫疮等。同时亦注重药物配伍组合后的协同作用:如桂枝一药,在桂枝汤中用以调和营卫;在桂枝茯苓丸中则以散结行瘀。还对药量的多少以及药物的炮制、煎煮后的功效变化亦极为重视:如桂枝加桂汤中,桂枝加量可平冲以治奔豚气。干炮黑能止血;乌头蜜煎则毒性减小等。第二章

1.仲景预防疾病的思想是什么?

仲景预防疾病的思想大致有以下五方面:①养正气。即“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②预防灾害。即“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③节制性欲。即“房室勿令竭乏”。④调节饮食冷热五味。即“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⑤注意衣着寒热变化即“节其冷、热”而适其寒温。

2.五邪伤人各有什么特点?

五邪指大邪、小邪、浊、清、饪之邪。①清邪为雾露之邪,故居于上而连及皮腠。②浊邪谓水湿之邪,为重浊之邪。故伤于下而流入关节。③大邪谓风邪,其性散漫,多中肤表,中于午前,而脉多浮缓。④小邪谓寒邪,其性紧束,常中经络之理,中于日暮,而脉多紧急。⑤饪之邪即宿食,从口而入,脾主运化,故饮食不节,则伤脾胃。经脉在里为阴,络脉在外为阳;寒气归阴,所以“极寒伤经“,热气归阳,所以“极热伤络”。

3.“入脏即死”、“入腑即愈”如何理解?

①主要用于讨论病机及预后,判断入脏、入腑主要是结合症候来决定。②病人卒然昏倒之后,如伴有唇口青,身冷,是血液郁滞不流,阳气涣散之闭外脱的证候,此即为入脏,病情严重;如伴有身和,汗自出,是血气恢复正常运行的征兆,此即为入腑,病情转愈。③病在脏,病情重;病在腑,病情轻,因为前人认为藏是藏而不泻的,腑是泻而不藏的,病邪入腑尚有出路,故云“即愈”;入脏则病邪无从排泄,故云“即死”。入脏入腑是假设之词,犹言在外在里,即死即愈也是相对而言,即病由外传的难治;由传外的易治。

4.仲景于本篇中提出哪些疾病的治疗原则?

仲景治疗疾病的原则大致有以下六方面:①虚实易治,即“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②早期治疗原则。即“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③表里同病急者先治。即“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④新久同病先治新病。即“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⑤审因论治原则。即“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⑥因人而宜,依病人所喜所恶,采取相应措施。即“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

第三章

1.痉病如何辨证论治?

(1)总的病因、病机:因津液不足,外感风寒之邪,伤及筋脉所致。症状除有外感风寒表证外,还有颈项强,头动摇,口噤,背反等筋脉强急的症状。(2)辩证论治:分柔痉、刚痉、阳明痉。①表实无汗为刚痉,见发热、恶寒、无汗、口噤不得语、颈项强急、气上冲胸,治用根汤,解表散寒,生津舒脉。②表虚有汗为柔痉,见发热、恶风、有汗、颈项强急、脉沉迟,治用栝蒌桂枝汤,疏风解肌,生津舒脉。③外感风寒误治,表邪入里,阳明热郁,化热化燥,见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齘齿等,治用大承气汤,泻热通腑,急下存阴。

2.麻黄加术汤与麻杏苡甘汤的异同。

⑴相同点:①均治疗表湿证。②症状均见发热身重,身体疼痛等。③均有解表散邪,祛湿止痛之功效。⑵不同点:①麻黄加术汤证的病机是寒湿袭表;麻杏苡甘汤证的病机是风湿袭表,有化热的趋势。②前者偏于温散,以散寒除湿为主;后者偏于轻宣,以疏风化湿为主,兼清郁之热。

3.湿病的治疗禁忌是什么?

火攻为强迫发汗,易导致大汗出,风去而湿邪仍在。③禁大汗。湿性黏滞,湿病宜微汗,使湿邪从汗而出则病愈。同时要注意外界气候对治疗的影响。

4.暍病的含义和主症是什么?

《金匮》: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即伤暑证,以身热汗出,烦渴尿少,少气脉虚为主症。中暍有数热、暑湿之分。暑热者,为夏季受暑,暑为阳邪,其性生散,耗气伤津,症见身热口渴,汗出恶寒;治以白虎加人参汤清暑解热,益气生津。

5.比较桂枝附子汤证、白术附子汤证、甘草附子汤证的异同。

⑴共同点:①病机:风湿袭表,表阳已虚;②症状:发热,身重,身体疼痛;③治疗:温经助阳,祛风除湿。⑵不同点:

6.试述痉、湿、暍三病合篇的意义。

痉、湿、暍三病虽病机、证治不同,但三者都由外感诱发,起病多有太阳表证,故合为一篇。

7.误治成痉有哪几种情况?

