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1)
浅谈李清照词的凄清孤苦愁怀
课程论文题目浅谈李清照词的凄清孤苦愁怀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浅谈李清照词的凄清孤苦愁怀摘要:李清照资质聪颖,多才多艺。
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在词的创作领域内,占有重要地位。
她所留下的词作最令人注目的当数其中“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情。
李清照的人生体验尤其是凄清孤寂之愁怀在内心深沉的积淀,以靖康之变为分界点,形成两种不同的愁绪:前期是个人惜美易逝的闲愁、离剐难舍的伤愁、苦思肠结的怨愁;后期是流亡追昔的苦愁、怀国思乡的恨愁。
关键词:李清照;愁情词:闲愁;恨愁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骚客抒写过离愁别绪,但能把“愁”写得细致入微、情真意切、撼动人心者。
宋代词人李清照当属佼佼者。
李清照以她特有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笔触去感知人生和抒写感情,使其词有着不同于一般男性词人之作的特色。
我们读李清照的词,但觉情致深远,缠绵悱恻,以凄楚幽咽之音,书写人世沧桑,好景难耐之感,沁人心脾。
李清照自幼受着浓厚的文学艺术空气的熏陶,早年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相思之情。
十八岁时,与太学士赵明诚结婚。
婚后生活极其美满幸福。
这一时期作品中的愁绪,多是淡淡的、幸福的离愁。
后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自毁长城,之后,赵明诚应诏赴任途中中暑,身患痢疾,又误服药物,抛下爱妻,独赴黄泉。
国破家亡,词人既失去了故国和故乡,又失去了至亲的亲人,成了一个“孤舟嫠妇”。
因此,在她后期词作,再也无法一睹前期那样的情致,取而代之的是深沉的、无限痛楚的心音。
一、唯别愁而已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以咏闺思、寄闲愁、诉别情为主要内容,其风格含蓄委婉,迤俪清新。
早期创作的《如梦令》便含蓄的表达了少女特有的愁情。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留恋自己喜爱的春日美景,惋惜美好时光的逝去,焦虑于青春年华的虚度,淡淡的寂寞和愁绪的背后,隐然飘荡者一丝少女“思春”的情怀。
词人用对话构成情感的递进深入,用粗心的“卷帘人”来反衬自己的敏感细腻,将少女幽隐不可明说的情怀含蓄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文学艺术】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文学艺术】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摘要:李清照以抒写愁情而著称于世,特殊的社会背景给了她复杂的人生经历,她把自己一生的愁恨浓缩于词作中,于是便有了那一首首孤寂凄清的愁情词。
本文将从愁情的构成、表现、社会价值三个方面来分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关键词:李清照;愁情;抑郁;命运;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上女性作家的代表,她的词作主要以离愁别恨、孤独忆往的伤感见长。
李清照从女性的心理出发,挑选女性怅惘悲愁时所容易联想的事物,抒发内心浓浓的愁情。
通览易安之词,充斥了太多的爱恨情仇。
心灵的寂寞,国家的颓败,爱情的失落,使她的身心倍感孤独。
她的一生都笼罩在愁情世界里,她用整个生命和毕生的心血所精心构筑的艺术世界也被浓浓的愁情笼罩着。
《李清照词全集》中49首词,几乎都写到了"愁",这种种的"愁",正是她复杂情感的全部人格的真诚袒露。
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们常写的所谓的"闲愁",而是有生离死别的爱恨情仇,社会生活中抑郁不得志的苦闷,国破家亡的民族忧患感,无依无靠的天涯沦落感等等交织而成。
特殊的社会背景给与了她复杂的人生。
因此,这种种的"愁"情便被表达的淋漓尽致。
1. 生离死别的爱恨情愁李清照是封建社会的才女,"端庄其品,清丽其间",有着良好的家教,丈夫赵明诚与她志同道合,两人还一起从事图书文物的整理工作。
业余则相对品茶、饮酒。
对此,李清照自谓"甘心老是乡矣"(《金石录后序》)。
如果说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是"知音互赏"式的,那么李和赵也该算是"知音互赏"了。
然而,赵明诚是一位官宦子弟,他又自己的事业要干,不可能像贾宝玉对林妹妹那样每天相处,问寒问暖,时时呵护。
因此,便有了离别与相思。
伊世珍《琅缳记》卷中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坛卓越的女词人,她的婉约词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李清照词全集》中49首词,几乎都写到了“愁”。
本人通过收集资料法,再通过归纳总结法,分析法等方法,对李清照不同时期愁情的表现进行探究,再现李词的悲剧审美意识。
一、爱痛边缘的离愁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二人婚姻可谓是两情相悦,志趣相投。
然而,婚后不久,李清照因父亲李格非被诬“元祐奸党”,公公赵挺之却升迁为尚书左右丞相,崇宁二、三年下诏书,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及有服亲为婚姻,使李清照受到牵连,她在京城已无立足之地,不得已与赵明诚离别,回到原籍山东投奔父母,从此时开始,词人的婚姻中就开始记下了一份“愁情”,不仅是情愁,思愁,更多的是一份浓浓的离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传这首词是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不久便遭逢离别时所作。
《一剪梅》中,在这种季节,孤寂和冷清的环境中,词人“独上兰舟”,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一看到天上的大雁飞过,便马上想到鸿雁传书的故事,急切盼望丈夫也能捎来一封家书。
可待“雁字回时”,这日月对词人来说是多么漫长,多么难熬啊!作者由眼前的落花流水联想到人的愁情。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夫的,而想到两人思念,感情之深,思念之切,尽在言语中。
这种相思之情,离别之恨是无法排遣的,因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份思念不言而喻,而那份离愁也自然无以言表。
