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课堂教学实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阶》课堂教学实录
该课获2006年全国初中语文优秀课堂教学案例评比大赛一等奖
晏静华/执教、整理
师:同学们,昨天让大家阅读《台阶》这篇课文,你们阅读了没有?
(生纷纷回答“读了”。)
师:哪位同学说说你读后了解到的内容?
(生举手。)
师:董彦浩,请你来说说。
生1:这是一篇小说,主人公是“父亲”,他是一位勤劳、朴实、忠厚的农民,他一年四季辛苦劳累维持家庭生计,一刻也舍不得闲着,勤俭持家、老实巴交、“低眉顺眼”,他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只希望自己家里的台阶能高一些,为此他耗尽了一生的精力。
师:说得很好,董彦浩用简洁的语言将自己读课文所得表达得清清楚楚。除了董彦浩读到的内容外,你们还读出了什么?
生2:这篇小说用了大量细节来体现“父亲”的特点。如“他今天捡回一块砖,明天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这个细节,表现出“父亲”建盖新屋的准备过程是很漫长的。
师:冯凌读得很细啊。这篇小说确实用了大量的细节来刻画“父亲”勤劳善良、忍辱负重的性格特点,这体现了典型的中国农民的特点,所以说认识了“父亲”的特点,也就认识了中国农民的特性。而要分析“父亲”的性格特点,细节描写是最好的入口,因此我们这堂课将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品味细节,解读“父亲”形象。下面老师先为大家作示范:(多媒体显示第5自然段。)
两个“已经”,第一个“已经”表明“父亲”起得比“我”早,“我”起床时发现“父亲”早就在院子里踏黄泥了,说明“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第二个“已经”表明天气转凉了,“父亲”冒着寒气做着砌台阶前的准备工作。
(多媒体显示第10、11自然段。)
“低眉顺眼”写了“父亲”的神态,说明“父亲”平日在村里从不与人争执,是一个老实人。“今天”、“明天”写出准备砌台阶的过程很长;“半个月”是从时间上写出“父亲”的勤劳,一年也没有几天休息的时间。
下面大家就寻找一两个自己喜欢的文段进行批注吧。
(师在教室里巡视,与学生小声讨论问题。时间约四五分钟。)
师:好,我看大家都对课文进行了批注,下面我们就交流一下批注的结果。哪位同学先说?
生1:我先说。我批注第10段,“他今天捡回一块砖,明天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这个细节中,两个“捡”字写出了“父亲”盖屋的准备过程的不容易。在农村里,盖新屋是一件大事,对普普通通的家庭来说,盖新屋意味着要倾其所有,我家有农村亲戚盖新屋就是这样,新屋盖好了,所有的积蓄也用完了。所以这里的“捡”字既写出了“父亲”的艰难,也表现了“父亲”盖屋的决心和耐心。
师:李雪榕说得非常好,她抓住两个“捡”字来分析“父亲”盖新屋的艰难,还联系农村亲戚盖屋的事实来进行证明,帮我们解决了我们对“父亲”“捡”砖瓦的疑问。谁接着说对下面文段批注的结果?
生2:我批注的是14自然段,“嘎嘎”是拟声词,此处用清脆的声音来表现“父亲”抽完烟后在青石板上磕烟灰时心满意足的样子,“匆忙”写出“父亲”抽完烟后一刻也舍不得闲着,急急忙忙地又投入繁重的劳动中的情景。
师:大家注意到没有?冯凌对第14自然段的批注不仅分析出“父亲”舍不得闲着的
情况,她还从拟声词的角度来分析“父亲”抽完烟后的心理状态,她分析得很细呀。
生3:老师,我批注第15自然段,“父亲”回家后“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这个细节中,“疲倦地坐”写出“父亲”到山里砍了一天的柴的辛苦,“垒在门墙边”写出“父亲”的善良,虽然辛苦了一天,虽然很疲倦,但“父亲”仍然不愿意麻烦别人,仍然将自己的草鞋堆在门墙边。“垒”这个细节还表现出“父亲”的节俭,草鞋已经被磨穿了,但“父亲”仍然舍不得丢掉,仍然要“垒”起来,也许还要用这双破草鞋做什么吧?