有三种情况:①太阳病发汗过多,耗伤津液,筋脉失于濡养则发为痉病。②风病多汗,本易伤津,如误下之,重伤津液,筋脉失养致痉。③疮家本已流脓失血,阴液已伤,贸然发汗,耗伤津液而致痉。

8.湿病的治疗原则及其机理。

治疗外湿应当发汗而解,其要旨在“微微发汗”,使风湿俱去;治疗湿应当利小便而解。湿性黏滞,遏伤阳气,故发汗、利小便的同时要顾护阳气,不可妄用大汗、火攻和下法。

第四章

1.百合病的病因病机、主症和正治方是什么?

①百合病多见于热病之后,阴液被耗或余热未尽所致;也可由于情志不遂,郁而化火,消烁阴液而成。其病机主要是心肺阴虚热。②主证:口苦,小便赤,脉微数和精神恍惚的症状。③正治方:百合地黄汤。

2.百合病有哪些误治及其救治方法?

①误汗,以百合知母汤救治。②误下,以滑石代赭汤救之。③误吐,以百合鸡子汤救治。

3.如何理解“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是百合病的总纲,阐明了百合病的总病机。“百脉一宗”之“百脉”,指全身的血脉;“宗”,本也,聚也,在这里实指心肺。“百脉一宗”即谓人体血脉分之可百,但可同归心肺所主则一,即指人体百脉同出一源。由于心主血脉,脉主治节而朝百脉,故心肺正常,则气血调和而百脉皆得其养;若心肺一病,不能主血脉、朝百脉,则百脉俱受其累,证候百出,从而导致了具有精神恍惚不定,语言、行动、饮食、感觉失调等临床表现的百合病。

4.《金匮》对百合病的预后是如何论述的?其机理如何?

“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逆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而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原文之所以根据小便时有无疼痛、畏寒来推断痊愈的时间,是因为胃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膀胱又外应皮毛,经脉上行至头,入络脑。①小便时发生头痛者,提示邪舍深而阳气衰,邪入于脏腑,影响髓脑,故需六十日乃愈;②头不痛而恶风者,提示阳衰不甚,邪气尚未深入脏腑,其病较浅,故四时日可愈;③溺出快然,仅头眩者,说明阳气未衰,营卫通利,其邪犹浅,故二十日愈。文中六十日、四十日、二十日并非定数,不可拘泥。这种预后方法。仅为诊断邪气深浅、病情轻重的参考而已。

5.百合病为何以百合地黄汤作为主方?

这是百合病的病机决定的。百合病的病机为心肺阴虚热,治疗当以养阴清热为原则。而百合地黄汤由百合、生地黄组成,用泉水煎服。其中百合能润肺清心,益气安神。生地黄益心营,清血热,能补中土,养脏腑,润燥而不滋腻,润养全身,使气血流畅,脏腑经脉功能恢复正常。泉水能下热气,利小便,以之煎汤,可增养阴清热之力。全方具有清、轻、平、润的特点,能润养心肺、凉血清热、益元气,使阴复热退,百脉调和,病则愈。所以百合病以百合地黄汤作为主方。

6如何理解“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

此为百合病的治疗原则。百合病的病机主要是阴虚热,①出现虚热之证,即“见于阳者”,治当补其阴之不足,以调整之偏盛,即所谓“以阴法救之”;②阴虚之甚者,阴中之阳亦受损害,往往兼见怯寒、身疲等症,即“见于阴者”,治疗上荡酌用养阳之法,即所谓“以阳法救之”。

7.如何理解“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

此条论述了百合病的错误治疗原则。百合病的病机主要是心肺阴虚热,可见口苦、小便赤、脉数微等阳热之证,在治疗时若不予以养阴以配阳,而反攻其阴,则阴更伤,复发其汗,则伤阴耗阳,这种治疗是错误的;而阴虚之甚者,阴中之阳亦受损害,症可兼见怯寒、身疲等阳虚之证,即病见于阴者,在治疗之时若不予抚阳以和阴,而反攻其阳,则阳更伤,若复下之,则阳气阴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