二、金石丧失的哀愁浓厚的学术空气,美满的爱情婚姻,惬意的诗词唱和,霎时间便被战争敲得粉碎。
她先是从池阳到建康,后又从湖州奔洪州,洪州失陷,又奔台州,走黄岩,奔行在,并随南宋小朝廷由海道之温州,越州,又之衢州,赴杭州。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1)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姓名:洪杰作班级:07级函授汉语言文学本科南安班学号:070133415指导教师:陈碧仙摘要:意象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更善于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的闺怨、国家兴亡忧虑、丧亲之痛及乡关之思。
她极好地继承了中国文学的比兴传统,更把这些意象的忧郁凄婉内涵发挥到极致,使她那幽密凄凉的情思得到寄托。
关键词:李清照词意象愁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
她的成就主要在词上,一方面继承婉约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发展。
她的词婉约清秀,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音韵优美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她善于移情于物,所写的客观景物,都带有主观感受,成为感情的载体。
她善于选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复杂的忧郁情调。
对于词人来说,意象就是艺术思维的语言,词人的情感必须借助意象这一语言载体才能获得充分有效的艺术传达。
梧桐芭蕉的凄凉,海棠梨花的愁苦,菊花林犀的高洁,梅花的孤苦坚贞等等,无不寄寓着她真挚深沉的情感,忧郁凄婉的情思,既含蓄深沉,又合情合理。
一、梧柳芭蕉话凄愁在李清照词中有梧桐树、柳树、芭蕉树几种主要树木意象,这些树也是文人们常用来入诗入词的“不俗”之物,散发着浓厚的文人的审美趣味。
“梧桐叶落”、“雨打芭蕉”,使她情绪低沉,也无兴致去赏那“烟柳”。
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提起“梧桐”不免令人想起白居易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由此可见“梧桐雨”这一伤感的意象,经常是写秋日。
自古以来文人总是善于悲秋,秋的凄清和冷瑟总使人愁肠百结。
李清照所写的都是在秋日叶落的梧桐。
“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对景伤情,久坐窗前,度日如年,不知怎样才能挨到天黑。
到了黄昏,偏又下起小雨,那打在梧桐叶上滴滴嗒嗒的雨声,更加增添心头的寂寞。
此情此景,不用读者多加体会,“愁情”早已涂满画面!词人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就那么自然地“点点滴滴”落进了读者的心中。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文档资料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李清照是我国古代众多女作家中的一位杰出女词家。
她的词既深刻地反映了自己生活的变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变化。
本文拟从作者生活环境的变化来探求其词中“愁”情的内在本质。
清照词以靖康之变为界,可分南渡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由于她的生活安静优裕,词写得爽朗明快,善于描写大自然的美,反映爱情生活,歌唱离别愁情,境界虽狭窄,但清新、明快。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一词,内容是伤别离、愁孤处。
离别之苦是十分恼人的,想诉说又不敢说,因为不说到也罢,一说就会联想到丈夫,就会更痛苦,更忧愁,于是便:“欲说还休”。
不说不等于不思念,而是想在心里,以至于“新来瘦”。
但“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不因酒而病,不因愁而悲,那是为什么呢?只因丈夫远游,夫妻分居而旅途迢迢,归期无望,只有无尽的相思,所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当作者这种思夫之愁无可排遣时,便把这种压抑不住的愁情倾注笔端,借尺素传递愁思。
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词,词中主人翁寂寞无聊,冷落独处,适值重阳,于是佳节思亲之情油然而生,愁得“人比黄花瘦”。
如果说前面两首词中的愁情是缘于夫妻别离的话,那么《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一词中的喜悦,则来自丈夫的即将归来。
因丈夫的即将归来,便觉得早晨好,黄昏也好,春草美,淡月也美。
这与丈夫不在时,早晨“起来慵自梳头”、“到黄昏点点滴滴,怎一个愁字了得”比较起来,多么鲜明。
一别一聚,一聚一别,其相聚日短、相别日长,新愁续旧愁,弱身何堪受!南渡之后,清照既悲痛个人幸福的破灭,又忧伤民族灾难之深重。
因而或感时伤世,或悼亡思乡,则成为这一时期词的主要内容。
由于生活和个人情绪的变化,词的风格也由前期的清丽爽朗转向沉郁凄怆,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烙印。
清照在北宋时,随夫过的是美满生活,而南渡后,丈夫死去,她独居于金华、杭州一带,金兵肆虐,颠沛流离,境遇非常孤苦。
宋时每逢元宵节,热闹非常。
《永遇乐》(落日熔金)一词写两种元宵节的不同境况,构成鲜明对照,显出生活的巨变,流露出对故国的眷恋之情。
李清照词中“愁”之意象的隐喻解读
的形 成 、思 维 的过 程 、认 知 的发 展 、仃 为 的依据 等 人炎 心 智 的木 质性 特 。然 而典 l的认 隐喻 观 的形 成去 是 以 2 世纪 I ¨ 0 8 年代 初 L k f 干J h s n 著 的 《 f赖 以 ,存 的隐喻 》 O a of¨on o合 我『 j 上
、
意 象与 隐 喻
意象 是我 占代 荚 巾的 个 币要概 念 ,它 是上 情 意 = 与客 观物 象 存创 造 过程 十 互融 合 的有 机 统 ‘ ,是 “ 我 十 ¨ 体 物 ¨ 融 ”而创 造 出柬 的可感 可 触 的n 体 形象 。词 人选 取 儿个 很 精
妙 的意象 ,就 可 唤起 成者 多 面 的暇 想 。
( ‘ 别扪 农现对丈夫 的离别十 思是李清照前 词的币要内容。如 ¨
《 凰台 } : 忆吹 箫 》 : 香 冷金 猊 ,被 翻 红浪 ,起 来慵 自梳 头 。任 宝
