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区角材料的投放更加有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区角材料的投放更加有效
《我的家乡是淄博》作为《我爱淄博》主题背景下的区角材料,富有地方特色,萌发于主题活动,并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逐渐完善,充分体现出它的教育功能和价值。
在开展中班主题活动《我爱淄博》时,我们对幼儿进行初步调查,在回答“我的家乡是哪里?”这个问题时发现幼儿对淄博的概念比较模糊。有的说张店,有的说居住小区的名字。所以要幼儿热爱淄博,首先就要让幼儿了解淄博。
淄博是个组群式城市,班里幼儿生活在张店,但是大部分父母却出生在五区三县。如何巧妙地利用家长资源帮助幼儿了解淄博,让主题活动的内容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呢?在反复思考后,设计了《我的家长是淄博》这一区角材料。直观形象的淄博地图和幼儿的照片牌、充满趣味活动性强的操作方法,家长的积极参与,都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操作兴趣。调查爸爸妈妈的家乡在哪里对幼儿来说充满好奇,幼儿相互询问,在调查、记录、统计的操作过程中逐渐了解并熟悉了淄博各区县的名称及位置,自然萌生了对家乡的热爱、自豪之情。
为了便于幼儿操作,根据孩子操作区角材料的过程,结合具体案例不断调整和投放区角材料,充分体现了层次性。
第一步,调查询问。让幼儿能将照片牌放到爸爸或妈妈的家乡所在地,认识不同的地区名称和位置。
案例一:放错照片牌
活动实录:材料投放后,大洲和口口第一次操作了这个材料。他们都能主动去询问幼儿,可是在放照片牌的时候出现了问题。大洲询问一幼儿的爸爸家乡是桓台,却把照片牌放到了临淄,口口有时也出现了这样的错误。
分析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同样的错误?分析原因,一是幼儿对五区三县的分布以及名称还不是很清楚。二是他们不太会看箭头,不明白箭头的指示作用。
调整改进:在区角活动后的分享交流环节中,我重点与幼儿讨论五区三县的分布和名称,引导幼儿学会看箭头。后来幼儿在操作时就很少出错了。
第二步,增加调查表。指导幼儿学习查找验证结果是否准确。
案例二:忘记自己父母的家乡
活动实录:有一次,徐培皓跑来问我:“老师,徐睿扬爸爸的家乡是哪里?”因为徐睿扬忘记了自己爸爸的家乡,无法回答。于是我就和徐培皓一起去翻爸爸妈妈填写的调查表,终于找到了答案。在活动过程中,像徐睿扬这样回答不出的幼儿也不少。
分析思考:
1. 毕竟幼儿对淄博各区县的名称记忆还不是很深刻,想要每个幼儿都能记住这些名称有一定难度,即使是自己爸爸妈妈的家乡也会忘记名称。
2. 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孩子不善于表达,有的可能心理容易紧张,一时忘记。
调整改进: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在《爸爸妈妈的家乡在哪里》调查表上贴上幼儿照片,方便幼儿在询问得不到答案的时候自己去翻阅查找。提高了幼儿查阅资料,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效果不错。
第三步,增加统计结果。数一数在同一家乡的有多少,在计数和比较的过程中,增加对家乡的印象。
案例三:爸爸妈妈家乡大统计
活动实录:在一次区角活动快要结束时,轩轩和容容拿着统计表边看边讨论着:“张店的人最多了,桓台人最少,才一个。”“不对,高青最少,一个也没有呢。”还有一次,专注的笑瑜在整个区角活动时间里询问了大部分幼儿的爸爸家乡在哪里,还没问完,活动结束的时间到了,笑瑜不高兴地说:“我想问完所有的小朋友。”
分析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对这个活动越来越熟悉,探究意识也越来越强。他们开始关注统计的结果,但在每次区角活动时间里,很难完成全部幼儿的调查任务。那么,全班幼儿的爸爸或妈妈,哪个区县人最多?哪个区县人最少?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他们兴趣的焦点。
活动延伸:为了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对他们在区角活动中的零散经验进行梳理和提升,我组织了一次集体活动《爸爸妈妈家乡大统计》。请每个幼儿拿着自己的照片牌,找到爸爸的家乡,放到相应的位置,然后进行集体统计。同样方法再进行妈妈家乡的班级大统计。统计后幼儿又自发地按人数多少进行了排序,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表现积极,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通过《我的家乡是淄博》区角材料的设计以及新材料的添加使区角材料趋于完善,收获到以下几点:
1、在设计区角材料时,一定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能力发展水平。
2、充分考虑到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
3、区角材料投放进去后,并不意味老师工作的完成,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细心观察每个小朋友的操作,从而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及时改进,不断完善材料,使其更适合孩子的发展。
4、考虑到层次性以及发展孩子多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区角材料的投放更加有效。