师:是啊,农村里,什么东西都会有用,因此什么东西都不舍得丢掉,“垒”这双磨穿了的草鞋的确写出“父亲”勤俭持家的特点。
生4:我批注的是第19自然段。“天没亮就”说明“父亲”起得很早,“父亲”盼了多年的台阶今天终于可以砌了,“父亲”掩不住内心的喜悦,第一个起床。“很轻地”走出屋子,“很轻地”这三个字写出“父亲”对家人的关爱。
生5:我找的也是19自然段。“浮在”写出了早晨的雾大,“父亲”的身影在浓雾中时隐时现,看去就像“浮”着。“艰难地挑着”突出“父亲”踩黄泥的时间长,踩得用力,头发上有水珠,也有汗珠,一颗颗积在头发上,以至头发挑的艰难。
师:老师备课时对这一自然段也作了批注,老师注意的词语是两个“已经”,第一个“已经”表明“父亲”起得比“我”早,“我”起床时发现“父亲”早就在院子里踏黄泥了,说明“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第二个“已经”表明天气转凉了,“父亲”冒着寒气做着砌台阶前的准备工作。两位同学比老师细心,眼光非常独到,从“父亲”起床的时间上、动作上、劳动的身姿上来分析“父亲”的性格。他们的分析让老师也受到了启发啊。
生6:老师,我分析的也是第19自然段。“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父亲”头发上的小水珠比作“细雨”,一来写出了“父亲”在院子里踏黄泥的时间长,二来“细雨”还在不断地往下落,更突出了“父亲”踏黄泥的艰难。
生7:我还要补充注释第19自然段。
师:好啊,请说吧。
生7:“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一句中的“挑”字写出了“父亲”头发上露水的状态。上面说“露水很大,雾也很大”,浓雾、露水、汗珠在“父亲”的头发上越积越多,渐渐变大了,压得头发越来越弯,因此“挑”得非常艰难。这一幕既写出“父亲”劳动时的卖力(因为他没有揩去额头上的黄豆大的露珠),也暗示了“父亲”在院子里劳动了好长时间家人都还没有起床。说明作者对生活的观察是很细致的。
师:太好了,同学们发现没有,辛逸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赏析作品的角度,即作者观察生活越细致,写出来的文章就越精彩,越有感情。下面哪位同学接着发言?
生8:我是对一个细节进行批注,在第5自然段。这里写“父亲”一次洗脚的过程,“洗不干净”说明“父亲”的脚天天泡在泥里,已经被泥水浸得粗糙干裂了,那些裂开的缝隙里塞满了沙子、泥土,脚本身粗糙,再加上“父亲”洗得也粗糙,因此总是洗不干净……
(生笑,有人小声说:“你怎么知道洗得粗糙?”)
生9(抢着说):我来解释张扬说的“父亲洗得也粗糙”一句,文中说“他一般都去凼里洗”有三种情况:一是家境艰难,能省就省,所以一般不用热水洗;二是省时间,干完活顺便在凼里洗了脚,回来就可以做别的事,或者抓紧时间过过烟瘾;三是图方便,到凼里把脚往水里一伸,来回涮几下完事,回家洗又是烧水又是找盆子的,还要用板刷刷洗,多麻烦啊。
师:不简单,还分析出“去凼里洗”背后隐含的三种情况,眼光很敏锐。张扬同意吗?
生8:同意,还有一点补充,这说明“父亲”生活得非常苦,这双脚一年四季几乎没有闲下来过,这从第11自然段中“七个月种田”、“四个月砍柴”、“半个月捡屋基卵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