( 《e ah s W ie B 》 )的 …版 为 标忐 。 巾 次 提 M tp m’ e L v y
存疑 的 ,直 接 以 “ ”字 入词 的 就有 t U 之 多 ,更彳 虽 整 愁 丁 篇不 见 愁 ”字 去 字 仃 f都 润 着 愁 的词 。 个 “ ” 一“ ¨ u J 愁 字 是李 词 的上 旋伴 ,观其 愁而 可 其人 生 。根 据愁 情 的不 可将 其词 分 为二 类 : 离刖 十思 之 愁 、伤乔 悲 秋之 愁 和 故同 家 ¨
…之 愁 。
象 与 人 的上 情 感 的混 合 体 ,提升 了诗词 作 出 中的美 和 感染
力 。尽 管它 J: 必然 地 与隐 喻 彳 火,但 通过 意 象彼 此 之 间的 f 不 『 联 系 以及 隐喻 等 办 的 处理 , 能 意 象具 有更 加 丰富 的美 学
试谈李清照词中“愁”的表现艺术
试谈李清照词中“愁”的表现艺术
李清照以其深刻的感受和细腻的笔触,成功地表现了许多关于“愁”的词语,反映出了她内心的感受和对世界的理解。
以下是一些从她的作品中提取出来的“愁”的表现艺术。
1.以物喻情。
在《如梦令》中,李清照用“秋夜思”来喻代思念,而这种“秋”夜的感觉,是凄凉、孤独、寂寞的。
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她以“江南春,楼台烟雨浓”来代表幸福的场景,而接下来的句子“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则暗示了失落和愁绪。
2. 纪念逝去的美好。
在《如梦令》中,“美人如玉,剪水双双西”这样的句子描述了芳华盛开的人们和美好的时光,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思念美好逝去的人和事,这种对可望不可及的美好的追忆和思念,在李清照的作品中很常见。
3. 以典型表现普遍。
《声声慢》中的“试问闲愁都几许,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日常愁事的感受,这种情感得到了广泛的共鸣。
4. 用空间、光影等元素表现。
《钗头凤·世情薄》中,李清照用城门倚旧,独行蹁跹的画面,表现出人生的疲惫和孤独。
《瑞鹤仙·晚眺》中,她又用豁然开朗的感觉来表现“愁”是一种空间感觉,而改变环境和心态是解除“愁”的重要途径。
在李清照的作品中,愁情和爱情往往相互缠绕,交织在一起。
愁像一张网,无处不在,困扰着人们的生活,但愁中也蕴含着深厚的感情,反映出那些待续的希望。
浅析李 清照诗词的愁情艺术
浅析李清照诗词的愁情艺术李清照,这位在宋代词坛独树一帜的女词人,以其细腻而深沉的情感、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后世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她的诗词中,愁情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或轻或重,或隐或显,如同一曲曲动人的悲歌,诉说着人生的悲欢离合。
李清照早期的生活较为顺遂,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境优越,婚姻美满。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转折,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物散的巨大痛苦,其愁情也在诗词中逐渐深化和丰富。
在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中,愁情多是一种淡淡的闲愁。
例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词描绘了少女时期的欢乐时光,但在欢乐的背后,我们也能隐隐感受到一丝青春的迷茫和对未来的未知之愁。
又如《点绛唇·蹴罢秋千》里“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少女的娇羞与矜持中,也蕴含着对爱情的憧憬和期待所带来的丝丝愁绪。
然而,金兵入侵,北宋灭亡,李清照被迫南渡,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这一时期,她的愁情变得沉重而深刻。
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开篇连用十四个叠字,将那种孤独、凄凉、愁苦的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国破家亡的悲痛,身世飘零的哀伤,在这一词中达到了极致。
李清照的愁情不仅体现在对个人命运的哀叹上,还体现在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中。
在《夏日绝句》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借古讽今,抒发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和悲愤,表达了她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对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
这种忧国之愁,使她的愁情更具深度和广度。
中文专业毕业论文 浅谈李清照词作的愁情
浅谈李清照词作的愁情摘要:李清照的“愁”是那么多,那么深,那么重,无可奈何又无法摆脱。
无论是前期闺中生活的闲愁、夫妻暂别的相思浅愁、还是后期夫死家破的哀愁、国破流离之浓愁,一个“愁”字成为易安词中的主旋律。
关键词:闲愁无奈惆怅哀愁悲愁、人生在世,“愁”恐怕是难免的,正因为这样抒写愁怀便成了古代诗词经常性的主题。
象唐代大诗人杜甫,面对“国破山河在”的社会现实,写下“忧端齐终南,项洞不可掇”来发其忧国忧民之愁;李白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表其人生短暂岁月易逝之悲;谢眺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喻其无穷之愁;白居易用“欲识愁多少,高于滟预堆”言愁之多;李颀用“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言愁之深。
尤其是宋词中言愁之多,浩如烟海,可堪“说盟说誓,说情说意,动便春愁满纸。
”但李清照却是说不尽的“万种闲愁”中开得最艳丽的一朵,她的词几乎触目皆愁,“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愁语”。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1084年生于名门宦族之家。
词人正逢北宋发生大转变的时期。
这就使她短暂的一生既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又经历了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从优裕走向苦难的现实生活。
李清照之愁情,便正是由其所感所触所历而生的,她的愁之所以如此深重,正由于她“感之深”,她的愁之所以如此动人,正因为她“发之切”。
她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愁之有因,有终。
她的词不朽,她的愁千古。
李清照的词现存四十九首,几乎收录了李清照一生流传下来的词,其中绝大部分为抒情词,而抒写愁苦情怀的达百分之八十,在作品中直接用到“愁”字的就有十五处之多。
其它诸如“泪”,“怨”,“恨”等字在她的词中更是屡见不鲜,可以说字里行间都透出一股浓浓的“愁情”。
无论是前期闺中生活的闲愁、夫妻暂别的相思浅愁、还是后期夫死家破的哀愁、国破流离之浓愁,一个“愁”字成为易安词中的主旋律。
作为女性词人,她又具备男性所不具备的细腻、善感、加之独特的经历,所以她对离愁别绪的体会就格外真切、格外深刻,以至把愁绪写到了极致。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内容提要:本文从三个方面浅要分析了李清照在其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愁绪。
引论部分着重分析了李清照词中的愁与其他词人词中所表现出的愁的差别与原因;正文部分从李清照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对人生的追求和对社会的关注等不同层面去透视李请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对个人生活、国事变迁所表现的感情与沉痛从而揭示其词中所表现出的“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特点。
结尾,补充说明透过李清照词中的愁,我们看到了什么和应该欣赏的方向。
关键词:闺愁、离愁、闲愁、家愁、国愁引论:李清照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作家。
她能书会画,文学方面诗、词、散文兼长,但以词尤工。
李清照的词主要内容是抒写她个人的生活与情怀,可以说是她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的诗的记录。
由于生活遭遇、思想感情的变化,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限,可以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词主要是表现其作为一个少女少妇的生活,表现其对爱情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词的基调是开朗、欢乐的,但闺愁闲怨也时有流露。
在许多词家把“诗言志,词言情”的文学理念十分推崇的当时,抒写闺愁闲怨的词并不少(尤见“花间”、“婉约”),但都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出之。
李清照的词却是女性思想感情的自我表现,因此对女性的感受抒发得更加细腻、深切,也更动人。
词是最富女性美的一种文体,李清照作为一位词坛奇女子、闺中伟丈夫,是把词的美发挥到极致的高手之一。
她在词中所表现的强烈的抒情主体意识,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李清照后期的词作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但她的词与同时代其他爱国词人所表现出的悲愤、愁苦或慷慨激昂又有所不同。
她不是一个人站出来历数时代的不幸、社会的痛苦,民生的愁怨,而是以自己做为抒写的主体,在自己凄凉的身世中,包含了国破家亡的深愁与悲歌,因此,李清照的词更具有超时空的感人魅力。
当然,李清照词的内容绝非“一个‘愁’字了得”,而她的词中的“愁”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达手法都与其他词家有所不同。
李清照诗词中愁的意象
李清照诗词中愁的意象愁本身是抽象的,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抽象的感情。
要把它很好地表现出来必借有形之物予以名状。
李清照的词,最使她扬名千秋的就是她的《漱玉词》,《漱玉词》现存四十九首,其中绝大部分为抒情词,而书写愁苦情怀的占百分之八十,在作品中直接用到“愁”字的就有十五处之多,其他诸如“泪”、“怨”等字在她的词中更是屡见不鲜。
所以,易安词始终流露出一种浓郁的感伤情调。
而这一哀愁的情绪由作者李清照借有形有色之物表现了出来,使词中的愁变得可感可触。
李词中常用的意象有花、酒、泪、雁等。
虽然意象不同,表现手法各异,但都表现出词人内心深处的万般愁情。
一、用花表现愁李清照性情纯净,热爱大自然,尤其喜好花类。
对花的欣赏、关注,曾是她少女生话的重要内容;花,也曾牵动着她的少妇情肠,寄托着她的.深情相思;咏花,更是她晚年孤苦无助,满是创伤生活的心灵外化。
花之所以被采集词人笔下而寓象征意义,是因为她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结果,她将“花”作为抒情的凭藉,一种意象的物象,赋予其人的情感来表情达意。
因为它们必然随着时间的消磨,季节的更替,大自然的风吹雨打而枯萎、而凋谢。
唯其如此,美好纯洁的价值才显得更加美好,由此引起敏感的词人无限感慨,随即产生了一番惋惜,万般呵护之情感。
清照笔下的“花”意象,大都表达的是惜春惜时的伤感情绪。
早年闺阁词《如梦令》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醉意浓睡之中,词人的潜意识却处在关注着风雨中的海棠花,想到经过一夜的急风疏雨的吹打,海棠叶儿茂盛了,花儿稀少了,凋谢了。
“绿肥红瘦”蕴集了她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开的无限惋惜之情,从中亦不难体味到一个花季少女为这些美好事物的消逝而感伤不已的心情。
无论是她作于中年的《醉花阴》词中所云:“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还是晚年的《声声慢》所云:“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都让我们在凄怆的哀伤之声中品位出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
浅谈清照词的愁情
浅谈清照词的愁情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
她能诗、能词、能文、能画,可谓是多才多艺。
作为一名女性,李清照在文学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而李清照词的基调,可用一个“愁”字概括。
她的词浸泡在愁液之中,就像一条春蚕,不停地吐着愁绪,最后把自己抽空了,活活地窒息在愁绪的茧壳里。
李清照一生命途多桀,前期因丈夫远游求仕、仕途浮沉而幽怨担忧,后期又因丈夫亡逝、国破家亡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而凄惨愁苦。
残破的故国、孤寂的境遇、失去的家园、病故的丈夫,她的一生可谓是在“愁”中度过,用她自己的话说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的现存词近50首,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从愁情的角度,可分为:1、南渡前期:离愁别绪的闺怨词清照十八岁与诸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与丈夫举案齐眉、相敬相爱,是志同道合的伴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就在明诚“出仕宦”不久,不知什么原因,他们又一次短暂的分别。
这次分别,给清照精神上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于是,清照“殊不忍别,觅锦帛,书《一剪梅》以送之。
”以抒其别后相思之情。
《一剪梅》原文是: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感,“人去席冷”之意境。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
“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鸿雁传书,是谁托它带来家书?是心中所思念的人吗?月夜词人凭栏望眺,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
李清照词的愁情及其言愁艺术试探
李清照词的愁情及其言愁艺术试探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她的词作含有细腻、柔软、纤弱的女性意识,同时又展示出洒脱、坚强、自信的个性特征。
李清照的词作中,展现出她对于爱情的苦恼和烦扰,思念和相思之情在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她总是借助丰富的联想,以及对劳动、自然、琴棋书画的喜爱与感悟,表达自己的愁情,表达对逝去年华的追怀,表达人生的无奈与懊悔。
本文旨在分析李清照词的愁情及其言愁艺术,探讨其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一、李清照词的愁情李清照的词作,情感深沉、凄婉,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愁情。
她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细腻、曲折,而且常常将个人的情感和时代的风貌结合在一起,以此为自己的哀怨添上几分孤寂,几分无奈。
她笔下的爱情,常常是欲说还休、似有而无,把痴情凝成一种又一种感慨,有时候细碎而含蓄,有时候浓烈而悲壮,而这种深情的表达,在她的作品中形成了一个一贯的情感主题,这种愁情的主题,使李清照的词作带有一种浓重的生活气息。
李清照的愁情是多面的,既有对逝去年华的追怀,又有对故国的关注和思念,更有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例如,“红楼梦里说颦颦,天涯何处无芳草。
墨韵浓荷凄婉,思绪飞远,梦魂系瑶疆,旧时相识,已是忘却烟霞。
故友今夜何处,所谓琼枝玉树?”这首《如梦令》词,表达了李清照对逝去年华的怅惘之情。
词中“红楼梦里说颦颦”用来引发读者的联想,把逝去的岁月和红楼梦联系在一起,增加了怅惘的感觉。
而“墨韵浓荷凄婉”中,墨韵代表了作者的意志,荷花则是作者纵情芳华的代表,这样,想象和思维在词里得到大展,更加凝练了愁情的气氛。
二、李清照词的言愁艺术李清照词的言愁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静默寂寞李清照词中有很多细腻且寂寞的描写。
她运用词语巧妙地表达出内心的悲伤和痛苦,例如:“梦中早觉不是梦,月落胭脂深几许”,“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词语通过内心反应,表达深沉的伤感之情,令人心酸。
她的誓言,从不张扬;她的痛苦,从不倾诉,而是以词作静默寂寞的倾诉方式,表现出她对爱和生活的深思和反思。
浅谈李清照词中“愁”的内涵
浅谈李清照词中“愁”的内涵作者:嵇庆法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0年第09期李清照是中国诗词史上的一朵奇葩,被当作了愁的化身。
李清照词中的“愁”是她心灵的展示,真情的喷涌,她用几乎完美的艺术技巧,充分展示了其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温婉、多情的一面,表现出一种对生命价值的内省和感悟。
她的词表现了人类精神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女性情感世界,她以其不同时期的作品,构成了一部女性情感历程的巨著。
一、超越时空的孤独之愁女性在封建时代是基本被排斥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之外的,甚至其日常的社交圈子都被限制得很小,所以她们的“事业”就只能局限在相夫教子、操持家政中。
李清照只能以“李格非之女”或“赵明诚之妻”的身份出现于有限的社交场合,而不可能具有独立的人身地位。
因此,她的生活圈子必然是狭窄的,而其才华和情志也必然受到压抑。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多丽》);“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浣溪沙》)。
这样一位很有思想和很具才华的女子,却被整日禁锢在此种深院小楼、重帘密幕的小天地中,她怎能不感到愁闷和孤寂?然而,国破山河碎,世事常纷扰,李清照在经历了夫亡的切肤之痛,饱尝了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之难后,仍能写出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之作,能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所以,她又有一种特殊的寂寞:“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忆秦娥》后人评李清照常常观止于她的一怀愁绪,殊不知她的心灵深处,总是冒着抗争的火花和对理想的呼喊。
她是因为看不到出路而愁啊!二、执著爱情的压抑之愁在各种“愁”中,最吸引读者也最动人的要算李清照因爱情而生的情愁。
李清照自从婚后就处在一种无可排遣的愁绪当中,新婚不久,赵明诚负笈远游时李清照特意在锦帕上写了首词赠送给他,写尽了她因离别相思而生的孤凄情怀:“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2020年第4期341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难得一见的女词人,是婉约词派的代表。
沈去矜《填词杂说》写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由此不难发现,李清照在我国词坛上拥有非同寻常的崇高地位。
李清照的一生跨越了北宋末年和南宋初期,见证了南北宋的更替,正因如此,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李清照前期的作品真切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多集中于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而南渡后的作品和前期相比则显得迥然不同。
1 少女时代,伤春悲秋是心中浅浅闲愁。
《碧鸡漫志》说李清照“自少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此番言论并非假意吹捧,而是对真实情况的如实撰写。
她的父亲李恪非对写文章有着独到的见解,曾言道:“诸葛孔明《出师表》、刘伶《酒德颂》、陶渊明《归去来辞》、李令伯《陈情表》,皆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
是数君子在后汉之末,两晋之间,初未尝以文章名世,而其意超迈如此,吾是知文章以气为主,气以诚为主;故老杜谓之‘诗史’者,其大过人在诚实耳。
”这就是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乃是文学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
出乎意料的是,她的母亲也知书能文。
李清照一代才女,工诗词,能文章,善画墨竹,字也写得漂亮,且兼通音乐,显然与她受到的良好家庭教育分不开。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生活是相对幸福稳定的,此时的她无事可愁。
但随着生命年轮的向外扩充,李清照渐渐由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少女走向青春必经的多愁善感。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归来归去都拨动着她敏感的心弦,个中滋味悄然涌上,使得她的心头始终萦绕着浅浅的闲愁。
《如梦令》便是极好的佐证之一: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全词虽仅是寥寥数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
浅谈李清照的婉约愁情
浅谈李清照的婉约愁情李清照的愁,首先是一缕闲愁。
《一剪梅》将这一份闲愁演绎得极为细腻:红藕香残玉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何谓闲愁?胡云翼先生在他的《宋词选》里注道:精神上的苦恼。
不能说错,却总嫌不贴切,关键是一个“闲”字没有说透。
闲愁,当然不是“闲来无事”之愁,相反愁情别绪溢满了词人的心怀,排遣不去——“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然而,此愁又生出多少闲情,“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好一份闲情逸致,却以一个独字透露了羞与人言的相思之愁。
正是:愁生闲,闲生愁,绵绵无绝期。
人们通常将《一剪梅》认作情侣之间一份甜蜜的思念,却是没有读出那一份闲愁的滋味。
其实,这一段相思,包含着女词人内心深处的一点埋怨与一丝无奈。
“云中谁寄锦书来”,明写别后的思念,“谁”字自然是指丈夫赵明诚。
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
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
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又可知是无人寄也。
下阙第一句“花自飘零水自流”,承上启下,词意不断。
既是即景,又兼比兴。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与上阕的“红藕香残”相呼应,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可见,这首词描写的并不是甜蜜的相思,而是一种隐隐的恨淡淡的怨浅浅的忧,似痛非痛,愁中带伤,正是这一段难以言说的闲愁。
愁生何处?当然是与丈夫的别离,“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元伊世珍《琅记》:“易安结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在封建社会,男子追求的是功名利禄。
明诚出生官宦之家,自然会奔赴各地,求学进仕,沉浮于宦海。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她的生活空间很多时候局限于自己的闺房。
初入夫家之时,她曾同身为太学生的赵明诚一起出入相国寺,逛街购书。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1000字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其词作品多以艳丽、愁苦的爱情为主题,描绘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遭受的各种磨难、困顿和悲伤。
在她的词作中,愁情是一种非常突出的主题,其深刻地表现出了李清照对于爱情、生活和美好事物的无尽眷恋和追求。
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生命的无尽憧憬。
她的词常常反映出她对于传统封建社会的不满和疑惑,特别是对于女性地位和自由的思考和探讨。
同时,在她的词中,爱情被赋予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意义,表达了她对于真挚、纯粹的情感的不断追求和渴望。
正因为如此,她的词中充满了愁情,而这种愁情的表现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深入人心、感人至深。
其次,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在她的词作品中,爱情被渲染成一种非常美好、无尽的情感,因此愁情也被赋予了一种非常美好的色彩。
她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把爱情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非常具有感染力的艺术氛围。
这种追求美好的情感体现了她对生活的优美和完美的不懈追求,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充满了力量和激情。
最后,李清照的愁情体现了她对于自己价值的认同和肯定。
她的词作品充满了对于爱情的感悟和思考,因此也可以理解成她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肯定。
在她的词作品中,愁情被赋予了一种非常真挚、纯粹的情感,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她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于生命的热爱。
这种情感渗透到每一行词中,表现出了她对于生命和自身价值的重视和认同,也让她的词作品更加深入人心、打动人心。
综上所述,李清照的词作品中愁情的体现是非常突出的,他所表现的情感深刻、真挚,表现出了她对于美好、生命和自己价值的追求和认同。
她的词作品令人感动、真挚,对人们的情感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1)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姓名:洪杰作班级:07级函授汉语言文学本科南安班学号:070133415指导教师:陈碧仙摘要:意象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更善于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的闺怨、国家兴亡忧虑、丧亲之痛及乡关之思。
她极好地继承了中国文学的比兴传统,更把这些意象的忧郁凄婉内涵发挥到极致,使她那幽密凄凉的情思得到寄托。
关键词:李清照词意象愁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
她的成就主要在词上,一方面继承婉约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发展。
她的词婉约清秀,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音韵优美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她善于移情于物,所写的客观景物,都带有主观感受,成为感情的载体。
她善于选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复杂的忧郁情调。
对于词人来说,意象就是艺术思维的语言,词人的情感必须借助意象这一语言载体才能获得充分有效的艺术传达。
梧桐芭蕉的凄凉,海棠梨花的愁苦,菊花林犀的高洁,梅花的孤苦坚贞等等,无不寄寓着她真挚深沉的情感,忧郁凄婉的情思,既含蓄深沉,又合情合理。
一、梧柳芭蕉话凄愁在李清照词中有梧桐树、柳树、芭蕉树几种主要树木意象,这些树也是文人们常用来入诗入词的“不俗”之物,散发着浓厚的文人的审美趣味。
“梧桐叶落”、“雨打芭蕉”,使她情绪低沉,也无兴致去赏那“烟柳”。
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提起“梧桐”不免令人想起白居易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由此可见“梧桐雨”这一伤感的意象,经常是写秋日。
自古以来文人总是善于悲秋,秋的凄清和冷瑟总使人愁肠百结。
李清照所写的都是在秋日叶落的梧桐。
“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对景伤情,久坐窗前,度日如年,不知怎样才能挨到天黑。
到了黄昏,偏又下起小雨,那打在梧桐叶上滴滴嗒嗒的雨声,更加增添心头的寂寞。
此情此景,不用读者多加体会,“愁情”早已涂满画面!词人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就那么自然地“点点滴滴”落进了读者的心中。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
”(《行香子》)写的是凄清之景:夜是那么静,草丛中蟋蟀的叫声是那么清晰,连梧桐的叶子掉在地上的声音也能听到。
这两句从听觉入手,不仅增强了下句的感伤情调,而且给全词笼罩上一层凄凉的气氛。
《行香子》中那“霎儿风,霎儿雨”和《忆秦娥》的“西风催衬梧桐落”都能摧损那梧桐树叶。
更何况是《鹧鸪天》中“夜来霜”。
梧桐早凋,入秋即落叶,草木本无知,所以,梧桐之恨,实为人之恨。
从而借景抒情,绘出了作者的孤独和寂寥。
《添字采桑子》一词写道:“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雨打芭蕉”的美景,竟然引起词人如此愁思。
词人时刻记得自己是北人,南方环境虽好,但却与之格格不入,雨虽打在芭蕉叶上,却疼在“北人”的心上,此刻她心中自然在念着她的霜菊雪梅,思念着青州时的闲散生活。
[1]“柳”这个意象时常令人有留念、伤感之情,那“烟柳”常触发诗人对如烟往事的回忆,常被用来抒发兴亡,在李词中更是如此。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此时已是元宵佳节,似应春意盎然,然而“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作者心中有的是对故国、对已往岁月的怀念和伤悼,纵有柳枝飞舞、春机入目,亦是徒增“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念奴娇》)的离恨。
即使“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蝶恋花》)柳萌梅绽,景色诱人,作者也无心观赏,面对大好春光,没有亲人陪伴,只得独自伤心流泪,被离愁折磨得坐卧不安,如痴如迷。
二、花开花落系忧愁李清照词中大量写到了菊花、梅花、桂花、梨花等这些自古以来就一直被咏诵的花,她不仅着眼于花草一类细部的东西,而且她更把生命心魂融入了所热爱的花草之中,与花为“媒”,与花共“舞”。
梅花是易安词中常见的意象,也是她的最爱。
在她37首词中(不含存疑词)写梅花的就有15首,这15首词中专咏梅花的就有6首。
但她所咏的梅花却不似一般文人所看到的傲立风雪中,她看到了梅花的残缺美,看见了梅花的娇柔。
《添字采桑子》中云:“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中那残败的梅花如同词人残破的心,一向爱梅的她在惋惜梅花,是否也在深沉地怀念那丢失的、破碎的山河,那魂牵梦绕的故乡。
《诉衷情》那一句:“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亦是写被压坏的梅花残枝,牵动着她的满腹思乡情怀,因此最后她要“更挪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
”借着梅花的香气,让她可以回到之前归故乡的那个梦里。
[2]《清平乐》中的梅花同样是思乡的引线。
在《孤雁儿》中,更是借梅花传情,藉由惊破的梅心引发了对已故夫婿的情愫。
梅花虽好也要有人共赏,过去夫妻虽分隔两地,却也可寄赠梅枝,而如今斯人已逝,“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道出词人心中最深沉而无奈的哀愁。
菊在《漱玉词》中多半被叫做“黄花”,它往往作为词人心态和命运的象征或载体而出现。
比如《醉花阴》中深秋生长在东篱旁的尚“有暗香盈袖”的“黄花”,只是作为女词人与丈夫因分居两地而产生的离愁和悲秋情绪的载体;到了《多丽》中“渐秋阑,雪清玉瘦”的白菊,由秋后的凋谢零落而引发出“似泪酒、纨扇题诗”的“婕妤之叹”,从而表达了女词人惟恐丈夫明诚在外有“天台之遇”的担心;而到了《声声慢》中的堆积满地“憔悴损”了的“黄花”,则成了女词人幽凄孤寂、冷落哀伤的瘦语。
李清照南逃经受了多年悲伤的折磨,虽菊花依旧盛开,而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没有赏花的情趣,便是凋零堆积、枯萎残败,如今还有谁忍心摘花来赏它?“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追忆从前夫妻同赏秋菊,如今孤影形只,借助西风把帘儿卷起,而以“人比黄花瘦”作结,让帘外的黄花与帘内的人相互辉映,达到花与人浑成一体,花瘦,但人比花更瘦,形象地表达了闺中人爱情之深,相思之苦,传达了自己因刻骨铭心的思念而面容憔悴的情形。
除了梅、菊以外,在易安词中,其它花草意象也极为常见。
如写海棠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在这首词中,女词人不但告诉我们落下的是海棠花,而且说明了是“昨夜”的“雨疏风骤”让海棠变成“绿肥红瘦”的样子,这是一首伤春词,自然景物易逝和季节变化在词人心灵里常常引起的是一种留恋、惆怅之情,对像海棠一样美好景物易逝和生命短暂的感叹。
在《好事近》这首词中,海棠依旧是“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雪”,海棠花瓣被吹得落了满满一地,海棠是一种颜色极艳的花,却遭遇风雨的“摧残”,更是“红颜薄命”的概叹。
实际上梨花亦是如此,“细风吹雨”让“梨花欲谢恐难禁”(《浣溪沙》),沉浸在相思中的词人更是“雨打梨花深闭门”(《鹧鸪天》),一方面显得清丽脱俗,一方面暗含凄艳意味。
在李词中除了梅、菊、海棠、梨花,还有桂花、荷花、牡丹等,在此就不一一表述。
我们透过《漱玉集》中各种花之意象象征意义的捕捉,或许可探及李清照情感心态衍变的轨迹。
李清照的这些词结合她个人的的身世生活,颇有自叹命运之感——生如夏花之绚烂,亦如花凋零之凄美。
三、飞雪归鸿载哀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望见归鸿而尤思故乡,这是古代文学作品早已是司空见惯的内容。
中华传统讲求的是叶落归根,尤其是在垂暮之年,故乡的山山水水始终魂牵梦绕,特别是像李清照遭遇山河破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且归乡无望,是何等凄楚。
她所填的词“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声声慢》)旧雁南来,逢春可北归,自己也是从北方沦陷区南逃而来,却不知何时能归故里。
这大雁原是旧时相识,故友相见该是何等欣喜,但在这种心境下,睹物生乡思,新愁未消,旧恨又起。
鸿雁传书乃人尽皆知的典故,鸿雁作为传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易安词中所用典故较多,且多出新意,如“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念奴娇》)、“云中谁寄绵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一剪梅》)从作者描写的景物之中隐约透露出作者与丈夫离别的愁闷心情,“月满西楼”目送征鸿,联想到鸿雁捎书的传说,感情便由隐而显,语言虽浅淡,而情却极浓,意却至深,在浅淡的意境中,自有一番深婉的情致;“雪”在李词中也用得较多,前后期取向同样是截然不同的,前期有“雪消玉瘦,向人无限依依”(《多丽》),后期就有“莫恨香消雪减,须给道归迹情留”(《满庭芳》);前期有“年年雪里”(《清平乐》),后期却是“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此时李清照已到了暮年。
可见词人是非常喜欢雪的。
在北方,年年下雪,词人也年年踏雪赏雪,而住在南方后,雪比以前少了,难得下一次,词人却也难以提起游兴,只任它“香消雪减”去了。
词人非不爱雪,只因为愁情满怀,什么事都难提起兴致来了。
[3]四、东篱把酒帘卷愁处在两宋交替之际,士大夫多沉溺苟安之中,李清照却不同,她饱经风霜,却又忧国忧民,她的孤傲无奈系在“东篱”上,她的愁苦寂寞掩埋在“杯盏”之中,她的孤独悲伤是隐藏在“帘儿”底下的。
“东篱”是李清照词作中表达的一种对现实无奈的归隐愿望,从傲视一切到弃尘脱俗只有一步之遥,精神上的优越感使得她能摆脱物质的困境,展现出超脱的襟怀。
如《多丽》词中一面“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一面却说:“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鹧鸪天》词中,一面感叹“仲宣怀远更凄凉”,一面又说:“不如随分樽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深秋本来使人感到凄清,加以思乡之苦,心情自然更加凄凉。
篱外丛菊盛开,金色的花瓣光彩夺目,使她不禁想起晋代诗人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自我宽解起来:归家既是空想,不如对着樽中美酒,随意痛饮,莫辜负了这篱菊笑傲的秋光。
由此可见,易安词所表现的情感,压抑而能自振,哀怨而能自拔,凄苦而能自强,显示了强烈的自我意识,顽强坚毅,其词中也有豪气蕴于此。
“酒”是李清照词中掩埋愁苦情绪的意象,但是前后期词中的“酒”并不相同。
前期有“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是词人希望以沉醉、酣睡来排遣自己伤春情怀,酒意未消天已亮,对“红瘦”无限怜惜;“酒意待消谁与共”(《蝶恋花》)、“东篱把酒黄昏后”(《醉花阴》)、“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写的是词人与丈夫感情深笃,虽暂时小别,心中却也十分悲苦怨忧。
其中酒意,寄托的只是对丈夫满腹的思念,无法排遣相思的愁情,多是闺怨之作。
而后期则大大不同,“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菩萨蛮》此地春光虽好毕竟不是故乡,要忘却对故乡的思念,除非喝醉酒后进入梦乡。
晚上点上沉香入睡,沉香燃尽了,醉还未醒。
醉深说明愁重,愁重表明思乡强烈,时刻不忘被金国侵占的故乡。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声声慢》)她渴望寻觅已经失去的美好生活,而四周一片冷清,故国不在,夫君亦再也不能与己把盏同欢,此时心境更加凄惨悲戚,天气使人难受,本想借酒浇愁,无奈酒淡难敌萧萧秋风给人引起的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